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2024-04-21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精选7篇)

篇1: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1910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高举反日斗争旗帜。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募捐救济受难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每年募款达上亿元,并组织司机和机工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路透社电讯公开传出“汪精卫发表和平谈话”。陈嘉庚感到事出有因,但他不信真有其事,因为他与汪精卫过去有过来往,私交甚好。他遂以南侨总主席名义,直接向汪精卫去电询问,汪坦承不讳。陈嘉庚给汪发长电两则,严词指出其主张极端错误,但汪称其和平主张为无上良策,甚至反过来还叮嘱陈嘉庚劝说南侨赞同其主张。至此,陈嘉庚得知汪精卫始终坚持顽固立场,无可挽救。考虑到此事系国家头等大事,应公之于众,以正视听。1938年10月28日,国内政坛的一次重要会议——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向大会发去一个电报提案,提案有三方面内容: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其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最为著名,后经会议秘书处精简修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样的电报提案,犹如一声惊雷,骤然在会场响起,不仅惊动了国民党战时首都重庆,也震动了海内外。

这一电报提案,充分体现了陈嘉庚力主抗战、反对和谈、反对中途妥协的爱国精神,当时在海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中国著名爱国人士、政论家邹韬奋在其所著的《抗战以来》一书中,对其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和高度评价。他说:“开幕之后,霹雳一声,陈嘉庚从新加坡来了一个‘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同时,他还具体描述道:“当汪精卫议长高声朗读‘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时,面色突变苍白,在倾听激烈辩论时,神色非常不安,其所受刺激深矣。”1940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并冲破国民党政府重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的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热情称颂并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从各方面积极抗敌。陈嘉庚曾屡遭敌人迫害,脱险后,各界人士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以褒赠。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创办《南侨日报》。

篇2: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

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人华侨的故事(三十)抗战中的华侨旗帜陈嘉庚

文来源网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追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在抗战中的事迹,缅怀他崇高民族气节与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于今仍然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在抗战中,作为华侨领袖的陈嘉庚先生,不仅带领华侨筹资支持抗日、组织南侨机工回国参战,同时以赤诚之心寻找苦难中国光明的曙光;而身处逆境时,仍临危不惧,心怀家国,以笔当枪,终于和全民族一起迎来抗日的伟大胜利,在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这段历史上,写下璀璨而辉煌的一页。

“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中华一条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海外华侨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这时,年已64岁,在新加坡一直关注着祖国安危的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募捐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1938年10月10日,来自南洋各埠的华侨代表集聚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总会主席。南侨总会作为南洋华侨抗日救亡的最高领导机关,实现了在抗日救亡旗帜下华侨团体的大联合。曾在报刊登出“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中华一条心”的誓言。陈嘉庚先生领导南侨总会,不遗余力地为祖国抗战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南侨总会代表当时全南洋800万抗日救国的华侨,抗战义捐约国币5亿元。陈嘉庚先生带头每月捐2000元。

据当时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至1945年,八年中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截至1940年10月,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总数达3000批以上。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有力地支援了祖国抗战。南侨机工三千多驰骋“抗战输血管”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不仅在财力上用实际行动支援祖国的抗战,而且精心组织派遣多批华侨热血青年,直接回国参加抗战。

1939年初,在中国抗战进入危急关头,国内的汽车驾驶与维修人员奇缺。陈嘉庚应国民政府请求,自1939年至1940年间,从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的机工3200多人,并捐献汽车310辆及其他物资,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南侨机工当中,既有普通司机、维修工,也有富家子弟、大学生、工程师等。他们纷纷放弃南洋优异的生活条件,分15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抗战第一线。当时我国惟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线路最长、运输量最大,被称为“抗战输血管”,大批战略物资由此运往抗日前线。

在滇缅公路上,常能见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一个华侨能出力,十个敌人九不回!”。

每个机工的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有1000多人为抗战的胜利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陈嘉庚先生始终关心着南侨机工们的命运。1940年陈嘉庚还亲率南侨慰劳视察团前往滇缅公路慰问南侨机工。抗战胜利后,机工大多已失业,生活无着落。陈嘉庚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才使南侨机工的复员和返回侨居地问题得到解决,陆续有一千多名南侨机工几经辗转返回南洋,另外有数百人留在国内。1955年,陈嘉庚到云南、贵州视察时,又两次亲切看望了居留在祖国的南侨机工。考察延安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嘉庚先生虽身在海外,却心系国内。嘉庚先生一向主张国共真诚合作抗日,共御外侮。为了慰劳国内抗日军民和考察抗战实况,陈嘉庚亲自发起并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于1940年3月回国考察。

陈嘉庚到重庆时,激动地向各界人士说:“我离开祖国已经十八九年了,对于国内情形,很欠明悉。但是我有一颗心,这颗心随时随地都惦念着祖国。”后来,嘉庚先生冲破层层阻挠,于5月31日,来到延安,受到边区中共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

嘉庚先生常与毛泽东晤谈,相互间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其中心议题仍是团结抗战大事。陈嘉庚恳切地说,一是希望坚持抗战,把日寇赶出中国去;二是希望国共合作,兄弟间一切摩擦都等打败了日寇再解决。在延安考察期间,陈嘉庚看到延安八路军的军纪严明,同仇敌忾,中国共产党人的坦诚务实,毛泽东“是一个好领袖”,这些都让陈嘉庚先生在茫茫的长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他“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身上”。从延安回新加坡时,很有感触地向侨胞们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正如廖承志先生生前所言,“延安之行是陈嘉庚一生的转折点和里程碑。”直至今天,在集美鳌园中的陈嘉庚墓碑的底座上,刻有一幅题为“延安各界欢迎会”的浮雕,刻记的就是嘉庚先生的延安之行。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嘉庚先生领导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敌总会”,领导民众进行英勇的抗日斗争。

1942年,新加坡沦陷,日军占领新加坡。日寇对陈嘉庚早就恨之入骨,认定他是“南洋抗日之巨头”。作为爱国华侨的领袖和代表,嘉庚先生一向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早在1938年10月28日,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给当时在召开的国民参政会发来一个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意在严词讨伐当时已当了汉奸的汪精卫。充分体现了陈嘉庚力主抗战,反对和谈,坚决反对中途妥协的爱国精神,震惊海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过去日寇只是慑于华侨势力及陈嘉庚的崇高威望,难于下手,如今南洋均为日所占,日寇宪兵队日夜出动搜捕,悬赏百万捉拿陈嘉庚,到处风声鹤唳。

形势紧急,在各界爱国人士的掩护下,陈嘉庚不得不避难爪哇。当时的嘉庚先生已经六十九岁,在敌寇重围之下,仍心胸坦然。他曾写诗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敌”。避难之际,写成了一部三十多万言的《南侨回忆录》。这是陈老先生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身带毒药,随时准备以身殉国、以生命为代价为后人留下的珍贵华侨史料。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已是七旬老人的嘉庚先生重返新加坡。后来,重庆各团体也联合发起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到会者五百多人,郭沫若、柳亚子、陶行知、沈钧儒等都参加,毛泽东还特送条幅,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大字,以赞颂嘉庚先生的抗战精神和崇高人格。(附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9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新中国重新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每年的9月3日。后来,这个日子被全世界公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陈嘉庚先生抗战大事记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被公推担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币一千万元,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1938年,10月10日,被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10月28日,致电汪精卫反对其主张同日本和谈。

●1939年,领导南侨总会组织派遣南侨机工3200多名,分15批抵达滇缅公路支援抗战。

●1940年,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并率团返国到重庆、延安等地考察慰问。

●1941年,被公推为南侨总会第二届主席。组织南洋闽侨总会。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领导组织新加坡华侨抗敌总会。

●1942年,新加坡沦陷,避居爪哇三年。

篇3:论陈嘉庚“三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一、倾资办学, 重视教育

陈嘉庚曾经说:“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 “国家之富强, 全在于国民, 国民之发展, 全在于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因此, 他不惜倾资办学, 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早在1894年, 陈嘉庚就为家乡创办了惕斋学塾, 1913年3月, 陈嘉庚创办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 随后, 陈嘉庚又陆续办起师范、中学、商业、农林、航海、水产等校, 同时, 还设立了幼稚园、科学馆、图书馆、教育推广部, 这些学校在当时统称为“集美学校”。集美学校规模宏大, 教育体系完整, 在当时教育界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另外, 陈嘉庚还出资赞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 为当时闽省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1年, 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 创办之初, 厦门大学有五院17个系。陈嘉庚为厦门大学的发展费尽心机, 在当时艰苦的社会环境下, 陈嘉庚独力维持厦门大学办学经费16年, 就在世界经济不景气, 华侨企业遭受严重打击的情况下, 陈嘉庚仍坚持为厦门大学提供办学经费, 面对艰难境遇, 陈嘉庚说:“宁可变卖大厦, 也要支持厦大”[1]81。为了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变卖了自己三座大厦, 艰苦支撑, 百折不挠。

陈嘉庚不仅注重在国内办学, 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 他对新加坡华侨子女的教育也特别关注, 1919年, 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了“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规模宏大, 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人教育的最高学府。1946年, 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 陈嘉庚又在南洋创办了南洋女中, 南洋水产航海等学校[2]69。陈嘉庚的一生, 用于办学的经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 在陈嘉庚的影响下, 华侨办学、助学蔚然成风。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 陈嘉庚倾资兴学的精神, 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二、强调“三育并举”, 注重教师作用

陈嘉庚不仅是教育实业家, 他还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家, 在办学、助学的过程中, 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 许多教育理念在当时开了风气之先。他从办学开始, 就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学生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举”。另外, 他还注重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 他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好教师, 就没有好学校”, 他认为好的教师以及好的校长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办好学校, 必须注重教师和校长的选择,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陈嘉庚的育人原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是培养“具有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人才”, 不是让学生“如机械一样”地读死书。由于陈嘉庚生长于动荡与混乱的年代, 因此, 他对一个人的品德尤其看重, 在办学的过程中, 陈嘉庚把品德看作是学生的根本。他提出教育要“德育为先”, 陈嘉庚认为, 学校教育首先要做好“教书育人”, 学校应以“育人为中心”, 要将学生培养成有理念、有理想、有理智的人, 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早在20年代初期, 陈嘉庚就强调学校教育不只是教学生识字读书, 还要注重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如思想、能力、品格、体育、音乐等, 与正课相辅并行的课外活动均需注意, 陈嘉庚把德育教育列入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 陈嘉庚强调道德既为立身乃至立国之本, 在学校教育中, 道德教育应放在首要的位置, 在陈嘉庚的教育理念中, 道德的培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强调无论是个人修身, 还是国家治理, 都离不开道德的作用, 他指出:“国民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陈嘉庚重视学生德育工作,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养成德性, 裨益社会”。他讲的“德性”, 不仅指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修养, 还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他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108。“做人最要紧是有是非”, 学生要有高度的荣辱观、是非观, “明辨是非, 尊师重傅”, 养成“尊师守纪”的良好学风, 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才能有爱国爱家之行。陈嘉庚还特别注重人格教育, 他提出学校教育要“发扬民族精神, 陶冶高尚人格, 养成坚忍奋斗之精神, 养成研究学术之精神, 注重有规律之生活, 养成俭朴勤劳之习惯, 养成互助合作之精神, 养成责任心及牺牲之精神, 养成崇尚礼乐之美德, 养成学生自治之能力”[4]54。教师要为人师表、光明磊落, 要以渊博知识, 一身正气的风范, 求实创新的作风感染学生, 广大教师要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 要用崇高的品德影响学生, 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优良习惯。

陈嘉庚认为, 智力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非常关键, 智力教育不仅是培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 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陈嘉庚鼓励学生汲取书本外的一切知识,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陈嘉庚的教育理念中, 非常注重学生智育培养, 他认为智育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永远的重心。

从陈嘉庚的教育实践来看, 体育教育也是其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 学生要德、智、体“三育并举”方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陈嘉庚明确地指出:“虽有满腹理论, 如果体质羸弱, 精神萎靡, 将来亦不足负国家重责”, 因此, “为社会服务, 荷国家于肩, 必须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为了大力开展体育运动, 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 陈嘉庚非常重视体育场馆建设, 同时, 他还规定学校要经常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并且定期召开运动会。他曾写信给集美学校校长叶渊, 规定每年要开一次运动会, 最好在每年的“重九”之后三天内召开, 每年一次运动会“绝不可简”。在他所办的学校里, 都比较注重体育运动, 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在加强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体质方面, 陈嘉庚还强调要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工作有机的结合, 不仅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还要做好学生的预防保健工作。要将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放在“强身、强种、强国”高度来看待。为了提倡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锻炼习惯, 他亲自撰写《民俗非论集》, 广为宣传卫生、体育锻炼思想。

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陈嘉庚还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 主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活动, 陈嘉庚认为, 如果不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许多学生宝贵的课外活动时间容易浪费, 因此, 他提出每逢课外活动时间, 要合理使用运动场所, 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的优势, 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各项比赛和表演, 这样, 不仅可以充实课余生活,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运动技术水平。

优秀教师对于学校发展极其重要, 这一点陈嘉庚深有体会。所以, 在校长、教师的选聘上, 陈嘉庚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陈嘉庚认为校长是学校的带头人, 一名优秀的校长, 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 还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要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 真心诚意地为学校发展出力。在办学的过程中, 陈嘉庚经常说:“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集美学校第四任校长叶渊, 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 声名卓著的华侨林文庆都是陈嘉庚眼中的“名将”, 他们都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勋[5]115。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 师资的严重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师资匮乏, 人才短缺, 但是, 陈嘉庚录用教师的标准并没有降低, 为了寻找优秀的教师, 陈嘉庚不惜重金聘请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前来任教。集美、厦大两校聘请的教师, 工资都高于同类学校的教师工资, 同时, 学校还给予优厚的福利待遇和养老金待遇, 因此, 集美、厦大两校招来了许多知名专家学者, 如钱穆、吴文棋、王伯祥、王鲁彦、林语堂、鲁迅、陈万里、容肇祖、孙伏园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厦大执教, 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成就了“北有南开, 南有厦大”的辉煌。

陈嘉庚的一生, 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养成德性, 裨益社会”。倡导“三育并举”, 严谨治学, 注重教师作用, 他的许多教育理念, 时至今日, 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 高等教育在“德育教育”问题上缺少价值坐标, 在一些学校, 只重视短期效应, 追求功利主义, 对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 导致一些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毕业之后不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因此, 我们要深入学习陈嘉庚先进的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学生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陈嘉庚注重人才培养, 一生倾资办学, 在国内外共创办学校100多所。他的教育理念很独特,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的许多教育理念, 时至今日, 对大学德育教育仍有启迪价值。

关键词:陈嘉庚,教育理念,大学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郭玉聪.教育救国: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思想动机[J].厦门大学学报, 2001 (1) .

[2]陈克铭.以侨校侨乡为基地.发展侨生侨乡体育[J].福建高校体育, 1994 (2) .

[3]朱立文.陈嘉庚爱国主义思想研究[M].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3.

[4]沈芦.爱国主义是陈嘉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4 (3) .

篇4:爱国侨领陈嘉庚

发动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

1928年5月,正当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之时,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侵略山东济南,制造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时,陈嘉庚就在新加坡联合爱国华侨组织了“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被推举为主席,带头捐款,在三个月内募捐国币三十多万元,救济济南受害民众,同时他还积极倡导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大举侵略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陈嘉庚在新加坡发起召开侨民大会,开展反日宣传,号召抵制日货,并发表通电激励华侨投入抗日爱国运动。

1932年1月28日,第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日的消息传到新加坡,陈嘉庚马上积极向华侨募集巨款,汇往上海支持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15日,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陈嘉庚先生担任临时主席。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说:“寻常对外战争,战败亡国,今日若战败,则非只亡国,实将亡族。……目前战事,仅系发端,将来范围或且扩大,最后胜利,乃在我国。”他号召侨民,“生为国民,应表现真正爱国心”。大会通过成立了“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星华筹赈会),一致推举陈嘉庚为主席。1938年6月,陈嘉庚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此时,日军在占领我华北、华东广大地区和重点城市后,继续向华中和华南地区疯狂进攻。国民政府被迫西迁武汉,后转重庆。

1938年10月10日,在陈嘉庚及庄西言、李清泉的倡导下,发起组成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筹赈总会”),推举陈嘉庚任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任副主席。陈嘉庚剑及履及,带头并号召全体爱国侨胞踊跃输将,很快募集国币四亿多元,汇回国内,支援祖国抗战。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抨击投降论调,主张抗战到底

“南侨总会”成立之际,日军疯狂向我华中、华南地区挺进,广州、武汉相继陷落,抗战进入危急的阶段。“速胜论”破产,“亡国论”甚嚣尘上。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然发表对日“和平谈话”。1938年10月22日,陈嘉庚从路透社电讯中得悉此事,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发电向汪精卫进行规劝,严正指出:

敌暂时得意,终必失败,路透社电传先生谈和平条件,侨众难免误会,谓无抗战到底决心,实则和平决不可能,何若严加拒绝,较为振奋人心也。

次日,汪精卫复电,百般饰词狡辩:

中国为抵抗侵略而战,故对外向无拒绝和平之表示。去岁比京会议,主张调停,中国接受,而日本拒绝,国际遂决定日本为祸首,而援助中国。今岁国联大会,援引第十七条主张以和平方法解决纠纷,中国接受,而日本拒绝,国联遂决定对于日本实行第十六条之经济制裁。凡此皆证明日本为戎首,中国为抵抗侵略,与不拒绝和平,并非矛盾,实乃一贯,和平条件如无害于中国之独立生存,何必拒绝?否则,中国自无接受之理。中国之立场如此,决心如此,光明正大,绝无丝毫屈服之意。

陈嘉庚接电后,确认汪精卫对日乞和属实无疑,而外电纷纷传播,国民政府正与日本政府谈判和平条件,蒋介石即将辞职,他更感到情势危机。对汪精卫之流侈谈“和平”的投降企图,陈嘉庚异常愤慨。他于24日又向孔祥熙、宋子文分发内容相同的“敬电”,探询“和平”之事;又于25日向参政会发出电报提案之前,向汪精卫发出“有电”,批驳他的妥协投降理论,严正指出:

比京会议,国联大会,诸代表居在客位,任何时可以发表和平意见,但无论诚伪虚实,均不至影响我抗战力量,动摇我抗战决心。若先生居重要主位,则绝对不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关系至大。倘若失误,不特南侨无可谅解,恐举国上下皆不能谅解。昨日路透电谣传,和平将实现,蒋公将下野,世界观听为之淆乱,可不警惧耶?万望接纳老友忠告,严杜妥协之门,公私幸甚!

同日又发一电,指出:

武力虽弱,敌寡我众,民气旺盛,长期全面抗战,华侨外汇金钱源源增加,敌决不能亡我,美英苏亦决不坐视。若与言和,各省定必反对,分裂纷乱甚于自杀,务希惠鉴鄙言,抗战到底!

电报提案直斥汪逆

1938年10月25日上午,正在重庆紧张筹备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的国民参政会秘书处收到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的电报(“有电”),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因忙于刚组建的“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工作,不能出席10月28日在重庆召开的一届二次参政会向会议秘书处请假,一是针对当时身居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要职的汪精卫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力主妥协投降的言行,提出三条提案,进行声讨,并号召全民振奋民族精神,继续抗战到底。

电文如下:

重庆 参政会

议长、秘书(长)公鉴:

东电(指十月一日参政会通知其回国开参政会之电)悉。庚因事未能赴会,甚歉。

nlc202309021701

兹有提案三宗,乞代征求参政员足数同意,并提请公决。

(一)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

(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

(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陈嘉庚叩 有

按国民参政会大会规定,凡参政员提案,须有12人联署,方可有效。在提交大会的上百件提案中,陈嘉庚的提案和中共参政员陈绍禹、林祖涵(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提出的《拥护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加紧民族团结,坚持持久战,争取最后胜利案》最为引人注目。中共参政员提案痛斥了汉奸和亲日派的妥协投降论调,申明“蒋委员长为领导抗战建国的民族领袖,国民政府为领导抗战建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我全国军民一致信任和拥护。”“任何人如果有妥协投降的阴谋活动即等于民族的败类和叛徒,全民族应群起而攻之。”旗帜鲜明,光明磊落。这个提案,立即得到与会参政员的多数赞同,联署人达67人之多,为国民参政会提案联署人数之冠。陈嘉庚的提案,言简意赅,语句犀利,直斥汪精卫妥协投降的要害。

10月26日,陈嘉庚又发出“宥电”给汪精卫,历数中国历史上秦桧、张昭投降之罪,再次警告汪精卫好自为之。电称:

精卫先生勋鉴:有电计达。顷接国内可靠消息,先生主和甚力,事虽决不能成,难免发生摩擦,淆乱观听。今日国难愈深,民气愈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继续抗战,终必胜利。中途妥协,实等自杀。孰利孰害,彰彰明甚。若言和平,试问谁肯服从,势必各省分裂,无法统摄。不特和平莫得实现,而外侮内乱,将更不堪设想,坐享渔利,唯有敌人。呜呼,秦桧阴谋,张昭降计,岂不各有理由,其如事实何哉!先生长参政会,犹记通过拥护最高领袖抗战到底之议决案否?态度骤变,信用何在。二次会议,又何必开。海外全侨,除汉奸外,不但无人同意中途和平谈判,抑且闻讯痛极而怒。料国内群情,亦必如是。万乞俯顺众意,宣布拥护抗战到底,拒绝中途妥协,以保令誉,而免后悔。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陈嘉庚的这封电报未发出之前,国民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高凌百曾前来阻止,陈认为高与汪系一丘之貉,不但执意发出,还交各报发表。同时,又发一电给蒋介石:

汪先生谬谈和平,公必被误,万乞坚决实践庐山宣言,贯彻焦土、全面、长期抗战三大策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博最后胜利。国内外同胞,咸抱此旨,拥护我公。若中途妥协,即等自杀。秦桧张昭,无世不有,幸公明察之!

汪精卫对陈嘉庚的来电,确实有点招架不住,发出了一个敷衍搪塞的复电:

有电敬悉,侵略国破坏和平,被侵略国保障和平,抵抗侵略,国内之团结,国际之援助,全视此为立脚点,此为中央一贯之方针,无论何时,均有阐明之必要,当此危急之即,谣言繁兴,尤赖明识辩正之也。

汪精卫对陈嘉庚10月25日电报中的三条提案,恼羞成怒,既不敢压下不报,又不甘心照此通过,于是责其爪牙,暗做手脚,修正了陈嘉庚的“电报提案”,将三条60个字删除了后两条,第一条提案的30字也给去掉了“条件”二字,变成27个字:

日寇未退出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盖以汉奸国贼论。

“条件”二字的去掉,也是有用意的。因为汪精卫曾谈过,“和平”要看“条件”,“条件”如果于中国有利,就可以接受“和平”。投降派将“条件”去掉,是有意模糊陈嘉庚提案对汪精卫妥协投降论调的针对性。

尽管如此,陈嘉庚的提案很快得到20位参政员的联署,大大超过会议要求必须有12人联署方可有效的规定。10月31日,当汪精卫按会议议程宣读提案题目(陈嘉庚提案标题即内容),念到陈嘉庚提案中的“汉奸国贼”几个字时,“面色突变苍白”(邹韬奋先生语),暴露了其甘妥协投降当卖国贼心虚的丑恶嘴脸。

汪派分子秉承汪精卫的意旨,对陈嘉庚提案又几次作了“修正”,以磨去陈嘉庚提案的锋芒,降低其批判投降妥协的调子。

第二次将提案由28个字改为21个字:

日寇未退出我国土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不得言和。

第三次由21个字改为8个字:

公务员不得谈和平。

第四次由8个字改为13个字:

日寇未退出我国土前,不得言和。

11月1日,几经“修正”的陈嘉庚提案终被参政会“通过”。

第五次,即由参政会通过后,在交国防最高会议批复时,又由13个字改为18个字:

在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公务员不得言和。

这样,被反复修改变为18字的陈嘉庚“提案”便作为国民参政会的正式文献,记录在案并公诸报端。至此,参政会秘书处方给陈嘉庚发了复电:

新加坡

陈嘉庚先生

有电(十月二十五日)悉,已报告大会,特复。

国民参政会 东(十一月一日)

此事过后,在陈嘉庚友人来函中,将陈嘉庚“电报提案”辗转传抄,说成11个字,即:

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

陈嘉庚先生后来在《南侨回忆录》中,就沿用了这11字的说法。

邹韬奋盛赞陈嘉庚

汪精卫在陈嘉庚先生提案的斥责下,处境十分狼狈。当时国内工农群众、学校师生和商会等团体都倾全力支援前线将士浴血抗战,海外华侨不但倾囊捐献款物支援祖国抗敌,还纷纷致电国民政府和国民参政会,表示反对妥协,一定要抗战到底。国内报刊舆论纷纷谴责妥协投降论调和汉奸卖国行为,民气之高昂可谓空前。汪精卫在全国声讨妥协投降的舆论谴斥声中,于12月18日自重庆出逃昆明,19日偕其妻陈璧君以及周佛海等叛逃到越南河内。

1939年1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汪精卫出走后时局的指示》,提出“拥护国民党中央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的决议”、“打倒主张和平妥协的汉奸汪精卫”、“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口号。

nlc202309021701

1939年1月7日,《新国民报》报道:“南侨筹赈总会陈主席再电声讨汪逆精卫,揭破汪逆叛变阴谋。汪逆此举乃忌嫉抗战成功于其派系不利,欲扶持和议利用外敌掠夺政权推翻领袖。”并报道说参政员陈嘉庚氏将在2月举行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提案,“通缉汪逆精卫归案惩办”。

汪逆的叛国丑行,说明陈嘉庚的一封封电报如同连发炮弹,百发百中地击中汪精卫叛国投敌的要害,揭露了汪逆的丑恶嘴脸,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满怀赤子之心的爱国华侨的硬骨头精神。

陈嘉庚先生的电报提案,从文字上来说,在参政会的历史上是所有提案中最短的。从内容上来说,意义重大,邹韬奋先生的评价最为恰如其分。1941年香港《华商报》上连载邹韬奋的长篇回忆文章《抗战以来》,其中一篇以《“来宾”放炮》为题,痛斥汪精卫的叛国投敌罪行,并盛赞陈嘉庚的“电报提案”:

……象热诚爱国正直敢言的陈嘉庚先生在第二次大会中,曾经从三千哩外的新加坡放出一炮直达重庆!据军事家的估计,现在世界上最新发明的大炮所能达到的最远射程,大概不到四十哩,而陈先生这一炮的射程却达到了三千哩,而且这个炮里所装的不是实弹而是纸弹,这才真是一个奇迹!

……“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这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这个“电报提案”一到,在会场上不到几秒钟,联署者已超出二十位。于是名炮手陈嘉庚先生的这一炮,轰咚一声正式发了出去!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这是代表了亿万抗战军民的最高评价。

陈嘉庚先生曾于1940年5月底6月初到延安参观访问,对共产党英明正确的抗日主张和边区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十分敬慕,对共产党逐步加深了认识,对国民党一些部队与八路军搞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不满。他逐渐感到,将来“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抗战胜利以后,他对蒋介石破坏国共和谈发动全面内战很反感,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批判美国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打内战。

1949年9月,陈嘉庚与司徒美堂两位华侨领袖同时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陈嘉庚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

篇5:名人爱国故事:齐白石的爱国故事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人物简介

篇6:爱国故事:向警予改名的故事

爱国故事:向警予改名的故事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是党中央的第一任妇女部长。1928年,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3岁。她原名向俊贤,为什么后改名为向警予呢?一年夏天,学校开运动会。在400米决赛中,一位运动员奋力猛冲,后来居上,夺得第一名后突然晕倒在地,向俊贤和同学们将她扶起送到医院救护。

篇7:爱国的故事

福建省陈嘉庚先生,19世纪末叶怀揣几把花生、几个地瓜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他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成了殷实富有的实业家。但他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没有忘记故乡广大儿童失学、愚昧的不幸。

19,他回乡来办起了集美镇第一所小学,让穷苦的孩子都来上学,经费全部甴他负担。接着,他又兴办了幼儿园、中小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科学校,以及图书馆、科学馆、美术馆,并且资助了本省其他中小学。他为此把在国家外的所有不动产橡胶园7千英亩和店屋货栈地皮50万平方英尺定为“集美学校” 基金。

他曾写文章说,我长时间住在南洋,但心怀祖国,希望为国效力。我衷心期望,集美将成为全世界典型的学区、大学村。

上一篇:合规操作征文下一篇:作业治疗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