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听课后记

2024-05-12

《庐山的云雾》听课后记(精选6篇)

篇1:《庐山的云雾》听课后记

《庐山的云雾》听课后记

《庐山的云雾》听后记在听王老师的课之前我已经把《庐山的云雾》这一课上完了。我在教学第二段时让学生读读画画云雾的姿态,觉得学生还蛮感兴趣。可上第三段时还按照这种方法,总觉得少了什么,听了课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没有把云雾的瞬息万变突出来,云雾变得快学生没有体会到。而王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启示。王老师是这样教的`: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 )(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 ) (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 ) (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 (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篇2:《庐山的云雾》听课后记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14、《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流连忘返”、“四蹄生风”、“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第2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教学方法:讨论,汇报 教学准备:投影、配乐 教学过程:

天气干燥,注意用火安全,不许携带火种进入校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

师:刚才,在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大诗人苏轼和李白都不谋而合地赞美了同一座山,这就是——生:庐山

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同学书空

师:好,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1、师配乐范读,注意听清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别忘了拿出一支笔,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假如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同学自由读课文。

师:好了,都读完了。看你们读的那么认真,这一课的生字新词一定难不倒你们。

2.课件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幽谷

游览

弥漫

漂浮

四蹄生风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千姿百态

漂浮,出现在这个句子中,谁来读,你来读吧。

生读。

师:漂:假如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带有风字部的飘

出现在这个句子中,你读读这句话。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

(质疑)再看看这些词语中,有没有哪个词你不太懂?

(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快标出来。(4个)

师:四个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任务更重,考虑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开始

生读。

师:这四个同学都读的正确流利。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庐山的云雾给俺留下的印象是变化很多很神奇。教师板书神秘。

师:谁还想说,那个女同学。

生:庐山的云雾给俺留下了千姿百态的印象。

师:你看,他还用上了书上的词语。说的可真好。老师也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伸出手,和俺一起来写。谁还想说 生:变化无穷的云雾有神秘的色彩。

师:能把有关的语句给大家读一读吗?这句话没有读完,接下去。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师:究竟是怎样一种神秘的感觉,你能接着读下去吗?。

师: 是啊,腾云驾雾,飘飘悠悠假如读得再轻一些,再慢一点,就更好神秘的感觉。生读。

师:哟,你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这飘飘欲仙的仙境啊。看来,庐山云雾的确是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文中的那一部份是写了它的千姿百态呢? 生:第二自然段。

快速读一读,写了几种姿态。生:四种。师:指名说。

生:第一种是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第二种是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第三种是云雾弥漫山谷,第四种是云雾遮挡着山峰。

师:现在,选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听清楚,再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师:谁愿意把你划出句子的读给大家听。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把云雾比喻成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作者把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比喻成系在一条条的玉带,戴在山腰间。我觉得写得很有趣,很美。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把这个句子划下来了。一起读读。男同学读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女同学读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看来,云雾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作者打得比如也不同。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俺们感受到云它的千姿百态?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云雾的位置读出来了。你喜爱这些云雾吗?谁再来读读。

师:哎哟,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这山也像人一样,又带白帽,又缠玉带,可真有趣。谁来说说,你还喜欢什么句子?

生: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我觉得云雾神奇在他的壮观。师:谁把壮观读出来。生读

师:是呀,大海多辽阔啊。这云雾就像大海一样,千里茫茫,该怎样读呢?先听我来读一读。师读

师:谁来像我这样读读吗?

能感觉到云雾很辽阔了,能读得更辽阔吗? 生读。

师: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领略云雾不同的姿态吧!教师来读第一句话,每一组同学读云雾的一种姿态。边读边想,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生读。

师: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写四种云雾的时候,写每一种用了分号。师:发现老师读得那一句了吗? 生:老师读的句子是写云雾千姿百态,我们读的是每一种云雾的样子。师:我读得句子像首领一样。统领全段,这就是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把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总起句。

师:让我们把这美景,优美的句文字记在心间。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是怎样的?练习,先背一下。自身背自身的。师: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你来试一试吧,其他的同学跟她一起轻声背。

师:哎哟,好像这些云雾就在你眼前似的,都背下来了。

师:那么,现在我把表示位置的词语也去掉,背一背。能背吗?这么有信心。我们一起来吧。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一读。全班齐背

师:哎呀,这美丽的云雾永远的留在了你们的心间。

教师小结:好,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先用中心句概括景物特点,然后用分述的方法来叙述,以后我们写作文就可以这样做。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起,再分述的方式来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师:读出流连忘返。

(四)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虽然我们恋恋不舍,但俺们终究要告别庐山,挥挥衣袖作别这神秘的云雾。最后俺请大家优秀3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我们一起的感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其他地方,山间的云雾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推荐你们两篇文章。《阿里山的云雾》、《黄山云海》,还有一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庐山云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三篇文章,找来读一读,看一看不同地域的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云雾的不同特点。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首先,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由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来抛出问题“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以此来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即庐山云雾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2两个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然后进行分段讲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学生用读最吸引自己的一种姿态的云雾来展开学习。在本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而我就结合课件展示了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与妙处。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不同方式的朗读以及对“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抓关键字的记忆来训练学生背诵。

在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不够丰富、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没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适的比喻句来进行填空。因此,经过考虑,这里可让学生用第二自然段中云雾的姿态来填入,在展现云雾变化多的同时又巩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谓是一句两得。

最后,我通过配音乐、庐山云雾的视频图片进行诗文朗诵,在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特点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真正理解“流连忘返”,做到首尾呼应,加深理解。

设计理念:

一、导入部分:学生通过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大体了解庐山。

二、字词环节: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扫清障碍,还有个任务就是:孩子们在日常表达中会经常出现形近字混淆,或者音近字混用等情况,我在这一环节随机出现“漂浮”“飘拂”两个词,帮学生区分。

三、朗读感悟环节: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师生互读、生生互读、互相评读等,目的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另外在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写法上,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让学生观察总结出写作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后分,有利于学生们的写作。另外这一环节我还加入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

四、总结环节:推荐阅读书籍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所以我选择了这种方式结束本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松岭门小学 三年级 刘丽凤

2014年10月14

篇3:庐山云雾的茶史追溯

唐宋两代文人墨客多有赞颂之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庐峰结庐而居,亲辟园圃,植花种茶,诗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宋代诗人周必大有“淡薄村村洒,甘香院院茶”之句。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曾屯兵庐山天池峰附近。朱元璋登基后,庐山的名望更为显赫。庐山云雾正是从明代开始生产的,很快闻名全国。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即云:“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

庐山云雾是茶禅相通的佳作。庐山云雾茶历史上多由寺庙僧侣培植,质优而量少,据《新庐山志》记载:“山僧或寻采入林者,所获不过三数两”。东晋时,庐山成为佛教的一个很重要中心,庐山种茶始于东晋名僧慧远,慧远曾于庐山居住三十余年,讲授佛学,发展种茶。

《庐山志》载:庐山云雾茶“初由鸟雀衔种而来,传播于岩隙石罅……”呼为“门内加身”音“钻”,衡人俗字,后则直接称为“钻林茶”。庐山老者中,至今仍有人春末夏初入林寻觅。这种茶,叶片厚实,香高味浓,饮之爽口。齿颊久久留香……

钻林茶被视为云雾茶中的上品,但由于散生荆棘横生的灌木丛,寻觅艰难,不仅衣撕手破,而且量极少。过去。庐山云雾茶的栽培全依赖庐山寺庙的僧人,是他们清苦的汗水培育、浇灌了一茬又一茬的茶树。正如陈三立在诗中所说,是“山僧往来踝胫穿,猩啼猿号虎豹前”的结果。

庐山云雾,规模种植,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但与佛教仍然有关联。如1934年庐山植物园成立后,便自庐山山麓五乳寺引种茶苗,购进茶籽,开辟茶园10余亩。“庐山云雾”茶的采摘,是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前后开始。尤其是清明之前所采的“明前茶”最为珍贵。此时大地刚刚回暖,茶芽非常稚嫩。《庐山志》中廖雨《采茶谣》记录了“明前茶”的采制:“常年采茶早,今年采茶迟。四月寒风吹,石圃云根冻,护香香一丝……”采回的嫩芽必须在当天进行处理,要经过刹青、抖散、揉捻、理条、烘干等多道加工工序。茶农加工一公斤成茶,大约需要十万多个鲜嫩的芽头。

庐山云雾的品质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经久耐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篇4:庐山的云雾教案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那你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

2、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美不胜收、风景如画、山清水秀)

3、说到旅游,谢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它就是(点击)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边的(庐山)板书(庐加拼音)。

4、指名读。(两名)。“庐”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广加一个户。

师:庐半包围结构,广字旁的撇要写的长一点。(师描广字)。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一)第一自然段

1、庐山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读一读关于庐山的这段介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

生自读。

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云雾)。

(1)师:谁能来读准这些词语?指名读。评价:字音准确,声音响亮。谁再来试一试?

(2)瀑 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三点水加暴。

师:从山壁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我们就叫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特别难写,谁来说一说暴怎样写?

生:暴这样写:竖提、点、提、撇、点。

师: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瀑。齐书空。

(3)师:在庐山的这些景物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云雾。

师:(板书:的云雾)文中说这是怎样的云雾?(变幻无常)。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指名两名。

师:幻 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幺部 加横折钩

师:你能为幻找一找词语朋友么:

生:幻想、梦幻

师: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这就叫(生:变幻无常)

师: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受。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个,齐读。

师:读准了这些词语,你会把这段话读得更通顺。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

庐山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但最神奇的还是(生: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庐山的云雾,去感受她的神奇魅力。

(二)1、请小朋友们轻轻拿起你的阅读文章,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生自读2、3自然段。

3、师:很多小朋友读好了书就坐端正了,学习习惯可真好。通过读2、3段你还

庐山的云雾有怎样的特点?

4、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5、师:你是一个非常会读书而且会思考的小朋友(贴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谁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读,两人。你读准了姿的平舌音。瞬的翘舌音可真准。

1、姿 是一个生字,它是上下结构女字底。你能为它找一找近义词么?(形态万千、形态各异)

2、一起来读准这两个词语。生齐读。

(三)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能读通这一段吗?自己先来试一试?

2、指名读。一生读。

3、文中还有些动词你能读准么?(出示)

笼罩 缠绕 系 弥漫 遮挡

(1)指名 你读准了罩 缠绕 遮的翘舌音。谁也能读准?指名。

(2)课前预习了你知道那个词语的意思?

A: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就是笼罩。(图片)指名读2名。

笼 罩 生字 师范写 四字扁扁在上面,日字略宽,主题横长又平。

生描红。

B:缠绕 动作

C:系 多音字 系上 关系 联系 一起读一读。

D:弥漫 充满、布满(烟雾、水汽)我们就叫弥漫。(图片)山谷里到处都是云雾,这就叫云雾(弥漫)山谷。

E:遮挡 找近义词 遮住 挡住 指读

(3)齐读

(4)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女生齐读。

(四)1、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姿态多,而且变化快。(出示)谁来读通这段话?

2、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句子都读通顺了。

这里有两个词语 飘荡 和 漂浮 一个是(风)字旁,一个是三点水,为什么?

2、谁再来读一读?指名。

3、男同学让我们一起来读通这句话。男生齐读。

(五)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让人都舍不得离开了,真让人(流连忘返)啊。

2、指读。返生字,反加一个走之底,返是回的意思,和它相反的就是往,往返是一对反义词。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流连忘返?

3、造句

三、词语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你能读准么?

2、出示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千姿百态 笼罩 缠绕 系 弥漫 遮挡

瞬息万变 一缕 一泻千里 四蹄生风 漂浮

流连忘返 云遮雾罩

(1)自读.(2)指名分行读。(3)齐读。

3、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庐山,那里的云雾变幻无常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人流连忘返。

4、那好你的课文,请1、2、3组小朋友分别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然后齐读最后一段。

篇5:庐山的云雾教案

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王小羽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重点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总分的段式。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课题——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评价:这回读的有进步)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庐山的云雾是怎样的?(很美、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过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研究。

二、精读二、三自然段

(二)品读“千姿百态”,读出画面。

1、同学们你们看,“千姿百态”这个词,边点边说姿态这是一个词语,课文描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姿态。哎,姿前面一个千,态前面一个万,说明什么?(表示姿态很多)[预设1:对呀!读出来。预设2:谁来读出姿态的多?(指名读)你再来读,大家一起读。

2、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几种姿态呢?请你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姿态。

预设1:这位同学真会学习,一边读一边划,读书习惯真好呀!预设2:大家读得真认真呀。

3、缪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说说云雾有哪几种姿态呢?(预设:找到一种,你找到了文中的一种姿态,还有什么姿态,谁来读。全找到,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都找对了。)(贴板书)

4、这段话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请你再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种姿态呢,自己美美地多读几遍?注意了,注意了,还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4、全班交流:

(1)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

(2)结合师生评议,课件演示,引导想象,从而指导朗读。A 山头(1)平淡:a你找到了第一种姿态,你为什么喜欢?

预设1:白色绒帽 柔软,很美,你从哪里感受到很美呢?(评价:对呀!就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预设2:

(2)说不出:再请你读读文字。哦,我听明白了,你对白色绒帽这个词特别有感受白色绒帽(显红)对呀,教师动作演示(一团团,很浓、很密)又浓又密的一团团聚在一起的云雾就像是白色绒帽。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你来读(指名读)评价:多新奇啊!你也来读。(指名读)喜欢这种云雾的同学一起读。(评价:这美丽的云雾永远的留在了你们的心间。)

(3)哎呀,这个同学读的真好,我听出来了,你对白色绒帽这个词特别有感受白色绒帽(显红)(4)说不出,听听别人怎么说

过渡:你还喜欢哪一句,我们继续交流。(跳到第二自然段)B 山腰: 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云雾?

(1)说得出:一条条玉带(长长的、细细的、软软的、窄窄的)多美呀!(指名读)

师引导:一阵微风吹来,这又长又细的云雾怎么样了?(教师动作演示)你来说?(预设1:没有了。对呀,它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预设2:飘起来了,对呀,就像仙女身上柔软的绸带,多美呀!女同学一起来读。(评价:真惹人喜爱啊!好像天上的神仙一样)师:谁来说说,你还喜欢哪句?

C 山谷 你为什么喜欢?(像茫茫的大海)(大、无边无际、辽阔„„)

预设1:很大,老师送你一个词壮观!读出这种感觉。预设2:对呀,就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多么神奇!谁来赞赞他呢?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真让我感受到庐山神秘的色彩。过渡:还有一种云雾的姿态,也能给我们带来有这样的感受?谁来读好这句话。

D 山峰(像块大幕布把整座山峰都给遮挡住了)男同学让我们一起将壮观的画面读出来。(男生读)

过渡:同学们,庐山的云雾不单单是千姿百态,你还觉得怎样?(板书:美、壮观)

5、(播放图片)老师为了加深你们的印象,老师带大家去庐山看一看。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来赞赞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吧!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前两种姿态也请一位学生读,最后两种姿态一个学生读。(分句读)(评价:他们读得真美,真壮观)你们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齐读)

总结:我们再来看这段话,为了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一共写了几句话。第一句先总写千姿百态,后两句是分些,在结构上是多么地严谨啊。为了将句子写得形象生动,它用了什么方法?(比喻)

6、比喻句练说

出示: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那好,我们来看这句前半句是写在什么地方的云雾,后半句是作者展开的奇特想象。请同学们,放飞你的想象,请同桌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吧!(指名说)

——-———的云雾,就像————————。(评价:多奇妙呀!想象真丰富!真精彩啊!)

(三)品读“瞬息万变”,展开想象。

过渡:同学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庐山云雾的是这么美,它还有一个更吸引人的特点呢!那就是——瞬息万变

1、理解“瞬息万变”什么是变?(变化)庐山的云雾怎样变的?请同学读读第三自然段,很快找出来。

2、交流:找到了吗?(显红横线)

3、“万变”什么意思?很多变化。对呀!变化之大。

4、瞬息什么意思?快、(一会儿、很短)对呀!变化之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很多变化,这就叫——“瞬息万变”

5、同学们,这段话老师考考你,谁能将变化之多,变化之快通过朗读展示给大家看。自己先读读。(指名读)齐读。(齐读)

三、总结板书

小结:是啊,庐山的云雾就是这样的瞬息万变,这就是这样地千姿百态,就是这样地一起说(美、壮观)

四、布置作业

1、照样子写句子。

2、观察一处景,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段。板书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篇6:庐山的云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牵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庐山的云雾很神奇。生:庐山的云雾神秘莫测。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往秀丽的庐山———此时,漫步于山道上,你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身边流淌的是云雾,伸手触摸,你摸到了什么? 生:云雾。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在哪儿呀? 生:(陶醉地)庐山。

(二)整体感知,领会课文大意

1、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想一想,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中心句。

请这位同学来说说吧。你找的又快又准,这段话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千姿百态”中的“千”和“百”说明了什么?对,说明了云雾的姿态非常多。

2、本段话中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请再读读本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云雾的姿态,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待会儿在班上交流。好,现在我们来开始朗读比赛。谁先来?

这位同学你来吧,你选的是哪里的云雾?好,请欣赏笼罩在山头的云雾(播放课件)说说为什么喜欢?(作者把笼罩在山头的云雾比作白色绒帽,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的颜色、形状及轻柔的感觉,高雅美丽。)请你带上动作怀着对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读这句话。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板书:象白色绒帽)

你喜欢哪里的云雾呢?请欣赏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播放课件)说说喜欢的理由吧。说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得更好,带上动作把你对云雾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读得真好,后面的同学加油!(板书:像玉带)

你呢?请欣赏山谷里的云雾(播放课件)。山谷里的云雾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的感受很深刻,这种景象的确壮观。你能带上动作读出景象的壮观吗?(板书:

像大海)

当云雾遮挡山峰时,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欣赏画面(播放课件)。谁能读好 这句话?好,你来读。(板书:像天幕)

作者在具体描写云雾的这四种姿态时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山头→半山→山谷→山峰)采用了那种修辞手法?(比喻)

3、庐山的云雾只有这四种姿态吗?(有很多)请你想像一下还会有哪些姿态?(指名让两三个同学说)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

本段话先运用中心句总的概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然后通过分述具体描写了云雾的四种姿态。这种结构叫做总分式结构。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段的学习方法:找出中心句→感受云雾的特点→朗读,再现画面→理清构段方式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呢?请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学生自学)读出云雾的动态美,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1)找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2)在第3自然段中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得非常快 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总起句抓住了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教师板书:

刚刚还是„„ 转眼间„„

明明是„„ 还没等„„

(3)作者在这里又把云雾的姿态做了哪些比喻,找出来。(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读读课文,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幅画面。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还愿意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齐读。

上一篇:取消职业资格有何意义下一篇:学历与能力_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