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职业资格有何意义

2024-05-12

取消职业资格有何意义(共10篇)

篇1:取消职业资格有何意义

取消职业资格有何意义

取消职业资格许可释放三利好

2014年8月国务院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太多、证书太乱的现象有望改变。

很多工作都需要“持证上岗”,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是提高专业技能、保证工作质量的必要举措。但目前的问题是,职业资格呈现过多过滥之势,一方面,很多工作其实没必要“持证上岗”;另一方面,有些职业资格认定并没有法律依据。

换句话说,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其一,约束政府权力,促进依法行政,政府不必管、不该管的事情就不要管。

其二,让市场更具活力,让劳动更加自由。大部分工作并不需要持证上岗,某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用人单位、服务对象都会作出评价,市场“无形之手”就能实现优胜劣汰。这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竞争,远比行政审批更具活力。

其三,遏制权力寻租和“花钱买证”乱象。取消一些如同鸡肋的职业资格许可,可以达到釜底抽薪之效,让各种乱象失去生存土壤。

取消职业资格许可 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持证上岗”原本是为管理劳力市场、提高专业技能、保证劳动质量而实行的规范性举措。但由于其在具体实践中夹杂了太多权力与利益的因素,导致过多过滥的职业资格许可,已成权力寻租、备受诟病的社会公害。取消所有于法无据的职业资格许可事项,不仅彰显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改革勇气,更会对反腐倡廉、权力约束及生产力解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正能量意义就是建立法律至上原则。

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由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共有560项,还有地方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575项。这1135项职业资格且属经过多年“清理”之后的“保留”项目。

取消所有于法无据的职业资格许可,其看点不止在于职业资格许可数量上的大幅“缩水”,更在于职业资格许可在程序规定上的“法治”回归。即所有职业资格的“许可”事项,必须拥有法律依据,得到法律的“许可”。这既是对职业资格许可乱象的正本清源,也是国家致力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固有特性。“法无授权不可为”,也是约束政府行为、践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和题中之义。无论政府设定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初衷如何善意、理由多么充分,得到法律授权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和制度红线。矫正过多过滥的职业资格许可乱象,就是要依法排查、依法规范、依法取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化改革、拨乱反正。

诚然,对于一些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密切相关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严把资质门槛,的确不无限定工作范围、保障劳动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监督与管理需要。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14条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同时规定,注册执业人员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时,应接受相应的处理。但纵观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许可事项,其彰显部门权力强势及其利益,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花钱买证”者不乏其例。取消于法无据职业资格许可,无疑是对借职业资格认定敛财腐败行为的釜底抽薪。

对于普通劳动者,取消于法无据的职业资格许可,不啻于一场激发活力、减负前行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解除了依附于“许可”之上的报名、培训、考试、备案、年检等一系列繁琐压力,也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和自由流动提供了宽松环境,尤其是有助于年轻人才回归市场、尝试就业、勇于创业的激情涌动。

取消职业资格许可的积极意义不可低估

本月,国务院取消了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太多、证书太乱的现象有望改变。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在回答委员的提问时,人社部负责人透露上述信息。

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这是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进一步延伸,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这会降低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成本、就业门槛,减轻经济负担。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写入劳动法。但这一善意,却让一些部门、行业协会钻了空子,职业资格许可领域鱼龙混在,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应运而生,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

现在,要想就业,不仅要取得高学历,还要考取各种各样的资格证。手上要拿一大把证,不仅要耗费宝贵时间,且没有数额可观的真金白银下不来,这是收入低微家庭成员能承受了的吗?职业资格过多的同时,有关方面也借机敛财,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甚至一些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沦为花钱买证。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会遏制以敛财为目的的“考证经济”,让一些行业内潜规则难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显然,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市场经济发展。

需要进一步看到的是: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不是对职业资格许可的简单否定或“一刀切”取缔,而是对职业资格许可的规范与纠偏。根据人社部负责人介绍,无法律依据职业资格许可明年全部取消。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一律取消;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资格,如果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并不密切,或者自身不宜采取职业资格方式进行管理的,应建议按程序提请修改法律法规后,予以取消。下一步,行业部门、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自行设置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原则上应予以取消,确实需要保留的,经过批准后,纳入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制度管理。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篇2:取消职业资格有何意义

为了充分体现塔吊接地的双重意义,塔吊接地应符合下述要求:

(1)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0Ω;

篇3:国务院取消注税职业资格许可

官方回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8月13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做好国务院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相关后续工作的通知》, 要求做好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相关后续工作。同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强调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

国务院发文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 人社部此次发文指出调整为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不再实行执业准入控制, 不得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与从事相关职业强制挂钩;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再实行注册管理;取得资格人员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规定参加继续教育, 不再将职业资格管理与特定继续教育和培训硬性挂钩。请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建立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的规定, 抓紧修订各项职业资格制度文件, 并报人社部审核发布。

人社部将会同行业主管部门, 对涉及到的职业资格项目调整、政策衔接、考试日期、报名缴费等具体事宜, 另行下发通知, 提出具体过渡办法。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指导和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取消职业资格和后续工作, 确保平稳有序。

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

中税协为协助总局做好行业立法工作成立了行业立法小组。立法小组认为国发[2014]27号文是取消注册税务师准入类考试资格, 将其从职业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 这是落实6月4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决定的内容之一。该文件并非取消注册税务师考试, 更不是取消了注册税务师行业。

事实上, 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并按照以下思路推进立法进程:一是鉴于注册税务师亟须法律规范的紧迫需要, 拟将《中国注册税务师条例》提请国务院列入2015年立法规划, 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相关立法程序。二是通过《注册税务师条例》明确行业法律地位。三是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的精神以及国家税务总局领导的有关要求, 规范行政管理、明确监管措施、加强行业自律, 充分发挥行政机关行政监管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专家看法

建立注税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立法依据是《税收征管法》中的有关条款, 但具体运作则以国税总局和挂靠在其身上的中国注税协会颁布的有关行政规章为依据, 法律效力明显不足。这次取消注税资格考试从法律规范角度上来说有利于降低相关的就业创业门槛, 使得更多的人员或机构能够参与到此前被“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垄断的业务中来。但从实践来看, 注册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概念仍然会被税务机关所重视, 故取消资格考试的积极作用可能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能看到显著效果。

从实践角度看, 由于行业和职业惯性等因素, 注税考试资格的取消短期内产生质的影响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但从长远来说, 行政许可的取消, 必然会使得愿意追求这个“资格”的后备人员会越来越少;其他原本相近行业的人员进入这个行业的数量会逐步增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最终可能会导致行业的重新洗牌。

篇4:阅读有何意义?

这该是个问题吗?当有读者朋友这样问我的时候(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我总是在心里下意识地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仔细想来,我有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否定这个问题的“真”性,我只是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被问者那里,而在提问者自己这里。没有人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只匹配自己的那个答案。但,这似乎也是一个事涉阅读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在自己这里,但它却是向所有人提出的。古往今来,很多读书大人物都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如果我们设想从这些大人物的论述中得到令自己宽慰的答案,那么结果往往令人沮丧。它们普遍是缺乏温度的“教条”,其说教成分要么让人烦腻,要么庸俗。有些答案在今天的阅读语意下,其有效性也十分可疑。(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说法如果作为回答今天读者“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答案,我相信它一定是无效的。所以,请一些单位注意了,当你们往墙上张贴这些劝导读书的“名言”时,一定要审慎)。 这正应了我开首说的那句话:没有人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只匹配自己的那个答案。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两点“事实”是我们今天回答那两个问题时必须首先考虑到的——第一:阅读,作为一项个人权益(选择),在今天已经得到极大的满足。阅读(或阅读书。这两个词在不同语境下词源和词义略有不同。在我的理解中,阅读是一个包含更大“属性”的词,在作为名词时它几乎等同于读书,但在作为动词时,它的对象就不仅仅是书籍;读书,在中文语境下,就包含有相当多的意味,这个词身上负载有“权力”“身份”“政治”“文化”等等)变得更日常,也更去政治化(完全没有政治化的阅读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今天如果要去理解“阅读” “阅读的意义”“阅读的作用”势必要求我们有一个更新的角度(也许是一个更人性的角度)。 第二:从古至今的那些“阅读”名言,为什么会让今天的读者普遍无感。我想也许不是那些言论的内容出了问题,而是回应(分析)问题的形式“过时”了,并不符合现代读者的情感和理性期待。 我尝试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我并期待取悦每一个人,我只是试图能让自己觉得接受或者感到有趣。行文至此,我都在努力试图用经验回应问题,而不是用概念解释问题。 2、 我想从一段非常日常的对话,给出我对“阅读的意义”的解释——(这段对话出自电视台的两位朋友的日常对话) W: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书难道是为了写书吗?可是写不出来,难道就白读了? Z:读书首先能让我们明辨是非,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读过文革,读过奥斯维辛,读过古拉格,就知道什么是恶,至少我们不去做那些恶;我们懂得是非,我们是真理和思想的接受者。读书读到后来能写书,我们就从被动的思想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想传播者,这是高级的形式。 需要声明的是,我的解释“工具”也许并不一定能超越我的朋友“Z”的范畴。我只是尽力给出我自己的回答。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把“意义”分为两种:工具意义和价值意义。我的这位“Z”朋友,她说到的两点都是从“工具”意义层面的解释。就是通过读书我们能获得什么。在这个层面上,“Z”的回答,其实也可以作为“读书有什么用”的回答。但,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读书获得什么,那是不是阅读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无意义的呢?当然不是。 没有作用的阅读,仍然可以具备意义。这就是“价值意义”。价值意义,涉及人的主观判断和自由选择。有的人忙活于商业活动,有的人更热衷于旅游。这两种价值哪个是更高的价值,因人因时而异,无法直接比较。但,它们在“价值意义”上大致是同等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段,所选择的这两个事项,都是有价值意义的。回到阅读的“价值意义”来说,阅读,首选作为一项自由选择的个人行为,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同时段里,你没有选择去打麻将,遛狗,洗脚,这本身就说明了你对“阅读”的价值界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机构会把“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阅读推广口号的原因。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的阅读,其意义是把阅读从“工具意义”深化到“价值意义”。这样,读者就不会因一时之需去读书,也不会因一时不需而放下书本。 回到对“W”那个问题的分析。读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写书。写书也不见得一定需要读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一种书写,但它并不来源于阅读的经验,而是直接来源于生命经验。如前所述,读书的意义不依赖于它的目的,你自由选择了读书,读书于你而言就是有意义的。就此而言,你所读进去的每一个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光辉。 再来看“Z”的回答。她的回答从“工具意义”上来看是令人鼓舞的,并且充满道德力量。我深表赞同,需要略作修正的是:读书首先是我们喜欢读,我们自由地选择了读书。这是最根本的意义。其次,读书可以让我们参与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经历之中,让我们有可能成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普世公民”——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种族、民族、政治的身份去感受他人的不幸;他人的不幸也构成了我们的痛苦。读书,让我们知道了恶的存在,也加深了我们对恶的理解,但因此就可以使我们不再作恶?对此,我还有疑虑。有什么可以杜绝恶呢?使人不作恶,不仅仅取决于这个人,也取决于全人类;不但取决于自己,还取决于他人。同样来自阅读的经验,在原苏联,互相侵害、作恶不仅仅是那些未受过教育的人,很多读书人也是作恶高手。看来读书并不能保障个人不作恶。至于做思想的传播者,这不是阅读的意义范畴,这是另一个意义范畴。自然,这不是所谓阅读的高级形式。 3、 很多作家或者知名读书人在演讲中经常说阅读是无用。这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但多少有点知识分子的装腔作势。阅读当然有用(否则就没有人请他们讲阅读),只不过它在认为它有用的人那里有用,在认为它无用的人那里无用。况且,我们不该老抓着阅读说它有用还是无用。这很无聊。正如十七世纪的德国神秘主义者安杰勒斯一西莱修斯所写的: “Die RoS’iSt ohn’warum.Siebiluhet weil sie blubet”(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阅读有何意义?

周零

l、

这该是个问题吗?当有读者朋友这样问我的时候(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我总是在心里下意识地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仔细想来,我有这样的疑问,并不是否定这个问题的“真”性,我只是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被问者那里,而在提问者自己这里。没有人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只匹配自己的那个答案。但,这似乎也是一个事涉阅读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在自己这里,但它却是向所有人提出的。古往今来,很多读书大人物都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如果我们设想从这些大人物的论述中得到令自己宽慰的答案,那么结果往往令人沮丧。它们普遍是缺乏温度的“教条”,其说教成分要么让人烦腻,要么庸俗。有些答案在今天的阅读语意下,其有效性也十分可疑。(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说法如果作为回答今天读者“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答案,我相信它一定是无效的。所以,请一些单位注意了,当你们往墙上张贴这些劝导读书的“名言”时,一定要审慎)。 这正应了我开首说的那句话:没有人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只匹配自己的那个答案。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两点“事实”是我们今天回答那两个问题时必须首先考虑到的——第一:阅读,作为一项个人权益(选择),在今天已经得到极大的满足。阅读(或阅读书。这两个词在不同语境下词源和词义略有不同。在我的理解中,阅读是一个包含更大“属性”的词,在作为名词时它几乎等同于读书,但在作为动词时,它的对象就不仅仅是书籍;读书,在中文语境下,就包含有相当多的意味,这个词身上负载有“权力”“身份”“政治”“文化”等等)变得更日常,也更去政治化(完全没有政治化的阅读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今天如果要去理解“阅读” “阅读的意义”“阅读的作用”势必要求我们有一个更新的角度(也许是一个更人性的角度)。 第二:从古至今的那些“阅读”名言,为什么会让今天的读者普遍无感。我想也许不是那些言论的内容出了问题,而是回应(分析)问题的形式“过时”了,并不符合现代读者的情感和理性期待。 我尝试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我并期待取悦每一个人,我只是试图能让自己觉得接受或者感到有趣。行文至此,我都在努力试图用经验回应问题,而不是用概念解释问题。 2、 我想从一段非常日常的对话,给出我对“阅读的意义”的解释——(这段对话出自电视台的两位朋友的日常对话) W: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书难道是为了写书吗?可是写不出来,难道就白读了? Z:读书首先能让我们明辨是非,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读过文革,读过奥斯维辛,读过古拉格,就知道什么是恶,至少我们不去做那些恶;我们懂得是非,我们是真理和思想的接受者。读书读到后来能写书,我们就从被动的思想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想传播者,这是高级的形式。 需要声明的是,我的解释“工具”也许并不一定能超越我的朋友“Z”的范畴。我只是尽力给出我自己的回答。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把“意义”分为两种:工具意义和价值意义。我的这位“Z”朋友,她说到的两点都是从“工具”意义层面的解释。就是通过读书我们能获得什么。在这个层面上,“Z”的回答,其实也可以作为“读书有什么用”的回答。但,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读书获得什么,那是不是阅读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无意义的呢?当然不是。 没有作用的阅读,仍然可以具备意义。这就是“价值意义”。价值意义,涉及人的主观判断和自由选择。有的人忙活于商业活动,有的人更热衷于旅游。这两种价值哪个是更高的价值,因人因时而异,无法直接比较。但,它们在“价值意义”上大致是同等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段,所选择的这两个事项,都是有价值意义的。回到阅读的“价值意义”来说,阅读,首选作为一项自由选择的个人行为,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同时段里,你没有选择去打麻将,遛狗,洗脚,这本身就说明了你对“阅读”的价值界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机构会把“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阅读推广口号的原因。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的阅读,其意义是把阅读从“工具意义”深化到“价值意义”。这样,读者就不会因一时之需去读书,也不会因一时不需而放下书本。 回到对“W”那个问题的分析。读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写书。写书也不见得一定需要读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一种书写,但它并不来源于阅读的经验,而是直接来源于生命经验。如前所述,读书的意义不依赖于它的目的,你自由选择了读书,读书于你而言就是有意义的。就此而言,你所读进去的每一个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光辉。 再来看“Z”的回答。她的回答从“工具意义”上来看是令人鼓舞的,并且充满道德力量。我深表赞同,需要略作修正的是:读书首先是我们喜欢读,我们自由地选择了读书。这是最根本的意义。其次,读书可以让我们参与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经历之中,让我们有可能成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普世公民”——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种族、民族、政治的身份去感受他人的不幸;他人的不幸也构成了我们的痛苦。读书,让我们知道了恶的存在,也加深了我们对恶的理解,但因此就可以使我们不再作恶?对此,我还有疑虑。有什么可以杜绝恶呢?使人不作恶,不仅仅取决于这个人,也取决于全人类;不但取决于自己,还取决于他人。同样来自阅读的经验,在原苏联,互相侵害、作恶不仅仅是那些未受过教育的人,很多读书人也是作恶高手。看来读书并不能保障个人不作恶。至于做思想的传播者,这不是阅读的意义范畴,这是另一个意义范畴。自然,这不是所谓阅读的高级形式。 3、 很多作家或者知名读书人在演讲中经常说阅读是无用。这是他们的经验之谈,但多少有点知识分子的装腔作势。阅读当然有用(否则就没有人请他们讲阅读),只不过它在认为它有用的人那里有用,在认为它无用的人那里无用。况且,我们不该老抓着阅读说它有用还是无用。这很无聊。正如十七世纪的德国神秘主义者安杰勒斯一西莱修斯所写的: “Die RoS’iSt ohn’warum.Siebiluhet weil sie blubet”(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

篇5:办理转正定级有何意义?

按照国家人事政策规定,统招统分的大中专毕业生实习期满后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即可确定干部身份,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即可确定工资级

别。

何时办理转正定级?

统招统分的大中专毕业生实习一年期满可办理转正定级。

在我中心实行人事代理人员怎样办理转正定级?

篇6:胎儿“拳打脚踢”有何意义?

尽管胎动很早就有了,但并不是一开始准妈妈就能感觉到的,如果是生育第一胎的话, 妊娠16-20周时才能开始感觉到胎动。

二 为什么有人能很早就明显地感觉到胎动,而有些不容易分辨呢?

三 影响胎动的因素有很多,每个准妈妈的身体情况不同,所以对胎动的感知也会不同:

* 妈妈腹壁的薄厚。腹壁厚的人感觉稍稍迟钝一些,腹壁薄的准妈妈到妊娠后期,在宝宝胎动的时候,都有可能从肚子外面看到鼓了一个小包。

* 羊水多少。羊水多的准妈妈,对宝宝胎动的感觉会迟钝一些。

* 妈妈的`敏感度。每个人的感觉灵敏度不同,因此,开始的时候,宝宝的胎动还很微弱,有人会比较敏感,有人就会感觉不到。

四 为什么要数胎动?

胎动反映了胎儿在妈妈子宫内的安危状态。如果胎动出现异常,则很可能是出现胎儿宫内缺氧。专家做了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宝宝的胎动相当于我们的跑步,在每次胎动的过程中,胎心都会加速,会比平时快10~15次。胎动减少直至消失后24小时内,胎心就会消失。因此,依靠妈妈的自我监控,每天掌握胎动变化的情况,可以随时了解宝宝在子宫内是否安然无恙,及早发现问题,

资料

五 胎动的规律是一成不变的吗?

妊娠32周时,胎动最频繁,每天胎动的次数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上千次。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因为胎儿慢慢长大,子宫内可以供他活动的空间会越来越少,因此他的胎动也就会减少一些,没有以前那样频繁。

而且,每个胎儿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昼夜之间胎动次数也不尽相同,一般早晨活动最少,中午以后逐渐增加。晚6点至10点胎动活跃。大多数胎儿是在妈妈吃完饭后胎动比较频繁,因为那时妈妈体内血糖含量增加,宝宝也“吃饱喝足”有力气了,于是就开始伸展拳脚了。而当准妈妈饿了的时候,体内血糖含量下降,宝宝没劲了,也就比较老实,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六 掌握胎动的办法

* 母亲感知法:这种办法是让准妈妈依靠自己的感觉,在孕晚期每天数胎动。每天早、中、晚各选1个时间段,数1个小时胎动。这个时间段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掌握。例如早上起床前的1小时,中午午休的1小时,晚饭后1小时。然后将3个小时的胎动次数相加乘以4,即为12小时胎动次数。如果12小时胎动次数大于 12次,为正常;如果12小时胎动次数少于10次,属于胎动减少,就应该仔细查找原因,必要时到医院进行胎心监测。

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准确率也比较高,大多数的医生都会推荐准妈妈使用这种方法。

篇7:读胡适《人生有何意义》有感

原创: 唐猫

最近,我用了十九天的时间读完了胡适先生的《人生有何意义》,又用了一天零碎的时间将关键处重温做了整理,今夜趁记忆还算新鲜,将我读这本书的感悟记录一番。

读这本书,完全是盲目的,期初应该是微信阅读的软件为我推送了这本书,我便因着这本书的名字,将它放在了书架中,时间显示为二零一六年八月十二日,当我再次翻看这本书开始认真阅读,是在今年的八月三十一日。我起初读这本书,是想看看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对于人生意义这一哲学问题有何高明的见解,然而读过几篇文章后,我就发现这已远远超出了“人生有何意义”这一命题的范围,在这本书里,胡适先生以演讲、评论、讨论等多种方式,向当时的青年人传达了许多做学问的、做人的、生活的、思考的乃至救国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凝练出来,今时今日,依然有用。在这里,我就列举几处。

当然,首先来说“人生有何意义”,我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或多或少的在脑中闪现过,或者认真的思考过,我也不例外,当年那个十八岁的我一直在内心追问“活着有什么意义”,一层层抽丝剥茧的问下去,竟陷入了思想的漩涡不能自拔,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而这个问题,在文章开篇胡适就已给出答案,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当年那个追问自己的少年心态已经平和,但看了这个答案,实在犹如醍醐灌顶,权且将其中精彩之处摘抄在此:

“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解答完这个宏大的命题,我们再来看看此书还有哪些绝妙之处。

有一处,胡适先生对沉浸在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有一番话:“在一个扰攘纷乱的时期里跟着人家乱跑乱喊,不能就算是尽了爱国的责任,此外还有更难更可贵的任务:在纷乱的喊声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个有用的东西!”,如今虽是和平年代,我们也未参与什么爱国运动,但若把这番话与如今青年人的丧文化结合起来,依然有用。如今有部分青年人,正值青春阳光,却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生活、学习、工作、理想,这些统统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更不在奋斗范围内,仅仅如行尸走肉般过着每一天。更有甚者,相较丧文化的青年,他们是带有一些情绪的,而且这情绪显得极其浓烈,他们看不惯这社会上的一切,现行的体制不好,政策制度不好,社会风气不好,伦理道德不好,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总之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不可救药的,()一切都是应该批判的然而他们忘记了审视自己,真正应该努力改进的,不正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个人吗?不该是“在纷乱的喊声里,能立定脚跟,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个有用的东西”吗?

书中对于已经毕业离开学校的青年人提出了能够继续保持求知欲和理想追求的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方法是“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第三个方法是“总得有一点信心”.我重点说一下第二个方法,鉴于我们很多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工作都不是自己的专业所在,亦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在没有培养起对工作的兴趣之前,工作都是苦工,“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头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除此之外,胡适先生在这本书里还苦口婆心的教导青年人如何研究社会问题,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如何不受刻板印象、定式思维、社会成见的影响,如何透过层层光怪陆离的现象直直抓住问题的本质,如何用调查研究法、历史考据法、横向对比法去研究问题,如何不在宏观的抽象的研究问题,而是从细微处从个体出发,实实在在的做一些有益的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宗教、自由平等、民主政治、灵魂与不朽这些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启发性的讨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胡适先生以至于那些同胡适一样对于问题严肃深入研究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书中有关于“信心与反省”的问题,是当年在报刊中以评论的方式刊登的,这个问题前前后后胡适讨论了三遍,在报刊上连着刊登了三期,就为了与子固先生理论清楚,其做学问的钻研精神可见一斑。

最后,我想摘一段胡适先生在一九三二年六月,即日本占领东三省大半年之后,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他对毕业生们说的话:“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唐猫

2018年9月19日

篇8:《人生有何意义》读后感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人生固然不过一梦,但一生只有这一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岂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吗?

人生就算是做梦,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不要丢掉这梦,要好好去做!即算是唱戏,也要好好去唱。

原以为整本书都是讨论人生的意义的,却没想到只在第一章略微提到,似乎是各种短文的,略有失望。不过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行文流畅,逻辑性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很有启发,新颖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思想的高度。

篇9:王子的姓名有何意义英语

The name of the royal prince has been announced: George Alexander Louis. While the happy couple haven’t publicly said why the name was chosen, royal watchers see plenty of meaning in the name of the future monarch.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chose to stick with tradition rather than name the royal heir something with a more modern twist, which doesn’t surprise former press secretary to the queen, Dickie Arbiter, one bit.

“They all have been used regularly in royal circles,” Arbiter told GoodMorningAmerica.com. “They’re all pretty traditional. They’ve gone for traditional names, rather than 21st century names.”

When asked if Arbiter believed the queen had any influence over the naming process, he replied, “The queen probably had no influence whatsoever. It was a complete decision made my William. He’s very headstrong. Yes, he will pass on the information, but as far as these children’ s names, it was up to he and Catherine.”

Kate Middleton and Prince William Name the Baby

As for George, there isn’t much of a surprise here, as the queen’s father is George the Sixth and her grandfather is George the Fifth.

“The queen’s uncle is also a George. It’s a fairly well-used name,” said Arbiter. “Edward the Seventh’s second son is a George. George has been used quite regularly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Alexander is also steeped with tradition amongst the royals.

“As far as Alexander is concerned, Alexandra has been used quite frequently. The queen is Alexandra,” Arbiter explained. “One of George the First’s daughter’s was an Alexandra. And one of Edward the Seventh’s son’s was Alexander.”

Sign the Royal Baby Guestbook

Keep in mind, however, that we do not yet know what the duke and duchess will be calling the baby on a daily basis.

“I think we could be looking at a King Alexander,” said Jennifer Griffin, author of “Bring Back Beatrice: 1,108 Baby Names with Meaning, Character and a Little Bit of Attitude.” “But we also don’t know what they’re going to call the kid yet. Alexander is an exciting possibility. If they call him Alexander, it’s like Alexander the Great.”

George may be the more traditional approach, as Six King George’s have worn the crown. And if down the line when the newest royal addition takes the throne and decides upon being called King George, he will be the first since 1952.

“George is favored by leaders here and there, but it’s also got a little bit of a dork factor about it,” Griffin said. “We’ve traditionally thought of it as a dorky name, but as names like Henry and Edward are trending up, so will George.”

The name George has pastoral backgrounds, says Griffin, relating to farm work, while the other two names, Alexander and Louis, are much more warrior oriented.

“Alexander is defender of man, or defender of people,” she explained. “And Louis is the same as warrior.”

Click here for full coverage of the royal baby.

Of the three names, Louis is the most shocking choice, although still not particularly out of the ordinary for the royal family.

“The queen’s third son is a Louis, Prince William is a Louis, Princess Anne is a Louise, and that really is sort of the appearance of that name,” said Arbiter.

But Griffin found Louis to be “a real wild card.”

“I was shocked by Louis because it’s so French,” she said.

No matter how you interpret it, Prince William and Kate Middleton are delighted with their new bundle of joy, whose official title is 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George of Cambridge.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Cambridge are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at they have named their son George Alexander Louis,” the palace said.

The baby boy was born Monday at 4:24 p.m. London time. He weighed 8 pounds, 6 ounces, according to an official announcement from Kensington Palace four hours after the birth.

扩展:社会各界职位一览

技术编辑 Technical Editor

技术设计员 Technical Designer

校对 Proofreader

译审 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翻译 Translator/Interpreter

助理翻译 Assistant Translator/Interpreter

广播电视 RADIO AND TELEVISION

电台/电视台台长 Radio/TV Station Controller

播音指导 Director of Announcing

主任播音员 Chief Announcer

播音员 Announcer

电视主持人 TV Presenter

总公司 Head Office

分公司 Branch Office

篇10:试述护理道德监督有何现实意义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医疗水平有了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社会的医患关系的矛盾不断地加深,对于出现的医患矛盾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导致这一原因很多,除了患者家属的复杂心情之外,与当前的医疗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很大的关联,现在由于我国的医疗水平还不平均,导致人们都趋向于医疗水平好的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就会不自觉的形成给医疗服务者“送红包、走后门”的现象出现,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加大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本文围绕护理道德监督进行了分析。一.护理监督的内容,具有协调性和进取性两个方面:

所谓协调性,就是通过行为规范的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即协调护理人员与患者、协调护理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护理人员、医疗卫生事业与整个社会关系,使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围绕一个轴心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实现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目标。

所谓进取性,是指道德规范的要求,总是高于一般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社会主义护理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护理人员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自己的护理实践中,一言一行都力求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为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而献身。二.护理道德的特殊性

深入社会,涉及面广,卫生服务使医护人员深入到社会基层,直接面向社区人民群众。每一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服务对象,老弱病残、妇女儿童都是自己护理关照的重点,健康教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康复治疗、家庭病床、紧急救助等多方面的工作,均与护士直接相关。护理极强的社会性使之具有重要的社会道德价值,同时也要求护士具备与深入社会、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良好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风貌。

关系多样,相对稳定,成员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由于成员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其健康需求多种多样。开展护理要争取当地各个部门的支持与合作,直至取得每个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护士还是联系病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纽带和桥梁。上述情况决定了护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加之,这种多样性的人际关系又是长期、稳定的,不是一次应酬、一度调节所能奏效的,而是需要长期、反复的调节和处理。面对此类多种多样又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视病人为亲人,热心服务,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长期的护理中,护士可能对服务的家庭知根知底,稍不留意,就可能表露出对病人的看法,泄露病人个人的隐私,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影响社区护理的开展。

一专多能,综合服务 社区护理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成为“全科护士”。资料显示,全世界所有病人中只有6%能住院治疗,其余94%的病人均属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如慢性病无需住院者、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者、化疗给药者、作动态观察的心脑血管病病人等,都需要接受社区护理服务,不具备全科护士的素质就难以胜任上述工作。社区护理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服务。既能对重点人员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又能在伤病现场进行初步急救;既能指导病人进行恢复期康复锻炼,又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既能开展社区卫生防疫,又能熟悉药品、器材的购买和使用。这就使社区护士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为社区卫生服务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又必须时刻思考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资格与能力。

简洁高效,规范具体 整个社区护理要求因地制宜,简洁高效,但每项护理工作都有着严格、具体的操作规范。面对现实矛盾就必须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遵守规范,而且要活用规范。否则就难以将科学精神和简洁高效统一起来,失去了社区护理应有的特色和意义。例如,在社区护理实践中,消毒灭菌的要求是不可变通的,但所用器具却是可以变通的;输液质量是不可变通的,但输液条件却是可以创造的。

强调慎独,自觉选择 社区护理工作的管理层次少,监督作用弱,而且社区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独挡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状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评价,都靠自己去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选择高尚的道德追求;如何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丝不苟,做到“慎独”;如何面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做到一视同仁;如何在繁琐、具体、紧张的工作中保持冷静和耐心,这都有赖于自觉的道德选择、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很强的道德实践能力。

三、护理道德监督的意义

上一篇:有关春天的作文600字初中下一篇:《庐山的云雾》听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