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2024-04-14

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共9篇)

篇1: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拨开云雾见晴天作文

有人说,人的情绪总会因为一些事情而高低起伏,这不今天我所经历三件事,件件都让人没有好心情,感觉好郁闷,可回过头想想,其实啥事也没有。

画画没画好,被说了一顿

今天上午去创想画室学画。老师讲过之后,给我们布置了练习任务,在两个课时里画出他摆放的由四个物品组成的组合形体。抱着早点画完,好看墙角的课外书的目的,我甩开膀子匆忙画了起来,由于图快,第一节课我就把图画完了,可是画得与实物差别很大,感觉好象是东倒西歪,糊糊涂涂的。第二节上课后老师看了我的画,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让我把画的擦掉,重新画其中的两个多面体。这也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很差,到下课时重画的`也很一般。中午放学时,妈妈和老师交流时得知了我上午的情况,在回家的路上狠狠地把我批了一顿感,郁闷!

找人不在家,白跑了一趟

按照上周约定,吃过午饭后,妈妈带着我,顶着炎炎烈日,去儿时的一个玩伴家中去玩。出发前妈妈要提前给她打个电话,我不让,说直接去可以给他们一个惊喜。路上我也一直在设计着去了以后怎样在一起好好地玩,打王牌、做游戏、玩玩具等等。虽然不是太远,但天气很热,到达目的地时我和妈妈都是满身大汗,可敲了半天门竟然没有反应,难道不在家?一打电话才知道他们临时有事到北郊去了,我心里的感受,又是郁闷。

回家闹情绪,被冷落半天

带着一肚子郁闷只好返回,等到了楼下健身器材场时,我看到好几个小孩子顶着烈日在那里玩儿着健身器材,我顿时又来了精神,对妈妈说:“我想在这玩一会儿。”“不行!”从她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我知道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于是只好跟着妈妈上了楼,一到了家里,我就闹起了情绪,不停地埋怨那个玩伴儿说话不算数,再也不去她家玩儿了,再也不到下面的健身器材那儿玩儿了,等等。可妈妈竟然一句也不说,把我愣是晾在那儿好半天,被冷落感觉除了郁闷还是郁闷。

晚上妈妈带着我出去散步的时候,向我道歉说自己态度太强硬,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并讲评了我今天的表现,和我一起分析了原因,上午画画没画好是因为我用心不专,下午找朋友没能如愿没有及时调整心态,想玩健身器材没被允许而闹情绪也是光考虑自己的想法,而没有想到妈妈是关心我,不让我在烈日下晒。这时我才知道,原来郁闷都是自己自找的,如果用心专一,考虑问题全面,及时调整心态,其实啥事也没有。

篇2: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高考的倒计时已快撕完了。感受高三师哥师姐们紧张而又激烈的学习氛围,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迎接高考的准备,就要成为三年级的学生了。

告别了高一时那天真、愚拙的想法,以及那时的新鲜和冲劲儿,高二的我们似乎多了一分成熟,但也多了一些焦虑和无奈。不再像一年级时那样整天想家,我基本上已经习惯了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这个样子,要是哪一天这种生活一下子改变了,我就不知道这一天该怎么度过。

世界太大,人生又太短。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是我每天还是在希望中度过。有时候,我也会在某一次考试之后变得失望。虽然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什么,但是自己明白该怎样去做,但有时候,接连的挫折不能不使人懊恼。我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也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但结果仍然令人伤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再加上学习上的不顺心,同学之间的隔阂,或许有人就会对一些言语特别敏感,也有些人从审美角度来评价人。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似乎缺少了童年那种真诚与纯真,取而代之的是令人不悦的那种虚伪。

或许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这些困惑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太多的`道路我们也都懂得,再多再多的言语也不用多说,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良策。只不过实施起来不太顺利,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人生没有平坦的路,也没有牢固的车,我们要靠自己去不断摸索。困惑太多,烦恼太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活真是太艰难,让我们都难以对待。

人生不过百十年,到现在我们才度过十几个春秋。眼前的这些问题只不过是小草一棵,等待我们的将是黑云一朵朵。如果现在的这些小问题解决不了,以后的那些就更不必说。不要总以为自己是不幸的,其实大家都一样,有的或许还不如自己。我们要相信自己,用不着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困惑,甚至痛哭流涕,人生本来就充满坎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生如果一帆风顺,那么这样的一生注定是空白的一生、失败的一生。

篇3: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一、缺乏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完整体系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像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收获,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管是曾经的《教学大纲》还是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对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是,光靠这些纲领性的东西无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等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点,在教师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的前提下,尚且步履维艰,也有些教师直接运用专家的备课手册,但因学情不同以及教师自身驾驭课堂教学能力所限,许多训练点也很难落实到位。更何况作文教学除每单元一次的集中训练之外,在阅读教学范文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更使作文教学无法取得实效。虽然课程改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我们的教材也换了一版又一版,但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变换,基本上都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纵观现行各种版本的教材,没有一个版本把作文教学要落实的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练习”也没有作文方面的要求。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只有充分地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而教材在作文教学训练、指导和要求上的空白,使得教材的引领作用丧失殆尽。个别悟性好的教师,虽然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和探索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作文的路子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但是无法把经验广泛推广。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仅凭大纲或课程标准中的只言片语,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河是淌过去了,可教师的摸索和尝试,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蕴藏内心的写作激情。何况许多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没有作文教学的系统理论,又缺乏写作的真切感受,使得作文教学走进了阴暗的死胡同。要想真正使作文教学取得成效,我们必须改变以上这些问题。因此,编写和学生语文能力相配套的作文教学教材,或在教材的不同学段鲜明提出作文教学的训练目标以及落实措施,是作文教学整体推进的关键。

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互相分离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分离是一个通病。多年以来,作文教学被阅读教学拒之门外。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权威杂志的栏目设置有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等,有些省级以上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也明确提出观摩课的主要类型是阅读和作文两大类。这些都表明了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处于无足重轻的地位。但是,这是错误的观点,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但是学生积累词句和欣赏美文的例子,也是学生作文和审美的例子。归根到底,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可以说,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水乳交融的同胞兄弟。阅读教学理应承担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这是语文教学必然的走向。否则,学生学了那么多的“例子”,到头来还是一团雾水,摸不着南北。

三、作文评价体系滞后弱化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以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原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只要学生作文中有点滴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而事实上,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偏重于批改,似乎红笔勾画越多越显得教师敬业。可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语不可能深入领悟和意会,不知如何改进自己的写作,更无法取得进步。因此,我们应改变作文的评改方式,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评”,而不是“改”。强调“评”,其实质就是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也是教师教给学生最简单的作文方法。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极力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但个性化作文是建立在一定共性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正是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渗透、在作文评改中强化的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学生只有以教材为例子,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再追求作文的个性化才能水到渠成。此外,作文评改中的分层评改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措施。由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致,而教材设置的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却完全一样,必然会使一些后进的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在布置作文前要对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如教师应要求中等的学生做到“结构合理,中心明确”,而对后进生,则要求他们做到“基本文从字顺,错别字少”,并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四、应试作文拔高了作文的难度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获取高分,抛开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牺牲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大作文难度为代价,挫伤了学生刚刚萌芽的写作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而事实上,从三、四年级开始,学生就过早地承担了“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要求,教师连珠炮似的给学生灌输和强调作文的结构、选材、立意以及表达方式。有的试题缺乏系统性,把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的知识当做明确掌握的去考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写作教学秩序,使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甚至有的教师进行猜题、背范文等活动,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此外,由于想象作文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个性化表达也成为当今最时尚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作文向着假大空发展,没有了真实情感。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把握不准确,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作文思维就会犹如一叶扁舟,漂流在茫茫的海面,很难回归“真情实感”的本真港湾。

篇4:拨开“云雾”方能“见月明”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以计算机、Internet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随之以人们不可抗拒的力量进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学习逐渐地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站在新旧教材、新旧观念的交叉点上,面对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化教学,一线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地将语文课堂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然而,有些教师教学理念还不够成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滥用现代信息技术,结果弄巧成拙,使得语文的教学真谛笼罩在信息技术的厚重“云雾”之下。学生永难见的真正的“月明”。

误区一:尸祝越俎而代庖

一教师执教《桂林山水》,在理解“连绵不断”一词教学时,他是这样组织的。

师:“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图。(多媒体课件显示图片:连绵不断的桂林山水画卷)

师:这就是“连绵不断”的桂林画卷。懂了吗?

生:懂了。

现代教学媒体对语文学习而言,它能将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形象,从而降低了课文理解的难度。但是,本案例中的教师片面强调形象直观,泛滥地运用动、静态图像,完全脱离了文本,使语文课成了电视课。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但也转移了。学生只在思考“懂”或“不懂”,这样既造成了学生抽象思维的惰性,又堵塞了学生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对 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言本身是个多层面、立体式的信息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怎样改革,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讲懂的,更不是精彩的课件看懂的。在阅读教学中,无论多美的图像、音乐,都无法取代学生对语言艺术的领悟。所以,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要让朗读的时间都被课件给挤占了。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所表现的情境,可以适时地配上音乐和画面,让多媒体成为配合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辅助手段。

误区二:渐花乱欲迷人眼

一教师执教《葡萄沟》,他让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寻葡萄干制作工艺,还设计了画葡萄、品葡萄的教学环节。

将网络的使用融合于学科教学当中,让网络为学科教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界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初衷。然而,本案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醉心于网络的指导,忽略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理解,还美其名曰“进行学科整合”,整堂课因角色定位错误,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上成了信息技术课、活动课。

对 策:想肥人田,先壮己园

信息技术走进学科教学,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语文姓‘语’, 语文课应有语文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身,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让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激发创造的内容,凭借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正可谓是“想肥人田,先壮己园”。

误区三:放任自流待自生

一教师执教李白的《赠汪伦》时,提出一个要求:自己上网研究有关李白与《赠汪伦》这首诗的内容,研究好了,我们再来讨论。结果一节课结束了,学生还没研究好。教师宣布:下节课继续研究。

网络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是开放的,教学工具是开放的,研究方向是开放的,交流评价也是开放的,网络的出现为我们真正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如何做到收放有余?本案例中的这位教师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可是,他只放不收,学生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差。

对 策:循序渐进,收放自如

网络教学中应把握放与收的尺度,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究的同时,要善于扮演好六种角色:问题情境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研究价值的任务)、资料线索提供者(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上网)、合作分工指导者(合理安排组内分工,提高学习效率)、探究过程促进者(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的初始目标,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交流反馈组织者(使交流有正确的方向)、成果评价参与者(使学生学有所获,思想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健康的、有效的。

信息技术,是语文课堂的清新剂。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形、声、光、色等得天独厚的先进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如果不论轻重缓急,也不论所授课程的内容,只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是把信息技术用在该用的地方,往往只能“画蛇添足”,而非“锦上添花”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更是如此。教师只有真正地根据学生与文本的特点,精心、恰当地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才能拨开信息技术的使用“云雾”,使学生读有所悟,练有所得,学有所获,才能见得语文真正的“月明”,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艺术殿堂。

篇5:拨开云雾见彩虹 吴雪公开课总结

公开课结束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得有充足的准备。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与提升的机会,本次课我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本课探讨的是多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快乐、感动和欣慰。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建议都给我带来了很多的震撼,特别是生物组的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对于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公开课虽已结束两周,但仿佛还是有那种上课时惊心动魄的感觉,很清楚的记得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有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大出乎我的意料,对实验材料的处理以及相应的现象描述不准确,还有一些同学并没有领会实验的意思。这些问题我认为同学们是可以很容易回答出来的,面对他们给出的答案就懵了。面对座位上的领导和听课的同事们,接下来我该怎么办?是直接给出我认为的答案么?如果同学们不明白怎么办?瞬间各种问号出现在脑海中。最后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步步的启发,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插曲是个意外,但在这次意外中我和同学们都获益匪浅。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探究式学习,当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做好引导,让他们自己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而不应该是包办代办。这样同学们的能力才会有较大的提升。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对于本次的公开课,我认真的反思了备课、上课等过程,简单总结如下:

一、要懂得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正如恩格斯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努力的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课前的准备。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都需要认真准备,而且不仅仅要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要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将它看作一堂普通的课,一堂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课。教师就应调节自己的心态,要带着平常心走进课堂,把众多的听课教师也看作是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以良好的状态去上这节课。

四、加强课后反思。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五、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毫无疑问,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简洁、准确的,老师的板书应该是规范的,老师的这些教学行为无疑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而我们学生在考试中书写规范与否对他们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板书乱成一团麻,字迹不清,怎么要求学生作业清楚、试卷卷面整洁呢?希望老师们不要小看板书,努力使我们的板书规范化。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身教重于言教”。

篇6: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翁旗初中数学学科课例研究活动体会

乌丹五中 胡国娟 2017年12月4日,我参加由旗教研室组织的初中数学学科课例研讨活动。上午听了两节课,一是红山区红山中学敖敏老师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特点是例题典型,讲解透彻,讲练有机结合。这种方法非常实用,它能对学生所出现的错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做此种类型题的思路也开阔了,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二是喀旗王爷府中学王永杰老师的《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变式题的运用,充分利用类比和转化,并且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简记。下午,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讨论。这次颗粒研究,令我豁然开朗。名师们就是这样,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到的新变化。他们那博大的思想和睿智的想法在课堂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上的真正的生活数学,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有人说:“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树叶间闪动精彩。”不错的,这一次我们教研活动又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名师对我们的影响,他们的“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在我们的老师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释放。特别是在课堂上他们认真的倾听学生想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激励”,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从老师们的授课中,我学到了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以学生的为主,多样的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

篇7: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一、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在部分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陷于停滞不前状态,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师生思想重视程度存在不足

部分学校的老师认为语数外学科才是应试最为重要的学科, 而美术、体育等学科属于技能学科, 不存在分数与升学的压力, 因此在思想上重视不足。部分学校在美术师资安排上没有能够体现专人专岗, 挤占美术教学时间现象时有出现, 并且在教学研究方面力度明显低于语数外等应试学科, 这样的状况导致师生在美术学科方面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

2. 美术教育教学模式较为滞后

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几十年如一日, 教学美术一成不变, 还是按照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训练这样的单向灌输模式,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 参与性严重不足, 导致整个美术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加之应试学科的压力较大, 学生会逐步降低甚至丧失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情感状态不利于美术教学成效的提升。

3. 美术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美术是一门艺术, 其在社会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生存土壤, 部分教师将美术教学仅局限于课堂,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与社会生活的联动性, 也没有能够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融合, 导致大量的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紧扣新课程理念, 深入推进美术教学工作

作为新时期中小学美术教师, 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的重要性, 同时加大改革推进的力度, 充分整合美术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1. 端正思想观念, 充分重视美术教学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 美术学科的教学时间不得被其他学科所随意占用, 美术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计划, 上好、上足每一节美术课, 即使特殊情况被其他学科占用的, 也要在课时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调剂, 确保教学时间充足, 为美术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达成奠定基础。

二是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美术教师要结合美术教学工作实际, 向学校争取设备、器械、器材方面的支持, 要按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制定美术器材申请表, 请求学校在整体规划与设备采购时予以考虑, 从而保证美术教学工作的需求与深入开展。

三是注重教学研究工作。广大美术教师要不断加大教学研究力度, 既要研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同时更要研究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 与教材内容实际, 寻求如何更为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以及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只有强化了美术学科的教学研究, 才能够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 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有效推进教学工作。

2. 强化教学改革, 充分优化美术教学课堂

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应当是主体, 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学的对象, 这一点应当成为广大美术教师的共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美术技巧、画法等方面的点拨, 更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无论是手工制作, 还是美术鉴赏、国画技法等内容, 都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自主开展训练, 自主进行鉴赏, 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掌握要点、明白不足, 去感悟美术作品的魅力, 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二是强化信息手段功能。美术学科需要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 而受制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此时, 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手段作用,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古今中外、世界各地、各种流派的名家名作, 只要鼠标轻轻一点, 想要观赏什么美术作品, 都可以跃然屏幕之上, 这样的方法手段能够让美术课堂变得更为宏大, 让学生形象地观察接触到世界经典美术作品, 对于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陶冶学生美的情操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发掘培养特长学生。中小学阶段正是发掘特长生的黄金时期, 教师要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 注重以敏锐的专业眼光, 发掘有潜质的学生, 为其量身定做培养计划, 在征得学生与家长同意的情况下, 培养学生向着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教师要协调好美术训练与其他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针对性培养, 让学生拓宽成长成才的渠道, 也为上一级学校的美术专业输送优质苗子。

3. 拓展教学思路, 充分整合美术教学资源

一是发挥兴趣小组作用。美术兴趣小组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专业训练水平、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点, 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建立兴趣小组, 在课外进行自主活动,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是联合校外专门机构。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中, 美术教师要善于寻求外援, 弥补校内美术力量不足。教师可以采取校内针对性培养特长生, 校外专业机构进行拔高训练的培养模式, 促进美术特长生的培养工作。美术教师也可以联合校外专门机构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 带领学生参观学习, 感悟到美术作品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是体现以赛促学功能。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秀作品展览、美术竞赛等方式, 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 以竞争为手段杠杆, 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美术、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通过以赛促学方式提高美术教学成效。

篇8: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1. 磨砺教材, 明确重点。

要备课了, 总是无法落笔。我习惯于先把《秋天的雨》读上十几遍, 字字珠玑, 语言很优美, 画面感也很强, 是一篇诗情画意的美文。读着读着, 便浮想联翩, 但总是感觉读不够, 也读不透。如何找到打开思路的那扇门?反复品读文本后, 发现了本课教材的特点:

(1) 诗一般的语言。开篇一句“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 轻轻地, 轻轻地, 趁你没留意, 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的思维从炎热的夏天走来, 品味着秋天的雨, 没有夏雨的粗重, 没有夏雨的暴烈, 就是这般轻轻柔柔, 就是这般清清凉凉啊, 伴着微凉的风, 不知不觉, 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呵呵, 这不是一把钥匙吗?第2自然段也是每句都很优美, 尤其是第二、三句:银杏叶于小扇子, 何等形象?而这一扇, 竟扇走了炎热, 迎来了秋天。老师, 假如你细细地去品读, 你不觉得这“扇哪扇哪”韵味无穷吗?最后一句“小朋友的脚, 常被那香味勾住”, 这无形的香味啊, 竟然勾住了小朋友活泼好动的脚, 是多大的魅力啊!“秋天的雨, 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简练而深厚。总之, 通篇都是诗一般的语言, 需要好好地品读。

(2) 确切的用词。从整篇文章看, “五彩缤纷”这算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用词, 也是一个引导学生如何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典范, 自然需要大手笔的。同时上文中提及的“钥匙”一词很重要, 而且理解有一定难度, 可引导学生进入虚化的情景, 理解为什么称秋雨为钥匙。而第4自然段还有一个用词特点很明显, 那就是动词的确切使用, 如喜鹊的“衔”, 青蛙的“挖”, 松柏的“穿”, 叶子的“飘”, 必须让学生圈一圈, 悟一悟。

(3) 总分总的段落结构。这篇课文是个段落结构训练的范例, 课文的第1~4自然段, 都是总分 (总) 的段落结构, 第一句话都是个总起句。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其中的一个段落, 引导学生去领悟迁移。

2. 结合特点, 确定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落实两点, 一是在诵读体味中, 激活想象, 感悟秋天的美丽 (表面写秋雨, 实则还是写秋天) 。二是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习总分段落结构, 并加以运用。

3. 深挖教材, 找准切入点。

找到一个教学切入点, 可以让教学更加紧凑而实效。本文切入点很多, 比如抓词语:钥匙、五彩缤纷、喇叭等, 这些是新词, 在学习新词的过程中, 学完全文;抓句子“丰收的歌、欢乐的歌”等, 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与联系生活中体会“丰收”或者“欢乐”;当然也可以从主题上去找切入点, 如体会秋天的雨如何美丽神奇等。不过, 站在诗意语文的角度, 我更倾向于课文第一句,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 轻轻地, 轻轻地, 趁你没留意, 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沉浸在丰收的秋天里, 沉浸在轻柔的秋雨里, 肯定会有新的领悟。

4. 磨砺学生, 确定教法。

磨砺学生其实就是读懂学生。学生对于秋天, 对于课文中描写到的景色, 有一定的了解, 学习难度不大, 唯一比较大的可能是对于几句比喻句的理解。针对本文特点, “潜心涵泳、联系语境、诵读体味、激活想象及演读内化”等方法比较适宜。

二、拨开云雾见月明

对文本的定位明确了, 教学思路也清晰了。一切释然, 心情大好。我习惯于先架构总体的教学思路, 把整条思路走通了、捋顺了, 才开始丰满细节。但细节的完善, 这不是最难的, 难的是怎样取舍那些细节。我总是很贪心, 想把所有想到的觉得有价值的东西都一股脑儿地“倾倒”在课堂上, 让学生一下子吃个饱。因为在我看来, 这些冒出来的“灵感”就像自己的孩子, 一个也舍不得丢。于是, 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上了58分钟, 还欲罢不能。听课的李老师提了很多可操作的建议, 反复地和我琢磨教案, 力求精致些、更精致些。第二天进行了第二次试讲, 上了40分钟, 虽还意犹未尽, 总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稍加修改应该能行!

课是按预设完成了。也许太顺, 自己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我又一次进行了反思:也许教学前细腻的预设是为了生成更灵动些。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 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从关注预设的教案, 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 重视“节外生枝”, 珍视“灵光一闪”, 这样,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走向大气, 走向洒脱, 走向睿智。语文课堂是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应该在这里诞生。而我的课堂似乎缺少了这些。于是, 做了新的调整, 进行了又一次试教。

在预设时, 我担心孩子们不会说, 没人说。但没想到, 孩子们说得那么好。一个小朋友说:“秋天的雨, 它把香香的气味给了香蕉, 黄黄的香蕉像弯弯的月亮, 摇啊摇啊, 摇来了秋天的喜悦。”一个小朋友说:“秋天的雨, 它把甜甜的气味给了葡萄, 紫莹莹的葡萄像小朋友的眼睛, 转呀转呀, 转来了秋天的晶莹。”一个个小诗人就这样诞生了。

我想:语文的甜, 是认识与发现的快乐, 是品味与赏析的愉悦, 是表达与交流的酣畅;语文的“甜”, 是一次精彩的发言, 是一个会心的眼神, 是一抹自信的神采;语文的甜, 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那一瞬间……

篇9:拨开云雾见光明作文1000字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性”的思考、质疑、答疑的习惯和胆量, 总是被动地听、记, 课堂实际上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开展了“任务单导学”前提下的小组合作。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合理划分小组, 确定开展方法

小组划分的原则是“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全班共56人,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我把班级划分为9个小组, 每组由六至七人组成。我认为组数不能太多, 否则上课时来不及组组展示, 会人为地造成小组之间的不公平, 不能调动积极性。组名由学习小组自己讨论决定。千万别包办, 千万别低估孩子的能力, 其实有时学生的能力很不错, 会让我们眼前一亮。像我们班的组名:玉呈芳园、清新学园、展翅高飞、虚怀若谷等, 既文采斐然, 又寄寓了全组的奋斗目标。组标, 我提倡自己制作, 而且可以不断改进, 每次组员轮流制作或者规定某个同学制作, 风格迥异, 极具个性, 也很美观。

帮助学生确定组内的A、B、C类, 严格按照A、B、C的1、2、3分得分机制, 促使组内成员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活动, 使之多多感受学习的快乐, 并认识到自己对小组来说很重要。

小组展示尽量让C类同学表达, 因为分值高, 这样做也可让学习困难者不要游离于课堂之外;小组评价尽量让A、B类同学表达, 可以保证知识的生发。

二、科学分配任务, 力求人人参与

教师一定要注重指导小组长科学分配任务, 要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 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 以期人人有话说。对于学困生, 要敦促其思考;对于优秀生, 要激励其推陈出新。

在小组合作开展时可采用拼图组合、全体锻炼的方法。如进行任务分配, 要求每一位成员获取不同的信息, 使这个成员所获取的信息对于合作学习总体任务的完成是不可缺少的。如让成员甲收集整理思想火花类、道德修养类名言警句, 成员乙收集整理人生哲理类名言警句, 成员丙收集整理珍惜时间类名言警句, 成员丁收集整理学习类、知识类名言警句。每个成员的任务都是其他成员无法替代的, 只有当所有成员的研究合为一个整体时, 小组合作研究课题才算完整, 这样才能达到让各成员均衡训练的目的。

也可将每组成员按A1、A2、B1、B2、C1、C2编码, 活动时, 教师指定一个号码, 如B1, 即各组B1号学生上讲台。可以邀请其中一位B1号学生提供学习成果, 其他B1号学生发言, 将自己的答案与之比较并修正, 对有疑义的地方开展简单的讨论。同时, 其他学生以书面作业形式参与, 边听边写出简要参与意见, 如合作学习习题, 集体发言内容要点, 本人对发言的认知、评价等。

三、确保合作时间, 促成知识生发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可践行“三段四环”的学习模式。“三段”是指把课堂45分钟分成三段: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实施任务, 建构智知;反馈评价, 活化能力。“四环”是指每个任务的实施分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班级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必须明确提出合作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 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 否则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 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围坐在一起, 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准备展示环节时, 可以先不分配小组任务, 而是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 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的不劳而获, 还有一种揭开秘密的新奇感。

小组内每个成员要充分交流自己的自主学习心得, 要做到每人发言, 交流对学习任务的理解, 并人人做好记录, 完善书面答案, 准备班级交流。

在进行全班交流时, 只要小组代表的发言没有太大的问题, 教师就不要打断, 在小组代表遇到困难、思路受阻时, 适当地进行启发、点拨即可。要不断地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群策群力, 以促进知识的生发;要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欣赏、鼓励、理解和帮助。

四、建立评价机制, 激励学生参与

要使每个同学都能持久地保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 还必须有可作为动力的评价机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评价建议, 即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法, 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我们的思路是, 使学生的成绩既体现个人努力因素, 又体现集体合作因素;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侧重学生间的互评;可以小组之间互相打分, 既让学生体验评价的乐趣, 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

我们可以设计一份“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成长记录”, 其中包括“课堂答问与讨论”“合作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合作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课内外作文评价”“合作状态评价”“写作及参赛成果”等项目, 每个项目都赋予一定分值。起初, 把记录表发给每个小组, 以便各组平时积累和记录, 每个成员在课堂上发言次数的多少、水平的高低都记录在案。到期末, 小组成员共同进行总结、反思和统计, 给出一个自评分, 再由教师根据平时的记录和观察认定, 小组的得分就是小组成员个人的得分, 这一成绩还将写入期末素质汇报册, 成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一个参考值。采用这一评价策略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为小组争光, 个个力争上游。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它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 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成就感, 自信心、自尊心也得到提升, 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我要学”。

总而言之, 任务单导学前提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不断摸索, 在摸索中改进, 不断提高, 这一过程的推手就是不断改变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毕琳琳《试论自主合作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2年第21期。

[2] .王建波《新课改下农村语文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2年第24期。

[3] .黄萍《浅谈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式阅读法》, 《学周刊》2013年第15期。

[4] .王维平《论小组学习》,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5] .高艳《合作学习的分类、研究与课堂应用初探》, 《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6] .刘启艳《论合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5期。

上一篇:召集部门下一篇:吴海红征文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