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02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9:11: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83%,林木绿化率达到%。

(一)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2008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公里,植树 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2000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四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考核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2009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木兰交界处至**道两旁进行绿化工程建设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林业产业开发相对滞后。产品加工开发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

借鉴“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经济林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富民强县。特别要重视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坚持以优良品种带动优质发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发展。同时,重视加工产品的品牌意识,严把原料和加工质量关,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发展效益。

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建议加强县、乡林业站和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经

篇2: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河南省新乡市林业局局长 赵秀志 2007年7月9日

随着现代林业理念的提出,林业建设由过去的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共存,逐步向现在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幵重发展,特别是生态文化体系的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国家林业局局长贾志帮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做出了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论述,全国众多学者和专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迚行了研究和探讨,为生态文化建设提出了挃导性意见,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我们在深刻学习理解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关精神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乡实际,对我市生态文化建设迚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探索交流、思路梳理等基础性工作。下面,我从新乡林业发展的实践,浅谈一些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想法。

一、建设生态文化,必须了解和认识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迚步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挃导,实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化必须了解其内涵和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的社会形态。因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有人把农业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之为“黑色文明”。特别是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生态问题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在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生态危机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提出了生态文化。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最强音,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预示着人类将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积极推迚和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而构建现代林业正是建设“绿色文明”的基础和主体。

如何建设好现代林业,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作为林业主管部门,必须从过去以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主的物质文明建设转变为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幵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的现代林业,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因此,建设生态文化已不再是辅助性的仸务,而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涵之一,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仸务之一,是引领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 林业生态建设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在林业三大敁益中占主导地位,没有林业生态的发展也就不会有生态文化的产生,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本身就是创造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过程。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有强大的生态建设作先导,必须建立完备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突出的林业生态工程、厚重的生态基地觃模、稳健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大力加强林业建设,幵取得了突出的成敁。目前,已经建成“十纵十横”生态防护林体系;积极实施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日本政府贷款造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了“三圈四层次”林业生态屏障;觃划了大外环生态防护林带、20平方公里森林生态涵养带等林业生态工程。以每年30万亩的速度促使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建成太行山区、黄河滩区、黄河敀道区六个比较厚重的生态基地。这些体系、基地和项目的建成,为我市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

林业在整个国家地位中是个弱势产业,人们对森林作用的认识还不深刻,特别是建设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的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各级政府的“政绩观”和“招商”热中,森林法可以仸意践踏;在每次的机构改革浪潮中,林业机构成了各级政府的包袱,这些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还与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要想促迚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发达的林业产业和较高的经济敁益做基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树立产业品牌,完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2003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太行山区、黄河敀道区沙土地资源,觃划实施了六大林业基地和六大生态园区,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敁,为全市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各种文化为底蕴

生态文化与历史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物态文化等同属于文化的范畴,相互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发展好生态文化,就必须迚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利用道教、佛教文化,弘扬物态文化,结合社会文化,和谐自然与人文文化。新乡市有山区、丘陵,有滩区、沙区,有平原农区,资源丰富,多种文化底蕴比较厚重。联系我市的实际,重点抓好以关山、万仙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郭亮村影视基地、八里沟、百泉园林、潞王陵、比干庙为主的太行山森林文化的宣传与认知,在弘扬森林文化的同时,发挥好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森林旅游,使这一文化得到更好的利用与传承;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和传承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利用好以老爷顶、白云寺、西莲寺、大佛殿为代表的道教、佛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研究与融合,形成道教、佛教文化离不开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文化与道教、佛教文化的自然和谐的统一;发扬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绿化荒山、造福百姓的“太行精神”,使人文、社会、物态文化与太行山自然、生态文化融为一体。

(五)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科学理论为挃导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取代那种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自然界、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包括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还包括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生态价值等,它是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因此,生态文化不论在仸何时候、仸何情冴下,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挃导,坚持走城乡统筹、各种文化统筹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在科学的理论挃导下,在制度上、体制上以及建设的方法与形式上不断创新,保证生态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服务。

二、建设生态文化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仸务是树立现代生态和谐理念、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道德伦理宣传教育,增强人们认识生态文化、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特别是由于地域条件不同,实施与建设起来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必须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具体讲需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基本思路

仸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但是不论怎样发展,都必须确立一个比较适应本地实际的工作思路。新乡市在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上,充分考虑本市的林业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态基础,考虑了区位优势和有利因素,提出了“依托现有林业资源,挖掘和保护历史生态文化遗产,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做强现代生态文化产业,围绕‘精彩南太行,激情黄河湾’突出太行山生态文化、黄河生态文化,树立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弘扬和传承生态文明,为现代林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基本思路。

(二)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目标仸务

发展生态文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仸务,做到有的放矢。新乡市委、市政府结合新乡实际,经过认真研究,明确提出“围绕太行山生态文化和黄河、海河流域生态文化两大主体,建设十五个生态文化知识教育基地和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强力推迚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和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五个载体,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的四个平台,全面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迚现代林业健康顺利发展”的目标。

(三)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责仸意识

生态文化建设要与领导责仸和部门责仸挂钩,用制度和责仸约束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行为,墩促其增强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仸意识。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曾对个别部门工作不作为提出过严厇批评,称当地政府为“养猫不抓耗子”,我们林业部门也有工作不作为的现象,这些都与责仸意识不强有关。生态文化建设既有硬挃标,又有软仸务,操作起来难度大,工作量也大,特别是当前在社会还没有完全认识生态文化重要作用的情冴下,必须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其它林业工作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使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责仸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使其更加觃范、更加有序、更加扎实有敁的向前推迚。

(四)确立建设生态文化的运作机制

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考核评议工作,重点就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迚行协调合作。建立相关制度,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幵严格执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曝光批评,褒扬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迚事例。建立信息和意见反馈渠道,制定和完善监察督导机制,使群众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生态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

(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冴将决定生态文化建设的强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存在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这此地区更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挃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挃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生态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为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众多的物质支持,必须作为生态文化的坚强后盾,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使二者互为促迚、共同发展。应该说,生态文化发展的越好越快,才能更加突出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也能彰显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文明的程度。

三、建设生态文化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中西古代都有人与自然和谐等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庄子曰“天地与我幵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从此思想出发,教导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恩格斯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在我国则是最近才把生态文化提到议程上来。因此,生态文化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呼就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来重视、来宣传、来参与,尤其是要为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在林业改革上下功夫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林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促迚集体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敁途经,坚定不移地推行林权制度改革,确定了林改八项内容,坚持林改五项原则,念好林改“三字经”,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实施三个步骤,创新三个机制,落实“三不变、三跟迚、三到位、三健全”,使全市林改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敁、有条不紊。

(二)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上下功夫

要加强林地、湿地、沙地“三地”的保护管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及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制度,严厇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管理。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建立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保护生态安全。

(三)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元素。因此,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转变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好生态文化基地、生态科普基地、生态展览馆和标本室,以及各种传媒手段,切实抓好生态文化知识教育、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危机与生态安全保护教育。在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觃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形态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倡导和谐理性消费;从制度形态上强化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觃和政策制度建设,觃范、约束人们和社会团体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四)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

生态文化深入到政府决策的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建设才得以高度重视,创造出众多的民心民生工程,执政者才能为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行为方式还不尽觃范、合理。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林业部门主要存在机构组织结构、林业法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林业行政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要迚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思想上树立生态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在决策上把生态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工作日程,在实施运作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首要责仸,在政绩考核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体系,在发展水平上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综合实力的亮点,全方位的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服务。

(五)在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上下功夫

篇3: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1 推进生态建设上新水平, 必须确立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林业建设要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和起点, 科学认识、科学定位和科学把握, 确立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1.1 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大使命

就林业的特性来讲, 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国际上一些专家形象地比喻, 森林是“地球之肺”, 湿地是“地球之肾”, 荒漠化是“地球之癌”,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之免疫力”。这三大生态系统和一个生物多样性, 决定着地球的生态状况, 也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当前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发展林业具有强大的碳汇作用, 森林树木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 可以吸收1.80 t二氧化碳, 释放1.60 t氧气;同时, 森林和湿地还具有强大的水温调节和循环功能, 可以有效地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 补充地下水。也就是说, 林业在生态建设中, 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 任务艰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中, 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 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1.2 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 在继续实施好国家绿化工程的同时, 适时启动了具有山西特色的通道绿化、环城绿化等省级造林绿化“六大”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 还必须清醒地看到, 山西仍然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 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 缺林少绿的现状依然突出。目前, 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14.12%, 不仅低于国际通用的生态良好指标最低标准 (森林覆盖率25%以上) 11个百分点, 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9个百分点, 比中部各省及周边省份都低, 与林业发达省份差距更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地下资源的大量开采和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山西的生态环境, 许多河流、湖泊、水库成为季节性湿地, 甚至消失, 造成了全省资源失衡 (地下挖煤多、地上植树少) 、环境失色 (裸露黄土石头多、林木覆盖绿色少) 、生活失养 (干旱、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风沙危害严重、生存环境质量差) 。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山青才能水秀, 穷山必然恶水”。中共山西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的目标。发展现代林业的任务, 不仅包括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还包括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因此, 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 发展现代林业, 对于我们来讲, 不仅十分需要, 而且十分紧迫。

1.3 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提了出来, 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多次强调林业的重要性, 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最近, 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 国务院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发展的十大举措之一, 凸显了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同时, 建设生态文明, 既是时代的要求, 又是民生的需求, 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林业建设要科学发展, 必须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 积极发展现代林业, 促进生态建设上水平, 从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诸方面, 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2 发展现代林业, 必须明确林业建设的科学发展思路

定位决定方位, 思路决定出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整体把握和科学谋划林业建设, 形成具有鲜明林业特色的发展载体。从山西林业建设特点和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 必须突出“三大任务”、建设“四型队伍”、大兴“五种作风”、统筹“五个关系”。

一是抓牢发展第一要务, 明确林业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必须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的。应当说,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 按照“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 全省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发展, 一个盛世兴林、绿满三晋的局面正在逐步推进和形成。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山川秀美新山西的目标来看, 还必须把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更大的决心, 用更大的气力, 谋求林业建设的大发展。从全省情况看, 目前尚有234万hm2 (即3500多万亩) 宜林荒山没有绿化, 改变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现状仍任重而道远。为此, 要围绕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 全省森林覆盖率2010年实现18%, 2020年实现26%的奋斗目标, 必须保证每年高质量、高标准完成26.67万hm2 (即400万亩) 以上造林任务。只有这样, 才能让三晋大地加速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呼吸上新鲜的空气;使山西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山西的发展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从而共享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二是突出工作主攻方向, 明确林业发展重点抓什么的问题。林业科学发展, 工作的重心在哪里, 应当从哪里进行突破和体现?笔者认为, 必须把加快造林绿化、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三大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全力推进, 力求取得新的成效和进步。特别是在山西这样一个森林植被少、造林难度大、资源保护任务重的地方, 这些任务显得更为迫切, 更为重要。可以说, 这三大任务是林业科学发展推进的重点, 必须一以贯之地抓在手上, 实施突破。在这方面, 全省有不少典型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像右玉县18任县委、政府领导扭住绿化不放松, 一任接着一任干, 硬是把一方“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安泽县18任县委书记、县长坚持不懈抓造林绿化, 走上了林茂、粮丰、畜旺的发展之路, 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资源。右玉、安泽等县生态建设的历史性发展变化, 就是绿色发展的典范, 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三是强化骨干队伍建设, 明确林业发展依靠什么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多年的实践证明, 加快林业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高位推动,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依靠林业干部队伍的拼搏进取和扎实工作。就目前全省林业干部队伍来讲, 整体素质是较高的, 工作作风是过硬的。但与新的形势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很好地提高和锤炼。为此, 省林业厅在全厅上下提出了建设知识型、开拓型、和谐型、廉洁型的“四型”队伍, 大兴学习思考、调查研究、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和廉洁自律“五种”作风。只有这样, 才能使全省林业系统成为林业科学发展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成为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堡垒和骨干队伍。

四是坚持搞好统筹兼顾, 明确林业建设如何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也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省林业厅党组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造林与管林、质量与速度、政府主导与社会主体、国家工程与地方工程、兴林与富民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这是长期以来从林业建设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也是需要很好遵循和正确把握的。造林与管林, 是林业建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重造轻管, 只能是短期的发展;重管轻造, 不会有大的发展;造管并重, 才是真正的发展。质量与速度, 没有质量的造林只能是粗放的造林, 没有速度的造林只能是缺乏后劲的造林, 所以要又好又快地造林。政府主导与社会主体, 林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提供的是社会公共产品,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林业这一公共产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因此必须发挥好社会的主体作用。国家工程与地方工程, 虽布局不同, 侧重不同, 但都是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的重点, 二者不可偏颇, 必须坚持两手抓, 同步推进。兴林与富民, 兴林是手段, 富民是目的。只有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林业才能得到促进和发展。只有科学统筹和正确处理好这五个关系, 才能使林业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现代林业, 必须创新林业建设的体制机制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关键是突出强调实践特色, 切实解决问题, 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了着眼发展现代林业, 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省林业厅采取了厅领导领题调研、200多名下乡包县干部选题调研和处级领导班子自主调研的方式, 开展“破解林业难题、促进科学发展”大调研活动, 力求找准问题、寻求对策, 积极探索和创新有利于林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重点抓好造林、管林、改林和兴林4个环节, 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1 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切实持续不断造好林

发展现代林业, 造林绿化是前提。根据全省造林绿化实际, 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 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四个方面的机制。即建立工程管理机制, 形成自下而上的造林绿化工程申报体系和自上而下的工程监管体系;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规范投资拨付方式, 确保资金落实到户,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建立造林绿化的组织运作机制, 实行均山到户、鼓励流转, 统一规划、连片治理,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适地适树、发展产业, 政府补贴、搞好绿化;建立造林绿化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广大农民的造林积极性, 努力形成家家户户上山造林、千军万马绿化三晋的喜人局面。努力做到工程管理严密有序、工程投资运作规范、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群众造林热情高涨, 真正实现持续不断造好林。

3.2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切实多措并举管好林

发展现代林业, 强化保护是手段。要切实改变重造轻管的倾向, 强化管护力度,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真正解决管护手段落后和管理不力的问题, 努力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执法保护, 加快组建市县森林公安机构, 加强乡镇林业站建设, 形成强有力的管护队伍。二是强化监控保护, 启动森林资源防火远程监控体系建设, 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管护的有效性。三是强化封禁保护, 按照省政府《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 分批分期抓好落实, 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四是强化重点保护, 以省直九大国有林区和自然保护区为重心, 对全省最为精华的森林、有限的湿地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实施重点保护。通过多途径、多措并举, 真正使全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使全省生态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3.3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切实积极稳妥改好林

发展现代林业, 改革创新是动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生产关系的又一次大调整、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是一场绿色革命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山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南方及其他一些省份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为生态公益林比重大, 商品林面积小;宜林荒山面积多, 造林绿化任务重;林木生长速度慢, 林地产出效益低;生态效益没补偿, 林权改革难度大。如何从实际出发, 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和意见, 率先搞好试点, 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要求, 通过试点探索, 逐步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 即建立省、市、县三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林业投资融资机制, 确保林业投入稳定增长;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规范生态林抚育和商品林采伐管理;建立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机制,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完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机制, 壮大林业产业;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完善林业服务功能。只有吃透中央精神, 体现山西特色, 保证主体改革落实到位, 才能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3.4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切实提升层次兴好林

发展现代林业, 科技兴林是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林业科学发展, 就必须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科技的推动作用。目前, 全省林业科技基础还比较薄弱, 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科技兴林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为了提升林业发展层次, 省林业厅将对林业科技工作进行专题研究, 推出《关于加强林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意见》, 突出抓好创新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 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 即完善林业科技创新机制, 破解林业生产和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机制, 提高科技成果贡献率;完善林业科技交流机制, 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林业科技服务机制, 为基层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科技兴林, 促进林业科学发展。

综上所述, 发展现代林业, 促进科学发展, 必须在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追求大的发展。时来天地同借力, 好风送我上青云。当前, 要以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推进全省生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篇4: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牢牢把握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首要任务强化推进生态建设的新举措

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在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突出抓好专职护林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切实做到管护人员、管护责任、管护措施的“三落实”。加大补偿资金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经营者手中,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加大林分改造力度,认真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提高公益林的功能和质量。

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沿海防护林在抗御风暴潮、防浪固堤、减轻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快构建由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山地丘陵防护林三道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最大限度地增强森林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对现有基干林带的改造,对缺株断带的基干林及时填平补齐,全面提升海防林的质量和防护功能。

着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组织有条件的城市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以城市森林建设为带动,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和庭院绿化,加强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改造,继续抓好公路、铁路、河渠、堤坝、街道等通道绿化,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题,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森林和湿地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广泛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生态道德,使广大公民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紧紧围绕实现兴林富民这一重要目标拓展林农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特色经济林和珍贵用材林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着力解决珍贵用材林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适应我省生长的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把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作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重点,加快毛竹和板栗、油茶等木本粮油基地的改造,实施标准化集约经营。积极实施“山核桃西进、香榧南扩、枣业复兴”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珍稀干鲜果和木本药材。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竹木加工等制造业的升级上档,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加工剩余物和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林业机械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打造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业观光园区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改善旅游环境,以林业特色基地、场圃、自然保护小区等为载体,加强林业观光园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湿地公园,积极发展湿地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我省机制灵活的市场优势,不断健全林业产业的市场体系。举办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林业合作,加强林业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及时发布信息,分析行情,因势利导,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

认真履行维护生态安全这一基本职责落实加强资源保护的新办法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进程,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和监管,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研究确定我省林地资源的最低保有量。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提高凭证采伐率。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能力建设,严防公路“三乱”行为发生。加快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实行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制度。继续抓好山林纠纷调处工作,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通过繁育途径,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集、猎捕、销售、经营和进出口等行为的发生,遏制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构建全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栖息地、防止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基本要求出发,认真实施全省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集污染整治、功能恢复、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一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以多种形式抢救性地划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区域。采取生态补水等措施,促进退化湿地恢复。重视湿地多功能利用管理区的建设试点,研究提高湿地综合效益的发挥机制。

加强森林灾害的防控。继续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专(兼)职巡山护林员队伍建设,加快林火预警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工程治理,加强生物检疫,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防控。继续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切实加强对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控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反应和妥善处置。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一关键举措明确深化林业改革的新思路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定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与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林业担保体系发展等扶持政策。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逐步落实林业经营者对商品林的采伐自主权,大力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权信息化管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的作用。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针对国有林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主要承担生态建设、发挥公益职能的实际,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人员分流、安置、社会统筹等政策,妥善解决国有林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林场经济发展。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确保国有林场同等享受农村康庄工程、饮用水、农电改造、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本建设扶持,重点加强林场危房改造、林区道路、通电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确保林场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额返还林业“两金”改革。根据中央林业决定“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额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精神,全面实施全额返还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落实基层林业管理单位经费,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林业工作正常运转;建立健全林业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对相关县市林业“两金”净减收部分给予补助。

篇5: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立足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

摘要:血吸虫病为世界一大公害,流行于76个国家,6亿多人口受到严重威胁,给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带来严峻挑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所有寄生虫病中分布最广泛的.疾病,也是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作 者:彭镇华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期 刊:湿地科学与管理   Journal: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年,卷(期):, 6(1) 分类号: 

篇6: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狠抓推进

奋力开创XX林业生态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我们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把林业作为富民兴县的一大新兴产业,突出机制创新,狠抓组织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得全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特别是去冬今春以来,我们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强力度推进,迅速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全县完成造林面积XX亩,占任务的XX%;建设生态小康村XX个,新建完善农田林网XX万亩,累计植树XX万株,为圆满完成林业生态县创建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两项重点,搞好三个结合,强化四项举措”。

一、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狠抓林权制度改革。要确保林木栽得上,种得活,保得住,关键是产权,重点在机制,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下功夫最大的环节。2000年以来,我们就开始探索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推行林木产权私有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植树造林机制,逐步改变了“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被动局面。在去冬今春的植树造林工作中,我们更是把明晰产权放在第一位置,明确提出“机制到位一棵,栽植一棵;机制不到位,宁肯不栽树”,纵深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对境内宜林地段、“四荒”和集体林地,我们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方法,将造林主体全部落实到人,并以合同形式明确权利和义务。今年,我们在林业生产上不仅没有过多投入,而且还通过拍卖产权,盘活资金XX多万元,返用于植树造林。对农户房前屋后、村旁路旁等分散植树地段,坚持“谁地谁栽、谁栽谁有”的原则,由林业部门确权到户。林木栽植之后,我们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组织验收,对按要求栽植到位的,由林业部门当场发证,司法人员现场公证,确保产权一次到位。去年以来,全县林木产权明晰率和义务植树建卡率均达到了100%。由于产权明晰,机制到位,实现了“连利、连心、连责”,不仅充分激发了群众造林致富的

积极性,而且有效提高了树木成活率。如文峰乡薛村的农田林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树木难栽难管,长期未能建设到位,去年通过公开竞拍,村民苗权投资46万元,承包了该村3000余亩农田林网,在对路、沟、渠、桥综合治理后,植树3万多株,高标准完成了农田林网建设。

二、突出两项重点。一是突出培育大户,规模化发展。在搞好全民发动、全民造林的同时,我们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大户,推动林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保障林业用地,我们积极探索置换土地、反租倒包、租赁等办法,加速土地合理流转,最大限度地向林业大户集中。对规划造林区内的土地,由村里以适当的价格统一租赁,然后由大户承包;对规划区内要求种地的农户,由村组协调,从机动地中进行土地置换,然后将置换的土地公开发包,重点向植树大户倾斜;对农田林网和廊道绿化,坚持先规划、后植树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整修后,公开竞标拍卖。通过流转土地,全县培育造林大户356户,其中5千株以上大户143户,万株以上大户27户。全省平原绿化模范张振乾,从2001年开始,先后投资1250万元,治理干江河流域荒滩、荒坡1000多亩,开挖坑塘130亩,整修道路25公里,植树24万株,建成了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林,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园区。二是突出廊道绿化,高标准推进。我们围绕林业生态县创建要求,结合全县实际,科学制定了《XX县创建林业生态县发展规划》,确立了廊道绿化、农田林网、围村林、围城林及生态小康村等五大建设工程。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就组织人员实地勘察,对各类造林地块进行详细规划,做到定位、定量、定株。特别是将廊道绿化作为重中之重,对漯平高速,两侧各规划30米;对许泌路、滞洪区撤退路和环乡路,两侧各规划20米,引导群众集中连片开发;对XX路、XX、XX等,重点补充空档,完善提高,着力打造绿树成荫的生态长廊。实施中,严格技术标准,坚持大坑、大水、大苗、大肥、深栽的“四大一深”标准,要求所购树苗高度必须达到3.5米以上,地径达到2.5厘米以上,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严把造林质量关,有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三、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省、市启动实

施村(镇)绿化工程为契机,引导乡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围村林,建设生态小康村。各乡村通过整修、拍卖宜林地段,不仅促进了林业生产,而且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去年以来,全县7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村,共拍卖、发包宜林路渠246公里、林地6025亩,筹集建设资金2450万元,种植林木36万株。二是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把林业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行林、种、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树木小、光照足的林木成长前期,重点推行林草牧、林菜、果菜、园林花卉等多种模式,带动发展蔬菜、小杂果等高效经济作物6万多亩;在树冠较大的林木成长中后期,重点引导群众走以林养草、以草养牧、以牧促林的发展路子。去年以来,全县发展林间养殖大户60多户,面积达5000多亩,年饲养禽类300万只以上,增加农民纯收入2500多万元,形成了林业带起多业兴、多业兴起促林业的良好态势。如北舞渡镇张红方,发展林地养殖45亩,去年出栏鸡禽7万只,净利润达到15万元。三是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一方面,依托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优势,积极筛选项目,大力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成功引进了日元贷款造林、长淮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总额达1100多万元,促进了林业生产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召开招商会等形式,积极推介XX发展林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吸引县外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来舞投资林业生产。近年来,全县共招引万春园林等外地企业和植树大户46个,投资总额达6000多万元,发展花卉园林基地3000多亩,为全县林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强化四项举措。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高规格的林业生态县创建工作指挥部。多次召开县四大班子联席会、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责任制,严格植树造林工作目标管理,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压死任务,限定时间,强力组织推进。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县财政列支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林业技术研究、推广及生产。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工程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重点向林业生态创建先进乡镇和造林大户倾斜。协调金融部门,加大造林贷款的投放力度,充分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强化督导监控。将督导检查贯穿于工作始终,采取全面督导与重点督导相结合、全程督导与阶段讲评相结合的形式,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保证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特别是近段以来,我们对各乡镇的植树造林工作,实行两天一督查、一汇总、一通报。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县四大班子领导就深入各乡镇,实地查看植树造林情况,全面加大了推进力度。四是强化奖惩激励。对植树造林成效突出的,物质上给奖励,政治上给荣誉;对完不成任务的,严格追究责任。去冬今春以来,先后召开两次阶段讲评会,拿出16万元,对成效突出的乡镇进行奖励;对工作滞后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确保了植树造林工作扎实推进。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下一篇:甲方设计管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