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

2024-04-15

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精选8篇)

篇1: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

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森林和湿地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清新空气、创建优美环境的源头和根本,这两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都在林业工作的职责范围之内。林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从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我县林业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创造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XX县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呈良好态势。森林面积XX公顷,蓄积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林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但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地流失严重、超限额采伐仍未杜绝、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等问题。这些情况表明,我县林业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这个相持阶段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相持阶段的脆弱性。以退耕还林为主的重点工

程造林大都处于幼林阶段,管护难度非常大,造林不成林极易反弹,不加强后续工程建设极易复归旧态。二是不确定性。由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如驾驭不好就会导致徘徊或倒退。三是反复性。我县经济处于恢复期,生态与经济双重利益很难把握,一旦掌握不好,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就可能出现动摇。在这样一个相持阶段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林业工作,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工作重点由实施层面向决策层面转变;二是工作方法由战术性性向战略性转变;三是思维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四是工作成果由资源优势向生态优势加产业优势转变。

二、以质量为中心,努力提升我县造林绿化水平

首先,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珠防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X个百分点。退耕还林是我县林业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影响深远的富民工程。必须坚持按照中央提出的“总结经验、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要求,继续稳步推进。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其次,要不断提高森林质量。我县林业用地面积XX,占国土总面积XX%,森林覆盖率已达XX%。但是从总体来看,全县森林质量不高,林种树种结构单一,单位蓄积量低,可伐资源总量不足。现在关键问题已不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而是森林质量的提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对此,我们应科学把握加快森林培植与强化资源培育的关系,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加大林业投入的有利时机,全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推进林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发展速度上,加快推进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和数量并重,突出质量的转变,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提高绿化的成效,巩固绿化成果。二是在发展模式上,加快推进由单纯的绿化向建设生态功能型的转变,坚持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三是在发展空间上,加快推进由单位辖区绿化向参与社会造林的转变。积极履行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法律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使全民义务植树和生态工程建设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在组织管理上,加快推进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突出林业体制改革,创新林业经营机制,促进部门义务植树、机关庭院绿化美化、荒山荒地造林等方面的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三,要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当前,我县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绿化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城乡绿化脱节、城市绿化质量不高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尤其是城镇四周和主要道路两旁,植被破损,林相残缺,严重影响我县对外形象。当前应着力抓好以城镇周围、公路两旁、河道两岸、水库四周为主要内容的“四边”绿化工程建设,通过抓好“四边”绿化工程,推进全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促进我县造林绿化工作上水平、上档次。对“四边”绿化工程应建立严格的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四边”绿化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三、以资源为依托,全力推进林业产业建设

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是林业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不重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林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不重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就会失去持久的动力。林业产业建设必须在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林地、树种和劳动资源,积极培育和壮大林业产业。就我县而言,应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纳入县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项目,借用外力,林企联合,培育具有罗甸特色的林业产业。一是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大力发展桉树产业和油桐产业。二是稳步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把产业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骨干林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增强对林农增收、林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三是依托

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优势,加快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重点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森林生态旅游品位,努力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的一大特色产业。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篇2: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

推进全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突出

去冬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林业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林业生态示范区工作目标,加大力度,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目前,全区共投入资金XXX万元,完成造林绿化XXXX亩,占市政府下达目标XXXXX亩的100.3%;低质低效林改造XXX亩,占任务XX亩的100%;义务植树XX万人次,植树XX万株,四旁植树XX万株。主要做法:

(一)全民动员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舆论导向上做文章,在提高意识上下功夫,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谋实招,努力增强公民履行义务植树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鼓励和引导建设“军民共建林”、“青年林”、“三八林”、“企业林”和“公仆林”,形成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重点抓建设。结合市、区要求,突出抓好四个造林重点。一是抓XXXX区造林。以XX为重点,共投入资金XX万元,对XX大道、XX大道及XX大道等道路进行绿化施工,栽植雪松、栾树、青桐、白蜡、红叶石楠、百日红、紫荆等树木XXX余株,平整土方XX余方,栽植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等绿篱5600平方米。二是抓XX区绿化。以“绿化XX,服

务大局”为理念,投资XX万余元,对XX园区周边进行了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栽植雪松、百日红、紫荆等1万余株。三是抓XX通道绿化,以“一轴二区”绿化为重点,完成造林1000亩。“一轴”指XX通道北延路肩绿化,投资20万元,栽植10公分法桐、栾树500株,红叶石楠、冬青球500株,栽植金叶女贞、红叶小檗420平方米。“二区”指XX区周边绿化及北延线两侧荒山农地绿化。采取“政府租地,公司造林、集体管护”的办法,投资20万元,对北延线两侧荒山农地,栽植雪松、大叶女贞、北海道黄杨、紫荆、桐树、杨树等树种20万株。三是抓新农村绿化。完成村庄绿化4个,新增绿化面积500亩。四是抓经济林发展。以李古道、温家沟为中心的小杂果基地为依托,采取无偿提供树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等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大户承包、专业合作社等工作力度,积极扶持三家村、柏乐等村新发展经济林2200亩。

(三)创新模式抓推进。继续采取“政府租地,工程竞标,机械挖坑,造林公司栽植、集体管护”的办法,加快集聚区林业生态建设。同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最大限度地引入和建立利益驱动机制,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办法和积极倡导单位及个人认养荒山荒坡等多种形式开展林业建设工作。

(四)打造亮点树形象。按照生态建设出精品的要求,实行

林业生态建设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把规划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浇水关、管护关,力争把每一项造林工程建设成为质量高、效益好的精品工程,切实发挥效益。实行林木产权单位管护责任制,构建责权统一、种管结合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一次成形、一次成景、一次成功。

篇3: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

一、生态林业的内涵和功能?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林业越来越多的被提起和重视。所谓生态林业, 相比较传统林业发展而言, 其建设和发展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发展规律而发展的新型林业[1]。生态林业的功能, 顾名思义,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湿、气候调节、空气净化等方面, 对农牧生产起到稳定和保护的作用。

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多样化建设和保持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能够有效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能够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升级。林业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能够弥补部分不可再生资源的不足, 创新经济产业,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二、我国生态林业的发展现状

(一) 森林面积总量不足, 质量下降

目前,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森林面积的拥有量只有世界森林面积的3.9%, 森林覆盖率极低, 人均占有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也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

而在实际生活中, 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林木种类消亡速度加快, 出现了产量低、效益低的现象, 生态林业建设问题严重, 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 生态林业建设实际种植发展问题突出

我国在进行生态林业建设时, 一般只重视其产量, 而对树木的质量很少关注。在进行实际种植时, 也是比较关注林木的前期种植, 而在进行后期培育时甚少在意, 甚至一些地方在前期选种时就不太重视, 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慎重选种, 使得一些树木在实际生长中出现水土不服等多种问题, 严重影响当地生态林业建设和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 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在林业经济的企业发展中, 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而且政企的职责不分, 企业会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负债行为, 这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是很大的压力, 加重了企业发展的难题。另一方面, 林业经济在投入的结构上很不合理。林业经济生产只关注林业的工业生产, 在林业经营管理上投入比较少, 这在后续的林业建设和发展中就会产生影响。而且林业经济的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 其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实现了同构化, 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关联程度低, 规模、布局和环境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以及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 政府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

在政府层面上, 要对生态林业建设以及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山地丘陵地区进行农耕会造成原始植被的破坏, 而且自然灾害频发, 农产品的商品率低, 就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这些地区进行扶持, 保障其生态林业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贯彻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 同时设立相关法规对林业建设进行保护, 对其生存经营进行规定, 并与土地资源部门进行工作上的配合,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 还可以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生态林业建设结构形式多样化

生态林业建设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纯粹的林业结构、林业和牧业结合的结构、林业和工业结合的结构以及林业和渔业相结合的结构。受到每个地方的环境、地质、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在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采取不同的方式。且在建设生态林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结构的多层次化, 使可持续发展深入到林业建设中, 并以此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专业技术作为生态林业的强有力支持

建设生态林业离不开专业技术作为支撑。技术支持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提高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考虑到生态林业建设者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和劳动相关的工作, 而较少有时间进行继续学习和教育。因此, 生态林业部门要合理安排统一的学习时间, 对生态林业建设者进行专业的培训;组织专家讲座, 有计划安排林业建设者外出参观和考察, 吸取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来指导生态林业建设工作。

(四)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者的管理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要加强对生态林业建设者的管理, 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员工培训学习规范、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员工工作守则等一系列的制度, 健全生态林业工作者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他们的约束, 规范日常工作的流程和行为。以制度约束和管理人, 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林业建设、管理制度系统。另一方面, 要加强林业系统内部的沟通和交流, 提高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休戚相关, 生态林业建设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重点工程。因此, 要做好林业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贡献的同时, 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善成.强化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措施分析[J].民营科技, 2015, 08:223.

篇4:试论林业生态项目的建设

【关键词】林业生态;项目建设

1.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林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林业生态项目建设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有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脚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而赋权的核心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3.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

4.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重视弱势群体

项目建设要为农村消除贫富差距做出贡献。要从林业大角度出发,用林业为农民增收助力,这是林业部门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林业建设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尤其是社区中较贫困的那部分农民,要鼓励和促进农村较贫困的家庭参与项目,向他们提供短期劳务补贴,并使他们能从造林活动中,从经营私人苗圃中,获得收入。鼓励贫穷户参与项目承包、参与项目的各种活动、参与项目的培训,真正体现广泛与公正、公平原则,很好地保护了弱势群众的切身利益。

5.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应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简称“两率”)是生态建设中造林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当前荒、远山造林工作中严重困扰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一个关键问题。

5.1“两率”中体现的利益分配关系

“国家要绿、干部要绩、农民要利”,这是在生态建设中发展林业的各方利益关系。国家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干部们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自然理当顺应,农民以食为天要致富奔小康更是天经地义。在这三者的利益关系中,前两个比较容易体现,但提高“两率”,与农民有多大的关系?我们曾经在生态建设方面不尽如人意,多年来造林不见林,就是没有处理好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一个现实,即在目前承担主要造林任务的大多数生态条件较差的地区。有多少农民会因为在那些并不适宜营造经济林和速生林的地区因为造林而脱贫致富呢?结论是清楚的。既然农民(生态恶劣地区的农民)不可能因为植树造林而脱贫,又不能因为保护资源而致富,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就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树要靠农民去栽、去管。农民要是没有了积极性,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国家的绿也就无从谈起。

5.2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工作中的利益分配要遵循科学规律和客观现实

在我国山区,尽管有大量的森林资源,对社会提供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但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不对称实质上否定了资源拥有者为保护生态资源所付出的劳动,剥夺了他们应该获得的利益。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10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国家的绿自然就有了保证,干部的绩也得到了体现,两率的问题将不难解决。 [科]

【参考文献】

篇5: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

1继续深入开展退耕还林(草)

必须继续地加大重点生态脆弱区、自然危害严重区的生态治理力度,对江河两岸、水库周边、20度以上坡耕地、“三化”区(沙区、盐碱区、生态退化区)和风口区继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国家花钱买生态的办法,依靠行政手段和物质利益相结合的手段促进退耕还

2加快林木更新改造步伐

进一步实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对现有的已达到和超过成熟期的防护林,加大更新改造力度,用10~20a左右的时间进行改造,做到成熟一批、采伐一批、建设一批,使农防林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对其他残次林、低质林、过熟林,也应利用5~10a的时间进行更新改造,栽植生长快、效益高的防护林树种,提高林木的整体防护功能和产出效益。

3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抓好城市绿化,建设园林化、森林型城市,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理顺城镇义务植树费收缴和使用方式,严格按照《森林法》的要求,统一由林业部门收缴和使用;另一方面要抓好乡村绿化,把生态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绿色村屯,美化人居环境。

4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坚持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由政府负责的原则,建立稳定有序的财政投入机制。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的基础上,要保证各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形成以国家专项投入为基础、地方财政为补充的稳定的投资机制,真正做到公益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

5加快推动全社会办林业进程

篇6:论强化林业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勇挑大梁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力求更大的作为。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发展林业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1/5和1/3。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今后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在一些地区甚至有所减弱。我国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巨大压力。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要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沈国舫院士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森林植被的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吸碳固碳等功能和作用,依托林业这一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焕良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生态文明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幸福持久,才能让人们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的同时,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

林业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一直是中国务林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教授认为,没有森林建设和保护,就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如果林业和绿化搞不好,还谈什么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篇7:林业生态建设

一、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1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篇8:论现代生态林业建设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概念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 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 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它是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 也是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方针要因地制宜, 山区采取以林为主的综合发展, 并立足本地产品和资源, 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粗精结合的加工工业体系;林区则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 实行轮封、轮造、轮放办法, 使眼前与长远利益结合。要建成立体林业, 目的是: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森林对调节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效应和互补作用;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动态平衡;提高系统各资源单位面积产量, 缩短生产周期;形成商品生产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加工工业, 实现多次增值;协调同有关各业的互利关系, 维护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强调, 建设生态文明要深刻领会, 保护生态就是保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贾治邦说, 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全社会都应有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应当肩负起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

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 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 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 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 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造林绿化工作, 从生态学角度来谈, 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那种“刨坑栽树”, 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山西省广大农村地区, 自然条件严酷, 森林植被稀疏, 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 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 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 任意砍伐树林, 随意侵占林地。

2.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 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 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 增强发展的活力。

4.传统观念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 造林就是刨坑栽树, 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 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提出林业生态建设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 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 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措施与适用方法

1.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林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林业肩负着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两大任务, 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建好两大体系, 就必须树立经济观念、三大效益协调发展观念、大林业观念、市场竞争观念, 坚持走优化结构、综合开发、集约经营、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产业化建设中, 要着眼于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提高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协作水平。

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生态林业工作要坚持以农民增收、经济快速发展为出发点, 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 创新发展思路, 加大宣传、动员、引导、扶持力度,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适应本地发展的林产业。

3.多措并举, 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 把经济林的栽植技术与后期经济效益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 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充分利用农闲时节,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 以镇、村、家适用技术为主阵地, 对镇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并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 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

4.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 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 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5.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 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 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6.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 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尽快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7.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 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 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三、林业建设要有适当目标

1.林业生态建设因地而异

林业生态建设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 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 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但要注意不管什么目标, 通过建设要达到:

(1) 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 (2) 结构多样性, 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 (3) 生物多样性, 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 (4) 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 (5) 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2.加强培训, 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 帮助农民转变观念, 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 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

3.要坚持发展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复合性

一要坚持生物多样性, 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做到持续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有机物质、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碳平衡、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服务功能。在农田防护林、湿地、河岸、山地、沟渠、道路、田埂等可用的各类土地上综合开发形成复合系统, 促进生物质循环, 发挥生态效益。

4.需要有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发展产业林, 应该贯彻“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由农民出工, 苗木林种由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资助。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林权归栽种者所有, 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5.要注重苗木基地建设

苗木基地既是林业建设的供应者, 也是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科技成果的实验者和推广者, 应该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支持有经济能力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积极投资, 着力培育种植示范大户, 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以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 带动周边地区林业发展。

四、通过抓改革来保持林业发展的活力

要按照现代林业的经营思路, 以要素市场为平台, 以森林资产为纽带, 以盘活森林资产、吸纳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积极性为目标, 大力推进林业市场化经营, 切实把林业的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一要进一步做好林权发证后续工作, 特别是对一些还未明晰产权的纠纷山场, 要加大纠纷化解、调处力度, 争取尽快发证;对原已发放的林权证经核实确实存在错误的, 要及时纠正。二要完善交易平台, 进一步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 并充分发挥其市场化服务功能, 为林权流转切实做好信息发布、交易拍卖、变更签证、许可验证、资产评估、抵押注记等全方位服务。三要加快林权流转, 要建立林木采伐、种苗供应、科技服务、项目开发、信息咨询等激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林权权利人以转让、出租、股份合作、联营等形式, 加快林地林木流转步

上一篇: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下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