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文阅读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生活散文阅读范文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高考目标定位】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要点突破】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一、词语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解题方法

1.结合该词语具体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自然也包括文章全局,甚至包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基调。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 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范围极为广泛。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此”等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彼”等是远指;“某”“某类”等是不定指。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3)把找出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 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相关的暗示主要指文章的题目、出版或注释等。高考语文考试的情形不同于所学的语文课本,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较少用注释,而一旦用了注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句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哲理意义

所谓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 2.隐喻意义

所谓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意。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三、句段作用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高考考查结构和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

(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文意概括

概括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主旨,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归纳主旨的解题技巧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如上面选文即属于写景状物散文,重点描写“老屋”,抒发社会变化之快的感慨之情。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对上面例文的主旨概括,就可以扣住标题“老屋”的“老”,联系文中的“新屋”对比加以概括。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如上面例题,全文显然可以根据文意划分为“老屋”(1~4段)与“新屋”(5~9段)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老屋的古老,第二部分描写新屋的新潮。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论句子加以分析,进而概括文章主旨。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五、物象分析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第四段后面几个句子来分析归纳。

六、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叙事记人散文多涉及人物语言,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多涉及叙述人的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2.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七、发掘探究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

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二篇:名家散文阅读

成长的痕迹 ——席慕容

也许事情总是不一定能如人意的。可是,我总是在想,只要给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就够了。哪怕只有一天,一个晚上,也就应该知足了。

很多愿望,我想要的,上苍都给了我,很快或者很慢地,我都一一地接到了。而我对青春的美的渴望,虽然好象一直没有得到,可是走着走着,回过头一看,好象又都已经过去了。有几次,当时并没能马上感觉到,可是,也很有几次,我心里猛然醒悟:原来,这就是青春!

那一个夏天,我快十八岁了,和大学的同学们横横贯公路去写生,住在天祥。夏日的山绿得逼人,有一个下午,我和三个男同学一时兴起,不去和别的同学写生,却什么也不带,往一座被我们端详了很多天的高山上爬去。那是一座非常清秀的山,被众山环绕,隐隐然有一种王者的气质。

而当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累人的攀爬,终于到了一处长满了芳草的斜坡时,天已经慢慢暗下来了。面对着眼前起伏的峰峦,身后一片挺秀斜斜地延展上去的草原,风从下面的山谷里吹上来,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这高山上,在这长满了荒草的高山上,竟然四处盛开着洁白的百合花。

而在那一刻,我心里开始感到一种缓慢的痛苦,好象有声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诉我:你只能有这一刹那而已。在这以前,你没料到你会有,在这之后,你会忘掉你曾有。百合花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这里的,而你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必得走,必得离开。不能象百合一样,永远在这座山峦上生长、盛开。

黄昏时的山峦有一种温柔而又凄怆的美丽,而我心何所归属?三个男孩子躺在我身后的草坡上,大声地唱着一些流行的歌曲,荒腔走板地,一面唱一面笑。青春原该是这样快乐无忧的,而我,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呢?为什么却怔怔地站在这里,对这些在我眼前盛开着的山百合怀着那样一份忌妒的心思呢?

是怀着那样一份强烈的忌妒,我叫一位男同学替我采下一大把纯白的百合,我把它们紧紧地抱在怀里,带下山去。

可是,没有用,真的没有用。正如那声音所告诉我的一样,我仍然无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时刻。而那些被我摘下的百合虽然很快地都凋谢了,可是,在我每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它们却总是依旧长在那有着淡淡的斜阳的高山上,盛开着,清纯而又洁白,在灰绿色的暮霭里,对我展现出一种永不改变和永远无法融及的美丽。

谎言三叶草 ——毕淑敏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慌,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慌,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在我心灵深处,生长着一棵“谎言三叶草”。当它的没一片叶子都被我毫不犹豫地摘下来时,我就开始说谎了。

它的第一片叶子是善良。不要以为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善良更容易把我们载到谎言的彼岸。一个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当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殷殷地拉着他的手,眼巴巴的问:“大夫。你说我还能治好吗?”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

答:“能治好。”他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谎言。它是他和病人心中共同的希望。当事情没有糟到一塌糊涂时,善良的谎言也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 “三叶草”的第2片叶子是此谎言没有险恶的后果,更像一个诙谐的玩笑或委婉的借口。比如文学界的朋友聚会是一般人眼中高雅的所在,但我多半是不感兴趣的。不过,人家邀请你,是好意,断然拒绝,不但不礼貌,也是一种骄傲的表现,和我本意相距太远。这时,我一般都是找一个借口推脱了。比如我说正在写东西,或是已经有了约会„„

第3片叶子是我为自己规定———谎言可以为维护自尊心而说。我们常会做错事。错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改过来就是了。但因为错误在众人面前伤了自尊心,就是外伤变成内伤,不是一时半会儿治得好的。我并不是包庇自己的错误。我会在没有人的暗夜,深深检讨自己的缺憾,但我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象次品一样展览。也许每个人对自尊的感受不同,但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很敏感。为了自尊,我们可以说谎;同样是为了自尊,我们不可将谎言维持得太久。因为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地基之上的,谎言只不是短暂的烟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田的“谎言三叶草”渐渐凋零。我有时还会说谎,但频率减少了许多。究其原因,我想,谎言有时表达了一种愿望,折射出我们对事实的希望。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加厚,世界的本来面目像琥珀中的甲虫,越发千毫毕现,需要我们的更勇敢凝视。我已知觉的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那不是“谎言三叶草”的问题,而简直是荒缪的茅草屋了。对这种人,我们并不因为自己也说过慌而谅解他们。偶尔一说和家常便饭地说,还是有区别的。

生活赋 ——张晓风

生活是一篇赋,萧索的由绚丽而下跌的令人悯然的长门赋——巷底

巷底住着一个还没有上学的小女孩,因为脸特别红,让人还来不及辨识她的五官之前就先喜欢她了——当然,其实她的五官也挺周正美丽,但让人记得住的,却只有那一张红扑扑的小脸。

不知道她有没有父母,只知道她是跟祖母住在一起的,使人吃惊的是那祖母出奇地丑,而且显然可以看出来,并不是由于老才丑的。她几乎没有鼻子,嘴是歪的,两只眼如果只是老眼昏花倒也罢了,她的还偏透着邪气的凶光。

她人矮,显得叉着脚走路的两条腿分外碍眼,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受的,她已经走了快一辈子的路了,却是永远分别是一只脚向东,一只脚朝西。

她当日做些什么,我不知道,印象里好像她总在生火,用一只老式的炉子,摆在门口当风处,劈里拍拉的扇着,嘴里不干不净的咒着。她的一张块皱的脸模糊地隔在烟幕之后,一双火眼金睛却暴露得可以直破烟雾的迷阵,在冷湿的落雨的黄昏,行人会在猛然间以为自己己走入邪恶的黄雾——在某个毒瘴四腾的沼泽旁。

她们就那样日复一日地住在巷底的违章建筑里,小女孩的红颊日复一日的盛开,老太婆的脸像经冬的风鸡日复一日的干缩,炉子日复一日的像口魔缸似的冒着张牙舞爪的浓烟。

——这不就是生活吗?一些稚拙的美,一些惊人的丑,以一种牢不可分的天长地久的姿态栖居的某个深深的巷底。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向日葵 ——张抗抗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下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呵,这是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你在那片向日葵林子里久久徘徊,你抚摸它丝绢般柔润的花瓣,你摇晃它毛绒绒青绿色的枝干,你抑望枝头上那饱满的褐黄色果盘,你围着它不停地转圈,揉着眼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太阳,生怕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你无法向它诉说你的惊奇,你茫然你沉吟,你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二、龙应台经典语录

1、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2、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3、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不相信》

4、人生其实就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拥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可以愈走愈孤独。

5、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第三篇:抒情类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2013福建卷)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⑾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⑿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⒀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⒁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⒂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⒃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⒄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1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14.“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013四川卷)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 2 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三、(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3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注:①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 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第四篇:散文阅读与理解

(一)昙花终于怒放

① 我爱昙花。

② 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 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 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 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 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 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 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

)—>(

)—>(

) 2.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点心急 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每空1,意对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2分)(意对即可)

3.(2分)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只答“议论”也可得分);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答出一点得1)

4.(4分)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2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结构上答出“首尾照应”也可得2分)

5.(3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意对即可)

(二)老屋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 )→站在老屋门口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我的梦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绝唱

①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 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 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 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______________,第⑤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2.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3.(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4.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5.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6.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四)最美好的时刻

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发出的清香。

他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拉他挨着她坐下。

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向他们跑来,舒服地躺在他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裳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出声。

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野李子又酸又甜,都是因为太阳烤炙风雨吹打的;还有那青青的瓜藤,绽开着南瓜似的花朵,花朵里满是蜜糖,等待着早晨蜜蜂的来临,但是过不了多久,你看见的将是一条条甜瓜,而不再是这些花朵了。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一个8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1. 文章的标题“最美好的时刻”具体指的是什么?

①“美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刻”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自然段中“那只看门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四自然段中“并不宁静”的景象,与全文的“宁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请从语言、表达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宁静(1分)、温馨(1分)(答“宁静”1分;答“温馨”“和谐”“幸福” “美满”等1分,共2分) ②春天的夜晚(2分)(只答“夜晚”或“晚上”给1分。)

2、一个8岁的孩子和母亲一起感受夜的宁静。(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3、中心突出(1分) ,表达了和谐、宁静的美好感觉(2分)。(或“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美好”。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4、不矛盾。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 ,烘托了(或“表现了”)夜晚的和谐、美好(2分)。(只答“不矛盾”不给分;说明“衬托”“烘托”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5、(3分)示例:语言生动(1分)。如“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1分)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野李子可爱的形状(1分)。(从“意境优美”“层次清楚”等方面举例分析)

第五篇: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期末复习五 (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完成下列阅读题目

(一)敲雪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

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

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 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

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 ‛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挚爱无痕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那天,狂风夹带着雪花,提前送来了寒冷的夜晚。鲁兹太太开始费力地关店门。自从丈夫鲁兹走后,她独自经营着这个零售店已经十多年了,只要她想,她总能在这屋子里看到鲁兹熟悉的身影,仿佛他从没有离开过这里一样,她实在是舍不得把这个小店盘兑出去,尽管她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有个年轻人急促地闯进来,递上五十美元,说要一份热狗和一杯牛奶。在摩挲那张钞票的一瞬间,凭经验鲁兹太太断定那是张假钞,在黑市用五美元就可以搞到。她瞟了年轻人一眼,他低垂着头,神情怠倦,衣着单薄,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这该是一个失业的流浪汉,鲁兹太太在心里暗自思忖着。“能换一张吗或者给我零钱?”鲁兹太太不动声色地问道。年轻人开始紧张慌张起来,脸上泛起了红晕,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头垂得很低,窘迫、羞愧得不知所措,他犹豫了半天说:“没有,太太,我只有几美分,我„„我很想要一份热狗,我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是一个还没有丧失羞耻感的孩子,鲁兹太太在心里这样评判着眼前的年轻人:能害羞,说明他知荣明耻,才会内心不安于心不忍,或许是失意让他暂时迷失了自己,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一块面包的温暖远比一声顿吓更有震撼力。想到这儿,鲁兹太太不再迟疑,马上找零钱。

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当口,鲁兹太太忽然大叫一声,手捂着胸口踉跄了几下,年轻人吓坏了,赶紧上前扶着老人。“快!”鲁兹太太把五十元的假钞塞到年轻人手里:“到盛大诊所买药,就说鲁兹太太病了。”年轻人走后,鲁兹太太麻利地抓起电话,打到那个诊所,那是她弟弟开办的。鲁兹太太在电话里说:“如果有个年轻人来给我买药,给他三四十美元的药好了,另外,他手里有一张五十美元的假钞。”如果他是个善良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他就一定能回来。鲁兹太太默默地祷告着,她真的不希望他“走”得太远。一会儿,诊所的电话打过来了,告诉鲁兹太太年轻人已经拿着药走了,没有用假钞。鲁兹太太长吁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她禁不住喜形于色。那个夜晚,年轻人不离左右地陪伴着“病中”的鲁兹太太。天亮后,鲁兹太太感激年轻人,恳求他帮她照看几天零售店。几天过去了,几年也过去了,那个小零售店变成了小超市,小超市又有了子超市,而年轻人也一直陪伴着鲁兹太太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随着小超市星罗棋布地展开,那个年轻人的名字也渐渐地被人所熟知,他就是在美国靠零售发迹的怀特。

鲁兹太太临终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其实怀特知道,不仅是善良,更是鲁兹太太富有智慧的爱,牵引了他的心,让他感恩至今。那个风雪之夜,鲁兹太太用心智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契机,用善意的谎言让他体面而又不失自尊地接受了她的帮助,她用善良给予了他生活上的温暖。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这个年轻人仍是一个善良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明明是假钞,为什么没有揭穿他?鲁兹太太是怎样一步步的挽救这个失足的青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文章说说这句话“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的真正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人讨厌说谎,鲁兹太太的谎言却值得我们赞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谎言,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善意的谎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敲雪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

最后病倒了。

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3.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 敲下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 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5.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6.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 (答出三点即可)

(二)、桐花声里燕子飞 参考答案:

1. 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 挚爱无痕

参考答案:

1.鲁兹太太用善意的谎言挽救了一个因贫穷而失足的青年。

2.其善良:(1)换钱时紧张,脸泛红晕,垂头,羞愧、(2)说话犹豫(3)用真钱替鲁兹太太买药(4)陪伴“病中”的鲁兹太太(5)照看零售店

3.通过语言、神态看出这是一个因贫穷或失意而暂时失足的善良青年,鲁兹太太想挽救他。先借换钱来打探年轻人心理,借买药来试探其真心,最后装病托管小店挽救青年。 4. 鲁兹太太用善良挽救了失足的青年,自己也幸福的离开人间;青年用善良打动了鲁兹太太,托管、继承小店,并将善良发扬广大。

5.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体现着人间的亲情、关爱,我们要细心体会,正确对待,继承并发扬。

上一篇:收据借据模板范文下一篇:生活中的数学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