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2024-04-17

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通用10篇)

篇1: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祝词也称“祝辞”“致辞”“贺词”,是一种常用的书面文书,情感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祝词围绕怀念、感怀、祝愿之情,缘情而发,要求热情友善、真诚得体地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对方真切感受到深情厚谊、友好热情,并为之感染、为之感动。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对话、叙述、描写、议论。

一、对话抒情

祝词是祝贺者和被祝贺者口头或书面交流时使用的文书。祝贺者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对话,向祝贺对象直接抒情,当面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众人,引起共。鸣。对话抒情不讲究含蓄委婉,不需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流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对话抒情在祝词中常常采用“我代表×××,向×××表示热烈祝贺”或者“再次祝贺/愿×××,为×××干杯”等句式来体现。

(一)招呼问候,直接抒情

因为有些是当面宣读的,所以开篇打招呼、作问候的祝词十分常见。在招呼和问候的同时,直接对话,抒发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密切双方关系。

比如,1946年1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朱德总司令六十寿辰的祝辞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总司令朱德同志:你的六十大寿,是全党的喜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我能回到延安亲自向你祝寿,使我万分高兴。我愿代表那反动统治区千千万万见不到你的同志、朋友和人民向你祝寿,这对我更是无上荣幸。”

在这里,周总理以“亲爱的总司令……”开头,在问候的同时,将自己对多年来一直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那份真挚情感抒发了出来,更不用说这里周总理代表的是全国人民,他将人民对朱老总的热爱都凝聚在简短的祝辞里。

(二)首尾照应,情感贯穿

祝词一般语言简洁,对话交流往往首尾照应,开篇有招呼问候,结尾有衷心祝贺和良好祝愿。友好、亲切的感情贯穿始终。

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同志向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致欢迎辞,“尊敬的连战主席和夫人、尊敬的吴伯雄副主席、林澄枝副主席、江丙坤副主席,尊敬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全体成员:大家好!”称谓礼貌、全面得体,紧接着一句“大家好”,既是招呼,更是问候,表达了亲切友好的情感。文中的“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向连主席和夫人,向各位副主席,向访问团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良好的祝愿”,是典型的直接情感,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和大陆人民对于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热烈欢迎和良好祝愿之情。开篇的“大家好”、文中的抒情以及文尾的“谢谢大家”相互映衬和照应,使热情、友好之情贯穿全篇。

二、叙述抒情

叙述抒情就是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叙述,寓情于事,也称即事抒情。有些看似简单普通的叙述,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情厚谊,甚至字字珠玑,耐人寻味。

(一)回忆往事,激发感情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在共同的战斗、学习、生活过程中凝结的,而这些共同经历中形成的情感往往让人终身难忘,影响深远。

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给2010届毕业生的致辞,连用了12个“记忆”,而“记忆”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喜怒哀乐的平常之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回顾,却凝聚着华科大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情谊,饱含了一名尊者、长者和学者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学子的殷殷之意、切切之情。难怪李培根校长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根叔”,受到师生的热捧。

(二)述说衷肠,传递真情

真诚、真挚和真实的感情表达,往往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实在的词语和实诚的语言进行表达。

例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女儿婚宴上的致辞,通篇叙述了女儿出生、成长、恋爱、结婚的历程,虽然平铺直叙,但叙述之中体现了一名父亲对于女儿深深的挚爱之隋。围绕这份挚爱,父亲的复杂感情溢于言表,期盼女儿成长成才、寻求真爱、找到自己的幸福;女儿出嫁、成家立业,离开父母,对于女儿的眷恋和未来独立生活的担忧,希望开心快乐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即使是对女儿的祝愿,也是通过叙述来表达的:在这庄严而热烈的婚礼上,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 “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这里通过朴实的话语,慈父的良苦用心和美好祝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三、描写抒情

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即常说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通过写景来间接抒情。应用文中,直接描写抒情的比较少见,但是祝词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常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法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不着意描摹景物,而总是借景抒发情感。

例如,2006年10月15日,温家宝同志在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式暨庆祝大会上的致辞,“今天晚上,美丽的羊城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我们欢聚一团,共同庆祝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隆重开幕。”这里“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羊城夜色,看似繁华热闹的景色描绘,蕴含的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广交会在中国外贸和建设史上的光辉业绩,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广交会的美好向往和期待。景色描写只是点缀,目的在于以景寓情。

(二)借物抒情

所谓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可以只有物象,不抒情,甚至可以淡化景物描写,将作者或致辞者的绵绵情思全部寄托在对事物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隋语”的最高境界。

例如,2003年8月27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晚宴,欢迎参加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各国代表并致祝酒辞,“钓鱼台曾是中国清朝一位年轻皇帝送给他一位老师的礼物……钓鱼台历史的最好启迪就是:和平最可贵,通过对话争取和维护和平最可贵。……中国古诗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里的钓鱼台泛指世界各国的钓鱼台,也包括我们所在的这个钓鱼台。希望并相信各位同事将以自己的远见、智慧、耐心、勇气和对和平事业的诚意寻求共赢。为此,我提议,为北京六方会谈成功,为大家在钓鱼台‘稳坐’愉快,为和平、健康干杯!”

这个祝词融情与景、情景交融,意蕴隽永、文采斐然,堪称佳作。

四、议论抒情

在祝词中,附情于理、寓情于理,可称为议论抒情。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祝词中的议论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必论证,只要明确观点,用饱蘸感情的语言来议论人物、事物、景物,达到通过议论抒情的目的即可。

例如,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对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欢迎致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的来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两岸关系当中的一件大事。”这里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论点,虽然论据和论证过程都不完整,却把中国共产党和大陆对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的喜悦之情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再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给2010届毕业生的致辞,直接发表议论,“什么是母校?那就是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但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科大记忆!”通过设问和排比的方法引发议论,因表达的内容饱含师生、母校深情被学生们接受和认可。

总之,祝词必须蕴情、含情、抒情。人们常说感情复杂,难以表达。根据对象关系,感情大致可分为友情、亲情和爱情三大类。祝词可以通过对话、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怀念、感恩、感谢和祝愿之情。怀念昔日的美好时光、共同的经历或者友好的往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亲友的支持、爱人的理解、同事的帮助,以加深相互缔结的深情厚谊;祝愿亲朋好友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爱情甜蜜、家庭美满、学业有成、事业兴旺。当然,对于国家、单位、团体来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是一致的。

篇2: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成年人一样,孩子的情感是强烈的。他们有着和成年人一样的愤怒、羞辱、忧虑、伤心、悲痛、消沉、激动等种种情感,也有和成年人一样的报复心理。有时,孩子会完全被情感控制,那些发完火、骂过人的孩子,心理上是很害怕的,他们需要家长的安慰,盼望家长能宽恕他们的言行。有时家长需要告诉孩子,这些情感形式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愤怒、悲伤或恐惧的时刻 。总是让孩子抑制自己的情感,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有些成年人的做法,如“我就讨厌发脾气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还哭”、“真傻”等,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均无好处。聪明的家长都设法弄清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清除这些原因。与清除隐患同样重要的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强烈情感。

有时,孩子会通过激烈的活动来表达内心的强烈情感,这些活动对他自己、对别人均无多大害处。情感或者是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或者是通过体语的形式表达。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多数兴奋型的孩子是活泼有余的孩子。管理这样的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们过剩的精力用到户外活动上,让他们到户外去大叫大嚷。大叫大嚷本身就是他们活动的一部分。家长只有通过因势利导的方法管教孩子,才能渐渐地使孩子安静下来。如果让孩子在屋内大嚷大叫,恐怕每一个家长都是忍受不了的。

篇3: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绘画创作对所需要表现情感题材的选择, 以及创作欲望对作品创作过程的影响

关于绘画创作, 大部分的创作思路是围绕着艺术家个人的灵感而产生的, 创作起初, 往往所想的一些灵感构思并不十分完整, 似随笔般, 只言片语。随着对各种所面临问题解决方式的考虑不断深化, 创作思路所要表达的情感才渐渐确立。深究能够将某一思路展现于画布之上的原因, 我认为依然应当归结于情感, 由情感产生出创作欲望。而对于作品的最终效果, 不应刻意去想, 也不可能预测, 因为艺术创作活动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传达, 谁也无法在创作之初就强制限定作品的最后效果。

二、典型绘画作品中情感因素成功表现的多种方式

在绘画创作的情感表达方面, 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可谓典范, 马蒂斯认为:绘画是“生命”的发现, 他对情感表达的出发点在于重新寻找绘画手段纯洁性的勇气。从《餐具架与餐桌》开始重视色彩分析与情感氛围的营造, 到《戴帽子的女人》中并列不相干的颜色以强调构成效果皆是如此。

特别是在作品《红色的和谐》中, 充分体现出马蒂斯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 在大片平涂的衬底上加上蓝色的阿拉伯式纹样, 此纹样在画面中的加入有两种作用;首先它可以引导观赏者的视觉方向, 打破画面已有的直线构成, 在保持画面平稳的前提下, 增加画面的动态感和不平衡性。第二, 这些蓝色纹样很好的将画家个人情感予以释放, 画面上蓝色贯穿其中, 可以说是艺术家在这幅情感的地图上标记出的一条条心弦般的路径了。

人类的情感变化万千, 每个人的情感又彼此不同, 荷兰风格派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反映出的就是另一种绘画创作的情感表达形式, 以《蓝与红的构图》为例, 画面中一切具体的自然形态全部消失, 画面上的一切都单纯到了极致。整幅作品可以说是严格、理智、规范到了极点, 大多数观者认为这幅画中没有任何的情感流露。其实, 这种异常的冷静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与传统绘画观念相比, 这种方式的情感传达无疑是另类的。

三、“Anything Goes”理念在情感因素表现中的传达

在经历了众多流派, 置于人类生存环境、多元因素并存的今天, 绘画中情感的表达愈发显的绚丽多彩, 表现方式也更趋于多样化。在这方面, 我对孔新苗先生的观点较为认同。

孔新苗先生指出, 在艺术史上形容后现代艺术时所提出的“Anything Goes”观点在情感因素的传达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Anything Goes”, 意为“无限制”, 以这种理念理念来说, 艺术家就是“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从事创作, 以便规定将来的创作规则”。[2]故而, 将“Anything Goes”理念融入绘画创作, 必定能够促进情感因素的表达。

“每一代人都有机会来重新创造自己的绘画语言” (罗恩·亚诺维奇) , 审思绘画情感因素的表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无需刻意生硬的为画“造”情, 艺术家在作品中需要的是自身情感的真诚表达, 一幅绘画作品所包含的信息中, 文化、美学、观念, 都很重要, 但最最重要的, 也许是唯一重要的, 是你必须听从内心的自由, 释放情感引导作品的发展, 借助各种表现手段, “无限制”地让情感贯穿于创作活动。做到这一层面, 绘者自然会因情生画, 观者亦会因观画而动情, 而这才正是绘画作品所带给人类那无以言表最真挚的感动。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2]王岳川, 尚水[M].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篇4: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思想情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表达民族声乐是指基本音乐表达的同时,兼具民族情感色彩,将歌曲的歌词、思想情感、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曲调中进行抒、发表现等形式体现出来,让一首完整的民族音乐具有民族特色和灵魂。如何表达则需要对民族演唱者进行细致创作研究,根据民族类型区分,通过对情感抒发主体思想、历史背景分析、文字推敲,将民族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解读,深刻分析歌曲思想。同时,演唱者要具有深厚的音乐文学修养,学习音乐文学,认识和理解民族作品内涵,对民俗风格等知识推敲,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对歌曲,认识歌曲内涵。只有在情感表达上扩大了对情感认识,理解和了解不同民族思想特点,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根据民族思想内容研究民族音乐旋律,对不同民族主题思想研究分析,认识民族歌曲作家的音乐特点。因此,民族歌曲演唱是对背景、思想进行创作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民族音乐发展需要通过作品同民族思想紧密结合,分析歌曲旋律,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内容与民族思想,才能淋漓尽致的将情感完美表现,切实实现民族声乐演唱的完整。2

民族声乐演唱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情感表达与民族声乐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音乐是情感抒发和表达,情感表达是音乐演唱的重要因素。2.1

情感表达提升作品质量经典民族声乐作品融入创作者和演唱者的情感,在创作过程中作词和作曲者的逗融入强烈感情来丰富作品内涵。表演者则通过把握歌词、旋律,用自身肢体语言将声音感触融入作品,让作品得到外延后更具形象。在创作过程中,词、曲属于第一创作;演唱者对作品创作背景深入观察和了解来进行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演唱者加深了对时代背景、创作者生活经历及创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体会,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声音表达作品思想感情,演绎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从而通过情感理解表达思想,提升作品质量。2.2

情感表达升华表演质量民族声乐表演因独特民族风格使得表演更注重情感,表演者运用不同方式将情感表述传递,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韵味以及表演者功力和表演魅力。同时,情感和声音的融合赋予声音以动感和灵魂。同样曲目不同演唱者演唱,效果完全不同。演唱者对作品理解越深,感受就越深,演唱就会越完美真挚,技巧运用才会更和谐流畅。掌握各种技巧将作品情感氛围营造出来,通过演唱与听众情感交流,听众在获得精神上愉悦的同时,感情上也得到满足,引起共鸣的效果从而使表演质量升华。2.3

情感表达促成演唱者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首先,欣赏者通过表演者感受作品本。民族声乐作品刚开始呈现给观众的是内涵,表演者起到媒介作用。表演者传达作品本身情感,营造作品艺术意境,渲染作品艺术氛围。因此,表演者对作品情了如指掌,体会作品思想感情。因此,民族声乐情感表达对表演者和欣赏者都是一种审美体验。3

民族声乐中情感语言表达的作用与控制3.1

民族声乐中情感语言表达的作用通过对声乐作品和歌唱技巧的融合,实现乐器与声音结合,人与乐器声音的融合得到重视,可以避免吐字不清楚,最大程度的将声乐思想内容合理抒發,并通过演唱表现出来。通过对声乐作品相关艺术思想、地区民族风格及民俗价值标准,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研究,最大限度地促进优美旋律的产生,提高流线式语言表达,促进声乐表达形式,触动观众思想、心灵感受。民族声乐咬文嚼字是重要基本功,通过精确巩固音乐声、韵、调的表达标准,对字词进行精准分析,以巧妙形式完成声乐技巧演练,对民族歌曲配备独有特色表达发声方式。歌曲是民族语言表达的结合,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的加强,实现语言文字传递交流。民族情感的表达特点和情感内容进行不同作用分析,提高歌唱表达能力,让更多观众认识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内容。3.2

民族声乐情感表现的控制民族声乐需根据歌曲要表达的不同思想意义进行区分,民族声乐表达的思想具有张力,在民族声乐中有多样不同色彩的变化意义。根据民族声乐表现形式,对音乐音色综合运用,加强民族音乐质量高低的处理过程,完善内容情感的处理,确保实现民族声乐的色彩表现。通过专业方面对感情色彩分析,提高民族声乐情感思想认识,依照不同民族色彩,配置不同声乐效果,充分表达民族风格形象色彩,实现对声乐效果的认识。在民族声乐中,不同民族声音代表不同民族声乐特点。因此,充分分析民族声乐重要标准,合理调动民族声乐相关灵活性意义,按照表演者相关民族声乐特点,对声乐作品的丰富色彩进行合理对照,配置丰富多样的民族声乐思想内容,加强民族声乐演奏者声音运用过程,对音调、声乐音色尊重民俗风格进行处理,力求完美展现还原民族声乐的视觉效果。民族声乐情感表达需要根据声音类别、民族类型运用,不同音色音调不同。民族声乐对艺术演唱者而言,需要根据民族声乐思想结构进行表现,尽可能传递给观众良好试听氛围,以此加深对民族声乐效果的认识,按照音律、节奏问的关系,研究保证民族声乐思想特点的同时,加深对演唱音乐节奏的表现,发扬民族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形式,使更多的观众认识和接收民族声乐演唱,提高民族声乐思想表现形式的过程分析。4

篇5: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美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的良器”。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美术活动成为幼儿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特殊“语言”,因此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像、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因此,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自我表达工具,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因为语言的本质含义不外乎就是人进行自我表达、相互交流的一种物质手段。美术活动除了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外,同时通过幼儿的美术活动来了解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美术活动可以了解幼儿的内心情感与需求。

符合幼儿意愿的图画是幼儿情感本性的自然里流露。在孩子眼中,周围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我们看到,在孩子的笔下,太阳公公笑眯眯的看着大地,花朵小草都在跳舞,小动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一起玩耍,这是幼儿期特有的“泛灵心理”,也是幼儿在图画中寄托他情感和愿望的表现。在一个小女孩的作品中画中的孩子总是留着又长又粗的辫子,特别夸张。原来是这个小女孩很想留长头发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未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孩子便在图画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通过图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因此,父母和幼儿教师如要了解孩子,就必须重视绘画这把打开幼儿心理的钥匙。

二、美术活动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篇6: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语言问题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社会上的诸多因素都会给语言的运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例如社会环境、地方风俗等。因此, 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以及情感表达策略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1]现阶段,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 从时政类的新闻到娱乐节目, 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这种情况下, 播音主持人员应当不断创新语言使用理念, 并将语言使用理念和情感表达方式同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自己培养成为与时俱进的、具有个性的播音主持人员。

2. 加强对情感节奏的把握

语言和情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情况下, 人们的语言往往透露着情感, 但是, 如果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没有把握情感的节奏, 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就难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由此可见, 播音主持人员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2]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 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相关媒体改变了原有的新闻播出计划, 对汶川地震进行适时跟进。在镜头前, 我们看到很多播音主持人员在看到狼藉的废墟以及灾情的时候, 都落下了眼泪,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播音主持的个人情感同职业操守之间其实是不矛盾的。播音主持人员只有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将其情感表达出来, 才能够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因此, 播音主持人员应当在工作过程中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展现出来, 进一步拉近播音主持同公众之间的距离, 将广播电视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3. 将感悟体验融入到生活当中

从本质上来说, 播音主持工作其实是一种体验情感的工作。[3]公众在播音主持人员的言语表达中能够深刻感受到播音主持人员的情感。因此, 播音主持人员应将个人情感适度融入到工作当中,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 播音主持人员必须充分尊重人的感受, 切实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 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传给更多的人, 将广播电视信息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可否认, 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来说, 字正腔圆, 用气发声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但是播音主持人员应当牢记, 情感交流才是其工作的第一位。以汶川地震为例, 地震发生后, 四川女主播宁远运用质朴的语言, 坚守在主播岗位上, 用心和广大受众进行交流与沟通, 在播放相关新闻的过程中, 宁远情感难抑, 甚至留下了泪水, 正是这种情感表达让观众们十分感动。宁远在自己主播生涯中散发出的魅力, 深深感染着广大受众, 她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美女主播”。

4. 用词应当把握适度原则

在我国, 党和国家通常利用新闻媒体来实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实现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与其他媒体相比, 新闻媒体的权威性非常强, 因此, 从播音主持人员的角度来看, 必须适度把握用词的分寸。如果播音主持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做到语言精炼、简洁, 那么我们就难以将消息在固定的时间内传播出去;不仅如此, 如果播音主持人员运用感情色彩过浓的语句进行语言表达的话, 也会给公众造成负面影响。以《新闻联播》为例, 众所周知, “新闻联播”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全部播放完毕, 因此, 播音主持人员在进行新闻联播播报的过程中, 就应当做到凝练语言, 深度概括等。[4]值得注意的是, 新闻事件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新闻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对新闻真相内容的挖掘, 只有全面把握好语言的分寸, 我们才能够将新闻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 播音主持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实现同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做到与时俱进, 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将自身的价值彰显出来, 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广播电视已经深入到了我国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 逐步成为公众的关注点。播音主持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 我们应当对播音主持的语言水平予以高度重视, 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人员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交际,情感表达,策略

参考文献

[1]杜亚男.浅谈播音主持过程中情感表达的四个原则[J].华章, 2009, (19) .

[2]于铁.关于播音主持口语表达规范的问题讨论[J].才智, 2010, (25) .

[3]刘洋, 袁媛.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J].黑河学刊, 2010, (4) .

篇7: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纪录片《京剧》剧照

《京剧》是央视纪录片频道今年推出的一大力作,同《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作品一样,《京剧》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散射式叙事手法,以具象的文化符号作为贯穿因素,从对京剧艺术的曲折历史和京剧伶人们的命运沉浮的描述当中,折射出近代中国的跌宕往事和中国民众在跌宕历史中的真实处境。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大半个世纪前,英国人科林伍德就将情感的大旗牢牢插在艺术的生命里,纵然柯氏理论片面倚重表现功能的缺陷为这一艺术的定义蒙上了主观唯心色彩,但纵观人类艺术史,表现情感的的确确是艺术的基本功能。《京剧》是一部满怀情感的作品,但对谨遵客观真实原则的纪录片来说,主观情感的表达向来是个需要斟酌的问题。以下,我将结合实例解读《京剧》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优点和缺陷。

一、解说词 ——一袭华丽的长袍

《京剧》中的解说词带有浓厚的古典文学的华丽风格和雄浑气势,撰稿人擅用成语和长句,讲究词与句的并列、叠加和对仗。比如在《定军山·溯源》一集中,有这样一句:“在老北京的传说里,京剧是从茶楼到戏园子几代中国人一脉相承欲罢不能的疯狂沉醉与痴迷,忘我的追捧、山呼的喝彩,在那些有情和无情岁月里,京剧之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既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一句话长达百字,连用状语,语调顿挫,赋有力道。类似的解说词在作品中数见不鲜,且不论内容,解说词自身散发出的语言美,本身就能表现出直观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解说词通过用反问的语气或排比对仗等手法,直接发挥抒情功能。如第一集《定军山·溯源》中的:“在一个以京剧作伴的时代,谁会愿意去关心、留恋一个注定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王朝的陨落呢?”第五集《生死恨·抗争》中:“虞姬离了霸王,虞姬不复为当初的虞姬,霸王又岂能为曾经的霸王?”等等。

而对《京剧》来说,贯穿全作的解说词好比是一袭长袍,“袍子”过于长、过于严实也过于华丽,以至于“袍子”后面的东西被遮蔽,与“袍子”并存的东西也被掩去了光华。

纵观全作,长而奢华的解说词不仅造成了声画关系的失衡和信息重叠,使整个纪录片看起来更像是电视文学作品,更让情感表达显得生硬而做作。如在《荒山泪·江湖》一集中,解说词提到名伶刘汉臣被军阀残杀,刘汉臣之母千里奔丧、抚尸痛哭,画面上,残损的牛车在雪地里艰难行进,紧接着配以《行路哭灵》的唱腔作为背景音乐,凄婉绵延,已经达到了抒情目的。这时候,突然加上一句:“冰天雪地中,老人绝望的呼嚎,又如何能唤起这屈死的冤魂?”的解说词,不仅重复了声画已经传递出的信息,而且把已经在观众内心建立起来的凄婉情境外化为语言符号,仿佛将已经沉浸其中的观众生“拉”了回来。

在个别地方,作品过于倚重解说词的抒情表意功能而孤立画面,使其沦为解说词的配图。比如第一集《定军山·溯源》讲到京剧诞生时,解说词道:“1840年左右,一种融汇了徽调、汉调……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而屏幕上呈现的则是两个伶人在弥漫着雾霭的荒野中舞刀弄枪的画面,缺乏表达“京剧诞生”的叙事元素,如果摒弃解说词,《京剧》的画面丝毫无法承担起叙事任务。

二、象征与对比:修辞手法造就的情感表达

象征和对比,是《京剧》实现情感的凝聚与释放的两种主要手段。其中,京剧脸谱是纪录片中重要的象征符号:《生死恨·抗争》谈到京剧艺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掀起戏剧救亡运动时,以一面燃烧着的京剧脸谱象征艺人滚烫的家国情怀和燃烧的救亡理想;在讲到战火纷飞、京剧艺术凋敝时,又将斑斓的脸谱镶嵌在一棵枯树的树干上,全景镜头下,焦脆的枯枝伸入寥廓的苍穹,营造出诗意般的孤独和苍凉;而当《荒山泪》谈到京剧艺人终身奔走、晚景荒凉时,又以一张悬于坟冢前的破旧的脸谱,将对京剧艺人怜悯和叹惋的情感烘托出来。

此外,《京剧》还将情感凝聚于具有象征意味细节,如在《荒山泪》一集中,通过特写武生赵黑灯濒死前颤抖着落下的手,将伶人生活的苦难与挣扎、无奈与悲情凝聚于股掌,唤起同情、叹惋和哀伤的情绪。但纵观全片,类似的细节描写为数很少。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创作者都更倾向于恢弘风格和宽广视野,具有视觉冲击的远景和全景镜头在数量上远远多于此类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写。

除却镜头,《京剧》也擅长通过剪辑,设置隐喻蒙太奇来表露情感。如《生死恨·抗争》一集中,麒派唱腔“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声音刚落,紧接着出现在镜头中的就是疯狂抖动的日本军旗,二者的衔接流畅而富有逻辑,表现出对侵略行为的诅咒和控诉。又如《荒山泪》末尾一组固定镜头:夜晚的空旷街巷——屋檐上焦黄的茅草——昏黄路灯下飘零的雪粒——被雪粒覆盖的寂寂长椅——落在雪地中、渐渐被风雪掩埋的京剧脸谱构成的隐喻蒙太奇中,街巷、枯草、路灯、长椅几个意象,将伶人飘零孤独的身世命运和遍尝冷暖的人生经历呈现出来,将寂寥而沧桑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深刻。

以象征手法抒发情感的方式在片中并不罕见。如用漫天飘散的日本国旗象征侵略势力在中国的疯狂扩张;用杨小楼逆光远去的背影,暗示他与京剧舞台乃至人生舞台的渐渐疏离的关系等等,将深意寓于画面,通过共鸣实现情感传递。

和隐喻不同,对比通过前后内容间意义的差距实现情感表达。如在《生死恨·抗争》中,马连良乘车而过的两个镜头之间就存在对比关系:起先,风华正茂、衣着光鲜的马连良乘车而过,在讲述其戏院遭占、心血尽毁的过程后,失魂落魄的“马连良”又从同一角度、同一景别乘车而过,两组镜头形成对比。又如《荒山泪》对金少山的叙述:从斗室中的哭号跳跃到鼎盛时的荣光,又从鼎盛时的荣光跳跃至濒死时的悲凉,在大悲与大喜的反差和变换中挖掘出人世无常、命运飘摇的慨叹。

三、声画关系中的情感流露

《京剧》中以声画关系烘托情感的手法主要分为两种:运用声画对位和将具有相似情感内涵的声画紧密接合,实现情感表达。

声画对位的核心就是声音与画面间的表意差距,“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艺术原理》,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如第五集《生死恨·抗争》前半部分,画面中呈现着日军轰城的惨烈镜像,炮弹滑翔和爆炸的声音同悠扬连绵的画外配乐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出极强的抒情性,而且对此前介绍到的、由伶人“演唤起民心的戏”之志所激发的振奋而热烈的情感给予延展与升华。

又如在《生死恨·抗争》中,解说词介绍道:谨慎本分老生名家马连良终究逃不过战争的厄运;画面上:配合昏黄的灯光,给马连良照片一个推镜头,紧接着的画面是对留声机上旋转着的唱片的特写,播放出马连良《串龙珠》的原声:“谁叫你生乱世不如鸡犬”,随后,又用沉缓的摇镜头展示出主人公的各式照片。在这个段落中,画面和声音之间构建起流畅的衔接,并共同实现表情达意的功能:前序的解说词交代事件信息,随之而来的推镜头表现出“走进人物内心”的意味,戏曲原声和在摇镜头中缓缓显现的老照片融合,将戏里戏外时空交织在一起,让人们听到一个京剧艺人穿越半个世纪的苍凉的自嘲与哀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感慨和悲悯感伤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四、再现手法与情感表达的困惑

从《复活的军团》、 《敦煌》到更为极致的《大明宫》,情景再现作为突破时空限制有效方式,越来越成为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惯用手法。《京剧》中以演员扮演优伶角色、以虚拟技术重现战争场面等做法,都属于情景再现的范畴。

情景再现,顾名思义是“情”与“景”的再现。作为史料,纪录片在“景”上当力争客观真实,而作为艺术,纪录片再现的目的则是通过“景”的再现实现“情”的真实,为受众铺就通往实境的道路,唤起如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而《京剧》在再现上最大的弊病在于,刻板追求“景”的真实,而忽视了“情”的重现。

第七集《荒山泪·江湖》中,风光不再的老伶人金少山被轰赶下台,解说道:“他把自己锁在斗室之内,独自嚎哭。”话音刚落,画面上演员果真如解说词所言伏地哭嚎、哀转久绝;又如《群英会·新生》一集中,讲到程砚秋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后,一位全副武装的小警卫员形影相随,对此,程砚秋显然不太适应。在再现情景中,程砚秋与小警卫员的对话完全是将已经表述出来的解说词重新表演了一遍;再如《定军山·溯源》讲到使臣马戛尔尼来觐见乾隆皇帝,画面上出现的真的是一个穿着洋装的外国人向身着清代官服的形象躬身献礼的场景,在这几个地方,画内因素同画外因素的地位严重失衡,仿佛画外解说词下命令,然后画内语言严丝合缝地付诸再现。类似的信息的叠加的手法并不能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因为解说、画面与人物话语所示内容是重复与被重复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形成意义表现的梯度,自然无法达到情感的延展与升华。

科林伍德曾将艺术的再现分为“刻板再现”与“情感再现”两种,在他看来,“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并不是说制造品相似于原物,而是说制造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艺术原理》)正如《蓝色多瑙河》中没有河水奔流的声音,而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河流的静谧与壮阔;《田园交响曲》中没有任何同田园相关的自然音响,却能将听众带入清新悠然的田园生活中。

拿《京剧》来说,没有人真正目睹过斗室里心灰意冷的老艺人或是与警卫员争论的程砚秋,就同一内容,画外解说词与画内表现当二者择一。以表现金少山一节为例,在保留解说词的情况下,画面可以变换景别,选取一些有意味的细节进行描写,或是紧接一系列象征性画面:如昏昏惨惨的落日、被戏靴踩碎的黄叶等等来象征老艺人的凄凉处境;或在保留镜头内部表述功能的情况下,删减解说词中具体化的叙述语言,甚至直接摈弃解说 (或配以风格哀婉凄惶的背景音乐),通过留白烘托情境。

篇8: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情感表达方式[1],是将因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表达出来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笔者所研究的情感表达方式则通过电影艺术这一形式来体现。

西方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早期绘画派鼻祖梅里埃风格的影响,形成开放式的特点。以美国好莱坞动画电影为例[2],其深受百老汇音乐剧影响,角色个性鲜明,情感直接明了,故事情节紧凑,紧紧跟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来开展故事情节。受到美国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深刻影响,角色的动作往往夸张,在表达情感时比其他国家动画电影更加强烈、鲜明。

而东方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则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哪怕有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东方导演们在表达情感时也更为注意细节,逐渐形成含蓄的特点。无论是演员的动作还是表情,典型的中日文艺片在表达情绪时往往习惯于用一种呼吸般的节奏和缓地呈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二、东西方电影情感表达方式差异的表现

(一)角色形象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习惯将正派角色、反派角色的情感、矛盾表达得明确突出。如好莱坞超级英雄[3],美国队长、雷神、钢铁侠、X-Man、蝙蝠侠等一系列的英雄形象无不是长得英俊潇洒,身材各个倒三角、大长腿,一出场就传递给观众善良、正义、温暖、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情感。而负面角色往往矮小、猥琐,或者在造型上倒眉、脸型尖锐、颧骨额外突出(如在《蝙蝠侠》系列中充当反派的小丑),在服饰上多选冷色调服装,给人阴险毒辣的感觉。基于角色形象的设计,观众已经对该角色有了一定的评估,那么之后无论这个角色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表达情感,观众都很容易接收到明确的信号,可谓喜怒形于色,所见即所得。

而在东方人的角色形象中,很少有绝对的好坏。东方的导演在情感表达上总是试图传达“变”的思想,所以往往角色形象差异较小。如《霸王别姬》中的段小楼和袁四爷。按照好莱坞思维,高大、威武、阳刚、有大哥气质的小楼应该是影片中的英雄,其嬉笑怒骂无不正义。然而,随着剧情发展,这位“英雄”在遭遇真正考验人性的危机时表现得软弱无能,不如“妓女”菊仙,更比不上蝶衣,观众发现,这不过是个没有信仰的平凡男人。相比段小楼,葛优饰演的袁四爷獐头鼠目,一笑露出两颗大门牙,还垂涎于蝶衣,出场便给人猥琐之感。第一回合与蝶衣、小楼照面,戏霸便与霸王有了“五步七步之争”,但他明白自己是个惹厌的反角,当下脱帽躬身,彬彬而退,更无半句废话。越往后,观众越能发现,四爷是个丰富敏锐、懂得咀嚼生活的男子,是在世道中打过滚来的人,却也是个真正有底线的文化人,其贪嗔痴恨自然又作他解。东方电影的情感表达是渐进式、含蓄式的,观众开始所见的角色形象并非所得,角色形象的复杂暗示着情感的复杂,往往需要跟随剧情慢慢感受细腻复杂的人物情感。

(二)叙事结构

在电影中有五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即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以及梦幻式复调结构。[3]东西方的电影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戏剧影响,但由于情感表达习惯的不同,其叙事结构还是有所差异。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在表达情感时十分注重叙事结构的完整性,通常采用因果式线性结构。从鲍特的《火车大劫案》到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都清晰地展现着电影叙事线性事理结构发展和完善的轨迹。[4]到了经典好莱坞时代,希区柯克、霍华德·霍克斯等一系列导演艺术大师更是将线性结构的模式推向巅峰。结构的严谨使导演们在设置冲突时往往倾向于尖锐的二元矛盾,角色双方的冲突伴随剧情发展愈加激烈,矛盾张力不断扩大,观众们很容易与角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电影中也不乏众多优秀的非线性叙述作品。如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故事主要采用叙述者的口吻来讲述,监护人撒切尔先生描述了凯恩的孩提时代,《问询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堪勾勒出凯恩少年得志的成功……相互分离、相互冲突的叙事段落被闪回重叠的叙事结构手法串在一起,犹如苏珊的拼图游戏,慢慢地拼出凯恩完整的一生。再如回环式套层结构的好莱坞大片《源代码》,与德国电影《罗拉快跑》相似,故事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以游戏的特殊表现方式、多线结构、交叉时空推动剧情。

对比西方好莱坞电影,中日文艺片在情感表现上显得非常细腻敏感,导演们惯用缓慢的叙事节奏,闪回、跳切、插叙、倒叙等多重叙述方式来呼应情感变化。如黑泽明的《罗生门》,与《公民凯恩》类似,影片采用多点叙事,构筑了多个时空,让不同的人物从各自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讲述同一事件。他们的讲述互为否定,事件表述互相抵触消解、彼此对立。同时,平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不同人物对事件的叙述相互烘托、相互对比,加强了真理的相对性与事件的暧昧性,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镜头节奏

镜头画面的节奏包含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主要指故事情节发展与人物内心节奏,而外部节奏则主要凭借镜头的时间长度、运动位置、景别变化与剪辑来实现影片的节奏感。在著名的库里肖夫实验中,面无表情的面孔与不同的镜头组接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以及速度节奏,致使观众产生不同的观影情绪。[5]可以说,镜头节奏是决定整部影片美学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西方文化一贯重视科学性、精确性,使得西方电影的影响有其独有的特征,如长镜头与景深镜头的使用。[6]仍以《公民凯恩》为例,导演奥逊·威尔斯利用景深镜头迫使观众集中注意力,以观察到事实的多重矛盾。画面前景里,小凯恩的父母正与经纪人商谈送走小凯恩的事情;而画面背景的深处,小凯恩正无忧无虑地玩雪,对自己命运的改变浑然不知。这一景深镜头所传递的情感是复杂的,它同时说明了三重真实,即“本体论的真实、戏剧的真实与心理的真实”。[5]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里,如“速度与激情”系列,导演惯用华丽动感的镜头节奏:紧凑迅速的俯、仰镜头切换,旋转跟拍的长镜头将赛车的速度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中日文艺片中选材大多贴近现实生活,镜头节奏相对和缓,一般偏好静态与深度镜头,给人朴素、写意之感,导演擅用镜头之间的不断切换、景别的变化来连接故事前后,并在适当的时候插入旁白/独白来述说故事。如木下惠介的《二十四只眼睛》,全篇多用全景、远景,偶有特写镜头;多采用对称静止的正面构图,将视点中心放在画面正中;多次用空镜头来表现小豆岛上老师与同学们远离战争、和平静美的氛围。再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有一幕描写周慕云和苏丽珍在咖啡馆对峙,导演特写了留声机和两人交谈的全景,随后对周慕云与苏丽珍的脸部交替特写。最为出彩的是周慕云点烟时颤抖的手部特写和苏丽珍搅拌咖啡的手部特写,泄露了两个人故作淡定的复杂情绪。对比好莱坞影片,中日文艺片的镜头转换方式稍显单一,很少见到运动强烈的长镜头,表达情感犹如娓娓道来,角色的悲喜都拥有了古典诗歌的气质。

三、东西方电影情感表达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奠定了东西方不同的艺术美学。在西方,克拉考尔采纳了巴赞的理论前提,将电影定义为“物质现实的复原”,其纪实派的电影理论一直影响着不断发展的西方电影实践。[7]在东方,中国人从古老的艺术形式“戏剧”中借鉴学习,早期电影老艺术家侯曜说:“影戏是戏剧的一种。”截然不同的电影定义预示着两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两者差异所在的文化根源。[6]

西方的电影美学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重逻辑思维与理性分析,同时希伯来文明中的基督教信仰也对西方电影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西方电影在表达情感时往往明了直接,又具有浓浓的宗教意味,如电影《教父》“洗礼与谋杀”的经典镜头,导演选择了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式,将纯洁无罪的婴儿在象征神圣光明的教堂中受洗与纽约五大黑帮正惨遭血洗的镜头交替,守护与杀戮,圣洁与邪恶,誓言与背叛,在短短的五分钟内交替上演。

同时,美国独立、自由、开放的民族性格对好莱坞电影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曲折的建国历史让美国人天生拥有积极乐观、好冒险的精神,复杂的民族构成提升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度,而北美洲丰富的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则赋予了美国民族充分的自信。因此,好莱坞电影在情感表达上鲜明而直接。

东方的电影美学则深受儒释道影响。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同时承认“孔学在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8]纵观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艺作品,作者的思想情感无不烙下儒学的伦理色彩。因此,中国导演在表达情感时习惯于表现“仁”“恕”的思想。以《刺客聂隐娘》为例,聂隐娘剑艺超群,却杀大僚未成,“见大僚小儿可爱,未忍便下手”。剑道是人心的集中,人心是剑道的依托。兼爱、人道主义的介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时代脉搏。

日本除受儒学影响外,其电影美学又和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分不开。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写道:“日本的民族性格可谓复杂,他们好强又克制,礼让却又充满敌意”。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导演总是善于用唯美的笔法刻画复杂的人性,善于用内在的矛盾突出价值观念,如日本的青春片,性、暴力、欲望、绝望、死亡常常与青春相伴,青春是开放的,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它对人在成长中的黑暗面进行深入的挖掘,而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碰撞也成为其关注的重心。事实上,无论是日本的文学、音乐还是电影,都与生俱来地拥有物哀的气质。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6版)[M].2009.

[2]王栋臣.浅谈百老汇歌舞剧形式在定格动画片《圣诞夜惊魂》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7):118-119.

[3]李可文.美日动画电影情感表达方式差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4]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报,2012(2).

[5]赵海龙,杨田田.长镜头中电影表演的叙事与结构[J].电影评介,2009(1).

[6]练维维.东西方电影形态的差异性[J].青年记者,2008(9).

[7]齐德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篇9:例说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教学目标多元化;“学习共同体”;建构主义; 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近些年,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了一个新的看法. 苏科版教材的主编杨裕前的一番话让笔者感触颇深,他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课堂的教学目标多元化是保持课堂生命力的途径.” 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争取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所收获. 下面就结合建构主义的观点,谈谈笔者的体会和想法, 供大家交流.

多种途径解决相同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探索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会了怎么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不需要用直尺和圆规也能找到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下面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猜想和判断来找一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练习 (1)在图1中,画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

(2)在图2中,找一点O,使OA=OB=OC.

学生A:老师,我用圆规和直尺一画不就可以了吗?你看我画的.

笔者看了这个学生的答案.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开始低声议论,课堂有些波动.

教师:你的方法如果在尺规作图题目中当然可以,而且很准确!但是,如果题目要求不用圆规、直尺,请你再思考一下,又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B:我可以上黑板上画吗?

教师:可以.

答案如下:

教师:你可以为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中垂线的吗?

学生B:可以. 首先,我观察了图上的格点,发现要画出线段PQ的中垂线,只要根据“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找出到P,Q两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然后画出通过这两个点的直线即可. 于是我和我的组员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就找到了如图的点和线段. 如图1,线段MP=MQ, 同理可知NP=NQ;而对于图2,OA=OB=OC.

学习方式的变革

对于本节课,笔者就依据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做个总结.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充分肯定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数学不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是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过程.

1.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布鲁纳曾说过,教学是传递人类文化的艺术,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是扩张人的认识能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应当让学生承担责任,这实质上也就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地确认. 在这节课上,笔者对于出现的问题不是一味的讲解,而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分组独立思考,从“做”数学中获取新知,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数学技能. “大家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仔细观察后大胆的猜想,然后脱离尺规看看能不能找到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分组讨论”,这些话是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教学行为.

2. 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国的优秀教师也曾提出,“既备课,又‘备人’”,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包括真实的思维活动.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这应当被看成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 我们不能以教师主观的解释来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应当意识到,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也未必是数学教师所期望的.比如,课堂上“学生B”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仍然用的是老知识,虽然可以做出来,但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而且和用圆规作图相比较,书本想让孩子们掌握的方法很显然要比老方法好用而且灵活. 因此,让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便于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针对不同的情境操控课堂,把握方向.

3. 教师必须为学生地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活动这一主动建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备课”——只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构建.比如,在课堂上,当笔者让学生A说出自己的答案时,该生主动要求到黑板上板演. 这是多么大胆的举动,多么自信的表现. 笔者当时的想法是“不让这个学生上黑板来,我就磨灭了一个学生的人性!我就是一个罪人啊!”所以,笔者果断地走下讲台,从授课者变成听课者,完成角色的转变,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对学生而言,能力得到锻炼,展现了自我,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笔者心里冒出层层的喜悦,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篇10:例说祝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高三地理复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突破技巧

1.“整体说”:启示学生树立高考整体战的价值观

在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时, 笔者从三方面把握:第一, 学生自主填出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 用箭头标出五大要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形成一个整体。第二, 让学生列举案例来说明整体性的两大表现。第三, 认识整体性对资源综合开发的意义。让学生畅所欲言, “整体性”知识内涵均能掌握。笔者突然一想, “整体性”虽说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特质之一, 但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都是“整体性”的表现吗?于是笔者话题一转:江苏省的高考方案为“3+2”, 语数外和选修的历地不就是一个整体吗?高考以语数外画线, 所以学校采取减少选修课时去“血拼语数外”, 这对地理复习非常不利。虽然高考方案微调, 取消选科2B等级的要求并不意味着放弃选修, 选修与语数外同样重要。语数外成绩不错的学生, 选修课一定不能放松, 否则很有可能在总分达线的情况下, 因选修课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选修课成绩不错的学生, 选修科目达到B级以上只有在语数外达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这样既突出语数外的学习, 同时强调选修科目决不能放松, “匹配”非常重要。

2.“方法说”:启发学生形成遵循正确方法的态度

高三开学初, 市区调研考试后, 平时学习刻苦的张某地理成绩不太理想。她拿着试卷找到笔者, 抛出一个问题给笔者“为什么我辛苦耕耘, 却没有收获?”她说到的“耕耘”提醒了笔者, 是啊, “学习”跟“农业生产活动”何等的相似!耕作的对象与学习的对象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独特性。于是笔者便问她:“农业生产活动有哪些投入?”她不假思索地说出农业投入的各要素, “各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她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科技!”“投入必要的时间, 去‘耕耘’那只是必要的投入, 如同提高农业产出的关键是靠科技投入, 学业要有所成, 除必要的时间, 讲究科学的方法是关键, 尤其像自然地理的学习, 重视基本原理的掌握, 忌死记硬背, 应以理解为主”。笔者以“大气运动”为例, 以画图的形式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说起, 说到全球有规律的大气环流, 从三圈环流说到季风环流, 说到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介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说得她有所领悟。她腼腆地说:“怪不得我以前做题老错, 是我没真正弄懂原理。”后来市区组织的二模、三模考试中, 张某均取得比较大的进步。不光是地理成绩, 其他功课也进步了。

3.“压力说”:引导学生化解压力过度的不当情感

高考前夕, 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心理负担与日俱增, 表现症状:焦虑烦躁, 直呼“吃不消”。恰好评讲练习时, 有一道考查“地质构造”的题目, 笔者提问“为什么良好的储油构造是背斜”, 学生不甚了解。于是笔者在黑板上绘制背斜示意图, 告诉学生某岩层的分布, 问“岩层中石油、水、天然气这三种物质分布的位置有何不同?如果从上向下打通, 则会出现什么现象?”看到图, 学生心领神会, 由此看出“良好的储油构造是背斜”, “正因为有了压力, 所以油气就会自动上喷。如果压力过小, 油就不上涌;压力过大, 反而会井喷。这就像高考前的我们,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有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压力是很正常的。如果压力过大, 会压抑你平时的学习, 如果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小, 你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非洲大草原奔跑的“健将”是羚羊, 是草原的“猎手”狮子成就了它们, 动物尚且如此, 人也需要适度的压力。无压力也就无动力, 无动力就挖掘不出潜力。“压力是人生的香料”, 所以, 压力会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追求、有毅力的人;有压力的人, 他奋战、拼搏, 在压力的激励下不断向前, 直到成功。当然, 压力应该有个“度”。一番“压力说”说得学生“淡定”了许多,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 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而现实中许多课堂都只是把知识教成“冷冰的真理”, 它忽略了人这一主体以及对于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二、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突破的意义

1. 课堂因“理”而生动

如上的几个教学案例运用, 不仅夯实了知识技能上的“双基”, 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了解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等知识点, 还生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说”取得观念上的突破———高考中选修课的重要性;“方法论”辅导———学好地理的制胜法宝;“压力说”教学———减压迎战高考, 深刻地认识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些地理知识可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提升了包含兴趣和行为习惯等在内的综合素养, 将地理课程从“纯粹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这样的课堂少了空洞的刻意说教, 充满生命力,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 共建和谐师生关系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缺乏了教学艺术的学习一定是冷酷的苍白的过程。以上小小的案例, 蕴含着大大的智慧。这样的教学资源可能是即兴的、灵动的, 是瞬间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中的这些资源, 生成智慧的火花, 绽放生命的活力, 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学业, 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又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如坐春风, 便会好好地学习, 自觉要求上进。师爱成为一种推动学生进步的巨大力量, 这样教师对学生产生“亲和力”, 良性循环的情感流动就能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情感品质不断上升。

3. 参与班级管理

任何一位教师都担当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高三地理教学中, 例如“整体说”, 一个巧妙的“拓展”, 说者“有意”, 听者“心服”。以“整体性”知识为载体去谈语数外与选修“匹配”的问题, 有“水到渠成”之感,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 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这比班主任专门去谈“匹配”问题效果显著得多。这样就能体现知识与道德、教育与教学、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众多的事实说明, 班级所有的任课教师携起手, 变“个体经营”为“合作经营”, 就能形成教育合力, 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b p m f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下一篇:五月份国旗下讲话稿-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