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2024-04-25

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共7篇)

篇1: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iResearch: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Posted on 2010年11月1日 by admin in 无线音乐, 研究报告,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广告, 移动地理位置服务, 移动应用, 移动游戏, 移动电子商务, 移动社区, 艾瑞咨询 with 0 Comments

◆ 2010Q3移动互联网整体发展情况

2010Q3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2.5亿,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5.8% 手机支付市场快速发展是推动手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世博营销对手机广告市场影响有限,手机应用软件植入广告关注度高 Android等智能手机游戏业务快速发展

◆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小幅增长

10Q3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2.5亿,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5.8% 移动增值市场收入持续减少,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中占比降至59.7%

◆ 手机支付推动手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10Q3手机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378.6%,环比增长55.8% 手机支付市场快速发展是推动手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 2010Q3手机电子商务行业趋势解析

淘宝、当当、京东、卓越等传统电子商务企业加大手机网页产品和客户端软件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优化用户界面和提高用户体验,重视个人化服务体验,进一步培养用户手机购物习惯,不断增强用户黏性和活跃度

服装、数码产品、化妆品、图书受到手机购物消费者青睐。秒杀和促销服务引入手机电子商务业务范畴,有助于提高用户对手机购物的认知度和体验意愿

第三方支付企业、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积极布局手机支付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基于移动终端特性提供无线支付整体解决方案是抢占产业链制高点的关键

◆ 手机搜索市场营销能力提高

10Q3手机搜索市场规模为6200万,同比增长19.2%,环比增长6.9% 手机搜索联盟资源进一步整合,市场营销能力提高

◆ 2010Q3手机搜索行业趋势解析

手机搜索企业深化无线终端战略:一方面着重与终端厂商合作进行终端内置;另一方面提高手机搜索客户端软件适配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范围,加强在MTK和Java平台推广力度

手机搜索企业强化市场渠道的合作广度和深度,着力整合搜索联盟资源,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手机搜索平台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搜索、导航服务、资源下载和位置服务等通用搜索逐步细化;二是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增强,围绕娱乐和生活等服务领域的垂直搜索成为业务拓展的重点方向

◆ 手机应用软件植入广告市场关注度高

10Q3手机广告市场规模达到3.1亿,同比增长134.8%,环比增长14.8% 世博营销对手机广告市场影响有限,手机应用软件植入广告关注度高

◆ 2010Q3手机广告趋势解析

哇棒、架势无线等手机广告发布平台快速发展,深度布局手机广告市场,通过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与手机应用开发者建立更加广泛和牢固的合作关系是竞争重点

手机应用软件逐步成为重要营销工具,广告主重视程度提高,软件植入广告成为手机应用开发者的新盈利模式

◆ 手机游戏营收持续快速增长

10Q3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为6.7亿,同比增长19.6%,环比增长13.6% Android等智能手机游戏业务快速发展

◆ 2010Q3手机游戏趋势解析

手机单机游戏营收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手机单机游戏包月服务快速发展是主要促进原因;受限于基础市场环境和游戏周期影响,手机网络游戏增长缓慢

除了Java游戏以外,越来越多的手机游戏开发者转向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游戏开发,Android手机游戏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手机游戏开发者积极探索Android手机游戏内置广告模式

◆ 移动增值市场营收小幅下降

2010Q3移动增值市场规模为25.4亿,同比下降20.9%,环比下降4.9% 三大电信运营商继续推进手机计费通道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移动增值市场秩序

◆ 2010Q3移动增值市场趋势解析

电信管理局等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联同电信运营商继续强化移动增值市场治理行动和规范市场秩序,导致本季度移动增值市场延续低迷状态

针对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诱导用户消费、恶意扣费、无资费提示等严重违规行为,电信运营商采取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包括终止业务合作关系和停业处理等

篇2: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1文献回顾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Riddle与Schwer ( 2003) [1]将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框架应用到区域创新能力理论中, 提出知影响美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知识存量、工业研发投入、高技术人力资本和数量。Zabala等 ( 2007) [2]在运用DEA评价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绩效时将终生教育人数、企业R&D支出、高科技专利申请数等作为创新能力的输入指标, 将人均GDP作为输出指标。Pinto和Guerreiro[3]在研究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状况时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归纳为技术创新、经济结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情况四个维度。

国内学者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多从区域创新战略、区域企业创新、区域创新政策及区域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建立指标体系。甄峰等 ( 2000) [4]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并在综合考虑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及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四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5]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并构建了由五要素构成的指标体系: 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的经济绩效。

侯风华等 ( 2008) [6]首次将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性考虑在内, 并将区域创新能力分为当前与长远创新能力, 其中当前或短期的创新能力用短期区域创新技术能力代表, 而长远或潜在的创新能力则用区域创新因素反映。王锐淇, 张宗益 ( 2010) [7]在实证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差异时提出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有R&D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活跃程度、人力资本。魏守华等 ( 2011) [8]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受经济水平、产业R&D投入强度、技术吸收能力、公共科研机构知识溢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郭丽娟等 ( 2011) [9]用基于主基底分析的变量筛选方法从科技资源、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教育环境、经济环境、开放环境和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简约变量集合。 张洁 ( 2012) [10]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按紧密程度分为直接影响因素、紧密影响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其中直接影响因素包括R&D投入、科技人力资源等, 紧密影响因素包括外资引进、高技术产业化水平等, 相关影响因素包括GDP增长率、财政收入等, 这些影响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调控力同时受区域特质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来看,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大部分着眼于单个或部分区域的创新能力的现状评价, 而从全国视角对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的研究则较少; 另一方面, 创新具有连续性、发展性等特点, 仅仅考察某一期的创新能力状况并不能全面完整地刻画区域创新战略; 此外评估指标往往遵循 “多多益善”的原则, 导致指标间相关度较高, 从而不可避免地扩大了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只选取少量指标, 着眼于全国各区域, 运用定量方法对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研究, 不仅可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 也可以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潜力,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以期引导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 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2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遵循系统性、 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原则, 并考虑到区域经济等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 另一方面,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受创新投入的影响, 同时也受创新产出能力即将创新理论运用于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影响, 而创新潜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的重要保证, 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整合, 本文从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潜力, 并在各二级指标下设置三级指标, 如表1。指标体系说明如下:

( 1) 创新投入评价指标。创新投入反映区域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创新投入是产生创新的先决条件, 创新投入越多就越可能产生新的创新。创新投入包括创新人力投入和创新财力投入, 人才竞争是知识经济社会地区、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焦点, 也是产生创新的能动性因素; 资金投入是创新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后盾。本文沿用国际认可的可比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表示创新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

( 2) 创新产出评价指标。创新产出表明区域的创新成果及创新的产业化成果, 即将区域创新成果的多寡及将某项创新应用于生产过程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将创新成果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创新理论的最终目的, 只有不断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不断丰富创新理论、提高创新能力。专利是创新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新产品是将创新理论运用于生产活动从而产生的可改进旧产品或替换旧产品的产品, 在此用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创新产出。

( 3) 创新潜力评价指标。潜在创新能力是区域能否进行连续创新的重要指标。创新潜力越高, 则表明区域的创新连续性越好, 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发展越有效。区域创新潜力从三方面来测度: 高等学校数, 有R&D活动的企业数及GDP增长率。 高等学校不仅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 也是产生创新理论的重要基地, 只有持续的人才供给和创新理论的支持才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企业的R&D活动是创新的直接来源, 同时也是将创新理论应运于实践的主体; 资金支持是创新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较高的GDP增长率可以较好地满足持续的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

3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熵值法对所选取数据进行处理, 鉴于篇幅, 计算过程不再赘述, 直接给出所得结果。

3.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1—2010年十年间中国30省市 ( 港澳台除外, 西藏因数据缺失故排除) 面板数据, 对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研究。所有数据均来自2001—2011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3. 2区域创新能力得分

使用熵值法对30省市十年数据进行创新能力的动态评价, 得出二级指标的相关得分趋势, 如图1 - 图3所示:

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 可计算一级指标得分。

3. 3结果分析

( 1) 创新投入分析。如图1所示, 中国30省市的创新投入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 创新投入的不断增长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资金支持, 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物质、人力基础。 其中, 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对外开放窗口, 其创新投入得分增长最快, 这也是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 不仅创新投入基数较高, 增长速度仅次于上海。东部地区的河北、浙江与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紧随其后。东北地区的吉林、西部地区的新疆、四川、 甘肃、贵州等地区不仅起点较低, 增长趋势亦不明显。这表明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投入不仅呈现地域差距, 且区域间增长速度亦存在差距。这验证了宋河发等 ( 2012) [11]的观点, 他们认为我国创新能力投入存在 “东强西弱”的局面, 这可能会导致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差距越来越大。

( 2) 创新产出分析。将创新理论运用于经济活动以提高生产效率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由图2, 总体来说, 中国30省市创新产出得分发展趋势不尽如意, 虽有上升但是波动较大, 表明我国各省市的创新产出能力都有待提高。虽然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在2001年得分较低, 但是2006年以后该得分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北京、上海虽然起点较高但是增长势头不足, 导致2006年以后创新产出得分落后于发展较快的广东等省。东部地区的河北、山东等区域上升幅度不明显, 海南甚至在2003年以后一度处于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及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则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该项指标得分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较高的创新投入增长并没有引起创新产出的高增长, 这引起了资源的低效率及极大浪费。

( 3) 创新潜力分析。由图3, 从横向上看, 中国30省市的创新潜力得分增幅不明显, 创新潜力发展趋势欠佳, 黑龙江、山西等省市出现较大波动。 纵向来看, 各省市创新潜力得分差距较大。增幅较大的是东部地区的浙江、福建两省。东部地区的广东、山东、海南, 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陕西等省市创新潜力得分居中, 且都呈上升趋势。创新潜力是区域创新能力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各区域应在关注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的持续稳定发展。

( 4) 创新能力综合分析。根据表2, 从横向来看, 在2001—2010年间中国各省市创新能力均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 这表明各省市创新能力均有提高。 纵向上看, 创新能力增长速度基本呈现 “东> 中> 西”的态势。十年间各省市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北京、上海作为全国政治、金融中心, 不仅创新能力得分基数最高, 而且增长速度也较快。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虽然基数不及北京、上海, 但是增长势头迅猛, 2010年其创新能力得分居全国之首。中部地区的安徽、山东、湖北、山西等也紧随其后, 创新能力得分增长速度较快。东北地区的吉林创新能力得分波动较大, 而黑龙江、辽宁虽增长有限, 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省市则不仅基数较低, 增长速度也缓慢。

4结论及建议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发展的差距, 我国各省市在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利用2001—2010年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30省市的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 ①各地区的创新投入基数虽然不均衡, 但都保持增长趋势。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创新投入基数较高, 增长速度也较快,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虽然创新投入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但是基数较低造成投入仍相对不足; ②各省市创新产出能力普遍不足, 且增长速度有待提高。创新 “投入—产出”比较低, 造成资金、资源极大浪费, 此外创新产出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特别是东部地区, 创新投入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动创新产出的高速增长; ③我国各省市创新潜力增长趋势不明显, 创新潜力发展势头的不足不能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④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潜力的综合影响下, 不仅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 “东> 中> 西”的格局, 创新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地域不均衡。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繁复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仅要重视创新的投入、产出, 而且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潜力。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①促进人才、资金的流动。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人才向中西部等创新能力发展缓慢的地区流动, 同时, 中西部地区也应制定相应的科研人员的引进与培养计划, 以广纳贤才。②提高创新 “投入—产出”比, 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及促进创新理论的成果化是转变目前各区域创新能力薄弱且发展缓慢的现状的重中之重。③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 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促进产学研合作, 提高创新潜力。

综上所述, 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稳定提升, 大力增加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等的投入固然重要, 但是促进创新理论的成果化及创新潜力的提升也不容忽视。各地区应在明确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针对性对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摘要: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连续性、动态性, 从区域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对中国30省市2001—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明确我国各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横向来看, 中国30省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纵向上看, 各省市创新能力增长趋势不尽理想, 主要表现为:虽然各省市创新投入增长趋势明显, 但创新产出增长能力波动较大, 且创新潜力增长速度缓慢。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动态,创新潜力

参考文献

[1]RIDDEL M, SCHWER R K.Regional Innovative Capability with Endogenous Employment: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S.[J].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2003 (1) :73-84

[2]ZABALA-ITURRIAGAGOITIA J M, GUTIERREZ-GRACIA V P A, SAEZ F J.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How to Assess Performance[J].Regional Studies, 2007 (5) :661-672

[3]PINTO H, GUERREIRO J.Nov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Latent Dimensions:The Case of the Algarve Reg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0 (2) :315-329

[4]甄峰, 黄朝永, 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0, 18 (6) :6-8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侯风华, 赵国杰.我国东部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26 (2) :21-23

[7]王锐淇, 张宗益.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科研管理, 2010, 31 (3) :17-26, 60

[8]魏守华, 禚金吉, 何嫄.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J].科研管理, 2011, 32 (4) :152-160

[9]郭丽娟, 仪彬, 关蓉, 等.简约指标体系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基于主基底变量筛选和主成分分析方法[J].系统工程, 2011, 29 (7) :34-40

[10]张洁.区域特质、创新模式与提升路径——以河北省科技创新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12) :82-85, 90

篇3: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2015年8月17日,艾瑞咨询发布了《2015中国互联网基金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公募基金规模为1897只,同比增长22.2%,其中开放式基金为1763只,占比达92.9%。封闭式基金为134只,占比为7.1%。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占比最高, 为39.6%,相较于2013年的43.2%有所下降,混合型基金占比次之,为22.4%,相较于2013年的20.3%有小幅度的上升;债券型基金占比为23.2%,相较于2013年的24.1%有所下降。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开放式基金的认申购规模达126165.8亿元,相较于2013年的52678.8亿元上升139.5%。开放式基金的认申购份额中货币基金表现突出,占比达47.4%。股票型基金的比重较2013年的21.6%也有大幅度提升。2014年基金认申购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货币基金认申购规模的增长。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公募基金的份额为42011.9亿份,同比增长34.7%。公募基金净值为45353.6亿元,同比增长51.1%。

2014年基金公司的直销比例较2013年上升近21个百分点,银行代销比例严重下滑近16%,第三方机构也有所下降。其中直销机构的互联网化水平也有小幅提升,预计2018年直销机构的互联网化水平将接近50%。代销机构的互联网化水平要高于整个行业,2014年超过60%,预计2018年将近80%。

2014年中国互联网基金的交易规模为61947.4亿元,同比增长175.4%,预计之后几年将持续保持25%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8年达到154787.8亿元。2014年基金互联网化的水平达49.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之后几年将会超过50%, 到2018年达到66.8%。

2014年,网络投资用户在购买基金产品时最看重的因素是收益率、资金安全和产品风险,其次是赎回的便捷程度、品牌知名度和投资的期限符合自身的需求。

篇4: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在经济学领域, 许多经济学家对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弗里德曼 (1978) 认为, 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在于政府投资支出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尤其是私人部门对利率具有敏感性的支出减少。慈善捐赠作为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在现实中对缓解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然而, 当政府对公共领域的支出增加时, 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将减少个人捐赠, 即是否也存在“挤出效应”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然而, 由于中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 国内对于政府支出和慈善捐赠关系的研究仍处空白, 而国外也缺乏以中国慈善捐赠为背景的研究。

因此, 本文利用2003-2010年的有关数据, 在中国背景下对政府支出与慈善捐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整体结构如下:首先, 对国外已有的关于政府支出和慈善捐赠关系的研究作一个文献综述;其次, 对中国慈善捐赠作描述性统计, 并在现有经验文献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选取影响慈善捐赠的相关控制变量;再次, 进行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同时考虑内生性问题、异常样本点对本文结论的影响;最后, 提出结论并进行解释, 阐述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政府支出与慈善捐赠之间的效应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完全挤出效应、部分挤出效应、无挤出效应、完全挤入效应和部分挤入效应。

多数研究支持部分挤出效应的假设。Jones (1983) 利用英国1961-197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政府支出对慈善捐赠存在部分挤出效应。Abrams和Schmitz (1978) 利用美国1948-1972年的税收返还数据, 估计如果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各增加10%, 则个人捐赠将减少2.7%和1.8%。他们 (1984) 还利用1984年税收返还截面数据, 估计政府支出每增加1美元, 个人捐赠将减少30美分。Bruce (1989) 利用美国63个公共广播机构对3541名听众的调查数据, 认为政府对公共广播机构支出每增加1万美元, 则单个听众的捐赠将减少0.15美元。Payne (1998) 利用1982-1992年美国430个非盈利组织的面板数据, 在控制了组织异质性和政治、经济变量以后, OLS估计结果显示政府支出对非营利组织所获捐赠的影响不显著。而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 运用2SLS法估计则存在挤出效应, 即政府支出每增加1美元, 个人捐赠将减少50美分。Brooks (2003) 利用美国1986-1995年的数据, 发现政府支出对社会福利、健康、艺术和文化领域存在部分挤出效应。Andreoni (2003) 利用美国1982-1998年534个社会服务组织和233个文艺组织的税收返还数据, 验证政府支出对非盈利组织捐赠存在挤出效应, 且降低了非盈利组织战略性筹资的积极性。此后Andreoni (2011) 又分析了美国8000家慈善组织的数据, 发现政府支出对个人捐赠的挤出效应高达75%。Bolton (1998) 认为, 基于不同捐赠者偏好假设的研究, 所得结论差异较大。为此, 他设计了一个独裁者博弈实验, 运用实验方法检验捐赠者的偏好, 发现存在挤出效应。Eckel (2005) 借助Bolton所设计的实验程序, 进行重复博弈实验, 在第一次实验中挤出效应接近零, 而在第二次试验中挤出效应为100%。

一些研究则认为不存在挤出效应, 或仅在统计上显著。Reece (1979) 利用美国1972-1973年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 Khanna (1995) 利用英国1983-1990年159个慈善机构的面板数据,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均发现不存在挤出效应。Day (1996) 利用加拿大1987年对11023名志愿者的调查数据, 发现从总体上来看, 政府支出对志愿服务不存在挤出效应。Brooks (1999) 对美国1986-1991年五大交响乐队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政府支出和慈善捐赠统计关系不显著。随后Brooks (2000) 又对1955-1995年美国在福利、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支出进行研究, 发现对私人捐赠的挤出效应只是统计上显著性。Simmons (2004) 利用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机构在1996年对492位公众在捐赠和志愿行为上的调查数据, 运用Tobit模型估计了影响捐赠的各种因素, 结果显示政府支出对个人时间和现金捐赠存在挤出效应也仅在统计上显著。More (2007) 利用美国1998-2003年非盈利艺术组织的数据, 发现政府支出对全部非盈利艺术组织不存在挤出效应, 但是对舞蹈和芭蕾组织存在挤出效应, 对管弦乐队和音乐组织则存在挤入效应。Horne (2005) 通过对675名公众进行调查后发现, 没有证据表明政府支出会减少个人捐赠。

部分研究还支持挤入效应假设。Schiff (1985) 发现, 在社会福利领域, 州政府支出增加1美元, 个人捐赠增加3美分;联邦和州政府非现金转移每增加1美元, 个人捐赠将增加5~13美分。Connolly (1997) 则发现大学教育领域的政府支出对个人捐赠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Crumpler (2008) 通过模拟实验来检验“温情效应” (warm glow) 对捐赠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一个无捐赠激励的环境下, 无论有无政府支出, 利他主义者会将个人财产的20%捐赠出去。而Eckel (1996) 的研究结论是30%, Davis (2005) 的结论是30%~40%。在此后Konow (2010) 的研究中, 他认为捐赠不仅取决于“温情效应”, 还取决于公平和社会需要。Card (2010) 运用OLS法对1990-2000年美国15个城市的6506家大型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政府支出对企业捐赠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

上述研究大多支持挤出效应, 但由于模型和数据的差别, 挤出效应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间大小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者的研究, 结论也存在阶段性差异, 如Brooks的研究等。从而表明政府支出和慈善捐赠的关系十分复杂。如果捐赠者对税率上升反应敏感, 则会降低捐赠水平;如果满足“古典效应”假设, 则关注慈善捐赠的总量, 即认为政府和个人的钱本质上相同, 一旦捐赠总量符合捐赠者的预期, 此时政府支出增加将完全挤出个人捐赠;如果满足“温情效应”假设, 捐赠者将从直接捐赠行为中获得满足感, 认为政府和个人的钱在本质上不同, 此时政府支出将无挤出效应或存在挤入效应;如果满足“声誉效应”假设, 捐赠者将认为公开姓名和捐赠数额是财富的信号, 慈善机构如果公开捐赠者的信息, 则即使政府支出增加也不会减少个人捐赠。对挤入效应的解释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支出大多是匹配资金, 不会提升税率, 从而降低了捐赠的价格;二是捐赠者将政府支出理解为慈善组织品质和声誉的信号, 提升了捐赠者的信心;三是捐赠者有着强烈的公平和社会责任感, 政府支出起到“杠杆”作用。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考察政府支出对慈善捐赠的影响, 设置如下同时包括截面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的线性模型:

为样本期间。为省市特定效应, 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影响因素, 如省市的地理位置和期初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对慈善捐赠的影响;为时间特定效应, 控制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对慈善捐赠的影响。

chg为省市慈善捐赠额占捐赠总额的比重。捐赠额在本文包括直接接收捐赠额和间接接受捐赠额 (都只包括捐赠款数额和其他物资价值, 不包括衣被数量) 。gov为省市政府支出占政府支出总额的比重。根据Brooks等人的观点, 政府支出应是公益性支出的部分, 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扶贫济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领域。由于政府支出统计口径的差异, 2006年之前包括文体广播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而之后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Zit为影响各省市慈善捐赠差异及变化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与慈善组织相关的控制变量:org为省市社会组织占社会组织总数的比重, 本文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fun为省市基金会占基金会总数的比重;dpt为省市慈善捐赠点占慈善捐赠点总数的比重, 慈善捐赠点包括社会捐赠接收工作站、慈善超市数。由于基金会数自2003年起才开始统计, 因此, 本文选取2003-2010年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与省市相关的控制变量:logagdp、logcinc、logrinc分别为人均GDP、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对数值;per15为年龄大于或等于15岁, 小于或等于64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Garrett (2010) 认为, 45岁以上的年龄群更有可能捐赠。受国内统计数据的限制, 本文选择15-64岁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unemploy为各地城镇登记失业率, 西藏只有2004、2009和2010年的数据, 考虑到历年数据变化很小, 故取这三年失业率加权平均值作为其他年份替代值。foreign、state、private分别代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投资 (含港澳台) 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用于检验企业类型对慈善捐赠的影响。

上述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以及《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各变量的定义及基本统计信息见表1。各省市在上述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 如样本期间内慈善捐赠比例最高的为浙江0.282, 最低的为西藏0.0004, 前后相差705倍;政府支出比例最高的为广东0.081, 最低的为西藏0.005, 前后相差16倍。本文将尝试把那些捐赠比例、政府支出比例很高和很低的省份从样本中剔除, 以判断异常样本点的影响。

注:表中最后一列表示各变量估计系数的预期符号, 其中符号“?”表示相应变量估计系数的预期符号不能确定。

四、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我们将采用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模型 (1) 进行估计, 并根据Hausman检验来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对部分变量取自然对数, 目的是避免时间序列变量的非平稳和异方差问题。本节首先运用OLS法对模型 (1) 进行估计, 并对结果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对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 主要考虑内生性问题、异常样本点。

(一) 基本估计结果

表2报告了对模型 (1) 的主要估计结果。表2中的六个模型为一种具体的估计模型, 各估计模型间的区别在于控制变量不同。模型1和模型2只将慈善捐赠对政府支出变量进行回归, 此后则在模型2的基础上, 逐渐添加一些控制变量。由各列模型估计的Hausman检验结果可以知道, 模型2、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而模型3、5、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表2所报告的结果为各列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所对应的估计结果。

我们首先关注政府支出对慈善捐赠的作用。在六个估计模型中, 政府支出的估计系数都为正, 而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该变量估计系数的大小在区间 (0.831~2.191) 内浮动, 从而说明中国政府支出对慈善捐赠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而是有明显的“挤入效应”或“杠杆效应”。

注: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标准差。*、**、***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Hausman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检验概率。

再看控制慈善组织特征的三个主要变量org、fun、dpt的估计结果。变量org的估计结果在模型5中不显著, 而在模型6中显著为正;变量fun的估计结果为正, 且模型5和模型6分别在10%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变量dpt的估计结果两次都不显著。

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如下:logrinc在模型3和模型6的估计结果为负, 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logcinc在模型3的估计系数为正, 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logagdp在模型3和模型6的估计结果不同, 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我们还发现:模型4和模型6对的系数估计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对private的系数估计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unemploy、per15、foreign变量的估计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二) 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分析

本文接下来主要检验政府支出变量对慈善捐赠这种正相关关系的稳健性, 所分析的对象为模型6, 所采用的估计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为了得到稳健性的估计结果, 本文考虑了如下不同的情形:首先是内生性问题;其次是异常样本点问题。我们将把31个省市中慈善捐赠、政府支出均值低于全部样本均值10%百分位数和高于其90%百分数的省市从样本中剔除, 以检验本文的主要结果是否受到异常样本点的影响。最后, 我们将考虑区域差异, 将样本划分为东中西部分别进行考察。

首先, 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解释变量与各控制变量可能与残差相关。以模型6为检验模型, 将模型中政府支出及各控制变量的当期项替换为各自的滞后一期项, 仍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6进行估计, 主要的估计结果见表3第2列。由于变量的滞后一期项与当期项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所以估计结果仍然可信, 且有效地避免了当期变量与当期残差项相关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由滞后一期变量的估计结果可知, 政府支出与慈善捐赠仍然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内生性问题产生的第二种可能是慈善捐赠与政府支出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例如慈善捐赠较多的省市, 其一般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府财力, 从而在政府支出上较多。处理这种内生性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寻找与政府支出相关, 但不受慈善捐赠影响的工具变量。多数文献在处理此问题的时候选择将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本文借鉴这种做法, 将滞后一期项作为工具变量, 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2SLS) 对模型6进行估计, 同时对估计系数进行消除异方差处理。表3第三列政府支出的估计系数仍然显著为正。

注: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标准差。*、**、***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本表删除了部分从未显著的变量。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其次, 异常样本点。在31个省市关于政府支出的数据中, 政府支出比例最高的为0.081, 最低的为0.005, 两者相差16倍。为了检验本文的主要估计结果是否受到这些异常样本点的影响, 我们计算了样本期间31个省市政府支出程度的10%和90%百分位数, 并将数值低于10%百分位数和高于90%百分位数的数据从样本中剔除。通过运用2SLS对模型6进行估计, 政府支出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

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因为省市环境的不同存在差异, 因此我们选择东中西部的省市进行分组回归。在回归的过程中选取logagdp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 运用2SLS对模型6进行估计, 结果发现西部和中部地区政府支出的估计系数仍然显著为正, 而东部地区政府支出的系数虽然为正, 但是不显著。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2003-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变化的原因, 重点讨论了政府支出和慈善捐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政府支出、社会组织、基金会、私营企业的规模与慈善捐赠正相关;而捐赠点、城乡收入、人均GDP、失业率、外资企业比例、15~64岁人口比例与慈善捐赠的关系不显著。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比例与慈善捐赠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上述结论有助于我们进行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以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首先, 提升社会公益领域的政府支出规模。政府支出对慈善捐赠具有明显的“挤入效应”, 此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与国外相比, 中国慈善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 慈善捐赠更多的依赖“政府引导”, 政府支出作为一种“信号”, 能够引起公众对某类问题的关注, 进而通过捐赠的方式予以“响应”。根据2003-2010年的统计, 在政府所有支出中, 社会公益领域的支出占38.16%。如果能够提升这一比例, 尤其是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支出, 那么将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杠杆效应”, 带动慈善捐赠的大幅度增加。

当然, 增加政府社会公益领域的支出并不是要强化政府对慈善的行政干预, 因为过多的干预将给慈善组织带来独立意志丧失、官僚色彩浓厚、组织机制不透明、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善款监管问责形同虚设以及权钱交易等风险, 最终抑制慈善组织的成长空间。为此, 在增加政府社会公益领域支出的同时, 应该厘清政府参与慈善事业的边界, 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

其次, 赋予社会组织、基金会更大的成长空间。如何把善款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是交给政府组织代办, 还是交给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公益组织来代办?这直接关系到善款的配置效率。2010年5月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抽查审计结果, 发现灾后重建项目开工率58%, 完工率8%, 有2.78亿建设资金闲置, 51亿社会捐赠款结余。如果政府一直把自己作为捐赠代管人, 那么上述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就很难改善。

2003-2010年中国各类基金会从954个增长到2200个, 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基金会对慈善捐赠的正向影响在统计上显著, 并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基金会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 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设定其宗旨、使命和章程, 构建有效的善款使用监督机制, 通过提高自身公信力、项目运作能力和战略性筹资能力来获得捐赠者的青睐, 同时促进与公募基金会和官办慈善机构的良性竞争。因此, 必须破除长久以来的“政府主导”型社会慈善文化, 逐渐对官办慈善组织消除行政化烙印, 并向市场化操作模式转型, 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允许和鼓励民间公益组织募集、分配慈善捐赠款, 打破基金会发展所面临的法律、政策、体制、机制性障碍, 构建“公域”和“私域”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机制, 实现民间与政府的有效互动。此外, 社会捐赠站、点对慈善捐赠的影响不够明显, 可能的原因是它们数量少 (每省平均1066个) 、分布分散, 缺乏有效的运作和监督机制, 与公众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较强。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形成覆盖全面的捐赠点网络, 强化公众对捐赠点的感知和认同。

再次, 完善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 强化企业捐赠行为。郑远长 (2010) 等人曾作过统计:私营企业捐赠占全部捐赠额的55.8%, 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各占22.1%。在本文的分析中, 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与慈善捐赠的关系分别为显著正相关、不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从而我们能够得出结论:私营企业是慈善捐赠的中坚力量, 并且过去为大家所忽视;外资企业在捐赠中表现平平, 其“热衷公益”的形象更多是“战略营销”下的表象;国有企业受制于体制的约束, 整体捐赠参与度不高, 与公众期待差距较大。更重要的是, 国有企业与慈善捐赠的负相关关系, 从而否定了Adams和Hardwick (1998) 关于代理成本与捐赠之间关系的假说, 即否定了其“公有制企业的领导者都是代理人, 他们的行为更容易偏离公司的利益, 通过捐赠来赢得社会的赞扬、政府的赞许和个人效用的增加”的结论。

上述结论有助于我们考虑不同类型企业捐赠行为的决定因素, 从而完善现有的捐赠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一是完善慈善捐赠税收激励政策。目前, 企业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存在捐赠对象上的差异和区域差异。比如向红十字会捐款可以抵税, 但向工青妇等其他组织捐款则无法抵税;向慈善组织捐款可以抵税, 向受赠人捐款、向街道和社区捐款、企业自己从事慈善活动等则不享受抵税;同样的捐赠对象, 在不同地区抵税比例也存在差异。因此, 国家应该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尤其要对各类慈善组织一视同仁, 在所得税税前抵扣比例、捐赠款抵减增值税、捐赠物资免征增值税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 并简化抵税认证程序, 从而提升私营企业捐赠的积极性。二是拓展私营企业发展空间。逐步缩小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政策性差异;着力打破市场垄断, 促进民企和国企的公平竞争;克服私营企业进入市场、获取资源等方面的歧视性条件, 从而进一步壮大私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从法律上明确国企捐赠权限。现实中, 人们一方面指责国企捐赠太少, 另一方面又质疑其捐赠权力, 从而表明国企与私企在捐赠问题上性质不同。在实践中, 应强化国企捐赠的合法性依据, 科学设计捐赠的形式, 体现国有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 提升人均收入水平, 培育中产阶层。样本期间内城乡收入、人均GDP、失业率、15~64岁人口比例与慈善捐赠的关系不显著。具体来看, 2003-2010年慈善捐赠从41亿元增长到596.8亿元, 但年人均捐赠额仅为8.3元, 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0.191%, 占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0.067%, 占人均GDP的0.044%。样本期间社会捐赠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0.036%。由此可见, 现阶段中国式慈善捐赠仍然是“国家慈善” (国家借助行政力量进行社会动员) 而非“社会慈善” (社会自发捐赠秩序的形成) , 是“富人慈善”、“明星慈善”而非“全民慈善” (普通公民成捐赠主体) , 是“应急式慈善” (灾害来临时的慈善激情) 而非“常态化慈善” (有固守的慈善价值观) 。“中国慈善的伟大复兴”、“全民慈善时代的来临”、“中国慈善走向成熟”等标签, 用于当前慈善事业还为时尚早。因此, 我们应该着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 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能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 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高管人员的收入, 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当中国中产阶层逐渐形成, 并且社会生活的压力降低时, 个人将成为慈善捐赠的主流。

篇5: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相关事件一:完美时空、巨人网络、网龙先后上市

1、中国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商完美时空(纳斯达克:PWRD)于北京时间7月26日晚在纳斯达克市场首次公开募股,发行价为16美元,开盘价为17.5美元。

2、11月2日,国内网游开发及运营商网龙(8288.HK)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发行价13.18港元,开盘价19港元。

3、北京时间11月1日国内网络游戏商巨人网络(NYSE:GA)成功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5.5美元,当日开盘价18.51美元。

相关事件二:截止2007年Q3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共有11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iResearch艾瑞咨询公司根据ChinaVenture发布的数据整理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网络游戏行业的风投案例数量为5起,与Q2持平,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仅次于电子商务行业。从2006年Q1至2007年Q3这7个季度总数量上,网游获得投资的数量为17起,其中有10起集中在2007年Q2和Q3,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游戏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相关事件三:盛大风云计划“拉动内需”国内资本浮出水面

盛大领军人陈天桥在7月11日的Chinajoy高峰论坛上,一连提到三个计划:“风云计划”、“18计划”和“20计划”,计划主旨是收购国内中小型游戏团队和产品。这预示着中国游戏企业间的并购行为开始萌芽,代理游戏不如研发游戏,研发不如收购成熟的产品和团队。从成本计算来看,收购是一种风险较小,收益相对有保碍的扩张产品线方式,预计类似收购在2008年还会出现更多。

艾瑞咨询点评:透过2007年资本市场活跃的表现可以看出,网络游戏热潮现在仅仅是个开局,真正的高潮远未到来。上市企业的增长意味着整个产业的资金流充裕,这部分企业为了扩张和发展会掀起另一波投资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境外上市企业数量不会出现太大增长,类似盛大“风云计划”的国内资本将逐步浮出水面,成为投资主体之一。

盘点二:产品之争引发纠纷韩国T3渔翁得利

相关事件:《劲舞团2》“一女二嫁”久游上市被迫搁置

T3旗下游戏《劲舞团2》在中国的版权归属问题炒得沸沸扬扬,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T3上演了一场“一女二嫁”的闹剧,最终久游以4500万美元和上市计划搁浅的代价从九城手中夺回《劲舞团2》运营权。T3则在这场交易中赚得盆满钵盈。

艾瑞咨询点评:随着中国本土游戏研发能力的提高,海外游戏在中国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且不说《劲舞团2》是不是能沿续前作的巨大成功,就其4500万美元的成本就高得令人咋舌,久游签下《劲舞团2》到底是看中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是为了争口气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场纠纷中,更大的价值在于让中国企业看到受制于人的无奈。

盘点三:日系游戏水土不服卷土重来有待时机

相关事件一:世嘉SEGA(中国)解散全面退出在华网游运营

5月30日日本最著名的游戏开发公司世嘉在上海宣布解散。世嘉(中国)公司之前运管的包括:《彩虹骑士》、《桶桶OL》、《嘉游游戏平台》等多款产品,由于经营不善,在线人数过低,无法持续运营。

相关事件二:《大航海时代online》经营惨淡代理商变更难救市

《大航海时代Online》这款网络游戏由日本光荣株氏会社出品,2006年北京盛宣鸣公司独家代理引进。8月7日中午盛宣鸣发布声明,称由于游戏运营商自身原因而暂时停止大航海时代Online的服务器,声明中没有提到恢复服务的时间。随后光荣公司发布声明,称已取消盛宣鸣的代理资格。

艾瑞咨询点评: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游戏生产国,其开发和运营能力毋庸置疑的,在中国试水却频频失败,究其原因一是日本不了解中国市场,游戏的宣传方式和策略都存在不小缺陷;第二则是日本企业自身不够重视所至。《PSOBB》、《大航海时代OL》、《三国无双OL》等游戏无一例外均是由单机游戏移植,游戏元素单一,缺乏创新性。但是,从长远来看,日本绝对是不容小觑的,日系企业通过总结失败经验,其在中国市场肯定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盘点四:网络游戏开拓多元化经营之路

相关事件:ChinaJoy游戏内置广告(IGA)论坛在沪召开

2007年7月13日,网络游戏内置广告(INGAMEADVERTISING)论坛在上海东锦江索菲特大酒店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相关资深人士:从广告业主、广告代理商、网络游戏运营商到第三方咨询公司……旨在就中国网络游戏内置广告的现状及趋势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推动中国IGA事业的稳步发展。

艾瑞咨询点评:虽然中国网民及网络游戏玩家的发展速度很快,但还是无法跟上游戏运营商的发展速度,运营商之间的用户争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大小企业要开拓新用户所需要付出的单位成本都是相当高,此时,我们不妨转换思路,学习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将收入来源转向上游企业,一来可以保障企业的收益,二来可以通过上游广告主支付的费用降低下游玩家的游戏支出,用比较低的游戏成本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盘点五:游戏推广另辟蹊径异业合作日渐成熟

相关事件一:网龙签约中影开发电影同名网游《投名状》

2007年11月2日,国内网游厂商网龙宣布取得中影集团旗下电影《投名状》的同名网游改编权。网龙表示,“网龙将会确保游戏原汁原味、充分体现电影故事本身的内容与特色,保证游戏像电影一样好看好玩。”

相关事件二:《赤壁online》名字归属权引发争议

为了搭上大导演吴宇森新片《赤壁》的便车,天畅和完美时空均宣称自己是《赤壁online》名字的合法拥有者。网游名字的归属权争议在中国共发生两次,另一次则是在两年前,网易的《大唐OL》在宣传时发现名字被天畅抢注,最终只得将游戏名改成《大唐豪侠传》,白白为天畅的《大唐OL》做免费宣传。

篇6: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近年来,欧美经济危机尚无良好的复苏兆头,却加剧了各国企业间的竞争,这也似乎为中国企业立足于世界经济提供了机遇与可能。但据报道,日本企业每年在华申请专利总量占我国总量的25%,日本企业的专利已经牢牢吸附于中国经济,尤其是在关乎未来发展的高科技领域[1],创新不足已形成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发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不足,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技术创新促进政策提供依据。

1相关文献回顾

企业间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以及相关的资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2],是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3]。巴鲁·列弗也同样指出,当今社会财富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受到无形资产的驱动,有形资产一般只能获得平均投资回报,而无形资产一旦与其他资产有机地组合起来,却可以创造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4]。

与国外学者不同,我国学者侧重于对技术创新、研发投资影响因素及其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薛云奎、王志台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5],但将包含了大量土地使用权的无形资产作为技术创新指标是存在问题的。王宇锋、苏逶妍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研发信息披露的频率,有更高的研发强度。其局限是以披露的频率代替研发强度,结论是值得商榷的[6]。马德林也分析了上市创业企业的研发投资信息披露与投资强度[7],但该文结论可能受制于样本因素。

由于研究时代差异、政策调整变化,各学者所研究的结论可能并不全面。我们认为有必要更全面、系统地梳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数据,发现技术创新不足,以便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2样本数据与统计标准

2.1样本选择与分布

本文以2010年底的所有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但剔除金融、保险和证券类上市公司;剔除已退市、暂停上市的公司;剔除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为0的上市公司;剔除所有者权益为负的上市公司和无形资产投资值为负的上市公司,取得样本1930家。本文的数据来源为各上市公司年报以及国泰安(CSMAR)数据库。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2.0。据统计,1930家样本公司中,50.36%是国有企业,接近于民营企业。但传统主板市场以国有企业为主(69.23%),创业板市场以民营企业为主(93.46%)。另外,47.1%的样本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65.8%公司分布在东部地区。

2.2技术性信息披露状况

在新会计准则中,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主要来自无形资产科目和开发支出项目[8]。为便于分析,我们将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商标权、商誉、客户关系、营销网络、特别项目、其他等归为“非技术性信息”;将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财务软件、管理软件、其他网络系统等归为“技术性信息”。同时,将按企业性质(国有与民营)、高新技术特征(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和地区差异(东部、中部与西部)进行统计比较。

2.2.1 技术性信息频数统计

依据以上分类,统计“技术性信息”与“非技术性信息”及其各明细项目的出现频数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所有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明细共8711项中,技术性信息总计有3934项,占45.16%,其中最主要的是软件系统,其次是专有技术和非专利技术(18.85%)。非技术性信息项目中,土地使用权是最主要的无形资产项目,出现3096次,占35.54%;其次是经营权(11.72%)。因此,从披露频数上看,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中,非技术性投资比例要高于技术性投资,尤其是技术创新类的投资相对较少,甚至也只有土地投资的一半左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技术创新的不足。

2.2.2 技术性投资余额为0状况分析

在统计中,我们发现,许多公司的无形资产项目和开发支出项目期末余额为0,或“空”(本文视为0来处理),见表2。无形资产或开发支出余额为0可能说明该企业没有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更不用说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由表2可知,无论是按企业性质统计,还是按高新技术特征或地区差异统计,无形资产余额为0的比例在4%左右,说明大部分企业拥有无形资产。但结合前面的分析,这些无形资产可能更多的与土地使用权有关。再从开发支出看,无论哪种分类,均表明有85%以上的企业不存在开发支出,因此以上数据仍部分地说明企业没有开展相关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研发投资程度低。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比较分析

以上还只是从技术性信息出现的频数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状况,还未深入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为便于比较,我们以递进方式,分别计算无形资产投资水平与强度、技术性投资水平与强度、研发性投资水平与强度。其中无形资产投资是指无形资产期末余额,技术性投资是指无形资产中技术性投资期末余额,研发性投资是指技术性投资余额与开发支出余额之和。投资水平是指上述各项目数额与总资产比值,投资强度是上述各项目数额与销售收入比值。

3.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总体比较分析

表3列示了以上指标统计描述。

从投资水平看,全样本公司的无形资产投资水平、技术性投资水平和研发性投资水平分别平均为4.8%、0.4%、0.5%;最小值均为0,而最大值分别为公司资产规模的91.5%、20.0%、21.6%,公司间差距非常巨大,但平均值非常低。从投资强度看,全样本公司的无形资产投资强度、技术性投资强度和研发性投资强度分别平均为21.6%、0.8%和1.1%;最小值均为0;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距也较大。且反映技术创新强度的后两者指标仅为1%左右,非常低。

可见,从投资水平与投资强度比较上看,我国上市公司间在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重视程度、投资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公司没有开展无形资产投资或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另一些公司则无论占资产规模还是销售规模,均具有较高比例。但从均值看,技术性投资或研发性投资水平与强度均是比较低的,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不高。

3.2基于企业性质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比较

由于国有与民营的运营机制不同,许多人认为国有企业占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更多资源,应当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表4列示了按企业性质的不同进行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的统计结果和检验值。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形资产投资、技术性投资、研发投资水平与强度最小值均为0,说明不论企业性质如何,总有一些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活动很低,甚至没有。再从两者比较上看,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投资水平为5.5%,要高于民营企业的4.1%,且这种差异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在扣除了土地使用权等非技术性因素后,两类企业在技术性投资水平和研发投资水平均值分别只有0.3%、0.5%和0.4%、0.5%,且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性投资水平。

在投资强度方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28.0%和15.2%,且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两种类型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扣除了土地使用权等非技术性

项目后,两类企业技术性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0.7%和1.0%,民营企业的技术性投资强度显著高于国有企业。从研发投资强度上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0.9%和1.4%,样本均值检验P值为0.021,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在研发投资强度上,尽管投资强度均不高,但民营企业还是要显著地高于国有企业,可见,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性投资强度。

3.3基于高新技术性质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比较

2008年开始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使得从事高新技术投资的企业获得所得税的优惠激励。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技术性投资上应当有所差异。表5列示了按高新技术特征的不同进行的分类统计。

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非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投资、技术性投资、研发投资水平与强度最小值均为0,说明两类企业均有一些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活动很低,甚至没有。再从两者投资水平看,非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投资水平为5.4%,要高于高新技术企业的4.0%,且这种差异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扣除了土地使用权等非技术性因素后,高新技术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性投资水平和研发性投资水平均值分别只有0.5%、0.7%和0.3%、0.3%,也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可见,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差异确实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性投资水平,且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水平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在投资强度方面,高新技术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8.1%和33.7%,非高新技术企业显著高于高新技术企业,均值检验的P值为0.092,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在扣除了土地使用权等非技术性项目后,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性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1.0%和0.6%,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投资强度显著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5%的显著性水平)。从研发性投资强度上看,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性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1.5%和0.8%,样本均值检验P值为0.003,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在研发投资强度上,尽管投资强度均不高,但高新技术企业还是要显著地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政策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

3.4基于地区差异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无形资产投资水平均值分别为4.4%、5.5%和5.3%,东部与中部、西部间的无形资产投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要低于中部与西部,而中部与西部没有差异。在扣除了土地使用权等非技术性项目后,东部、西部和中部的技术性投资水平均值分别为0.4%、0.3%和0.4%,检验结果显示,他们之间在技术性投资水平方面不存在差异。从研发投资水平看,三者的研发投资水平平均分别为0.5%、0.5%和0.5%,检验显示也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从投资水平看,东部、西部与中部的技术创新不因为区域差异而有所差别。

在投资强度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资强度均值分别为25.7%、12.9%和14.8%,均值检验显示,东部与中部、西部间存在投资强度差异。东部要高于中西部板块的上市公司,而中西部公司之间不存在差异。扣除土地使用权等非技术性因素后,3个地区上市公司的技术性投资强度分别为0.9%、0.7%和0.8%。均值检验显示,地区差异并不导致技术性投资强度差异。从研发投资强度上看,3个地区上市公司的研发投资强度平均水平分别为1.2%、1.0%和1.1%。均值检验显示,3个地区间的研发强度也不存在明显差异。

注:各板块间的均值比较使用Kruskal wallis检验。

这说明,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没有导致不同区域间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意味着东部的技术创新程度高,更多的可能还只是表现在占有土地方面的差异。

4结论与局限

限于篇幅,本文还没有深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影响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其他因素分析,但以下几点结论值得关注。

第一,将“土地使用权”纳入到无形资产项目披露,可能会误导投资对无形资产价值判断。首先,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投资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可能与我国土地市场的供求本身存在关系。其次,土地使用权对企业的功能发挥与技术类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功能发挥是不同的。若将庞大的土地使用权资产纳入无形资产反映,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误判。因此,建议在财务报表披露中,单列土地使用权。

第二,从企业性质、高新技术特征和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极值分析时,都可以发现许多公司存在无无形资产余额或无研发支出余额的状况。笔者认为可能情况有以下两点:一是确实没有进行无形资产投资或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多数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支出费用少,因此没有反映在“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项目的期末余额中。如果是这样,笔者认为至少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效率不高,没有形成特别的无形资产,空有技术创新之名。

第三,针对企业性质、高新技术特征和地区差异等的分析与比较,说明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产生一定影响。企业性质也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适应市场生存的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热情、水平与强度。因此,国家应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而地区差异并未导致上市公司间技术创新的差异,东部的更快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更高的创新水平与强度,结论令人深思。

摘要: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强度,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与更高的投资价值。以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中技术性信息披露,按照企业所有权、高新技术特征和地区的差异,分析比较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现状、水平和强度,为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强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研发(R&,D)投资,技术创新,投资水平,投资强度

参考文献

[1]屈丽丽.日企在华专利占我国总量25%远超有形资产[EB/OL].中国经营报.http://finance.qq.com/a/20120929/000308.htm.

[2]哈默尔,普拉哈拉德.企业核心竞争力[M].哈佛商业评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梅耶,厄特巴克.企业核心竞争力[EB/OL].1993.http://wi-ki.mbalib.com/wiki/.

[4]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与呈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5]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40-47.

[6]王宇峰,苏逶妍.我国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108-113.

[7]马德林.创业企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首批上市创业企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4):97-100.

篇7:iResearch 2010年Q3 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研究报告

1.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本地门户日趋成熟

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率较2006年增长33.8%,预计2008年较2007年增长率将达34.1%。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地区分布中,广东用户比例最高,广东互联网用户占全国互联网用户比例为13.1%。

互联网用户的分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人口较多的省份互联网用户数量较多;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用户数量较多。互联网应用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普及,但是西北、西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和比例依然不足,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峻。

2007年本地门户市场营收规模为6.1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5亿元人民币增长22%。互联网从综合向细分、从全国性市场向地方性市场的快速扩展,以及本地互联网生活与消费群、网络商圈的日益成熟,将促动本地门户不可避免的崛起。从2007年前后开始,本地门户、本地生活资讯服务网站将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预计2008年地方门户营收规模将达7.9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到29.5%,2009年有望超过10.3亿元人民币。

2.2007年综合门户市场规模达到123.5亿元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综合门户市场保持健康增长,市场规模达到123.5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22.3%。受2008年奥运、网络游戏、社区发展等有利因素促动,2008年中国互联网综合门户服务市场增长速度将有所提高,预计年增长率31.1%,市场规模将达161.9亿元。

2007年第一阵营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四者占中国综合门户企业营收额之比例为76%,市场营收的集中度CR4(前4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达76%,市场集中度属于“非常高”。

门户传统内容矩阵服务营收主要来源于广告,而2007年中国综合门户企业收入非广告比例为72.8%,远高于广告收入比例(27.2%),收入多元化导致门户竞争差异化、市场加剧。

新浪和搜狐处于广告收入高而非广告收入相对较低的阵营,腾讯和网易处于广告收入低而非广告收入高的阵营。未来1~2年,两个阵营之间的互相渗透、深度竞争将加剧。

3.2008年综合门户服务市场趋向

趋向一:传统基于内容资讯服务矩阵的门户模式逐步演变为价值链超长的复杂系统,受技术创新、服务聚合力不足、市场分流等因素影响,用户聚合速度和市场规模增长速度逐步放慢。综合门户在与Web2.0、互联网其他核心应用的深度融合中获得蜕变与新生。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karketing.cn。

趋向二:促动“受众”向“用户”转变,门户从一站式的以资讯互动为中心的网站服务向一体化的完全以用户行为、需求、体验为中心的整合网络服务系统的转变。

用户原创内容在综合门户内容资讯中比例的进一步提高既改变了门户的资讯服务方式,也正在深度改变用户对门户资讯、内容的阅读方式,以及用户与门户之间的参与、互动方式。博客等Web2.0服务、视频等应用对于2008年门户内容和流量,用户的贡献度将超过门户自身编辑制作内容的贡献度。

趋向三:从广泛注意力的售卖转向底层技术、内容、受众的深度整合,实现精准售卖。

门户广告售卖模式2008年将开始有明显变化。依托联盟等广告渠道系统,门户在自身系统之内实现集中采购、分布投放、效果聚合,以此应对市场的分流、竞争。与广告的分发相并行的将可能有另外一种门户扩张轨迹——内容分发,内容从中心平台分散到各个合作平台。2008年,我们甚至将有可能看到两种“分散”结合在一起,导致综合门户市场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发生。

趋向四:各综合门户差异化趋向加剧,继即时通讯之后,电子邮箱的用户锁定效应及价值将开始显现。除了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电子邮箱、广告联盟、互动社区、即时通讯将是2008年门户之间竞争形成分差的关键所在。

趋向五:奥运经济将促进主流门户广告收入、用户规模、流量规模大幅度提升,也将改写门户市场竞争格局。

不同奥运联盟背后的门户图谋2008年将逐一兑现,央视国际等网络奥运实质上的主导者将是市场最大赢家。

4.首次对用户访问网站时长进行调研

2007年中国互联网人均月访问网站时长达716分钟(合11.9小时)。而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人均月网站访问时长中,以24小时以下比例最多。

5.体育网站

2007年中国体育网站市场营收规模达4.7亿元,由于奥运会的推动,预计2008年中国体育网站市场营收规模将达9.8亿元,增长率达到109%。

2007年体育网站总体竞争格局可分为四大阵营,总体呈现门户派与垂直派相互博弈,而门户派遥遥领先的格局,尤其是在奥运报道战略中,门户派以绝对的技术、资源等优势领先,具体表现为:

第一阵营由门户派系的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组成,市场领导者。

第二阵营由包括新传宽频、华奥星空等领先的专业体育网站组成,市场挑战者。第二阵营往第一阵营发展仍需较大努力。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karketing.cn。

第三阵营由综合门户市场第二、第三梯队网站的体育频道、第一梯队的地方门户体育频道、针对体育爱好者的资讯类专业网站、体彩类网站组成,市场参与者。

第四阵营为市场的补缺者,由第二、第三梯队的地方门户体育频道、中小体育爱好者资讯类网站等组成。

6.财经网站

2007年的牛市对财经类网站营收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底财经类网站市场规模达到9.2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58.6%。预计2008年财经类网站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42.4%,2009年将达18.4亿元人民币。

2007年借助牛市崛起,财经类网站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财经网站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专业的财经网站(如东方财富网、和讯网和金融界等较专业的财经网站)和各大门户网站的财经频道(如搜狐、新浪、网易等的财经频道)。

7.电子商务

1)B2B市场分析

2006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9957亿元人民币,2007年增长率高达25.5%,交易规模达到12500亿元人民币。能源、化工、制造、流通等领域大型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深入介入,是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的核心动力。预计未来两年我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继续高速增长,2008年将达到约16200亿元人民币,2009年交易规模有望达21300亿元人民币。

2)C2C市场分析

2007年我国各C2C电子商务网站交易规模为410.4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90%。C2C模式一直是我国网上购物的主要形式,预计未来两年我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总营收规模将继续迅速增加。2008年C2C电子商务网站交易规模将达到67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65.2%,2009年交易规模将达到约1023亿元人民币。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www.vkarketing.cn。

3)B2C市场分析

上一篇:学校演讲稿范文下一篇:杨绍清局长“三优共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