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2024-05-08

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共5篇)

篇1: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姓名学号班级年级专业学院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在华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吕裕璐

0706010147 01班

2007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学院

张华容 教 授

2010年9月5日

: : : : : : : : :

在华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加速了其全球扩张的步伐。我国因其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广博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外企的目光,尤其是在加入WTO以来政策管制的放宽,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最富有潜力的地区。在跨国公司选择品牌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我国的本土品牌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关键词:跨国公司 品牌并购 品牌保护

在资本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吸引了的外资,其中外资并购国企业的方式越来越活跃。外资并购主要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兼收购的形式而取得公司企业控制权。毫无疑问外资并购会对中国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如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优化产业结提高管理水平等。但是,在外资规模扩大的,许多为人们所熟悉的国内名牌在被外资并后却逐渐从市场上消失了,有的名牌即使还场上抛头露面,也是今非昔比,大不如前。雷收购徐工案、SEB收购苏泊尔案,2007年的娃哈哈”、“达能”之争又引起了人们对外资中国企业过程中品牌问题的关注。

一、在华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理论分析

企业之间的资产并购是以企业间所有资产的合并、整合及优化为特点。品 牌并购仅涉及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的并购。品牌并购是指一企业将另一企业的品牌所有权加以收购,有权使用该品牌所包含的资产,并全面负责塑造、管理及维护该品牌,以达到品牌价值提升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品牌并购是企业间品牌资产所有权的转让,它是一种品牌价值的体现,也是未来企业并购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在华跨国公司对我国本土并购呈现了新的特征:

(一)交易规模不断夸大。

就收购方而言,过去主要以中小资本占主导,而现在则多是世界知名的外资企业,资金实力更加雄厚。同时,中国的行业领先者渐渐成为外资并购的目标,并购成交的价格也屡创新高。

(二)外企逐步重视获取合资公司的控制权1。

外资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参股性和试探性的小规模投资,而是主要进行控股型投资,不仅要控制董事会,还会专门派出管理团队,积极参与到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当中。

(三)虽然外资企业并购的产业不断扩大,但制造业依然是外资并购的重点2。

随着我国外商投资产业限制的进一步放开,外资企业并购行业的选择面更加广泛,不仅有制造业,同时在金融、港口、城市基础服务、电信等服务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外资并购的身影。但是外资企业的目标合资并购公司绝大部分依然是制造业。

(四)购的条件越来越苛刻,并且已经出现全行业整体并购现象。

外资企业对合资公司控制权的要求日趋强烈,持股比例也随之不断提高。“必须控股、必须是龙头行业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己经成为外资企业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啤酒行业、钢铁行业、机械行业、水泥行业、流通业等行业,都开始逐渐体现出整体并购、全行垄断的现象。

二、在华跨国公司品牌并购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流趋势。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达到9 160亿美元,其中全球跨国并购总金额为7 610亿美元,占当年FDI总量的80%以上。2006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到了630亿美元,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而在对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外资并购大约占10%,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仍相对薄弱。在世界品牌百强榜中,我国本土品牌难觅芳踪。而且,随着外资并购潮流的兴起,国内企业的品牌危机日益突出。外商在与我国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凭借其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经常采取品牌控制战略,要求并购后的企业使用外来品牌或新创晶牌,因为这种做可以除去强劲的竞争对手,又可以稳占原有的市场。国内的著名品牌往往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忠诚的顾客以及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果外商企 12 张亦梅.外资对中国品牌的消灭式并购及中方企业的对策[J].经济管理,2003,21—23.

梁志坚.引进外资对中国名牌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34—36 业采用独资这种正面竞争的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打败本土企业,而采用并购的方式,同时利用品牌控制战略,能够在短期内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取得原属我国本土品牌的市场。

2003年12月底,在霸亿行业中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巴黎欧莱雅并购小护士和羽西后,宝沽公司(P&G)在2005年1月27日以570亿荚元的价格换股收购吉列(Gillette),吹晌了进军男士美容用品领域的号角,这次收购为宝涪历史上最大的收购个案。日化巨头的臣资弗购使高速发展的中国成了全球顶尖品牌角逐的重要市场。

在啤酒行业,世界级啤酒臣头也开始渗透中国这个臣大的啤酒消费市场,2002年12月,嘉士伯与泰国TCC集团以出资备占50%的比例,总价8500万元从浙江开开集团手中收购昆明华狮啤酒:2003年6月,嘉士伯以2626万美元的总价收购云南大理集团的全部股权并承担相应的债务;2003年12月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5.25亿元收购重庆啤酒的19.15%的股份,成为重庆啤酒的第二大股东;2004年4月,百威对济南啤酒集团总公司的资产、经营、人员等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后,岗价4000万美元以上达到在济啤的控殷圭电位;2004年5月,华润啤酒和安徽第二大啤酒企业—龙津集团组建合资企业,华润啤酒此次如资2.8亿元,占合资企业90%的股份。

三、品牌并购产生的影响

品牌作为企业的一种资产,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信誉、市场占有率和 竞争力等方面的集中表现。品牌并购给我国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品牌并购给我国本土企业带来的好处:

1.利用外企的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来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企业结构。

跨国公司往往拥有雄厚的资本,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品,并购以后,我国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通过跨国公司的先进生产水平,进而改进我国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跨国公司有着优秀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观念,对于我国一些比较传统的管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需清醒的看到,跨国公司的这些管理方法是很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的。当我们慢慢适应这些管理方法时就能意识到他对于公司的好处,可以优化企业结构,吸纳优秀的管理人才。

2.提高知名度,进而消灭竞争对手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导致各行各业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一些弱势品牌在这种强烈的竞争下很难占有一席之地,这时候通过品牌的并购,可以借助国际知名品牌的号召力,固定的消费群体,良好的口碑等来扩大自身的消费群体。产品,如果附上不同的品牌,就可以卖出不同的价格,其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力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这种由品牌所带来的超值利益是一种超越了企业、生产及产品等所有有形资本的而表现出来的外在价值,这就是品牌价值的真正体现。所以可以说,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是企业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资源3。

(二)在外资并购的大潮中,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国带来资金、技术经验等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1.中国品牌被无偿买断,或者价值被严重低估

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根本没有认识到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的企业合资过程中,将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给外商无偿使用,导致企业巨大利益的流失;有的企业急于引进外资,结果在品牌作价问题上节节让步,使自己品牌的评估价值大大低于应有的价值。如1995年“香雪海”冰箱与韩国三星公司进行合资时,对“香雪海”品牌的价值竟未作评估。又如,天津日化四厂同外商合资前,其“金鸡”鞋油已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合资时.“金鸡”品牌仅作价1000万元。外企买断中方品牌之后,对于与自有品牌定位重合的产品,一般会将其雪藏,使其再无出头之日。2.外资取得控股权和决策权,从而控制中方品牌

有的外企是在并购之初就取得控股权,有的则是利用中方企业资金不足的弱点,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逐步加大自己的资金投入,增加自己的股份,以降低中方所持股份,通过扩股,达到挤股、逼股的目的,最终取得对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做出对中方品牌不利的决策,如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使用,减少对中方品牌的投资和技术。中方知名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渐渐失去生命力并最终陨落。于是,中方企业就沦为外企品牌的加工厂。3.外资控制营销渠道

合资后,外资往往充分利用中方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销售渠道、人力资源和强大的销售队伍,利用各种营销渠道来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并为其品牌大搞促销活动,却将中 3韩志锋.“一品多牌”和“多品一牌”战略选择[J].经理人,2001(11),56—57. 方品牌搁置一边。而没有营销的支持,消费者会逐渐将其淡忘,中方品牌就这样失去了市场,失去了生命力。4.对中外品牌的差异化操作

外资把中方品牌定位于低端,同时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中高端,并用专柜分割进行推广。由于推广力度、费用存在着明显差异,中方品牌最后在市场慢慢消失了。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建厂。联合利华的品牌是“洁诺”,上海牙膏厂是“中华”和“美加净”。为给自有品牌“洁诺”让路,联合利华把美加净的价格从4.5元压到了3元一支,“美加净”在合资前,占了全国化妆品销售总量的10%,出口也列全国第一,但是在合资以后,原来处于中高档的“美加净”销售额大幅下跌,品牌价值有所折损,上海家化不得不以原价3倍的价格回收“美加净”品牌。

总之,外资品牌在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力将大大靠前,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形成行业垄断的局面已经迫在眉踺。对于制造大、品牌小、品牌意识淡漠、出口利润低、评价体系不完善、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我国民族企业产生重大的威胁。

四、对于恶意的品牌并购我们应该采取的积极对策

众所周知,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代表济效益和经济实力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知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忠诚度,同时也防线。保护好本土品牌是国力强盛的基础。恶意收购是相对于善意收购来说的一种收购方式。它是指在被收购公司不同情况之下,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互相采取各种攻防策略,通过反复的收购、激烈交涉而最终达成的一种收购行为,以其强烈的对抗性作为基本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公司为了改善公司内部的经营结构或是直接消灭对手,通常倾向于采用收购与兼并其他公司的方式,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实力。

针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一些恶意的品牌并购行为,我们应该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对策。

(一)政府应为本土品牌创造良好的制度

1.政府要将本士品牌名牌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发总体规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应制定各种扶持政策为本土品牌名牌化战略支持。首先,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其政府要随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合理的产业,以促使各产业之间调发展,保护国内市场和国。最后,政府要通过制定企业融资、财政税收等一配套政策建立本土品牌名牌化的激励机制。

2.设立统一和独立的执法机构,加强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当前,执法权存在分割的局面:我国发展和计划改革委员会依据《价格法》对价格垄断行为进行规制,国家工商总局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商务部依据外商投资法律对外。这种对执法权的分割会形成执法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导致纠纷的产生,极大地降低了监管效。因此。只有设立一个统一的和独立的反垄断执法机关,才能加强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使我国的反垄断法能够真正有效地被执行。(二)本土企业自身实力的提升

1.积极从事国际资本运作,加快本土企业资源整合

资本力量薄弱一直是本土品牌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处境艰难的症结所在。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再次将这一问题凸显出来。通过国际资本运作、国际营销等手段,扩展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实力,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是克服资本力量薄弱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我国应加

快国内企业资源重组和整合,尽快组建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以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竞争优势,形行业巨头。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能力与外资企业抗衡,改变本土企业在与外资竞争中的被动地位。

2.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

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以长远的品牌战略为基础。品牌战略要求无论是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电视广告,还是终端促销、公关行动等,都要自始至终体现一致的品牌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在每次与品牌的接触中感受和加深对品牌核心价值的识别记忆。毋庸置疑,技术创新足保持品牌旺盛生命力的法宝,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体现。凭借本土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在领先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需积极致力于国际市场的拓展。

3.在合资中掌控决策权以保护自主品牌。

在引进外资时.一旦资本占了上风,企业的运作必然要完全符合资本的意志。在合资并购中,只有控制住资本.才能更好地控制企业,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的战略。在与外资合作并购中一定要保持绝对的控股权,以保全品牌的独立性。对于一桩预期前景可观的合作,既要对本公司合作动机的审视.更要对外国公司的合作动机进行预测分析,以做到知已知彼,总之,从战略上,在合资或并购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中方对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保住对品牌的话语权,并确保投(三)提高国人本土品牌消费意识

当前,保护本土品牌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国人的民族品牌意识。韩国人强烈的民族品牌意识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国企业的成长史表明正是这种“爱用国货”意识帮助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韩国企业不断获得再投资和发展的能力,逐渐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因此,政府、企业、国人要形成合力,积极地宣传与倡导民族品牌意识,真正让民族品牌扎根国人心中。当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开放的商业环境中,要慎待民族主义情绪,应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封闭自守的观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否则,所谓民族的东西将难以成为品牌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张亦梅.外资对中国品牌的消灭式并购及中方企业的对策[J].经济管理,2003,2.梁志坚.引进外资对中国名牌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6),34—36 3.韩志锋.“一品多牌”和“多品一牌”战略选择[J].经理人,2001(11),56—57.

4.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5.姚蓓艳.外资并购中本土品牌的与提升策略U1.对外经贸实务,2007

6.余光卓,康佳丽.企业并购中管[J].消费导刊,2007 7.温冬开.中国品牌要替惕“消灭式合资”—外商并购本土品牌的策略分析[J].北京商学院学(社会科学版),2001(2).

8.曹垣.中国品牌的国际化[J].江苏商论,2006,(6). 9.赵龙.品牌成长战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郑迎飞、陈宏民.“消灭式外资并购”的市场条件识别[J].管理工程学报,2008(3)11.刘丽芳,韩丹.外资企业在华并购现状与负面影响分析[J].对外开放,2006,38—39.

12.杨攀,马艳霞,何佳讯.基于目的的外资品牌并购本土品牌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8

篇2: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势

伴随着纷至沓来的外商投资, 一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那就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浪潮, 加入WTO以后, 这一浪潮更为猛烈。1997年,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452.57亿美元, 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61.87亿美元, 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35.7%。而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2006年,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630.30亿美元, 其中独资项目共计462.81亿美元, 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3.4%。2007年第一季度,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158.93亿美元, 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23.38亿美元, 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7.6%。从上面具体客观的数据来看, 外商独资正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方式。

商务部的一项调查表明, 2005年~2007年, 82%的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对华投资, 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的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可见, 外商投资独资化的情形在未来更是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原因分析

1. 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放宽, 市场准入领域扩大

外商在华投资初期,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合资、合作是外商进入中国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 在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 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 对银行、保险、电信、运输、旅游、法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外商独资经营限制进一步放宽, 更多的产业领域允许合资企业中外商持有51%以上的控股权。这项政策的改变起到了鼓励外商独资化的作用, 不仅新建的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比例上升, 原先无奈采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的外资, 也纷纷转变为独资化企业。

2. 合资企业双方在管理和文化的冲突

合资企业在二十几年的发展中, 尽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但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合或因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内耗大幅度增加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一项国际性的合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 合资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只有三分之一。很多跨国合资企业在管理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合资双方在企业管理和文化上的冲突。有了合资关系, 就要花很大气力来协调管理制度和风格, 协调成本很高。

3. 保持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

依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其中,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企业规模、组织管理等方面, 尤其以先进技术最为重要, 这些是他们相对于东道国竞争者的比较优势, 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以契约投资的方式与东道国合伙人共同建立合资企业, 将会导致专有性的无形资产迅速扩散。当合资所取得的收益不足以弥补企业为防范其“技术外溢”所花费的成本时, 跨国公司宁愿选择具有较高控制程度的形式, 也就是独资。

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1. 减弱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效应

FDI技术外溢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中, 由于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的国际化生产, 使技术自愿的或非自愿的向东道国扩散, 从而带动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促进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 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其技术溢出效应是对本土企业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然而, 随着独资化趋势的加强和自有知识产权的保, 这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的渠道也被封死了, 减弱了正的溢出效应, 使得本土企业的学习模仿变得更加困难, 阻碍了本土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获取。

2. 阻碍本土优势企业的发展, 挤占国内市场份额

通过以往多年的竞争, 我国已经形成一批有较强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有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场占有率的本土企业。不过, 由于诸多制约, 这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 实力还有明显差距。独资跨国公司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竞争力, 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与其产品的差距, 在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挤占了本土企业的产品市场, 甚至在某些领域中居垄断地位, 从而控制国内市场。目前, 国内一些行业的本土企业已被外商控股, 特别是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 不少商品已被外资占有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3. 导致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本土企业更难留住人才

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逐一角逐之后, 以知识为标志的人力资本正在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生产要素, 也是企业间争夺的焦点资源。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 凭借良好的知名度、优越的软硬工作环境以及优厚的薪水待遇, 能吸纳到国内许多优秀人才为其工作。另一方面, 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由于用人机制不活、待遇不高, 在吸纳人才方面, 本土企业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四、结论

篇3: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海信并购科龙一案终于尘埃落定。然而,此次并购方式似乎与传统的并购有所不同:在海信正式并购科龙的前8个月时间里,海信以“代理销售”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全国销售平台协助科龙恢复市场销售,并收取1%的代理费。这一方面,解决了科龙生存的燃眉之急;一方面,海信又降低了收购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双赢或者说是三赢的并购结果(政府满意),让欲进行并购的中国本土企业又学会了一招。

启示一:发现潜力股,培养其成为生力军

一般企业最关心的被收购对象都是行业领先、有良好效益的企业。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考虑风险因素,退避三舍。这就要求企业对被并购对象要有全新认识和评估方法,要善于发现被并购对象的价值。比如,TeL发展空调业务也是通过收购卓越空调实现的。当时卓越空调已陷入停产状态。而TeL早已看到该企业的潜在价值,以6025万元将其收入囊中,然后进行改造。现在,TOL空调已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本上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2005年,实现产值37亿元人民币。

启示二:优化流程,降低风险

传统的收购流程是:先确定并购原则,再寻找潜在对象,第三是进行意向洽谈,第四是进行资料核实,第五是进行正式谈判,第六是完成收购(有些需报政府部门审批)。第七步是进行整合,介入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这一过程往往耗时很长,等到收购完成时,可能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的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并购效果不佳。甚至在此过程中会影响被并购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的士气,造成人才流失,客户流失,甚至企业机密遗失。

因此,如何缩短并购周期,就成了很多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海信收购科龙,看起来周期也不短。然而,不同的是海信先进行的是收购完成后的工作,确保了被收购对象保值增值。如果海信先与科龙进行淡判,不用八个月,哪怕是两个月,三个月,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启示三:举一反三,模式突破

海信通过协助科龙进行市场销售,臣科龙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手段,帮助被收购企业发展呢?残们发现,海信其实也向科龙提供了商誉、资金和信息,也有管理人才的因素。因此,如果某一家中国企业希望自己的被收购企业发展壮大时,还可以提供人才、管理、培训、技术,甚至客户和订单。无论是财务性收购企业还是战略性收购企业,投资者都希望被并购的企业能够增加价值,只不过是投入的市场与资源不同而已。如果有一家企业反向操作,把自己的新产品或者有竞争力的产品让被收购的企业进行销售,这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启示四:收购创新,大有可为

收购一家企业,也是购买一件商品,只不过这件商品较为复杂而已。因此,企业完全可以借鉴购买商品的一些作法。比如,先试后买、以租代购、以货易货,甚至免费使用。比如,曾经一度兴起的“零收购”,“1元收购。”海尔收购“休克鱼”就是中国企业收购的创新,被哈弗商学院收入案例库。海信收购科龙又是一大创新,目前在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6年,长虹“入主”美菱时,也采取了类似的代销模式。

目前,中国企业正在学习和实践并购这门课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成长起来,甚至运用“中国的智慧”与国外企业娴熟的收购技巧相比,中国企业急待于提高并购管理水平,并且创造性地发展“中国式收购”。

篇4: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本土企业,创新绩效,通径模型

0引言

随着研发全球化的兴起,中国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重点对象。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经费支出达431.87亿元,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达1160家。在此背景下,准确分析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于提升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于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对东道国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且存在诸多争议的研究议题。研究结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些学者用专利申请数代表本土企业研发活动产出,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实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对我国企业的专利申请产生了正面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实用外观专利的申请溢出效应最为明显[1,2,3,4]。Jefferson从企业层面出发,用新产品的销售额代表企业研发活动成果,证实了外资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有显著的溢出效益[5]。第二,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东道国技术创新存在负面影响。蒋殿春通过构建一个二阶段博弈模型,证实了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竞争效应会恶化国内企业R&D融资能力,降低R&D动机[6]。严海宁等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只能提高过程创新的比重,对产品创新的规模和比重却有严重的负面效应[7]。第三,跨国公司的投资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双面性[8,9,10]。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创新体系的研发资金,引导国内研发方向,提高了东道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行为占用了东道国的研发资源,特别是国内高科技人员的大量流失,造成本土企业创新人才的短缺。

由上可知,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在一个整合的框架内对这种积极和消极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和实证检验。这使得相关研究结果之间存在诸多分歧,也阻碍了我们深入全面的认识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构建了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内的通径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全面反映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1研究框架与实证模型

1.1研究框架

结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跨国公司研发投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最终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效果。

首先,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创新资源,从而直接影响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具体而言,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创新资源的挤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致了本土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失。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展研发活动的一个重要动因是我国研发人员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凭借优厚的薪资待遇和完善的培训体制,跨国公司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从而减少了本土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的供给。二是分流了本土企业可从外部获得的研发资金。跨国公司有着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市场竞争中屡屡胜出,减少了本土企业外部研发资金的来源。三是挤占了公共科技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我国公共科技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也是基础性技术知识的主要供给方。一般而言,产学研合作是公共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基本途径。但跨国公司凭借其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吸引了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其开展研发合作,影响了本土企业对公共科技资源的获取。

其次,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会产生相应的研发产出,这些研发成果又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间接影响了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本地市场上推出的新产品,给本土企业提供了近距离模仿学习跨国公司新技术的机会。本土企业可通过对新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的研究和开发,间接获取该产品的技术和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申请专利,使得本土企业更容易获得这些专利信息,能够更快的了解全球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对自身的创新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此外,本土企业在为跨国公司进行外包或配套生产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到跨国公司的一些先进技术,从而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增强创新绩效。

基于上述,本文使用如图1所示的概念框架描述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1.2实证模型

根据图1所示的影响路径,本文将构建通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与多元回归模型相比,通径模型认为不仅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各自变量间也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通径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将总作用分解为直接作用和各种形式的间接作用,以获得对变量间关系更加准确的认识。

借鉴大多数研究的做法[1,2,3],本文选取专利申请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创新产出,衡量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用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量,反映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因此,本文构建如下通径模型:

LN(FPAt)=P0LN(FPAt) (1)

LN(DPAt)=P1LN(FRPt)+P2LN(FPAt)+P3LN(DRPt) (2)

式中,t为不同年份;DPA代表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数,FRP代表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FPA代表跨国公司专利申请数;DRP代表本土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模型的控制变量;P为标准化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中,所有变量取对数形式,是为了使变量间可能的非线性关系转化成线性关系,并使数据具有稳定性。根据模型(1)、(2)的回归结果,可利用下式计算跨国公司影响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D)、间接效应(I)和总效应(T)。

D=P1 (3)

I=PP2 (4)

T=P1+PP2 (5)

式中,P1表示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P0表示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对跨国公司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P2表示跨国公司创新产出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

2实证结果与分析

实证中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近几年,浙江吸引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在浙研发活动也日趋活跃。2008年,外企在浙投资企业科技机构数已达1312家,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超过145亿元,在浙专利申请数达到8762项。这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

文中的分析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选取2000—2008年浙江省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①。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数分别用“三资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三资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来表示。本土企业变量数据由已知的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应变量减去三资工业企业相应变量得到。在进行数据分析前,先对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跨国公司在浙研发经费年均投入超过40亿元,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8762项。

运用SPSS16.0分别对模型(1)、模型(2)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注:*代表显著性水平达到95%;**代表显著性水平达到99%;***代表显著性水平达到99.9%。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模型在整体上都具有显著性,拟合优度都达到98%以上,各变量均通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参数大小来看,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时也受到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的显著影响。

图2直观的展示了主要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可见,通过不同的影响途径,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对本土企业专利产出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影响。

利用式(3)、(4)、(5),可得到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专利产出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总影响(见表3)。

由表3可知,跨国公司研发经费的投入对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数的总作用为-0.07。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创新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让本土企业效仿学习。同时跨国公司也会向合作的本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以到达它的标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研发资金及技术竞争优势,抢占国内创新人才和市场份额,导致本土企业创新的不足。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创新影响的总作用取决于这两方面作用的大小。

就直接效应而言,跨国公司研发经费的投入对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数的作用为负,弹性系数为-0.872,即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量每增加1%,将相应的使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减少0.872%。跨国公司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进行研发活动最主要的是为了技术本地化,适应本地的需要。凭借技术比较优势,跨国公司抢占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导致本土企业利润下降,研发经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本土企业利润的下降也会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信度,恶化了本土企业研发融资能力。研发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本土企业创新活动,阻碍了创新产出。另外,为了不被淘汰出市场,本土企业可能会将资源更多的投入到短期的业绩改善上,而不是进行高风险和见效慢的研发活动上。同时,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会产生研发竞争,与本土企业抢占有限的研发资源,造成本土企业创新人才的不足,这也是造成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间接效应而言,跨国公司研发经费的投入对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数产生了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0.802。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通过对自身专利申请数的正向影响间接促进了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数的增加。跨国公司在国内专利的公开,能够使本土企业近距离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获取最新信息。这样有利于本土企业有选择的引进最新的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专利是技术的载体,技术一般都会应用到产品中去。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对包含专利技术的产品进行研究学习,来获取该技术。

3结论及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跨国公司开始主动来我国进行研发投资,而不再是单纯因优惠政策的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对我国创新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变得更为复杂。本文构建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影响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通径模型,并利用浙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直接的抑制作用;②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跨国公司研发投入通过跨国公司创新产出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间接的积极作用;③在直接和间接作用的综合作用下,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于各级政府和本土企业而言,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积极作用,尽可能规避其负面影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主体从如下4个方面入手。

一是调整引资战略重点与方式。在原有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思想的引导下,各级政府盲目追求引入外资的数量,忽略了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引资战略的重点应当调整,必须把引进外资和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把引资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层次高、产业效益好、技术溢出大、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上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结构,增强对跨国公司溢出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引导。同时,转变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资方式,将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工作重点转向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环境建设、竞争秩序引导。近年来,跨国公司大量进入我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吸引。这容易导致引进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还造成了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应改变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状况,主要靠市场机制吸引外资进入,实现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水平的双提高,在利用外资中加快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加快跨国公司创新质量的提升。

二是优化跨国公司研发政策,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跨国公司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进行研发活动,会促使当地子公司从母国引进先进的技术。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获取新技术,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一般性的引资政策之外,各级政府还应制订有针对性的跨国公司研发政策。一方面,应加强对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的认定,对经认定的企业,及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应加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引进。抓住发达国家部分产业研发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机构或综合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输出和技术服务,实现研发本地化。

三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为了减少跨国公司通过市场竞争和研发竞争对本土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土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对本土企业的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其更快速的发展壮大;在商业融资方面,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专门针对本土企业研发的政策,放宽其在这方面的融资条件,为本土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提供一定的支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减少本土企业研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风险。同时,本土企业也应当加强合作,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共享,提升技术水平。对于浙江本土企业来说,与跨国公司相比,单个企业不具备技术竞争优势,更应该通过组建技术联盟来进行技术创新。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间通过技术互补,整合有限的研发资源,缩短了开发时间,丰富了企业知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另外,还可以利用联盟内企业的销售渠道,加快新技术进入市场,赢取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本土企业才有能力与跨国公司进行抗衡,维护知识的市场份额。从而减缓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是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实现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良性互动。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都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首先,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构筑创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转移、培训、信用评估等综合配套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完善创新载体,为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创新互动提供良好的科技、政策、人才、中介、管理等服务。其次,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培训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满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多层次、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此外,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制定政策吸引外部人才,如支持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中介结构来浙建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企业、研发机构与本土企业、科研院校进行交流沟通,支持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薄文广,马先标,冼国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45-51.

[2]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42.

[3]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

[4]Cheungkl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1):25-44.

[5]Jefferson.FDI,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Spillover Evidencefrom Large and Medium size Chinese Enterprises[J].BrandeisUniversity Waltham,2001.

[6]蒋殿春.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一个模型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62-66.

[7]严海宁,谢奉军.FDI对我国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10(4):46-50.

[8]董书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与我国产业技术进步[J].中国科技论坛,2004(2).

[9]Hale G,Long C.Are There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J].Pacific Economics Review,2011,16(2):135-153.

篇5:跨国公司对本土品牌的并购分析

自2007年以来,世界著名平价时装品牌,除了美国的GAP之外,ZARA、H&M、UNIQLO(优衣库)和C&A均已进入北京市场。这些平价时装品牌,不仅在第一时间占领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还“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时尚与品质”的战略,在京中低档服装消费市场开始了与本土品牌之间的市场争夺大战。

国际时装名牌登陆北京,表现为以下特征:

1、纷纷抢占北京中心商业街区,如王府井、西单、前门等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店,店铺面积和资金投入是本土品牌难以效仿和承受;

2、以其低廉的价格,单件服装为百元的价位,向消费者提供时尚和高品质的服装,与本土品牌争夺大众消费者群体;

3、以平价时尚为攻略,店铺占地面积大,服装款式与号型丰富,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的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

4、国际平价时装品牌以其独特的快速、时尚、低价等营销策略,迅速在大众消费者群体中渗透。ZARA每年提供12000种不同的产品供顾客选择,从设计理念到成品上架仅需15天,每星期两次的频率更换店内服装,这种营销策略对本土品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因此,国际时装名牌已对本土品牌服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2009年4月23日H&M前门店开业第一天,细雨中上千人排队等候开张的场面足以说明。

上一篇:园林植物冬季保护下一篇:安全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