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陪伴与成长

2024-05-24

绘本,陪伴与成长(通用8篇)

篇1:绘本,陪伴与成长

绘本, 陪伴与成长

2015-04-13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寒冷的冬夜,怕黑的小熊怎么也睡不着,大熊给他带来了一盏比一盏更亮的提灯,可是小熊还是害怕。他指着洞外的黑夜,说:“那里黑。”于是,大熊牵着小熊的手走出洞外,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看,小熊,我把月亮给你带过来了。”

在这本名为《睡不着吗?小熊》的绘本中,最后一幅画面定格在一片茫茫雪地上,深蓝色的夜空里星光点点,一轮明黄的圆月下,几棵静静的青松边,小熊已经在大熊的臂弯里睡着了。

月亮是绘本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月色时而柔和,如《睡不着吗?小熊》;时而质感奇特,如《月亮的味道》,一群小动物爬到天上吃月亮,那里的月亮像一块脆脆的薄饼;时而浓烈,如《月下看猫头鹰》,爸爸带着小女孩看猫头鹰,月光的炙热程度已经接近烈焰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玛利亚·塔塔尔说,如果将儿童睡前故事的渊源往前推,推到远古时代,一天的劳作之后,无论男女老少,一起坐在火堆边聊天闲谈——关于林中潜藏的怪物,如何躲避他们,关于天真与诱惑,关于邪恶与同情„„火光那么明亮、美丽,四周却是闪动的阴影。这种“黑暗中的光”的强烈对比,美与恐惧的碰撞,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读者情绪与认知上的强烈震动,正是对童话之魔力的最好诠释。

美国作家理查德·莱特在自传《黑男孩》中回忆童年时代听过的童话《蓝胡子和七个妻子》如何给他造成一种“全面情感反应”:“我的想象力好像着了火。那个故事在我心里激发的感官反应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身体里„„我渴望着故事带给我的那种尖锐的、恐惧的、令人窒息的,几乎是痛苦的兴奋感。”

玛利亚·塔塔尔用“着魔的猎人”来形容一个孩子听一个故事时的精神状态——好奇、精力充沛、着迷。他/她被“黑暗中那道火光”点燃,踏上了奇妙的冒险之旅。她认为,当儿童穿越到第二空间时,其实并不是以一个代入者的姿态,而是以旁观者、旅行者的姿态,进入文字和图片构成的那个象征性的世界。

18世纪以前,这也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那时候的孩子只是被视为“小大人”,一种“不完美的成人形态”而已。他们平常和大人一样干活,闲时混在大人堆里一起围着火堆听故事。18世纪以前的童话根本就是成年人的娱乐,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恐怖和色情内容。用托尔金的话说:“它们就像旧家具一样被从客厅搬到了婴儿室。因为成年人不想要它了,也不在乎它被误用。”

到了19世纪,工业化浪潮带来社会环境的巨变,也引发了人们对一个消失的过去的强烈怀旧。在这种怀旧的感伤中,“童年”得以被发现——童年开始被视作人生一个特殊阶段,有自己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需求。对童心的赞美,对儿童般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崇尚,激发了诸多成就斐然的作家开始为孩子撰写故事,或以儿童为作品的主人公,比如狄更斯、刘易斯·卡罗尔、詹姆斯·巴利等,他们共同揭开了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

绘本作为一种全新的故事形式,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出现的。当时很多流行的童话、童谣都由一流的艺术家来画插图,比如沃尔特·克雷恩、凯特·格林纳威、鲁道夫·凯迪克。很多人将鲁道夫·凯迪克视为“现代绘本之父”。他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著名的儿童插画家(如今国际上图画书的最高奖项凯迪克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从凡高到莫里斯·桑达克,无不为他倾倒,正是他首先突破沿袭的装饰性插画的传统,让插图也开口说话,开创了一种宛如复调音乐的对位法的插画风格——当语言淡出的时候,让图画来诉说;当图画淡出的时候,让语言来诉说。真正意义的现代绘本由此诞生(其历史不过130多年)。

绘本还有一个特点,通常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日本绘本阅读最重要的推广者松居直曾说:“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再讲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父母或者朗读者将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停在听者的一生当中。”

《月亮,晚安》是一本简单到至极的绘本——全书只有一个场景,就是一个绿色的大房间,穿着条纹睡衣的小兔躺在床上,对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说晚安。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相信6岁以下的孩子对与生活经验相契合的故事最感兴趣,所以绿房间里的一切——电话、红气球、墙上的画、梳子、小声说安静的老太太,都是小兔子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这首先就让孩子有了一种安定感。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亲切的环境之中时,才会产生一种催眠的效果。自从1947年《月亮,晚安》问世以来,超过半个世纪,有上千万的孩子都是在玛格丽特那温柔的“晚安”中睡着的。

如果说,父母给孩子读的第一本图画书就是为了驱逐他们对黑暗的焦虑,瓦解对睡眠的抵抗,将睡前时间变成亲子纽带,那么,下一个阶段,即4岁以上的孩子对睡前时光的要求就不止于此了,他们渴望的,不再是宁静,而是冲突、戏剧性、幽默和恐惧,总之是一场荡气回肠的冒险,以释放他们过度充沛的能量。如果运气好,他们还能缠着父母再多讲一个故事,或把那个故事再讲一次。

比如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在对妈妈的愤怒中,麦克斯的房间里长出一片树林,藤蔓爬满天花板,四壁变成旷野,汪洋大海上漂来一只“麦克斯号”小船。他扬帆起航,过了一夜又一天,过了好多个星期,过了几乎一整年,一直去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在那里,他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野兽之王,他命令野兽对月狂舞,还以牙还牙,不许野兽们吃晚饭就去睡觉„„

《野兽出没的地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启了一个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异度空间,语言、画面,甚至画面的每一处结构、排列与留白方式都富含深意,在那里,孩子以狂野的想象力对抗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累积的恐惧、愤怒、恨以及挫折感。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年人都拒绝承认孩子也有这些欲望和情绪。

当回到真实世界的时候,小家伙又饿又困,对母亲的怒气已消,与自己也达成了和解,但作者还是留下了一个危险的尾巴——他发现妈妈已经为他准备好晚餐,而且还是热的。据说,就最后一个词应该是“热”(hot),还是“暖”(warm),桑达克与一向关系极好的编辑之间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他赢了。“‘热’可能让你烫到舌头,或者陷入麻烦。于是故事又有了开放的空间。童年不会在一个故事里结束,而是不断发生。焦虑和愤怒还会继续。”

在现代绘本开启的独特的“接触空间”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海姆(Bruno Bettelheim)认为,这不应该是一个对话的空间,父母的任何解释和阐释都会破坏童话的魅力机制,因为它剥夺了孩子成功应对一个困境的良好感觉。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可以“合作想象”的空间。事实上,故事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不断变形的能力——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总是有不断的打扰、鼓掌或起哄,故事因为听者的参与而变得更加厚重。在我们对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也应该将这个创造性的纬度带进来,创造一种“对话性”的阅读,而不是让故事结束在“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亚当·戈普尼克在一篇关于童话的文章中写道,所谓“接触空间”很多时候是“冲突地带”——“在儿童文学中,成年人想要一个关于童年的抚慰图像,或者一个熟悉的名字或者故事;孩子则想要一艘船,一个出口,一种彼岸生活的案例。孩子想出去,他们的父母则想回归。成年人渴望通过奇境、纳尼亚、乌有乡回到童年的愉快光景,而孩子们想把这些地方当作超越孩子气的跳板。成年人被乡愁驱动,孩子们则想把它们作为漫游真实世界的地图。”

篇2:绘本,陪伴与成长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一边感慨时间过得可真快,还有那么多的事还来不及做完——暑假的游记还没有整理、想读的书还没读完、打算帮孩子整理的博文还有那么多……近两个月的暑假就这么匆匆而过了,一边暗自提醒自己,新学期即将开始,要调整好生活的节奏,全力以赴迎接新的学年。

这个暑假我们过得非常充实。全家人一起去台湾旅行、我和安安同伯伯一家的武汉、长江三峡、张家界之旅、去上海探亲之行,既领略海岛之秀美又欣赏了山川之雄壮、既体会不同地域之人文又品尝各民族之美食,既开拓了眼界又锻炼了意志,既培养了孩子的独立精神又增进了亲友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次旅行中学到的积极乐观,处变不惊的态度。记得我们从上海返回濮阳时,由于航空管制,飞机晚点了,导致没有买上预先计划乘坐的机场大巴票,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心情不由得急躁起来,这时安安拖着行李在一旁安慰我:“妈妈,没事的,别着急,我们一定能想出办法的,你不是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吗?”孩子镇静的话语顿时让我沉静下来,我们经过多方询问、比较,决定先从机场到高铁站,再乘郑州到鹤壁的高铁,然后转车回家,虽然麻烦了些,但这样就比等下班机场大巴提前了两个小时到家。通过这件事,我惊喜地感到安安真是长大了,会思考、会替人着想了。

旅行之余,除了完成作业,重点就是学游泳和练钢琴了。通过十来天的游泳培训,她的自由泳和仰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像条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体会到了游泳的乐趣,自己又信心十足地订了下一个目标,准备明年再把蝶泳学会。学习钢琴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在学习的《小奏鸣曲》、《军队进行曲》都非常好听,她开始愿意一遍遍地练习,按照老师的要求提高速度,保证流畅弹奏,听到从自己的手指中流出的优美旋律,安安总是美滋滋的。通过陪着她一起学习,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她正越来越对学习这两项技能产生兴趣,从一开始的爸爸妈妈让我学,慢慢向我喜欢、我要学好过渡。看到孩子认真练习的.样子,我是既欣慰又羡慕,花骨朵般的年龄学什么都那么快、那么灵,真好呀!

假期里,孩子在家的时间多了,我们一起买菜做饭、一起聊天、一起研究游戏……我越来越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她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让我那么地激动、每一次耍宝都是让我那么地开心、每一次哭泣都是让我那么地心疼、每一次离别都是让我那么地牵挂……以前总觉得是我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陪伴她、帮助她成长,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父母和孩子其实是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持……体会到了更多的人生滋味,是孩子激励我们在不断成长。

篇3:爱心陪伴孩子成长

一、全新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氛围.

班主任除了搞好正常的教学任务外, 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天的学习情况, 这势必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但我始终怀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一方家园, 用现代教育理念精心经营着,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良好心理品质的现代小公民。在班集体建设中, 我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 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在班干部产生中, 采用“轮换制”和“竞选制”相结合的办法, 从而给每一位同学以平等的“参政”权, 促使班级形成蓬勃向上的风气, 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发挥班级小干部的作用, 在班级初, 我明确了班级中每件事情的分工, 这样, 工作细化了, 每个小班干部的能动性也调动起来, 每周末, 我要求每位干部在班里总结自己的工作, 找出存在的问题, 最后, 我进行讲评。在讲评中, 我侧重表扬, 突出教育, 重点是给予指导。虽然因为学习的关系, 只坚持了短短的几周, 但我感觉还是有一定收效的, 特别是我们班的卫生委员, 本来在班里是个很平凡的孩子, 但在完成自己工作职责的过程中, 体现出了她很强的责任心, 与工作的能力, 期末学生的民主测评中成为了同学们心中优秀的班干部. 在班级中发挥好小班干部的作用, 不仅给孩子很大的锻炼空间, 也让老师的工作也因为有了这些小助手而变的更加得心应手. 所以往往会出现我不在班级, 孩子们会在班干部的带领下表现的更加优秀。在活动中, 我特别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让学生们提方案、出点子、共商量, 使班队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有效载体。

新颖的班级管理模式, 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的主体参与热情, 每个人都在这个班级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的天地, 班集体建设搞得有声有色,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他们因为爱这个集体而更加维护班级体的荣誉, 慢慢的学生自己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意识主动去为班级服务, 班级管理也成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一片广阔的天地。

二、用爱心关爱学生

班主任要面向许多同学, 不同学生, 其个性、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都各有不同, 再加上班主任工作还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 会因班里随时出现突发事件而产生新的问题。

一位特殊的小女孩又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 她的亲人把她送到了这个班级, 刚来到班级, 她浑身就充满了敌意, 仿佛一只浑身是刺的小刺猬, 不允许同学碰她的任何东西, 不参加班级的一切活动, 不喜欢与人交往, 上课不会安静的做好, 不会认真的听课, 其实在接收她的那一天, 我就预想到了这些, 这个孩子经历很特殊, 父母在她刚刚出生, 就遗弃了她, 她在各个亲戚的轮流收养下长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孩子都会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失去了安全感, 她只能像一只小刺猬一样生活。开学的第二天, 她就给我出了个大难题, 邻座的同学新买的油画棒丢失了。一年级的小孩不过六岁, 根本隐藏不住拿走东西后内心的惊慌, 从她躲闪的眼神中, 我笃定的认为, 就是她拿走了。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 跟她聊起了天, 她表情很快乐, 跟我说着家里人对她多么的好, 给她买很多喜欢的东西, 可从她那些不切实际的描述中, 我知道, 这些都是她编造的谎言, 我并没有戳穿, 而且赞许了她的快乐。马上我又顺势问道, 新学期的美术用品准备好了吗, 刚开始她说没有, 然后突然像想起来什么一样又告诉我有, 我便让她把美术用品拿来说我想借用一下, 她唯唯诺诺的走了.”小孩子, 真的不会撒谎, 也许是害怕, 她马上哭了起来. 为了保护她, 我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在班级公布, 而且也没有告诉她的家长。我以为这只不过是孩子一时喜欢所犯下的错误, 并不能说明她的本质问题。可是接下来几天, 班级频繁的丢东西, 终于又一次当同学从她那里拿出她新买的小剪刀的时候, 我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劈头盖脸的狠狠说了她一顿, 并且找来了她的二娘 (照顾她的人之一) , 整个过程她都在不停地哭. 看着她不停地哭, 我也有些许的不忍心, 便安慰了她一下。可是后来, 哭便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每次遇到事情, 犯了错误, 她就开始大哭.

无计可施的我, 开始深深的反思, 直到看到了这句话: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有阳光。老师心中的阳光就是那颗对学生的爱心, 和耐心. 爱能产生动力, 有爱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保证。于是, 我开始注意起她的生活, 每天下课, 会把她叫到身边, 帮她梳好凌乱的头发, 给她买来一些早点, 跟她聊聊她生活中的事情。给她带来了一些应季的小衣物。在我的带动下, 很多同学和科任老师也加入了关爱她的队伍, 在爱的感召下, 这个孩子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上课时, 我的一个眼神会让她坐好, 下课时, 她会主动帮我收拾好我前面的办公桌, 慢慢的, 我们俩之间已经不在是剑拔弩张, 而是互相关爱。有一次, 因为生病, 下课时我伏在桌面上休息, 不知道什么时候, 一双小手轻轻的在锤着我的脊背, 我一回头, 竟然是她, 看着她暖暖的笑意, 我感觉身上的痛都减轻了许多, 那一刻, 我才突然的醒悟, 原来爱才是最美的教育, 才是度化一切的根本。

班主任工作期间, 我一直倡导这种充满爱的教育, 并且有声有色的开展着班级管理工作, 培养和端正了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意识。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科学、艺术于一身的崇高事业, 俗话说: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就是说,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教育的基础与根本。我会继续用这份对工作的爱, 对学生的爱来为我的每一个孩子塑造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摘要:爱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 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用爱心去教育学生, 才能够真正的走到孩子的心里去, 才能找出问题所在, 并且根本性的解决问题, 达到教育的目的。用尊重和爱心去管理班级, 让每个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 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心得。

篇4:成长是尊重与陪伴

在圣弥威尔有这样的现象,他们的每一位客户,都会将自己刚刚从国外回来,或者准备去国外学习的孩子送到这里,由艾玛&索菲两位老师来做心灵疏导,这种由家长延伸到孩子的形象塑造服务,越来越频繁。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到国际化的教育,而且出去的孩子年龄也在越来越小,但是,这些孩子要独自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业,还有陌生的世界带来的不安全感,各种诱惑,人际关系,困难挫折等人生困惑。”两位老师说,“这并不是简单说教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从心灵的根部,根据不同的孩子个性、阅历、以及即将去的国家来梳理,帮助他们认知自己,找到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这种心灵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力量,解决了很多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帮助这些孩子真正的融入到了新的环境中,不会随波逐流的沉沦于攀比、放纵之中,并且在独立面对生活的环境中取得成绩,我们的成年人客户很能明白圣弥威尔国际形象管理在从事怎样的事业,于是,他们也很信任的将孩子交给了我们。”

在中国总有这样一句话“富不过三代”,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挖得第一桶金的家族普遍开始面临培养“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子女时,高端人群子女的内心塑造变得如此迫切,而圣弥威尔在青少年形象塑造方面的事业,变得如此重要。

这也许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圣弥威尔现象”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吧。

挖掘潜力:只要你想到,就一定能做到

“如果把每一位孩子比作一张白纸,那么他们未来的画卷,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往往,我们会关注那已经画上去的色彩,却忽视了空白中的无数可能。”艾玛&索菲老师说。

强调智商的时代已经过去,情商、逆商等决定个性的指标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在圣弥威尔,两位老师更注重灵商的塑造。

何谓灵商?

灵商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内在的能量,内在的创造力源泉,认识自己的灵商,如同找到源头活水。

只要你想到,就一定能做到。

有这样一个插曲,发生在孩子三岁左右。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活泼可爱的思思翩翩起舞,一下聚集了所有的目光,孩子的天性自由活泼,而此时同为幼童生性文静的sarah仅相差一岁,对妈妈(艾玛)说:“妈妈,思思妹妹跳舞好,但是我画画好。”做为妈妈艾玛深知每个孩子的天性的独特,潜能的挖掘,家长权威的话語对孩子幼小心灵潜能无限力挖掘至关重要,没有不可能,只怕想不到,Sarah 的强项不是舞蹈,然而妈妈(艾玛)带着笃定鼓励的眼神对宝贝(Sarah )说:“画画是你的强项,你喜欢的,但是你也会跳舞的,若能跳舞,你的舞姿一定也很美!”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怀着妈妈充满肯定的态度、话语,奇迹发生了,一个从未觉得自己还能跳舞,未开发的领域打开了,居然几天后,Sarah 兴奋的对着镜子,挥舞着丝巾在客厅里翩翩起舞…家长的思维、思想对孩子的影响是何等重要啊!潜能无限,想到就能做到,对于孩子肯定鼓励,就能突破未知的盲点,创造奇迹,可谓家长是启发培养孩子智商、情商、灵商的第一任老师。

注重细节,挖掘潜能,恢复原我,是圣弥威尔心灵疏导的重点所在,对于灵商的塑造,用鼓励建立的信心,让孩子们敢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属于自己的画卷上,不断的描绘出美丽的色彩。

追寻梦想:灯塔与持守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至宝,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如何将兴趣衍伸为他们的梦想,对于他们的一生,都至关重要。” 艾玛&索菲老师说。

如果说,挖掘潜能,只是让孩子的画卷更加美丽,那么,寻找梦想,是每一个人生宽广航路中的指路明灯,因为兴趣也许不会持久,而梦想,永远会在前方。

“中国式家长时常带着自伤(自己内心原是一个伤体)、自期(自己内心期望成功)将孩子落入压力的深渊,这种‘爱压‘教育,只会让孩子苦闷和叛逆。” 艾玛&索菲老师说,“而当我们换一个思路,细心的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将他们的兴趣升华为梦想,鼓励他们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们就会为之而奋斗,学会持守,并从中学会担当与责任。”

在女儿Sarah的成长过程中,妈妈(艾玛)从来没有强求孩子去报什么班,而是听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努力的鼓励孩子寻找心中的梦想。如今,Sarah已从世界排名前三的时尚设计学府——意大利马兰欧尼学院毕业,并获得该学院2012-13年度全球校区最佳造型影片奖,索菲老师的女儿在新加坡深造,梦想的力量如此震撼,引动内心如此蜕变!

品格塑造:放弃自我,奉献祝福

“在中国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中,孩子永远是中心,而不是家庭的一员,所以,中国孩子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怪圈。” 艾玛&索菲老师说。“但为人处世之中,善解人意,换位思考,有助于人际关系,若能脱离“自我”,真实对付“自我”,他的人生境界,人生之路会滴满祝福的脂油。所以,我们对于青少年的形象管理理念中,品格塑造是最重要的,舍弃“小我”,奉献祝福,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艾玛老师分享了一件女儿Sarah的故事,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同班有一位同学家里很困难,Sarah决定送衣服给这位同学,看到孩子的热心,妈妈(艾玛)非常感动,准备买几套新衣服,但是Sarah拒绝了,她说:“送一两件就够了,若送多了,让同学感觉我在施舍她,会让她内心有负担的。”听到女儿这番话,妈妈(艾玛)既震撼又欣慰,小小的年龄就很能换位思考,洞察内心,做人做事过犹不及,“度”的把握实在不易啊!

女儿Sarah之所以能在同学朋友中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懂得替他人着想,坚持自己的主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让每个认识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真诚的心。

做事先做人,唯有发自内心的善意,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常常听人说高端品牌,仿佛品牌的符号或者价签能够说明很多问题,而在圣弥威尔看来,灵魂才是世间最无价之物,圣弥威尔所倡导的高端定位,在于用形象管理塑造来从内向外挖掘恢复改变一个人、几代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建立更和谐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让每一位他们的会员成为人群中的祝福者,传递精神的正能量。

“这是人生的工程,无价!”她们说。

篇5:绘本阅读与家庭成长

我们家的正式的绘本阅读时间已经一年有余了,在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孩子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把这一年多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不了解、怀疑、曲折式信任、深爱。

首先,谈谈第一阶段:不了解。我本人是个热爱读书的人,要不也没有一口气读到了博士的毅力。孩子三岁以前,我很惭愧给孩子读的书不多,我简单的以为孩子懂什么呀,我自己都累得晕头转向了哪有精力读什么书呢?因为带孩子太累的缘故,我的脾气特别大,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用我公公的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牛牛相当于二十亩地”。我经常用非打即骂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调皮不听话。我的好几个朋友提醒我说对孩子太严厉了,我回应他们说我这么严厉他还不听话呢,说着说着有时还忍不住流下辛酸的泪水。想起以前日子,真是苦不堪言。这么多年我一直视为座右铭的“宁静致远”从我的脑海中消失得一干二净。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婴幼儿时期,我是一个焦头烂额的妈妈,孩子是一个逆反暴躁的孩子。

第二阶段:怀疑。2010年7月我搬到了北村小区,看到了小区里的横幅广告:一天一元钱……。当时根本不懂什么是绘本,更不知道绘本阅读是怎么回事。以为绘本就是儿童画,心想小孩子画的画有什么可看的,还阅读呢,不用那么费劲吧。热情的曲老师领着我进入她的绘本馆,进门一看,熟悉而又陌生的书架、淡淡的书香、温馨活泼的彩画……我用几近干涸的精神意识去寻觅绘本中的童趣,寥寥数笔勾勒出夸张的表情,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可爱的鼠小弟,调皮的汤姆,能干的小海狸、总有无数幻想的小怪物……。印象不错,但想到要花560元借一年的书,这个有点不划算吧。过去三年买的书也不超过这个钱数呢。所以,这段犹豫期又过了一个多月。儿子刚上幼儿园,林梅园长做了一个绘本阅读的讲座。她引用了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里的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穷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她又用一个数据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每多给孩子多读一本书,以后的教育成本就要降低100元钱甚至更多。在讲座中。林园长还举出一本书作为例子讲解绘本阅读的方法,那本书叫《猜猜我有多爱你》。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产生特别强烈的震撼,温馨的画面,简单暖心的对话,让我产生了一种空前的难以抑制的冲动,我要回家紧紧地抱住我的孩子,告诉他我有多么的爱他,像海阔像天空、无穷无尽……。听完讲座后,我当天下午就拿着钱去曲老师的绘本馆给孩子办理了借阅手续。

第三个阶段:曲折式信任。孩子到了绘本馆,非常的兴奋,曲老师非常热情的给孩子介绍适合孩子的书,我之前介绍过牛牛喜欢车,所以曲老师给找了《巴士到站了》、《脸》、《猜猜我有多爱你》、《忙忙碌碌镇》,共计四本书。我们借完书回到家在沙发上就一口气讲完了,我讲的很投入,孩子听得入迷。孩子不调皮了,我也不那么烦躁了,时间过得真快。开心的日子没过两天,又增加了新的烦恼。孩子的新鲜劲持续性怎么那么久,每天就惦记着让我给他讲故事。我讲第一遍时兴奋,第二遍时耐心,第三遍烦躁,第四遍……没能坚持下去。所以,之后的日子,我讲完两遍后就告诉孩子自己看啊妈妈讲完两遍就自己看,要看就自己看妈妈可没时间讲了。虽然我很不耐烦地告诉孩子要他自己看,孩子更是火上浇油,妈妈——你——必——须——给我——讲!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咬牙切齿的冲我怒吼。不讲就不讲,毕竟在孩子面前我是强者,孩子无奈的屈服了,去玩玩具了。写到这里,我有点想流泪的感觉,孩子那么渴望知识渴望美,作为妈妈的我在无情地扼杀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的心灵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美好,我心灵上浮躁的尘土无情的洒落在孩子天真的心灵上……不敢再写下去了,在天真的孩子面前,有时候我们真的是个坏人,不得不承认,我们把尘世间的浮躁蒙蔽住孩子透亮的心灵。

我把我的苦恼诉说给曲老师听,曲老师是个好脾气的老师,她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妈妈工作到很晚很累,当孩子要求讲故事的时候她坚持着讲,她的内心是不情愿的,但为了孩子她咬牙坚持下去了。突然有一天她发现有可以讲故事的VCD,妈妈为有了这个发现异常的兴奋。VCD里有音乐背景,有美妙的画面,有动人的悦耳的声音在惟妙惟肖的讲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孩子不再缠着妈妈了,妈妈终于有时间做家务和做其他的事情了,妈妈为自己的聪明发现暗自高兴。没过了两天,孩子不再那么入神听故事了,开始边玩玩具边听故事了。又过了两天,妈妈又给她打开VCD播放故事了,孩子制止了她,妈妈我不想听了。为什么?妈妈不解的问她。因为那里面没有妈妈……听完这个故事,我沉默了,甚至又想流泪了,孩子需要听故事更需要妈妈需要爱呀……从此以后,只要孩子要求讲故事,无论多么晚多么累我一定要坚持给孩子讲故事看绘本书。

慢慢地,绘本阅读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是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第四个阶段:深爱。在这个过程中,我尽情的享受着孩子依偎在我的怀里带给我的温暖,我尽情的享受着绘本中美好的画面、动人的故事和哲理性的语言。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不再烦躁,而是随着绘本中各种各样的故事与画面而跌宕起伏。

下面我针对性的谈谈绘本阅读的方法和孩子各方面能力培养的问题。

首先,在绘本阅读中,可以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飞快的火车》为例,文字中写到好像有一只狼,我只是给孩子读到了,我没发现在哪里,我就耐心的问狼在哪里呢,孩子一眼就看到了,我说妈妈怎么没看到呢,孩子就兴奋的大叫,在这里在这里,说实话我读第一遍时真没看出来,读第二遍时才看出来。这本书中,谈到有蓝天、白云还有一道彩虹,当我读到彩虹时,孩子兴奋的大叫,妈妈妈妈彩虹彩虹在这里在这里。书里面只有一页出现了另一列小火车,孩子大喊,妈妈妈妈这列小火车为什么不高兴呢,什么叫做不高兴呢我不解地问孩子。你看,他们都是不高兴的脸。果其不然,火车上的每个人都是一副不高兴的脸。这里到底在透露什么信息呢?我告诉孩子这是这辆小火车旅游回来了,每个人都很累,所以不高兴呢。儿子却说,不对,这辆小火车上的人少,朋友少所以才会难过,我们有很多朋友才会高兴呀。是呀,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之处,世上万物才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书中,有火车上桥的细节,孩子突然说,妈妈千万别这么拿着,太危险了,我纳闷呢,拿着书有什么危险的呢,孩子指着书说,这么拿就是下去开火车,太吓人了,我换个角度拿着书,可不是呢,真的是往下开火车,真的感觉挺危险的呢。孩子的发散思维,特别有创造力,我们成人的思维被格式化了,孩子处于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时期,绘本真的给孩子的想象力的培养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

其次,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孩子以后上学要记很多的英语单词数学公式定理之类的东西,孩子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智商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孩子的记忆力是天生的好,每个孩子属于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的记忆力逐年下降,我们应该抓住孩子记忆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来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以《巴巴爸爸马戏团》为例,里面有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布拉伯、巴巴布莱特、巴巴贝尔、巴巴伯、巴巴利波、巴巴……等,在书本的第一页介绍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擅长的技能。这几个名字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记住,孩子不到三次就全部记住了。所以说孩子的记忆力比我们大人强得多了。在这本书里,有精彩的表演,夸张的表情,极具搞笑的搭配……这是一本集娱乐、美、团结友爱、想象力等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书籍,个人认为这是巴巴爸爸系列书里最值得推荐的一本。

再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要是你给小老鼠吃饼干》为例,小老鼠饿了,你给她吃饼干,她继而问你要牛奶喝完牛奶要擦嘴……等等一系列好玩的超乎想象的故事发生了,这个故事看起来那么真实那么有趣,虽然主人公是小老鼠,但它多像我们的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啊,好奇心促使着小老鼠不断地做出各种行为,虽然我们大人不胜其烦,但孩子的内心却是快乐的,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啊。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绘本阅读是家庭和谐的纽带、亲子教育的帮手、亲情培养的基石……事实还远不止于此,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亲子教育方式的大改革。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初期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的打骂,在这个过程中的体会是大人烦躁孩子逆反。大约经历了不到一个月的绘本阅读后,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所改变了。有一段时期,孩子去了别人家就不愿意回家,要在以前我肯定硬拖着就回家了。看了《小黄和小兰》这本书以后,孩子就明白了在一起玩是很快乐,但该分开的时候就要分开,否则会带来麻烦的。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孩子去了别人家不愿回家而大哭大闹的事情发生了。另外,有一段时间,孩子特别愿意缠着我,做饭不让做洗衣服不让洗,时间很晚了还不让做饭,烦不胜烦。有幸读了《红豆与菲比》,书本的安排是一页是红豆一页是菲比,红豆在外面和朋友在海边撒欢,菲比在家里自得其乐,红豆回来了,一起吃完饭,各自回到各自的地方睡觉。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亲密无间的亲人,平时在一起生说,但有时也要分开,每个人要享受不同的快乐,不要相互干涉,最后红豆回来了,两个人又回到了亲密的状态,睡觉呢又要各自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去睡觉了。读完后,孩子就明白了,不能事事都要妈妈陪着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懂什么,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懂事多了。孩子的内心是无穷的宝藏,绘本阅读是无穷的宝藏,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去挖掘去读懂孩子的内心。

第二,家庭和谐的纽带。以前带孩子自己累,心情自然不好,对孩子口气不好,对老公牢骚满腹,生活中少不了的磕磕碰碰。因为有了晚上固定的亲子阅读时光,老公也慢慢地改变了。老公读过《勇敢的克兰西》以后,我适时地引导他,克兰西虽然和其他牛不一样,我们家的这个牛(牛牛)也是个有特点的牛,他调皮捣蛋但是活泼可爱啊,虽然他能吵能闹但他热情大方啊……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老公也“自学成才”,学会了和孩子斗智斗勇而不是简单粗暴,学会了赏识教育不再觉得孩子一无是处……老公对孩子的用心慢慢地无形地开始应用在处理我们夫妻感情上,对我的关心和呵护似乎回到了婚前的温柔体贴的状态,我也慢慢地转变态度,从“累死了烦死了脏死了……”等“死了的”状态慢慢的回复到生孩子前的浪漫、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观幸福“活着的”状态中了。

第三,孩子成长的基石。如果把孩子比作庄稼的话,我们想要庄稼有好的收成的话,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懂庄稼的生长规律,在适合的季节播种、施肥、灌溉等必要的程序,另外还要注意适合的营养、温度、土壤条件等,只有这些条件具备了,还愁好的收成么?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不但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绘本阅读的很多素材是有关爱的,有对生命的爱,有友爱、母爱、父爱、对世界万物的爱,一个内心充满无限爱的孩子,她爱生活、爱父母、爱学习、爱朋友、爱世上所有的一切,她是那么地爱,怎么可能做不好事情怎么可能不成功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你懂得给孩子成长的小树适时地施肥浇水抓虫子,就不要担心孩子长不成一棵参天大树!

如果家长能经常为孩子朗读,或者做到亲子共读,不仅仅能使孩子在语言、智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健全发展。由于朗读可以使孩子们增强自信心,促进他们在表达、交际以及对环境的适用能力。

篇6:绘本,陪伴与成长

期盼在绘本中陪伴你长大

刘倪梓涵家长:倪冬燕

今天在网上聆听了马玲老师的讲座,忽然发现我对女儿的培养还有一点疏忽,那就是给女儿讲故事,很认真地听完了马玲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幸好女儿的学校举行了读书漂流活动,于是晚上就和女儿进行床头书教学,阅读了绘本《逃家小兔》。对于绘本的阅读,本来是一时的兴趣,现在我将把此作为我们的一个长期阅读计划。这次在静静地听了两遍后,女儿已经能够自己接下去讲个故事大概了,又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读完三次以后,我开始与女儿就故事里的一些事情进行交流,我需要确认她是否能听懂。于是我问了女儿一个问题,我说:“舟舟,你知道这里兔妈妈一直在做什么事情?”女儿认真地说:“兔妈妈一直在追小兔子。”接着女儿又反问我:“妈妈,兔妈妈为什么一直要追小兔子?”是呀,故事中的兔妈妈为什么一直在追着小兔子呢?这就是这个故事深深吸引我的地方,高山上、大海中、花园里、马戏团……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艰难险阻,跌跌宕宕,一路都有兔妈妈的追随和陪伴,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可是我不能这样讲,因为她还不懂。于是我就对她说:“妈妈一路追着小兔是因为妈妈爱小兔呀?”“可是?妈妈为什么爱小兔呢?”“那是因为兔妈妈是小兔的妈妈,就像你,如果舟舟走了,妈妈也会追你的。”这样的比较显然女儿没能理解,她将理解的重点放在了追上,于是她又问我,“妈妈,你追我干什么呢?”“因为妈妈爱你呀!”“那妈妈为什么爱我呢?”“因为我是你妈妈呀!”对话到此为止,女儿听后思考片刻说:“哦。”我不知道女儿是否真的听懂了,或者是她真的有所感悟了,但我相信妈妈这个词代替了所有她所想要问的所有答案,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接近故事实质的对话。听完故事后,女儿显得无比地乖巧。她搂着我的脖子,在我耳边说:“妈妈,我很喜欢你,你在我身边,我感到很开心。”我一下子就感动了,感到女儿真的是长大了。我相信她是真情流露,妈妈是每个孩子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可是,女儿你还没有听懂这个故事的全部,在你的生命中,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是妈妈,但还有一直牵挂着你的爸爸也同样重要呀!虽然爸爸长期不在我们身边,但是爸爸从来没有让我们感到孤独,每天不是电话就是上网,每天都要坚持与我们进行交流、沟通,每天都坚持让你看到爸爸,听到爸爸的声音,女儿这些你还小,你是不会懂的,但我相信,以后你会明白。什么时候,等你意识到爸爸对你的爱时,你就真的长大了。爸爸妈妈期待在绘本的穿越中陪你一起长大

篇7:舞蹈陪伴我成长

在上元学习舞蹈已有三年多了。对很多人来说,三年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如果在三年里几乎每天都花上两个小时去干同一件事情,那就显得有些枯燥而又漫长了。我就是如此过了三年,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所干的那件事情就是练习拉丁舞。

为了练习拉丁舞,我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同样也收获很多,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一般人所没有的技艺。

5岁那年,妈妈带我到上元舞蹈培训中心学习民族舞。还记得上第一节课时,老师给我们表演了一种傣族舞。只见老师扬起双手,惦起脚尖,做出留头似的旋转。这时,她像一只在空中飞旋的天鹅;又像在地面翩翩起舞的孔雀。老师那阿娜的身姿,仿佛与音乐溶为一体;那柔软的身体衬托出了舞者高贵的美!我陶醉了,从此我便爱上了舞蹈。

两年后,舞蹈中心要举行一场演出。我们的老师费劲了心思,终于选了一个高难度的舞蹈,名字叫:月光。这个舞蹈讲究仪态优雅,舞步轻快,舞感要美。这个舞蹈的伴奏正是“乐圣”贝多芬的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十分快,所以舞蹈的难度也很大!第一次排练,老师将我们一个个“压腿”“下腰”“开胯”。所有软功都用在了我们的身上。疼得我们直冒汗,泪珠汗珠一颗颗掉落了下来。一个星期后,我们的骨头基本都“软化”了。开始排练舞蹈了!我们先得扬起双手,从左边转到右边再。两个月后,《月光》终于在黄梅戏剧团开始演出了。我们的表演令一个个观众都站起来看,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掌声从观众席上传来!我想,他们也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而且也沉醉于其中了!

舞蹈是一种艺术,一种从视觉到感觉的美。

篇8:陪伴与成长——60年玩具总动员

玩具对我们的童年来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玩具中,为每一个玩具赋予生命和能力,他们也曾经是我们想象力的塑造者,丰富装点着我们的童年。中国孩子的童年从“抖空竹”、“滚天环”、“跳皮筋”到“玻璃弹珠”、“小霸王学习机”,再到“变形金刚”、“遥控飞机”,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玩具, 样的纯真。在你的记忆深处,想到了哪个它?

50-6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孩子的自制玩具

在物质贫乏五六十年代,中国百姓接受简单的生活,把“天人合一”的理念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数人还生活在温饱阶段,在市场上也鲜见卖玩具的,所以那个年代,很多玩具都是孩子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制作的,而这个过程也成了快乐的源泉。孩子们运用着自己的想象,将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变成了玩具:春天牵着自制的风筝在田野上奔跑、夏天在家门前的小河边捏泥人、秋天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成了孩子们手中比试的“武器”、冬天结了冰的河面又成了他们天然的游乐园……张勤然是50后,如今已经退休带外孙了,可是回忆起儿时的玩具,他竟像孩子般,分享玩具带给他的快乐:“小时候玩具很少,除了过年用压岁钱买的气球,基本上都自己制作。比如滑车,其实是一块木板加四个轴承,大家轮流坐,后面有人推,比如弹弓,自己先捡丫字形的树枝,然后用小刀削平整,套上橡皮筋,用小石子当‘子弹’,男同学几乎人手一个,打仗用、打鸟窝用……还有天棍,玩法是在一块竖立的砖头上放一截打磨光滑的圆柱体短木条,露出一截,用擀面杖猛一敲露出的那头,木条在空中翻腾着往前飞,落地最远的胜出。”

每个人对于童年的记忆总是片段化的,能拼凑起来的几乎都离不开玩具。“印象最深的就是抓石子,我经常玩到忘记回家。”1961年出生的李丽对儿时游戏的欢乐时光记忆犹新,“抓石子”只需捡来大小适当的石子十多颗,然后将一把沙子用碎布块缝成棋子大小的沙包作为“子王”。“玩法虽然简单,可是很讲究技巧,你要先把十多颗石子撒在地上,然后捡一颗‘子王’在手上,抛向空中,同一时间从地上抓几颗石子在手中,然后手心向上接着即将落下的‘子王’。从地上抓石子时,可以抓一颗或者多颗,越多越好。万一在抓地上的石子的时候,碰到了其他人的石子或者没有接着落下的‘子王’都算输。我们几个小伙伴为了延长抓地上石子的时间,往往手上那颗‘子王’要被抛得很高,特别考验手急眼快。我觉得比现在的孩子们玩儿的电子游戏健康太多。”

那时,男孩们最喜欢的游戏还有滚铁环。用粗些的铁丝做一个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环,再把一根弯成“U”形的铁丝绑扎在根小木棍上,手握木棍推动铁环滚动行走,像旋风般扫荡而过,哗啷哗啷的声音响成一片,奔跑的男孩们,嘴里不时发出汽车喇叭的嘟嘟声,一副风光无比的样子。

五六十年代的其他经典玩具,几十年间一直广为流传,“滚铁环”常出现在运动会上,“悠悠球”换成了现代版的绚丽外壳……一切又熟悉又遥远。

70年代:极简的玩具,极致的乐趣

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除了必需品以外,人们开始在百货大楼柜台里看到儿童玩具的身影。然而,对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普通家庭而言,橱窗里摆放的玩具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档商品”。

70年代的孩子,没有太多新奇的玩具可以买,但是却什么都可以玩。一个布娃娃、一盒积木、一条橡皮筋、一个沙包可能是70年代儿童仅有的几样玩具,它们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无忧无虑的 段时光。李欣回忆童年时说:“那时的我经常一个人摆弄着布娃娃和积木就能乖乖地在家待上一整天。后来大一些的时候又有了橡皮筋和沙包,我的‘领域’也随之扩大。记得当时为了能拥有一条既结实、弹性又好的橡皮筋,我和同学常常去修理汽车的地方寻觅废旧不用的汽车轮胎。运气好的时候能等到一个,但也得央求看管的叔叔很久才能给我们,然后再兴高采烈地把里带拆下来拿回家让爸爸用剪刀剪出几条长长的橡皮筋。”这几条简单的橡皮筋就能带给她们无限的快乐。

相对于女孩子而言,那时男孩们的玩具品种更丰富一些,陀螺、玻璃弹珠、木质手枪、铁桶篮筐、竹蜻蜒……这些玩具的制作方法都十分简单。找一块木头稍微削一下,一个陀螺就做成了,按照L型的结构,修剪一下树枝,再用铅笔涂涂画画就变成了手枪。那时候很多人家里往往会有用旧用坏的铁桶,父母是不舍得扔掉的。几个孩子总是把这些破铁桶剪裁修饰一翻,做成简易“篮筐”,不管是石头还是沙包,大家都在比试看谁能投进去,一群男孩总是玩儿的不亦乐乎。

玻璃弹珠是男孩儿们喜欢的经典游戏,在地上挖几个小洞,然后从起点用一个小球将另一个小球滚撞进指定的洞内。这听起来就是“简易版”的高尔夫球、台球,为了玩弹球,孩子们各种姿势匍匐在地上,玩得一身灰头土脸的也无所谓。那时候谁要有一大堆玻璃球肯定让小伙伴们羡慕不已。当玩儿着玻璃弹珠长大的男孩们已经成了“老男孩”,也许唯有这些才能够唤起心底那最暖的记忆。

80年代:铁打的玩具,流水的青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玩具的种类开始增多,木头玩具少了,占主导地位的成了各种各样的铁皮玩具。铁皮玩具的制作原料俗称“马口铁”,是一种镀锡薄铁皮。“马口铁”比木头轻便,可塑性强,能做出各种造型的玩具,因此,铁皮玩具前后风靡了将近20年,几乎每一个“80后”都有 个无法释怀的铁皮玩具情结节。会跳的青蛙、啄米的小鸡、小火车、不倒翁、红色的小三轮车……这些铁皮玩具都在80后的记忆里烙下了印记。

nlc202309020015

怎么推也推不倒,这样的娃娃能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不倒翁可是不少80后学知识的启蒙教具之一,从领教它的“神奇”到明白它的原理,最后,还可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原理自制不倒翁。“我的玩具通常都是没过一个月就被我弄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妈妈常给我买些抗摔打的玩具.比如一个不倒翁娃娃。我的娃娃是红白条相间的,现在早就不知去向了。我却无比怀念。”80后祝平娓娓道来。

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不会忘记一只装有发条的铁皮青蛙,绿色、带花纹,只要拧紧发条,就可以在地板上扑腾好一阵子,憨态可掬。那时的铁皮青蛙,孩子们几乎人手一只。另一种发条玩具是“小鸡吃米”,又称“跳鸡”,其外壳用薄铁皮经印刷后冲压而成,上足发条后,小鸡跳跃,做出啄米的动作。只可惜,这样操作简单又环保的儿童玩具在当下已经十分少见了。

80后的童年,还有小三轮车做伴。骑在上面跟在大人旁边,或是几个小伙伴你追我赶争第一……儿时小三轮带来的温馨感觉,是长大后驾驭多高档的机动车都无法比拟的。

当现实生活的压力逐渐显现,80后的一代人开始集体怀旧,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越发不可收拾。打开尘封的玩具箱,早就生锈的小火车、早已残缺不全的“洋纸牌”、扣掉零部件的魔方……你会被童年的回忆瞬间击中。不要紧,童心未泯的人,永远可以是孩子。

90年代:动画片里走出的动漫玩具

“汽车人,变形出发!”对于80、90年代的人来说,《变形金刚》中擎天柱的这句台词在记忆中一直是那么清晰。几个模型,外加几架战车,就可以组成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而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指挥这些模型“大战”一场。在那个年代,男孩们都有搜集玩具兵人的经历,如今这些玩具已成“绝版”。变形金刚已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一部电影、几件玩具,而是童年的见证。

90年代,有的女孩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个芭比娃娃,那是当时最珍贵的玩具,女孩们给芭比梳辫子、换衣服……公主梦扎入心底。另一种娃娃是放入电池会牙牙学语的婴儿磨样,眼睛会动,嘴巴会笑,那可是过家家的绝对主角,睡觉都要搂在身边。

“红白机”在八九十年代几乎遍布中国,试问80后、90后们有几个没玩过“魂斗罗”和“超级玛丽”呢?小小的屏幕,单调的色彩,却让孩子和大人一起着迷。还有一款“不插电”的掌机,它只有两个按钮,“屏幕”内充满水,还有两根竖起来的针,以及数个塑料圈。按下按钮,水压就能让塑料圈圈跳起来,你要做的就是让圈圈套在针上面。简单的说,这个游戏机的玩法就是套圈圈。

20年前,“变形金刚”和“洋娃娃”是男孩女孩最想要的玩具。那时,没有计算机或iPad,更没有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小巷里战斗的“擎天柱”,客厅里温馨的娃娃家,却让每个男孩成了英雄,每个女孩成了最好的妈妈。时光荏苒,现在的你不知是否实现了那最初的梦想。

00年代:高科技玩具成主流

2000年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提高,电子娱乐设备已经成为了现在玩具中的主流。随着时代的变迁,玩具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总之,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买不到的。

李思聪今年8岁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伴随他身边的玩具从婴儿牙胶、3D床铃、益智积木、沙滩玩具、变形金刚、奥特曼到电动小火车、坦克、摇控飞机、摇控汽车、各种型号战车应有尽有。而不久前上映电视动画片《劲爆战士》,又让孩子们迷上了陀螺,着实让家长又头疼又感受着玩具的魅力。

7岁的张子睿正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搭建他的乐高沙漠赛车,他的爸爸在一边用iPad仔细研究沙漠赛车与另一款方程式赛车可进行合体形态的电子说明书。这样的场景已经无数次重复在每一个轻松的周末和闲暇的空余时间。一年前,张子睿并不知道乐高是什么,而现在,他已经拥有了3万多块乐高积木,并像其他乐高粉一样亲切地把这些积木统称为“砖”。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00后的玩具,更像是“连锁购物商品”,比如,乐高,比如芭比。 旦给孩子买了个芭比娃娃,就要买芭比服装、衣柜、床、茶几,当然还有芭比身上的皮包、皮鞋,挽着的宠物……此外,别让芭比孤单,还要给她“买个”男朋友凯恩。家长们不仅承受着这份“甜蜜的埋单”,更彼此交换着最新的玩具信息:“青岛也开了‘玩具反斗城’,我去香港的时候曾在那个玩具店买了很多东西给孩子!”、“青岛的一个商场里有了英国设计团队安装的超大滑梯!”、“我带孩子去‘比如世界’玩儿了角色扮演!”

当今的孩子们,已经很少有机会感受躲在草丛中的愉悦,也无法理解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玩个铁圈或是玻璃球有什么乐趣,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属于中国孩子的精彩和快乐也在不断改变……多年以后,长大的00后一定会像我们一样对儿时的某个玩具记忆犹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论什么时代都不会改变。

上一篇:县法学会工作总结下一篇:漫谈小学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