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示范区农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哈密地区以农业为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已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示范项目覆盖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示范区总面积达10万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标准化示范区农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准化示范区农业论文 篇1: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该文从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成效,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状;管理;成效;建议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标准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手段。示范区是指围绕农、林、水、牧、副、渔业等特定项目,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经申报审批,建设一定规模、组织管理完善的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化示范推广区域[1]。

1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动下,围绕安徽省农业资源优势,截至2018年9月,全省共建设示范区309个,其中国家级126个,省级183个。自开展示范区建设以来,本着突出重点、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原则,坚持走“龙头带动、品牌拉动、标准推动、农户主动”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成功打造了长丰草莓、大圩葡萄、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同福碗粥等一批知名品牌農产品,做强了六安瓜片、天方茶叶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1.1 地市分布 随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质和量的提升,示范区覆盖了全省16个地级市、61个县(表1)。目前,承担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较多的地级市分别是安庆市、合肥市、宣城市和黄山市。

1.2 类型分布 随着示范区的发展,示范对象基本覆盖粮食、蔬菜、畜禽、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和各类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各地市按照谷物及其作物、蔬菜及园艺作物等类型进行分类,各类型的数量具体如表2。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制度建设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结合安徽农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做法,不断丰富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并及时将成熟经验和做法上升固化为制度,组织制定了《安徽省质监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了示范区建立的原则、基本条件、建设目标和任务、示范区的管理以及示范区的审批等。通过加强示范项目的立项把关、建设期间的过程管理和项目目标考核以后的后续管理等,进一步提升了示范区建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2.2 探索有效模式 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标准+农户”、“公司+中介组织+标准+农户”等经营模式,拉动优质农产品基地生产,将产品质量和标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将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起来[2]。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建设稳定的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和高效农业体系。

2.3 跟进抓好落实 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对各市、县(区)标准化主管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年初下达任务、年中中期评估、年底检查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有力保证了示范区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实行以奖代补为主,坚持经费紧跟项目走,较好地落实了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

2.4 探索“五制”管理 安徽省质监局在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行项目预报制、项目储备制、考察评价制、中期评估制、项目退出制“五制”管理,有效保证了示范区的过程管理。

2.5 标准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工作流程、作业流程和操作流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示范区龙头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将“在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农业龙头企业80%以上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AA级以上确认”列入了每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把加快安徽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并及时就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中期评估和专项检查。在示范区建设中,示范区龙头企业应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结合的示范区标准体系。国家级示范区的龙头企业,要创建AAA以上标准化示范(良好行为)企业;省级示范区的龙头企业,要创建A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3 建设成效

3.1 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和壮大优势农产品企业 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建设示范区30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2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1个,消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空白县”,示范类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效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2 推动农业标准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各地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引用现行农业标准和制定实施农业地方标准相结合,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推动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如砀山黄桃示范区建立的标准体系通过应用和推广已取得初步成效,不仅成功申报了宿州市科技成果,同时获宿州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所开发推广的罐藏专用黄桃品种“皖83”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3 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生产领域中,贯彻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在加工领域,宣贯HACCP和ISO22000等标准的实施;在流通领域,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促进了农产品优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如望江稻鸭共生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复合推广稻鸭共生种养殖面积1333.33hm2,累计生产A级绿色食品“生态米”1.4万t,养殖“生态鸭”40万只,带动农业增收748万元。

3.4 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近年来,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抓手,充分利用安徽省农业资源,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推行“多方联动、合作共赢”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示范区承担单位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学标准、用标准、讲标准的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标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5 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在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利用生态循环建立高效种养模式,通过改良土壤、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减少农药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措施,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4 存在问题

示范区在二十几年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是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

4.1 与安徽的区域发展不相符 安徽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以淮河为界,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3]。淮北主要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等,畜牧业主要为牛、猪、羊、鸡、兔;江淮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作物,畜牧业主要为猪、禽;沿江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畜牧业主要为猪、水禽;皖南和大别山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畜牧业主要为猪、牛、禽。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选取上,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铜陵市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5种。而铜陵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生猪、稻米、生姜、白菜等示范区,市类重点农业资源中的水产资源和植物资源并没有纳入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中。

4.2 重申报,轻建设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企业和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视,但存在部分过热现象,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理解还很不深刻,特别是建成后的管理很不到位,据调查,目前还有相当比例的示范区并没有真正的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在建设,造成示范区建设整体效应下跌,严重损害了示范区的品牌。

4.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示范区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

4.4 标准化人才依然匮乏 示范区建设是复杂的工程,示范区建设既需要懂标准化知识,又要懂技术的人才,对标准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高,虽然已先后多次组织专业培训,但现有的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仍然薄弱。

5 对策建议

5.1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每个市都应该有本市的区域经济特色在农业方面的关注和重点,在示范区的建设中,应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业为示范项目,在本地、全省甚至全国加以示范推广。

5.2 加强成果宣传 今后应充分发挥现代发达信息网络系统等传播媒体,加强宣传示范区成果。一方面,仿效江苏等省市编印示范区成果宣传册、宣传碟片等,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展示和宣传示范区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全省农业标准化成果展示会,吸引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产品,在展会期间,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产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展和购物。

5.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议在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的建设中,结合示范区的建设,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到示范区的建设范畴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生产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把各个社会化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彼此联结成为一个体系[4]。加强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其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搞好服务,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建立新的服务准则,健全农业经营性服务机构,发挥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的有效作用。

5.4 完善人才建设 标准化人才建设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应充分利用安徽省举办的标准化工程师考试、各种标准化知识培训等方式,对示范区建设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育出既懂标准化知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參考文献

[1]安徽省质监系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Z].皖质办发(2009)39号.

[2]洪登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五制”管理办法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74-175.

[3]潘琦.安徽省五个农业区气候变化特点及粮食生产特点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4]赵盈.新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责编:张宏民)

作者:洪登华 郑玉艳 张金金 霍家佳

标准化示范区农业论文 篇2:

新疆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哈密地区以农业为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已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示范项目覆盖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示范区总面积达10万亩。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哈密地区 农业标准化 对策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邻,西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毗邻,北依天山山脉,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接壤,东北部与蒙古国有46公里边界。哈密地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9%,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全地区总人口56.27万人,农业人口18.5万人,有可垦地500万亩,目前已开垦耕地110万亩,实用耕地面积81.1万亩。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哈密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示范项目覆盖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示范区总面积达10万亩。

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概念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农业标准的制订、实施和监督,取得典型经验,进而推广带动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管理、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取得示范效益。

二、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现状

(一)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3年。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通过制订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围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工作。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坚持标准制订与发展地方名、特、优、新产品相结合,与创农业的品牌相结合,与促进外向型农业与效益型农业相结合,与农业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农业标准实施坚持“重点突破、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典型模式

1.“品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伊吾县淖毛湖哈密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就是这种模式。该示范区是2007年哈密地区农业局要求建立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面积20000亩。他们采取“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据统计,小试验点内哈密瓜单产由原来的1850公斤/亩提高到2630公斤/亩,商品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85%。示范区的单产也由原来的1850公斤/亩提高到2390公斤/亩,新增亩产量540公斤。通过两年的示范,农民增加年纯收入600余元。

2.“企业+农户”模式

伊吾盐池羊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就是这种模式。伊吾盐池羊肉是哈密地区独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在哈密有着悠久的历史。2005年,伊吾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伊吾盐池羊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伊吾盐池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龙头企业哈密地区伊吾县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带动盐池羊肉发展。通过3年的项目区建设,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9.5万头(只),下降2.3%;牲畜出栏18.57万头(只),增长25.8%;肉类总产量7241吨,增长13.2%;羊绒产量11吨,与上年持平;羊毛产量245吨,持平。

3.政府主导模式

哈密市精品大枣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区即属于政府主导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哈密大枣便被列入哈密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农林产品。历届哈密地委、行署领导均对培植和发展哈密大枣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自2001年起就在哈密大枣的种植上小面积推行了标准化种植。政府的扶持和市场引导,使哈密大枣种植面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视大枣产业为增收富民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给予扶持。为使规范化操作产业化运行大枣产业,哈密行署确定大面积实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使大枣产业做大做强。哈密地区2003年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了哈密大枣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并获得批准。项目建设历时3年,自2004年开始到2006年建成。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形成统一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

一是政府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有名无实。调查中发现,哈密地区和各县(市)都有成立的标准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但没有明确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机构经费不足,缺乏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二是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管理。从1994年始,哈密地区成立了负责全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行署、地区质监局、地区农业局、地区财政局、地区畜牧局、地区林业局等部门参加。由于分工不明确,导致质监、林业、农业、畜牧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是行业协会和其它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不显著。哈密地区196家农业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中,其中有5家农业龙头企业、182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和4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地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标准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许多企业还没有制订相关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行业协会主要是在组织农民生产、交易中发挥作用。四是农业标准化培训力度不够。调研中发现,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的培训推广仅局限于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没有面向全社会的固定培训网络,没有专项的培训经费,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五是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咨询服务工作不到位。调研中发现,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主办单位对农业标准化活动中所产生的记录、农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标准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但缺乏分析研究、及时的修订和提供标准信息服务。

2.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哈密地区制订的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和市县农业标准规范已达53项。但总体上无论从标准的数量看,还是从标准的技术水平看,这些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己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质量安全的需要,缺乏先进性、系统化和配套标准。

3.标准实施推广率不高

目前,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带动下在一定范围得到较好地推广实施,但总体上农业标准的实施推广率还不高。近年来,农业标准颁布制订不少,但有相当大部分尚未得到有效实施与推广,存在重制标、轻实施的现象。

三、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对策

(一)坚持政府引导,加强组织领导管理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涉及多环节、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哈密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对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意见,提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各级政府要成立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要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各县(市)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农业标准化生产,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名优特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政府加大激励力度,出台一些鼓励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推广实施及农产品认证和创名牌的奖励政策。

(二)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把制订完善农业标准规范作为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各县(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都要制订相应的农业标准,初步形成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包括农业基础及通用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基地建设标准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包装标准等在内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发展农业生产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标准技术支撑。

(三)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

目前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面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群众、干部和科技人员对标准化工作不认识、不了解,获取标准的渠道不畅。因此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推广,通过发放资料、组织培训、专家宣讲、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敏华等.标准化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6).

[2]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刘永进等.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J].中国标准化,2007(3).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张璇子

标准化示范区农业论文 篇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农业产出增长

摘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常代表了更高的农业产出增长水平。通过运用扩展的生产函数(C-D)模型,以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为例,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产出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NBS)、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农业总产出(GAP)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NBS的产出弹性为正。表明NBS能够带来较高的GAP增长,且随着建设成本的逐年分摊,这种作用会愈加明显;资本对GAP的贡献则更加显著,说明无论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还是农业本身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负的事实说明,基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的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数量的扩张,更多的强调是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这种需求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安徽省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数量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上来,而农业生产的现状恰恰又难以满足这种质量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缺乏竞争力。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围绕农、林、牧、副、渔业特定项目以示范推广农业标准化。目前,由农业部组织创建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5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00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340个。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至2009年,安徽省共设立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省级示范区73项,涉及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林业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分布于全省17个市地的61个县、市(区)。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全省有870个农产品、549个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认证和认定,368家企业91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6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随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如火如荼的建设,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潘志远、秦文利等介绍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林鸿辉、陈洁等总结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经验;钟甫宁、黄文华、金爱民等构建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对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遗憾的是,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产出效益进行分析的文献极为鲜见。本文以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为例,收集了安徽省1995-2009年以来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方面的数据,运用扩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农业产出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检验示范区建设对现代农业增长的作用和示范效应。

作者:朱慧敏 张藕香

上一篇:资料管理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课文功能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