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山东沂南县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农业基地园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精准、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标准化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标准化农业发展论文 篇1:

标准化促进辽宁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符号

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像农业这般持续热度不退,始终成为国家质量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一切皆因为,农业与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在质量发展成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时,农业的发展不仅有“量”上的要求,还有“质”上的考量。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我国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产品质量”。到2015年,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之首——即“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良好。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当传统的耕种方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时,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在眉睫。《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而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离不开农业标准化工作。其中不仅包含标准体系的建设、标准的分类管理、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完善,还包括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适用性和适应能力等。

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进程”列为重点之一,提出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研制基础设施、投入品安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标准1500项;以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320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县30个,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具体目标。可以说,“标准化”就像一个符号一样镶嵌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之中,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

辽宁农业标准化之路

在辽宁,当前正处于加快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标准化工作正在农业经济发展与质量提高过程中“发酵”。2013年,着眼于标准化事业的长远发展,《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意见》正式印发。其中,辽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即着力抓好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节水滴灌工程、畜禽标准化养殖、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及辽宁五大优势产业和五大区域特色产品为重点,构建以国家标准为引领、以地方标准为主体、以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内容。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辽宁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围绕全省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农业发展的重点示范区,以优质粮、畜牧、渔业、蔬菜、水果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和油料、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林产品五大区域特色产品为重点,制定标准体系建设规划,逐步构建起全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结合辽宁农业产业和区域特点,辽宁《关于建设全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实施意见》(辽质监联【2012】248号)中明确,在大宗粮油作物、现代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果蔬和特色产业以及现代林业等五个方面规划了农业地方标准的重点研制方向,在辽南、辽中、辽北、辽东、辽西及沿海地区规划了农业标准规范的重点研制方向。

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工作,辽宁省质监局确定了“以服务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生产和综合示范为重点”的模式,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提高示范区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同时,依据示范区的不同模式,实施分类管理。对政府承担的示范区,把工作重点放在部门的协调配合和齐抓共管上;对龙头企业承担的项目,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企业建立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上;对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指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信息快速反应渠道;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承担的项目,指导其培育农产品市场,制定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优质优价”来引导农民自觉按标准生产农产品。如今,辽河流域水稻现代化示范区、辽宁北部玉米现代化示范区、辽西北花生产业示范区、辽西设施农业示范区、环渤海水果现代化示范区、辽东特色产业示范区、辽西北生猪产业示范区、养鸡产业示范区、辽西北养牛产业示范区和黄海北部现代化海洋牧场等10个全省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正在逐渐发挥规模效应,以综合标准化方法为手段,示范区标准综合体正在构建并实施。

标准化推动了辽宁的产业化与质量发展,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根据辽宁省质监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辽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共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533项,制作农业标准化科教片58个,开通了农业标准化网络视频。前七批辽宁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161家,其中种植业示范规模57.57万公顷,总产值达到128.64亿元,辐射带动138.89万余农户;畜牧业创产值95.78亿元,辐射带动26.05万余农户;水产业养殖规模达到4.41万公顷,创产值15.31亿元,辐射带动16.4万余农户。目前,国家生猪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14个第八批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1个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乡项目也已经启动。一系列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企业及农户学习的积极性,其在促进质量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

农业标准化工作有待完善

不可否认,辽宁农业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标准化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标准不适应、跟不上等问题。正如《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标准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管理的系统性有待增强。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整体质量水平不高,一些标准更新速度慢,实施效益不明显,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技术组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但是,辽宁质监局等相关业务部门正通过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实施、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辽宁农业标准化工作,让农业标准化不仅有用、而且实用。

如今,辽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正在逐渐开启,辽宁标准化工作正在进一步发挥着基础作用。辽宁省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辽宁标准化工作将在“协调机制建立”、“标准水平提升”、“标准体系建设”、“示范试点推广”、“工作基础保障”五个方面深入开展,通过成立辽宁省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建章立制,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设立“辽宁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建立激励政策,扩大各方参与度,促进标准整体水平稳步提升;通过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手,以县域主导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领域、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构建标准体系;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发挥示范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对各类标准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推进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辽宁出口产业特点,探索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建立全省标准化人才库,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

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构建科技支撑、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标准参与度……辽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尽管还有待完善,但是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已经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凸显,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一

标准化农业发展论文 篇2:

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变沂南农业发展方式

山东沂南县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农业基地园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精准、优质、高效型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目前,全县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有机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示范带动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75元,同比增长7.3%、14%和13.8%。

着力推动农业基地园区化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农业片、西部生态片、东南部生态片三个现代农业片区,集中打造临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沂蒙绿源、汶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基地园区,形成10家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和23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达到7万亩,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210个,面积达到43.5万亩。同时,通过加快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步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10家,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95家,先后有226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或转换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全国优质黄瓜生产第一县、全国鸭业生产加工第一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设施蔬菜发展基地县。

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到农业基地园区的建设进程中,指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基地园区农业的生产实践。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环保养殖、生态林果、高效烤烟、现代渔业”六大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孵化农业科技,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同时,推广完善生产记录和基地追溯编码制度,完善22种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新评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新建标准化畜牧养殖场20个。

着力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立足资源优势,选择特色农产品,全力打造推介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先后培育最具有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件,市级以上知名品牌56件,“孙祖小米”、“耿府桑茶”、“双堠西瓜”等一批沂南优质农产品品牌逐步在全国打响,农业品牌成为农业增效、农业致富的“助推器”。 “孙祖小米”每公斤卖到56元,双堠镇埠口村“绿蒙山油桃”卖价由原来每公斤8元增加到15元。

标准化农业发展论文 篇3:

从标准化角度浅析苏州智慧农业发展

摘要:介绍了苏州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从标准化角度分析了智慧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以标准化支撑苏州智慧农业发展工作的路径和对策,为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智慧农业 标准化 标准体系 信息化

Key words: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informationization

1 智慧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自2011年首次提出“智慧农业”概念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始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推动农业迈进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各环节纳入标准轨道上,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不断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苏州在智慧农业标准化方面先行先试,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业生产的过程管理,以标准化为指引助力智慧农业进一步跃升,使农业生产中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促进行业整体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率。自2011年以来,苏州先后承担了16項国家级改革试验任务,累计创建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1个,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12个,高标准蔬菜基地示范园1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大力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2020年2月,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批复同意苏州市开展智慧农业试点试验任务,现已有9项改革落地见效,7项改革正在有序推进。

2 苏州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苏州依托大数据在政策扶持、生产应用、系统建设、平台服务等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法规制度护航农业标准化稳步发展

苏州市以国家农业标准化的有关法律、法规为制定依据,不断巩固完善农业标准化的立法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苏州农业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苏州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了创建示范区的基本规则、制度、流程等,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创建标准化示范区;《苏州市农业企业标准管理办法》增强了农业企业标准化意识,为企业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导;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为各类农产品提供了生产、加工、销售标准,保证了农业各项工作有标可依、有章可循;这些均为智慧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2.2 大数据助力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跃升

2018年,吴中、常熟、吴江、昆山4个县、区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常熟市董浜镇引进蔬菜喷微灌自动化控制、田间作物需水量远程检测等先进技术,较好实现了智能控制和精准灌溉,节水灌溉面积达5.2万亩,获评“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常熟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数字平台、吴江区内河渔船信息化监管系统等2个项目入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创新项目”;2019年,昆山智慧农业农村管理系统、设施农业果蔬采摘机器人、嗨森植保无人机共享模式等6个项目获评“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2.3 智慧管理平台体系规模初现

苏州市构建了“1+2+N”电子政务架构体系,初步建成苏州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现代农业数据资源中心、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管理平台,形成208类、3070项农业大数据资源库。昆山市建设了智慧农业农村管理系统“11NX”平台,包括1个基础管理平台、1个数据管理中心、N个工作系统和X个应用平台,将农业19类186项2000单项信息资源纳入目录体系,实现精准管理、实时服务。常熟市以“124+N”为基本架构,构建以农业数据资源为核心,综合服务、融合经营系统、A-ERP系统精准治理系统为重要内容的大平台。

2.4 优秀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来,苏州涌现一批优秀农业经营模式,以食行生鲜的“互联网+菜篮子”模式最为突出,开设3500多家社区智慧微菜场,提供生鲜商品达2000多个品类,为超过300多万户家庭提供服务,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此外,国内首家大宗农产品现货交易B2B垂直电商平台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基于数据实现产销挂钩,全面提升大宗农产品交易的效率、规模以及服务品质,2019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为17.5亿元。此外,张家港品牌农产品网上展馆、常熟市施董浜乡情十二品微商城、昆山市昆意农微商城、吴江东太湖云商城等地方模式稳步发展。

3 智慧农业标准化工作不足

3.1 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标准缺失

数据的价值在于有效应用,能提高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和提供决策依据,也能为广大农民与农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智慧农业建设多为农业传感器芯片等设备搭建的基础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数据的采集相对随机且孤立,导致数据的关联性和有效性减弱,加上数据采集的局限性,缺少市场等其他数据的对比和验证,按照“统一标准、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安全保障”的要求开展云数据共享迫在眉睫。

3.2 农业数据共享未形成统一标准

在当前智慧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多数都是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开发建设,系统之间关联不大,基础信息重复建设,未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且纵向来看省、市、县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横向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也未形成统一通道,严重影响了数据共享交换。此时需要用统一的数据标准规定数据格式,面临着因缺少顶层设计导致的系统整合、管理协同难度较大,数据质量、及时性欠佳,信息孤岛等普遍问题。

3.3 标准准确性及局限性问题突出

苏州现有的农业标准的体系化程度不足,部分农业标准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现象,如相关标准更新不及时或不准确、标准修订滞后、与现实农业生产实际脱离,不能有效适应当前的农业生产需求,这对苏州智慧农业标准化建设无形中设置了障碍。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与农业标准化生产之间的较大差异,造成标准无法有效执行落地,也间接导致了智慧农业标准化发展动力不足。

4 标准化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关标准

系统梳理苏州智慧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开展基层智慧农业信息化实证调研分析,广泛了解全国智慧农业发展情况和先进技术成果应用情况。深入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智能化“新农具”装备的应用标准,构建智慧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注重标准化体系的科学性、导向性,兼顾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在总结苏州智慧农业信息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相关地方标准,推动智慧农业平台建设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统一。

4.2 建立智慧农业发展标准体系

在技术标准中,丰富農业信息数据、农产品及附属产品、市场准入等团体标准,同时建立相应的国家及行业认可的第三方产品、技术检测标准,制定高要求,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在管理标准中,实现集财务、采购、销售、生产、库存等诸多业务单元的精细化管控,确立智慧农业常规化发展,并在政策法规、人才保障、信息共享等方面完善标准,打通智慧农业全产业链业务流,推动标准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在工作标准中,结合具体岗位特点,制定有效的工作规范、考核要求,从农业从业者满意度、生产类指标、人居环境、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体系,促进智慧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4.3 推动智慧农业经验转化为标准

以分类引导为原则,在各领域、区域内优先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全面支持企业、农业从业者创新发展,鼓励他们将先进经验、技能转化为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推动企业归纳、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实现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方面进一步提质扩面,实施整片推进。

5 结语

智慧农业对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化手段有利于总结提炼智慧农业发展的“苏州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经验”示范全国。

参考文献

[1] 李庆魁, 何金生, 韩仲伟. 苏州市农业标准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 当代生态农业, 2007(Z1):18-19.

[2] 赵春江. 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战略目标研究[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 39(6):14-17.

[3] 刘建华, 白玲, 丁保华, 等.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几点思考[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2(6):25-27.

[4] 韩秀艳, 孙涛.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6, 62(12):98-101.

[5] 文冠宇. 农业标准化之浅见[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9(17):116.

作者:汤峥 沈俊杰 张硕 王新 王智慧

上一篇:运动艺术概论的论文下一篇:电脑文艺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