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标准化

2024-05-20

农业综合标准化(精选6篇)

篇1:农业综合标准化

一、什么叫农业综合标准化?

答: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答:农业标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三大基础体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农业标准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是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与蔓延,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生产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标准化。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还必须有完善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较高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和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作保障。

二、经济全球化对标准化战略的要求是什么?

答:当今世界已进入由标准规范、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世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对标准化的要求甚至比研发新产品、新专利更加重要

当前有关国际标准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涉及的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更多的标准,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现在和未来;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世界经济史与现代管理学清晰揭示:一流的国家/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国家/企业开发专利,三流的国家/企业制造产品。因此,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到战略竞争的高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诞生更多标准,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将自己的标(企业的标准、行业的标准、国家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尤其是证商品质量和提高市场信任度方面,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方面以及在加速商品流通、推动全球大市场发展方面的作用,因而对标准化予以格外关注,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企业也意识到标准同时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开发标准同开发产品一样具有战略意义。一项标准被国际采纳,常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常可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乃至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全球标准是全球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全球产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全球化的产物。生产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的国际化,其生产组织的方式是某一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不在一国或一家公司内完成,而是根据各国、各地、各企业的优势和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和组织生产。这也是一种建立在专业化和协作基础上的生产分工,通常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互相提供同类不同规格的产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推动这种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之于跨国公司,这些公司为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将产品生产过程分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各个生产环节的最佳生产者,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支持全球产品生产和经营的标准,首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承认和广泛接受的标准。WTO/TBT定各成员国应以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国际标准在协调各国技术法规方面的作用,更加巩固了国际标准在实现全球化生产中作为“全球标准”的地位。最能体会全球标准在全球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运用这些标准为其创造效益的还是那些跨国公司。他们深知,如果参与全球生产的各个国家所执行的标准不是全球标准的话,由多个国家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以及在全球各地寻找供应商,都将是一种空想。正是由于有一个完善的国际标准体系,才使他们的全球生产得心应手。由于越来越多的厂商严格按国际标准提供商品,使许多零部件、半成品和配套产品达到了高度国际通用化。据估计,在机械制造业中具有互换性的通用件和标准件已达到80%~85%,工业化国家间贸易的30%就是这类产品的相互提供。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使之下,企业一旦发现自己产品的某一部分从市场购买要比自己制造更为经济,它就会放弃自己的生产,转而向市场采购。通过购买标准零部件,估计可降低生产成本20%~30%。福特汽车公司估计,由于推行全球化生产和经营,每年至少可节省30亿美元。

全球标准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为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创造了条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又进一步激发标准件和标准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因为只有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才是最经济合理和最有效率的。这就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良性经济循环,这也是跨国公司及其全球化生产得以迅猛发展并占据垄断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个循环链中起纽带作用的便是标准,但这个标准只能是全球标准或等同于全球标准的其他标准。

当前,起全球标准作用的主要是国际标准,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极为迅速,加之跨国公司经营的全球产品多为新技术领域的新产品,其开发周期短,投放市场快,在国际标准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事实上的”全球标准。之所以称其为“事实上的标准”,那是因为这种标准已经在发挥全球标准的作用,所不同的仅仅在于它的身份还不是国际标准。例如合作体(Consortia)标准、论坛(fora)标准以及一些权威性组织和跨国公司颁布的标准等等,都在或多或少地起着全球标准的作用。全球标准的百花齐放,一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对标准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的标准化已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的经济革命,必将推动标准化发生深刻变革。

三、阐述标准化对国民经济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答:答: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是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是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桥梁;是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通行证。

标准化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为基本目的。

当今标准化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十分频繁。标准项目的提出、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标准必须是对多方面的利益和意见协调的结果。

标准化有利于企业的技术的进步。企业现行生产技术水平无法满足高水平产品标准要求时,唯一的出路就是科技创新,用高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因此,标准化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杠杆,是产品淘汰的保证。为创建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通过标准化控制产品的市场准入。市场经济中出现质量纠葛时,标准时仲裁的依据

总之标准化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是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国内外贸易竞争的通行证;是社会化大生产中产业链条间的技术纽带;是各行各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捷径;更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标准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管理现代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前提。它有利于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缩短生产周期,可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的基础,是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是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业健康和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使用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进步。

四、《标准化法》对强制性实施的要求是什么

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只有强制性标准才是必须执行的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强制性标准的内容是:1、有关国家安全的技术要求;2、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3、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电磁兼容等技术要求;4、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要求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工程建设的其他要求; 5、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环境质量要求; 6、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要求; 7、防止欺骗、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要求; 8、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是指,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是指,在国内销售的一切产品(包括配套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不准生产和销售;专为出口而生产的产品(包括配套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不准在国内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包括配套设备),不准进口。

五、管理体系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协调一致?

答: 关系为: 统一、利益共通、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应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看作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当然,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也存在着许多联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使企业生产和管理有章可循,达到用户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它们都强调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强调质量与效益的统一。而且,它们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通用性,为各种不同层次的企业所接受。而且在GB/T154961995《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企业标准体系“有关质量的部分应满足按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需要,为建立质量体系提供支持性文件。”在GB/T190011994《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的引言中指出该标准“所规定的质量体系要求,是对规定的技术(产品)要求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此外,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也有所不同。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标准个体,以产品标准为主,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按业务性质分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呈横向排列。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开展质量活动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其基本构思是从技术管理出发,建立相应的保证能力,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纵向展开。

这充分说明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是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企业标准体系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而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支柱。

协调方法: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推行GB/T19000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并按照这一系列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首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这时有的企业完全抛弃已经建立起的一套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另起炉灶,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于抛弃了本企业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造成文件之间的相互矛盾。而有些企业又在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时完全照搬该企业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造成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不符合质量体系运行的要求。其实,每个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前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既不能完全照搬,又不能完全抛弃,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理顺两者的关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原理,进行适当地取舍,并加入GB/T1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把它系统地编制成一个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体系文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质量体系文件是以质量职能为核心的,它根据所服务的市场、产品类别、生产过程、顾客及消费者的需求,确定所要开展的质量活动;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是以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它不仅包括与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的设计、采购、工艺、生产、检验、营销等,还包括能源、卫生、环保、考核等与产品质量无直接关系的管理内容。

六、试述标准先行对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答:标准化在网络中应用叫做网络标准。网络标准是影响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网络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与根本保证。因此网络先行对网络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

标准先行在国外广泛应用。其目的统一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以及其基础的各种应用,增加信息技术产品的兼容性,从而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开放系统互联标准(OSI)是独立与生产厂商的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的技术规范,从根本上打破了各厂商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为所有系统的互连互通奠定了基础,已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承认和接受,包括学术界,工业界以及主要工业化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标准先行在网络数据通信与公用数字网络方面的标准,也共同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

标准先行对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及网络信息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与保障作用。国家把数据通信和开放系统互连标准的制定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我国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现在公共网络上绝大部分信息的提供者是欧美国家,而且网络系统从硬件、软件至各种标准,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我国要想振兴民族产业,必须拥有自主版权的标准产品。

网络标准的典型是OSI标准。而OSI整套标准可以分为总体标准、基础标准、功能标准、管理标准、一致性测试标准和典型网络标准六大类。总体标准中最重要的是OSI参考模型标准,它规定了OSI标准的体系框架。参考模型把开放系统互连分成相互独立的七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层利用其底层提供的服务实现本层功能,同时为其高层提供增强了的服务;相邻各层之间定义了严格的接口和规定,当需要进行通信时,必须严格遵守各层有关协议和规定。

七、服务企业如何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答:1企业高层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将体系管理和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中有一条是“领导作用”,这一条原则说明了企业要开展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就要充分的发挥领导带头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体系的开展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以身作则,为体系的运行提供足够的资源,在体系日常运行中,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体系的正常运行。全面多方位对员工进行体系相关知识培训,从而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之中,质量体系的载体是文件、记录,而使用和执行这些载体的是我们的员工。那么,想要员工能准确无误的使用和执行企业所策划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措施,就必须首先要教会员工怎么做,其次要教会员工分辨正确和错误,这就需要全面多方位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3认真开展内部审核工作,做到有发现、有整改、有验证三个步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是对体系运行的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的最好的检验方法。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做到持续改进。以“小改善,大进步”的思想,使公司的质量体系不断完善,不断进步。(1 每一次审核都要提前策划好,包括审核的时间、审核组的成员以及受审部门负责人的时间、工作安排。2 审核中要求审核员做好详细的审核发现记录。清晰地记录下审核的地点、负责人,发现的问题事项,所涉及的文件记录等等,以便于后续进行整改。3 现场审核完成后,逐条整理好审核中的问题发现,并通报给相关的责任人,要求其回复整改措施计划回复时间和问题关闭的计划时间。发现的问题必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天之前完成。4 按照责任部门回复的整改完成期限,按期检查、验证其落实完成情况,对于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任部门,要求其重新进行整改。)做好现场5S管理,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平台,体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需要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管理团队。5S管理活动,正好可以培养员工的个人素养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所以,制造型企业必须运用5S管理活动,为体系的顺利运行做好基础工作。5S管理活动通过日常对操作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工作,逐渐形成一个规范化的作业现场;通过对日积月累的习惯培养,逐步使员工养成良好、规范化的做事习惯。只有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形成下,质量体系才能一丝不苟的被现场操作员工执行和使用;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不断地修订质量体系文件,使其与现场实际一致。有的企业,从开始推行质量体系到目前,所使用的文件仍是初始的哪一套文件。几年下来,从未对文件进行过关注和修订。这样就形成,文件规定是这样,而现场实际操作是那样的局面。文件内容与现场实际不符合,无法起到指导现场实际的效果。

因此,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不断地修订现有的文件体系,使其和实际现场操作一致,和企业的管理过程一致。只有这样,企业所建立的文件体系才能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效用,才能不与实际脱节,质量体系才能顺利地运行下去。

八、如何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

答:

1、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关键控制点是指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或关键点,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即对生产过程中对健康有潜在不利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性因素或条件进行控制,确保产品符合食品标准要求。做好记录,以便指导生产。

2、加工过程涉及的水源、化学品、与食品接触的器械表面的卫生、虫害的防治、交叉污染等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控制。按规定每年对水质进行两次全项目检测,保证生产用水的安全。使用的化学物品应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生产,并附有使用说明;入库时应由保管人办理验收和登记手续,建立库存物资台帐;设定专人领用,专区存放,专人保管等。车间内所有生产设备、管道用工器具均采用不锈钢或食品用材料制造,完好无损且表面光滑无死角;清洁、消毒可按工艺要求用自来水、热水、许可用化学剂清洗、消毒,合格后方可开始生产。车间入口处安装塑料胶帘或风帘设置,安装纱窗;车间、更衣室内装有紫外线灯,下水管装水封式地漏,与外界相通的污水管道接口处安装铁纱网等措施。预防不卫生的物体污染食品、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接触面。

员工与生产环境的安全控制:

1、生产人员的安全控制。企业组织员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办理员工健康证,建立档案;新员工须持健康证且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凡患有法律规定不得参加直接接触食品加工的疾病的员工不得安排上岗;组织员工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生产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企业每年根据各岗位的任职要求对管理人员、检验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特殊工种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企业文化、专业技术知识、岗位技能、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的培训,达到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

2、生产场地及生产设备的安全控制。食品生产场地卫生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对加工食品生产场地卫生进行有效控制,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性。“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良好的设备设施是生产好产品的前提条件。设备装置好,工艺参数稳定,产品质量就易于控制。按设备管理制度制定保养和维护计划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以保证其完好性,设立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机构,生产线配置专职设备维护员,设备操作员,保证设备使用的专人化。

包材与成品检验的安全控制: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材对食品的影响极大,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所用的包材要有专人检验监督,质检员不定时抽检,质控部门严格把控检验关,不合格包装材料不投入生产使用。按国家相关规定和产品标准对成品进行抽样检验,产品检验合格才能出厂;对所有产品都要进行留样检验和批次标识,以便对产品实施可追溯性控制;检验员应经过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检验过程中出现数据异常,要组织人员调查分析,从人员、方法、设备、环境、使用药品等方面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后,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

篇2:农业综合标准化

【字体:大 中 小】【关闭】

胡伟陈芳

农业标准化是指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必须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需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机作业质量法制化管理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农机作业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既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又能够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就是在农机化生产过程中,突出抓好农机作业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农机作业标准化不是软任务,而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节约能源、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的硬措施,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机技术状态、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作业,是提高产量、改良质量,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1.1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先进的应用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使农业生产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使农业生产逐步按工业化的方式进行。

1.2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机标准化,就实现不了农业标准化和质量效益型农业。三是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要措施。在农业品种、生产技术、作业方式上努力与国际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1.3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农机作业标准是专家经过研究并验证的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范,实施这些作业标准就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完成农业生产的任务,并且达到节约的要求。比如,减少农机作业油料的使用,或保持农机良好的机况等,从而达到资源节约的作用。

1.4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种植规模化、作物生产基础化、农业精准化和田间作业的规范化,都要通过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来完成的。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推

广部门为使技术准确的应用,都要制定一些规范化的农机新技术规程,而这些规程就是农机标准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就可以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去,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5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建设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的发展和健全,对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农机社会化生产的规模的扩大,相应的作业质量纠纷发生的就会越多,如何解决这些纠纷,农机作业标准就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尺,用技术法规,即农机作业标准去评判质量纠纷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作业质量矛盾的减少,可以评判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机社会化作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2农机拥有者是农机作业标准化的主体

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过程,必须由熟练掌握标准的农机驾驶员和达到标准技术状态的农业机械来完成,通过实施各项农机化作业标准,确保各项农机作业达到生产要求,从而生产出标准的优质农产品。

2.1农机拥有者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关键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体制改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越来越显现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这种方式既保障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业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和合理化管理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有偿作业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也将取代一家一户拥有农机具的格局。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而拥有和使用这些农业机械的农机手也就自然成为实施农机标准化的主体。这种既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民就业,又能实现农机具最大利用率的方式,必将成为推动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进程的主要动力。

2.2 加强培训,奠定标准化实施的素质基础

没有“标准人”,干不出“标准活”。因此,加强标准的制(修)定和宣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知识的农机标准化推广、应用队伍,建立现代农机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体系,对农民选择和使用农机具的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农机操作者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所以,在积极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农机标准的宣贯工作,通过技术培训方式,让农机使用人员掌握这些标准、应用这些标准就成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基础了。体系建设和典型示范是农机作业标准化实施的促进措施

重点围绕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农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在农田作业的各个环节上认真实施,从而有效地把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机作业的始终。

3.1 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

针对我市农业生产实际,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化需要大力推广和认真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制修订和推广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

农机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把农机作业标准逐步整理、研究、修订和完善起来,制定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形成比较完整的、标准较高的、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体系包括整地、播种、深施肥、栽植、喷雾、中耕、收获、加工等农机作业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评价方法,具有质量要求明确,指标量化清晰,操作简便可行的特点,为实施和检查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使农机作业有章可循,农机作业质量检查有法可依,农机化生产时时、处处、事事都有标准依据和规章约束。

标准化体系制定必须坚持四条原则。一是以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为基础和依

据。二是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总结现有的成功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充标准。三是标准制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客观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四是注意农机作业标准的系统性,使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协调。

3.2 建立示范点,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通过建立示全程机械化标准作业示范区和关键环节标准化示范点,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总结实施区农机作业标准化经验,形成本区域内重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促进土地要素流转,探索农业适度规范经营和连片种植,以利于带动相关作物的农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

天津市经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各示范点都总结出一些适于本地区的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典型引导,以点带面的作用。在示范点建设上,一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帮助示范点认真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使示范点从组织领导到技术指导都成立了相关组织,认真落实和执行农机作业标准,充分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对示范点工作指导。市农机局组织有关处、站技术人员,在春播到秋整地的每个作业环节上,深入到示范点的试验田指导农机标准化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为继续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积累原始技术资料和科学依据。三是初步形成了主产作物农机标准化生产的模式。

4. 结束语

加强农机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们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要通过制定标准化作业技术规程,积极促进标准化实施。用召开农机标准化生产现场会,将标准及时发放到示范户和有机户手中,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农机使用者作业按标准干,检查按标准看,做到培训、指导、检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载体作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作业,促进质量效益型农业健康发展,加速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步伐。

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作业体系,保护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种子生产标准化、农艺措施标准化、农机管理标准化、田间作业标准化,使各项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实现。

篇3:农业综合标准化大有可为

中国最初的农业标准化是从制定棉花、烟草、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标准开始的,主要是这些产品的分等分级标准。因为这是农产品收购过程中按质论价的依据,是关系到国家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标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作用。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农业标准化怎么搞,既缺乏自己的经验,也缺乏国外经验,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摸索。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标准局在组织工业产品综合标准化试点的同时,于1983年下发了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的通知。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综合标准化这种方法非常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它很有可能为农业标准化开辟一条路来。通知下达后,得到了地方标准局积极的响应。许多省市局的领导,亲自参与试点的组织工作,亲自动手总结经验。其中,像原辽宁省标准局的宫长福局长和方永德总工程师、原福建省标准局的林东钦局长、原新疆自治区标准局的孟鉴兴局长等领导同志,在他们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试点任务,培植出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而且他们还亲自撰写论文,参加综合标准化学术讨论,从而激发了地方局同志开展综合标准化的极大的工作积极性。仅仅两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大面积丰收,总结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试点经验。到1987年国家标准局在丹东市召开“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经验交流会”时,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国家标准局韩兆芳副局长高兴地总结道:“实践证明,我们可以向农业综合标准化要产量、要质量、要水平、要效益。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综合标准化大有可为。”为什么说它大有可为呢?

1 农业标准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农业标准化是在工业标准化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但农业标准化不可能套用工业标准化的做法。因为农业标准化的对象同工业标准化的对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农业标准化的对象是一些有生命的物体,这些有生命的物体的生长过程与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可能一样的。

但是,农业标准化怎么搞?由于没有经验,只能效仿工业的做法,简单地、零星地制定标准,结果总是达不到预定目的。福建省标准计量局在一份总结报告里说:“1982年我们在工作中遇上了问题。”遇上了什么问题呢?他们说:“标准化以最佳化为其目的。但制定了产品标准,(执行的结果)并未达到预定的目的。”于是,他们对仅靠单个的产品标准来解决问题的做法产生了怀疑。后来,泉州罐头厂的一项做法又进一步启发了他们。

该厂生产的蘑菇罐头质量获省优、部优,其诀窍是把好原料关。蘑菇是当地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由于质量上差别较大,工厂只好分等收购。这不仅造成了许多麻烦,而且还影响了农民收入。后来,工厂一反常规,采取了由工厂统一培育蘑菇菌种,送菌种给农民,并采取指导农民按规范栽培的做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原料的质量问题。这件事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个别标准单打独斗。他们认为“综合标准化就是系统科学理论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也可叫做标准系统工程”。泉州罐头厂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把种蘑菇的农民视为系统的要素,将以往那种单纯用标准把原料关的做法,改为向农民提供对产品质量起关键作用的菌种,并给予指导。这就是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问题,其结果必定是整体效益最佳。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这次综合标准化实践,等于向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者普及了一次系统论的基本知识。它使人们站在一个先进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问题。通过这次实践,使农业标准化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人们普遍认识到,任何一个农业标准化项目,哪怕是提高一种作物的产量或者是提高某种农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单一因素的问题,都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方法,必须是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综合标准化的方法。从而使农业标准化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也正是大批的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成功的原因,并由此奠定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2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标准系统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国家标准比较简明扼要,只是规定了一些原则和必要的工作程序,例如:国家标准要求在规划阶段编制“标准综合体规划”,这个规划就是对即将建立的标准综合体进行设计。至于这个综合体如何表达,以及用什么方式表达,标准均未做任何规定。这种“宽容”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各单位建立的标准综合体,都是一个具有特定目的的标准系统。虽然各单位的叫法不一,但是系统的构成原理却惊人地相似,基本上都是以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线,将过程划分为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既互有关联又相互独立,自成系统(如:种子标准子系统、栽培标准子系统),在子系统内部依据该阶段的客观需要制定相关标准。

为什么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样的标准系统结构呢?系统论认为,功能源于结构。人们创造或选择某种结构的目的就是要使系统具备某种功能。上述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和优点是:

(1)系统反映实际生产过程,即:标准系统不把标准分成各种类型进行归类排列,而是按照农业生产实际过程的先后次序。这不仅使标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且使标准的实施更为方便。

(2)按农业生产的阶段性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就进一步使复杂过程简化,有利于标准实施(农民在每个生产阶段只需掌握有限的相关标准)。

(3)每一个子系统中的标准都通过功能协调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所有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集合,构成整个系统的总功能。当系统总功能与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时,可通过改变特定功能的子系统进行调整,而不牵动其他子系统。这种模块化结构所特有的、使系统能自下而上演进的功能,增强了系统的动态性和柔性。这一点对提高农业标准的应变能力有特别的意义。

系统中只包括当前所需的标准,不含任何无关标准,层次尽量减少,标准尽量简化,文字通俗易懂,这样的简洁系统才易为农民接受。

3 有利于发展“精细农业”扼制“疯狂农业”

什么是“疯狂农业”?“疯狂农业”尚无公认定义,其表现就是控制植物、动物的生长环境,或使用生长激素、催红素、催熟素及甜味素之类药物,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通过使用化肥或高产品种(如:转基因)强行增加产量。据西班牙科学家对西红柿检测的结果,现在的西红柿比以前又大又好看,但味道指数(酸甜度)、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下降。据说疯狂养殖业中,有的鸡每天能下两个蛋,但蛋清多、蛋黄少;疯狂畜牧业生产的猪长势快、体积大、肉质轻、体质弱,为了防病要长期注射抗生素,吃这种猪肉无疑于慢性自杀。国外有学者把这种非理性的生产方式叫“疯狂生产”或“疯狂农业”。

为了扼制“疯狂农业”,可以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种种措施。综合标准化则是将农民由“疯狂农业”引向“精细农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因为“精细农业”是使农民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既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又可增加收益,不仅能赚钱,而且能稳妥地赚钱,达到较好地处理数量和质量关系的目的。只要农民走上这条正路,他们便会放弃那些有损质量的做法。在试点过程中有一户养鳗鱼的农民,他所建立的标准综合体就是一个支持精细农业的标准系统。

这个标准系统的要点是:

(1)综合标准化对象:鳗鱼饲养。

(2)综合标准化的目标:保证质量(满足进口国的严格质量要求),增加产量(获利)。

(3)为保证质量制定了下列标准:

·养鱼池水质标准。水质与鱼的肉质存在相关关系。水中的有害物质被鱼吸收后,在鱼体中积累,从而影响鱼的质量。为保证鱼的质量,首先就必须保证水的质量。国外客户对鱼的质量有具体要求,这就必须经过试验和经验积累找到水质和鱼质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水质才能保证客户要求的鱼质?既不过高(过高了浪费),也不过低(低了达不到目的)。最佳值的选择是定好这个标准的关键。

·食饵标准。鱼的饲料(食饵)与鱼的肉质存在强相关关系。食饵的卫生指标是鱼的卫生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保证鱼的卫生指标,就必须严格控制食饵的卫生指标。这里的关键仍然是要通过试验或积累经验,找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即:食饵的卫生指标达到什么水平才能保证鱼的质量符合要求,既不能过严(过严了成本会大幅增高或难以实现),也不能过宽(过宽了达不到目的)。最佳值的选择是制定好这个标准的关键。

·运输方式和运输时的水质标准。运输方式标准是要解决运输过程中鱼的成活率问题,以保证不超过用户规定的死亡率。运输过程中的水质,既与死亡率有关,也与鱼的肉质有关。这同样要选择最佳对策。

(4)为提高产量制定了下列标准:

·养殖密度标准。按照规模经济原理,企业的不变资源和可变资源之间,在数量上达到最佳组合时的规模,可获得最大利益。对池塘养鱼来说,不变资源是养鱼池,其他是可变资源。资源的组合,主要是养鱼池和池中的鱼。鱼池大小是一定的,如果鱼的数量太少,得不到规模经济效益,赚不到钱;如果鱼的数量过多,就可能适得其反,也得不到规模经济效益,也赚不到钱。所以,制定这个标准的关键就是找到它们之间的最佳组合。此外,同样的1平方米水面,养不同生长阶段的鱼时,组合方式又有很大不同,要分别找到它们的最佳组合,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标准。

·养鱼池水温标准。鱼在池中生长的快慢与水的温度呈相关关系。所以,水的温度也是与产量(目标)有关联的影响要素。通常是水温低的情况下鱼生长得慢,水温高时生长得较快,但也不是越高越好。实际上在制定标准时,要求我们根据鱼的种类寻求一个最佳水温。这个最佳值的选取,同样需要通过科学试验和积累经验。

·增氧机操作标准。鱼池的水中要含有一定量的氧,鱼才能生存。因此,水的含氧量也就成为与实现增产目标相关的要素。由于池中的鱼不断消耗水中的氧,所以水的含氧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含氧量低于某一临界点时,鱼就会大量死亡。因此,必须保持水的含氧量在临界点以上。为此,池塘里安装了增氧机。这就必须搞清楚增氧机每天启动多少次,每次运转多长时间,才能保证满足这个要求。这也是一个选择最佳值的问题。因为开动的次数和时间不够的话,达不到要求;开动的次数和时间过多过长,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制定出来的增氧机操作标准,就必须包含启动时间、运转时间、间隔时间等定量化的规定。

·食饵系列标准。鱼是靠食饵长大的。食饵是实现增产目标的主要影响要素。食饵也是养鱼成本中的重要因素。这个标准制定得好坏,既关系到产量,又关系到成本。实际上,也是要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产量一定时的投入最低,或投入一定时的产量最高。归根结底是要寻求一个以尽可能少的食饵换取尽量大的产量。通过实践他们掌握了不同生长阶段的鱼,不仅对食饵的数量要求有显著的不同,而且对食饵所含的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食饵的营养配比不合理,便会降低食饵的利用效率,达不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于是针对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了食饵系列标准,生产系列食饵。

·饲养标准。向鱼池投放食饵,数量不足影响鱼的生长,数量过多会浪费。必须针对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投放不同次数、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鱼饵,这是饲养标准的内容。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在综合标准化原理的启发下,建立的生产鳗鱼的标准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建设过程中,也就是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综合标准化所特有的目标导向、系统协调和整体最佳的方法原理。这样建立起来的标准系统便是“精细农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实现质量和效益双赢的切实保证。这才是扼制“疯狂农业”,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治本之道。

4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制高点——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农业生产的许多问题,可以说都与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太低有关。有些企业论规模已经很大,但其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依旧很低,诸如:在禽畜饲料中加抗生素以解决防疫问题;通过使用激素来提高产肉、产蛋率问题;用化学药品催熟、催红、增大、增重等问题,都是“疯狂农业”的表现。凡这类企业均谈不上是集约化,可以算是大规模“疯狂农业”。

农业的出路在于集约化经营,而集约的本质在于生产的高效率、产品的高质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的高度密集。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要实现它确实不容易,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在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中涌现的“沈阳市马三家养猪工厂”便是这样一个集约化经营的典型。

这个单位之所以取名为“养猪工厂”,那就是说它不是通常的“养猪场”,而是一个具备了工厂特征的养猪企业。例如:成批投入、成批产出,流水式生产,每天100头,天天如此。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它们建立起物料保证系统(包括: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及检验等方面)、疫病防治系统(包括:环境控制、防疫、个体免疫等子系统)、饲养管理系统(包括:个体选择、饲养原则、饲喂方法、圈舍卫生、温湿度控制等子系统)。此外,为了保持猪的优良种性,还建立了良种繁育系统,以及供水、供热、运输、屠宰、加工等配套系统。

这是一个大规模、高密度、封闭繁育饲养的生产体系。它的产品是鲜活的生命体,与工业生产相比,受制因素更多、更复杂,技术指标难以控制。为确保大规模、高密度生产的安全、稳产,不仅要求各项系统之间达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对总目标的实现起到切实的保证作用,而且要把各项技术指标调整到相当精确的范围,才能实现生产和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保证产品的高质量。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这又确实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前提。对此,他们按照综合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进行了如下的关键研究和实践。

4.1 确立总体目标

他们确立的总体目标是:从现在起经过三年的综合标准化管理,在生猪出栏不低手2.5万头、日产生猪不低于100头的生产情况下,实现:

(1)肥猪日增重由650克提高到680克,料肉比由4.5:1下降到4.1:1;

(2)幼猪日增重由500克提高到520克;

(3)生猪60日龄个体重由16.16千克提高到17.15千克;

(4)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由19头提高到20头。

这些目标是综合标准化的最终目的,实现这些目标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标准化的真正效益。这些目标是根据什么确定下来的呢?他们首先是对猪厂的现状及历年的生产水平进行分析论证,发现可以改进提高的潜力;其次,他们预测猪厂的生产经过三年综合标准化试点,把工作程序和生产技术进行系统化处理,建立标准综合体实施到位后可能达到的理想指标,同时考虑到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4.2 相关要素分析

确立了目标之后,接着就要分析并明确与这些目标相关、影响目标实现的要素。为此,他们用编制相关要素图的方法,把生产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经过对这个系统的分析认为:猪的繁殖和饲养是这个系统的主体,疫病防治和物料保证是这个主体的两翼,这三部分构成了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项管理内容,如:“繁殖饲养”子系统包括良种繁育、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三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有许多更具体的管理活动,如:“饲养管理”又包括后备种猪饲养管理、空怀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泌乳母猪饲养管理、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断奶仔猪饲养管理、生长幼猪饲养管理、育肥猪饲养管理等等。通过这样一层层的周密分析,把生产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影响要素都找出来,并明确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关系,绘出相关要素图。这就为建立标准综合体以及制定标准奠定了基础。

4.3 制定标准建立标准综合体

在制定标准过程中,他们遵照标准是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成果基础上产生的这一基本原则。因此,每项标准都做到有根有据,绝不拍脑袋想当然。他们对建厂10年来的生产过程统计资料和科学试验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筛选,以此作为制定标准的重要依据,例如:猪种标准就是在多年来通过杂交组合、品种选育形成的特有良种猪基础上产生的;疫病防治标准是根据本厂多年来在防治猪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从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提高易感动物的抗病能力等方面出发制定出来的。此外,他们也非常重视吸取别人的经验,包括国外的经验,如: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就是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参照了GB 8471-87《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和美国农业部标准制定的。由于这个标准对总目标的影响最为直接,标准中的规定达到了相当科学精确的程度。其中,养分含量是根据多年生产及现行配合饲料的应用实际,对消化能、粗蛋白、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钙、磷及食盐等项做出了定量规定;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两部分的定量指标,是经过科学试验和生产应用效果制定的。而且这一饲养标准又是按日龄分档的(见表1),使标准做到精细、科学、合理。

这个标准不仅是实现综合标准化总体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猪肉品质,即肉中各种营养成分的甚本来源。而这些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饲料,因此,相应地对饲料做出了规定(见表2)。

就这样他们依据相关要素图共制定了14项标准,由这14项标准构成了“瘦肉型猪工厂化生产标准综合体”。

4.4 对标准综合体进行试验验证

标准综合体虽然是建立在以往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但在当前的具体情况下是否适用?是否可行?还要通过试验验证的考验。为此,工厂在标准实施后,对不同日龄阶段的生长育肥猪进行了严格的抽样试验。

试验验证之前,厂长正式下达了试验验证任务。组织技术人员和饲养员在学习和掌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试验实施方案和试验设计。他们从不同育龄阶段的生长育肥猪中随机抽取4,815头进行试验。其中幼猪抽取2,340头,肥猪抽取2,475头,分别进行小试、中试和群试,共8次试验,为期38周。

(1)试材选择:在大群生产的幼肥猪群中随机抽样,进行编号、记录性别和个体重,并按常规试验要求进行疫苗注射和阉割。

(2)试验内容:调查增重与日增重情况、饲料报酬、幼肥猪拟定标准的可行性。

(3)试验目标:幼猪日增重由500克提高到520克,料肉比由3.5降到3.1;肥猪日增重由650克提高到680克,料肉比由4.4降至4.1。

(4)试验称重与记录:各期试验在开始和结束时各称重一次,均在早饲前空腹进行,记录称重结果并详细记载饲料消耗情况。

通过试验对标准中不尽合理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使标准既先进,又切实可行。

4.5 标准实施和测试跟踪

标准化贵在实施。设定的综合标准化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所建立的标准综合体是否科学合理,更取决于它能否被认真地贯彻实施。因此,综合标准化特别重视标准的实施这一环节,这也是综合标准化的一大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标准,工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示范,按车间、按班组分别贯彻,每个工人都能掌握并吃透标准中的技术内容。同时做好跟踪测试和监督检查,做好原始记录,及时反馈信息。

这项综合标准化试点过程中除了认真总结已有经验,还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标准中不少技术内容是由科研成果转化的(如:仔猪早期断奶、仔猪补铁、生猪能量水平的测定等),从而使标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经过系统处理的各项标准结成标准综合体,把整个企业联结成一个严密配合、协调动作的有机整体,像流水生产线一样,按固定节拍运行,达到了工厂化生产瘦肉型猪的目标,展示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美好未来和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深入探索 谋取最佳,福建省标准计量局工作总结(内部资料).

篇4:农业综合标准化

据了解,2013年12月,乐亭正式获批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成为全国首批39个示范县(市)之一,建设期限为3年。“乐亭具有深厚的农业标准化发展基础。”谈到成为全省两家示范县之一,乐亭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刘丽茹认为“当之无愧”,“乐亭自1998年起就先后建立了贝类养殖、设施桃树无公害栽培、毛皮动物养殖等5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自2014年起,乐亭全面启动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项目,以蔬菜、果品、毛皮动物养殖和扇贝养殖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一行一品”、“一业一品”为产业导向,坚持推动县域农业战略性调整,在全县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该项工作的基础是构建农业标准综合体。”刘丽茹介绍说,乐亭的农业标准综合体共有4大类总计93项产业标准组成,其中由乐亭承担制定的省、市级地方农业标准就有20余项。

“每一个标准,都要在在全省或全市收集大量数据,之后进行反复实验,还要经过省内权威科研部门和主产区农业部门的认可。”刘丽茹告诉我们,每一小项标准的制定都凝聚着乐亭各职能技术人员的大量心血。

据介绍,近年来,乐亭累计制定各类农业标准40余项,其中省级农业标准7项,市级农业标准达到了30余项,既展现出乐亭农业技术的深厚积累,又为农业综合标准化建设抢占了“制高点”。

建立标准综合体只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开端,与之紧密相连的,是将标准化综合体应用到全县农业领域的服务体系。“服务体系的核心是由全县农业技术精英组成的4个推广指导组,承担着推动全县农业标准化进程的使命。”刘丽茹介绍说,围绕技术推广组,乐亭还组建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安全检测和农业公共性服务等配套系统,共同组成了“面面俱到”的标准化服务保障体系。

据统计,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大型标准化培训班200余期,开展集中现场技术指导4000余场次,培训指导农户43万人次。

截止到目前,全县果菜种植示范面积达80万亩,扇贝养殖示范面积达44万亩,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7%,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

随着农业标准化进程的推进,乐亭农业悄然发生着蜕变。乐亭县万事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育苗室员工冯敏楠切实感受到了农业标准化所带来的变化,“以前育苗大伙主要靠经验,实施标准化后才知道,育苗的学问深着呢。”冯敏楠说,“现在全部按照育苗规程生产,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种苗成活率和质量明显提高了。”

农业标准化使乐亭农业步入了现代化发展轨道,不仅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还对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销售等一系列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丞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乐亭20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之一,丞起依托自建的“省级院士工作站”,开展果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的新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农户5000户,助农增收超千万。

位于胡坨镇的金畅果蔬专业合作社也受益于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该县两家省级示范社之一,近三年快速发展,组建了农技服务队、蔬菜销售中心和运输车队,建设了育苗、试验等多个专业基地。“农业标准化是我们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助力。”理事长谭景辉同时坦言标准化也是产品品质的可靠保障,合作社旗下品牌“金畅王”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依托其优质品质,畅销北京各大超商,日供果蔬量超10吨以上,成为社员增收“利器”。

篇5:农业综合标准化

各盟市财政局: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何问题,请及时与自治区农发办联系。

篇6:农业综合标准化

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审查意见

金沙2011项目区位于本县的东部的安底镇,项目涉及安底

镇温泉村:四楞、斯村、大木树、小沟、上坝、小龙井、苏家寨、大寨、高石坎、老房子、乔家寨、白沙井等12个村民组及桂花革:碾房、龙井、高炉、康段、桂花、大院、大坡、学校、马头山、花灌等10个村民组。项目区通过灌溉渠道配套和防渗改造,排涝沟渠、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建设改变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农民的增取。

一、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涉及总面积亩,其中通过五座小拦河坝及31.19km

灌溉渠道建设使亩农田得到灌溉,建设8.59km排涝渠保护亩,建设5.32km机耕道使亩农田实现机耕。

二、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措施

1)干渠13条,总长22.57km。

2)田间渠29条,总长8.62km。

3)排洪沟4条,总长6.39km。

4)排灌渠7条,总长2.26km。

2、田间道路工程

1)机耕道10条,总长5.32km,其中1条1.8km,安4m,C15

砼路面,其余为3.5m,安泥结石路面。

2)生产便道25条,安1.5m,混泥土路面,总长7.08km。

三、工程概算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1591.6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994.64d万元,农业措施投资351.24万元,项目管理费27.00万元,工程管护费14.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案: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61.11万元,省级配套339.55万元,县配套84.89万元,群众自筹106.11万元。

四、项目建设工期

本项目拟定于2011年10月10日开工,2012年4月30日完工,2012年5月10日竣工验收。

五、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县委、县政府成立金沙县2011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管理和协调,确保工程资金,速度按计划进行。

建成后由两个村抽调人员组成管理站,隶属县农业开发办。

六、存在问题及修改意见

1、项目区规范范围前后不一致,第2页为安底镇温泉村和桂花村;而第33页“2011年金沙县农业综合开发可研在间民、土城二个乡镇进行„„”,复核。应只有一个项目区、并前后相一致。

2、报告中项目规划涉及的耕地面积前后不一致。报告第21页~25页计算水量计算中,4个片区灌溉总面积13310亩,在田、土比例中,第三片区田土分开时差3500亩;第32页“本工程涉及耕地面

积15179亩(灌溉)”;第35页“„„20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开发面积1400亩,其中:国民片区控制面积7000亩,土城片区控制灌面700亩。”第47页金沙县申报20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开发面积11300亩。复核应只有数,并各计算相一致。

3、水利措施

1)保证率建议改为80%。

2)补充水源的可靠性分析,报告中的分析计算方法不妥,以大龙井山塘为例,总容积0.653m3,计算出的供水能力38.37万m3。不可能。

引水工程(包括泉水)应分析计算80%年份的目枯水流,由枯水源计算灌溉期的枯水流量。

3)补充完善灌区的作物灌溉制度设计,灌溉制包括,流水方式,流水次数,每次流溉水量,每次的流水延续时,流水定额,流溉定额等,报告中只给一个流溉定额不变。

4)水量平衡计算

①蓄水工程应做兴利调节计算,说明对流区的供水量及可否满足流区的各时段的需水要求。

②引水工程应分析计算水源在流溉期的枯水流量与流区由种植结构,作物面积,流溉制度计算出的需水流量平衡。

5)工程设计

①补充五座拦河坝的枢纽布置,按规范补充五座拦河坝设计与计算。

②流溉渠道设计,按流区的面积,种植结构,流溉制度设计,计算流区的净流量,再计算流溉利用系数求得毛流量作为渠道取水口的设计流量。

③补充渠系建筑物规划布置及设计,报告中的渠系建筑布置不全,应增加使至运行管理及计量方便。

④排涝设计。排涝与防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设计计算方式也不同,排涝是排除积水保证农作物生长,防洪是洪水威协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耕地的安全。

排涝以一次设计洪水总量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时间内排除(一般为1-3天);防洪是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排洪渠。

报告中应先确定排涝还是防洪,再根据规范和保护区的种植作物作设计。同时应对侧墙进行稳定分析计算。

6)机耕道应对机耕按规范进行设计计算。

7)报告中概算无众应补,报告中无工程特性表应补。

4、复核投资总额、措施投资及按规定确定筹资额。

王群陈世文

上一篇:济南弘智设计印刷有限公司公司简介下一篇: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