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生活随笔

2024-04-17

家生活随笔(精选10篇)

篇1:家生活随笔

家-个人生活随笔

夜,很深,儿子玩了一天,累了也困了,听着他均匀的呼吸和周围除了电脑之外的黑,觉得好寂寞,好孤单。窗外有风,吹着我家的窗帘,微微的动着,那是窗户的缝隙,很大,这房子应该是很久了,我把它打扫出来之前,根本不会想到现在还会有这样的房子,但是,我坚持用最大的力量去打扮它,把它的臭味和不堪入目的脏极力的掩盖,因为儿子第一次被我带来看房子时被呛的呕吐,哭着反驳我告诉他这是我们新家的事实。

正式搬来是我流产还没满月的时候,之前十多天我充当着搬运工,粉刷工,泥水匠甚至是电工把两间小小的屋整理出来,幸好,直到半年之后现在的我,身体没有因此出什么问题,当时是拔下吊针就跑来干活,不知哪里来的力气,现在想来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家让我付出的比前夫的三层小楼要多的多,因为不能再强加给儿子更多的苦难,我欠他的太多了,新家简陋却很干净,墙上贴了许多买的贴图,让他认字背诗,新买的窗帘,也给家添了些许的亮色,儿子在以前的家里光着脚习惯了,我又铺上地板革,每天擦的很干净,让他在地上玩,能让他觉得这个家其实也蛮好玩的.,新家里充满了笑声和爱,没有了无休的争吵,也没有无尽的压抑,至少给了我和儿子清静还有安全。

我努力让这个家不缺什么,尽可能的满足日常需要。刚搬来时是七月份,热的出奇,我用水整夜地擦拭着儿子的身体,扇着风,他仍然不能入睡,已习惯在夏天开着凉凉的空调,一时我跟他都适应不了,儿子的头肿了起来,全是痱子,又痒又痛,他是第一次长痱子,用手抓的满是伤,我在责骂自己,太自私,儿子不过三岁而已,跟着我受本不该受的罪,流着泪拿出吃饭的钱去买了空调回来,儿子整整睡了一天一夜,不吃不喝,痱子慢慢也下去了,身上褪了一层皮,头发里全是头皮屑,哗哗的往下掉,我心疼地搂着儿子,流着泪问自己:这是在爱儿子吗?这是我要给他的更好的生活吗?究竟有没有能力让他生存下去?住的环境的确恶劣,水龙头是几家人共用,很多时候是排队,厕所也是共用,很远,晚上大多是壮着胆去,没有灯,很黑,有时候我都觉得受不了了,要崩溃的样子,儿子却找到了快乐,以前的小区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仅仅表面的一个招呼而已,多不往来,他大多是在家里自己玩,新家的邻居之间都很随便,孩子们在一起玩,一起闹,甚至是打架,都不会影响到大人的关系,随他们闹去,反正都是小孩子。儿子的性格本来就外向,现在更是野的抓不回来,环境迫使他早熟,说话也象个小大人,更多时候懂事的让人心疼!我也觉得万幸!本是充满着苦涩的家竟成了儿子的乐园,或许是我太过在意艰难了。

每每失眠,在想着路在何方,我努力地挣取着生活的费用,却还是离拥有自已家的愿望很远很远,借住在亲戚弃之不用的房子里,没有家的感觉,它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外表实在旧的看不过去,邻居们有的已买好了地正盖新房,有的也正准备买房,毕竟连我们自己都叹这危房能再住到几时?他们有的夫妻在嘀咕着:赶快搬家,搬进新房子里,这破房子不知哪天就拆了。我只能自己思量:还是快些去找个租金便宜的房子,尽量收拾得舒服点,至少儿子知道,又搬新家了。

篇2:家生活随笔

每次听到《光辉岁月》心中总会有一些感慨,由其是在外面的时候,有种归家的感觉。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依靠。家,想家了,打个电话回家,听着家里人的唠叨,心里面会很舒服。

看过《家的N次方》后忽然明白了许多。对于家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不需要什么明确的定义,我们只是在认真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我们每个人身后或许都有一个悲剧,我们以后的日子里也还会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着各种磨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怒放着生命,阳光一样灿烂的活下去。我们都不完美,所以我们需要相扶相携,我们包容着彼此,宠溺着彼此,在困苦时撑起彼此的脊梁,借出自己的臂膀。我们就这样一路走来,我们也会一直这样一路走下去。不管家庭怎样,即使家庭N次重组,但可以是一幕幕悲剧的开始,也可以是N次方快乐的起点。遥控器一直就在你手中,只是看你想摁下的是哪一个启动键而已当然我们并不想有这样的选择,那么一家人就应该彼此之间理解、扶携这样才会团结、快乐富有幸福感。

这部电视剧不只是告诉我们家是什么,同时体现出了这个社会的复杂和应该怎样在这样一个现实,而又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生存。 比如说家,究竟什么是家,其实家这个字是没有定义的,即使是重组成的家庭也不一定不快乐。只要一家人觉得快乐,幸福,在一起其乐融融那就是家。有快乐,有爱。 再说说这个现实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想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闯出一片天地。可是在闯的这个过程该用什么样的`手段,是不是该注意一下道德的底线。不要为了利益就把很多人都当成你成功的一颗棋子或是当成你成功的翘板。不要等到有一天你成功了回头才发现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篇3:家生活随笔

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家》是一部关于家的悲剧。这个家既指小说中人物主要的活动场所高家, 也是以高家为典型, 来折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无数个封建大家庭, 并以这些家庭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和毁灭来再现时代的变迁。作者在小说初版《〈激流〉总序》中说, 他曾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悲剧”, 但很快意识到, “它是一场‘搏斗’”。以“搏斗”来征服生活, 这是人所必需的生活信仰;为此信仰, 将不得不付出惨痛的代价。与生活的雄心勃勃的搏斗, 最终很可能还是以悲剧收场, 只不过, 此悲剧非彼悲剧:前者是作为生活的傀儡的悲剧, 作为命运的奴隶的悲剧。安于现状或逆来顺受者看似在生活中如鱼得水, 实则泯灭了自我的生机与活力。后者是反抗者的悲壮, 是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向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崇高理想发起的一次次挑战和冲击。反抗者的个人悲剧将换来更多人的觉醒和行动。

《家》更是一部人的悲剧, 人伦的悲剧。作家笔下的“家”是封建大家庭及其礼教的象征, 它所呈现的悲剧性并不是其固有的, 而是说, 在新旧思想、文化、观念发生激烈冲突,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语) 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它仍在坚定地维护既有的一切, 而且因感受到内外交加的威胁而变得愈发冥顽不化、我行我素。

从故事讲述者所依附的觉慧的视角来看, 这个大家族呈现着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端坐于顶端的是祖父, 一家之长, 有着他自认为的绝对威权。他断送了觉新读大学的美好憧憬, 又以抓阄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婚姻, 使之背负着对挚爱之人梅表姐的不安与愧疚, 也使他分裂为双重人格, 带着多重面具生活在这个不能按自己意愿生活的世界。祖父也严厉训斥觉慧上街散发传单、游行等“劣迹”, 并把他禁锢在家中。不过, 在大家族的团年宴上, 祖父还是流露出他作为长者的慈祥、亲切、有人情味的一面。而在其临终前, 犹如鲁迅在《药》中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一样, 作家也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处于金字塔第二层的是五位叔父及婶婶, 他们与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彼此之间, 明争暗斗, 似乎是大家族的通病。第三层是长兄觉新, 他承认自己的懦弱, “我不敢面对生活, 我没有勇气。我只好让自己变得糊涂点, 可以在遗忘中过日子”。觉新的悲剧性既是他自己时时体验到的, 也是觉慧一再感慨的, 这使得觉慧既痛恨又同情他。觉慧自己和二哥觉民处在金字塔的同一层级, 因为后者于他完全是平等、友善、关爱的。觉民的身上如果也有悲剧色彩, 主要体现在他只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中, 几乎不问世事, 这是觉慧所不满意的。在金字塔第五层级的是觉慧的妹妹及他们的晚辈, 可以说, 觉慧的反抗既是为自己, 也是为了悲剧不再在他们身上重演;孩子们在花园里的欢声笑语, 间接地证明了这一使命的重大和必需。金字塔最下面一层的是鸣凤、黄妈等使女仆人。我们看到, 当觉慧在花园里与觉新谈及现身省城的梅表姐时, 看着大哥带着痛苦表情的脸, 他想到:“这个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 他这颗直率的、热烈的青年的心无法把它解开。……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 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 使他们睁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 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 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也就是说, 在觉慧那时的眼里和心中, 处在大家族金字塔最上面三个层级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但行尸走肉自身不可能意识到自我悲剧性的存在, 而且他们会否认乃至怒斥他人对其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歪曲”和“攻击”。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新思想的觉慧, 犹如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 看到了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隐藏在一切正常表面下的不正常, 乃至腐烂。他决意不会让自己沉沦下去。历史的滚滚洪流不可阻挡, 顺应“激流”向前奔跑的觉慧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激情:“大胆!大胆!永远大胆!”

自然, 小说不仅仅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森严等级和旧礼教的吃人本性的形象图解。使小说人物有血有肉, 情节一波三折, 并与广阔的社会图景关联在一起的, 是三位主人公的爱情及其不同结果。长兄觉新与梅芬的情感悲剧如前所述, 一方面是高老太爷及其帮手一手制造的, 另一方面, 也与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唯唯诺诺的个性所导致的。梅芬改嫁他人未几变成寡妇, 与寡母相依为命。她活在痛苦的记忆里, 却无从怨恨。觉新对此的悲伤和忏悔贯穿整部小说, 哪怕是在梅芬咳血而死之后。而觉新的妻子、贤惠善良的瑞钰因高老太爷去世, 按老规矩被驱逐到城郊阴暗潮湿的小屋生产而死, 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也是小说最动人心魄的一幕。也是因为旧习俗, 被关在两扇小门外的觉新听着妻子垂死前的绝望呼喊, 却不能陪伴在她身旁。两位心爱的女人的相继离去, 使得他看清了现实的本质:“……真正夺取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 是整个制度, 整个礼教, 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 把他压了这许多年, 给他夺取了青春, 夺取了幸福, 夺取了前途, 夺取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而后幡然醒悟, 转而支持觉慧出走上海。觉民与琴的爱情则在觉慧的坚定支持下, 经历了艰难而磨折的抗争, 迎来了曙光。觉慧与丫鬟鸣凤的爱情在前者一边, 则更像是青春的幼稚病, 尽管当时的觉慧是真诚的, 但他对鸣凤的所谓爱更多的是出于他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习俗的信念, 并非两情相悦, 心心相印。在鸣凤这边, 则更像是一场虚幻的春梦。觉慧对鸣凤的情感转变 (认为两人最终无法走到一起) 在小说中虽然很仓促, 却是必然的结局, 即便鸣凤没有投湖自尽。小说暗示了出走上海的觉慧, 将与志同道合、敢于向世俗挑战的女学生许倩如携手并进。

觉慧是作家着墨最多、最为倾心也最为偏爱的人物。作家在小说不同年代不同版次的后记中多次辩解, 认为觉慧身上虽然有自己的影子, 但并非以自己为原型。不过, 小说故事讲述者的视角基本依附在觉慧身上, 他的年轻, 他的对一切旧事物和旧秩序看不惯的目光, 他的“爱与恨, 悲哀与渴望”, 他的不加掩饰的敢说敢做的性格, 都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年轻气盛的作家本人;也就是说, 小说虽然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 但故事讲述者对觉慧的偏爱却是作家本人的偏爱的体现, 他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爱与恨, 悲哀与渴望”, 借助叙事人这个“傀儡”, 全部投射到他笔下的觉慧身上, 以致小说丧失了本应存在于作家、叙事人和人物之间的“间离”效果, 误导读者把觉慧当作作家的化身。与“间离”效果的丧失而来的, 是作家过于强烈的、无法抑制的操纵一切的欲望。小说开篇就让读者觉得环境描写的象征意味过于刻意和直白, 人物对话缺乏现实主义小说应有的鲜明个性———比较一下觉慧与鸣凤的对话就可知道———几乎与叙事语言风格雷同。

巴金在1937年的《十版代序》中、在1953年《新版后记》中都说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这正应和了小说结尾, 站在船头眺望即将到来的远方的觉慧的心境:

这水, 这可祝福的水啊, 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他这样想着, 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 使他再也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 他轻轻说了一声“再见”, 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实际上, 青春的美丽就体现在作家于作品之内和之外多次疾呼的一句话:“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名家评点链接】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 读他的小说, 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 是唱出来的, 呻吟出来的, 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 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刘西渭 (李健吾) 《咀华集》

我平常有一个感觉, 觉得巴金先生的小说“有点”像朵斯退益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因为:第一, 他们同样有一颗同情而苦痛着的心;第二, 他们同样偏重于写人们的心灵, 而不太像托尔斯泰那样着力于写人物的外表。

———李长之《李长之批评文集》

他对写作的看法与一般作家不同, 他从不考虑自己在文坛上的名声, 更不考虑艺术的永恒, 他只求宣泄心中的热情, 只求他在与读者的交流和沟通中平衡自己的内心。

———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

《家》基本上仍然属于“青春型”的创作, 那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 是特别能唤起青年人的共鸣的。《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 不求深刻隽永, 倾向单纯、热情、坦率, 以情动人, 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行云流水, 这种风格自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

篇4:家生活如何带来“佳生活”

老实说,家生活和他的创始人王斌,在我的众多采访对象中,是最特殊也是最简单的一个。

之所以说特殊,一是因为他们刚刚创立1年,一切正在起步;二是他们做的项目,在今天互联网创业大潮下,并非热门项目,他们是以物业管理为切入点,将移动互联网引入社区生活。简言之,就是他们为物业提供社区服务管理软件及微信服务平台、APP订制和移动互联网等产品,服务于社区物业和业主,提高物业服务质量,提升业主满意度。这就是针对企业的互联网产品项目,而此前较为热门的则是微信、陌陌等个人对个人社交管理软件。

说他们简单,是因为公司历程简单:2014年3月,家生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12月,完成物业行业SAAS云构架;2015年3月3日,家生活完成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家生活CEO王斌告诉我,投资方为虎童基金和光华弘人资本,融资额度为四五百万元。

其实,在这看似简单的短短一年的创业历程中,包含着许多创业者共同的艰难。最早,王斌找到两个朋友,一起凑钱创业,因资金有限,他们借朋友的地方办公。4个月之后,家生活的产品研发成功,他们才搬到了现在的位置,也就是繁华的西单。

当我走进这家刚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办公室时,看到几十名员工正在忙各自的事情,创始人王斌则刚从客户那里风尘仆仆地回来。

王斌是个精明、务实的人,他满怀信心地介绍着自己的种种构想。目前,他们的客户包含了金隅集团、首佳物业、中弘文昌物业、太阳宫社区等十余家物业公司,覆盖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江西等多个省市的200多个小区。家生活所能提供的服务,实现了报修、保洁、缴费、社区电商等物业服务移动化,设备巡检、品质巡查等物业管理智能化,物业检修、物业管理、业主社区运营等多项业务的无线化,并开始在周边商业拓展社区实体店,在社区金融与健康服务等崭新领域作出尝试。

2014年可以被称为房产O2O元年,国内众多的开发商们筹集资金,招兵买马,大张旗鼓地围绕社区启动了各自的O2O项目。对于社区O2O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市场,但培育期很长,也很艰苦。王斌认为,社区O2O涵盖很多行业,也有多种商业形式,但是所有的社区O2O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从社区里做生意赚钱,或早或晚地要考虑盈利。目前社区内部用户需求分散,多样化、碎片化,很难满足所有需要。入口把握难度加大,获取用户成本越来越高,购买转化率较低。再加上社区地理位置的本地化,规模化开展较难,做地推、做物流的重模式和规模化发展这是一个矛盾。

这一切,都是家生活所要去克服和解决的。家生活现阶段的重点工作还是在社区内与物业、居民、合作商家建立深度合作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想真正把模式做通,社区O2O是一门“慢”生意。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家生活一年之内从无到有,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运营到团队组建,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客户。在王斌看来,大的方向是,物业公司最终会消失的。物业服务中的频次有高有低,不可一概而论。有些功能低频,比如交物业费;有些很高,比如信息类的、论坛类的、快递、吃喝等等。而家生活就可以为物业公司提供整体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提高物业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家生活协助物业公司通过移动互联网,与业主建立便捷的沟通渠道,开发小区周边商业、社区服务,挖掘物业赢利点;为业主、物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连接了业主与物业,打破了传统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加扎实地打好公司发展基础,家生活的运营分阶段,前期做商业,先做好物业服务、便民服务,为商业做预热,做商家的品牌推广以及产品体验式的活动。家生活更关注物业行业移动化应用解决方案的提供,把产品做成行业级的应用。同时,他们建立了运营辅助团队,前期有辅导、有监控,后期有客服电话,物业处理不了的问题,家生活会介入。

目前,家生活已经和物业公司合作,开发了三家“生活驿站”,可以理解为新式物业的雏形。“生活驿站”囊括了物业所有的功能:快递代收、通知公告、团购优惠、维修保修、小区拼车、居家养老、团购优惠、周边折扣......而且生活驿站装修简洁、时尚,由物业公司免费提供场地,家生活则提供技术支撑。

篇5:外婆家的青团的生活随笔

每逢四月清明节,我们都要去祭奠先祖,赏花踏青。当然在这个春天的节日里,也少不了一样特别的江南美食——青团。北方的很多小朋友可能都没见过,更不用说亲手制作了,那么就让下面这位同学来教教你们怎样做成好吃不黏牙的青团。

又是一年清明到,古诗云:“清明時节雨纷纷。”果真淅淅沥沥的`春雨一直下个不停。我和妈妈依然按照原计划去乡下的外婆家,因为去年就和外婆说好了,今年我要亲手做青团!

刚到外婆家门口,我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车,拎起外婆准备好的小菜篮子,快速地换好鞋,急匆匆地跑到房子后面的菜园里,开始找做青团需要的艾草。外婆告诉我怎么辨认可以吃的艾草。我按照外婆的示范,轻轻地掐断刚长出来的嫩草叶,放到鼻子下面闻闻,一股艾草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的脑子里立刻闪现出冒着热气的草绿色的青团,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我们三个人采了满满一篮子的艾草。

回到家,外婆首先将艾草拎到池塘边,将里面的泥土、枯叶子全都清理掉。洗好后,外婆端来一个木盆,将艾草倒进盆里,然后使劲将艾叶揉成一个个团子,深绿色的艾草汁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揉出来了,并且散发出一种非常好闻的清香!外婆再将艾叶剪碎,倒进糯米粉,混合着艾草汁均匀地搅拌。这个过程很费力气,妈妈也开始帮外婆一道揉面团了。我眼巴巴地看着,心里很是着急,想加入其中一起动手,当然也想将青团早点吃到嘴里。

终于,揉面团工作结束了,可以包馅了!我赶忙揪了一大块揉好的面团,先捏成窝窝头的形状,小心翼翼地将红糖和芝麻填进去,再慢慢地捏成包子的形状,可是我手中的面团总也合不拢,无奈之下只好向外婆求助,外婆手把手教我,并向我传授经验:主要是巧用食指和大拇指的力量,在收边的时候,要用巧劲,快速地揉捏,就可以合拢起来了。在外婆的指导下,我终于做好了一个青团!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妈妈和外婆动作要比我快得多,转眼间已经包了一大盘的青团。而我的脸颊、鼻子上到处都是面粉,成了一个大花脸!

接下来,就是烧水蒸青团了。青团刚一出锅我就拿了一个,但是由于太烫,我不得不一直吹气。等到青团凉了,迫不及待地咬一小口,青团甜甜的、黏黏的、香气扑鼻,真是太好吃了!

篇6:想家杂文随笔

每当想起时,我就会打通电话。我说妈,想你了。老妈说昨天不才走吗,今天怎么又想我了。我撒娇道就是想你啊,无时无刻。好吧,真是服了你了。老妈听后,在电话里哈哈大笑。每次打电话也不为别的,就想听听他们的声音,在他们的声音里,分辨出他们过得好不好。比如这次就觉得,嗯,心情不错,很好。

可能在别人眼里,我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孩,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点我不否认,一直感觉自己挺幼稚的。)但我知道他们是我最爱也是最爱我的人,在他们眼里我长再大走再远,也是他们时刻牵肠挂肚,放心不下的小孩。而他们却是我某时某刻不在想念的至亲至爱的人。

篇7:家优秀杂文随笔作文

想想我家以前的车子,是一辆破烂不堪面包车,开起来不仅“嘎吱,嘎吱”的响,还又慢又费油,速度简直堪比蜗牛。坐在里边,一点儿也不舒服,车子的安全性也比较低,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磁盘,只能单调的开着,让人倍感无趣。而我家现在的车,是进口的凌志,功性特别好。里边的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了,不像以前,只能开车,啥也干不了,现在可以听听收音机,听听歌,按按摩,安全性也变得更好了。如今,还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不会污染我们的环境。

妈妈的手机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的手机又大又笨重,像一块大砖头,携带起来很不方便,而且手机功能也少,网络还经常卡住。妈妈现在的手机是智能手机,又薄又轻巧,可以听歌,可以玩游戏,可以看视频,还可以跟别人聊天。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购买东西。

家里的网络也在一天天里变得更快了。以前的1g网,2g网,3G网,只能发短信,打个电话,而现在呢,5g网都有了,可以遥控。也可以跟别人视频通话,用起来更方便,而且连接性也更好了,不像以前打着电话突然就断网了,让人颇感失望。

现在我们的衣服鞋子,和以前都不相同了,妈妈的衣服开始变得越来越华丽,比以前破旧的布衣服不知道好看多少倍;爸爸的衣服还有许多特殊的功能,比如测一测紫外线的强度,如果太强大还会提醒你,穿起来很是舒服。

篇8:家生活随笔

关键词:生存状态,时代背景,思想浪潮,痛苦和悲剧

古往今来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 总是为时代所痛苦着的。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 总反映了知识分子这些或许相似或许也相区别的形形色色的痛苦。作为描写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人生经历以及生活状态的经典篇章, 《家》和《围城》用同样细腻敏感的笔触描绘出了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百味, 爱情, 亲情, 理想, 都是生命中缺一不可的体验。然而细细阅读两篇作品, 自可体味出这两部作品中两类人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生活状态。他们同样都是痛苦于时代, 挣扎于生活的泥淖, 然而有些努力奋斗认真生活, 有些却痛苦也沉沦着, 惧怕着改变, 终为生活的巨浪吞噬。时代的激荡固然是形成这些区别的重要原因, 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共同存在的影子。

一、觉新派和鸿渐派比较论述

有人说高觉新这个人物是巴金发现并塑造的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因为他是个新旧参半的社会变革期的典型人物。而他的弟弟高觉慧则和他相反, 在五四时期思想浪潮激荡的时代背景下, 高觉慧也许可以说是追求进步和改革的年轻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 有着迫切的改造旧社会和落后制度的愿望和要求, 思想进步, 并从自身开始努力褪去旧社会的印记和习性, 面对社会的变更, 不是努力适应, 而是想要参与进去。从觉新觉慧这看似完全不同的高公馆的两位少爷身上,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那一类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即在时代和家族的背景里挣扎着想要获得自我生活的一类知识分子。高家是处于思想浪潮激荡时代的高家, 觉慧在高家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不住追寻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 并最终实现了这个愿望, 觉新即使为家族的重担所压抑, 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好的生活的念想和追求, 即使有家族为大的前提, 他也在为更好的生活而付出努力。

正如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有的共性一样, 方鸿渐也是痛苦于时代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或许可以说是个接受过新式思想教育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 虽然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方鸿渐这一类的年轻一代, 是在社会动荡中完全迷失的一代, 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此也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他们只是被命运的洪流推动着前进。当他们在迷茫中偶尔清醒的时候, 会为自己的一事无成压抑痛苦无奈和卑怯, 但却又无法为改变现状作出努力。方鸿渐婚姻的悲剧也是他人生的悲剧, 命运的选择就是他的选择, 别人的选择就是他的选择, 最终只是在痛苦和自悲自怜中丢失了寻找生活的真谛。鸿渐这一派的知识分子, 或者春风得意或者人生失意, 都少不得他们自身性格的原因, 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或悲或喜大悲大喜, 动荡的时代于他们来讲只不过是掉落身上的一粒灰尘, 原与他们也没有多大关系, 他们是在以自己为圆心划出来的那一个圈子里浑浑噩噩跌跌撞撞走完人生的一类知识分子。

正如前文所说, 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点便是为时代所痛苦, 觉新派和鸿渐派的共同点也正是这一点。无论这份痛苦是沉闷的痛还是尖锐的刺痛, 或者这份疼痛的程度是深是浅, 他们都无疑是痛苦着的。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一个处于抗日战争一触即发的动荡年代, 无论前途是有希望还是一片迷茫, 首先他们都是压抑而痛苦着的。觉新家族责任的痛苦, 爱情的痛苦, 爱人离去的痛苦, 不为亲人所理解的痛苦, 一直压抑着他敏感的心。但觉新又是个有担当的顶天立地的真男人, 当三弟怒斥大哥无能的时候, 瑞珏挺身而出说:“他不是这样的”, 是因为她理解自己丈夫的担当和痛苦。作为这个家族的新一代掌管者, 他作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 而正是这些选择确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恰恰增强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意味。他的爱他的希望他的选择全部都被旧的社会所压抑着, 所以他更加痛苦。和觉新相比, 觉慧的痛苦明显单纯许多。办新报被限制外出, 他只是为家庭的愚昧和不为人理解而痛苦, 鸣凤因为对他的爱的坚持而自杀, 他只是为鸣凤的死亡而痛苦, 他同情自己大哥和梅表姐的爱情悲剧, 同时更是为旧的制度的死而不僵而痛苦。他的痛苦全部源自于他的新的希望和理想, 他想要脱离却迟迟无法实现的实际。他不用考虑责任和承担, 他有着足够的追寻理想的资本。

和觉新一样, 鸿渐也是痛苦的。但鸿渐的痛苦或许更多源自于他的性格自身。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实际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太大的作用, 他有外出留洋的机会, 因而他得以接触到了西方先进思想, 他在上海和三闾大学的工作也都是顺水推舟地得到了机会, 他的爱情也从来不缺乏优秀女子的出现, 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作多大的努力, 便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得以生存, 甚至获得了一部分人的尊重和崇拜。然而即使生活有着一帆风顺的外壳, 鸿渐也是痛苦的, 痛苦于自己无法实现的爱情, 痛苦于表面安逸实则暗流涌动的工作, 痛苦于并不顺心的婚姻生活。表面上他的痛苦源自于不被理解和感知, 实际上, 这些痛苦都是他自身的懒散和摇摆不定的性格所决定的。他对社会现状包括自己生活现状有着诸多不满, 然而他却无法为这些不满做出改变的努力, 他习惯于推卸自己的责任, 懒于做出改变, 不愿为改变付出努力和直接面对改变之后的结果。从鸿渐身上拓展开来, 鸿渐身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也是痛苦于工作和生活的一群人, 觉新派与鸿渐派, 虽然时代不同, 痛苦的来源也不同, 但他们同样都是痛苦于时代的知识分子, 在我看来, 也许这也是古往今来所有可称为知识分子那一类人的共性。

同样是痛苦, 每个人痛苦的内容形式以及经历也都是有所区别的。觉新和觉慧虽然有着自身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他们的痛苦中却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五四时期的社会本身就是一边动荡不安着, 一边酝酿着新的起点, 作为觉慧, 他本身就是时代要求进步青年的代表, 他努力适应和参与着时代的进步, 他有获得新的生活的资本, 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接近。觉新虽然与弟弟觉慧相反, 他有自己放弃不了逃避不了的家族的责任, 他在新与旧之间挣扎, 但他在这份压抑中仍旧没有放弃寻找生活的希望。他和觉民觉慧一起, 也是个想要新生活的青年, 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去来, 而当瑞钰怀孕的时候, 他又仿佛觉着人生有了新的希望, 即使是痛苦着不被理解, 当最小的弟弟想要逃离这个他全心全力守护的家时, 他又觉着“我们这个家是得要出个叛徒”, 给弟弟提供出逃的金钱上的帮助。觉慧逃离旧家庭寻找的是自己的新生活, 又何尝不是他的哥哥高觉新的新的希望。

与生活在五四时期的觉新觉慧相比, 鸿渐这一代知识分子活得更为压抑和卑怯, 更或者, 压抑和卑怯只是鸿渐这一类人所有的现象。《围城》里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个, 方鸿渐, 赵辛楣, 高松年, 李梅亭, 韩学愈,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 每一个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泥淖。他们或者有想要掩盖的历史, 有想要遗忘的回忆和人, 有自己的欲望和目的, 有自己生活的痛苦和罪恶。但是和《家》里的那些年轻人不同, 无论他们为现实和时代压抑逼迫到何种境地, 他们永远都是只为自己的人生打点和思考, 他们看着的是自己眼前的痛苦, 追求的是自己眼前的欲望和利益, 他们从来没有也不想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时代的变迁, 他们考虑的从来都只有在时代的动荡中自身如何能够生活得更好。或许这才是人性最本真的地方, 但也因为这些真实, 鸿渐这一类人, 永远都只会在社会或者性格自身造成的悲剧里压抑痛苦, 他们脱离不了这种痛苦来体会时代的悲剧, 因而他们也只会在这样的个人生活的苦难中, 为微小的痛苦而痛苦, 为生活而挣扎, 却永远摆脱不了这泥淖。因着时代大流的驱使, 觉新派还孕育着对于好的生活的希望, 并且他们愿意为着这希望去努力, 而鸿渐派在命运的洪流中只是被驱使被推动, 痛苦而迷失。

二、区别形成的原因

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通常与作家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这是造成生存状态相区别的原因之一。巴金描写的《家》中一群年轻知识分子的形象, 便与他自身经历有所关联。巴金自小生活在与高公馆有些类似的封建大家庭里, 从小便和家里的“下人”们有着很好的关系, 同时他也接收着“五四”运动中扑面而来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洗礼, 对旧制度旧礼教深恶痛绝, 对遭受着旧的制度压迫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他关心时代的变革, 因此也将自己笔下的人物投入到大时代的洪流中去, 去参与去改变。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 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二元教育的典型, 这和钱先生本身的经历也大有类似之处, 钱先生出生于诗书世家, 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 成年之后更有赴英伦留学的经历, 因为这种某种程度上相似的经历, 使得钱钟书先生对于知识分子在现实和理想生活中的挣扎和矛盾有着更为深刻的体认, 因此对于方鸿渐赵辛楣等心理历程的描写也更为真实和详尽。所以两代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的区别形成, 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关。

与作家的文学创作受自身经历约束相似, 理所当然的, 作家的写作也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这个时代背景的限制, 不仅是指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 也是指作家写作一部作品时所设定的时代背景的限制。《家》里高觉新高觉慧等一群人生活在“五四”浪潮激荡下的二十世纪初期, 时代的变革首先体现在新思潮的进入和影响的扩大, 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渗透总是比任何其他形式的运动更为彻底和迅速, 所以五四浪潮的影响更容易在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身上体现出来, 比如说高公馆的高氏三兄弟和觉慧报社的那一群同学等等。而在《围城》中方鸿渐等人生活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抗日战争一触即发,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动已经无法单纯体现在思想领域的渗透, 更为主要的是家国离愁, 以及战争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无法磨灭的影响, 知识分子也只是普通人群中的一类, 他们的内心的动荡不安和国家的动荡不安联系在一起, 他们为自己的生活所困扰, 根本无暇分出心思来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即使是关心, 也只是浅尝辄止的谈论和叹息, 所以和《家》正好相反, 在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个体的普通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 不是社会的思想浪潮的激荡, 而是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的维系。觉慧这一群人, 受正处当下的新思潮的影响深远, 先不管他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 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国家的命运和道路, 他们对于时代的变革, 采取的是积极和参与的态度, 想要成为新的时代的创造者, 而鸿渐这一代人, 对于国家的动荡, 采取的是适应和跟从的态度, 他们所考虑的, 是如何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时代里生存下去, 谈好自己的恋爱, 做好自己的工作, 烦恼是自己的烦恼, 而不是所有人的烦恼, 他们一直以来, 是被时代的洪流推动着前进。例如鸿渐的人生, 出国是因为事有凑巧, 去上海工作是因为岳父有熟人, 抗战爆发之后去内地工作也是顺理成章, 和孙小姐的结合也是因为别人看着都合适, 他也凑合着结了婚, 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按照命运的指示在过着名为方鸿渐的这个人的生活, 即使痛苦, 也从未试着去寻找原因, 试着去改变。

除作家自身经历和时代限制两个原因之外, 造成两部著作知识分子间巨大差异的, 还有作者创作意图等主观上的原因。对于这样两部经典的作品, 和这样两位伟大的作家, 在这里我并不敢揣摩主观意图, 但这两部作品创作指向间的差异, 还是比较明显的。《家》这部作品, 表面上描写的是封建家庭的分崩离析, 实际上写的却是大时代背景下新思想的浪潮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并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塑造, 表现了对于旧制度和旧观念, 只有反抗才能避免命运的悲剧这一思想。《家》描写的是时代的变革, 作者通过写具体时代背景下的人来描写这个时代, 与这样的大主题相比, 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关心, 并不是这部作品的中心主题。而《围城》, 表面上是描写了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方鸿渐的一段失败的婚姻, 来表现“婚姻是一座围城, 外面的人想走进来, 里面的人却想走出去”的主题, 实际上却是描写了作为知识分子, 在生活的压抑和苦闷中作茧自缚的人生悲剧, 而造成这段悲剧的, 不是动荡不安的时代, 不是不公不正的命运, 而正是主人公自己。这样的悲剧也许与作品的时代背景无关, 它存在于每一个我们生存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 就有可能是这样一个作茧自缚的个体, 越挣扎, 反而越深陷。

三、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

如前文所说, 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受到时代限制的。每个时代自有其独有的特色, 而于这些特色之中也会发现共通之处。我们若将古往今来稍稍出名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作一个大致的浏览, 便可对知识分子这一个特定名词所描述的形象有大致的观感。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 若硬要算, 则是头脑和口才走天下的纵横家, 文学作品则是战论政论为主, 到秦汉时期, 文学史上著名的便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了, 知识分子被视为能颠覆江山的祸害。最为名士风流的是旧时唐谢的魏晋时期, 而文学辉煌灿烂的自然是唐宋无疑了, 而这两个, 却也是文字狱颇为兴盛的朝代。知识分子其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不能靠武力和劳力养活自己, 凭借的是智慧。或许由此, 知识分子生存的苦闷相较于其他群体来说尤甚。自小说开创以来, 我国古代小说史里的知识分子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才子佳人小说戏剧戏曲, 才子感应于时代变幻和美人相思, 总也有驱不尽的愁苦。这其实是与现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小说是相通的, 国家大家, 家庭小家, 和知识分子自身的情感纠葛, 知识分子的苦闷总不例外会外化为这几种形式。而再看看历史上历来著名的“知识分子”, 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王安石, 或许我们可以顿悟一点儿共同痛苦的根源, 那就是拥有知识自身。拥有了知识, 便拥有了一点儿有所为的远大理想, 但是理想的高远与残酷的现实往往同时出现, 于是痛苦便造就出来了。但这痛苦的来源和形式也是不同的, 有人因为才能卓越而现实黑暗而痛苦, 有人因为才疏学浅却被迫入世而痛苦, 有人越是挫折越是顽强, 能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有人则恃才傲物, 宁愿做个逍遥自在的隐士逃避世俗。而这痛苦似乎是和知识分子自身的特性所关联在一起, 是注定了的。觉新和鸿渐他们的痛苦就在于那一点儿醒悟, 那一点儿清明, 区别就在于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遁世了。

我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也是从这一些剜割般的疼痛中所前行过来的。觉新们生活于五四运动时期, 那正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的时候。他们心怀国家, 以家国的兴亡为己任, 开始学习西方的积极思想, 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改变腐朽的现状。鸿渐们的生存年代则与巴金《寒夜》中的汪文宣类似, 战乱中的荒烟蔓草的时代, 普通人只是为生活所迫, 而知识分子们则面临着思想甚至政治上的选择和取舍。实际上他们的痛苦是常见而琐碎的, 甚至现在的我们也依然分不清到底是鸿渐们在痛着我们的痛, 还是我们在疼着他们的疼。知识分子从开放自由化到政治化再到自由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依附于政治和相对脱离于政治这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实际上都一样是痛苦着的, 而这些痛苦依旧逃不过家国之痛这些外化的圈。问题仅在于, 面对这些痛苦, 到底是迎头而上还是临阵脱逃。

无论是《家》对于大时代背景的反应和掌控, 还是《围城》对于人和人性自身的描述和刻画, 我们都或多或少可以寻找到与我们自己人生的类似之处。《家》中的高公馆或许会有你的家庭的影子, 而《围城》更甚, 或尖酸刻薄, 或冷酷尖锐, 甚至冷漠和心酸, 是三十年代世间百态, 却又莫不是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相。而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莫不是为时代所痛苦的, 他们或者有如古人般逍遥尘世之外的一群, 也有积极入世想要改变的一群, 也更有消极面对随波逐流的一群。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 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 只有适应于时代, 跟随着时代的脚步。正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有痛苦, 有欢乐, 有泪水, 也有微笑。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是在于他自身面对社会的态度。不同的作品, 自有其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作家的写作态度, 是朴实严谨还是嬉笑怒骂, 也在于他们自身看待社会的角度。无论这个角度有何不同, 《家》和《围城》里觉新派和鸿渐派的生存状态, 也正是我们的生存状态, 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改变自己, 重塑自己, 压抑并痛苦着, 却又从来不放弃也无法放弃地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翟学伟.《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南京大学学报, 1996.2.

[2]邱桂萍.巴金《家》中觉新形象的塑造.文学教育, 2007.2.

[3]邵远梅, 王砚雄.现实主义的典型——巴金《家》的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9.

篇9:幸福的生活家

你且听听这些声音是不是似曾相识——我这几年哪儿也去不了,等孩子上了高中,我就有了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到那时候,我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老人吃药得花钱,孩子上辅导班要花钱,老公在外面应酬要花钱,房贷每个月更是一笔固定的开支,所以,我可没钱买那些高档的衣服,等过几年手头儿宽裕些了再说吧!……什么,去拉萨旅游?!那得花多少钱呀?对,那是我梦里都渴望去的地方,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去,可问题是——家里的空调早就该换了,用那些钱买个空调放到家里,怎么想都比去旅游一趟来得实在!……

太多的人,把生活过成了仅仅是生存,曾经的梦想太昂贵,舍不得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付出去与之做个交换,所以,他们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谈起梦想,谈起曾经的渴望,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人生这一辈子,如果只是活着,一天和一辈子又有什么区别,追逐梦想就是为了让生命与众不同!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舍得为自己的梦想付出!

一个女孩儿,大学毕业后在中国驻外大使馆谋得了一个职位,过着让同龄人羡慕、父母长辈骄傲的生活,但她却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要挖掘平常人的生活,找到他们故事里的闪光点,而不是总接触那些功成名就的明星、政府官员,在他们业已成功的人生轨迹中寻找可圈可点的故事。人生具有太多的偶然性,并不是别人的成功经历都可以拿来参考,与名人相比,平凡人的故事更真实,因为没有太多的光环和渲染,更适合大众从中去学习和领悟。这个女孩儿毅然辞职了,她奔波于全国各地,去普通人中间寻找故事,她每一天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

一个在城市的地道桥下卖辣椒酱的女人,勇敢地去参加《中国梦想秀》,她的梦想很简单——全家到一个梦寐以求的地方去旅游。她的歌唱得很一般,但她的话却让我记忆犹新:我们一家人,只要攒够了一笔钱,就会到一个我们喜欢的地方去,把钱花完了,我们接着再挣!洒脱的生活态度,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自信。

身边的一个中年女子,在机关上班,生活安逸、夫妻恩爱,她却告诉我:这种生活,过一天就知道一年的样子,过了一年就知道一辈子的样子,自己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习惯了这份温暖,曾经的激情一点儿一点儿在消失,活着真没意思!

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梦想一样,当惰性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就会成为大海中的小船儿,没有方向,没有冲劲,只能随波逐流。而如果我们行走在追逐梦想的大道上,中间的成功亦或失败,都会成为一种经历,丰富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生命日益厚重。

篇10:家优秀杂文随笔作文

家中,爸爸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爸爸虽是家中的顶梁柱,是一家之主,但在家中的地位还不如我,因为他是妈妈的“出气筒”。每当妈妈在工作中有什么不顺心,便拿他当“出气筒”,有时就算妈妈没有发火,他也会去点燃导火索,用他的话说就是“火发出来比放在心中有利健康”。每次妈妈对我发火,他也会劝说她,常常被妈妈一个眼神吓退,可谓是胆小如鼠。

如果说爸爸是老鼠,妈妈便是猫,虽时常拿老鼠发火,可她也任劳任怨,不但关心着我的学习,还要照顾乌龟和小狗,当然还有干各种家务,常常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小狗和乌龟是我在家中的玩伴,它们在生活中帮助我减缓学习的压力。

狗在家中的地位和妈妈的地位接近,它天真活泼,每天围着我们转。在生活中,它是我们的开心果,也像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子,每天父母上班,我上学,它都要热情相送。我们回来时,在家呆了一天的它,往往会叼着玩具,让我们陪它玩。看到我们,它先在地上打滚,口中还不时地发出一声狗语,似乎在欢迎我们回来。

狗是活泼好动的象征,龟却是不动泰山的存在。每天清晨、傍晚,喂食之后,它便一动不动地呆在水池中,就算用手去动它,它也只是将头脚缩入壳中,一动不动,修身养性。它的优点似乎只有我才知道,在忙碌的学习中,我只要看着它无忧无虑地晒太阳,我整个人都会放松下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家生活随笔】相关文章:

生活随笔感悟生活07-14

生活随笔:小生活05-02

简朴的生活-生活随笔04-15

堵车生活随笔04-09

随记生活随笔04-12

梦生活随笔04-14

感伤生活随笔04-17

叙事生活随笔04-17

追求生活随笔04-20

老井生活随笔04-24

上一篇: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有哪些下一篇:关于开展新学期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工作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