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2024-04-28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通用6篇)

篇1: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

二○○九年五月八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3号),现就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组织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强化责任、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和改革完善管理体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对各部门承担的职责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转移的转移,该加强的加强,坚决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事务交给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切实将职能转变落到实处。通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下放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通过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行程序,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执行和执法监督职责,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通过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工作制度、简化办事流程、规范运行程序、促进社会监督等方式,进一步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公信力。

(二)理顺职责关系

依据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认真研究分析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从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政府整体效能的高度,合理界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按照上下基本对应和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结合省政府部门“三定”工作,重点梳理和解决省政府部门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合理界定部门的职责分工,细化部门的职责边界,做到部门职能任务明确,权责边界清晰。

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细化协调配合职责,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认真做好职责调整划转工作。中央下放、转移的职责要主动衔接,部门间调整、划转的职责要及时到位,下放市、县的职责要及时取消并做好衔接安排,做到无缝对接,不留空档。

(三)明确和强化责任

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通过“三定”工作,既赋予政府各部门职权,又相应明确承担的责任。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明确行政问责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探索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引咎辞职制度等,进一步提高行政问责的可操作性,切实解决权责脱节问题。

逐步健全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改进评估方式,提高评估透明度,实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评估结果与表彰奖励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岗位意识,提高行政效能。

(四)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1.组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将省经济委员会的有关职责、省信息产业厅(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改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省经济委员会、省信息产业厅(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组建省能源局,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负责全省能源行业规划、建设等职责。

3.组建省交通运输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将省交通厅的职责、省建设厅承担的城市客运管理职责,整合划入省交通运输厅。

不再保留省交通厅。

4.组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

不再保留省建设厅。

5.组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将省人事厅的职责、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组建省公务员局,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

省外国专家局改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

原与省人事厅合署办公的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单独设置,仍列党委机构序列。不再保留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6.组建省环境保护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

不再保留省环境保护局。

7.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省卫生厅管理。将现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

8.将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列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9.单独设置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为省政府直属机构。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不再挂省政府研究室牌子。

10.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由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调整为省政府直属机构,不再挂省民防局牌子。

11.省政府办公厅挂省政府参事室牌子。

12.省政府外事办公室挂省政府侨务办公室、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

13.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挂省委省政府接待办公室牌子。

14.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成建制改为事业单位(现有公务员仍保留身份,新进人员一律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管理)。

省政府机构改革后,设置工作机构48个(不含省监察厅)。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5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5个,部门管理机构7个(详见附表)。

保留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与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省科学技术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挂省宗教事务局牌子)、省公安厅、省国家安全厅、省监察厅(与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委员会、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审计厅、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地方税务局、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新闻出版局(挂省版权局牌子)、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旅游局、省粮食局、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省物价局、省监狱管理局。

(五)完善管理体制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扩权强县、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财政体制等改革为基础,进

一步理顺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关系,明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理顺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沟通协调,顺畅工作配合与衔接机制,做到既发挥省政府部门垂直管理优势,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性。

(六)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严格实行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确保机构改革后省政府部门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总体不突破现有数额。组织实施省政府部门“三定”,按照从严控制的要求,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进一步规范部门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核定。

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加强对机构编制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认真查处,限期纠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建立完善机构编制考核、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二、“三定”规定的制定要求

省政府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简称“三定”规定)制定工作,是组织实施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重要环节。《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确定新设立及保留的机构,都要重新制定“三定”规定。“三定”规定的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职责调整。即明确界定新增、取消和加强的职责。新增的职责,包括划入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增加的职责;取消的职责,包括划出、下放、政府不再管理的职责以及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的职责,指部门原来已有但需要进一步强化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即全面、具体、清晰、准确地界定本部门的主要职责。职权和责任的确定,要以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为依据,坚持上下基本对应原则。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明确的职责,省政府有关部门“三定”规定要作对应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没有明确、我省实际工作中已经出现交叉的职责,按照有利于工作的原则,明确由一个部门承担,确需几个部门完成的,要明确牵头部门。职责界定还要注意把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与部门职责区分开,防止把不属于政府的职责通过部门“三定”合法化。

(三)内设机构。即明确部门内设机构的数量、名称和职责。内设机构的设置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严格控制机构总数,减少内设机构加挂的牌子,任务单一或职责相近的内设机构要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名称应当体现机构承担的主要职责,一般称处或室,原则上不称局;部门内设机构不再下设科。内设机构的职责是部门主要职责的分解,要严格限定在本部门主要职责范围内,不能派生出新的职责。省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设置及编制,机关党委工作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人员编制。即明确机关行政编制和部门及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重新核定机关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部门和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按《安徽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执行。

(五)其他事项。指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包括:需要专门明确的职责分工事项(牵头、配合职责具体工作事项);部门管理机构的设置;部门直属(派出)行政机构有关机构编制事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机构编制事宜;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事项。

(六)附则。明确“三定”规定的解释、调整和监督检查事宜。

三、机构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

为保障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员编制调整安排、离退休人员归属管理、事业单位调整划转和国有资产处置等工作。

(一)人员编制的调整与安排

机构调整和职责整合的单位要按照“人随事走”原则调整安排人员编制。新组建机构的人员编制,要从被划转职责单位现有人员编制中调整;成建制划转职责的部门,人员编制一并划转;部

分职责划转的部门,承担划转职责的人员,要连同编制一并划转。机构改革调整变动单位,领导干部作相应安排的,领导职数逐步消化到规定职数。

(二)离退休人员的归属与管理

离退休人员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编制保持相对稳定,经费的财政供给渠道不变。成建制合并到新组建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由新组建机构管理;部分职责划出的部门,离退休人员仍由原单位负责管理;不再保留的部门,职责分别划归几个单位的,其离退休人员由承担其主要职责的部门负责管理。

(三)不再保留部门的所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与调整

不再保留部门的所属事业单位,要本着先稳定、后理顺的思路,先明确归属,再按有关规定进行改革。省经济委员会和省信息产业厅所属事业单位归属新组建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所属事业单位归属新组建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机构变动部门国有资产、公文资料等处置与管理

机构变动部门要在认真清理、登记财物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国有资产债权、债务的清偿工作,然后随机构、职责调整划转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处置和公文、资料、印章管理的具体办法按省编办、省财政厅、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省直机关机构变动部门(单位)经费物资房地产等资产处置的意见》执行。

省政府新组建、改变名称的机构衔牌由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标准自行制作,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即可挂牌,原有机构的牌子同时停止使用。

四、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

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组织实施工作要做到机构调整到位、领导班子到位、职责任务到位、“三定”规定落实到位,在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后,用一个半月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具体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召开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部署安排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动员,抓紧制定工作方案,积极为改革奠定思想和工作基础。

第二阶段:拟定方案。各部门按照要求,认真研究拟订本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草案),并于动员大会后20个工作日内报送省编办。部门管理机构“三定”规定(草案)报送前需经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阶段:审核报批。省编办要积极协调,严格把关。在认真审核部门“三定”规定(草案)后,及时上报省编委审批,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三定”规定批复后,各部门要抓紧组织实施,具体落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定岗任务,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机构高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三定”规定实施后,各部门要认真检查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并及时向省编委报送书面总结报告。省编办要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开展省政府机构改革的检查验收工作。

附件: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略)

说明:

安徽省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1个。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5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5个。监察厅与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教育厅与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办公厅挂参事室牌子;民族事务委员会挂宗教事务局牌子;外事办公室挂侨务办公室、港澳事务办公室牌子;新闻出版局挂版权局牌子;省

直机关事务管理局挂省委省政府接待办公室牌子。

此外,设置部门管理机构7个:物价局、能源局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由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监狱管理局由司法厅管理;公务员局、外国专家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卫生厅管理。

篇2: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发文单位: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文 号:浙委[2000]8号 发布日期:2000-3-17 执行日期:2000-3-17

各市(地)、县(市、区)委,各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省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省政府各部门抓紧做好工作,尽快组织实施,确保机构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各市(地)、县(市、区)、乡(镇)也要认真做好准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相继开展机构改革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的要求,结合浙江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国务院机构大体协调的省政府组织机构框架,构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体现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合理划分事权,理顺各种关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加强行政组织立法,逐步实现地方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二、转变政府职能

省政府主要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政策,制订区域性社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区域经济调节、政策指导、行政执法和监督、组织协调,保持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破地区、条块分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根据上述要求,省政府职能转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政府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政府机关一律不再办经济实体,已办的要限期脱钩。

(三)不再保留工业经济管理部门,改组行政性公司,其政府职能划归政府综合经济部门。

(四)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与运行体系。

(五)大力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者不应当由政府履行的审批事项,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

(七)按照职权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各部门的事权和分工,理顺各方面关系。

三、调整机构

(一)综合经济部门

不再保留计划与经济委员会,组建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

保留财政厅,不再保留国有资产管理局,其职能并入财政厅,保留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不再保留电子工业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信息产业厅。

林业厅认为林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不再保留围垦局,其职能并入水利厅。

不再保留海洋局、水产局,组建海洋与渔业局,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拟订和实施海洋与渔业产业政策,规范协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对海洋的综合管理,监督保护海洋环境,进行渔政海监综合执法,加强渔业行业管理。

农村工作办公室改为省委、省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列入省委机构序列。

不再保留外商投资管理局,其职能并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机械工业厅、石油化学工业厅转为经济实体,其原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交经济贸易委员会。将建材工业总公司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及商业集团公司、二轻集团公司、煤炭集团公司承担的行业管理职能一并交经济贸易委员会,在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设若干处级行业管理办公室。

不再保留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其职能并入经济贸易委员会,在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设处级行业管理办公室。

保留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粮食局、旅游局。

(三)执法监督部门

地方税务局改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技术监督局更名为质量技术监督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不再保留医药管理局,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通监管职能划入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医药管理局的药品生产行业管理职能划入经济贸易委员会。

保留环境保护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省以下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体制改为双重领导,以市(地)、县(市)政府为主。

(四)社会管理和政务部门

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更名为教育厅、科学技术厅。

不再保留劳动厅、社会保险管理局,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原承担的农村养老保险职能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不再保留文物局,其职能并入文化厅,对外挂文物局牌子。

广播电视厅、体育运动委员会分别更名为广播电视局、体育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不再保留土地管理局、地质矿产厅,组建国土资源厅。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测绘局由建设厅管理的事业单位改为由国土资源厅管理的事业单位。组建地质勘探局,为国土资源厅管理的事业单位。

法制局改为法制办公室,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保留政府办公厅、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公安厅、国家安全厅、监察厅、民政厅、司法厅、人事厅、文化厅、卫生厅、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厅、统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

此外,设置新闻出版局和三个部门管理机构。新闻出版局实行政事、政企分开,由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改为行政机构;物价局改为发展计划委员会管理的副厅级机构;乡镇企业局改为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副厅级机构(挂中小企业局牌子);监狱管理局为司法厅管理的副厅级机构。

组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省政府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原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其办事机构,称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保留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门。

经上述调整,省政府工作部门共设40个机构(监察厅与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即:政府办公厅与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6个。另设新闻出版局和3个部门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2个。

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省打击走私领导小组办公室维持不变。

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改为发展计划委员会管理的副厅级事业单位。

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直接向省政府负责。省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厅;直属机构除外事、侨务、法制称办外,其余称局;部门管理机构称局。

四、精简编制与人员分流

省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由现有的4804名减为2498名,减少2306名,精简48%;公安厅、国家安全厅、司法厅和监狱管理局机关(不包括公安派出所、监狱和劳教所等基层一线执法单位)政法专项编制由现有的1640名减至1214名,减少426名,精简26%。

政府部门领导职能一般配备2至4名,不再配备部门领导助理。

省政府人员编制实行一次性定编定岗,3年完成人员分流任务。同时,根据“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的原则,人员分流的主要渠道为:

1.专业经济部门转为经济实体的,人员随转制分流。

2.选派一批年轻的公务员进行学历教育或专业培训,学成后充实到需要加强的部门。

3.选调一批公务员到本部门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作。

4.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分流人员自谋职业或到企业工作。

五、改革的组织实施

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省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尽快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并相断开展市(地)、县(市、区)、乡(镇)的机构改革工作。

附:浙江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组成部门

办公厅

发展计划委员会

经济贸易委员会

教育厅

科学技术厅

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公安厅

国家安全厅

监察厅

民政厅

司法厅

财政厅

人事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国土资源厅

建设厅

直属机构

地方税务局

环境保护局

广播电视局

体育局

统计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林业局

海洋与渔业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管理局

旅游局

粮食局

机关事务管理局

外事办公室

侨务办公室

交通厅

法制办公室

信息产业厅

水利厅

农业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文化厅

卫生厅

计划生育委员会

审计厅

说 明:

浙江省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0个,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4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直属机构16个。

篇3: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我们可以看到, 行政体制实质上而言是行政职能、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的结构配置。行政职能是行政主体存在的根源, 行政权力是行政体制的核心, 行政责任是对行政主体的约束, 是行政体制的保障。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一般而言应该平衡相称, 这是合理的行政体制的本质要求。要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走极端必然导致短板效应, 所以至少是一个平衡摆, 摆动的幅度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既然行政实践中三者并非一如既往的均衡配置, 故而行政体制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在此。

1理论综述

目前, 西方的行政改革主要是受治理理论、公共选择、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的影响。

2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是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 它所提倡的一些价值日益具有普遍性。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也在曲折中向前发展。治理和善治理论正是这种世界性潮流和发展趋势的产物。

治理理论中的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私部门各自内部的界限均趋于模糊。笔者认为, 治理的本质在于, 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单纯地依靠政府的权威或制裁, 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者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 之所以能发挥作用, 是要领先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在公共管理领域里, 私营部门、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等, 都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作为参与性主体, 解决公共问题。

3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管理活动, 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作用, 打破政府垄断, 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 从而使公众获得自由选择机会, 并认为这是解决政府困境的根本出路。

该理论主要倡导增加服务主体, 让私人企业、非营利公共组织等, 与政府机构一道来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其次, 创造市场机制和形成竞争格局, 用公私组织之间和公共组织之间的竞争服务来为公众提供“用脚投票”的机会。再次, 还要破除垄断, 允许不同组织之间在职能和管辖范围上重叠交叉。

4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影响很大。综合各学者的观点, 可以认为,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是将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 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通过组织与管理的重新调整来增强政府的活力, 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 实现政府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5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改革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从内容上看, 主要是调整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和改进管理方式, 设计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权力下放、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法治交涉, 以及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从过程上看, 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需要按任务分阶段进行, 其中大约每隔5年进行一次, 至今已有6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标志着中国行政改革的各重要阶段。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 是最近一期的改革, 也是备受瞩目的一期改革, 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 实行综合设置, 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 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中央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中央机构从来都没有成功地精简下来, 裁汰的人员总是处于总体整张的状态。即使是最近的两次改革, 都是下了大决心、花了大力气、动了大手术, 但并没有解决“有效有限政府”的社会发展需求, 也没有将政府落定在成本低下、绩效高企的格局之中。相反, 由于没有有效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的空间界限, 确认三者相互不能替代的独立功能, 在后备劳动力选择服务单位的时候出现政府机构“这边风景独好”的景象。所以, 中国的改革反倒有了例行公事的趋势, 那么民众究竟还能不能信任政府?

6政治改革主导行政改革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一个好处, 就是将经济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密切的联系起来, 而行政体制改革也正在不断地为经济提供更好的效率和服务。但是它有一个误区, 即将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截然地割裂开来。但是, 行政体制改革确确实实是坐落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点之上的。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两分法的精神本也不是将两者完全割裂, 而是为了更高效地推行才作出的区分。

人们之所以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进行单纯行政化的处理, 是因为这种处理回避了在中国目前政治状况中难以处理的政治难题。对于目前中国来讲, 难以处理的政治问题既体现为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运行状况的直接对峙, 又体现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重建与社会权利诉求的正面冲突, 还体现为国家的伦理资源亏空与社会普遍的怨恨情绪集结相形而在。因此, 这些暂时难以处理或者解决的问题则不得不被排除在讨论或者研究的范围之外, 人们则不必花大力气去推翻重来。

单纯的行政视野中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从狭义来说就是相对简单的技术层面的操作行为。为了经济发展, 为了提供效率, 大多数的文章都围绕着政府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审批制度管理、公共服务改革、行政绩效等这些相对技术层面的问题上阐释中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他们大多都忽视了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出发基点的政治问题。舍弃政治前提谈论政策弊病, 就好似舍弃分析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而直接研究其短期走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就是因为人们缺乏这个能力去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政治问题而被迫适应只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途径。这是无奈之举, 同样也是危险之举。

因此, 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主导行政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政府体制改革问题。作为政治问题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需要我们在政治的结构要素上具体分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政治体如何提供行政体以存在理由和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行政体制的问题;从政治的结构要素上分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 意味着我们必须清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诸政治要素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具体作用与实际影响。

7行政体制改革的合法性保证

现代国家结构的合理划分, 政府环境而言, 是政府、社会与市场的三分结构, 三者各司其职, 交叉影响, 从内部而言, 是一个国家权力内部分工合作的关联性结构, 其中又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结构。

我们知道, 国家权力必须在暴力机关的支撑下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但是这不代表其有无上的权威, 也不代表其就是万能的。政府不能越出权力领域进入市场-价格领域和公民-社会的自治领域。三个领域都有其自己的治理原理, 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而政府扮演的角色不是划桨者, 而是掌舵者, 供给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法律法规章程, 因势利导, 使三者处于良好运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之中。

作为行使行政权力的政府部门绝对不能是一个自说自话自己自为的机构, 为了阻止像前几次改革中精简机构后却反弹膨胀的现象, 笔者认为, 行政机构如果需要变更其设置, 无论是机构称谓的变化, 还是机构数量增减、行政人员的招募与行政预算的审批, 都需要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批准。我国的权力是人民的, 人大就是代表人民的权力机关, 政府的行政权是人民授予的权力, 就必须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否则其改革就丧失了合法性, 浪费了社会资源, 如何让人民再对其信任?

大部制的改革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 是要集中和统一权力, 这就消除了原本存在的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也许我们考虑到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云云, 但是, 当国家权力习惯在建立规则、执行规则与捍卫规则严肃性上的权力分割制衡尚未落实的时候, 合并成大部制后, 权力集中, 反正更加难以制约。原本部门间的竞争或许还能让消费者受益, 而统一后的权力便随时可以野马脱缰。

8核心职能的转变

《意见》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这是相当智慧的。这次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概括为四个分开,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 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将思想和理论更加细化, 更加具象, 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政府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政企要分开和政资要分开, 其实归根到底是一码事——权力和利益要分开, 其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体制负载不了原有体制需要而制造出的利益格局。类似于中石油和中石化, 这样的利益集团是原有的体制需要应运而生的。国有经济仍然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而现在的经济却需要市场力量来推动和发展, 两股力量的矛盾和冲突之下, 某些畸形的就被制造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的主权, 国家所有的东西和个人所有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修一条路, 地底下是国家的, 但不值钱, 值钱的是路两旁的房地产。主权是没有得到钱的, 得到钱的是业主。主权不是收涨的钱, 而是收土地税。

在这里, 尤其强调的是国家一社会一市场三者分立以及各自遵循不同运作的规范。此前我们是由一个行政逻辑让市场和社会分离, 打着国家名义强力推进市场经济形式, 对市场造成高度垄断, 市场是畸形的, 这叫市场的国家逻辑。社会的处境也是如此, 中国的社会实际上是高度行政化的社会, 并不存在真正自治意义上的“社会”。政府不能越出权力领域进入市场—价格领域和公民—社会的自治领域。政府应该提供给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法律法规章程, 因势利导, 使三者处于良好运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之中。这才是政府职能所在。

摘要:行政体制从实质上而言, 是行政职能、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三者之间的结构配置。而行政体制改革主要地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实践中使三者达到均衡的状态。现今世界的行政体制改革实践大多受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思潮, 最主要的则是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国政府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改革实践, 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仍然有新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颜廷锐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2]罗茨.新的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篇4: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初探

关键词:公务员规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官民比

中图分类号:DO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3—0033—04

保持适度的公务员规模是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是政府机构进行编制改革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我国公务员规模大小是否适当的问题,适当的标准问题是国内外许多政治学者和行政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目前为止没有确定结论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适度公务员规模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有机统一,适度公务员规模下分析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规模的演变

衡量政府公务员规模的数量指标包括政府公务员总数、政府公务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政府公务员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规模的增长状况,用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测量,有三个变量可供选择:各年公务员总数、官民比即公务员占总人口比重、公务员规模年增长率。本文选取公务员总数,公务员的年增长率,公务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官民比)这三个变量来研究公务员规模。

由于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前后财经体制的不同,编制管理职能范围和其政策的适用性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只对1978年以来的公务员规模的变动进行阐述。

表一反映了从1978年到2006年公务员规模的变动情况,通过仔细的观察这个表,我们可以以1992年和2003年为界,把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规模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78—1991)公务员总数从1978年的467万增至1991年的1136万,官民比从0.49%上升至0.98%。增长了一倍。在这一阶段,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率大致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公务员规模在这一阶段增长的幅度较大。在第二阶段(1992—2002年),公务员的总数和官民比从1992年的1148万和0.98%下降至2002年的1075.2万和0.84%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幅度始终维持在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公务员规模的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第三阶段(从2003年起)公务员的规模又重新回到了扩张的轨道,公务员的总数从2003年的1171.0万增至现今的约1400万。官民比从0.91%上升至0.96%.公务员规模的年增长率除了2003年高达8.9%外,其余年保持在2%—3.4%之间。分析发现,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公务员的规模经历了80年代的高速扩张,90年代高速增长得到了较有效控制,以及2003年以来重新回到扩张轨道的演变历程。

二、我国公务员规模适度标准的设定

公务员的规模随着现代政府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财政能力的提高,政府职能的扩张,社会结构的橄榄化,长期看会呈扩张趋势,这种扩张就必然要求有一个适度的限度。

本文认为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在定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务员的规模对内要适应我国政府职能的变化和能够满足保证各部门的有效运转的需求,对外要能够满足政府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和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的需要。二是公务员的规模要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财政能力,人口增长率等因素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在定量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的有机组合,政府公务员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官民比)为1%左右;政府公务员总数的增长一般保持在-1%-5%范围的比例比较合适,下文将从横向的国际比较和纵向的历史比较这两个角度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论证。

从横向的国际比较视野来看,从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以占总人口的1%左右为标准。此项比重,我国1980年0.496,1985年0.68,1990年0.813,1995年0.848,1996年0.878。2006年0.96。27年来这个比重上涨了近一倍。纵观世界,印度(1989年)0.46,日本(1991年)0.69,加拿大(1993年)0.76,土耳其(1993年)0.98,新西兰(1993年)1.01,美国(1993年)1.13。我国1996年从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低于土耳其、新西兰、美国等国。根据一些实证资料,通过对5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政府官员规模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官民比已经远远的超出了1%,而发展中国家的官民比一般低于1%。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且这一国情在短时期内不会变,据此认为我国1%左右的官民比相对是较合理的。

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视野来看,我国总人口中财政供养人口所占的比例:汉代7945:1,唐代3927:1元代2613:1,清代911:1,20世纪50年代为600:1,20世纪70年代为155:1。1978年以来我国官民比的变动(如表1所示),运用趋势分析法,我国的官民比处于越来越接近于1%的水平。1%左右的比重是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基本相适应。所以我们说1%左右是现阶段我国公务员的适度规模。

公务人员总量也要适应政府职能的变化,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应有所不同,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适度上升,但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大体维持在43%到143%之间,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维持在25%到50%之间。如美國近百年间,公务人员占人口比例逐步上升,1901年为3%,1942年为43%,1999年为64%。根据实证资料分析,政府公务人员的总量增长一般维持在-1%—-5%左右为比较合理的增长幅度。从纵向的比较,根据表1可知我国公务员的年增长率在-2.36%—-5.58%,从1990年至2006年的公务员总数的年增长率大体都是处于-1%—-5%这个范围内,2005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7%和2.01%,处于公务员的年增长率的合理水平。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总数增长的年增长率大体上是适度的。

三、适度公务员规模下政府机构编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规模都在适度的范围内。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6次全国范围的自上而下机构编制改革。这六次改革,都是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与转型的要求,而进行的政府机构的撤并和公务员队伍编制管理,以期达到转变政府职

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人员素质,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约束力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等目的。但是在适度公务员规模下的历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的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机结合程度不够,导致公务员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公众迫切需要的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过低,而机关后勤人员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占比重过高。政府职能随着宏观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必然引发相应的机构改革,但前四次改革的成效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不是很明显。与西方典型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还太少,2002年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开支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仅为1.7%(《中国统计年鉴2003》数据)。编制改革的目的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紧密结合程度不够,致使中国政府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给排水、文化事业等方面还需要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地方税务官和警官也存在一定的缺口,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过低。传统管理体制形成的福利“单位化”和社会服务的“单位化”,造成机关后勤人员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占比重过高。这个问题可能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编制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程度较低有关。

第二,地方政府编制改革成效不大。1982年改革使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但是这次改革完全限于中央政府特别是国务院,而在地方当时进行的行政机构改革则是地改市和建立乡镇政府,两者都产生了导致公务员规模扩张的效应。结果,在这次机构改革期间,公务员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张。1984年公务员的增长率高达15%。1988年改革使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这次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从1989年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这两次改革在地方政府见效不大,这可能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过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过程中人员分流问题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困难重重。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进程的是编制改革过程中的人员分流。每一次政府机构编制改革都会涉及到富余人员何处去的问题。以往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安置不成功,如让一部分人去念学位,结果导致了学位的贬值,让一部分人充实企业,结果造成官商不分,将一部分人安排到社会团体,结果造成社会团体的官僚化。这些问题构成了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阻力,人员分流困难可能与我国公众的“官本位”价值观念严重、中央一级行之有效分流措施在地方一级操作起来困难、分流人员的就业安置困难等都有关系。

第四,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结果致使公务员层级配置不合理。在公务员的层级配置中,地方政府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务员比例不协调。通常情况下,实行“大部门制”的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官员的比例一般都高于联邦政府(包括中央驻地方的雇员)。由于我国政府在纵向间的“职责同构”和职责的层级分解,我国目前中央公务员的比例是比较低。1997年底,中央公务员总数为530.7万人。以中央和地方的类别来分:中央政府机关48.9万人,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为9.21%,地方政府机关481.8万人,占90.79%,驻地方和国外45.4万人,占8.55%。将近10倍的比例差距,极明显的表示了中央和地方公务员比例的不协调。这可能与行政层级结构不合理,地方职责同构现象比较严重有关。

四、基于我国适度公务员规模的政府机构编制改革设想

探寻适当政府公务人员规模,研究适度规模下历次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

针对适度公务员规模下的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问题,本文提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的要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机结合,逐步调整公务员队伍结构。政府职能分为功能和职责,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的是政府职责,因为职责具有灵活性,政府可以据此调整机构设置和官员规模。政府职能会随着客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根据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时调整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目标。调整公务员的结构,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增加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数量;对社保,公安,财税等公务人员进行扩编,一定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要扩宽其招聘渠道,选拨高素质的专业化人员进入该队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逐步把机关内部自我服务性的机构剥离出来,转变成面向社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实体,推进政府机关部分服务社会化,实现国家公务人员的专业化。提高编制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第二,科学定位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的对象,明确地方政府也要实行相应的编制改革。我们不仅仅针对中央政府,而且也要把各级地方政府也作为编制改革的重点对象。在明确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编制改革的目标有机结合后,明确提出地方政府编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提高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管理效率。90年代两次改革以精简、效能、统一为原则,采取先中央,后地方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使地方政府机构膨胀,冗员增加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当前金融危机和我国大部委改革的背景下,在刺激经济的复苏,扩大内需和缓节就业压力等方面政府职能要求有很大的调整,调整国务院机构的同时,各地地方政府机构也要相应的调整,各地公务员岗位编制为缓解就业压力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摒弃“官本位”的价值观念,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要实现人员分流的目标,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官本位”的价值观念,鼓励公务员走出政府机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次,对有关人员分流的政策和法规进行重新审定,赋予地方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积极探索人员分流的新办法。人员的分流工作重点是要解决分流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各地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险办法,让分流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使其老有所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再就业。再次,在推进政府改革期间,实行离职补偿金制度,运用经济杠杆推动人员分流进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对分流人员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分流人员自谋职业的,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范围,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创办经济实体的,政府在经营场地、地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鼓励分流人员组建公司,及时向分流人员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实现再就业。

第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公务员规模比例。从国际比较和我国实际情况看,现在我国机构人员臃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央与地方层级配置的不合理,地方政府规模从人员编制上看是中央政府规模的十多倍。因此,适当减少行政层次是国际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府深化行政改革的大势所趋。要在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责任的过程中,逐步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结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省级政府数量来扩大中央政府管理幅度,取消地区建制,实现四级政府管理体制,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层级;另一方面通过减少一级政府机构的数量,缩小该级政府管理幅度,适当增加内设机构数量,归并政府相近职能,既有利于政府快速决策,又可以减少行政機构之间条块分割造成的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和责权不明确的问题,同时减少行政执行中扯皮推委。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适当缩小地方政府的规模,扩大中央政府的规模,改变地方政府规模比例相对不合理现象。

参考文献:

[1]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出版,2000.

[2]张光.财政规模、编制改革和公务员规模变动:基于对1978—2006年的实证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4):79—107.

[3]余天心,王石生.政府行政人员编制与管理费用的国际比较[J].财政研究,1998年(7):57—58.

[4]张亚忠.适度政府规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J]行政学研究.2005年(7):58—63.

[5]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J].改革论坛.2001(3):100—105.

[6]朱光磊.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一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市经济委员会和市信息产业局合并,组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外事办公室、市侨务办公室合并,组建市外事侨务办公室;

市粮食局并入商委,保留市粮食局的牌子。

另外,市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其职能也作了部分调整;市环保局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重庆时报讯(记者 汤静)我市大部制改革步伐加快,6个市级部门将合并重组。昨日,市政府关于政府机构改革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6个市级部门将进行机构改革。

市农委由四部门整合而成据了解,去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重庆新组建的综合性大部门——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在北部新区32层高的农业大厦揭牌。新的市农委,由原市农办、农业局、农机局、农综办四个涉农部门整合而成。经过那次调整,重庆市直属机构减少1个,直属局事业机构减少1个,而处级内设机构则减少了16个。

改革主要涉及七大领域

而在去年9月,我市就已经启动了7+1大部制改革的调研工作。市编办人士透露,中央编委提出的“7+1”的改革思路即是地方改革的核心内容。即改革主要会涉及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住房保障、人力资源、文化市场、食品药品七大领域和“1”则是指建立一个“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与此同时,我市在去年9月还宣布暂时冻结市政府部门的机构编制,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办理市政府部门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增加领导职数,以及机构升格等机构编制事宜,特别是涉及调整和变动的部门,原则上不再使用余编补充工作人员,不再新提拔干部。

将任免3新部门负责人

本次机构调整后,合并或重组的部门行政职能如何划分,以后将由谁掌舵?市人大常委会透露,根据我市人事任免相关条例规定,因工作机构撤销,其职务自然终止,不办理免职手续。也就是说已撤销的6个部门“一把手”职务自然终止。而重新组建的3个部门的负责人将在本次会议上重新表决任免。名词解释》

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国务院和部分城市的机构改革

去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

而截至2009年1月20日,北京、上海、重庆、陕西、河南、宁夏、云南、吉林等17个省(区、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获批准,并将陆续向社会公布。其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正陆续上报。北京新组建两部门强化经济

■金融工作局:市政府直属机构,不再保留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职责划入金融工作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原来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部分职责整合划入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员会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部门管理机构,由卫生局管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与劳动保障局合并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委员会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农业局: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部门管理机构,由农村工作委员会管理,负责农业生产管理和执法监督。将农业局的综合管理和决策职责划入农村工作委员会。

■环境保护局: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列入市政府组成部门,再次提升了社工办的地位。

■运输管理局、路政局调整为交通委员会的内设机构。

■市政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将商务局更名为商务委员会。撤销地方海事局,其职责划入交通委员会。

■将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局。据《京华时报》

上海市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4个

上海市机构改革方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地方机构改革方案。经过调整,上海市政府将设置工作部门44个,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3个,直属机构21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6个。

主要调整包括:

■组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不再保留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

■组建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不再保留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地方税务局由合署办公调整为分别设置。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和上海市国家税务局继续实行合署办公;

■组建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建上海市公务员局,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不再保留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据《扬子晚报》

华龙网讯(记者 宋岩)这一轮机构改革,究竟怎么改?昨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市政府副市长刘学普透露,我市机构改革涉及到10个部门(如表)。

刘学普介绍,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市经济委员会和市信息产业局合并,组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外事办公室、市侨务办公室合并,组建市外事侨务办公室;

市粮食局并入商委,保留市粮食局的牌子。

另外,市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其职能也作了部分调整;市环保局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根据有关规定,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批准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工作机构撤销的,其职务自然终止,不办理免职手续。上述情况应报人大常委会备案。

市政府昨日针对此规定,向此次会议进行了报告,以予备案。根据报告内容,吴冰担任的市经委主任职务、沐华平担任的重庆市信息产业局局长职务、姜平担任的市人事局局长职务、侯小川担任的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职务、郝明担任的重庆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职务自然终止。

同时根据中央关于此次政府机构改革领导班子配备的精神,结合市政府部门领导班子现状,在综合分析、通盘考虑,充分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部门“一把手”的任命名单,并提请此次会议审议。新闻分析》》

“理清了职能,理顺了关系”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陈文权表示,以后会少一些扯皮推诿

“机构这样改,我投赞成票。”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陈文权昨日下午这样表示。

职能交叉部门该合并

“这样改,理清了职能,理顺了关系,很有必要。”陈文权分析,合并的部门,都存在职能重复。市经委和信息产业局,两个部门性质相近,都是负责经济运行方面的,存在职能交叉。

市人事局属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公务员;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也是管理人力资源的,对象是更广泛的劳动者。“两者性质一样,只是管理、服务的对象不同。”陈文权说,没有必要分得如此详细。

而合并的市外事办公室和市侨务办公室,则都是负责重庆对外交流的部门,并且管理、服务的对象都来自境外。

环保局升格顺应形势

在此次的改革方案中,市环保局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了市政府组成部门。“这是市环保局升格了。”

陈文权说,环保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以后重庆还承担着三峡库区环境监督和保护的职能,这将是我市环保工作以后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应当提高环保机构的地位。”

市粮食局并入市商委。陈文权认为,粮食也是商贸流通的部分。但同时,粮食又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应该进行监管。

“因此,在机构改革中,才把市粮食局并入了商委,但同时又保留了粮食局的牌子,不放弃监管。”陈文权说。

以后会减少扯皮推诿

一说到结构改革,很多市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少了部门,精简了人员。

陈文权不这样认为。“机构改革的意义,不在于减少了多少部门,少了多少工作人员。而在于理清了职能,理顺了关系,整合了力量。”

篇6:温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温委发„2011‟81号

(通

知)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温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有关工作,尽快组织实施,确保顺利完成。各县(市、区)也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政府机构改革的相关工作。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17日

主题词:机构改革

方案

印发

通知

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2011年6月17日印发

(共印50份)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稳妥推进,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特点,构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城市特点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二、主要任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全面梳理政府各部门职能,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事务移交给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明确市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市政府要注重加强对本地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突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强化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通过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执法监督职责,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和配套制度。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

3、组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将市建设局、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的职责和市市政园林局的市政设施、公用事业、城市绿化、市容环卫等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及组织实施职责,整合划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不再保留市建设局、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

4、将市房产管理局调整为部门管理机构,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

5、组建市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职责和市市政园林局的市政设施、公用事业(供水、供气、供热等)、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牌子。不再保留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市政园林局。

6、组建市交通运输局。将市交通局的职责、市市政园林局的城市客运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交通运输局。不再保留市交通局。

7、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再保留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原挂靠市人事局的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单独设置,列党委机构序列。

8、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调整为

实现强镇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努力把强镇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

健全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各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分工与制约、配合与协调,形成人大、政协、政党、行政系统内部、专门机构、新闻舆论、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六)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不突破省规定的政府机构设置限额和现有行政编制总额。同一层级内,根据职能的调整,对人员编制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人员队伍结构。研究制定市政府各部门“三定”规定,进一步规范对市政府部门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的核定。

三、组织实施

市政府机构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抓紧组织实施。要尽快制定各部门“三定”规定,科学规范部门职责。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执行,严明工作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机构改革平稳进行和机关工作正常运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相关具体工作。

上一篇:感恩的重要性议论文初三600字作文下一篇:社保缴纳凭证打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