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2023-05-04

第一篇: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四上语文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提示道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扮演童话人物对话,想象画面,推测主人翁的心理活动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童话的乐园。

片断一

师:这是个霸道、自私的巨人,如果遇到了这位巨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巨人先生,你不觉得孤独么,不感到荒凉么?严寒可能冻住了你的心。 生:巨人伯伯,果子要大家吃才甜,美丽的花园要大家共享才会快乐。 生:巨人大叔,人需要交往,只顾自己,会得自闭症的,打开花园吧!让春天回到你的身边。

师:说得真好,你们的话语会不会像春风一样吹入巨人的心中,让他发生变化呢? 生:是一个孩子让他明白了一切,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

当学生已经走进了《巨人的花园》这个童话故事里,学生对故事里的巨人这个童话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心里已有了许多想法,学生急切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创设一个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灵的平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 [片断二]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再读读

9、

10、11自然段。(分组讨论)。想一想,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又会说什么?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模拟小男孩和巨人的对话。

生(甲):我扮小男孩。 生(乙):我扮巨人。

生(甲):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生(乙):没有,是啊!为什么我的花园里没有春天呢?怎么会没有春天呢? 生(甲):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执地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最终只能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生(乙):噢,是这么回事呀,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

生(甲):伯伯,您看,你把围墙一拆,孩子们来了,春天也就来了。 生(乙):我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哈哈…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真是幸福啊!

【教学反思】

学生不光读童话,还在读的基础上编童话、演童话。虽然只是一个对话练习,但学生一定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的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话练习中,学生说的不管是课文中的原话,还是学生根据意思想象的话;不管说得多,还是说得少,只要能说就行。不作过高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说,都有机会说,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和童话人物零距离接触,更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项活动中,学生尽情想象,真切地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层层深入--深度解读文本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许美娟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非常生气,于是便在花园四周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挡在了花园外面。从此,花园里一片荒凉,直到听了一个小男孩的话后,巨人才醒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课文中的巨人,他的言语是粗鲁的,举止是冷酷的,但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批判的对象,通过教学的引导,我们需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播下宽容、理解、同情的种子,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冷酷的审判官。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这样深度的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的引导,层层深入,使学生抵达文本的内核、情感的内核、人性的内核:

一、感受花园的美丽。细读文本开始,我让学生快速默读

1、2自然段,画出描写花园美丽的词句。学生在"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的画面想象中感受着花园的美丽、迷人和芬芳,又在美读中体味着词语的韵味,景色的优美。

二、认识花园的寒冷。在美读了

1、2自然段后,我用这样的导语引入:"多么美丽的花园呀,可是它突然就陷入了常年的寒冬中,究竟有多冷?寒冬又有多长?你们能从文中找出那段话读一读吗?"学生很快找到了第6自然段,通过对"北风呼啸"、"刺骨"、"狂风大作、"、"瑟瑟发抖"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感受花园的寒冷、萧条。

三、体会巨人的自私。同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我引导学生细读3到11自然段,画找体现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学生抓住三次描写巨人的呵斥语言和一个冷酷行动的重点词句,体会到了巨人的任性、冷酷、自私。

四、感悟巨人的孤独。巨人的任性、冷酷换来的仅仅是寒冬吗?我继续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学生从课文的

6、7自然段中读到了巨人孤独、寂寞、冷清的内心,我及时让他们想象:"此时,巨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你对巨人又有什么样的感受?"除了指责、愤怒,同情、宽容的种子也在学生的心田上悄悄地播下了。

五、领会幸福的真谛。"巨人最终明白花园变化的原因了吗?"在这个问题的主导下,学生通过想象小男孩眼神中的话语,又联系第9自然段巨人的话语,读懂了巨人的醒悟。我又马上追问:"巨人又是怎么做的?""他拆除的仅仅是高高的围墙吗?"将学生的感悟提升到人心的高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帮巨人修改告示牌内容的读写练习,既训练语言的运用,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这则童话揭示的道理,领会了幸福的真谛。

本课的阅读,我带领学生走过了"美丽-寒冷-自私-孤独-幸福"五个层次,从而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课文的三维目标也在相互交融中有效达成。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 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有的学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还将是我继续努力的课题。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我原先想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导入,让学生说说听了后的感受,但是这个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后来我换成先板书"幸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想法,并联系刚过完的国庆长假谈谈期间幸福的事是什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效果更好一些。

2、当找出重点句并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时,虽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但是仅仅让学生明白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没有让学生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对重点句的理解挖得不够深。

3、最后一个环节是出示了一些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有雷锋的、警察的、作家毕淑敏的…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这些名人名言确实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含义,感受到身边的幸福并决心更好地珍惜它。但我没有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对幸福的感受写下来,使读写分离。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反思

我上完童话《小木偶的故事》后,感觉心情特别愉快。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把小童话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他们把听后的感觉写出来。

三、课堂上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五、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其中,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其次是续编故事,这一环节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延飞的设计是这样的:有一天小木偶又遇到了小红狐,一把抓住了它的尾巴说:"小红狐把书包还给我!"小红狐说:"你这毫无表情的小木偶,不用说拿了你的书包警察不管,就是打你一顿,不会哭的的你,谁也不会同情你。"这时小木偶非常气愤的说:"狡猾的狐狸,现在我成了多种表情的人了,你再狡猾警察也不会被你骗过了。"看到小木偶的样子,狡猾的狐狸夹着尾巴逃跑了。穆小学这样说的:"有一天,肚子疼的小木偶,被鸡妈妈看见了,二话没说就去给小木偶找医生了。赵小雨说、乔金诺等等他们各有各的说法。我感觉很好,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我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 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

四、 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五、 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课时

《三颗枸杞豆》 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时

《柳叶儿》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

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 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 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和“ 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 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

第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学习目标:

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 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 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 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 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 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 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 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第四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

学习目标:

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 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2、 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 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 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三、 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 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 《三颗枸杞豆》

(一)

学习目标: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二、 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

三、 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

四、 “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五、 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六、 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 《三颗枸杞豆》

(二)

学习目标:

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

二、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 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 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

五、 课后学习:

1、 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

2、 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

学习目标:

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 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 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 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 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四、 第二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某些个性。”根据文章小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想象出“男子汉”将来的某些个性吗?你认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具有什么品质?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 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

第八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

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 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 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 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

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 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

第九课时: 《柳叶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

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 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2、 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 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 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 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十、十

一、十二课时: 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

第十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 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一.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 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老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教学反思: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 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 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 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 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教学反思: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反思: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小组内读诗。 3.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

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说说这些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 (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回到回忆的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2、班级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还记得《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那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会不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再来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往事,并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童年趣事

(情境激趣,引发期待,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指名学生叙述刚才准备的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

“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鼓励学生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或者“他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意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四、明确要求,草拟作文

1、读“作文内容”,明确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3、交流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写好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并展开评价,欣赏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组织典型作文的讲评

1、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了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2、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可以让作者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并结合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的重点,是事情写得是否真实具体,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组内评改

三、佳作欣赏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归纳。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2.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3.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4.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3.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负荆请罪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6.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XX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主要内容的关系,

3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7.船长

[写作特色]

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色。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

运用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

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

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

第二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

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出示挂图。

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四、质疑

五、背诵

29、30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三、批改,订正。

8.爱之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 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爱之链。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平翘舌音:餐、蹭、糙;前后鼻音:吻、腕;后鼻音:蹭。

2、指名读词语。

乔依 颠簸 凄凉 矮小 脚腕 蹭破 车胎 瘪了

袜子 油污 绝望 餐馆 亲吻 粗糙 脸颊

荒芜人烟 天经地义 潸然泪下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荒芜人烟:指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潸然泪下: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讲一天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下岗后又找不到工作的乔依非常热情地无偿帮助一位在寒风中几乎绝望的老妇人修好了汽车,老妇人非常感动。

第二段写老妇人来到乔依妻子开的小餐馆,得到了女店主的热情服务和细心照顾,老妇人深受爱的感染,留给女店主一些钱就悄悄地走了。

第三段(12自然段))乔依的妻子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字条以后非常感动,心中充满了爱的暖流。

四、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3、你还记得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吗?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师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2——8自然段。(学生自读)

2、全班交流。

1)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2)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中看出了什么?(看出修车的工作非常费劲,而乔依不怕脏,不怕累,真心诚意为老妇人修车。)

4、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再默读

2、

3、5—8自然段。汇报:

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这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

5、你从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乔依对老妇人是一种真心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乔依竭尽全力,无私地助人。)

6、出示第六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理解:“天经地义”什么意思?(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自然段。

7、引读

6、7自然段。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8、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9-11小节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

3、出示填空题: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提示: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爱之链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五、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

(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

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六、拓展。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提示:1)注意故事的连续性;

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等;

3)要升华“爱”的主题。

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做到: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中,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时,交流以下三点:一是乔依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二是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乔依生活的贫困;三是联系课文

二、

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妇人的处境,从而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这样一来,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岂不是回到了传统语文教学误区:死抠字词句了吗?其实不然,对字词句的解读正是建立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的。你想,中国的放块字是多么神奇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短短几句话就可含概天文地理,上下千年。如果不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咀嚼咀嚼祖国的语言,那岂不是暴殓天物吗?

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习作2

教学目的:

1、记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最受感动的事情。

2、在真诚的交往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鼓起勇气直接或间接地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懂得报答,学会感恩。

3、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一、出示多媒体营造爱的氛围。

1、讲述故事:

1999年10月1日黄金周,在贵州马岭河峡谷,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他们两岁的儿子子灏,乘坐缆车去山顶。当时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当缆车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接着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轰隆”巨响响彻了山谷。当救护人员打开缆车门的时候,他们惊讶了,在血肉模糊的车厢里,唯一的生还者,竟然就是当时最小的游客子灏?!

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子灏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自己年幼的儿子高高举起。最后,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孩子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2、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表看法和感想

二、生成爱的共鸣。

这种感天动地泣鬼神的父母之爱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教师补充诗人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

作者:刘丙钧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

对妈妈又说了谎,

妈妈的批评叫我脸红,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

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诉我:“最该爱的是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

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朗读

读了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学生谈看法。

三、唤起爱的记忆

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

想一想:爸爸或妈妈做的一件或几件什么事情让你特别感动?并把这件最感动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听。同学们回忆一下

(力求引导学生选择不同方面的事情来讲

四、倡导爱的表白

教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感激和真诚的谢意。

老师布置了要同学们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或者不好意思说的可以写在纸上给他看,还要求同学们观察妈妈或爸爸会有什么反应?尤其是神态和动作,以及你自己的内心感受。

现在老师就来问一问啊,把你的幸福和大家共享。

五、写下爱的诗篇

(那现在就让我们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和你对父母爱写下来吧)题目自拟

这次习作是一次真爱的表达,因此要融入真情实感。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

提示学生注意:

这次习作包括两方面内容:

1)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最受感动的事情,要真实、具体。

怎么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谁来说说?(应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内容更具体)

2)记下自己向父母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爱的过程,要清楚

(把父母的反应,尤其是语言、神态及动作写清楚)

板书

习作2

父母

爱(感动)

-------→

爱(表达)

练习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写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需要加以认真辨析。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的小结,让学生读题。

(2)让学生思考每题的括号里应填什么词。

(3)师生共同给出正确的答案。

(4)学生照上一部分的样子回答问题。

(5)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认真回忆类似的同音词。

(3)根据列出的同音词,自己出题,同桌或小组回答。

(4)师生评议。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诵读《我不期望回报》

(1)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理解着去诵读。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感悟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字方在一行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哈尔威、履行”邓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口语交际来练习采访,学会有礼貌、得体的采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采访的几个注意点:

1、要有目的性。

2、确定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确定采访目的。

(2)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整理好采访提纲。

(3)准备采访时所用物品。

(4)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练习采访。

(5)推选两个同学上讲台分角色进行采访。

(6)评议。

3、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写毛笔字,能写得美观、大方。

教学过程: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5、反馈。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3周2节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6 小摄影师 3周3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2、检查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2.交流识记方法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3周4节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小男孩 高尔基

扔纸团 请进来

忘胶卷 给胶卷

热爱崇敬 关心爱护

7 奇怪的大石头 3周5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 教学过程: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4周1节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

李四光 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 ——震惊世界

8* 我不能失信 4周2节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

8* 我不能失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诚实守信

语文园地二 4周3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培养良好习惯。

2、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4周4节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3、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4周5节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 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 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上一篇:以童年为主题画一幅画下一篇:一体化水质自动监测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