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2024-05-1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形卡片平底煎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展示煎盘锅,师:同学们知道这个煎锅可以做什么用吗?。生:烙饼(板书:烙饼)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会学习有关“烙饼”的什么知识? 生:教我们怎样烙饼。师:板书:怎样烙饼 生:烙饼需要多少时间。师:板书:烙饼需要多少时间 师:怎样烙饼最节省时间。

师:板书:怎样烙饼最节省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烙饼的“优化”问题。

(一)探究烙1—2张饼

师:今天这节课就学习这些问题,请看大屏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1:锅里每次最多只能同时烙2张饼,每张饼烙两面,每烙一个面需要3分钟。

师:想一想: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预设:a:先烙饼的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饼的反面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生1:6分钟。可以把2张饼同时放进锅里,先烙它们的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它们的反面,需要3分钟;共需要6分钟。

师:怎么不一张一张地烙呢? 生:这样需要12分钟,太浪费时间了。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二)探究烙3张饼

师:爸爸、妈妈和小雨每人一张饼,一共烙3张饼

师: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想一想.。小组之间讨论,需要几分钟?怎样烙饼?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预设:生1:一张一张烙,18分钟。

生2:先烙2张再烙1 张,12分钟。

生3: 9分钟。

师:噢,他用了9分钟,和他一样的请举手,谁听懂这种方法了,上来给大家再说一说。(指1名说)

师:比较:烙3张饼同学们想出了3种烙法,哪一种方法能让小雨一家尽快吃上饼?(学生比较)

师:这3种方法中,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教师板书最佳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小雨的妈妈是怎样烙的?请看大屏。(课件演示烙3张饼,课件边演示,师边小结)

小结:先把饼

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

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 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看完后师问:小雨的妈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最佳方法烙的)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不上)师:对,使用最佳方法时,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让学生接2张饼)

预设:学生能说上生1:用的时间短。

生2: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 → 我们一起来看是这样吗?课件回放

师:学生再操作:好请同学们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探究烙4—6张饼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预设:a:2张2张烙,需要12分钟 → 噢。2张2张烙大家同意吗?

课件小结:烙4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烙2次,需要12分钟。或者用烙2张饼的方法烙2次。

师: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生1:2张2张烙,烙2次,再烙1张,需要18分钟。(有不同烙法吗?)

生2:先同时烙2张,烙1次,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需要15分钟。(大家说哪种方法是烙5张饼的最佳方法)

小结:我们烙5张饼时,先烙2张,烙1次,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需要时间最短是15分钟。

师:烙6张饼呢?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a:2张2张烙,烙3次,需要18分钟→ 你们同意吗?

师:3张3张烙,烙2次,需要18分钟 → 你们同意吗?

师:看来,烙6张饼时有两种烙法:可以2张2张烙,烙3次,或者3张3张烙,烙2次,所需时间都是18分钟。

师:请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那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是倍数关系。师:3倍的关系,3指的是烙一面饼所需要的时间,那么烙饼的时间就是用:烙饼的张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板书写3,但师要说是一面饼所需要的时间)

生2:我发现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烙饼所需的最少时间。(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板书: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同学们真聪明!

(四)烙饼方法的应用。

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谁会算?说来说说?

生1:7×3=21

师:烙8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谁会算?烙11张、22张饼呢?同学们真聪明!很快掌握了计算烙饼所需要的时间,想一想,7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说来说说。

师: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1:如果要烙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剩下最后3张饼用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

(五)烙饼方法的延伸。

小雨的妈妈又用了一种新式的电烙锅,锅里同时可以放2张饼,每烙一面需要2分钟,烙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想一想?谁来说怎么算?烙5张饼呢?烙6张饼呢?(尽可能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生1:3×2=6,能说说你的算式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吗?说不上师引导:3表示?为什么用饼数乘2而不乘3呢?(你真是了不起!不但学会了,而且还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餐厅里同时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使三位客人都能很快吃到菜? 师:厨师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一起看看小军遇到了什么问题?

2、烤面包时,第一面要烤2分钟,第二面只烤1分钟,即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钟。小军用烤面包架子,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3片面包,需要烤多少分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烙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呢?回家后和妈妈一起用最优方法试一试烙一烙,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篇2: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的综合复习。目标要点: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实践的内容得到巩固加深;

2、通过练习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练习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观察物体、认识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说一说吗?

二、基本练习:

1、观察物体:

(1)小组在桌面上摆放一样文具,让几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小朋友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样物体大家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观察的位置不同)

我们想全面地了解这个物体,该如何观察?(要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

(2)教师拿出两个魔方(其中一个背面不完整),让学生从正面进行观察。问: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有的学生:完全一样;

有的学生:不能确定,只有看完各个面才能确定。

教师把两个魔方的几个面都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它们是不同的,进一步让形式明白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轴对称:

(1)出示几幅图:请问哪幅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样判断的?(2)课本第3题: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首先让学生观察方格图上的图形,再说说另一边该怎么画,最后让学生独立画出。

3、镜面对称:

拿出镜子,照自己或物体,说说镜面对

3、镜面对称: 拿出镜子,照自己或物体,说说镜面对称现象是什么样的。

三、综合练习: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对称轴,再画出来。

2、还是用刚才这张长方形纸,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煎的最漂亮。

3、练习第4题:既是轴对称又是镜面对称。

四、学习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一、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概念

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又被称之为G1∶1 (全球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 , 该项理论最先被美国学者北德克萨斯大学科技与认知系教授、前ISTE协会总裁Cathie Norris以及密西根大学信息学院教授Elliot Solo-way所研究, 并且两人在2002年的WMUTE (无线移动泛在技术教育应用年会) 上首次提出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理论。两位学者认为, 对于目前来说, 提倡所谓“人手一台电脑”显然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并没有完全的做到学生每个人都能够“人手一台电脑”, 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和其他同学共同使用一台电脑。但是如果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终端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极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到那个时候, 学生就会真正的人手都能够拥有一台电脑而不是与其他同学共同使用, 就像是学生人手一只铅笔那样, 为教育环境带来更为全新的变革, 如此一来, 一个崭新的教育时代就会诞生。在我国, 针对于1∶1数字化学习的研究这也有很多, 其中就包括余胜泉教授, 他认为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是采用先进的技术的手段, 实现人机一体制, 进而实现教学理念的传播, 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容易被学生们所理解和接受[1]。

综上, 对于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而言, 其主要是在学生每人都能够拥有一台电脑的前提下, 进而形成一个特定的网络教学背景, 进而构建出一个更为科学化的教学体系, 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进而促进教育教学事业的整体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内容

在本文的研究分析过程中, 主要是对Intera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website x primary school (小学互动学习资源网站) 上一些相关的教学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进而对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的教学资源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 实现对学习资源设计的深层次探究。

(一) 在1∶1小学课堂环境下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模式

小学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 老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情境, 以便于激发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冲突, 最终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的研究过程中, 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讲的内容, 并且逐步接受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接受1∶1课堂教育。例如在数学基本计算过程中, 老师可以提出基本的情景, 并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 举例如下:如果同学们一起参加一个很大的聚会, 大家知道参加聚会的总人数, 然后每个餐桌安排八个人, 那么怎样统计需要多少个餐桌呢?

老师在1∶1课堂的环境下, 需要在每堂课设置两到三个活动, 每个活动的设置都需要具有层次特征, 并且老师引导学生随着层次的深入展开对于活动的探讨。需要注意的是, 老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学生自身认知的特点, 以此作为组织活动实践的基础, 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这也是深度教学活动的主要核心[2]。在最开始的活动中老师需要设置一个比较简单的活动, 例如:把同学们进行分组, 每个组代表一个团体, 老师出题, 组与组之间进行抢答, 这样通过几轮活动进行之后, 老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基本特点, 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对于这类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3]。

(二) 数学教学资源分化指导设计

数学教学资源分化指导设计是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数学教学资源分化指导设计实际上指的是通过将数学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处理, 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散开来, 然后教师根据分化的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教学指导, 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乘法数学教学时, 可以采用加法乘法概念转换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小明去商场买鸡蛋, 每盒鸡蛋的数量为16个, 小明买了2盒鸡蛋, 请问小明一共买了多少鸡蛋?老师在对这样的题目形式进行教学时, 可以对已经学过的加法进行再回顾, 同时引导乘法只是概念, 可以让学生进行“16+16=?”的计算, 然后介绍“对于这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相同数的相加, 可以采用本数乘以数出现的次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这样的计算方式被称之为乘法计算”, 然后对乘法计算的口诀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在过程计算中, 出现乘法计算的要先进行计算, 例如1+8×3=?这种计算式, 需要先计算8×3, 然后得到结果后在和1进行相加, 但是一旦出现 (1+8) ×3=?这样的式子后, 要先计算括号里的加法, 然后才能与3相乘”, 注意在教学前需要对相应的网络系统“工具与软件”进行设定, 通过屏幕显示的方法进行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这样的数学资源逐步分化教学指导, 由浅入深, 切实的符合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对于教学来说, 具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4]。

(三) 数学教师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小学生展开的数学教育涉及到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有效的培养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建立, 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小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当下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任务, 足以体现科技发展的力量。通过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添加更加优越的教育模式, 是时代发展重要表现。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引导小学生关注到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中。设计信息化软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与传统相对比, 存在一定的优势。在学校为小学生设置一人一台电脑, 有效的辅助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人手一台电脑的优势在于, 可以通过让小学生自己的操作了解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深入的过程中体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小学生切合实际的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践需求, 在未来的升级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数学科学的概念, 并且实现积极的运用,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奠定基础[5]。

在实际的教学中添加信息化教学, 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数学运算的含义。比如, 在小学生学习电脑中设计动画教学软件。动画内容为:兔子宝贝去市场上为兔妈妈买胡萝卜, 第一次买了三根。回到家中发现有客人来探访, 准备的胡萝卜不够了, 又让兔子宝贝去市场在买五根胡萝卜回来, 请问三根加上五根等于多少?通过动画加深了小学生的印象, 并且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科学的作用, 形象的表达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6]。

结语:综上所述, 就现今的研究形式而言, 目前针对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方法研究有很多, 但是针对于该教学领域的资源设计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来说比较少, 这样的形式, 直接影响了实践化进展, 无法真正的将一比一课堂意义发挥出来, 也无法将该种教学方式的实际功效充分的发挥出来, 这就导致在小学教育过程当中针对于小学生的专项教学失去了原本存在的价值, 然而, 对于该种教学方法而言, 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这样的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将是教育界的一项新的变革, 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学者对一比一深度教学资源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发掘, 进而保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 该种教学方法能够大放光彩。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逐渐普及, 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各个领域当中, 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生产便利, 甚至包括教育领域, 也得到了这样的科学系统化升级, 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 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 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后, 采用述评法, 针对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进行研究, 首先对小学1∶1课堂环境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然后对在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知识内容, 以期通过笔者对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 对小学课堂的信息化教学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深度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姝, 陈玲, 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03) :89-95.

[2]徐巧玲.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模式分析[J].才智, 2014, (36) :202.

[3]张晓佳, 张凯黎, 颜磊.电子书包支持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案例研究——基于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IFIAS) [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03) :29-35.

[4]李柳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构建与探究[J].亚太教育, 2015, (20) :183.

[5]陈玲, 胡智杰, 周志.1∶1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征研究——基于视频案例分析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02) :88-94.

篇4: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效应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让小学生学好数学显得十分重要。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数学与生活1+1>2”的效应。

一、生活融入数学

生活融入数学就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生活中去挖掘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1.链接生活现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數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和活力的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混合运算时,班级学生间正流行编手链。于是,我设计例题:同学们编一个大的手链需要米彩绳,编一个小的手链需要 米彩绳,两种手链各编21个,共需要多少米彩绳?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中去,很自然地想到可以先算出一个大的手链和一个小的手链共需要多少彩绳,再算出21个手链共需要多少米彩绳。也可以先算出21个大手链需要的彩绳米数,再加上21个小手链需要的彩绳米数。通过列式比较,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将水到渠成。

2.挖掘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灵活优化组合教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我就设计了“我班有学生48人,其中住校生36人,住校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的题目。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有的以男女生人数编题,有的以手里的零花钱编题,还有的就地取材,编出了“数学书共116页,已经学了72页,已经学的比还没学的多百分之几?”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资源,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数学学习。

3.采用生活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数学

从教学手段看,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手段,增添学习的趣味,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用剪刀从中间剪开,共剪成了几段?学生如果只是靠抽象的想象,很难一下子做出来。这时可以用一些废旧的绳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然后再分析其中的规律,继而可以拓展为“对折三次后剪开,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有了之前动手的经历,分析起来就容易多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分一分、摆一摆等多种生活化的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数学。

二、数学融入生活

数学只有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机械的数学练习转化到生活中去灵活运用。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还能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如,要在一条100米长的景观河两岸植树,每隔一米栽一棵,每隔一棵柳树栽一棵桃树,河的两头栽柳树,需要买柳树苗和桃树苗各多少棵?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批发一大堆树苗,按要求栽完,剩余的扔掉。100米长的河,学生在纸上一棵一棵先画出来,再数需要多少棵,也不现实。所以学生只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由于左右两边规律一样,可先算出一边的棵数。可以从第一棵桃树起将一棵桃树和一棵柳树看成一组,到最后一棵柳树结束一共50组,其中每组都有一棵桃树和一棵柳树,所以有50棵桃树,50棵柳树,最后再加上最前面的第一棵柳树,即桃树是50棵,柳树是51棵。所以左右两边桃树棵数为100棵,柳树棵数为102棵。用数学方法计算后,让学生知道可以按所需的数字挑选树苗,而不用担心不够栽或剩余浪费,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生活中用到数学知识的地方很多,如购买桌布,给墙壁上涂料等,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一定会出现“1+1>2”的神奇效应。

篇5: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一、征集的范围与数量

3~6年级,按课时提供教案(含新授课、练习课)。

二、教案提供要求(即评选标准)

总体要求:实用、好用、管用。按照精心备课的“七备”“七设计”的要求,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七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教辅、学情、课程资源(专业报刊、时政资料、社科或自然科学最新动态成果、乡土素材等)、教学条件等。

七设计:导学程序、精讲、学生活动、训练、拓展性(补充性)资源、技术介入程序、反馈与评价等。

1.教学目标——准确具体。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表述准确,终结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用语恰当,特别是知识点要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可检测,减少笼统虚化的目标设定。

2.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落实好;教法学法设计合理,问题的设计具有描述性、概述性,不提张口回答的问题,教师的精讲及时到位;师生、生生之间能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要深、要透;环节之间循序渐进,导学程序具有可操作性;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四基”落实好。

3.教与学的方式——科学有效。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得到较好运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体验并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同桌互助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内容安排——合理适度。用“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点确立教学内容,课堂要有一定的密度和难度;重点突出,内涵丰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文化,拓展素材使用好。

5.练习设计——典型有效。练习题、作业题、测试题的设计质量高、针对性强,课堂有一定的训练量且体现分层、分类教学思想。6.使用说明——简明扼要。教学反思要真实,要写出亮点之处,使用建议要具体,有指导价值,需要破解的问题作出说明和意见征集。

三、评选方式

申报对象:全市所有小学数学教师自主申报,即全员参与。

任务承担:以区(市)和市直学校为选拔推荐单位,层层选拔,每单位每年级每课时上报1篇优秀教案。

申报进度:以一周为评选周期,每周五(最迟下周一)各单位将本周教案按照每年级、每单元、每课时,向市教研室推荐1篇优秀教案。邮箱:fzw0632@sina.com 格式要求:上交电子稿,word文档,A4纸张,默认边距。课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方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一级标题为小四黑体字。各级标题编号依次为

一、1.(1)„„(末尾附作者姓名、单位,楷体)。

评选和公示:市级评审团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每个年级的每课时中选拔出2篇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教案,适时进行公示。

注:撰写形式为教学设计而非教学实录,但可附精彩或典型的实录小片段。

新授课编写体例与栏目解读

模式一 ——探究学习五环节

课题:要以知识点来命名,如: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年级×册×页

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表述准确,具体全面。要体现知识点、能力点、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知识目标要细化、具体,达到可操作、可检测,减少笼统虚化的目标设定。用语: 学生是主体,不要用“使学生„„”的语言,如“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不说“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四维目标不分开标明,即不要写成知识与技能:

1、2;数学思考:

1、2、;解决问题1、2、;情感态度:

1、2等。教学重难点:可分开写,一要定位准确。

教具、学具:写典型的、必须的,常规的可不写。

教学过程:(总思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具体五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包括生活情境、数学情境,复习导入也可以。情景图要先看懂图意,找出信息,再根据信息提问题。请学生提问题时教师也可提示要求:如,让请提用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设计开课时的导入语言。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问题提出后交由学生探究解决,可自主也可小组,探究提示要有指导价值,不虚拟、不笼统。小组合作有效率,做到互查、互教、互问、互练、互促,这时教师要调控探究的进程,巡视、指导,收集交流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小组或个人汇报、展示,自我讲解,注意多样化,组织好倾听,注重对话、评价、质疑、分享,这期间要注意预设不同的情况,用好生成的资源,要针对重难点设计高质量的有深度的师生对话。这期间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读懂学生的真实想法至关重要。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由师生共同完成,最后一定要有教师的概要讲述,要结合交流的素材,讲解精准,概括简洁,提升到位。特别是知识点讲清讲透,做到当堂学会,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策略方法、活动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渗透。

注:上述2、3、4环节在探究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可循环使用。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题目设计要做到适量性、典型性、层次性。优先用好教材和新课堂中的题目(如注明×读物×页×题),训练要有一定的量,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及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使用题目。注重做题后的交流点评,挖掘出题目的育人和文化功能。做到堂堂情、人人清。

课后总结:将本课知识能力、方法经验打成捆背回家,由师生共同或教师完成。总结性语言要务实、具体,不能虚。

使用说明:一是写出课后反思、亮点、得意之处;二是指出选择性说明,给出指导建议;三是还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教案中的弱项、回避的地方,要有所阐释。

相关链接:介绍相关资料或链接名师名课,名师网站、工作室(有的课可没有)

模式二 ——自主学习四环节(供开展此项教学模式改革的学校用)

课题:要以知识点来命名,如: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年级×册×页

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表述准确,具体全面。要体现知识点、能力点、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知识目标要细化、具体,达到可操作、可检测,减少笼统虚化的目标设定。用语: 学生是主体,不要用“使学生„„”的语言,如“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不说“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四维目标不分开标明,即不要写成知识与技能:

1、2;数学思考:

1、2、;解决问题1、2、;情感态度:

1、2等。

教学重难点:可分开写,要定位准确 教具、学具:写典型的、必须的。

教学过程:(总思路:先学后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具体四个步骤)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教师拟定导学提纲,课上(有的可课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提纲要简洁,以问题或题目的方式呈现,具有导学性和可操作性。教案中要有导学提纲。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小组或个人汇报、展示,自我讲解,注意多样化,组织好倾听,注重对话、评价、质疑、分享,要预设不同的情况,用好生成的资源,要针对重难点设计高质量的有深度的师生对话。这期间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读懂学生的真实想法至关重要。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由师生共同完成,最后一定要有教师的概要讲述,要结合交流的素材,讲解精准,概括简洁,提升到位。特别是知识点讲清讲透,做到当堂学会,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策略方法、活动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渗透。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题目设计要做到:适量性、典型性、层次性。优先用好教材和新课堂中的题目(如注明×读物×页×题),训练要有一定的量,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及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使用题目。注重做题后的交流点评,挖掘出题目的育人和文化功能。做到堂堂情、人人清。

课后总结:将本课知识能力、方法经验打成捆背回家,由师生共同或教师完成。总结性语言要务实、具体,不能虚。

使用说明:一是写出课后反思、亮点、得意之处;二是指出选择性说明,给出指导建议;三是还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教案中的弱项、回避的地方,要有所阐释。相关链接:介绍相关资料或链接名师名课,名师网站、工作室(有的课可没有)

练习课编写体例与栏目解读

课题:要以知识点来命名,如:三角形内角和练习课 教学内容:×年级×册×页

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表述准确,具体全面。体现练习课的特点,重在巩固新知,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对数学的情感。知识目标要细化、具体,达到可操作、可检测,减少笼统虚化的目标设定。

教学重难点:可分开写,要定位准确 教具、学具:写典型的、必须的。

教学过程:(总思路:回顾再现——解决问题——总结提升,三步五环节)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即以问题的形式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知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问题的形式可以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也可是具体的问题,如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对新授课内容进行回顾,唤起认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培养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回顾再现应简短高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分层”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优先用好教材和新课堂中的题目),训练要有一定的量,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及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可注明不同的使用要求。注重做题后的交流点评,挖掘出题目的育人和文化功能。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设计以巩固“四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强化“四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含仿例题式练习和变式练习(改变思维定势),重在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点知识重点练。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扩大思维的宽度,题目要有综合性,意在提升能力,主要是应用性题目。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如领域变宽、思维变难、叙述变逆、要求变高,但一定是本节课知识的延伸拓展

说明:对于每道练习题的处理方式大致是:出示题目——读题审题弄懂题意——自主练习(大多独立完成)——展示交流(重在方法交流,思维展示、经验积累)——师生点评小结。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师生梳理练习的内容,总结所得,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教师点明所涉猎的知识点、能力点、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提升要到位。

使用说明:一是写出课后反思、亮点、得意之处;二是指出选择性说明,给出指导建议;三是还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教案中的弱项、回避的地方,要有所阐释。相关链接:介绍相关资料或链接名师名课,名师网站、工作室(有的课可没有)

样案

《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2页 信息窗2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推想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渗透转化、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掌握“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3.会求三角形的内角和,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利用这一知识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学习纸 学生准备:量角器、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看图画三角形。(出示课件)

展开想象的翅膀

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三角形原来应是什么样子?用手比划比划。并在学习纸上画下来。(学生通过想象,自由画图)

2.展示交流。生展示成果,可能有以下情况:

3.分析思考。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三角形都是已知什么?(两个角),缺失什么?(一个角),而大家画出的缺失的角又只有一种情况,是唯一的,引发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进而引出三角形的角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就来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认识内角——内角和的意义

(指着板书的课题问同学们)什么是内角?内角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2.从特殊入手——计算直角三角板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下面我们先从直角三角形入手。(板书直角三角形)

(1)计算30度直角三角板的内角和。这是什么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你们知道吗?(师生与课件同步指着说,课件配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谁来算一算?

引导生回答:90°+30°+60°=180°

(2)计算45度直角三角板的内角和。这是什么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你们知道吗?(师生与课件同步指着说,课件配合。)它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

引导生回答:90°+45°+45°=180°

(3)分析思考、发现规律。(课件出示两个直角三角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引导生回答:直角三角形内角和180°。.由特殊到一般——猜想验证。

(1)提出猜想。我们学习的三角形是不是只有直角三角形?(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是否也是180°?生自由猜测。(2)验证猜想。有的说是,有的说不一定,那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对不对呢,下面需要怎样?(板书:验证)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为了帮助大家研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件出示学生用纸),请听老师的要求(课件出示:1.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三角形;2.利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各角的度数;

3、算一算他们的内角和,看看有什么发现。)听清活动的要求了吗?好,开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哪个小组愿意将您们组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展示汇报,大家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如果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应怎样引导学生考虑测量误差)

2.揭示规律。通过计算我们发现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这就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加上刚才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现在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完善课题180°)

3.二次探究——转化思想的运用。(课件:不用量角器测量,想办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先思考再动手做。

(1)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班内交流:(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方法)

①剪拼法。引导生回答: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到了一起,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因为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这样点评: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瞧这位同学的方法多有创意,将三角形轻轻这么一撕,简单这么一拼,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变成了一个平角,利用平角是180°的特点,进而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②折叠法。引导生回答: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因为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师点评。(3)课件展示——再次强化。为了更好的展示同学们奇妙的想法和转化的思想,电脑将你们的想法进行展示,想不想看!(出示课件的同时旁白介绍)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推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这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在数学上叫归纳推理(板书)归纳推理是重要的推理方法。上述学习我们还经历了猜测——验证(指板书)的过程,猜想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不但如此,同学们还通过剪拼、折叠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变成平角,进而推出内角和,知道吗?你们应用的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转化就是将我们不能直接解决的新问题,变成已会的旧知识,进而解决,转化也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证明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发现了三角形中的内角和,有什么作用呢?瞧!(出示习题)

1.新课堂第1题。(报结果时问怎样推算的,让学生感受到题目的不同)2.认真思考后再回答。

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多媒体呈现拼的过程)

如图: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多媒体呈现分的过程)

如图:

——结论: 三角形不论大小,内角和都是180度

3.想一想: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4.资料拓展——你知道吗?(播放音频,同时课件出图片和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由古希腊人泰勒斯提出的,数学家欧几里德给予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成立的条件是在欧几里德几何中,即我们说的三角形是指平面三角形,处于平直空间中,当三角形处于黎曼几何空间中时,内角和不一定为180°。例如,在双曲面中,内角和小于180°;在球体上时,内角和大于180°。

5.总结

同学们,数学奥妙无穷,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封闭平面图形,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课件出图示)„„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新课堂第5题)?他们又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之后可继续研究,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 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创设情境以奇取胜,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领航者。以问题去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是我在这节课上力求体现的。数学化的情景(几个残缺的三角形)一开始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并不断将其引向深入,把思维推向高峰,使课堂一开始便具有十足的数学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2)学法指导,燃亮学生学习的指明灯。在教学时,我注重彰显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挖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而这正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最有价值的点金术。如: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转化的数学思想„„所有这些都在课堂上放大提升,让学生感受得到,体会的深,掌握得牢。

(3)有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想一想、算一算中的三个题目各有不同,分别代表了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观察思考解决了三角形不论大小,其内角和都是180°的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完善了内角和;你知道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文化;最后环节抛出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问题拉长了课堂的链条,延伸了课堂的空间。

2、使用建议。本教案是按照由直角三角形到普通三角形,由算一算到折一折的思路设计的,为使课堂更加开放生成,教学时也可一次性放给学生,实行大开放、大空间、大交流、大生成、大收获。

3、需破解的问题。能否将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五边形内角和„„在1节课内完成,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篇6: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1

一、代数初步知识.复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的:

.通过系统的整理,帮助学生形成代数初步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水平。

2.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进一步教会学生抓住联系整理知识的方法和针对重难点进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重点:

代数初步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谈话。

师:(对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了?你们知道老师比他大多少岁吗?你们能用一个式字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生:x表示老师的岁数,(x-12)就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代数方法。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来整理复习代数初步知识。

二、整理知识

.回忆整理。

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代数初步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98页边看边回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在屏幕上逐一出示知识点: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简易方程、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比和比例。

师:这些都是过去学过的代数初步知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要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出整理的结果。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得简洁、清晰,又有特色!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结果和过程。结合交流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

3.归纳概括。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刚才这些方案,你更喜欢哪一种?

小结:其实这些方案都很出色,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根据什么来进行整理的?它们都抓住了整理的关键,也就是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这是一种很好的整理方法,咱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它知识。

师: 刚才大家都把代数初步知识分成了哪三个部分?(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三、复习提高、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表示数”包括哪些?(板书:数量关系、定律、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定律和公式,同学们有疑问吗?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一块儿来复习。

出示题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1)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还多6棵,今年植树()棵。

(2)同学们做操排成a行,每行a人,一共有()人。

(3)一本书有120页,小丹每天看x页,看了y天,还剩()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买100个足球的钱,现在可以买()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提问:谁能总结一下,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通过刚才的复习咱们知道,象这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的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复习简易方程。

师:简易方程包括哪些内容?(板书: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几个问题。

出示题目:

①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②x+42=78÷3()2x-16()5x-2x=150()x<0.1()

学生用手势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和第4个式子不是方程?

②解下面的方程。想一想: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x+42=78÷35x-2x=150

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提问: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师:可见咱们解方程时不仅要考虑每步的依据,而且要注意书写格式,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是针对这两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这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复习其它知识。

四、应用创新

出示题目:

一位朋友从济南乘火车到美丽的城市青岛,准备在那儿停留5天,最后乘火车按原路返回济南。请同学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这位朋友青岛一行的全部开支。

板书:每天用餐a元,住宿b元。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应引导思考:哪些开支是固定不变的?哪些开支是可变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下,这位朋友这次出差带多少钱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看哪组设计得最合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不同的设计。)

提问:同学们设计出了这么多种方案,你们认为哪种设计最合适呢?

小结: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一些不确定的量,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代数初步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能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二、数和数的运算

教学要求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小学阶段学过的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简单统计等知识。

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复习内容,向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每一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掌握这一阶段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规律,对于全面复习和巩固知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了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把小学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和数的运算;第二部分是代数初步知识;第三部分是应用题;第四部分是量与计量;第五部分是几何初步知识;第六部分是简单的统计。在复习各部分知识时,应让学生把以前不同年段学过的同类知识,通过疏理形成一定的条理,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如在数和数和运算中,应使学生明确已经学过的数有: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这里主要包括各种数和意义、性质、数的读法、写法、有关数的运算等知识。又如在复习应用题时,教材中主要根据解答应用题步骤和方法把应用题分为四个类型,即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为人便于学生撑,复习中还可以列出图表,更清楚地列出各类不同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回顾知识,形成系统,又有利于理解掌握,同时为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在加强基础和知识复习的过程中,注重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在复习各部分知识时,应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应注重让学生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整数、分数、小数的意义与数的读、写之间,与数的四则计算之间的关系。数的意义是基础,数的读写及四则计算是数的意义的运用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是对其意义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又如,用算术与用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比例的反比例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各种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中掌握知识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查漏补缺,因材施教,提高复习效益。新课标第一网

复习前,应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对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的指导。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精心组织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都得到发展。

第一课时

数和数和运算

教学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91-94页,96页的1-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有关概念,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理解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这些数。

教学过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认真地学好本单元,要积极主动地搞好整理和复习,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复习数的意义

举例说说,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数?

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

理解整数、自然数、0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

整数自然数0: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比0小的数(以后学习的内容)

练习73页“做一做”。

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

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数分几种情况,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总结后,可归纳如下: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整数和小数位顺序表,理解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填写教材74页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请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

什么叫数位?

整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练习教材75页上的“做一做”。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有关术语。

举例说说什么叫百分数。

练习教材75页下的“做一做”

3.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

请同学们总结整数的写法。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和分数应怎样读?怎样写?

练习教材76页上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做78页练习十五中第1题、第2题中的(1)

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改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把一个较大的多位数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近似数;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改写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这些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讲述复习内容,提出目标要求

2.复习数的改写

(1)读出下列各数:***000000

当学生读出来以后,让学生思考:

如何将这两个数分别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如何求一个整数近似数?

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人什么联系和区别?

235800=23.58万345000000=3.45亿

235800≈24345000000≈3亿

应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或其它单位的数,得到的是准确值时,用等号联接两个数,而求近似数,得到的是近似值,用约等号联接两个数。

(2)复习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比较与求整数近似数人何相同点?

让学生讲清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找出二者相同点:

一般都是用四舍五入法。

“舍”或“入”都是由规定位数的下一位数值决定的。

完成教材76页下的“做一做”

复习分数之间的改写和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分数有哪几种,然后做练习,2)

分数小数百分数

/20

0.75

45%

举例说说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教材77页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教材78页第2题中(2)题、79页3题、4题。

教材79页5题、6题。

第三课时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约数、倍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等概念,并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进一步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复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的要领较多,它又是有关运算和解决这些概念,掌握有关概念的联系。

复习数和整除

由“整除”这个基本概念引出有关概念。

举例说说什么叫整除,什么叫约数和倍数。

如24÷6=436÷12=3

24能被6整除36能被12整除

思考:3÷2=1.56÷1.5=4这两个式是否表示整除关系?为什么?

总结整除的概念:

应注意两点:1)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必须是整数:

2)商也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进一步理解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把24、36分解质因数,通过分解来进一步理解上述概念)

举例说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以及偶数与奇数。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逐步形成下列板书:

教材81页上的“做一做”

复习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出根据。

/2=/4=6/()=()/206/18=()/6=3/()=1/()

在()里填“>”“<”或“=”

2.0512.0501.4021.4200.030.03000.080.8

举例说说小数点移动位置后,小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完成81页下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六中第1、2题。

写出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

完成教材练十六中第3、4、5、6题。

练习十六第7~12题。

三、课题: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目标

.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 0.6-0.4 2×3 6÷2100-15 2×0.3 0.6÷0.20.2+0.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03(商是整数)

3.13÷15(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a-0=aa×0=00÷a=0

第二组:a×1=aa÷1=a

第三组:a-a=0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上一篇:有内涵又搞笑的句子下一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