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2024-04-07

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2篇)

篇1: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问题】

10.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从“▲”一词可以看出。(2分)

11.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0.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对即可。

11.《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答对一首得2分,答对两首得3分。意对即可。

篇2: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问题】

7.(1)根据晏殊《浣溪沙》的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运用拟人手法,从“山”与“我”的关系着笔,叙述诗人一人独行于从未到过的山中的经历,写出了诗人左顾右盼中的孤凄感受。(2

分)

(2)对《浣溪沙》和《山行》赏析不正确的是(2分)(▲)

A..《浣溪沙》在伤春的表层意象中,蕴涵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B.“无可奈何花落”,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C.《山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的山中绚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D.《浣溪沙》语言婉丽,画面生动;《山行》用语质朴,似无意“着色”,但青山、白鸟的如实绘出,显得素净、淡雅。

(3)晏殊和叶茵的作品,都写见到了鸟儿(燕子、飞鸟)的“似曾相识”之感,但包含其中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析。(2分)。(2分)

【参考答案】

7.(1)“小园香径独徘徊”,融情于景(或情融景中,或寓情于景,或景中含情)(1分),诗人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不能平静。写出了诗人伤春、惜春的`感情。(1分)

(2)(2分)C(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山中一幅幅绚丽景色,而是只谈了自己的一点感受,是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篇3:浣溪沙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问题】

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就亭台”,起句触景生情。作者目睹小园的一切,触发出对去年类似境界的追忆。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留痕迹,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生活的哲理。

C这首词上片侧重写惜春,下片侧重写怀旧。全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D这首词,写的虽是个人感受,却带有普遍意义――在人生某一特定时间,每个人都会有和词人相同的感受。

9.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全词所有的思绪都由“【 】”字而来。(1分)

【参考答案】

8.C

篇4: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

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

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

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 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 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 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 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2.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 分)

参考答案

1.C E (C“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不对,应是表达了作者时光流逝之感;E“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无中生有。)

篇5: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释】:①子规:布谷鸟。②唱黄鸡: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10、请描述一下词的上片所呈现的画面。(3分)

11、词的.下片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参考答案:

10.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芽,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这两幅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3分)

11.哲理: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不要悲叹,保持一种年轻乐观的心态,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就能有所作为。(2分)

篇6:山行即事阅读答案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④。

[作者简介]王质(1127——1189)字景文,号雪山,山东东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枢密院编修官,荆南府通判。

[注释]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③苹,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简析]王质仰慕苏轼,曾于其文中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俊爽流畅,与苏轼诗风格相似。

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云来云去,时阴时晴。这里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是宋人诗词中写天气的惯用手法。

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苹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这首诗以“山行”为题,但全篇未见“行”字,但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岛狎波,无一不在写山行。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1)诗题为“山行即事”,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事”作简要说明。(3分)

(2)“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一联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3)诗歌首联的“议阴晴”涵盖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3分)

答案:

(1)(3分)浮云飘浮、荷雨湿衣、苹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波。(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2分,答出五点得3分)

(2)(4分)①雨过天晴,喜鹊高兴地喧叫日出;(1分)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地在水中玩乐;(1分)蕴含了诗人山行途中的喜悦之情。(1分)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

(3)(3分)①颔联承“阴”而来,有荷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风吹动衣袖感觉清凉。

②颈联承“晴”而来,雨过天晴,喜鹊高兴地喧叫;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在水中玩乐。

篇7:《山行》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 ②寒山: ③石径: ④斜: ⑤白云生处: ⑥爱: ⑦枫林晚: ⑧霜叶: 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篇8:山行留客阅读答案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

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阅读题

9. 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 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

9.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10. “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9.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篇9:鲁山山行诗词阅读答案的内容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 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8.、简要分析诗中的改字的妙处。(4分)

答:

9、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8、(4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点明诗题山行,着一改字,将前句高复低具体化,呼应吻合。

9、(4分)诗人通过描绘鲁山层峦叠嶂,高低起伏,熊鹿林泉,云外鸡声等自然美景,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

答案:

13、(1)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篇10: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此曲抒炽热的离别之情和乡关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自然。运用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别具韵致。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密密通往外面的世界,迎送来自各方各奔前程各有因果的人客,离家出门独上路途的人,在条条岔路前茫然四顾,家,已在身后好远,生活所逼,为安顿老少妇孺,离家的人,只得向前寻出路。一程又一程,长亭更短亭,心里不舍地算着离家又远一点了,再远一点了。一步一回顾,但仍不舍地,与所有离人一样,频频回顾,直至,家,掩在烟尘山重外,难窥踪影。想起此去经年,不知造化如何,不知何日重回,与家人团聚,霎时间天地再好也是黯然凄怆的暮色,斜阳铺在远远近近处,铺满一个又一个山头,仿佛平芜尽处是斜阳,行人却更在斜阳外,走不完的漫漫长路。回首向家乡的方向望去,早已隔了不知多少重山水,来时路只有暮色沧茫炊烟渐散夜雾弥漫。

篇11:《浣溪沙》阅读答案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此词为苏轼在徐州谢雨道中作。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②捋青捣麨: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制成干粮。

12.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层层”和“光”写出久旱之后喜降甘霖,农作物长势茂盛的景象。

B. 写未进村落就先闻到煮茧香气,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

C. “络丝娘”本为虫名,鸣声如机杼,颇为动听,此处借以指缫丝女。

D. “抬醉眼”写村中老人为庆贺丰收而醉酒,表现了农人的质朴乐观。

E. 尾句写作者询问叶黄豆熟还要多久,流露他对农人生活的关切之情。

13. 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D 13. ①选择典型的景、物、人、事来表现。如麻叶、豆叶、络丝娘、煮茧等都颇具农村风情。②采用视觉、嗅觉、听觉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多角度立体呈现农村田园风光。③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隔篱娇语”“捋青捣麨”等生活细节,富有农村情味。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旨在说明蚕茧气味独特,香远益清”错误,从诗中来看,作者写煮茧香,旨在说明喜雨之后,蚕茧获得丰收,作者为之欣喜。D项,“为庆贺丰收而醉酒”错误,从诗中来看,“醉眼”指老农老眼昏花,并非喝醉;老农“捋青捣麨软饥肠”,可知当时还青黄不接,远未“丰收”。故选BD两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富有农村生活气息,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圈出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农村生活气息的。从选取素材的角度来看,词中选取的景、物、人以及事都有农村特色,如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从感觉角度来看,“麻叶层层苘叶光”是视觉所见,“谁家煮茧一村香”是嗅觉所闻,“隔篱娇语络丝娘”是耳中所听,可见词中把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融合到一起来体现农村的生活气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看,上阕写“络丝娘”“隔篱娇语”,下阕写“拄杖老农”“捋青捣麨”,这些都是细节描写。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篇12:《浣溪沙》阅读答案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3分)

答:由江到湖,交待词人行踪,自然引出下面描绘的洞庭美景。(每点1分,共3分)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5分)

答:动静结合,静中见动,展现了优美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的愉悦之情。(1分)头两句,水湾倒映出红蓼是静,波纹荡漾则为纹缬乱,跃出水面之鱼才会双尾玉刀明,自然有动。(2分)最后一句,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静美无比,表达出作者喜爱流连自然界的心态。(2分)(如能联系作者生平,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凄凉之情也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翻译:

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赏析:

浣溪沙洞庭是由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作的词,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上一篇:写匆匆的读后感四年级作文下一篇:科右中旗共青团“青春建功新农村”工程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