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校体育的认识

2024-04-16

我对高校体育的认识(精选8篇)

篇1:我对高校体育的认识

我对高校体育的认识

再过几个月,进大学也快一年了,对大学的体育课程安排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一的体育课上的都是一些基本项目,篮球、排球什么的,还有就是一些体能测试。说起来其实是没什么特别大的兴趣的,好像平时练球也只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通过,因此在我看来,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似乎对提高大学生体质、丰富大学生生活的意义还不是特别大。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一般都不高。不过这也仅限于我作为大一学生的一点认识。

在往后的几年大学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选修课程,这是针对个人兴趣的一个不错的学习锻炼机会,我想到那个时候应该能激起同学们对体育课的一些兴趣,也会是体育课变得更富于针对性。我身边的同学对于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等都是很有热情并且期待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对于我校的的体育设施,我认为还是不错的,适应了各种体育活动所需。不过另一方面,像游泳池这种设施还是存在一些争议的,有很多人想要游泳,而开放游泳池的费用又比较高,所以应该好好处理这种关系。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良好动机是学好体育理论和技能的动力,它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 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

篇2:我对高校体育的认识

人的生命就是运动,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体育锻炼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体育锻炼,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事实表明,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身体棒、感觉爽,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高于对物质方面的需要。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只限于强身健体的方面,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例如,人们观看体育比赛,优美的体育动作,扣人心悬的竞赛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在比赛现场,随着比赛的进行,人们可以大声的叫喊,可以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轻松感。一次成功的射门,一个漂亮的投篮,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跳健美操等,不只是健身,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一种快感、成就感和心情的舒畅感。这些都是体育带给人们精神方面的价值。生活水平越高,人们越是注重体育精神层面的价值。、另外,体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国有 句谚语:“老年勤锻炼,拐杖当宝剑”。有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 显示,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那么,为什么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延年益寿呢?主要原因在于有 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

篇3:我对高校体育的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 在毕业30年或以上年限的大学生群体里, 回到母校后最想请的教师里, 体育教师超过了所有教师, 排名位居第一。虽然该项统计并非出自官方或由大机构所为, 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单凭这一点笔者就要为体育教师点个赞。

好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校体育是为学生一辈子健康生活和工作奠基的, 而学生们能不能喜欢上体育课, 乃至终身受益于体育, 往往取决于他们身边有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 只有做一名好的人民教师, 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好的体育教师。

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对做好教师提出四点要求: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笔者以为这也应当成为每位体育教师的追求。

理想信念, 是好教师的人格基石。“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 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 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 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 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云:“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 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 教育才会灿烂, 学生才有希望。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 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 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道德情操, 是好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 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 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 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理等方面都有问题, 又怎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 学生才能以师为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师, 一定会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 才会献身教育, 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 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 追求进步;才会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学生。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 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 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 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 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 也鲜明地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 做一名好教师, 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 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 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 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 做好教师, 要有仁爱之心, 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师的仁爱之心, 不能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 这是一种在教师身上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爱, 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 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教师的仁爱之心还要体现在真诚地尊重学生, 充分地理解学生, 宽容、关怀学生, 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上四项要求不仅是对好教师的要求, 也应该成为体育教师行动的准则。

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是怎样的

孩子的健康观是后天养成的, 取决于学校的体育课、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文化等, 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体育教师的影响。

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在中国教育报近日举行的“我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征文”开篇文章《言行举止永存学生心间》谈到, 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授知识技能、注重品德操行、养成健身习惯、勇于挑战自我, 体育课内容覆盖面之广, 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体育教学专业领域的行家, 更要具备一流的全面素质。

谢军认为,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习惯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年龄段, 对这一年龄群体影响最大的生活空间是学校, 学校体育课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理解和评价。说得更具体一些, 执教体育课的教师可能会左右孩子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人生价值观。

笔者对于谢军的观点深为赞同。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体育教师既要具有一般教师的应有的好品质, 还应具有体育教师的特有品质和掌握专项技能的能力, 通过自己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言传身教, 使学生在喜爱体育的同时, 养成锻炼的习惯、行为素养和体育意识。

在谢军看来, 体育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的教学实践课程, 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业务技能, 还要有一个最根本的条件, 就是自身拥有健壮的体魄。体育教师唯有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才能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阳光形象。体育教师要坚持参加各种运动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成为体育健身运动的“活榜样”。

武汉体育学院的陈晴指出, 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强身健体, 愉悦精神, 幸福人生, 服务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兴趣导入、技能铺路、制度保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做起。在培养青少年体育习惯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则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则可受益终身, 而坏习惯则贻害一生。

在四川省邻水县教育局唐运东眼里, 一个完美的体育教师, 要具备足够的“长宽高”, 只有这样才能以一个立体、质感的教师形象去征服学生, 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 “长”就是体育教师从体形看, 要修长而不像电线杆, 要健美而不像胖冬瓜。从能力看, 体育教师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一个体育教师什么都会, 但就是没一样精, 那就难以培养拔尖型的体育人才。“宽”就是要宽以待人, 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善待每一个学生。体育课比室内课难以驾驭, 体育教师不能因此而“河东狮吼”、声严色厉。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 不少学生偷懒取巧, 体育教师对这些厌学、厌练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不能动辄拳脚相加、声振屋瓦。当然, 宽容学生, 不是妥协桀骜不驯的学生, 不是放弃不学无术的学生, 而是采取更柔和、更人性、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 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参与。“高”就是要学识高、境界高。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 眼睛不要仅仅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要广泛涉猎边缘学科知识, 要注重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把“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的运动元素灌输到每一个孩子心中。

甘肃省庄浪县教育局的陈旭升则希望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应该念好高、新、强这“三字经”:“高”, 即师德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对学生的终身影响较大, 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主要榜样。因此, 体育教师要强师德、树形象, 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体育教师心中要有“三个字”:一要心中有“爱”字,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让“爱”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闪光;二要心中有“正”字, 一身正气、公平正直,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三要心中有“亲”字, 亲和力也是师德素质的重要方面, 有亲和力, 学生才会接近、喜欢你, 接受你的知识和观点。“新”, 即理念新。思想有多远, 就能走多远。体育教师自己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长发育规律, “以人为本”地引领学生实践“新课程标准”, 特别要指导学生树立“我运动, 我健康, 终身运动, 健康一生”的终身锻炼观,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强”, 即技能强。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要不断更新知识, 钻研教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特别要提高体育理论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演示能力。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通, 不论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等都要经常看到他们的矫健身影、潇洒动作和娴熟球技。这样的体育教师最受学生尊敬、喜欢, 最有吸引力。

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大家的认识中不难看出, 对于心目中的体育教师, 大家都是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的四项要求来衡量的, 心目中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好教师的所有品质。

近日, 笔者翻看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编辑部收到的部分来稿, 大家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谈了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笔者为体育教师的觉悟和责任感感到欣慰,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乃至责任有着清醒而明确的认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现实中, 有些人往往是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 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我希望, 学校体育能够这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兴趣出发, 让孩子“好学”、“乐学”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前不久笔者采访南京青奥会时发现, 南京青奥会举办的体育实验室成了最受市民追捧的休闲游玩处, 在高温下, 前来这里参观、体验、游玩的人创造了参观者的纪录, 远离城区的体育实验室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笔者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采访了解到, 好玩、时尚、有专业人士指导是他们选择来实验室的主要原因。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14年3-5月在北京市等10省 (区、市) , 对6~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 其中对6~19岁青少年儿童的体育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青少年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均超过90%, 而“好玩”是学生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通病”。为什么孩子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 师资、场地、设施、教材等都难逃其责, 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现有的体育课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追求, 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带给学生们不是愉悦的体验而是痛苦的“折磨”。

笔者在多年的采访中看到, 大量的体育课中, 体育教师排队训话的时间超过了十分钟以上;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除了围着田径场跑就没有别的活动;学了半天的篮球, 只准学生运球、传球, 却没有投过一次篮球。这样的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怎么会有人喜欢呢?

青奥会的体育实验室给我们以启示, 要想让青少年投身到运动中,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让运动变得“好玩”非常重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只有对运动产生兴趣, 感到“好玩”了, 孩子们才会更爱玩、才能玩得好, 才可能从玩中学到更多。

我希望, 从兴趣出发吸引孩子们。小时候, 大家对于体育的认识都是从游戏中来、从对动物的模仿中获得的。因此, 在幼儿及小学阶段的体育不要急于传授所谓的专项技能, 而一定要把基础的跑、跳、投, 灵敏、柔韧等基础能力夯实, 从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敏感期不断变着花样地发展基础素质。现在一些幼儿园就开始传授技能, 教体育舞蹈、游泳等一些技能, 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在作祟,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因为, 虽然我们“起跑”早了, 却可能会由于早期专项化、大量的、枯燥的专项训练导致孩子产生厌恶感而毁了孩子。

睡眠、营养、体育锻炼是学前教育最关键的“敏感期”, 但该时期的体育教育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教体育的或体育专业的没有人研究学前教育中的体育, 学幼师的根本不懂体育教育的规律, 以至于幼儿体育基本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况。我希望, 加强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 明确该时期体育运动的任务和目标, 集合教育、体育精英和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 尽快出台有关幼儿园和小学低龄阶段这一敏感期的国家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大纲, 规范这一敏感时期的体育教育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因为一旦这一时期的体育出现了偏差, 整个人的发展都有可能走入歧途。

我希望, 学校体育的课时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日前在上海召开的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 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 把小学三年纪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 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保证运动负荷,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 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推行每天早操、晨跑等早锻炼活动, 上午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因地、因校制宜, 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组织各种体育项目兴趣组织, 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类项目比赛、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 使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改进体育考试评价。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 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将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笔者不禁为教育部采取的措施叫好, 但同时希望学校的体育课时能得到真正落实。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近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近年来, 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了校园体育锻炼热潮, 但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数据表明, 我国自1991年到2009年18年间, 国民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下降了45%;国家体育总局今年的调查显示, 青少年学生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 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 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中, 达到这一标准的比例仅为28.6%, 同时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儿童比例仅为8.9%。与此同时, 在体育课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 仍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儿童“自发组织活动、自习、聊天、看别人锻炼”等。运动不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事情, 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我希望, 以学生的体质增强和感受作为评价, 而非用一些所谓的规范和“条条框框”来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或一堂课的好坏。

一位体育教师很苦恼地对笔者说, “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上很‘嗨’, 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运动量也很大, 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是, 校领导却说课上得太乱了, 没有规矩。到底是以学生的感受和体质增强来评价体育课的好坏还是以领导的好恶以及常规的要求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我们很困惑”。

经常看到一些专家对体育教师的课评价到:这个没有体现出来, 那个没有把握好。在专家眼里, 一堂体育课恨不得要把所有的功能全部展示出来, 才算是一节好课。笔者以为, 一堂体育课其实真的体现不出来那么多的意义, 尤其是在只见教师说、不见学生动的课堂里根本不可能做到。体育课的意义在于“动”, 而它和其他语文、数学、英语等“静”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运动, 只有不断地运动才能达到体育课的目标和任务, 才能愉悦青少年身心, 增强他们的体质。

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不妨“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摸规律,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不管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 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凡是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 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的, 无论怎样做、怎么探索都百无禁忌。而这实际上是对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体育教师们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束缚,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推陈出新、大胆实践, 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发展之路。

现实中, 体育教师魁梧、健硕的身材可能会是学生喜欢体育课或体育锻炼的理由;体育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让孩子们一辈子都难忘;体育教师热情的关怀和真诚的鼓励会让一名普通学生“幻化”成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体育教师娴熟的技艺、潇洒的英姿会引领学生们一生都热爱运动......

篇4:我对体育的认识

一、锻炼健康的体魄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他们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了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授各种球类的基本技能的时候,充分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之后,适时地举行各种竞赛。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的错误的肤浅的想法.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体育老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竭尽全力,培养出健康活泼的新一代中学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祖国未来接班人。

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奎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的跑步技能如何精湛,但没有队友的配合,那在接力赛中你们这个队就永远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三、形成良好的性格

身为人师已经几年了,在这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侃侃而谈。但也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也许是由于天性使然吧。但我也发现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甘于沉默,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心生胆怯。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当然也会对输者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惩罚,或唱歌或跳舞在比赛中。学生们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商量对策,同时又有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起初,性格内向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信,不得不参加。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态也自然了,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乐于其中。慢慢地,他们的话多了,也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这就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

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今的人类,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满足于成功的喜悦,却惧怕于失败的苦楚。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的结果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欲欲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细尝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而自己还曾经为此精神颓废,是多么不应该呀。这也使他们对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才能迎来更为辉煌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收益匪浅,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美好强盛祖国的重担。

篇5:我对高校体育的认识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就业协议书”或者“三方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它区别于劳动合同或民事合同,是为签订劳动合同做准备的合同“缔约阶段”。它的作用一是规范公司和学生的行为。二是户口、转档用,三是高校统计就业率。

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就业协议书,认真对待,避免给学校、用人单位和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就业协议的管理办法及规范使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制定,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处统一翻印,各学院集体到招生就业工作处领取,或者由毕业生持本人学生证到招生就业工作处领取。每位毕业生只有一套《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每套一式四份。

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复印、复制、翻印;在签订时,因破损等情况而不能使用时,可持原件到招生就业工作处申请更换;《就业协议书》不得挪用、转借、涂改,否则视为无效。

凡是通过地方或部委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签约时可使用他们提供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但是毕业生回校后,必须与学校补签《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如果另有选择,则必须与原签约单位解除所签订的协议。

二、就业协议书的重要作用

就业协议书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订立的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实质上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求职最终签署的合约具有法律效力。三方协议一旦签署,就意味着大学生第一份工作就基本确定,不过,毕业生一旦到用人单位报到,就业协议的效用则终止。

三、就业协议书的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毕业生并列入就业划进行派遣。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方方面面,更为具体,劳劳动权利义务更为明确。

四、就业协议书的

凡是通过地方或部委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与用人单位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签约时可使用他们提供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但是毕业生回校后,必须与学校补签《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毕业生如果另有选择,则必须与原签约单位解除所签订的协议。

五、就业协议签订程序

1、毕业生认真如实填写基本情况及应聘意见,并签名。

2、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及人事调配部门签定意见。

3、用人单位一定将档案详细转递地址填好。

4、各院系签意见。

5、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签意见。

6、省就业指导中心签证。需要说明的是:按程序最后到学校签章,由学校作最后把关,更有利于维护毕业生合法利益。

六、毕业生签订协议时应注意的问题

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应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一项条款,与用人单位明确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关于违约责任及后果承担。

《就业协议书》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则违约方应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所规定的违约金。毕业生违约,除本人应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外,往往还会造成其他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在: 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影响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影响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因此,毕业生应慎重选择用人单位,细心签订就业协议,一旦三方协议达成,应诚实守信,履行约定。

11公共事业管理班

篇6:国培使我对体育课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近两个月的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通过国培使我这位体育教师认识了很多经验丰富、造诣很高的专家和同行,从“案例故事”、“对话专家”中,让我接触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问题处理技巧,我感觉到自己对班级管理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培训学习即将结束时,我认真地反思,特总结如下:

一、新的课标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支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二、我认为教师上好一堂体育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通过上这堂课,我让学生学会了哪些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教学目标没有完成,那么,不管教法多好,教态多么好,这堂课注定是不成功的。一堂课上完,学生学会没有,有多少人基本学会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是体育课成败的关键。

三、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要求是师生互动,这里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主体和主导的作用。一是教师教,二是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地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技能、技巧和锻炼方法,而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探究和合作学习。另一个问题是采取“放羊式“教学,教师上课后给学生发放体育器材,让学生自已去玩,这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毕竟还不成熟,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起到组织、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第一次参加这样高级别的培训,真正感受到这是一次高质量的、高品位的培训,的确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骨干性的特点。从安排的学习内容看,有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和我们目前的教学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指导,素质拓展、传统体育等方面的前瞻性的指导,有提升教师品位、引领成长的教学研究的规划和个人成长的具体策划,的确是内容丰富,有效而实用。可以相信,通过这样高层次、高级别的培训以后,我将培训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融入我的实际教学中去,会使我的体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篇7:我对法律的认识

法,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它仅仅是特别具体的、特别规范的一些条文,认为学法学只是死记硬背大量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法规,只要背的多就能通过一系列考试,就能当一名律师,然后就能很好的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推动国家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来以为法律是个文绉绉的东西。但进入大学后,通过老师给我们讲授法学专业认知课和自己从图书馆里看书等,我对法学改变了看法,并对法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法学部仅仅只是背诵一些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并熟练的掌握法律背后的道理,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制定这种法律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无穷尽的文字,却不能像文学,绘成画,酿成诗。你永远无法从一本法律书籍上找到一张照片,一幅插图,甚至一张维恩表。貌似是学法律的人不允许法被人那样亵渎,不允许法与花花世界同流合污。

通过老师们给我们讲授法学专业认知课,我感受特别强烈。首先是对法学专业目前的就业状况的讲述。对于这一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我们的国家——中国,我认为真正开始法制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开始的,也就是邓小平副总理掌权后后开始并逐渐走上法制建设的轨道。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那个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年代,国家法制建设处于一种瘫痪状态,我们迫切需要一系列法律来稳定社会。给予这一社会存在,于是国家领导人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即要建设法制社会,这些政策的出台,立刻在全国掀起了法学热,可以说法学在当时绝对是热门专业,为什么?只因当时缺少法律人才并且国家又出台相关政策,法学毕业生都被分配到法院、检察院等单位。这让大量学生们疯狂的去学习法学。从那时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多次修改宪法,并且出台了很多种新法律,如《物权法》、《婚姻法》等。

法,在两年前于我似站在巨人脚下,而它高高在上的俯视,让我不禁羞红了脸承认“我不懂你”;此时的我也算懂了他的一二,触了他的皮毛,让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法律的血液 实在不能否认,学习之初,我抱怨了一条法律理论的解释有太多种,譬如,犯罪的要件,我国(苏俄法系)有犯罪构成,大陆法有该当构成要件、有责性、违法性,不嫌乱还有英美法系;对宪法的定义,一家就成一言;民法中基本原则的理论,又有人孜孜不倦的提出不同意见„„

然而这些“百家争鸣而没有独尊儒术”的现象正是法律的魅力所在。如果一个社会科学的一切都成了定论,那还有什么可使它作为“社会科学”而骄傲的呢?社会科学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是依附其他研究而研究的,它不仅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的主体:个人。这些丰富多彩的看法、观点就像血液中种类繁多的维他命,正是有了它们,人才得以健康的成长,正是有了它们,中国的法律界才得以鲜活。所以我们应有足够的信心,只要法律拥有着这样的血液,在新陈代谢中更新,就会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二、法律的轮廓

作为一门科学,数学几乎用不到其他学科的东西,只有去其他学科借用它做“工具”的份儿。对于物理,研究它也只需物理基础和数学知识。它们对其他学科没有太多倚靠,没有太多联系,也没法用其他知识的相似性助于理解。它们都是有轮廓的科学。

然而,法律是没有轮廓的,没有绝对边缘的,它可以无忌惮的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法律离不开经济,因为经济基础是法的本原;法律和政治分不开,因为我国的政治体制、国体都是由我国宪法构建的;法律也不能和文化脱节,因为不同地区的人民孕育出不同的乡土文化,研究好习惯法也是维护国家团结、促进民族友爱的肯綮。关于科学发明、学科研究,民法中有知识产权法保障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诞生的智力成果,法律的保护使人们更敢放手去做,放手去追梦,如果没有法律的庇佑,这些雨点般的智慧怎敢展现在社会大舞台上呢?所以,法律是联系在各个学科之间的,换句话说,一个只懂得法条的人是无法仅靠法律课堂上的知识立足社会的。

三、法律的内核

法是刀子嘴豆腐心,它表面写着严峻的法条,司法上却往往是带着谦抑的微笑。法是严父厉母,他愿扮黑脸做打击贪官的打狗棒,国家权力的限制人。法是严明的老师,被誉为公民的权利书„„但我觉得,我们的法也是两面派,口惠而实不至,宪法第22条第2款说了“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现实生活中政府却常常为了发展经济建设而忽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第27条第1款又说“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可由于它的声音并未让所有的官员听到,甚至一半都不到;国家机关既不精又不简,甚至拖沓像块赘肉。甚至发生了“钱云会”这样的案子,他明是秉承了27条第2款的精神,却反被机关内的黑幕陷害,落得不了了之。

不过,开诚布公的说,黑锅似乎也不该让法律本身来背。法本身是一纸条文,如果不执行,恐怕它什么也不是。就像十二铜表法,它不是现在还摆在那里吗,可是它还具有效力吗?是人决定了它的效力,是人决定了它是谁。它的内核只是它本身具有的,它的力量还是在于赋予它身形的人类。

四、法律的力量

我认为,法律应该有明确性,司法应该有说服力。

刑法课上常常提到“口袋罪”(即在某条文后出现的“和其他„„情况”并没有附加的限制)。“口袋罪”的出现使法官有了用自己的道德观念裁判当事人或行为人的可能。这就出现漏洞了,难道法官和常人的道德观念有等级上的区别吗?或者法律的神圣地位能由法官替代吗?法官难道与常人不同吗?如果相同,那么谁都可以去当法官了;如果不同,那又要怎样证明法官的道德观念比一般人的就要准确呢?因此,为了“法律至上”,首先立法应该明确。

其次,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司法部门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都知道,如果法律不被执行就是一纸空文,也正是这才使我上一段的论述成立。司法不仅在执行法律,更是在述说法律。如果它把自己当做法律去裁决了,和上面的法官的悖论有什么不同呢?法律不仅需要执行,更需要“依据”它执行,只有司法机关都信奉法律了,民众们才有可能信仰法律。

到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虽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毕竟不在同一起跑线,并且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几乎没有可比性。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的法制建设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制建设用一百年才走完的路。虽然我们现在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还有缺漏,但我们应该为我们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感到欢欣。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分析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看到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当时学法的学生很多,导致现在我国法律人已接近饱和状态,导致现在法学专业不好就业,成为冷们专业。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冷门专业和人们专业都是相对而言的,只要我们法学学生摆正心态,肯吃苦,能努力,拿出长征精神,登上法学金字塔的顶端,我们一样可以找到好工作,一样可以在法学领域傲视群雄。才能为我国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8:高校体育功能的新认识

高校体育, 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对高校体育功能的研究涉及个体的健康、心理、娱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任何目的在于展现或促进身体素质和心理韧性, 建立社会关系, 或希望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身体活动形式都可以定义为体育运动。因此, 高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社会幸福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教学目标和社会和谐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符合教育和社会一体化的目标要求, 为实现社会民主奠定基础, 并且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体育”一词的词源追溯到古英语 (玩耍) , 过去意思是娱乐、游戏、训练。高校体育的作用是通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能力, 使整个教育过程得以完整, 最终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优秀品质。高校教育进程与学生活力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越来越多学术研究将高校体育作为讨论的焦点。一个星期只安排一节体育课的传统的体育课程安排, 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身体锻炼的需求。学生的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体育课上包含了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 并以系统的, 结果为导向的形式展现。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目的是对他们的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

2 高校体育功能的新认识

2.1 高校体育功能的界定

本研究采用与内容分析相关的专业理论文献综述法对高校体育功能进行再认识。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的身体发育, 体能和健康水平的改善, 体育教育过程中运动习惯和技能掌握效率取决于学生的体育活动。从分析的角度来看, 体育课作为一个综合体, 暂时可以看作有两个方面活动:义务活动和自由活动。后者通常是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当今社会体育基本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生物适应作用和对于心理平衡的意义。作为本研究的课题———体育教育和体育对于参与者的机体产生共同促进的作用。例如, 在初等教育阶段, 这种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实现的各种功能来体现:主要包括教育功能;健康防治功能;运动技能发展功能;社交功能;德育和美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保持学生高水平工作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教育阶段, 创造有利于掌握职业技能的氛围。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障碍, 并且一直要面对竞争对手, 经历胜利或失败, 复杂的心理活动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 个性特征表现鲜明。因此, 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不畏强手、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具备坚持斗争、追求胜利的自信心以及相互合作和配合的意识。所以说, 体育活动一直是培养和塑造学生自我控制、公正、勇敢、坚强、自信和合作等个性品质的手段和方法[3]。当前研究采用的体育功能定义表达的是其内在的特点和对个体和人际关系的客观影响, 满足社会和人类个性发展的特定需求。体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类:特殊功能和一般功能。前者包含竞争, 超越、探索以及成就 (认知) 功能。后者功能具有社会和公共意义, 这些功能包括学习和教育功能、技能发展功能、娱乐和健康功能, 情感替代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和经济功能。

2.2 体育的教育功能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必然要体现出终生教育的思想, 同时也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人体的活动规律, 符合对人身体锻炼的要求[7]。体育的教育功能不能狭义的定义为体质增强和健康促进。竞赛是体育运动固有的基本特点, 包含规范化比较、客观评价、竞赛过程中某些潜能的充分发挥或取得满意比赛成绩的愿望。普遍认可制定涵盖比赛记录和成绩的统一规范和标准, 作为衡量个体潜能的指标。这一标准不同于技术标准和规范, 在体育中的实现受历史变化的制约, 随时间发生变化, 同时鼓励运动员自我完善。体育鼓励遵守规范或标准的功能在追求高成绩的竞赛中最明显, 这一功能在整个体育运动中也是存在的, 包括竞赛组织系统中非职业目的的体育运动。体育的社会公共功能主要通过体育在教育、成长和个性发展中得以体现。运动为体质改善、道德、审美、和跨文化教育创造了巨大的有利条件。

2.3 体育的健康娱乐功能

喜欢玩是青少年共同的爱好, 通过学校体育中增加许多有趣的体育游戏, 不仅激发了其学习体育的热情, 对其机体健康和个体功能产生有益影响。体育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最突出。通过体育锻炼促使个体的骨骼强健, 抗压能力显著增强。同时, 体育活动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促进大脑皮层兴奋, 提高大脑的反应力。观赏比赛可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体育比赛本身是一种人体美、运动美的展现和竞技美、攻防美的创造。欣赏比赛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 人们在攻防进退的争夺中品味到竞争, 在得失胜败的多变中领略奋斗的艰辛,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审美情趣, 提高了审美能力[8]。当今世界体育将健、力、美高度结合在一起, 学生通过观赏精彩的高水平体育比赛,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享受。对于成年人来说, 体育主要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 使人们在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之后通过从事体育活动缓解心理压力、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操。

2.4 体育的间接情感体验功能

根据人们对情感的理解, 可以把情感体验概括为个体对外界某种事物引起的特定情感的主观感受[11], 体育的间接情感体验功能源于表现在身心和谐的体育美学方面。许多方面类似于艺术。比如韵律体操、体操、花样滑冰、跳水等。人体美、艺术美及技术动作的难度相结合, 使学生在表演时获得美的享受, 很多学生在表演漂亮动作后, 回味无穷。反过来形体美、运动技术复杂性和动作准确性、快乐气氛又会吸引更多的体育迷投入体育中。同时,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体育课程更多地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 体育新颖趣味的游戏, 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快乐, 而且能够使学生提高运动的参与性。另外, 体育之所以受欢迎还归因于体育语言的通用性。如果没有球迷, 体育运动在世界上的社会维度将严重削弱。

2.5 体育的社会整合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推崇“贵和”的民族, 由“贵和”的传统道德思想引申出来的爱好和平追求平等的民族精神, 是名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源泉。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就是在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体育就是这样一个集热情、公平、正义、宽容、自信、认同、尊重、骄傲、快乐和健康于一身的人类活动[10], 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形成社会关系的强有力手段。在从事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特定关系 (个体关系、团队关系) 有助于人们建立新的社会关系[4]。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现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在利益共享, 共同参与的基础上, 将人们联系到一起, 形成团体、联盟或俱乐部。在体育竞赛中获得胜利还会对国家的声誉和民族荣誉感产生影响。为取得胜利、赢得荣誉, 国民的思想和情绪, 尤其是爱国主义感情高度和谐统一。

2.6 体育的交流和经济功能

现阶段社会人性化发展使体育成为国际交流、国家间相互理解、文化合作的媒介。各种大型赛事的举行如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促进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 增强了国家之间, 个体之间的相互了解, 很长时间以来体育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为止, 国际奥林匹克成员已达到205个成员国。

20世纪世界体坛最显著的发展特征就是风起云涌的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浪潮。现代体育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内涵, 形成了一项新兴产业, 正在成为推动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9]。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例如体育用品产业、体育旅游业、广播电视等传媒业方面的发展, 体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功能, 这表现在投入到体育发展中的财力;投入到高校体育中的经费对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学习能力提高及其寿命延长产生积极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 先进的体育设施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 体育的经济作用无法估量。

2.7 体育的文化规范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现象备受争议。体育作为“和平使者”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作用。为国与国之间, 公民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 合作意识的培养搭建桥梁。实现文化潜在的国际运动, 它的价值取决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体育具有特定的规范和标准。体育文化规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其中包含的规范不是孤立存在的, 本质上具有关联性, 并且形成体系, 调节和约束体育参与者的行为。例如:体育竞赛规则———竞赛展现大量体育活动的特征, 体育在利益冲突的背景下完成, 如政治、经济、科学等。然而体育作为一个社会领域, 竞赛的产生不是社会关系的缘故, 而是利益冲突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必须要遵守体育竞赛规则。参赛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竞争对手, 参赛者的状态在对立体系中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而形成竞赛领域的社会关系。

3 结论

高校体育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发生变化。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社交功能、健康娱乐功能是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固有的。公平竞争原则与体育道德规范相统一, 同时这些行为规范是合情合理的, 与竞赛中追求胜利想法并不矛盾。如今高校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师资力量、体育设施条件来组织体育教育活动, 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完善学生体格以及实现社会和谐, 青年人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体育功能的实现, 体格的增强、身体发育以及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杨文轩, 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8.

[2]王锡群.加入WTO高等教育本体功能的嬗变及高校体育功能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669-670.

[3]储龙霞等.论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6) :93-95.

[4]刘波.体育与社会化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 2012, (11) :90-97.

[5]张立平.“以人为本”核心下高校体育功能的理论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67-68.

[6]梁春.“走向完整的人——论高校体育功能的提升”[D].湖南师范大学.

[7]孟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校体育功能的扩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9 (7) :18.

[8]张伟东.现代社会体育功能的重新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5) :54.

[9]薛峰.论体育功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08, 554.

[10]谢弥清.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1 (11) :11.

上一篇: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体会下一篇:毕业典礼作文及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