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2024-05-25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共8篇)

篇1: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所说的课题是《维护社会公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社会公平》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的第二框题,八年级下册以帮助学生能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涵,也对自身应该享有的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有了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重在树立学生公平意识,培养学生正义感。如何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正义感,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每个公民合情合理合法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所以,本单元既是前几个单元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前几个单元的合理提升。

本框共有两目。第一目“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从社会公平存在的问题的层面来树立理智的公平观,认识道公平是相对的。第二目“自觉树立公民合作意识”,指出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运转。通过学习,让学生立足于现实思考:维护社会公平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使学生有了公平意识,就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本框对于巩固合提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成果非常重要,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 本课所依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承担社会责任”。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本教材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良好的合作要以公平为基础,理解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特判断能力,理解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结合社会生活案例和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合理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逐步确立公平合作意识,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互惠的公平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公平的相对性;自觉培养公平合作意识。确立重难点的依据:关于“公平”,学生接触较多,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学生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和思考,但对于公平及公平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由于学生容易将公平理解为绝对的公平,在生活中遇到对自己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造成心情郁闷,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过激行为;现代社会是合作的社会,但相当多的学生只想通过合作自己能获得什么,只认识到合作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不懂得需要相互负担,只想获取利益而不愿意承担负担。所以我把“公平合作的意识”确定为重难点。

二、说教法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 总结法 经验分享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取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在学生动、眼、耳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动脑思考,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探索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习阅读——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叙述导入

叙述:在现实生活,诚然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毕竟1,公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一个主题。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可能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因此,我们就必须理智的面对种种不公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

二、维护社会公平

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设置目的:承接上课时的内容,即社会生活中存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引出了本课时的话题,开门见山。)

(二)、讲述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3第一方框。根据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提出的各种公平观,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等,出示问题:

1、你了解这些公平观的含义吗?

2、从这些公平观中找出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来?

设计意图:丰富公平观的时代性、社会性特征。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岛,公平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总是相对的,公平始终是发展着的公平。

(板书:没有绝对的公平)案例分析:出示现实生活中农民工被老板拖欠工资或以各种借口被扣工资的案例,思考:你觉得这位农民工遭遇了不公平吗?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况回怎样?它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设计意图:强调教科书“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做出不懈努力”.。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重要的是增强公民的权利平等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注重用合法的手段去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板书:面对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

反躬自省:要求,仔细阅读教科书中的三组图画及文字说明,并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

1、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

2、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3、他们该如何面对?你有没有他们相似的经历和想法。

设计意图:解决“公平与否要受到不同因素制约“这一问题,通过设计三种情境让学生理解,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加客观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调整思维方式的能力。

情景导行:请大家完成p-105页方框力的内容,并进行交流。如:

1、当有人欺负他人时„

2、当老师处事不公时„

3、当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

4、当收到假钞时„ 设计意图:创设一些小小的情境,通过学生谈感受、思考自己的做法,使学生感受破坏公平所带来的伤害通过课堂交流来表明态度,提升境界,从而自觉地指导今后的行为。

故事分析: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请大家用公平的理念来回答下列问题。

1、问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2、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3、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有水吃了呢?

设计意图:用这个经典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每个人的公平感对于合作共事,甚至对于谋求生存的重要性。

板书: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问题: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才有水吃?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具体的,公平存在于具体的规则之中,制定规则要符合公平的理念。

理性思考:分析课本p-106、107页平价药店红火饿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公平意识和所作所为影响着他人的公平感受和社会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板书: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案例分析:分析课本“排演历史剧后的打分”,提问“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都不愿意找小王?”“为什么老师没有给小亮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公平互惠的合作,为了更好的合作,需要我们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

板书: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课后作业:以公平为话题,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片心得体会。板书(省略)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默认分类 2009-10-28 13:16:46 阅读2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ldxsh7 的 《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课题内容是《维护社会公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品第九课第二框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以及教

学流程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是我对本课时的教材进行的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统整八年级思品教学的核心概念就是“交往、合作、权利、义务”,教育的主题则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和义务”。而“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恰恰是社会公平中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社会公平还要求人们在合作中能各负其责,主动承担。由此可见,“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这一单元的内容正是整个八年级思品教学内容的落脚点,而“维护社会公平”这部分内容更是这个单元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课标中“树立公平意识”的内容要求,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公民教育的理念要求,对学生动健康成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本框题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设为两课时。今天,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也就是第一目的内容: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

如下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公平意识,增强对不

公平意识到责任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面对不公平现象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关于公平

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认识不公平现象的社会客观性,认识并理

解公平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不少学生对“公平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这一论断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所以我把“公平具有客观性”这一点作为本课时的难点;而把“如何理智面对社会中不公平”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其理论依据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理性反思自己价值观念的能力,是引导学生“化知为行”的关键所在。

二、说学情

在观念上,初中学生由于受认知限制,对公平问题的认识虽有了初步的判断和思考,但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却时刻会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有关“公平”的事,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势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所以本课时的教学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为了倡导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角色体验法、活动探究法以及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当然,就本课时而言,教师的点拨与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2、说学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本节课宜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搭建平台。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1)某公司员工认为他们内在利益分配不公平纷纷跳槽,从而导致公司破产......(2)八年级学生王勇参加学校举行的才艺比赛被评为二等奖,他认为这不公平,盛怒之下指责评委。

设问: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导语设问的依据:一方面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有关“公平有益于社会稳定”这个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理智面对社会不公”有关初步认识。一节课的导语设计的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说它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2、针对本课时的难点“公平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是这样攻克的:首先引导学生阅读P103面对教材并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材料:(1)封建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2)资本主义社会每年有数十万人靠领社保金来生活;(3)我们国家现阶段也有大部分人都生活中农村,全国的医疗资源农村只占很小的比例。

(然后,让同学们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无论何时、何地、何社会,公平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公平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个别指导,引导、鼓励学校畅所欲言。)

3、针对本课时的重点"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我采用了情景分析法、活动探究法以及角色体验法等方式来进行的。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首先,结合课本中相关事例,并展示最近发生的有关新闻事件,如上海交大被保送的研究生雷闯多少年为乙肝患者争取同等的工作待遇、消除乙肝歧视而四处奔波的事迹;河南农民许振超为获得公司赔偿“开胸验肺”的事;还可结合农民工讨薪所采取的极端手段等报道。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这些事件进行合作讨论,并适时引导,可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的平等权利遭到侵犯,我们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用非法的方式,而应该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寻求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而个人的努力也会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此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新的课标中有这样的规定:“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其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所以,我在这里联系了相关的时政热点。而且这样的做,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有说服力。”

接着,应用角色体验法和合作探究法,让一些同学两两组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又无法改变的事情,如个子的高矮,家庭的穷富,智力的高下等等,其中的一个同学表演面对这些时感到不公平的心理,而另外一个同学则从理性的角度,说明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们要学会从容接受,理智面对,从而培养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不公的能力。

(这种设计,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有更深刻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个活动则是“你说我说”(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

问题设计如下:(1)你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还有那些不公平的现象存在,可以举出相关例子,并说明在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认识,我们要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2)请你列举最近几年里我们国家为推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措施。(培

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4、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公平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求我们要理智面对生活的不公平:比如,有的时候需要我们用法律来维护公平,有的时候需要我们以健全的心态来看待公平,还有的时候需要我们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总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公平意识到公民!

5、课外实践,导之以行:

德育的培养要外化为能力,内化为行为才是成功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同学们以“话说公平”写一篇短文,既让其对本课时的内容做个总结,也可使其情感得到一定的升华,从而达到“道德践行和情感培

养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略)我的讲课结束,谢谢大家!

篇2: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社会公平》说课稿 第一小组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来让他们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实施举措,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现象、国家实施的分配策略、经济生活中规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上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爱戴。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在学习了影响价格、生产等知识后,同学们对于生产效率都有了一个大体上的理解,但是可能会把对“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业、个人的劳动时间”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说学生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框教学主要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来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具体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直观、生动展现,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导入和讲解“社会分配如何实现公平“这一重点时,我抛开生硬的说教,借助多媒体、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的现象的图片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培养公平精神、公平意识。

2、问题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设疑、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大的一些图片来不断地设疑,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从中加深对公平含义、实现公平的途径的认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用对比分析法、活动参与法、总结法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直观体验。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动。在本课中,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来进行讨论和合作交流。

2、分析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小组的探究,归纳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讨论中总结归纳“对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图片导入,感受生活。

我们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收入差距大、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漫画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什么问题?那么怎样才算公平,又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利用漫画,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导入整个环节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环节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小李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销售员,月工资2000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小红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高层主管,月工资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个小时”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两个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环节三: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方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将决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讨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一个前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其次,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实现收入公平的方式。通过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这一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然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提高两个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环节四: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播放关于十八大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十大大上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目前我过正确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们小组将决定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式式教学法。通过十八大的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国目前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网络图,巩固和升华课堂知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篇3:改革公费医疗 维护社会公平

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方案明确, 我国将在3年内基本实现医保全覆盖。这意味着所有现存的, 仍享受公费医疗政策的人群最终将全部与城镇职工医疗并轨。截至目前, 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取消了公务员公费医疗, 实行公费医疗并轨医保。内地31个省区市中, 至少有24个已取消公费医疗, 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其他省份正在逐步取消公费医疗。

3年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 (合) 率均达到90%以上;基本药物制度提前实现全覆盖, 基本药物销售价格平均下降约25%。这些目标的实现, 表明医改开始转向“深水区”。“十二五”期间, 改革将向更深层次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内容。

根据北京市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 北京市级公费医疗人员将从今年起全部并入职工医保。这一政策涉及市属公务员、事业单位、公立医院、高校教职工22万人, 并入医保后, 他们将和企业职工一样, 缴纳医保费, 持社保卡就医。由此引发的公务员医疗保障改革再度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由此看来, 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北京市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忠说:“公费医改, 不但能节约财政资金, 更重要的是,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均等化将成为下一步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破除公费医疗, 把公务员全面纳入医疗保障, 是把所有应该享受医疗保障的人统一于一个保障与供给范畴之中, 让所有人都同等享受医疗保障。然而, 当看到北京医改方案中:“公费医疗并入医保后, 公务员可以有补充保险, 确保看病报销补偿水平不下降。”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也难免不会引发普通职工的不公平感, 医保体系的多元化, 如何保持制度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

篇4: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们不懈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历史。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必然追求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把公平正义作为最高诉求,而且揭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坚持和发展,本身就包括对科学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丰富和实践发展。从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再到十八大中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总体小康之前,主要是解决如何发展起来的问题,重点是为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从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重点是更加注重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更加关注公平,再到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反映了随着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公平正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加紧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

篇5:《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当前处理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措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不足和欠缺之处请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篇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该框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第二框《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2、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

依据:收入分配上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把握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2)难点:

①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思维能力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

②理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措施;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及如何处理

③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说如分配如何实现公平(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计划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情景教学法法②自学阅读和讲授结合法③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①自主学习②探究学习③合作学习

三、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漫画:某公司收入分配状况:老总:豪宅靓车全有啦,副总吃吃喝喝洗桑拿,科长精打细算全家花,职工这俩钱儿咋拿回家?

思考:你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收入分配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意义

2、措施

A课堂探究:

1、什么是公平?公平是平均主义吗?公平允许差异存在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准确掌握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B多媒体展示:

1、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并注解基尼系数的含义和作用。

2、网络“晒工资”引发的对收入分配不公的评论

问题:根据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认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迫在眉睫,那么,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呢?(过渡到下一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熟悉所学内容,总结要点。C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1、02年到06年居民收入、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比较,以及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产生的影响 2导入漫画,第一组问题:

1、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种现象对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会产生那些负面的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第二组问题:观察漫画回答:在这个公司中,收入差距过于悬殊存在于哪些人之间?这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

1、设学生在提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配合感性材料,升华对理性知识的认识,理解“两个合理比重”突破难点 D多媒体:近几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减税免税的措施

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措施?国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设计意图:

1、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加强学生对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初步区分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措施

注意问题: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以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发言,教师避免为赶时间而替学生回答问题。

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课堂探究:导入漫画 分配不公,公司面临破产:新任领导的竞聘演讲 甲:我要公平,公平才能得人心,要一碗水端平,大家工资平均算 乙:我要效率,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收入差距必须拉大 丙:我要……

问题:

1、你认同甲和乙的观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丙,你会如何改革公司原先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设计意图:

1、通过体验角色,使学生理解并能够学会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知识巩固

通过“我的收获”小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谈谈自己本课在思想上的收获,升华认识。

(四)作业设计——调查报告

要求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并探究与这些变化相联系的国家政策。体会这一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运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积极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学情分析

所带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见多识广,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看问题比较片面和肤浅,由于各种媒体的传播,一些负面的信息对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当前国家关于处理效率和公平的政策的认识可能会发生偏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在收入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情境一:老李是某国企钢铁厂老员工。1986年进入钢铁厂,正好20岁,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凭着吃苦耐劳,很快就成了厂子里的劳动模范。90年代中期,钢厂效益一度下滑,老李发现这是工资的激励作用不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缺乏干劲。但是没人敢向这种 “公平”氛围挑战。老李担心厂子的前途,悄悄地向厂里提交了一份“打破大锅饭”的建议书。问题一:你认为老李提的建议好吗?为什么?

情境二:钢铁厂在2008年进行改革,并成功上市。后来厂里来了一位有魄力的新老总,招收了许多名牌大学生,还更新了厂里的生产线。老李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80年代末的那个风云人物了。虽然工龄不短,但是不会新技术,工资只有2000多元;而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技术员却拿到了5000元。听说新来的老总因为贡献大,年薪达到100万,一些买了股票的员工也大赞改制的好处。老李想着生病的妻子,想着读大学学费紧张的儿子,他越来越困惑,并经常发牢骚,认为这不公平。问题二:你认为老李发牢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上图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某种不公现 象。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讲授

过渡: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今天的课我们将围绕公平的收入分配解决三个疑问: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有何意义?如何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1、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阅读:P60页第一、二段。准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探究材料: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 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教师: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现在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不公平有何表现?(举例一、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列举2种情况,学生判断哪种情况才是正确的:

教师:①收入分配的公平指的是一种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它与平均主义根本不同;②收入分配的公平并非不要差距,而是指差距不能过于悬殊,适当的差距意味着效率;③收入分配的公平强调必须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对人生存权的尊重。

探究: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24到0.36之间,而中国2014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69.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14年的0.469.这是社会利益共享机制发生严重断裂的显著信号。(人们通常认为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国民财富已高度集中于少数群体。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社会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教师: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这给我国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2)分配公平的意义 学生阅读:P60-P61 教师归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过渡:其实,收入分配的公平说说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它需要有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3)促进公平的措施 学生阅读:P61页并回答。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评析: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

答案要点:(1)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效率,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又体现了公平,即实行同工同酬。(4分)

(2)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体现了效率,即根据劳动者的质量、作用和贡献获得相应的收人;也体现公平,各种生产要素都可以根据其对生产的贡献获得收人。(4分)探究练习:

材料1:2010-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见PPT表格)探究问题:描述2010-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对策。

答案:2010-2012年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说明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或说明我还没有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2分)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知识延伸1: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例证:1990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3.4%,2001年该比例降至51.4%,2007年则只有39.74%。自2000年到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1920至1929年,美国劳动报酬占其国民净收入的比重为60.5%。而到了1980-1984年期间,该比例则升至74.3%,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中国则恰恰相反。第三、再分配注重公平

教师: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实现公平分配。

材料: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今天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由二审稿的3000元提高到3500元。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重新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为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人所得税法》将现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一级税率为3%。

2、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阅读:P62第一段。什么是效率?怎样提高效率?

(1)效率的含义: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效率=产出/投入(产出一般指生产总值,投入指成本)材料: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的理念更新:

1992年,十四大提出,针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提倡讲求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为此,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一、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存在着矛盾。(3)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学生阅读:P62最后一段。

三、小结

篇7:维护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教学思想

导入的视频很能打动人心,几乎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为接下来开展对话课堂教学奠定基础。问题的设计能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教师提问亲切,生师互动热络,教师想扩大对话课堂教学效果的意图十分明显。讲解重难点问题时,能配合学生思考进度,逐步把思考的成果板书在黑板上,而不是采用标签式的板书。这种随着思维进展逐步板书,独具教师个性,显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后用了一个图表式的文本作课堂小结,这种知识系统化的文本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学生进行生本对话的效率更高了,使学生在下课之后,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记忆犹在。本节课体现面向全体的学生,注意创设情景,开展对话式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说明讲课老师具备较强的现代教育观。

二、教材处理和教法运用

本课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重难突出。授课老师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法、小组探究等方法,突破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导入新课采用的教学视频很能调动学生情绪,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很有帮助,只是,视频中表现低收入群众的情景较多,没有强烈的对比。如果有相应的对比性情景相衬,比如高档会所的里面豪华与不远处某个情景对比,等等。这样的对比来那么两三个回合,反差越强烈,对学生思考问题越有帮助。

我国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现状这一环节教学中,学生情感很投入,虽然有可能挤掉“公平与效率”的时间,但慢节奏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为理解公平分配的意义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突出。在讲如何实现公平分配时,教师运用了小组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课堂气氛热烈,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生师对话活跃,充分。教学难点突破在讲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主要采用提问法和探究法,配合多媒体课件,主题明确,逻辑性强。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不乏俏皮话,这些细节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无疑起到了积级作用。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进行文本展示,还配合教师讲解。四个部分的知识环环相扣,过度自然,充分展示了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

篇8: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一、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意义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评价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准则的综合性范畴,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体现, 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1. 公平正义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从社会利益分配的视角来看,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使所有劳动者和建设者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一切政治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能使广大劳动群众不仅享受到革命的政治成果, 而且享受到革命的物质成果, 消灭贫穷和愚昧, 达到共同富裕。

2. 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 发展都是第一位的, 特别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尤其重要, 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中, 劳动者始终是第一位的,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如何、潜能发挥怎样, 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 保证公平正义。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 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尊重人的尊严, 保护人的基本权利, 使人们享有基本的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平台, 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为国家现代化的和谐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石。在个人机会选择方面, 机会应向全社会成员开放。只有实现机会均等, 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 培育社会公平竞争和奋发向上的风气,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作用

当前, 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 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公平正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平正义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产生人与自然的矛盾,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 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些矛盾, 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比较合理、大家基本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 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原始社会, 主要通过部落首领或酋长主张公道, 来化解社会矛盾, 来维系原始部落的生活生产秩序和生存发展。人类分化为阶级社会以后, 产生了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 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公平观。统治阶级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和掌握国家政权, 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是他们养活了穷人;而被统治阶级则认为, 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 其主要成果被统治阶级无偿占有了, 这是不公平的。被统治阶级为了追求自己的公平, 不断地起义、造反和抗争, 结果一次次被镇压。直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形成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公平观。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堵塞不公平渠道得到的不义之财, 营造公平正义的竞争平台, 通过正当渠道致富, 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减少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稳定。

2. 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法律规则

在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表白自己的公平正义, 也会制定一些法律和规章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这样既有利于按章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关系, 也可以向广大人民表白, 他们是按法律政策公平行事。事实上法律和政策是统治阶级自己制定的, 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 对广大劳动者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正义, 实质上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在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上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人与人之间处于基本平等的关系, 为了维护这些公平合理的平等关系, 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和规章来保障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和规章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公平的原则。只有人们认为这些法律和规章是公平的, 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并按照这些法律、规章去做, 即使自己违反了这些法律和规章, 做了蠢事, 也会甘愿接受处罚。这样, 社会才会有章可循, 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实现良性安全运行。

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政治前提;“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他将社会和谐解释为,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社会生活中许多由于社会公正缺失而导致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由于社会成员在禀赋、能力、机遇等方面的差异, 也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着诸多不严密和不尽合理之处, 还由于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安排, 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以及贫富悬殊等不公平现象, 产生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一些垄断经营甚至违法经营得不到有效遏制, 群众的土地、住房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产生经济权利的不公平;有的地方内部制度不健全, 少数领导干部的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 独断专行, 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群众的意志难以表达, 产生政治权利上的不公平。可以说, 当前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实际上已经超越经济领域,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中公平正义对于其他五个要素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才能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益, 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形成;只有社会利益分配公平合理, 才能使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社会才能呈现安定有序的局面。可见,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必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和利益,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将不再遥远。

当今社会, 网络信息的畅通使人们对公开、公正、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人性化。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切行动都是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 而行动的深沉理念源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 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 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都能得到自己的应得。社会强者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平台, 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报酬。社会弱者也能各尽所能, 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价值, 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关爱, 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善者能善有善报, 得到社会的赞誉和推崇, 恶者应恶有恶报, 遭到社会的唾弃和鄙视。只有这样, 社会正气才会上升, 人们才会心情舒畅, 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公平正义对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上一篇:电影产业发展分析下一篇:体育思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