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024-05-24

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精选8篇)

篇1: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十八大报告解读

崔新建: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作出的新部署。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们不懈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历史。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必然追求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把公平正义作为最高诉求,而且揭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坚持和发展,本身就包括对科学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丰富和实践发展。从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再到十八大中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总体小康之前,主要是解决如何发展起来的问题,重点是为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从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重点是更加注重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更加关注公平,再到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反映了随着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公平正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加紧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和更有尊严。

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30多年改革实践表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激发组织活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改革总要涉及利益调整,只有把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利益分配和调整的主要价值取向,才会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成果,才可能得到更多的人拥护和认同。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难度在进一步增大,这就更需要我们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作为推进和深化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的成果。

篇2: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政新蓝图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说: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不公平”一词在当今中国社会经常可以听见,所以,在XX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同志曾多次言及公平正义话题,坦率地表示,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这次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及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提出推动经济、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亦明确提出共产党人要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三个公平”摆脱了以往道德式的提法,以权利为基础,以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处理为切入点,与人类先进文明制度相符合,提得非常有价值,也很有针对性,会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权利公平。实现权利公平的途径主要是充分保障每个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包含了权力不侵犯权利,权力为权利而生,权力为权利而存,所以,权利公平是地位平等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机会公平。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社会管理的一切方面;有机会让每个去争取,去奋斗某个目标或某些资源,并且这个机会分配的过程是公平的、公正的、公开的;机会公平实际体现的是过程的平等和正义,人们往往因为机会公平而服从结果,也因为机会不公平而发生冲突,所以,机会公平是利益起点平等的体现,是社会和谐的过程保障。

规则公平。指立法正义。法治得以实现,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良法盛行。如果权利与权力对立起来了,必然要激化社会矛盾,所以,规则公平是制度和标准平等的体现,更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一环。

篇3: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差距的状况

报告提出, 到2020年,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并且还特别强调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1年翻一番的目标。公平内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经济领域, 特别是收入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状况, 是衡量社会公平状况的最直接依据, 是分配状况是否公平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对公平状态的感受与评价。在这些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 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中低收入者比例大, 消费能力不足所致。

1、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和不断建设, 我国社会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10全年我国全体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 同比上年的实际增长约为10.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同比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 城镇为35.7%。与此同时, 随着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收入分配体制和收入分配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另外, 中国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公布整体基尼系数为0.412, 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不再公布整体基尼系数, 只公布农村基尼系数。2011年, 中国农村基尼系数为0.3897。据联合国测算, 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0.55, 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的贫富差距正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同时也是产生众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具体说来,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持续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而且速率加快。1980 ~ 198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从2.5:1缩小到1.86:1。但是, 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处于逐步扩大的趋势中。从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看,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 城镇居民收入虽然仍以工薪收入为主, 但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 尤其是来自经营性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二是城镇与乡村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性特征集中表现为东、中、西地区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增长, 使东、中、西三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变化, 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也直接造成了居民收入分配地区性不平衡特征的日益突出。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在本世纪初趋于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国家包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国策战略的推行, 地区差距比例增幅在逐渐缩小, 但地区之间的高低绝对差额仍在进一步扩大。其次, 各地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最高与最低的地区差距从九十年代开始便呈扩大趋势, 1995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4246元, 是最低的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的4.83倍, 而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的7066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贵州省的1722元的4.20倍, 可以看出, 差距并未缩小。

三是城乡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1978 ~ 2008年间, 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从0.16到0.37, 上升了0.21,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从0.2124上升到0.3698, 上升了0.1574。两者相比,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速度要快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

2、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我国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分配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上, 还突出地体现在当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收入分配在社会范围内的不平等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收入分配差距的日益加大, 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已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进而加深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 导致社会中出现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

二、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差距的原因探析

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曾经深刻地指出, 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 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 没有很好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 以及会起怎样的作用高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国内很多学者都曾研究过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总结起来是以下几个观点:

1、政策因素

政策的倾斜是关于导致中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中最显而易见的因素——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大力发展东部沿海经济,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同时也在二十年的不平衡政策倾向中使得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不断的扩大。另一方面,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下, 更多侧重于要素和产品价格在分配中所起的作用, 致使资源占有和经济环境优势相分离——现存的价格体系所形成的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比较优势与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不能很好的结合, 或者在联系过程中增加额外地投入或消耗。

2、财产因素

金融资产的多少也是引起收入分配不均等、层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资产多在社会分配中的贡献率大, 因而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就高。例如, 城市居民中金融资产占有率最高的20% 的居民拥有的资产量占全体城市居民总资产的比重高达48%, 而最低的20% 居民仅占4%。

3、市场化因素

在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收入分配领域中, 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中,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早已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方式成为最主要的收入分配制度。具体到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 由于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供给短缺以及低价劳动力的大量产生,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市场因素则转向劳动者收入份额的下降和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

三、正确认识现阶段下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指标, 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 是实现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是社会发展进步、社会文明的一种价值取向, 同时, 也是人类自身实现平等和解放、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因而, 我们只有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处理好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问题, 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 才能更好的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而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整个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稳定, 才能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首先,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在具体的社会经济生活中, 随着效率的提高, 公平也会有所增长, 随着公平环境的实现, 效率也会相应的有所提高, 可以说二者在其发展趋势上是保持一致的。注重效率则意味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 社会利益这块蛋糕也要不断做大;注重公平则意味着, 在分配这块蛋糕时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分配的公正、合理。而这种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社会环境来调节分配和保证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是公平、合理的。

其次,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又要注重调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虽然说, 就社会发展的整体而言公平与效率是相互统一的, 但就部分和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而言, 二者具有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片面的追求效率就会造成公平的缺失, 而过分强调分配的公平又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效率的提高, 这种矛盾现象表现的出公平对效率的“滞后性”影响, 因而, 在理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时, 我们应当注意理解:绝对的效率或者绝对的公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都是不存在的, 而绝对的公平只能导致落后的不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平均主义产生, 同时, 公平的分配和效率的提高也不是绝对的, 它是在各个领域内,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 我们应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矛盾的特性, 同时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联系,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研究解决对策。

最后,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还应注重公平于效率含义的多重性, 以及由此引起的二者关系的复杂化。在现实的经济社会过程中, 如何处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内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任何选择在具体经济行为下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目标, 是每个企业、单位都要面对的两难选择。我们应该懂得, 在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行为中公平与效率谁先谁后的问题, 并不是一个可以固化或者有据可依的东西,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把握公平、效率的基本原则来应变处理。可以说, 实现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和公平分配下的效率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现阶段, 其基本目标就是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所讲的:“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转轨也进行了20多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社会财富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但是, 以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为代表的社会公平和效率问题仍然在大范围内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 为切实缩小贫富差距而努力。如何使居民收入分配趋向更加合理化,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接下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所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公平,效率

参考文献

[1]姜杰, 朱青梅.公共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2]张向达, 赵建国.公共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们不懈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历史。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必然追求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把公平正义作为最高诉求,而且揭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途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坚持和发展,本身就包括对科学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丰富和实践发展。从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再到十八大中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总体小康之前,主要是解决如何发展起来的问题,重点是为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从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是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重点是更加注重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更加关注公平,再到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反映了随着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公平正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加紧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中华大地,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

篇5: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法院承担着维护司法公正的神圣职责,应当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的灵魂,是法官群体的共同意识,是维系法官职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法院主体尤其是法官的职业素质,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法院管理水平,确保法院建设顺利发展;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改善法院形象;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和培养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近年来,云和法院不断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法院文化建设氛围,引领全体干警树立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超然中立的思维意识和养成文明廉洁的行为规范,创设便民高效的物质载体,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倾情培育和弘扬法院文化,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办案质量进一步提高,司法权威进一步确立,法院形象进一步提升。

一、以培育信念和技能文化为重点,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群体本质精神的高度浓缩,是法院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决定与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法院精神文化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尊荣感,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法院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信念和技能文化。培育信念文化,就是牢固树立起“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职业信仰和司法理念。我们以常态化组织了“司法公正树形象”、“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践行“三项承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并组织干警到井冈山、南昌革命纪念馆、沙家浜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使法院干警能在多种多样的思潮、形形色色诱惑面前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起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政治观。以实质正义为根本价值,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保障的司法公正观。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时实现为根本要求的办案效率观。以保障当事人权利为主要任务,以维护司法公信力为主要目标的审判公开观。以平等保护和不偏不倚为基本要求,以适当行使职权促进诉讼能力平衡为实际途径的司法中立观。以不利用职权谋取任何非法利益为基本准则的职业廉洁观。培育技能文化,就是要高度重视干警理论知识的积累、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营造“讲学习、爱钻研、重提高”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法官论坛”、“听百庭,议百庭”、“规范裁判文书年”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激发干警参与热情,调动干警参与积极性,在丰富干警的文化生活,提高干警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干警司法能力和职业技能,筑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为确保“公正与效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一高、一低、一短”的良好工作格局:即调解率高,改判和发回重审率低,办案期限短。2007年,云和法院上诉案件被二审改判率为0.15%,发回重审率为0.15%,案件裁判准确率为99.7%,体现了较高的审判质量。

二、以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为重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法院文化的外化表现,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重要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法院物质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培育人本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软、硬件建设,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一是以建立立案、信访两个“文明窗口”为契机,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推进立案、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实行立案、信访、导诉、收费、查阅裁判文书、庭前速裁、判后答疑释理等“一站式”服务,设立独立的书写等候室、调解答疑室、信访接待室,设置阅览架,放置导诉手册、诉讼须知、申请执行须知等小册子以及各种生效裁判文书供免费取阅。二是以完善巡回审判工作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实行随时巡回审判工作机制,设立巡回审判联络点,聘请联络员,发放便民联系卡等形式,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减轻人民群众负担。通过推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诉讼费缓、减、免交制度等,为弱势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培育科技文化,就是要在审判工作中注重融入科技成果,充分发掘科技力量,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把现代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到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达到以科技“提效率、促公开、助廉洁”的目的。经过努力,云和法院实现人手配备一台电脑,满足了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要求,安装了互联网、全省法院系统三级联网和全省法院案件管理系统等网络系统,实现了案件输入管理电子化,立案流程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在局域网开设法院动态、新闻广角、法官论坛等专栏,搭建起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探讨研究的有效平台,在立案大厅设立了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公开本院相关规章制度和案件开庭安排,促进了司法公开。利用局域网廉政文化专栏和手机短信向干警传送廉政制度、典型案例、格言警句等廉政信息,帮助干警廉洁自律。

三、以培育礼仪和团队文化为重点,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对法院文化建设成效好坏的检验,法官作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接受者和实践者,有其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法院行为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礼仪和团队文化。培育礼仪文化,就是要把司法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通过法律活动或法律适用的程序化方式和过程,使司法活动、法官以及法律获得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地位和权威。通过庄严、神圣的形式,激发出一种心理冲击,使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尊崇,强化法官对公正司法的角色体验,提醒法官慎重履行职责。我院把司法礼仪作为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礼仪促规范、规范保公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法官职业形象、接访接诉、开庭审理、执行工作、业外活动等环节入手,组织干警学习省高院出台的《关于规范司法礼仪的若干规定》、《法官司法礼仪规范》和收看司法礼仪电化教育片,增强干警对司法礼仪的感性认识。通过加强巡查工作和落实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提高干警对司法礼仪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着重培养 “四个礼仪”:一是严格着装制度,明确着装要求,促使干警形成端庄、规范、得体的着装礼仪。二是规范庭审礼仪,将其纳入听庭、议庭评价体系,督促法官形成庄严、公正、中立的庭审礼仪。三是加强业外监督,约束业外活动,帮助干警形成清正、廉洁、严谨的社交礼仪。四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引导干警形成文明、大方、热诚的服务礼仪;培育团队文化,就是要形成紧密团结、相互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把法官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个人利益融合到集体利益之中,通过集体的凝聚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云和法院干警牢固树立起全院一盘棋意识,领导班子做到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形成强有力的中枢系统,全院干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构筑起坚实的战斗堡垒。努力倡导树立“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法院整体利益,法院利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法院整体利益的实现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把法院工作的开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司法保障。二是协作意识,不仅强调干警之间相互帮助,而且注重庭室、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立案、审判、执行工作的相互协调。三是敬业意识,树立兢兢业业、勤勤勉勉的敬业精神,把司法事业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信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四是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觉融入到法院大家庭中,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法院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四、以培育节约和廉政文化为重点,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法院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以管理为目的和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渗透在法院的一切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要注重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以各项制度的落实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法院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法院管理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节约和廉政文化。培育节约文化,就是要通过落实办公用品申购制等有关节约制度,培养干警的节约意识,从一度电、一张纸、一杯水开始强化节约型机关建设,形成人人、事事、处处节约的良好风气。推行节约型法院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司法运作成本。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公文传输、院务审批的无纸化,切实提高了司法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规范公务接待和车辆使用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司法资源的最大效用;培育廉政文化,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精心搭建廉政文化环境平台,狠抓廉政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将廉政建设与法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多种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干警廉洁司法为重点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努力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法院的职业特点以及法院中心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法院的审判工作实际,突出 “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廉政文化主题,使法院廉政文化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干警,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广大干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每日常规督查与每周民主随机抽查想结合的大督查格局,推进司法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形成一套“不必为”的激励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和“不能为”的防范机制。

篇6: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日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本人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及分享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所做十八大报告的一些心得体会。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共产党员,我和全体乡领导及干部共同收听收看了胡锦涛总书记所做的十八大报告。报告分为12大部分,其中:第1部分为回顾五年成绩及进行十年总结,第2部分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我党今后要走什么样的道路。),第3部分为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第4部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5部分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6部分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7部分加强社会建设,第8部分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9部分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10部分为推进祖国统一,第11部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第12部分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为一名在基层乡政府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共党员,本人着重对报告中的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部分内容中进行深入学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对社会管理的目标、定位、出发点、途径和措施作了明确而深刻的论述,这为今后社会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管理的新定位: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中提出两个必须: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

1、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2、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4、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新提法:从社会管理格局转向社会管理体制。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制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管理这个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正在积极往前推进。

二、社会管理的出发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社会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三、社会管理的目标:社会管理的目标是社会稳定和谐。当前我们国家进入到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转型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在增多。通过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社会管理的三个重要途径: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管理。源头管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源头管理主要是民生为先,服务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需求,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动态管理就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静态管理方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管理转变。动态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又能得到制度上的及时解决,这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应急管理是指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

急管理体制,目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五、社会管理措施的新要求:

提出加强三个建设。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例如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建设,例如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等。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建设人才,提高了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民生需求发生了宏大变化,大量的社会性需求上升,这需要我们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们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第三,加强信息建设。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比如,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视频监控、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的信息采集等信息建设,强调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例如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和管理;引进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 4

励社会办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等。

强调了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针对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总书记的报告中提到要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篇7:十八大报告解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雕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坐标。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传承的精神基因,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老百姓的心里,法就是天。

如果这道防线失守,受伤的将不只是公正。

曾经,在一些司法案件中,钱与法的交易,权与法的寻租,使个别司法裁判异化为正义污点。

公平正义如同空气与水。它不能缺席、不应迟到。

【字幕】2015年3月24日北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

【同期】总书记

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也会严重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解说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蹄疾步稳。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司法改革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面对亿万双期盼公正的眼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正行进在改革路上,也行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推出片名: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解说词】

2014年2月,早春的北京迎来了又一个吐绿的时节,万物复苏中萌发出的每一颗新芽,都会给人带来一丝小小的欣喜。

就在这个早春二月,新一轮司法改革按下了启动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证公正司法、加强政法队伍、维护人民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四个有力的动词,托起了改革的核心目标。

改革的鼓声敲响。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统筹部署被提高到了中央层级。

【同期】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姜伟

对这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党中央高度重视,统一部署,顶层设计。一些重大的司法改革举措都是由总书记为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来审定。从这一轮司法改革的领导层级、推进力度、配套举措、科技含量来看,十八大以来的司法改革不同以往。

【字幕】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

【同期】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原常务副院长赵建平

我代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你们表示真诚的道歉,对不起。

【解说词】

2014年12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强奸杀人案再审宣判,沉冤18年的呼格吉勒图被宣判无罪,公检法27名办案人员被追责。

然而,这份追责名单上的人员,没有一个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行政化的,办案子的法官、检察官对案件没有决定权,而是要报上级领导层层审批、集体决定。

【同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

所以发生错案的话不知道是谁的责任。而且法官遇到疑难案件,为了推卸责任,他也不作出决定,他把案件往上交。

【同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

这就导致责任不清。假如这个案子出问题了,那么是由审理者负责呢,还是由审批者负责呢?

【字幕】2015年3月24日北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

【解说词】

2015年3月24日下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给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司法责任制,短短五个字,直指要害。针对“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顽疾,司法责任制改革对症下药,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落实司法责任制,就是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同期】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

“司法”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亲历性。所以司法责任制,说到底,它最大的(改变)就是去行政化,让法官、检察官真正成为司法工作的主体。

【解说词】

司法责任制落实后,办案法官、检察官将独立判案,独立签发法律文书。也就是说,法官自己办理的案件,怎么判,自己就能说了算。谁办案、谁有权;谁用权、谁负责。案子判得对不对,是否公正,考验的就是法官个人或合议庭本身。

放权不等于放任。那么,谁能够经受这样的考验,担当这样的责任呢?

【同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

这个责任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担当的,它是要有政治上的要求,要有品格上的要求,要有职业上的要求。

【同期】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胡仕浩

就是我们对法官要实行员额制的管理,要把我们现有的一些不适合独立承担审判责任的法官,让他从事审判辅助事务或者其它的工作。

【字幕】广东汕头

【同期】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林立

曾曼,你现在是副科级吗?副科级,到了正科级了?

【解说词】

林立和他的三位同事曾经都是汕头中院的法官,但一场员额制改革,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如今,只有林立一个人进入了员额,其他人已经不具有法官的身份。

员额制改革,就是要分类定岗,择优入额。按照中央制定的改革方案,入额法官、检察官不能超过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9%。这也意味着一大批法官、检察官在改革后不能入额,必须调整到其它岗位。

一句话——减人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实现法官、检察官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

汕头中院的员额竞争非常激烈,每四个法官中,只有一个能入额。

员额考试过后,40岁的黄晓忠名落孙山,他选择去执行局成为了一名执行员。32岁的曾曼由于年龄原因,审判经验不足,没有资格参加入额考试,她选择做一名法官助理。曾经穿着法袍坐在审判台上,而如今却坐在台下的助理席位上,曾曼用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同期】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曾曼

可能我比较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就是想(以后)做一名法官。我觉得其实不是说员额制之后没有机会了。而是说你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点。你这个时间段用来积累。只要你能够积累,其实对以后是会有更好的帮助的。

【字幕】2014年1月7日北京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解说词】

2014年1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上,用五个“过硬”概括了司法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

员额制就是要选出符合这五个“过硬”的司法人员。只有有了过硬的队伍,司法责任制才能落地生根。

员额制改革完成后,林立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责任也落在了他的身上。如今,林立自己独立签发法律文书,不需要再报庭长、院长审批。这样一个签字看上去简单,但落笔之后的责任和压力是他人体会不到的。

【同期】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林立

落实司法责任制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权力大了,责任也大了。作为员额法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了。

【同期】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顾永忠

这件事情做错了、做坏了,你要承担责任,这就是最大的制约。因为他自发地要对自己约束了。因为他知道,我办错了,后面要承担后果的。

【解说词】

总书记之所以把司法责任制称作“牛鼻子”,是因为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司法责任制落实后,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发现,以前困扰多年的难题,随着司法责任制的推进也迎来了排难解困的机遇。

【字幕】吉林长春

【同期】公主岭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孙权

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危险驾驶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解说词】

以公诉人的身份站在法庭之上,对于检察官孙权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出庭支持公诉是他干了十多年的老本行,陌生是因为他曾离开检察官一线工作已经三年。

【同期】公主岭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孙权

回到这个业务部门吧,多多少少有点兴奋,这个工作我自己熟悉。

【解说词】

几年前,孙权从一名检察官被提拔成办公室主任,从而离开了办案一线。在吉林检察系统,曾经“官多兵少”。孙权所在的公主岭市检察院在改革前共有78人在职,其中,真正在一线直接办案的只有18人。

【同期】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克勤

机构多了,领导就要多。领导多了以后就在忙开会,忙指导,忙协调,忙应酬。做了很多无效的劳动,真正在一线办案的人相对不足。

【解说词】

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推进,给内设机构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办案不需要再进行层层审批,很多机构自然没有了存在的必要。2015年5月,吉林省检察院从以前的34个牌子变成了现在的10个。

改革改掉了冗余的机构,清扫着人浮于事的作风。

哪里有病灶,哪里就是改革下刀子的切口。人情案、金钱案、关系案,这曾是司法机关内部的顽疾,破坏公平正义的“杀手”。总书记明确提出,“对司法腐败,要零容忍,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字幕】2014年1月7日北京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同期】总书记

实际上那些错误执行者,他也是有一本账的,这个账是记在那儿的。一旦他出事了,这个账全给你拉出来了。别看你今天闹得欢,小心今后拉清单,这都得应验的。不要干这种事情。头上三尺有神明,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解说词】

2015年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这是防止以权力干预司法的“高压线”,也是保障法官、检察官独立运行司法权力的“防火墙”。

【同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

当你给他讲清楚,我们是有规定的,中央是有规定的,那么如果你要打这个招呼,我们是要记录在案的。起码我接触的这个层次,没有任何一个要坚持、要继续给你打这个招呼的。

【解说词】

有责先有权,用权必担责。

司法责任制落实后,权力到位,责任到人,牵住“牛鼻子”的目的是以责任倒逼公正、保障公平。2016年,全国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创纪录地达到了89.2%。

案子判出公道,正义自在人心。

【同期】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

这些改革包括我们说综合性的改革,它的价值取向或者追求,就是要确保司法的公正,确保法院审理案件、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质量,让老百姓能够通过司法责任制的改革,感受到每个案件的公平和正义。

【解说词】

为了使司法摆脱地方行政权力的干扰,新一轮司法改革还推动了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确保基层法院、检察院超然立身于地方利益之外。

而同步推行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又解决了法官、检察官的晋升和待遇问题,保证了最优秀的办案人员能够安心留在办案一线,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驾护航。

滚石上山、立柱架梁。

以员额制为抓手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四项基础性、制度性改革措施,在司法责任制这块基石之上,为法治中国夯筑起了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的体制框架。

【字幕】云南勐腊

【解说词】

30年前,我国的西南边陲小镇,15岁的少年卢荣新,在自己的卧室门上写下了几个字——“吉祥红(鸿)运”。然而,40岁那年,命运却把他拖入了深渊。

【同期】卢荣新

三天三夜都不停地在审讯,手上这样拷的。要喝水我求他们求多了,他们就(拿)那个矿泉水打开,随便滴两三滴给你。实在是熬不住了,所以就承认了。

【解说词】

2012年9月,卢荣新被关进看守所,被迫承认自己是一起强奸杀人案的凶手。之后,等待他的判决结果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决书上写明:根据卢荣新的有罪供述和DNA鉴定等物证,足以认定卢荣新就是凶手。

一般来说,DNA鉴定就是铁证。卢荣新要想洗清罪名,难如登天。2014年6月,拿到判决书后,卢荣新提出上诉,但内心充满绝望。

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几千里之外的北京,总书记直接领导推动的一场深刻变革,将会改写他的命运。

【字幕】2014年1月7日北京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同期】总书记

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解说词】

2014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说明,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同期】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卞建林

实际上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前,呈现出了一种侦查为中心的样态。就是“公安做饭,检察院端饭,法院吃饭”。这个饭端上来以后,夹生了,糊了,你不吃不行。

【解说词】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出之后,法院对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能直接采信,而是要把证据拿到法庭上通过质证的方式,来确定它的合法性与客观性。程序上不合法或来源不明的证据,一律被列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同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王敏远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要求庭审实质化。你当时到底怎么做的鉴定,你这个凶器到底是哪儿得来的?如果得来的途径不对,那么你就不能作为证据。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言词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解说词】

2016年6月2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可以说,这场变革推动的速度,就是和生命赛跑的速度。幸运的是,已经关押在看守所四年之久的卢荣新赶上了这一场变革。

2016年,卢荣新的一纸上诉状摆到了云南高院法官汤宁的面前。

汤宁发现,卢荣新案存在诸多疑点。作为一起强奸杀人案,警方在被害人身上没有提取到卢荣新的任何生物痕迹,认定卢荣新有罪的主要证据是遗留在现场的一把锄头。这把锄头被认定是凶手掩埋尸体的工具,有鉴定书证明在这把锄头上检验出了卢荣新的DNA。

这份给卢荣新定罪的最为关键的证据,放到法律的准绳下,却经不起推敲。

【同期】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汤宁

这把锄头是在案发现场的小河中提取到的。它(DNA)是一个水溶性的物质。在这种情况下能提取到DNA,就很让人感到有一些疑惑。

【解说词】

鉴定书上提供的锄头擦拭物基因图谱,与卢荣新的基因图谱几乎是严丝合缝。鉴定专家认为,在河水浸泡过的锄头上不可能提取到这样清晰的DNA图谱。

法官汤宁要求对锄头重新进行鉴定。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结果是,这把锄头上没有卢荣新的DNA。

那么当时的DNA鉴定结果是怎样得出的呢?

【同期】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汤宁

我们从卷宗中发现,对于这个DNA的鉴定检材的提取,有最少三种以上不同的说法。最终是哪一种说法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解说词】

由于警方一直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卢荣新案中的DNA证据,最终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

随后,卢荣新案的定罪证据只剩下了口供。八份口供中,只有一份是有罪供述。然而,这份口供对应的同步录音录像,却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这样的证据,按照规定,也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

【同期】审判长

原判认定卢荣新故意杀人强奸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卢荣新有罪,依法予以改判。

【解说词】

对于45岁的卢荣新来说,这一次蒙受冤屈让他失去了四年自由。“以审判为中心”,让他最终找回了清白,重归无罪之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涉及54名当事人。

而司法改革环环相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仅对审判环节提出了要求,更促进了公安执法的规范化。今天,公安机关取证过程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在庭审时经得起检验。

【字幕】浙江乐清

【解说词】

2014年7月,浙江乐清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诈骗案件过程中,被告人尹贵当庭翻供,声称自己身上有伤,是受到了刑讯逼供才作出了有罪供述。

对此,主审法官要求办案民警陈晓庆出庭作证,说明情况。

【同期】浙江省乐清市民警陈晓庆

刚开始有一点蒙了,不知所措。侦查破案过程当中,是我们去讯问犯罪嫌疑人。在庭上的话,是我们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要被犯罪嫌疑人进行询问。

【解说词】

根据法院审理需要,侦查人员出庭证明结果真实性与过程合法性,这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期】浙江省乐清市民警陈晓庆

犯罪嫌疑人身上的伤,是在逃跑过程中被草丛划伤的。

【解说词】

抓捕录像表明,尹贵身上的伤,是在逃跑过程中,抗拒抓捕导致。法庭对尹贵所称遭到刑讯逼供的辩解不予采信。

【同期】浙江省乐清市民警陈晓庆

幸亏还有一个资料。如果没有这个资料,因为我们没法子作出一个正面的解释。

【解说词】

这件事让陈晓庆和同事们认识到执法记录仪的重要性,执法记录仪,对他们的执法行为,既是约束,又是保护。

2016年6月,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工作规定》,明确了公安民警6类执法现场应全程记录音视频,全国一线民警普遍配备了执法记录仪。

埋藏在这些记录仪摄像头背后的,就是两个字——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司法公开成为了诉讼制度改革中又一个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截止到今年2月,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量突破62亿人次,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

以公开促公正,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围绕“审判”这个中心,锚定诉讼制度的短板,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诉调对接,一系列改革措施从顶层陆续推向了基层。

法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个关口,正在改革的“破”与“立”中,成为守护公正的一扇铁壁。

【字幕】2015年3月24日北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

【解说词】

2015年3月25日,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学习中提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司法改革“为谁改”和“往哪儿改”,给出的定盘星。

【字幕】2006年浙江

【解说词】

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建设法治浙江,他把法治浙江的核心价值追求定位为四个字——“法治为民”,老百姓关心什么,法治就要在哪里落脚。

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公正司法、造福人民这一价值定位从未改变,一脉相承。

司法便民利民改革,与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一起,构成了新一轮司法改革的“三驾马车”。便民利民,就要毫不含糊、实实在在地对准百姓心中的难点和痛点去改。

立案难,这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头号难题”。因为难立案,很多老百姓遇到了矛盾纠纷,最先想到的不是找法,而是上访。

2015年,全国法院同时展开立案登记制改革。改革的要求很重要,也很简单——“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2015年5月4日,这是立案登记制实行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律师吕中旭拖着一个拉杆箱来到北京朝阳法院立案大厅。箱子里装的是积压了几年都立不上的案子,一共有208件。

法院当场全部立案受理。

【同期】北京汇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吕中旭

来的时候也没想着说能把200多个案件都能立了,预期没那么大,想着二三十个可以立上也可以。

【解说词】

目前,北京朝阳法院平均每天立案500多起,平均用时十分钟。

【同期】立案群众

很方便这个。进去以后拿号,拿完号以后排队,然后查完资料就可以立案了。

【同期】立案群众

以前立案特别难,但是现在立案很容易。有案就立,有案就审,真是挺好的,我觉得挺正义的。

【解说词】

如今,在上海浦东法院,通过二维码就能自助立案。在福建、浙江,为方便群众打官司,全省范围内都实现了异地立案服务。

执行难,也是困扰百姓的司法“老大难”。因为执行问题,有些老百姓甚至把法院的裁判文书称为“盖着官印的白条”。而就在去年,一项政策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49岁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建筑承包人老秦,承包了王某的建筑工程。没想到工程结算的时候,王某却开始打起了太极。到2008年,老秦一纸诉状将王某告上法庭,官司胜诉了,王某却拒不执行,老秦只能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同期】申请执行人老秦

在官司没有结束之前,外边到处都欠着账,每年到春节要账的,干啥的,打电话赖家里坐着不走了。甚至还有更强硬点,还有野蛮点的。这日子确实不好过。

【解说词】

2016年,老秦在病床上接到法官的电话。难得一见的“老赖”代理人,竟然主动上门要求还款。

这让老秦又惊又喜。

这一年的6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惩治“老赖”的37项措施一出台,就被评价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广、惩戒最严的整治“老赖”措施。

这些措施成为了执行法官的杀手锏。法官将“老赖”王某列入了失信黑名单,限制其一切高消费活动。王某当时正在南极旅游,因为无法购买返程机票,被困在了南极。

这一次,“老赖”希望解决问题的心情,比申请人老秦还要急迫。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老秦终于拿到了十年前应得的177万工程款。

【同期】申请执行人老秦

从第一次起诉到现在,到执行结束八年多了。八年,你想,人一辈子工作时间,满打满算,不超过四十年。人生的五分之一就没了。

【解说词】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589万例。一大批“老赖”被限制乘飞机、坐高铁、住星级酒店、担任公职等。迫于压力,老赖们纷纷主动履行义务,执行难得到了有效缓解。

【字幕】贵州锦屏

【解说词】

清水江是贵州省境内第二大江流,江水原本和它的名字一样清澈透明。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化工企业违法排放污水、废渣,清水江局部水域遭到污染。

眼看着江水一天天浑浊,住在江边的老百姓却束手无策。2015年,几位检察官的到来,给事态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2015年7月1日开始推进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改革让检察院多了一个新身份:公益诉讼人。有了这个新身份,检察机关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追究其法律责任。

【同期】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郑新俭

通过提起诉讼的这样一个督促,有效地使行政机关能够意识到自己要依法行政,要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解说词】

2015年,贵州锦屏检察院在完成调查取证后,向锦屏县环保局发出了督查整改的检察建议。但两次检察建议发出后,县环保局仍未履行职责。于是,检察院一纸诉状将环保局告上了法庭。

【同期】福泉市人民法院法官

被告锦屏县环保局怠于履行行政职权的行为违法。

【解说词】

法院判决后,锦屏县环保局立即开展了整治行动,同时也对全县达不到环保要求、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全部进行停产整顿或取缔。

【同期】村民

水比较清澈,鱼比较多了。

【同期】村民

这条清水江已经变清了,我们就安心了,群众的生活,其它都安心了。

【同期】人民陪审员马仲兰

原告的父母没有生活来源,这个有没有相应的证据?

【解说词】

66岁的马仲兰担任陪审员工作已经多年。退休之前,马仲兰是一名出版社的编辑,她在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生活经验,曾经给法官办案带来了很大帮助。

人民群众是司法改革的受益者,人民群众也是司法改革的参与者。

为了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先后推出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选任办法和扩大陪审案件、监督案件的范围,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审议通过,它标志着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开篇。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这一字之变,承载的是几代人的夙愿。全面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每一项合法权益,这是依法治国的时代强音庄严发出的百姓权利宣言。

【解说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追风踏浪,如今已经船到江心。不是小修小补,不怕伤筋动骨。这是一场广度、深度、难度远超以往的司法改革。

改革的成效要交给人民评判。司法改革三年来,“两高”工作报告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赞成率不断攀升,2017年同时获得了91.83%的赞成率,双双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折射着民意的表决器,给出的是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为什么这场波澜壮阔的司法体制改革能够取得历史足以铭记、老百姓十分有感的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司法规律,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正是这“四个坚持”,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字幕】2017年5月3日北京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

【解说词】

今天的梦想,就是明天的未来。2017年5月3日,总书记来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在五四青年节前夕,选择与政法大学的师生面对面交流,意味深长。

【同期】总书记

希望你们能够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开足马力,好好学习,我对你们充满了期待。

【解说词】

在与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法学专家代表座谈时,总书记用三个“事关”论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时代使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这是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开启了中国法治的新时代与新高度。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与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和声共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同步向前。

让法之所向,成为民之所盼。

篇8: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一、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意义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评价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准则的综合性范畴,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体现, 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1. 公平正义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从社会利益分配的视角来看,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使所有劳动者和建设者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一切政治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能使广大劳动群众不仅享受到革命的政治成果, 而且享受到革命的物质成果, 消灭贫穷和愚昧, 达到共同富裕。

2. 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 发展都是第一位的, 特别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尤其重要, 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中, 劳动者始终是第一位的,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如何、潜能发挥怎样, 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 保证公平正义。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 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尊重人的尊严, 保护人的基本权利, 使人们享有基本的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平台, 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为国家现代化的和谐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石。在个人机会选择方面, 机会应向全社会成员开放。只有实现机会均等, 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 培育社会公平竞争和奋发向上的风气,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作用

当前, 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 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公平正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平正义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产生人与自然的矛盾,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 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些矛盾, 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比较合理、大家基本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 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原始社会, 主要通过部落首领或酋长主张公道, 来化解社会矛盾, 来维系原始部落的生活生产秩序和生存发展。人类分化为阶级社会以后, 产生了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 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公平观。统治阶级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和掌握国家政权, 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是他们养活了穷人;而被统治阶级则认为, 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 其主要成果被统治阶级无偿占有了, 这是不公平的。被统治阶级为了追求自己的公平, 不断地起义、造反和抗争, 结果一次次被镇压。直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形成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公平观。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堵塞不公平渠道得到的不义之财, 营造公平正义的竞争平台, 通过正当渠道致富, 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减少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稳定。

2. 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法律规则

在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表白自己的公平正义, 也会制定一些法律和规章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这样既有利于按章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关系, 也可以向广大人民表白, 他们是按法律政策公平行事。事实上法律和政策是统治阶级自己制定的, 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 对广大劳动者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正义, 实质上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在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上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人与人之间处于基本平等的关系, 为了维护这些公平合理的平等关系, 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和规章来保障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和规章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公平的原则。只有人们认为这些法律和规章是公平的, 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并按照这些法律、规章去做, 即使自己违反了这些法律和规章, 做了蠢事, 也会甘愿接受处罚。这样, 社会才会有章可循, 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实现良性安全运行。

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政治前提;“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他将社会和谐解释为,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社会生活中许多由于社会公正缺失而导致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由于社会成员在禀赋、能力、机遇等方面的差异, 也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着诸多不严密和不尽合理之处, 还由于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安排, 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以及贫富悬殊等不公平现象, 产生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一些垄断经营甚至违法经营得不到有效遏制, 群众的土地、住房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产生经济权利的不公平;有的地方内部制度不健全, 少数领导干部的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 独断专行, 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群众的意志难以表达, 产生政治权利上的不公平。可以说, 当前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实际上已经超越经济领域,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中公平正义对于其他五个要素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才能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益, 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形成;只有社会利益分配公平合理, 才能使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社会才能呈现安定有序的局面。可见,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必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和利益,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将不再遥远。

当今社会, 网络信息的畅通使人们对公开、公正、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人性化。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切行动都是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 而行动的深沉理念源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 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 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都能得到自己的应得。社会强者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平台, 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报酬。社会弱者也能各尽所能, 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价值, 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关爱, 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善者能善有善报, 得到社会的赞誉和推崇, 恶者应恶有恶报, 遭到社会的唾弃和鄙视。只有这样, 社会正气才会上升, 人们才会心情舒畅, 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公平正义对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上一篇:商业街餐厅转让谈判策划书下一篇:筑梦路上观后感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