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2024-04-28

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共8篇)

篇1: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企业制度执行情况

企业中管理制度的执行在企业中的落实很重要,所以想要彻底落实企业管理制度还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度和执行上应做到“自扫门前雪”。管理人员有宣传公司管理制度的义务和责任,制度的拟定者和执行者都应把心态放正,不要渗杂个人感情在制度中。同时要杜绝一问三不知。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对执行者要做到相互监督,落实,要防止陷进“一根烟、一杯酒、你我大家是朋友”的工作怪圈,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执行本身就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没有过硬的强化手段,有些刚建立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一般地讲,制度的制定,来自于基层,也适应于基层,为基层服务。因此,建立持久的强化执行方案是完成管理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当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经过一定阶段强化执行后,它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好的企业传统发扬下去。

2、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执行所设的内容在员工中的透明度。员工是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主要对象。如果员工连遵守什么、怎样遵守都不明白或不完全明白,就是没有目的或目的(目标)不明确,后果将导致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流产。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遵守得好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如果员工把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制度执行的好坏程度分开来衡量自己是不恰当的。因为制度和工作在性质上不可分,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制度遵守得好,工作起来就好,就顺心,没有压力;反过来,工作上的每一次过失和失误,大多是不遵守制度、遵守制度不彻底而引起的。因此,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虽然提倡自觉性,但同时不能忽略强制性,对少数员工实行罚款、辞退、开除等执行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企业管理人员应有好的决心,才有好的制度执行力。老板杂志表示:优秀的领导应从宏观角度去监督指导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程度,随时检查纠正,调整执行方案、执行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公司制度的执行在干部、员工的行为中的.深入度,坚持用诚实可信、勤恳踏实的务实敬业作风去感化和影响自己的下属,为自己的工作服务,为企业服务。

-------------------华丽丽的分割线------------------

企业中管理制度的执行在企业中的落实很重要,所以想要彻底落实企业管理制度还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人员在制度和执行上应做到“自扫门前雪”。管理人员有宣传公司管理制度的义务和责任,制度的拟定者和执行者都应把心态放正,不要渗杂个人感情在制度中。同时要杜绝一问三不知。在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对执行者要做到相互监督,落实,要防止陷进“一根烟、一杯酒、你我大家是朋友”的工作怪圈,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

企业管理制度执行本身就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没有过硬的强化手段,有些刚建立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一般地讲,制度的制定,来自于基层,也适应于基层,为基层服务。因此,建立持久的强化执行方案是完成管理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当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经过一定阶段强化执行后,它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好的企业传统发扬下去。

2、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执行所设的内容在员工中的透明度。员工是企业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主要对象。如果员工连遵守什么、怎样遵守都不明白或不完全明白,就是没有目的或目的(目标)不明确,后果将导致公司制定的管理制度流产。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遵守得好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如果员工把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制度执行的好坏程度分开来衡量自己是不恰当的。因为制度和工作在性质上不可分,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制度遵守得好,工作起来就好,就顺心,没有压力;反过来,工作上的每一次过失和失误,大多是不遵守制度、遵守制度不彻底而引起的。因此,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虽然提倡自觉性,但同时不能忽略强制性,对少数员工实行罚款、辞退、开除等执行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企业管理人员应有好的决心,才有好的制度执行力。老板杂志表示:优秀的领导应从宏观角度去监督指导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程度,随时检查纠正,调整执行方案、执行方法,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公司制度的执行在干部、员工的行为中的深入度,坚持用诚实可信、勤恳踏实的务实敬业作风去感化和影响自己的下属,为自己的工作服务,为企业服务。

上一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下一篇:没有了

 

篇2: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党委(厂行政)办公室:

根据厂“关于进行油田基本制度执行情况自查的通知”精神,工会办公室对照《河南油田党群工作基本制度》第四篇----工会部分,逐项进行了自查,大部分制度在我厂得到了落实,极个别没有落实的如下:

1、工会组织制度第2条工会干部配备与管理的第2.1条中规定:根据《工会法》规定,局、厂、矿(大队)级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基层车间(队、室、站)工会主席享受同级党政副职待遇,工会小组长享受行政班长奖金待遇。

没有落实之处:在我厂,基层车间(队)工会主席只享受同级党政副职奖金待遇,基层女工主任、工会小组长没有享受到行政班长奖金待遇。

2、工会组织制度第2条工会干部配备与管理的第2.7.2条中规定:局、厂(处)级工会主席参加中国工运学院学习,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2.7.3条中规定:科级以下工会专职干部送河南省总工会干校培训,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2.7.4条中规定:基层队(车间)兼职工会干部(女工委员)及工会小组长,参加局工会举办的培训班,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

没有落实之处:我厂大部分工会主席(女工委员)和工会小组长是在2003年11月通过岗位竞聘上岗的,没有按规定进行上岗培训和通过考试取得上岗任职资格证。

3、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管理制度的第3条组织制度3.2中规定: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应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没有落实之处:局、厂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与女职工比例不适应。

篇3: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会计人员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达4200 多万家, 其中绝大多数是小企业, 他们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国家非常重视扶持小企业的发展, 2011 年10 月财政部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 ( 以下简称《小准则》) , 以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 改善小企业的税收、融资环境, 于2013 年1 月1 日开始正式执行该准则。然而《小准则》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年来, 小企业的执行情况并非尽如人意。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 对黑龙江省小企业执行《小准则》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找出 《小准则》未被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黑龙江省《小准则》执行情况

课题组通过调查派网站 ( www. diaochapai. com) 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与调查的样本小企业共有200 家, 企业所在的行业类型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运输业等。调查结果显示, 已明确执行《小准则》的小企业占55. 18%; 有3. 5% 的小企业虽然答案是“执行”, 但执行时间填写的是2009 年 ( 2011 年《小准则》发布之前) , 这些小企业把《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准则》相互混淆; 知道该准则出台, 但是还未执行的小企业占36. 22%; 还有5. 1%的小企业竟然还不知道该准则。

二、《小准则》未被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分析

( 一) 小企业自身原因

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对于小企业, 会计监管机构的硬性要求较少。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29. 18% 的小企业未单独设置会计机构, 18. 28% 的小企业未配备专职会计人员, 而是将本企业的会计资料定期提供给代理记账机构, 由代理记账人员负责记账、报税等工作。在被调查的小企业中, 专职会计人员占70%, 兼职会计人员占30%。通过实地走访进一步了解到, 尽管相当一部分小企业设置了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岗位, 但其资质并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要求, 即从事会计工作3 年以上或具备中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在财政部门和档案部门的支持下, 通过对一些小企业的会计档案进行检查发现, 有些账务处理是自编会计科目, 操作不规范, 难以进行企业间的横向对比, 小企业会计档案的保管和会计人员工作交接等程序也未按相关规定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不利于 《小准则》的顺利有效执行。

2.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小企业的负责人往往认为小企业的会计业务不复杂, 不需要支付过高的工资成本聘用会计业务水平较高的财务人员。据调查数据显示, 小企业现有会计人员中, 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7%, 其中还有一部分不是会计专业毕业的, 入职后经过简短培训后立即上岗, 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并不系统和深入。小企业会计人员具有初级以上会计职称的占49. 25%, 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并不具备职称和职业资格。会计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的现状也给《小准则》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

3. 企业负责人对《小准则》不重视

此次问卷中有关单位负责人是否重视《小准则》的实施问题, 有49. 5%的小企业回答为“重视”, 50. 5% 的企业回答为“不重视”。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调查问题“企业是否自行组织过《小准则》的相关培训和学习?”, 只有6. 89% 的企业回答“是”。由于小企业的负责人对《小准则》的实施不重视, 导致小企业财务人员缺乏更新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影响《小准则》在企业实际财务业务处理中的应用。

4. 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缺失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要求上市公司于2009 年7 月1 日起执行, 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但是大多数小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小企业的机构设置简单, 经常一人身兼数职, 难以做到内部制约, 有些企业甚至连会计法要求的几种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都难以做到。内部控制的缺失阻碍了《小准则》的顺利实施。

( 二) 外部原因

1. 相关培训不到位

为了推广《小准则》, 在《小准则》刚刚正式发布, 黑龙江省财政部门就在省内先对所属各地市的高校教师进行了培训, 然后再让这些经过培训的高校教师和会计工作管理者通过每年的继续教育对各小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在问卷调查中, 问及“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时, 57. 5%的会计从业人员选择是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班, 一部分人选择通过互联网了解《小准则》, 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并不知道《小准则》。

2. 政府监管不到位

财政相关部门按工作程序和规定会不定期地对小企业进行会计审计和检查, 税务部门也会定期对小企业进行税收审查, 但在问卷调查中, 问及“财政、税务部门是否会严格监督贵企业执行《小准则》”时, 47. 33% 的小企业选择“是”。52% 的小企业回答是由税务局查账征收, 48% 的小企业实行核定缴税额度方式征收。税务部门仅重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 能否作为计税依据, 是否可以按期足额完成征税任务, 对小企业执行《小准则》 及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监管部门对《小准则》的实施也缺乏推动力。

3. 小企业执行《小准则》缺少外部动力

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而银行对小企业谨慎放款, 主要是基于信誉度的考虑。对小企业进行信誉评价的标准是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在问卷调查中, 问及“银行是否会关注贵单位执行《小准则》的情况”时, 61. 56% 的小企业选择“不关注”, 一些经常向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是小企业业主的亲戚朋友等, 他们只关心企业是否赚钱, 能否按期收回本息。因此, 银行等相关债权人对小企业依照何种会计规范提供财务资料的关注度低, 导致小企业执行《小准则》时缺少相应的外部动力。

4. 执行过程遭遇制度障碍

( 1) 《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准则》衔接不畅

为促进小企业顺利执行《小准则》, 财政部于2012 年10 月印发了《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衔接规定》的通知, 对小企业执行《小准则》有关问题的衔接做了具体规定。《通知》中对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了规范, 要求企业做好资产负债清查工作, 为全面执行《小准则》做好准备。在对“《小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衔接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 31% 的小企业回答 “很好”, 52% 的小企业选择“衔接一般”, 认为二者衔接不好的占17%。在与某些小企业沟通时, 会计人员反映, 原来提取“坏账准备”, 《小准则》不允许提取任何准备, 这样处理违背了相关性要求。二者衔接不畅阻碍了 《小准则》的广泛推行。

( 2) 《小准则》的一些灵活性规定增加了会计处理的难度

《小准则》规定: 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 如果发生某些交易或者事项该准则未做规定的, 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同时明确规定: 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 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发生变化而不再符合小企业标准的, 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 当出现上述情形需要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 没有很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这种看似赋予了小企业执行《小准则》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实际上却增加了他们进行会计处理的难度。

三、推进《小准则》充分有效执行的对策建议

( 一) 夯实小企业的内部执行基础

1.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 应先对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实施全面检查, 摸清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情况, 以便对症下药。然后帮助小企业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 明确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 设置专职会计机构, 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让小企业的负责人充分了解执行《小准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享受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顺利执行《小准则》打好基础。

2.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小准则》能否被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因此, 应在财政部门的严格监管下, 按照《会计法》的要求, 严格执行会计人员准入制度, 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要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还需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学习内容安排上, 应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 采取分行业、分层次的方法安排学习和培训, 并执行定期反馈学习效果机制, 对学习效果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 同时将考核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的依据。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小企业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应根据小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优化组织机构设置, 提高管理效率, 创建内部监督机制。尤其应加强小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 严把现金收支关, 规范采购和销售环节的现金收支程序; 要将财务人员的职责制度化, 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 如会计和出纳、物资采购的计划、审批、验收等工作不能由一人兼任。

( 二) 强化外部力量的助推作用

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此次问卷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参加《小准则》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会计管理机构应该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 对每一个应该参加学习的小企业进行逐一通知。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前, 应先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学习和培训, 让他们意识到执行《小准则》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规范会计信息的重要意义, 提高他们对《小准则》的认知度, 从而为会计人员参加培训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也要鼓励小企业自行组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要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 检验培训效果。同时, 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介等平台, 介绍《小准则》的内容及执行办法, 开辟网络论坛, 提供平台让会计人员将执行《小准则》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财政部门可以设立相应的咨询中心, 为《小准则》的顺利执行提供全面服务。

2.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财政部门要定期开展对《小准则》执行情况的检查, 针对小企业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给予帮助解决; 工商部门可以在给企业颁发营业执照或者年度检查时界定企业的类型, 在营业执照上注明是小型企业还是微型企业, 并要求小微企业执行《小准则》; 税务部门要定期对小企业进行纳税检查, 对照《小准则》的相应规定, 检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 尽量采用查账征收的方式查缴税款, 以保证小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 另外, 多部门要联合监管形成促进《小准则》有效执行的监管机制。

3. 建立健全执行助推机制

《小准则》出台后, 银行等相关债权人应在会计报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督促小企业按照《小准则》的规定提供贷款资格审查的相关资料, 以考察小企业的信誉度。 也可以考虑建立税务部门和银行间会计信息链接系统, 通过将小企业提供给税务部门和提供给银行的数据进行比对, 来判断小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进而增加对小企业的信任度, 让小企业意识到除了政府机关监管执行《小准则》, 债权人也对此提出严格要求, 构建助推 《小准则》执行的激励机制。

( 三) 完善相关配套解读资料

任何企业所执行会计制度的转换都要付出相应的转换成本, 《小准则》并未强制要求所有的小企业都执行, 而是允许他们从《小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二选一执行, 出于眼前利益, 小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实施新准则,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建议政府对小企业执行新准则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准则》的衔接问题, 建议出台带有实例的详细操作指南, 提高可操作性。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的某些业务处理参照 《企业会计准则》, 应给出相应的具体解释和实例, 建立促进《小准则》执行的技术支持机制。

参考文献

[1]肖胜莉.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财会, 2013 (2) .

[2]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郭素勤, 黄春.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12) .

篇4: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关键词】营销费用;预算执行;问题;对策

一、当前企业营销费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都处于一种不够成熟的阶段,有的企业甚至是处于空白阶段,使得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的效率不高,不能对企业发展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营销费用预算执行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够,因此在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时没有整体意识,没有对市场进行相应地考察,对于企业营销过程中所需的费用以及费用的落实情况的控制程度不够,因此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工作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其次,在当前的企业中,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导致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人员在进行费用的应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责任,费用的使用过程也比较分散,因此不能将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

2.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素养不高

在当前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不高是影响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效率的重要原因。在很多中小企业中,企业管理人员对营销费用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时没有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储备,费用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对各项费用的使用进行记录,并没有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因此对费用的利用效率不高,导致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的阻碍,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如当前很多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人员都不能有效地掌握市场的动态,对于市场的变化不能及时地控制,因此在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时没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对营销费用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利用,导致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效率较低。

3.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的行为不规范统一

在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营销部门的主管人员是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的监管人员,很多管理人员都不能按照相关的计算方法以及市场的变化动态对营销过程中所需的费用进行计算,导致营销费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不够准确,出现拨款过剩或者拨款不足的问题,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营销费用预算执行人员在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时只能够对有限的市场营销需求进行相应的评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间接产生的各种费用的掌握不够准确,因此无法进行完全准确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一般说来,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间接的费用,会增加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结果的不准确性。

二、加强企业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的方法

1.不断健全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对营销费用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管理,是提高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有助于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营销部门与各个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得企业的营销部门能够对市场信息动态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对企业营销过程中所需的费用进行预算和评估,从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营销费用。其次,要对企业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应该要加强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的监督工作,为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防止营销费用的使用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第三,企业应该要按照规范化的设计标准以及程序进行营销费用的预算管理,确保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的可行性以及合理性,促进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2.不断提高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

在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时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营销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要选聘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在上岗之前要加强相关的培训,保证其业务素质满足了相应的要求之后才能进行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应该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加强对营销费用的分配和应用,确保营销费用可以落到实处,防止出现浪费现象。

3.对营销费用预算执行规范进行相应的统一

在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应该对营销费用预算执行规范内容进行相应的统一,调整营销费用预算执行人员的操作行为,利用统一的规范以及方法对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进行控制,使得营销费用的执行和预算结果保持一致,确保企业营销过程中的各项资金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三、结语

企业营销费用预算执行对于企业成本控制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企业营销费用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管理方法不当等,导致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效率不高,资金出现浪费。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营销费用预算的执行力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文娟.强化企业预算执行控制的思考[J].江西电力,2014(02)

[2] 赵晓波.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江苏商论,2008(07)

[3] 张利庠.营销费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04(02)

作者简介:

篇5: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企业执行特殊工时制度情况专项检查总结

为认真落实市下达的上人函XX号文《关于开展企业执行特殊工时制度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我分局充分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成立专项检查组。现将我镇区开展执行特殊工时制度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执法力度。

为切实做好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我分局制定出检查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检查组,由分局副局长任组长,全体劳动监察员任成员,检查组分成两个检查小组,对检查企业应回避的片区人员,实行交叉换组检查,进一步加强监察执法力度。

二、落实检查工作方案,有效提高监察执法成效。

对本次专项检查的对象为批准从事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我分局迅速排查出辖区内共有XX间检查重点企业,在201X年X月X日,检查组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落实检查工作方案,并制定《检查企业名单》、《企业执行特殊工时制度情况检查表》《检查组人员名单》。

三、加强执法力度,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20XX年X月X日起检查组人员到检查企业,入户详细了解企业工时制度、加班工资支付等情况。此次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数X家,涉及劳动者数X人;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企业数X家,涉及人数X人;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企业数X家,涉及人数X人。

篇6: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一、“十一五”执行情况分析总结

“十一五”以来,农发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按照集团发展规划要求,以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定发展信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逆势而上,攻坚克难,科学发展,举全集团之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经营业绩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主要发展指标有望圆满完成,为集团“十二五”期间实现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预计今年,农发集团销售实现收入26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目标的130%;利润总额5500万元,完成目标的92.5%,净利润250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1%。到今年年底,集团总资产达56亿元,完成目标的73.7%(主要原因是制定规划时省政府宣布的三家公司兼并重组,水利集团未合并进农发集团),净资产8亿元,其中国有资产4.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7.2%。从2007起集团连续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08列全国同行业第9位,2009年为第8位。

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主要是围绕打造省级百亿农粮大集团目标,在做特、做强、做优上下工夫。首先,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出“一二三”和“个十百千万”工程、“222”计划,明确三大主业、三大二级产业集团和三级组织机构体系,明确了-1-

“4+1”发展模式,制定了四大主业发展实施方案。其次,是改革创新、勇于开拓,按照“平稳过渡、加快融合、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原则,对粮食集团进行经营性改组,推进下属企业改制,业务不断拓展,成为全省粮食行业的盈利大户,同时外部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集团集中人财物,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支持新农都物流中心和润和·信雅达国际两大龙头项目建设。第三,是团结和谐,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集团上下从容应对、迎难而上,在逆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一览表(单位: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坚持农粮主业发展战略导向,打造知名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农发集团将坚持转型升级发展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由“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的转变,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坚持做特、做优、做强农粮主业,努力拓展产业链、构筑“三农”

发展大平台,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着力打造省级农粮百亿大集团,争取在“十二五”末位列全国同行业第5位,行业龙头地位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当好我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

(二)全力推进“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紧密集合企业自身优势和产业布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要求,加快“大龙头”、“大粮商”、“大房产”、“大商贸”建设,着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末集团总资产达到110亿元,增加54亿元,其中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二期15亿元,农都公司改造升级项目15亿元,上虞公司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15亿元,粮食公司北粮南调项目8亿元,“大农网”项目1亿元。

抓好集团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十二五”期末集团销售额达到50亿元,增加24亿元,其中农产品物流销售增加10亿元(新农都公司5亿元,农都公司3亿元,上虞公司2亿元),粮食销售增加8亿元,房产销售增加6亿元。

一是以“个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龙头”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重点做好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运营,投资50亿元,分期开发,滚动建设。一期用地近500亩,投资15亿元,将于2012年正式开业,预计年交易量300万吨,年成交额超过130亿元;二期规划用地1100亩,总投资35亿元。同时,农发集团将在全省选择4-5个重点地级市,投资建设二级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百家农产品配送连锁店,完善区域性农产品流通网络,形成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定价中心。进一步建立紧密、半紧密、松散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基地,以生产基地带动几十万、上百万农户。

二是以“产加储运贸”全产业链打造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大粮商”建设,争做浙江最大粮商。在主要产粮地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新建、收购、控股、参股或联合区域粮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粮油加工能力;充分发挥三大粮库的作用,拓展经营性和政策性业务;配合政府在东北建立中转仓储基地,实现北粮南运;充分利用三大粮库的铁路专运线以及交通优势,增加中转业务量;针对我省短缺品种,拓展进口自营代理业务,增加内贸业务量;提升终端销售能力,推进“百家放心粮店进社区”。

三是坚持以工哺农方针,全面推进“大房产”建设,争做浙江著名房产商。进一步加强名企对标,完善成本控制,优化开发流程,拓展旅游、商业地产业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济效益,争取进入浙江房产十强,为集团农粮主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以杭州湾商贸综合体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大商贸”建设,争取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通盘考虑上虞园区12000亩土地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杭州湾商贸综合体,一期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耕文化等业态的现代服务业;二期结合绍兴滨江新区规划,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加工等现代服务业。结合杭州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定位要求,投资15亿元,对农都市场搬迁剩余土地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集主题酒店、食品卖场、购物娱乐、连锁配送、酒店式公寓等为一体的以“城市厨房”为概念的商贸综合体。

五是依托中国农业网,投资1亿元,积极培育“大农网”。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加强银企合作,探索虚拟交易和支付模式,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体系。

(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学习型现代国企

在“十二五”期间,农发集团将继续探索“集团公司、二级产业集团、下属企业”三级管控模式,根据省国资委要求积极推

进企业管理层级压缩工作,原则上将管理层级控制在三级以内。进一步探索多元化产权改革,推动企业改革改制,建立多样化的经营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高效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本管理机制,通过集团资产经营公司等资产管理平台,对集团内部不良资产和壳公司进行清理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推动新农都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上市运作和企业债发行,持续提高企业融资水平和社会知名度。

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监管力度;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提高集团整体风险应对能力,加强全面预算和资金流管理,形成成本控制的激励制度,完善经济责任考核和内部审计,为“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保驾护航。

将建设学习型农发作为“十二五”期间集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集团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招聘、培育机制,建设一支“勤于思、善于谋、勇于断、敢于为”的国企经理人队伍。

篇7: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10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已经达到5176户,从业人员17万余人,占到全市企业和从业人员总数的35和42。2004年上缴税收接近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可以说,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市新一轮百强

调产的深入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将持续加大。然而,非公有制企业在不断壮大、蓬勃发展的同时,在贯彻执行劳动法、自觉维护职工权益方面,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总结起来,非公有制企业在落实劳动法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非公企业的经营者对劳动合同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劳动时间等方面的劳动法律规定认识模糊,重视不够,不少企业主不惜以牺牲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缺乏必要的法制和维权意识,特别是出于现实考虑,认为只要每月拿到基本工资就不错了,至于劳动保护、加班工资、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益根本就不敢奢望。

二是劳动合同签定率过低

我市170115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原创:http:///签订劳动合同的为81928名,仅占全部职工的48。有一半以上(近9万名)职工没有签定劳动合同。他们的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劳动保障权益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约定,很大程度上还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口说无凭,很难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是社会保险覆盖面较低

非公有制企业养老、失业、医疗的参保职工分别为1.3万、1240、1059人,参保率分别为10.7、0.5、0.2。参保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为3.4万人,参保率20,而且主要集中在工伤事故多、职业伤害风险大的煤焦企业。此外,参保职工中大多是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广大真正在一线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职工,仍然大量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险保障。

四是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还有差距

去年7月,省政府重新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我市四类地区最高的为城区520元,其余三类分别为480、440和400元。就这次调查情况看,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都能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11608名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占到总人数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壶关、城区、长治县、沁县等四个县区,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商业零售和部分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最低的如壶关,上述行业的平均工资仅在240元—260元左右。

五是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当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摆脱苦、脏、险、累的产业模式,正在大步向技术密集、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劳动者素质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仅有5345人,为全部职工的3。大量的还是那种离开农田进厂房,放下锄头拿扳手,刚刚脱离农业生产,就加入现代工业生产的农民兄弟。以我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常平集团为例,农民工占到全部职工的85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5上,全部5000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还不到50人。不但直接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埋下了大量的事故隐患。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骨干待遇水平,大量“抢购”技工学校毕业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迫切愿望。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转轨过程中管理错位的深层次原因,还有有劳动保障部门职能转变、管理手段不硬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脱胎于农村经济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还不到位。下面,我结合自身这些年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些体会,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一些初浅的探讨。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历史上重公有制经济、轻非公经济客观存在。

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和社会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公有制企业发展时间较长,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落实劳动法的情况相对较好。而非公有制经济这些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我们宣传不到位、工作不力等原因,使得在贯彻执行劳动法当中,非公有制企业走在了公有制企业的后面,这是个客观情况。

篇8:企业发展战略执行情况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国家税收状况

目前,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冶金业、房产业、建筑安装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等。其中重点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四大产业。

截至2010年年末, 入住园区企业有1 132户, 其中:装备制造业318户, 占总户数28.1%;医药化工业158户, 占总户数14%;农产品加工业182户, 占总户数16.1%;高新技术产业107户, 占总户数9.5%;其他行业367户, 占总户数32.4%。从注册资金规模看: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上的有15户, 亿元以上的项目有70余项。可见, 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涉及行业较多, 其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户数较多, 占有较大的比重;建设区内投资规模大的企业户数较少,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从企业增加值看:2010年1 132户企业共实现增加值64.7亿元, 同比增加7.1亿元, 增长12.3%。其中:装备制造业23.5亿元, 占总增加值36.3%, 同比减少0.13亿元, 下降0.6%;医药化工业12.6亿元, 占总增加值19.4%, 同比增加2亿元, 增长19.0%;农产品加工业7.7亿元, 占总增加值11.8%, 同比增加2.4亿元, 增长44.7%;高新技术产业3.8亿元, 占总增加值5.9%, 同比增加1亿元, 增长37.0%;其他行业17.2亿元, 占总增加值26.5%, 同比增加1.8亿元, 增长11.7%。

2010年, 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等三个主要城市实现国税收入659.2亿元,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企业实现国税收入23亿元, 同比增收3.1亿元, 增长15.5%, 比全省国税收入的增幅14.1%快1.4个百分点, 比哈尔滨市国税收入的增幅16.9%慢1.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入库税金8.6亿元, 同比增加0.7亿元, 增长8.3%;医药化工业入库税金7亿元, 同比增加1.5亿元, 增长28.0%;农产品加工业入库税金1.5亿元, 同比增加0.3亿元, 增长26.5%;高新技术产业入库税金0.6亿元, 同比减少0.07亿元, 降低13.4%;其他行业入库税金5.3亿元, 同比增加0.5亿元, 增长10.6%。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

1. 税收收入的筹集效应分析。

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是国家税收的基本职能。根据调研资料可以预测出2010~2020年,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国税收入年平均增幅将保持在9%左右。从发展趋势来看,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园区的税收收入将保持持续增长。这说明哈大齐工业走廊较强的经济发展活力, 对财政收入的边际贡献也在逐渐加大。其中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化工业的增长速度较快, 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主要取决于这两个行业。而黑龙江省应该重点发展的其他两个行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增幅不大, 发展后劲并不足, 亟须国家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

2. 税收政策的调节效应分析。

实施税收调节, 就是要发挥税收的杠杆效应, 使税收公平、合理, 通过重税限制或轻税免税鼓励、引导和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 使之符合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园区近三年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 其外贸出口、资源综合利用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额度占有较大比重, 这三类企业享受减免税额占全部减免税额的比例达60%以上。以2010年为例,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128户, 占园区企业总数的11.3%, 减免税金3.2亿元, 占全部入库税额的13.9%。这说明税收的政策导向在近几年内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哈大齐地区建设中虽然强调了对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间接优惠政策的运用, 但以减免税等直接优惠为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 税收的普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业的引资效果, 致使税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以致政府力图通过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振兴的目标尚未实现。

三、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后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制定出台针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税收激励政策。

目前对哈大齐工业走廊所施行的税收扶持政策主要是黑龙江省国税部门对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和调整, 基本上还处于普惠政策的范畴。这使得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定位优势无法持续发挥巨大的效应。为此, 应借鉴深圳等沿海经济开放特区的经验, 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设计、制定特殊的激励政策。建议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1) 在所得税方面, 可对园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降低一定幅度所得税税率从而吸引外资和人才技术的投入, 加快哈大齐地区的经济发展。

(2) 鉴于哈大齐地区国有老工业企业留存收益少、负债率过高甚至资不抵债的实际情况, 应对国有老工业企业往年的欠税予以豁免, 帮助困难企业减负。

(3) 对哈大齐建设区高新技术产业在新技术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税收负担给予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非高新技术收入和非技术性收入则不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以刺激企业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 处理好招商引资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之间的关系, 积极吸引达到节能减排标准的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可在增值税、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优惠。

(5) 在制定政策时应尽量采用加速折旧、费用扣除、投资抵免、提取准备金、再投资退税等间接优惠方式, 例如,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应该加大允许抵免的比例, 未抵扣完的可允许在三年内结转;放松对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扣除的限制条件, 未抵扣完的部分允许适当提前或延后结转等等, 促使哈大齐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2. 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权限。

中央政府的税收政策支持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若政策权限过于集中在中央, 很难将政策的统一性与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甚至会淡化税收的调控作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地区经济结构各有特色, 而地方政府同各级微观主体之间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掌握着更充分的信息资源, 以致地方政府更容易利用信息比较优势解决利益集团在博弈僵局时的冲突和对抗问题, 使得其制定的政策更容易导向预期的目标。为此, 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后续的深入发展过程中, 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向地方放权的力度, 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 及时制定出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符合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特色的支持政策。例如, 对基础设施、能源和具有哈大齐工业特色的产业给予减免资源税等优惠政策;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内的节能降耗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 在给予税收优惠后仍有困难的,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策给予支持, 以引导各市场主体及其资本积极进入该领域;尤其在近期国家没有出台特殊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可考虑对增值税、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给予适当的税收返还等政策, 以增强哈大齐地区的产业吸引力, 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3. 优化税收政策环境。

税收政策环境指税收政策生成以及运行过程中一切条件的总和。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后续发展中, 对于税收政策环境的优化应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

(1) 通过定期举办税收政策发布会、设立税收政策咨询窗口和税收政务公告栏等方式, 及时将最新的政策、法规告知纳税人。为了提高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认知度和遵从度, 应根据不同的纳税群体和不同的政策适用对象, 分专题、有重点地进行税收政策辅导。与此同时, 应增加政策的可预见性, 以使企业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有关哈大齐工业走廊政策法规的变化趋势, 从而对经营活动做出预先的战略调整。

(2) 尽量简化税收优惠的审批手续, 在降低纳税人成本的同时提高办事效率, 促进税收优惠政策的尽快落实。要优化服务措施, 将办税服务厅资源进行整合重组, 凡是即办事项, 手续齐全, 应由窗口办税人员当场办结;非即办事项, 也应限时办理, 提高税收政策的执行效率。

(3) 做好协调整合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应积极争取海关及司法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打击偷税、逃税、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建立健全税法公告制度、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责任制度, 并严格执法程序, 消除执法中的随意性和越权行为, 努力营造公开、公正、高效、文明的税收政策环境。

4. 发挥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效应。

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而且受制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应在总的目标指导下, 科学、合理、规范、协调地使用各种政策手段, 加强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 使其经过有机组合后发挥合力效应。其着力点包括: (1) 加强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合理界定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的投资主体和确定税收优惠重点,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环境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 (2) 加强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配合, 优化哈大齐地区重工业体系的产品结构, 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从而带动周边配套产业链企业发展, 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3) 加强税收政策与信贷政策的配合, 从机制和组织体系等方面充分释放哈大齐工业区国有经济的活力, 有效解决其内部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 (4) 加强税收政策与科技政策的配合, 发挥科技进步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后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林业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10YJCZH09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梅, 范晓峰.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地方政府的作用.经济研究导刊, 2008;10

上一篇:磨溪小学五老先进事迹活动总结下一篇:2018.5.7-期货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