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2022-08-10

第一篇: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莆田市2018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组织制定了《莆田市2018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集成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全面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提升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主要任务

(一)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开展取土化验、田间试验、发放施肥建议手册(卡)、技术指导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制定发布主要农作物施肥配方,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选择基础条件好、集中连片的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作为示范点,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建立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通过项目实施,改进因土、因作物施肥技术,不断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的有效

- 1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的要求,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加快汇总整理各类耕地质量数据资料,完善县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耕地质量数据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三、技术路径

1.推进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确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2.优化施肥结构。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促进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水溶肥、土壤调理剂、缓控释肥等新型高效肥料。

3.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推广应用配方肥;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深施;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根外追肥等技术。

4.有机肥替代化肥。充分利用畜禽粪便、沼液沼渣等有机养分资源,鼓励增施有机肥,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减少化肥养分投入。

5.综合利用有机肥源。通过冬种蚕(豌)豆、紫云英等;利用果园套种圆叶决明、羽叶决明、印度豇豆等;结合水稻机收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既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又减少化肥养分投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快项目实施。各地要按照“省抓管理,市抓督导,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构建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按照省市下达的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化具体的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促进项目加快实施。同时根据《2018福建省农业系统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和“绩效管理年”活动要求,明确项目清单,对各项土肥工作建立“时间表”,梳理“路线图”,每月18日前及时上报项目进展,确保按序时进度要求推进落实。当年项目实施结束后,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复核、省级考评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

(二)加强项目管理。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规范使用行为,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 始终牢固树立项目资金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管好项目、用好资金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要根据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公开资金申报指南、申报要求、补助标准、分配结果等,促进农业财政资金的公开和透明,自觉接受基层和社会监督。

(三)加快资金支出。各地要加大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力度,优化资金拨付流程,缩短资金拨付环节时间,在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前提下,可采取按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加快项目资金支出进度。要对近年来的土肥项目进行逐项梳理,认真分析资金支出缓慢、结转结余较多的原因,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加以解决,进一步提高资金支出进度,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

- 56 -

第二篇: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2013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土壤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生长适宜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农田防护林规划等相衔接的耕地质量保护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实

—1—

施中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指导并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耕地质量保护的基础性、适用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加大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投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对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耕地质量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地力培肥、土地整治、土地复垦、耕地土壤环境保护、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一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健全耕地质量建设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批复文件抄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耕地质量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并接受耕地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2—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就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提出明确要求,并督促施工单位按设计方案剥离耕作层土壤。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防止损坏耕地耕作层,保护耕地质量。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下列耕地地力培肥行为:

(一)建设绿肥良种繁育基地;

(二)有机肥和配方肥的生产、推广;

(三)耕地使用者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和配方肥施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四)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后续培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耕地地力培肥的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第十五条 禁止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耕地质量保护规划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保护耕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示范区和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地力培肥、污染防治、生态耕作方式等耕地质量保护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对耕地使用者的指导、培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第十八条 生产、销售的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和除草剂,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并依法登记。

耕地使用者应当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除草剂、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防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

—3—

要求的污泥、粉煤灰、城乡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入耕地,防止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焚烧农作物秸秆危害的宣传,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扶持和指导农作物秸秆还田,修复、改善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确需临时占用耕地或者其田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在使用时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

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用的,应当符合无害化标准,防止污染耕地。

第二十二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沙化等耕地质量退化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对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开展耕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恢复其基本功能。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地区的耕地,依法科学合理调整土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

第二十四条 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耕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向当地环境保护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提出对受污染耕地的治理方案,责令责任人进行治理。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4—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并将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结果予以公示。

第二十七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设立永久性标志。

第二十八条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移动的,应当征得设立该监测点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督检查和约谈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对耕地质量保护中发现严重问题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相关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水平。

第三十条 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占用耕地的单位应当开垦与所占耕地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第三十一条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补划基本农田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应当组织专家实地踏勘,采集土壤样品送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根据踏勘情况和土壤样品检验报告,及时出具耕地地力评定意见。耕地地力评定意见应当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依据;耕地地力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5—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剥离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损坏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改正的,按照耕作层土壤的损坏面积处以每平方米3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生产、销售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土壤调理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产品,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6—

第三篇:耕地保护,要数量还得要质量

李礼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6.03.08

刚刚公布的2005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 示,2005年实际建设占用耕 地13.9万公顷,灾毁耕地5.4 万公顷,生态退耕39万公顷, 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 万公顷。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 蒋承菘代表对媒体表示:“我 国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十分 严峻。要落实好保护耕地的基 本国策,也得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蒋承菘代表认为,当前一 些地方在耕地问题上存在的 主要倾向是重数量轻质量,在 理解占补平衡时想到的是数 量上的平衡,而不重视质量, 致使补增耕地难以形成产能。 在各种农资涨价的情势下,农 民兄弟很清楚种三亩劣质田 不如种两亩优质田,质量低劣 的耕地很可能被撂荒。 实际上,关注耕地质量近 来呼声不断。在去年两会上,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讷河 市农业推广中心主任谭志娟 已提出过提高耕地质量、测土 配方施肥的建议。在今年两会 上,蒋承菘代表还建议,应开 展一次耕地质量的全面调查。 调查特别要对耕地成土机理 与耕地元素的组成以及耕地 的污染程度进行调查,并根据 成果,按耕地生产能力重新划 定耕地等级。同时,构建新的 指标体系,改进现有管理办 法。新体系要在耕地数量不减 少的基础上,考核耕地质量。 同时,利用各种政策,鼓励人 们应用科学技术改善耕地质 量,提高生产能力。 我国耕地数量增加的空 间己经很小。虽然我们一直提 倡节约耕地,千万百计地提高 土地利用率,但由于种种原 因。耕地减少的趋势仍然存 在。一方面,我们当全力遏制 耕地减少的形势,落实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措施;另一方面, 也不能忽视耕地质量的提高。 质量与数量从来都是事物的 两个方面,没有数量就等于没 有事物的存在;而没有质量, 数量也就失去了意义。耕地也 不例外。只有统筹好质与量的 关系,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才 能全面、正确地落到实处。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在 土地资源瓶颈效应凸显的形 势下,耕地质量考核当落实到 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指 标体系中,以从质量保护角度 全面落实耕保责任。

第四篇: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

化隆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化隆县2011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说明

根据县纪委《关于转发地区纪委<关于对20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监督检查的通知>的通知》的要求,现将2011年我县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完成情况说明如下:

一、耕地保护完成情况

2011年底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64万公顷,二次土地调查的耕地总面积4.85万公顷实现了耕地保有量的目标任务。至2011年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4万公顷。 全县各乡镇中基本农田保护比例最高的为金源乡,最低的为群科镇。

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领导重视,责任到位。为了把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工作落到实处,我县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对2011年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工作责任制,由县人民政府主管县长负总责,明确了责任,层层落实了工作责任。并与各乡镇填写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乡镇与各村签订了‘控制村庄,保

护耕地’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村。

(二)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通过召开法制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结合“4〃22 ”地球日、“ 6〃25”土地日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保护耕地的必要性、重要性,并专门召开了一次乡(镇)土管员参加的耕地保护工作会议。为了防止项目建设违法占用耕地及破坏基本农田,我县制定了耕地保护巡查制度和检查制度。组成工作组对耕地保护工作进行了两次定期检查和多次不定期的巡回检查,严格执行耕地保护“五不准”规定,严肃查处挖砂、取土、破坏耕作层等违法行为。实现了耕地保护,为化隆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陕西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地方政府规章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陕西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

《陕西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已经省政府2015年第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

施行。

省 长:娄勤俭 2015年3月18日

第一条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土壤环境等决定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生产的能力。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养护、建设、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耕地质量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综合治理、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技术规范;

(二)对耕地质量实施调查和动态监测;

(三)组织实施耕地质量建设,为耕地使用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四)会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耕地质量评定,对新增耕地的质量进行验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实施中的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耕地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水利、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投诉和举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处理单位和个人对破坏耕地质量行为的投诉举报。

第八条 鼓励耕地使用者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下列技术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一)应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技术;

(二)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

(三)选用深耕、深松、轮作、少耕免耕等耕作技术;

(四)其他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的技术措施。

对采用前款技术措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扶持。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一)田间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

(二)土地整治、灾毁耕地恢复;

(三)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耕地修复;

(四)水土流失、盐碱地、土壤沙化、酸化治理;

(五)其他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十一条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按照“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的要求,所补充耕地质量应与被占用耕地的质量相当。

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耕作层土壤一般由地表向下剥离20厘米。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应在本县(区)范围内就近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耕地占用单位剥离耕作层土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十三条 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应当安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清理非降解残膜、投入品包装物和废弃物。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二)向耕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废气、粉尘和未经达标处理的畜禽粪便;

(三)占用耕地倾倒和堆放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料及废渣等固体废弃物;

(四)在田间焚烧秸秆、农用薄膜等杂物;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五条 未按国家有关标准处理的污泥、风化煤、油页岩、粉煤灰及城乡生活垃圾等,不得作为肥料施入耕地。

第十六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监测灌溉用水质量,对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十七条 对已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方案,并监督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对治理后仍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耕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其生产功能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定期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并设立标志,形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质量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第二十条 设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损坏或者擅自移动耕地质量监测点的设施和标志。确需移动的,应当征得设立该监测点的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签订相应的责任书,并承担所需费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评定制度,定期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定耕地质量等级,并建立档案,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档案记载的耕地状况,指导耕地使用者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培肥、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十二条 耕地质量监测、评定结果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提交,作为耕地质量建设项目设置、土壤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耕地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第二十四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来源: http:///fg/zdalsyb/detail2006245.html

上一篇:感动你一生的小故事下一篇:广东省人才网上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