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2024-05-01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共13篇)

篇1: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整理小结

一.化合反应

1.镁带燃烧: 2Mg + O2 ==== 2MgO 2.铁丝燃烧及生锈:3Fe + 2O2 ==== Fe3O4 ;4Fe + 3O2 ===== 2Fe2O3(缓慢氧化)3.铜丝加热及生锈: 2Cu + O2 === 2CuO ; 2Cu + O2 + H2O + CO2 == Cu2(OH)2CO3 4.铝丝加热或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5.氢气燃烧或爆炸: 2H2 + O2 === 2H2O 6.碳的燃烧:2C + O2 ==== 2CO(不完全燃烧);C + O2 === CO2(完全燃烧)7.硫的燃烧:S + O2 === SO2 8.磷的燃烧:4P + 5O2 === 2P2O5 9.二氧化碳被碳还原:C + CO2 === 2CO 10.人工固氮(合成氨):N2 + 3H2 ======= 2NH3

催化剂 11.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2.二氧化碳溶于水:CO2 + H2O == H2CO3 13.二氧化硫溶于水:SO2 + H2O == H2SO3 14.二氧化硫在空气中转化为三氧化硫:2SO2 + O2 ==== 2SO3 1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16.工业上制盐酸(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 === 2HCl 17.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 ===

2HCl 18.浓盐酸与浓氨水相靠近:NH3 + HCl == NH4Cl

二.分解反应

1.碳酸氢铵(碳铵)受热分解:NH4HCO

3NH3↑+ CO2↑+ H2O === 2.碱式碳酸铜(铜绿受热分解):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4.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制氧气:2H2O2 ===

2H2O + O2↑ 5.电解水:2H2O ===

2H2↑+ O2↑ 6.碳酸分解:H2CO3 == CO2↑+ H2O 7.碳酸钙高温煅烧分解:CaCO3 ===

CaO + CO2↑

8.电解熔融状态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2Al2O3 ===

4Al + 3O2↑

三.置换反应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Fe2O3 + 3H2 ===

2Fe + 3H2O;Fe3O4 + 4H2 ===

3Fe + 4H2O;

CuO + HCu + H2O === 2.碳粉还原金属氧化物:2Fe2O3 + 3C ===

4Fe + 3CO2↑;Fe3O4 + 2C ===

3Fe + 2CO2↑;

2CuO + C ===

2Cu + CO2↑ 3.制取水煤气:C + H2O ===

CO + H2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通电

高温 通电

△ △

点燃

点燃 粉尘等

高温、高压 高温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 点燃

潮湿空气 点燃

MnO2

4.铝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2Al + 6HCl == 2AlCl3 + 3H2↑;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5.镁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Mg + 2HCl == MgCl2 + H2↑;Mg + H2SO4 == MgSO4 + H2↑ 6.铁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Fe + 2HCl == FeCl2 + H2↑;Fe + H2SO4 == FeSO4 + H2↑ 7.锌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Zn + 2HCl == ZnCl2 + H2↑;Zn + H2SO4 == ZnSO4 + H2↑ 8.湿法炼铜法,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9.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 10.铝热剂反应:2Al + Fe2O3 ===

Al2O3 + 2Fe;8Al + 3Fe3O4 ===

4Al2O3 + 9Fe 11.金属镁与二氧化碳反应:2Mg + CO2 ===

2MgO + C

四.复分解反应:

1.酸碱中和反应:HCl + NaOH == NaCl + H2O;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H2SO4 + Ba(OH)2 == BaSO4↓+ 2H2O;Ca(OH)2 + 2HCl == CaCl2 +2H2O 2.金属氧化物与酸溶液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CuO + H2SO4 == CuSO4 + H2O

MgO + 2HCl == MgCl2 + H2O;Al2O3 + 3H2SO4 == Al2(SO4)3 + 3H2O 3.碳酸盐与酸溶液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Na2CO3 + 2HCl == 2NaCl+ CO2↑+ H2O

K2CO3 + H2SO4 == K2SO4 + CO2↑+ H2O 4.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CuSO4 + 2NaOH== Cu(OH)2↓+Na2SO4

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

5.Ag+与Cl-反应:HCl + AgNO3 == AgCl↓+ HNO3;NaCl + AgNO3 == AgCl↓+ NaNO3 6.Ba2+与SO42-反应:BaCl2 + CuSO4 == BaSO4↓+ CuCl2;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7.纯碱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 + CaCl2 == CaCO3↓+ 2NaCl 8.铵盐与碱反应产生氨气:NH4NO3 + NaOH == NaNO3 + NH3↑+ H2O

(NH4)2SO4 + Ca(OH)2 == CaSO4 + 2NH3↑+ 2H2O

五.其他反应类型:

1.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Fe2O3 + 3CO ===

2Fe + 3CO2;Fe3O4 + 4CO ===

3Fe + 4CO2;

CuO + CO ===

Cu + CO2

2.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CO2 +2NaOH == Na2CO3 + H2O

SO2 +2NaOH == Na2SO3 + H2O 3.有机物燃烧:CH4 + 2O2 ===

CO2 + 2H2O; C2H6O + 3O2 ===

2CO2 + 3H2O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CxHyOz +(点燃 4xy2zy)O2

===

xCO2 + H2O

42光照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6CO2 + 6H2O ===

CHO + 6O2

叶绿素 6126

篇2: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内容:

1、石灰石、大理石、贝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有广泛的用途。

2、石灰石、生石灰、消石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篇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但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实施过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 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实验教学过程的不足, 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积累, 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改进方法和补充建议。

一、实验药品巧替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在高温煅烧石灰石实验中, 要用酒精喷灯高温分解石灰石。但对初中学生来说, 酒精喷灯的使用操作存在着一定危险性, 而用酒精灯加热来分解石灰石又不可能成功。所以, 我就用同样含碳酸钙的鸡蛋壳替代石灰石, 用酒精灯加热就能简单快速地完成实验。鸡蛋壳先去内膜, 设计对比:两个烧杯分别装入冷水, 一个直接加入鸡蛋壳, 另一个加入用酒精灯加热的鸡蛋壳, 再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观察。学生实验后, 惊喜地发现了加热鸡蛋壳的那个烧杯中酚酞一开始只有一点点淡粉色, 后来颜色越来越深, 范围逐渐扩大, 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此时, 再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效果会更好。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实验, 一般就用打磨后的石棉网的铁丝, 几段连接起来再绕成螺旋状, 但没有“火星四射”的实验效果不突出, 燃烧持续时间短, 也破坏了石棉网。改用废弃圆珠笔的弹簧, 实验现象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学生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或废弃物作为实验药品完成课本上的实验, 不仅节省药品, 降低实验成本, 而且可操作性强。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 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 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二、演示实验巧出错

在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中, 用导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快结束时, 请学生分析接下来该怎么操作, 学生讨论过后, 教师如果直接揭示答案, 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不如将错就错, 先将酒精灯熄灭, 这时学生就能立即观察到烧杯中的液体沿着导管不断上升并有流入试管的危险, 所以试验的操作先后顺序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不能让实验结果真的往错误方向发展, 顺势请学生给出纠正方案, 引领学生错中求知, 错中探究, 不但拓宽了学生思维, 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现象巧显现

在做铁丝和盐酸反应的实验中, 一般只能观察到铁丝表面有小气泡, 无法观察到溶液变成浅绿色, 往往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 教师如果不尊重实验事实, 强行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就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如果增设用铁粉和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就会成功获得理想的“浅绿色”。如果实验室没有铁粉也可以用暖宝宝的成分来代替, 但要注意说明暖宝宝中的其他成分。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实验的本质现象, 才能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否则, 不利于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态度的培养。

四、趣味实验巧延伸

课本上对氨分子运动实验虽然现象明显, 但趣味性不足。设计将四根15cm左右的细铁丝, 下端拧在一起, 插在大橡皮塞上, 上端分开成树形, 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 小药瓶中倒入浓氨水 (实验完毕时及时塞上瓶塞保存好, 多次使用) , 一起罩上大烧杯, 观察现象。过一会儿, 棉花团由白色逐渐变成红色, 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 再将“铁树”搬到室外自然干燥, 红色消失 (进一步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 。这样实验就充满了趣味性, 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

在《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节“烧不坏手帕实验”的趣味实验演示时, 为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延伸“果冻”和“魔棒”两个趣味实验。将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中, 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 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 酒精充填其中, 即得所谓的“果冻”。再用玻璃棒蘸取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轻轻往果冻上一触, “果冻”立即就被“魔棒”点燃了, 再用果冻上的火焰完成“烧不坏手帕”的实验。整组实验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 激发思想冲突, 魔术味十足,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实验计划巧调整

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 如果按照课本教学实践安排教学实验, 根本无法观察铁钉生锈的一个缓慢过程, 硬生生将探究内容变为强行灌输和说教, 使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将这个实验计划调整至同一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在学到“金属能否与O2反应”中铁不仅能在纯氧中燃烧, 还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设计完成“铁钉只和水接触”“铁钉只和空气接触”“铁钉和空气、水同时接触”三组对比实验, 在学到“金属能否与酸反应”时完成第四个对比实验“铁钉和酸溶液接触”, 再利用生活经验切过咸菜的菜刀容易生锈完成第五个对比实验“铁钉和氯化钠溶液接触”, 将该实验内容调整后距离“钢铁的锈蚀和防护”一节约一个星期的时间, 学生通过连续观察, 完成实验记录, 亲身感受铁生锈的变化过程。所以“铁钉锈蚀实验”调整后不仅让学生对金属性质有了系统的认识, 更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信息加工的能力, 学生充分享受着自由、参与的快乐。

六、增设实验巧对比

实验室制取CO2所需的原料为石灰石 (或大理石, 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和稀盐酸。而有很多原料都可以制得CO2, 那为什么偏偏选择它们?这时可增设一些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作对比, 说明选择此原料的原因。若选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反应的速度太快, 来不及控制与收集;若选择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浓盐酸反应, 不仅反应太快而且收集到的CO2不纯 (混有杂质气体HCl) ;若选择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稀硫酸反应,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增设实验后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需药品和反应原理, 而且也使学生学会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在做倾倒CO2熄灭烧杯中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实验时, 尽管上下蜡烛高低位置、收集CO2的体积多少都会影响实验的成功, 但在考虑过这些因素后, 灭火成功的学生发现了有的组是自下而上熄灭, 而有的是自上而下熄灭, 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 经过讨论和比较课本图片后发现了倾倒的位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时再增设与上一次实验倾倒位置相反方向做一次对比。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科学方法的感悟,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七、实验结尾巧点缀

在高锰酸钾加热制O2实验中, 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而堵塞导管, 学生往往不能理解, 误认为是生成的物质造成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 独立地掌握他们。”要将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所以, 在学生实验完成拆卸装置时, 巧妙地安排了用镊子夹取用过的棉花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立即能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这一误区迎刃而解。

再如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时, 尽管很明显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但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个“表面功夫”, 这时适当安排了用砂纸打磨铁丝表面析出的铜, 银白色铁丝立即暴露出来, 再插入硫酸铜溶液后又有红色固体析出。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 不断改进和补充实验, 可以给本来就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更加魅力无限, 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围绕“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话题, 从实验药品巧替代;演示实验巧出错;实验现象巧显现;趣味实验巧延伸;实验计划巧调整;增设实验巧对比;实验结尾巧点缀七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化学实验,出错,对比,点缀

参考文献

[1]林志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崔红莲, 李洁.浅谈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的改进与补充.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 .

篇4: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一、出现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材内容由具体变为抽象,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物质构成的奥秘”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世界,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难度。与前两章相比,这一章有以下特点:一是概念抽象空洞,学生很难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教材对于化合价的描述就让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概念更不易被学生理解,因为在现用教材中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要求非常低,学生不能理解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意义,也就不好理解元素概念,再者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抓不着看不到,学生甚至怀疑这些微粒是否真实存在,这些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判断。二是化学符号抽象,学生难以用符号表达化学原理。不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就会影响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不能理解或使用不正确也会影响化学式书写,化学式不能正确书写则会严重影响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化学计算。

2.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健全,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加上之前两章内容浅显易懂,实验又多又精彩,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兴趣浓厚,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学得很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等到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的新鲜感过去了,兴趣降低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对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有关计算,有的学生认为简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因此而彻底放弃化学学习。每年中考化学成绩在十分以下的大有人在,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一章起埋下祸根。

一、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瓶颈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对策。

1.分散重点难点,降低本章难度

在前两章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本章内容,降低本章难度。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记忆和书写上,可以在前面每学习一个文字表达式就在其下面注出对应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含有哪些元素,从而分散记忆化学式;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各有哪几种,元素种类是否一样多,适当介绍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采用记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化合价;有的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的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内容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及意义的区别等等,教师把这些作比较来讲解,可以使学生明辨它们,记忆也会更深刻一些。

2.化抽象为具体,保持学习兴趣

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继续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中,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微粒。利用实验室的球棍模型使学生感受到物质构成的奥秘,利用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等挂图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本质,再利用投影、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48个铜原子的图像、硅原子排列成的世界上最小两个汉字中国。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到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为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发掘课本上的实验,对于其中的一部分尽量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兴趣。比如课本上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简单易做,把它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综上可知,第三章造成的瓶颈现象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第一次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一关,我相信学生会走出第三章的阴影,突破瓶颈,走上化学学习的自由之路。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篇5:九年级下册化学沪教版提纲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纯净”: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特性 挥发性(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 脱水性强氧化性 腐蚀性

用途 ①金属除锈②制造药物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②浓硫酸作干燥剂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试剂

Cl- AgNO3 及HNO3

SO42- ①Ba(NO3)2及HNO3②HCl 及BaCl2

CO32- HCl 及石灰水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 CaCO3↓+2NaOH CaO +H2O== 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③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3↓ 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定义 凡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酸性氧化物是非金属氧化物 凡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所有碱性氧化物是金属氧化物

化学性质 (1)大多数可与水反应生成酸CO2+H2O== H2CO3SO2+H2O== H2SO3SO3+H2O== H2SO4 (1)少数可与水反应生成碱Na2O +H2O== 2NaOHK2O +H2O== 2KOHBaO +H2O== Ba(OH)2CaO +H2O== Ca(OH)2

(2) 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CO2 +Ca(OH)2== CaCO3↓+H2O(不是复分解反应) (2) 碱性氧化物+酸 → 盐+水Fe2O3+6HCl== 2FeCl3+3H2O

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1.坚持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在上课前把要讲的内容先通读一遍,阅读时,对重要概念和定律要反复阅读,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对关键字、词、句应认真钻研,确实弄懂所读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分清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哪些通过自己看课本就能掌握,哪些自己看不懂、想不通,就在旁边记上记号,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2.重视课堂学习

上课是学习的主阵地,是决定这节课能否取胜的关键,听课不仅要用耳,还要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用“眼”去观察老师讲课的一举一动,实验x及现象;用“耳”去听;对于重点、难点、关键点一定要仔细听,对老师讲到自己通过预习经掌握的内容可稍放松一点,对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还要动“手”记下来,当然要记要点,提纲式,不能全记而妨碍听课;还要用“脑”去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随老师的思路去分析,去理解,只有多种感官并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3.及时搞好复习

记忆就是和遗忘作斗争的结果,根据遗忘曲线,防止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而不是忘了后再重新记忆。”复习分课后复习、章节复习和综合复习,课后复习要认真阅读当天的内容,对重要内容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力求全面掌握,把课本上的知识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仔细思考后再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章节复习和综合复习是选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这样便于理解、记忆及应用。

4.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概念、定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离开实验就没有化学,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对常用仪器要记住名称,会画图形,了解构造,掌握使用方法,对教材上85个演示实验,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对22个学生实验中10个必做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做,对选做实验及家庭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开拓知识,启发智力,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好教材,要用课余时间积极想办法完成。

5.注意记忆

化学有其“特殊的语言系统”对化学用语及其它知识点,好学易忘,我们要注意运用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韵语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等方法把要求记住的内容,轻松记住。

中考化学怎么快速提分

1、回归课本

化学是初三加入的新课程,在预习时要订好计划,可以分章节学习,比如熟悉化学元素周期表、了解化学仪器的使用要求或将同族元素分成板块,简单地了解元素性质、方程式等基础知识。

先要将课本上的内容初步理解,提前背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

2、基础知识分类牢记

要熟练掌握1-20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的书写。

要正确书写化学式和方程式,熟记各种药品的俗称,颜色,气味。

要熟练质量分数的计算,这是重点,初中的化学计算只有这一个,所以必需要会。

各种气体的制取,收集都是重点,还要多做习题掌握题型。

3、用做题来熟练运用公式

化学知识比较零散、抽象,但也有章法可循,并不难掌握。

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预习,初三生要找准哪些知识点对今后的学习有帮助,并加强记忆理解;

选择一些有解题思路的指导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做一些习题,同时多理解题中公式的运用;

篇6: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作为学习化学知识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内容,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产生热爱化学之情,引导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的方法和手段,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为今后学习和研究化学打好基础,并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知道化学研究什么,了解研究化学的方法和手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以及二者的区别,学会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体验化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第二部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能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科技前沿密切相关。

四、学法建议

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观察实验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重要结论,熟练掌握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判断方法,通过训练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篇7: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① 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② 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③ 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④ 加热器皿:酒精灯。

⑤ 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篇8: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关键词: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典型事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宿迁地区使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已经五年了,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教材也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教材从内容的选取、知识的架构、目标的实现、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显著特点,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科学化。

一、教材精选身边的典型事例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新教材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例如,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物质(如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和洗涤剂等),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

教材在落实核心知识过程中,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与防护、燃烧与灭火等;以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水的污染、大气的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农药和化肥的开发和使用等。在文字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贴近。老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钙是这样的“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新教材中这一句话改成了“氢氧化钙是熟石灰或消石灰的主要成分”,关于氧化钙老教材是这样说的“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新教材改成了“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按照老教材中的说法熟石灰应该是纯净物,而新教材的说法就应该是混合物。新教材中的说法应该更符合实际的状况,如果不去研究新教材,而只根据经验去教书,可能会犯错。

二、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新教材利用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述上多用启发性的语句,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为防止文字冗长、拖泥带水,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栏目,如“多识一点”、“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等。每一个栏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体味化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给学生留下很多感悟。

如:讲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的图片“光合作用”就很唯美,“葡萄酿成酒”就很令人向往,教材中表达氯化钠的形成时的插图,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新教材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比如,化学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时代变革都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从钻木取火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钢铁、化石燃料得到广泛应用的工业时代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化学科学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更好地解决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疑难疾病救治等重大问题;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架设起从贫穷走向繁荣、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地球走向太空的桥梁。

再如: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里。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江河水、湖泊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13%,占地球总水量的0.3%。

我们平时上课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素材,多给学生一些信息,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能从化学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能在实际生活中体味化学的无处不在。这也正是王祖浩先生所希冀的那样,能让学生在化学课上体会出化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四、教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充分体现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运用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等多种探究方式,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四个实验:

实验1. 点燃镁条。

实验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实验3. 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4 mL稀盐酸。

实验4. 取3~4 mL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内,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这四个实验就清晰而生动,神奇而富有感召力,如果第一节化学课上有这样的实验,学生一定会被神奇的化学反应现象吸引。

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单元3到实验室去“配制80g 10%的氯化钠溶液”等。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地去做实验,能演示的演示,能分组的分组,实验的效果远非语言的讲解可以比拟的,如果仅从考试的分数上衡量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从学生学习化学难度上来看,从学生的终身学习上来看,从对化学学科的发展来讲,还是实验效果好得多。比如说学习盐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让学生做一做生锈铁钉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自不必死记,还可以在不同小组的实验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实验室一般没有生锈的铁钉,铁钉一般由学生自带,不同的同学带来的铁钉锈蚀的情况不一样,在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后所看到的现象各有所不同,仔细分析下来收获颇丰。

五、教材注重体现科学方法的指导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在编写范式上改变以陈述方式为主的传统做法,有计划地介绍有关的科学方法。配合内容学习观察、测量、记录、分类、比较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逐步展示类比、假说、模型化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方法的应用。如:第一单元出现了观察、测量、记录等内容,第二单元出现了物质的简单分类内容,第二单元的单元练习中出现了简单的比较和实验设计的内容。以后各单元就逐步展开了科学方法的应用,如归纳、演绎等,有些方法并没有明确说出这些是什么方法,但都有体现。

第七单元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中,先较详细地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稀硫酸时这样说: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镁条、碳酸钠粉末和生锈的铁钉反应,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在总结酸的通性时说: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那是因为它们在溶于水时,都解离出了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正是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导致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称作酸的通性。

在学习硫酸时,用到了类比的方法,在总结酸的通性时,应用了归纳的方法。在这样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非常容易地利用演绎的方法类推其他常见的非氧化性酸的化学性质。课本之所以进行归纳,其本意也正是想利用酸的通性来演绎出相关的内容,这在老版本中是没有的。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指导语,如:请你探究、试一试、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等有针对性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在版面设计上,页面上留出一定的空白供学生写要点、提问题,记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及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一堂好的课,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生有了得当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教起来的任务就轻松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大家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毕华林,卢巍.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7

篇9: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K—39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我们经常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指的是()

A.原子    B.物质     C.元素     D.分子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原子构成的一组是()

A.金刚石、氦气

B.水、铁

C.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D.氢氧化钠、氯化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

4.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2H:表示两个氢元素

B.Mg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D.2NH3:表示两个氨分子

5.观察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如图为锶(Sr)和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B.B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7个电子

C.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Br

D.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2Br

7.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铝原子与铝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8.有NH3、N2、NO、X、HNO3五种物质,均含氮元素,且氮元素的化合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则物质X是()

A.NO2

B.N2O

C.N2O5

D.NaNO3

9.下列有关物质粒子或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发生改变

B.未见饭菜就闻到饭菜的香味,说明物质的分子很小,且在不停地运动

C.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表示的是一种金属阳离子

D.构成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都为6

10.下列物质按照混合物、单质、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A.冰水共存物、水银、二氧化锰

B.空气、硫黄、二氧化硫

C.食盐水、水、干冰

D.大理石、氯化钾、氯酸钾

11.过氧乙酸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属于氧化物

B.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2.根据下列元素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溴原子的中子数为35

B.上述五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⑥

C.②和③所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rNa

D.上述元素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和④

二、填空题(26分)

13.(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分子:__________。(2)氢氧化钙:________。

(3)三个亚铁离子:________。

(4)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14.(6分)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

(2)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3)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10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3)利用单质的可燃性制造烟幕弹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4)含有原子序数为1、7、17三种元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5)化学符号2OH-表示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6分)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图1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图2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填序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三、简答题(16分)

17.(8分)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的体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是一种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构建安全体系,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国计民生。近期,媒体报道的某些环境问题、卫生问题和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1)据报道,某地两个月查处了13家“铝包子铺”。所谓“铝包子”是指所用面粉中非法加入了含有硫酸铝铵[NH4Al(SO4)2·12H2O]成分的泡打粉,食物中铝元素超标,危害身体健康。在硫酸铝铵中,所含非金属元素共有________种。

(2)露天烧烤不仅污染环境,导致周边空气中PM2.5严重超标,在烧烤的肉类食物中还含有强致癌物质——苯并(α)芘,化学式为C20H12,在苯并(α)芘中,氢元素与碳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3)据报道,在104国道某段,一辆载有20多吨浓硫酸的罐车不慎侧翻,造成大量硫酸(H2SO4)泄漏。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4)世界卫生组织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我国采取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控烟措施。我国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人口多达7.4亿。烟雾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C10H14N2)和焦油,这三种物质被称为香烟的三大杀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尼古丁由3种元素组成 ②尼古丁中含10个碳原子 ③吸烟对他人无害

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属于氧化物  ⑤在尼古丁中碳元素的含量最高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⑤

四、探究实验题(14分)

19.图

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

所示。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

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试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8分)

20.钠摄入过量或钾摄入不足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日常生活中选择食用低钠盐能实现减钠补钾。如图为某品牌低钠盐的标签,请你根据标签回答以下问题:

(1)氯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2)人体每天摄入钠元素的质量不宜超过2.3

g。如果人体所需的钠元素全部来自该品牌食盐,那么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多少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一、1.C 2.A 3.A 4.D 5.D

6.A 点拨:S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A正确;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B错误;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SrBr2,C、D错误。

7.B

8.A 点拨: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则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可以为+3或+4。故选A。

9.A 点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发生改变,核外电子可以得失,发生改变。

10.B

11.C 点拨:C2H4O3是一种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A错误;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B错误;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C正确;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错误。

12.D

二、13.(1)2H2(2)Ca(OH)2(3)3Fe2+(4)MO

14.(1)水分子(2)氢元素、氧元素;水分子

(3)氢原子、氧原子(4)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

15.(1)金属(2)

(3)P(4)NH4Cl(5)2个氢氧根离子

16.(1)氯化钠(2)失去(3)D

三、17.(1)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3)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

(4)分子间有间隔,糖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当中,使总的体积减小

18.(1)4(2)35(3)+6(4)A

点拨:(1)硫酸铝铵化学式为NH4Al(SO4)2·12H2O,含有N、H、Al、S、O

5种元素,其中所含非金属元素共有4种。(2)苯并(α)芘的化学式为C20H12,氢元素与碳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0=3:5。(3)设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x=+6。(4)①尼古丁由3种元素组成,正确;②1个尼古丁分子中含10个碳原子,②错误;③因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质和有害物质,分子不停运动,别人会被动吸烟,故对他人有害,③错误;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氧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⑤尼古丁中碳、氢、氮元素质量之比为(12×10):(1×14):(2×14),所以碳元素含量最高,正确。

四、19.(1)进行对比

(2)B试管中的酚酞试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试液很快变红色

(3)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更能体现化学变化的过程(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等)

五、20.解:(1)74.5

(2)设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x。

x×70%××100%=2.3

g x≈8.4

g

答: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8.4

篇10: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大好基础所必需的。本章学习将从微观角度更深刻认识上章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我们讲学习:分子、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人们认识了原子的构成,制造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78年我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试验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成功了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图像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对学生引进爱国教育的素材。在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学完后,可让学生查阅商品(如药品、洗涤剂、化学试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弄清其成分,含量或纯度,在生产、生活中如何使用。现代原子能的利用(核能发电)、原子弹的爆炸以及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光子、轻子、介子、重子),将在科学领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学法建议

学习中为更好掌握新课标要求,应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

2、以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

3、元素概念比较抽象,且与原子有一定联系,所以可运用概念的辩证来理解,即用列表

或提纲式进行分析对比。

4、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可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如比喻法、列表法、归纳法以及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篇11: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一沪教版

件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复习---问题---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实验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2、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建立结晶的概念。

2、运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学习重难点:

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习

引入新课

混合物分离方法

应用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什么叫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设置疑问: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

提示:物质溶解在水中,必变什么条件能使物质析出来?

追问:改变温度,方法正确,但应选取用什么样的溶液更为有利,更合适呢?

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

追问:是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物质形成的溶液呢?

归纳总结此方法的适用范围

介绍----另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抛出结晶的定义、包含的范围

海水晒盐

你有什么收获?

将本节课重点展示出来

知识再现

回忆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结果

思考、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

各组汇报讨论方案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P2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总结

阅读教材P22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入新课。

与前一节知识有联系的地方,知识的逆向思维的体现。

学生一定能联系到降低温度。

介绍蒸发结晶的方法以及它的适用范围,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对应的记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交流中有收获。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结晶

.晶体与结晶

(1)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篇12: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一、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含义与方法

1.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含义

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中几个章节进行增删、调整与加工的一种形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能够对其中的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2.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

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广大的教师与学生,其依据为两册教科书,在进行开发时需要注意开发的方法:第一,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的、灵活的、个性的开发和利用;第二,需要对其他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选择、整合以及优化;第三,要积极地开发新的资源。

可以看出,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要立足于教师现有的实践认知水平,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这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之中。因此,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一次开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目标

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诠释与理解;另一方面,对教材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开发也能够保证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育人的要求,也更加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这一层面来讲,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传统教材加工并不同,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整,更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育情景变动的情景下的生成,能够获取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二次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1.重构性原则

沪教版化学教材是课程文本,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解释,才能够体现出教材的课程意义。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同一个文本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教师对化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也是对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一个过程。

2.对话性原则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实质上也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进行融合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既需要了解编写者的观念与理论,也要对文本的预设目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为此,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例如,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模式,可以以4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学生设计方案、一个学生画装置图、一个学生陈述、一个学生控制时间,这样既可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境性原则

教材是初中化学的主体,但是无论其开发工作做得多完善,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学生的学习、教材内容、教学情境是难以完全匹配的,因此,教师应该担任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提升教材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

三、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二次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主体位置

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教师必须要正确地看到教材的作用、价值与评价标准,客观地进行分析,从批判性的角度看教材,根据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需求增删教材内容,构建出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的延伸

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其中的关键就是内容的延伸,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开发时必须要从现有的教材出发,领悟教学思想与设计理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揭示出其中的核心知识与规律,挖掘出教材中潜藏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地调整与删减教材中的内容,改进学生实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教材的二次开发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开发时,应该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提升教材的开发质量。

总之,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进行开发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强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共同来完成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化学教学的效果。

篇1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小结讲解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制备H2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及氢能源的优点;

2、电能是由化学能转化而成,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

3、节约能源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增强节能意识。难点: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能源如风能、核能、电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了解可开发的新能源,知道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讨论 “解决能源危机可采取的措施”,“氢能源的优点及开发利用氢能源还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废弃电池”及“生活中从我出发如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问题,增强学生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3.知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应用及转化后废弃物产生的污染。4.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1)可补充探究镁、锌、铁等这些都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金属中为什么选锌粒比较合适?(2)比较制备氢气的装置与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有何不同?如何检查其气密性?(3)介绍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以及可燃性气体验纯的必要性(4)引导学生归纳一般气体的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

一、材料(陶瓷、玻璃)、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复合材料(混凝土、玻璃钢)等材料的相关资料,并观察联想家中有哪些材料,主要了解它们的性能与应用。

二、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比较棉、毛、合成纤维的优缺点;探究棉、毛、合成纤维与酸、碱作用及燃烧时的现象;探究鉴别棉、毛、合成纤维的方法及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

三、了解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两者的鉴别方法;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重点: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难点: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爱国演讲稿下一篇:岳阳县地税局2011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