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

2022-12-27

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社会生活与化学》教案1 粤教版

社会生活与化学

教学目的

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

物品和现象。

[讲述]1.家里的塑料

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

3.食品中的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

5.药箱里的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

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

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 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用心爱心专心 - 1 -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 3.2 制取氧气 教案 粤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 3.2 制取氧气(两课时)第一课时 催化剂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一、主要内容

①催化剂的概念;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催化剂的定义(了解),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理解)。

2.初步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解释和结论,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难点: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催化作用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关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节教材从内容结构看,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突出的是反应原理,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突出的是实验方法。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应是突出原理教学,再此基础上,简要学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方法(简单讨论装置),而在第二课时,则是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结合与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的对比,突出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从而形成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完整认识。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 概括催化剂概念 → 简要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新课可采取复习导入法,首先复习氧气的性质,主要是化学性质。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上次课我们用到的氧气,都是纯净的氧气,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实际上,除了普通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等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就可以了,而在生产和科研等许多领域里,更多的是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得到纯净的氧气?

给出课题和实验室制氧气的标题。

建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由学生进行。

教师: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高能酸钾等方法制取氧气,这节课先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探究活动:教师提出相关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3-4】,并将实验现象和推断填入教材66页表中。

建议补充用试管加热二氧化锰,并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此实验放在原实验(2)和(3)中间,现象和推断按顺序填入表格中。

实验结束后,要提问学生,反馈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统一认识。 讨论与交流:教师要求学生在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①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能分解放出氧气?

②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后,由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适度进行点拨,最后得到:①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放出氧气;若不加热,在有二氧化锰存在的条件下,也能分解放出氧气。②二氧化锰使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下很快分解放出氧气。

为了概括出催化剂的概念,教师可进行如下铺垫:若将过氧化氢分解后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我们会发现,不仅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且质量也没发生任何变化,二氧化锰只是起了改变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的作用。化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物质称为催化剂。由学生给出催化剂的定义,教师进行规范,并板书定义。

教师简要说明催化剂作用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催化作用现象,并阅读“知识视窗”,让学生感受催化剂作用的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也可由学生板演)。 教师简单强调催化剂作为反应条件在反应文字表达式中的标注方法。

接下来,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进行暂短的讨论和介绍。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要想得到试管中产生的氧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点拨,从“怎么能把气体导出来”进行引导。最后形成“在试管口加带导管塞”的一致意见。接着,教师把这种装置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适用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气体发生装置(包括有带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的,可展示实物、挂图或投影),简单说明一下各自的装置原理、优缺点。(如何收集氧气本节课不做讨论)

小结、练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

一、主要内容

①用高锰酸钾的方法和原理、实验装置;②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③分解反应概念;④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

2.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 3.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 4.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分解反应概念及工业制氧气等的教学,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分解反应 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原理 关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方法 →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对照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 → 介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 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三个反应式,概括分解反应概念 → 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本课时突出实验室制氧气实验方法的教学。

上课后,首先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方法。结合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把催化剂概念带入复习。复习后,教师最好把上次课介绍的制氧装置的投影或挂图再给学生展示一下,更有利于学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

复习后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另一种物质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为了便于探究实验方法,先学习反应原理。

教师展示高锰酸钾样品,告诉学生,加热使高锰酸钾分解,除了生成氧气,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生成。学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教师规范。

学生思考并讨论: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②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什么?③你认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使用什么样的装置?

前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答案——试管加带导管单孔塞的加热固体制气的一般装置。

确定了用什么样的装置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70~71页的探究活动(按.....教材的程序进行)。

教师的指导包括实验的程序、方法、规则、注意事项及药品取用、装置装配操作等。 在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①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原理是什么?③试管口若向上倾斜会出现什么后果?④试管内不放棉花会出现什么现象?⑤加热前为什么要预热?⑥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什么时候收集氧气?为什么?⑦收集完氧气后,是先停止加热?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再停止加热?为什么?⑧怎样证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如何放置?等等。

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总结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示学生,实验室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学生说出为什么?

教师向学生介绍,在实验室,还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板书反应文字表达式。

分解反应的教学,可先提问学生回答什么是化合反应?问学生黑板上的三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这三个反应与以前学习的那些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分解反应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

工业制氧气的教学,由学生阅读教材后,提问学生说出方法和原理,教师做简要板书。

小结

课时内容小结后,对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装置、收集要做简明、系统的总结。

练习、布置作业。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 4.3 探究水的组成 教案 粤教版

4.3探究水的组成(1课时)

一、主要内容

①水的物理性质;②水的元素组成及探究实验;③硬水及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物理性质(了解)。

2.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加深对分子、原子概念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的认识(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水的组成实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推力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水的组成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探究水的组成

难点:对水分解的微观理解

关键:电解水实验 本节教学的基本思路: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水的组成,即: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方案 → 进行实验 → 收集证据 → 解释与结论 → 表达与交流。体验和学习探究过程比实验结论更重要。

探究需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前四个过程。后三个过程主要由学生完成,由学生描述、解释现象,推理结论,进行表达与交流。

专心爱心用心 - 1 -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下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粤教版

黑龙江省肇州县兴城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粤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自然界的碳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性 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会说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 尝试分析具体问题,能通过初步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通过初步试验探究形成科学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初步学会科学利用二氧化碳等资源

辨证看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1.4 重难点

二. 重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难点:由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三.教法设计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请说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思考,书写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评价 【引入】

碳燃烧或者是与氧化铜反应均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一种气体,与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入二氧化碳课题。

用powerpoint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讲述: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和燃料燃烧会不断产生二氧化碳。那么请思考下列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不行? 3.没有行不行?

4.为什么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看教材第86页二氧化碳的循环图,简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中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

展示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试验5-5] 将两个一次性水杯固定在一根铝条的两端,放在铁架台的铁夹上,调整两端长度使其平衡,然后将二氧化碳迅速倒入一端的水杯中,观察是否保持平衡。

【学生活动】看书第86页最后一段,并分析上述试验现象。【教师活动】展示干冰的图片和干冰的趣味化学实验

【学生活动】 1.实验

1 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半瓶水迅速拧紧瓶盖,充分震荡,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看教材87页第一段,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3.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与氧气比较。

氧气 二氧化碳 色态味 密度 溶解性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活动】1.演示[实验5-6]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思考问题。总结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二氧化碳是否有毒?

(2)在进入深井或山洞时,应先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看教材第87页,思考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很重要。人体中也需要适量的二氧化碳,以促进呼吸器官的正常的工作,如缺少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会减少,多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排出,也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

【学生活动】小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实验

实验1.取一试管,向其中加入约2mL稀盐酸,再加入10滴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2.另取一试管,向其中加入约2mL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再加入10滴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3.将实验2的溶液分成两份,加热其中一份,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活动】讲解实验中的两个反应。 【学生活动】总结: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 H2O +CO2 =H2CO3 H2CO3 =H2O +CO2↑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否正确。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学生活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教师活动】写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这个反应的重要应用。 【学生活动】趣味实验

(1)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倒入约5mL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将瓶盖拧紧,用力震荡,观察现象。

(2)打开瓶盖,再加入约5mL的盐酸,轻轻震荡,观察现象。

(现象:加入氢氧化钠后瓶子变瘪,加入盐酸后有无色气体生成,瓶子又鼓起来。)【教师活动】教师讲解并对比与石灰水的反应得出结论。

CO2 +2NaOH =Na2CO3 +H2O Na2CO3 +2HCl = 2NaCl +CO2↑+H2O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材88页的讨论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2)小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书。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8-89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干冰的妙用”,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师本人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学习化学的快乐,认识化学神奇和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反馈练习】为使学生的知识顺利迁移,设置如下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不是冰, 可用于人工降雨。

B.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很稳定。 C.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氢气和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意大利有个山洞,人们把它叫做“死狗洞”,狗进入这个山洞就会死去,人进去了却安然无恙,人们都说洞里有个妖怪叫“屠狗妖”,有一天科学家波曼耳来到这山洞,他想解开“死狗”之谜。波曼尔拿着火把走近山洞,只见洞顶有许多倒挂的钟乳石,地上长有许多石笋,波曼尔把火把接近地面,这时火焰渐渐变小,最后熄灭,波曼尔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屠狗妖不就是二氧化碳吗?他不仅会杀狗,它还会杀人呢!”

(1)这一故事中表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上面说到“二氧化碳还会杀人”,是不是说二氧化碳有毒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呢?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在进入深井或深洞的底部时,应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安全。课后思考题:

1.如何用三种方法将空气和二氧化碳区别开?试用三种方法鉴别O2和CO2 ? 2.设计实验证明“雪碧”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将实验设计的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课堂,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加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布置作业】教材第92页

2、

4、5题,使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篇:[初中化学]2017-2018年九年级化学全册学案(66份) 粤教版7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

2.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自主探究】

1.旧知回顾:什么叫原子?有何特性?原子和分子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自学导航:阅读教材48—52页,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3.应知应会:

1)原子是 中的最小微粒,是指在 中不可再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一般由 和 两种微粒构成。

2)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 ,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但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是由质子决定的,所以:

核电荷数= =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4)以 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个这个标准相 所得的数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点: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所以单位为“1”。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答疑解惑。 探究一 :原子结构

1.讨论与交流,阅读教材48页“原子内部的奥秘”从中得出原子的结构和相关的规律。

2.分析教材P49“讨论与交流”表格,比较各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小组内讨论交流。

探究二: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1.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 。

2. 算一算,根据教材52页的数据,运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相对原子质量≈ + 阅读教材53页“知识视窗”了解张青莲院士的贡献。 【跟踪练习】 1.教材52页检查站

2.教材2.3习题

1、

2、

5、

6、7 【达标检测】

1.在原子里质量数一定等于 ( ) A.核内中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数和中子数之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中质子数和种子数之和。

3.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泄露大量发射性物质。福岛核电站使用的燃料有效成分为铀。这种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则中子数应为 ( ) A. 146 B.92 C.136 D.238 4.已知某原子的质量为3.816×10 kg,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0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结果保留整数值)

-26

-27

【化学用语天天练】画出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氢 ,氦 ,锂 , 铍 ,硼 ,碳 , 氮 , 氧 ,氟 ,氖 ,钠 , 镁 , 铝 ,硅 ,磷 ,硫 ,氯 , 氩 。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检测下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检测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