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2024-05-01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精选十篇)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地基,质量控制

引言

一项建筑的地基与整个建筑的楼高, 建设用途以及设计风格等都有重要的联系, 地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 对于整个建筑的稳定性以及牢固性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地基施工中, 应该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特点, 制订适宜的施工技术方案, 以保证施工质量。由于建筑地基质量不合格而出现了建筑裂缝以及塌陷等问题比较常见, 严重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在地基施工中, 要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 为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地基对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

1.1 地基承载力设计不足

在建筑地基设计时, 承载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应该根据整个建筑的使用性质以及压应力的大小, 来合理地设计地基的承载力。当整个建筑所产生的压应力小于地基的承载力时, 整个建筑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压应力超出了地基承载力的范围, 则会造成地基的沉陷以及侧移, 严重威胁到整个建筑的安全。

1.2 地基沉降

地基的沉降主要与地基的土质以及外部压力有关, 如果地基的土质可压缩性较强, 那么在受到上部建筑压力的作用下, 会造成整个建筑以及地基的沉降。当外部压力过大时, 会将地基土中的水分以及空气挤出, 在沉降量不符合规范的要求下, 就会导致整个建筑物出现沉陷,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倒塌。

1.3 土坡失稳

土坡失稳主要是由于土质状况不佳、土坡结构被破坏, 或者是受到外界振动、地下水作用的影响下而发生的移动现象, 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性。

2 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2.1 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 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 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2.2 基础标高偏差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 (±0.00) 处, 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差较大时, 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2.3 基础防潮层失效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 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 造成墙体潮湿。

3 地基质量问题产生原因

通过对地基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总结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部分, 勘察阶段, 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阶段, 这是影响到地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3.1 勘察阶段

在进行地基设计之前, 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 对其地质水文状况, 气候条件以及周围构筑物的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取证, 然后结合实际条件制订出合理的设计方案。但是在实际执行时, 很多的勘察单位工作不认真, 没有按照规范的标准要求进行细致的勘察, 孔深不到位, 或者是抄袭相邻的地质报告, 种种行为导致勘察结果的不准确性, 不利于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设计阶段

设计是施工的基础, 在施工阶段都是完全按照设计图纸执行的, 所以设计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些设计单位对于地基的沉降量没有进行合理的计算, 在沉降缝方面没有进行合适的设置, 或者是对于基础的刚度没有合理设置, 导致基础刚度不足, 在后期使用中会出现沉降或者塌陷等现象。

3.3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决定地基施工质量的关键阶段, 也是地基成型的主要环节, 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会对整个建筑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施工成本, 对于施工材料的质量没有严格把关, 在施工中偷工减料, 导致工程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不高, 所以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 砂浆的强度偏低、灰缝不够饱满, 断砖应用的不够合理, 严重影响到地基的施工质量。

4 建筑地基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建筑地基的施工技术方法主要包含夯实法、换土法及注浆加固法等。首先应进行测量定位环节, 由施工单位依据试夯确立夯点布置图并进行逐一测放环节。同时在强夯开始之前应用推土机进行两次预压, 以确保场地平整。接着应对场地的高程进行细化测量, 确定夯点的布位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的确定点。倘若地基地下水位偏高, 则应在地基表面铺设半米至两米厚的中度或较粗的砂石垫层, 也可采用令地下水位有效降低的方式, 严防地基开挖设备的下降, 并有效抑制强夯过程产生孔隙导致的水压上升。在进行分段施工环节, 应按照由边缘到中央的夯实方向, 由一边发展向另一边。每次夯实完成一遍后, 应再次用推土机对场地进行整平处理, 在放线定位后可继续进行下一次的夯击施工。

该施工技术的加固顺序应遵循先深后浅、先对深层土进行加固, 而后依次进行中层图及表层土的加固夯实, 当整体完成一遍后再次履行一遍低能量的满夯施工, 如有条件还可用小锤进行二次锤击施工。在夯击过程中应按照事先实验确定的相关强夯标准参数科学进行, 保持落锤的平稳以及夯位的准确性, 对坑内出现的积水应及时予以排除。当夯击地段中含有水量较大时, 则应先进行砂石的铺设后再进行夯击。在每夯击完成一次后, 应用新土或就地取材的用周围土将夯击处填平后再进行后续的夯击施工。

在注浆施工环节, 首先应对施工现场的钻孔情况进行深入实地的勘察记录, 同时在硅化加固涂层之上应预留厚度为一米的不加固层, 有效防止浆液的上冒现象, 且在必要时还应进行夯填素土或采用打灰土层的施工方式。在浇灌浆液的环节应将其压力控制在0.2至0.4兆帕及0.8与1兆帕范围内。同时, 在涂层加固环节中一般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流程, 倘若土层渗透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大, 则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施工方式进行。而当相邻土层拥有不同的土质时, 应对具有较大渗透系数的土层先进行加固, 并应定期抽查浆液中的配比及其主要性能指标是否合理、注浆施工的顺序是否科学、注浆孔径、孔位、孔深及施工过程中的压力值是否满足相关要求标准。另外应在孔位平面图中编好相关号码的已完成注浆孔位进行细化标记, 注明其钻孔施工的确切日期, 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漏孔浇注的现象。倘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基表面或位于附近的建筑物出现变形情况, 应立即停止注浆施工, 并全面核查引发该现象的成因, 有效调整注浆参数, 确保地基施工各项环节的顺利进行。

5 结束语

地基是整个建筑工程中的基础结构, 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由于地基施工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所以给施工提高了一定的难度。在地基基础施工中, 施工环节比较复杂,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地基施工中, 应该协调好各个施工单位的关系, 确保工序的合理进行。在施工中, 应该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 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做好安全质量管理, 切实保证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 为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安乐.建筑工程中复合地基施工技术的分析[J].四川建材, 2009 (03) .

[2]安明.强夯法在大块石高填方地基中应用[J].施工技术, 2009 (10) .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篇2

关键词:房屋建筑 地基基础 工程施工

1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几个特点

1.1复杂性

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的地质和地形都存在着不同点,平原地区尚且如此,高原、丘陵以及山地等地区差异性更大,这样一来就使得我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一些建筑施工单位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季节性冻土、杂填土以及淤泥质土等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工程技术应对各类情况。

1.2隐蔽性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工序繁多,在完成一道施工工序之后,后一道工序接踵而至直接在前一道工序上进行作业,充分体现出来隐蔽性特点。这样一来,质检人员对工程质量检查难度很大,不能通过拆分等方式方法进行检查,不容易及时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和安全隐患。

1.3困难性

上节提出了我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特点,因此它的施工事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多样,进而体现出困难性特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的困难性特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是在地下作业,一旦出现事故所需要的操作工艺和技术也就较为苛刻,存在一定困难性;第二,由于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起到的是荷载作业,一旦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处理难免会影响到上部结构,因此,此项工程技术存在一定困难性。

1.4多发性

浅谈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篇3

摘要:在工程建设和施工中,地基基础建设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根基,其施工质量的问题也会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本文首先阐述了地基基础施工的概念,分析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探讨了如何加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旨在为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1地基基础施工的概念

地基是指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基础下方产生的变形不可忽略的那部分地层,而基础则是指将建筑物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构件或结构。作为支承建筑物荷载的地基,必须能防止强度破坏和失稳,同时,必须控制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不超过地基的变形允许值。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相对埋深不大,只须普通的施工程序即开挖基坑后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类型,称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地基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建造的基础,称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当上述地基基础形式均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利用深处良好地层承载力而采用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机具建造的基础形式,即深基础(常用桩基),以求把荷载更多地传到深部的坚实土层中去。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2.1首先做好项目的质量策划工作,包括项目经理部的建立、施工所需资源的准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核。

2.2把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关。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涉及的材料主要有水泥、钢筋、钢绞线、砂石等,要做到:①优选供货厂家,最好从厂家直接供货;②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③加强现场原材料的复试工作,以防现场错用或使用不合格材料。原材料采用供应部门集中供货到现场,项目经理部验收、检查、送检的方式,保证现场材料的可靠性。

2.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是设计人员对项目经理部人员交底,目的是让项目经理部人员熟悉领会施工图意图,二是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交底,目的是让施工班组掌握如何按规定要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有哪些。技术交底要清楚易懂,必要时应附图,记录要有责任人签字。

2.4施工参数的确定。由于各场地地基基础工程条件的差异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正式施工前都应进行试桩、试打工作,以确定有关施工参数、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2.5控制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关键过程是指技术含量高,過程结果质量对最终工程质量有较大影响,过程对整个工程具有制约作用。特殊过程是指过程的结果不能通过其后产品的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对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应按标准严格控制。

3 加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3.1 地基基础的选型

作为地基与建筑物的连接部分,基础能够将由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递给地基。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足够,基础的分布方式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可采用独立基础;如果地基非常软弱,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较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它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更高。如果基础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则采用作支承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假设地基承载力不足,属于软土地基,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由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或其它等构成的地基,那么在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泥沙,为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相应参数。在初步计算时最好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荷载,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得到平均的荷载位,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位,则用独立基础可能比筏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位,可选用满铺在全部面积下的筏形基础,如果介于在二者之间,则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

3.2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当地基土为淤泥,上层土层又较薄时,应采取避免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扰动的措施。如果是冲填土、建筑物垃圾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局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测试,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錾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

3.3各部位钢筋连接方式

转换层中钢筋的种类繁多,不同位置钢筋受力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部位应综合受力情况、施工难度、经济效益等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1)转换层大梁的主筋是转换层中最重要的受力单元,应采用最可靠且对钢筋无损害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冷挤压连接法。

(2)转换层柱钢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

(3)转换层主梁腰筋及箍筋、联系梁主筋、板钢筋一般采用闪光焊接。

(4)其他受力较次要部位,如联系梁架力筋及箍筋可采用绑扎连接。

4混凝土浇筑技术

转换梁混凝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块,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问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500mm。每层间隔时间1.5~2h。

(2)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半径1.25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

(3)楼板混凝土浇筑,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依回字型路线成排进行振捣,且排与排之间应有一定的搭接,确保混凝土不漏振,以保证密实度。为保证楼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墙筋外注有标高标志外,还应加设用钢筋制作而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证板厚,满足设计要求。

(4)泵送施工全过程除了按常规操作外,应注意以下几点:布管及拆管要严格配合施工顺序和施工缝留设要求:管泵送前,加强压送水湿润管和泵体,必要时将湿麻袋覆盖于泵管上,降低混凝土温度;泵送过程中,有泵管与溜槽配合,控制泵送冲击力,避免挠动深梁锚固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入模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中心温升值,固而降低入模温度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重要控制内容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地基工程是建筑施工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基基础施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工程建设。如果出现不合格的地基工程质量,就会导致整个工程质量受到影响,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地基技术施工技术并科学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王伟.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浅析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篇4

1 地基基础施工的概述

地基作为建筑物的重要基础, 需要地基及基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 地基基础作为地基的底部构造, 由于需要承担建筑物整体的荷载, 因此需要确保地基基础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稳固性, 同时还要控制好地基基础的变形及沉降的发生。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 当天然地基无法满足稳固性要求时, 则需要对地基进行稳固性处理, 处理完成后再在地基上进行基础的建造, 另外, 当地基基础无法满足具体工程要求时, 还需要采取特殊手段利用埋深大的基础形式, 即深基础形式来承担上部的全部荷载, 使其能够传递到深部土层中。即利用桩基来将上部的荷载传递到深部坚固的土层中, 确保地基基础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承载力。

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2.1 把握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关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时使用到的材料以水泥、钢筋、钢绞线及砂石等为主, 在选择这些材料时, 需要做到货比三家, 选择信誉好的厂家作为供货商。同时还要严把材料质量关, 做好材料验收和检查工作。为了避免施工现场材料错用或是使用不当, 需要做好现场材料复试工作, 原材料集中到现场后, 项目部需要通过验收、检查及送检等多种方式来有效的提高施工现场材料的可靠性, 使材料能够与施工具体要求相符。

2.2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为了确保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设计人员需要向项目部人员进行交底, 项目部分员能够充分的领会施工图纸设计的意图。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 使施工人员能够对施工的要求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掌握。技术交底过程中要确保做到清晰、明确, 同时还应有附加图, 交底内容记录要有相关责任人签字。

2.3 施工参数的确定

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 由于不同场地存在着条件上的差异, 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做好试桩及试打工作, 对相关施工参数进行确定, 确保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加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3.1 地基基础的选型

地基基础作为地基与建筑物相连部分, 通过基础能够将来自于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递给地基。当地基能够完全承受这部分荷载时, 则可以采取突出基础, 即基础的散布形式与竖向构造的散布形式保持一致性。当地基较为软弱时, 建筑物处于较高的情况下, 则需要采用筏形基础, 这类基础与地基之间的接触面较大, 但相较于突出基础来讲, 其造价相对较高。当基础土质较好时, 而地下水位也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当地基属于软土地基情况下, 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够, 因此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必要的处理。软土地基多以淤泥质土及混陷性黄土为主, 因此在处理胶需要对软弱土层的均匀性、散布范围及土质泥沙等进行查明, 作为地基处理方案制定的参数, 同时还要对房屋结构的荷载量进行计算, 得到平均荷载位, 并将其与地基自身的承载力进行对比, 以此来确保采用何种形式的地基基础。

3.2 桩基施工技术

在现代地基建设施工中, 桩基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基础形式, 分为现浇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三种基本的形式。

在这三种基本的桩基建设形式中, 现浇灌注桩因为其具有承载力大、适应范围广、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技术优势而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青睐, 在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中现浇灌注桩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成桩工艺主要是采用带有护壁套筒的钻机, 在实际的施工中由泥浆护壁, 通过水下来浇灌混凝土。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推广和应用桩基技术, 可以有效的克服桩底虚土和缩颈的缺陷。

相比较而言, 混凝土预制桩技术因为存在着振动、噪声和挤土效应等缺点, 而钢桩的造价非常高, 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3.3 地基加固技术

工程地基建设中地基加固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首先就是压密固结加固法, 该种方法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工地上, 通过采取强夯、降水压密、真空预压、堆截预压等措施来加固地基。其次就是加筋体复合地基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存在普遍性, 对于各种地质条件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理, 这种加固处理的方法可以通过砂桩、碎石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土搅拌桩等方法来实现。最后就是换填垫层法, 通过砂石垫层、灰土垫层等措施来实现, 但是其使用的范围比较小, 不适宜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3.4 各部位钢筋连接方式

a.转换层大梁的主筋是转换层中最重要的受力单元, 应采用最可靠且对钢筋无损害的连接方式, 通常采用冷挤压连接法;b.转换层柱钢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c.转换层主梁腰筋及箍筋、联系梁主筋、板钢筋一般采用闪光焊接;d.其他受力较次要部位, 如联系梁架力筋及箍筋可采用绑扎连接。

3.5 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 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间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来进行。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 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 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在梁柱节点处, 若钢筋太密, 振动插入不了, 则采取钢扦来插, 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 用人工振捣来弥补。楼板混凝土浇筑, 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 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地基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 直接关系到整体工程的质量, 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 需要施工人员掌握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 并将其在施工中进行应用, 确保施工质量的提高, 保证建筑物具有较好的稳固性。同时还要根据具体工程土质的特点, 并与施工环境及地基状况进行充分结合, 从而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 确保建筑工程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地基基础质量,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因此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 需要控制好施工质量, 做好地基基础的处理工作, 努力提高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确保建筑地基的稳固性。文中从地基基础施工概述入手, 分析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并进一步对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凤亮.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探讨[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1 (2) .

[2]张世红.试论工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6) .

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为了能够使房屋建筑的应用功能得到充分满足,就需要以地基基础施工的可靠、以及稳固为前提。相关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基础工程的前提,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会直接对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及其使用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确保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得到合理且高效的应用,就需要在充分认识地基基础施工特点的基础之上,把握相关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本文主要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施工主要特点

1)地基基础施工具有复杂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工程项目的开展在地质条件方面是极为复杂的。结合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来看,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当中,可能涉及到的土体土质包括淤泥质土、冻土、杂填土、以及湿陷性黄土等对多种类型。上述各类土体均会为地基基础施工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要求施工技术的应用更加的精准与可靠;

2)地基基础施工具有多发性特征

受到经验方面不足的因素影响,建筑工程相关人员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在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方案的选取存在问题。而以上问题的存在甚至会进一步演变成为整个房屋建筑的坍陷问题,由此而造成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损失问题也是特别严重的。

3)地基基础施工具有潜在性特征

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的角度上来说,各道工序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只有在高质量的完成上一道工序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的开展下一道工序施工。同时,地基基础施工作业在工序质量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突出的隐蔽性特征,要求在工程验收方面,特别关注此类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

2 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措施

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过程当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基基础土质,所采取的施工处理技术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整体表现为淤泥质土,同时上层覆盖土层相对较薄的地基基础而言,在施工过程当中,需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对淤泥土质产生不良的扰动影响;(2)针对整体表现为充填土或者是建筑物垃圾肥料,在其均匀性以及密实度表现良好的情况下,若为能够对其进行预处理,则无法将其作为持力层考量。总的来说,在对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施工方法进行选取的过程当中,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资料、水文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周边环境特点、以及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在对相关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选取最优方案。举例来说,某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所对应的地基基础质量较差,荷载水平较大。因此,为了使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结构整体性有所增强,降低可能存在的不均匀性沉降问题,可将桩基础、或者是人工处理地基基础作为备选方案。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挖孔桩对于地下水水位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在对建筑工程地基进行处理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对相关措施的合理选取,实现对整个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刚度水平以及强度水平的合理提升。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使整个建筑物相对于地基基础所表现出的不均匀性变形问题有更加良好的适应性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已确定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而言,需要通过测试试验的方式,为后期整个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3 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施工常见方法

1)地基基础施工中对强夯法的应用

在应用强夯法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确保测量定位工作的准确性。从具体施工操作的角度上来说,应当首先由施工方负责进行试夯操作,对夯点位置进行逐一的复核与确定。同时,为了确保强夯操作质量的有效与可靠,要求操作人员预先应用推土机对待强夯施工区域进行压实操作,此项操作也可确保整个待强夯操作场地的平整性。在完成上述操作后,还需要对整个待强夯区域的场地高程参数进行测定,配合放线控制的方式,确定具体的夯点点位(此环节操作过程当中,针对存在的地下水水位过高问题,需要通过在强夯操作表面敷设中粗砂层的方式,降低此区域内的超孔隙水压力数值,进而实现对地下水水位的合理降低目的)。

同时,结合现阶段的相关实践工作经验来看,在应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基础施工作业的过程当中,常见的施工顺序在于:先深部后浅部。首先对深层土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再对中层土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最后再针对表层土进行加固处理。在一遍强夯操作完成后,还需要设定在低能量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满夯处理。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夯击坑内可能存在的积水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可靠的排水措施。在单次夯击作业完成后,需要使用周边开挖土体,对本次夯击坑进行填平,填平完成后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夯击操作。

2)地基基础施工中对注浆法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应用注浆法进行施工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对注浆施工区域所加固的土层进行硅化处理。因此,为了确保此区域内土层整体结构的稳定与可靠,就需要预留具有一定厚度的不加固土层,这一厚度的推荐值为1.0m。通过预留不加固土层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注浆加固过程当中,出现浆液上冒方面的问题。

从具体的施工作业实施角度上来说,在注浆施工过程当中,其浆液压力的控制标准应当按照如下方式落实:(1)初始状态下的灌注浆液压力应当控制在0.2MPa~0.4MPa范围之内;(2)完成状态下的灌注浆液压力应当控制在0.8MPa~1.0MPa范围之内。在对土体进行加固处理的过程当中,常规状态下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自上而下。但针对渗透系数自浅部向深部增大的土体而言,加固处理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当为自下而上。为了保障注浆施工质量的稳定与可靠,还需要在实际施工中安排专人对浆液配合比、以及相关性能指标进行抽样检查。一旦发现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就需要立即停止注浆操作,并对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及时查找,优化注浆参数后恢复注浆操作。

4 结束语

大量的工程施工经验证实: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成本方面来说,都会不同程度上受到施工技术实施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建筑工程中最为基础性的地基基础施工作业而言,其相关施工技术措施与方法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总而言之,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方面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在明.北京地区高層和大型公用建筑的地基基础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11-23.

[2] 陈恒,周翠英,何兴等.基于GIS的重大工程地基基础模块设计的关键问题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4):633-636.

[3] 金永树,张家国.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引起的附加沉降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4):154-155.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地基基础施工是房屋建筑的主要环节, 由于其属于隐蔽施工, 不具备二次修复的功能, 一旦投入使用, 较难再次进行修补, 因此必须保障地基基础施工的有效性, 目前房屋建筑工程中影响地基稳定的因素比较多, 如地基变形、塌陷等, 为保障房屋建筑地基稳定和安全, 必须采取可靠的施工技术, 一方面保障地基基础的实用性, 另一方面确保房屋建筑的稳定性。

1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环境

1) 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地基基础施工环境处于地下位置, 由于我国地下地质结构复杂多样, 导致地基施工环境存在较大的复杂性, 尤其是高原、山地等, 更是增加地基施工的难度, 例如:部分地区在进行地基建设时, 常常遇到冻土、填土等类型的环境, 不仅增加施工的压力, 而且导致施工环境缺乏强烈的控制性。

2) 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多发性。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多发性主要是指在地基施工过程中, 较容易发生地基事故, 施工环境的多发性, 不仅会导致工程处于不合格、不达标的情况中, 而且极大程度的浪费了施工材料和费用, 严重时还会引发连贯性的施工事故。

3) 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困难性。房屋建筑工程本身即是复杂的, 其对应的地基基础施工同样具备复杂性, 因此增加施工环境的困难度。例如:地基受到整体房屋建筑的荷载作用力, 如果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定会影响到整体建筑的稳定度, 引发连锁事故;地基施工环境处于特殊状态, 要求具备较高的修补技术, 无形中增加地基施工的困难性。

4) 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严重性。地基施工环境具备特殊性, 其全部施工范围处于地下, 如果发生施工故障, 无法保障有效的方法对其补救, 房屋建筑企业丧失大部分成本资金, 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 部分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严重性, 有很大的机率会造成人员伤亡。

5) 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潜在性。由于地基基础施工环境的本质, 促使其具备潜在性, 地基主要对房屋建筑起稳定性作用, 基本采取逐层完成的情况, 前一项施工步骤完成后, 后一项施工步骤在此基础上进行, 即可将前一项施工覆盖, 施工人员很难在完工后对整体地基工程进行质量检查, 导致地基施工埋下安全隐患, 影响房屋建筑的整体。

2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方法

1) 搅拌法。搅拌法是利用搅拌机将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材料进行搅拌、调和, 通过调节搅拌速度保障地基基础施工材料实现由软到硬的变化, 以八米到十二米的地基工程为标准, 满足其对搅拌材料的需要即可。

2) 振冲法。振冲法取决于振水冲击的含义, 其在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地基土质性质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振冲法。例如:通过振冲法作用于粘性土质, 在土质和桩体共同组成地基后, 此方法以十米为深度标准, 实现地基基础施工处理。

3) 预压法。预压法重点是处理地基基础施工环境中的软土质, 采取“等重替换”的思想, 采取同等荷载的物质预先压在地基的土质结构上, 目的是排净软土质中的水分, 促使其达到稳定的状态, 保障土质的坚固性, 此方法基本用于处理十米深度的地基, 如采取真空状态的预压, 可实现十五米左右的深度。

4) 换填法。地基基础施工必须达到满足建筑本体需要的荷载, 换填法主要用于当地基无法满足建筑荷载需求的情况中, 利用土层替换或者填充, 满足建筑荷载, 找出地基中无法满足荷载或不达标的土质, 挖走并填充上密度更高, 更适合地基稳定和支撑的土质, 并对其进行密闭处理。

5) 砂石柱法。砂石柱法以振动为主, 利用沉管砂桩、沉管碎石桩为对象, 将工程以压倒的方式, 按照地基基础施工的设计, 按入土体中, 振动工具会在土体中占据一定的体积, 然后将其他压力作用在土体中, 在外力的作用下, 土质会呈现密实、稳定的状态, 最后利用重复的砂石振动, 形成砂石柱, 保障地基基础施工的稳定, 其作用的地基深度可为十米。

6) 强夯法。强夯法即是利用高空压力, 实现地基加固。例如:可利用重锤的物理能量, 作用于地基, 保障地基在接受高压力的同时, 形成密实、稳定的土质, 此方法可提升地基基础的荷载能力, 比传统地基基础施工的荷载承受力高出3倍左右, 标准地基作用深度可高于十米。

7) 挤密桩法。挤密桩法主要是利用机器在地基基础的表面打孔, 然后将地基中的土在孔中排除, 将具备稳定性的土质灌入到土质的空隙中, 最后形成土桩支持地基的稳定。

3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

1) 基坑支护技术。基坑支护技术分为两种, 一种为逆作法, 另一种为排桩法。目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较为常用的为排桩法, 通过相关的设备, 利用基坑土层对土体进行支撑, 一般的设备结构包括锚杆、悬臂式, 其在地基基础施工中常用的工艺包括泥浆法和套管法, 利用排桩法实现基坑支护时, 首先要对排桩孔进行灌注式的施工, 降低后期地基养护工作的繁琐性;逆作法主要是利用降低房屋建筑荷载对基坑的影响, 因为其在房屋建筑施工时需要基坑的附近, 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因此其在施工时, 具备较高的技术要求, 同时需要遵循较多的规则, 较低基坑支护技术实施的效率, 其在基坑支护中不常采用。

2) 土方开挖技术。土方开发技术是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中的基本技术, 同时其是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最先投入使用的。土方开挖技术需对地基基础施工方案进行规划, 重点是工艺、流程以及设备选择等方面, 开挖时, 控制地基孔的位置, 以五米为硬池力层的深度, 保障土方开发环境的科学性。

3) 固结排水技术。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 在起初建设阶段, 含水量非常高, 为避免水分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可采用固结排水技术, 实现地基土体的加固。首先在地基上方, 架设排水用的井, 满足建筑地基对排水的需求, 保障地基的干燥, 避免过分的水影响地基的稳定性, 然后利用排水提高地基的基础稳定度, 最后在保障地基水分适中的情况下, 实行其他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实现地基基础的高强度和高荷载能力。

4 结束语

目前, 我国经济的发展, 房屋建筑成为热门的行业, 人们对房屋的关注度已经深入到质量方面, 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首先需提高地基基础的稳定度。基于房屋建筑地基基础稳定与安全的要求, 提出合理的施工技术, 将其投入房屋建筑地基建设中, 在保障房屋建筑稳定的同时, 确保社会公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推动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兵.建筑工程地基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 2012.

浅析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特性,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地基工程作为整体工程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地项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所以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需要努力的提高地基施工技术, 确保房屋建筑安全、高效的进行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 地基施工严格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验收。

1地基施工技术的特性

房屋建筑地基作为整体工程的基础, 需要承载房屋建筑上部的总体质量, 同时施工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复杂的地质环境下, 软土地基较为常见, 这就给地基的施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所以需要努力提高地基施工技术水平, 确保地基的质量。在地基施工过程中有采用的地基施工技术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1.1剪切特性。地基需要承载建筑物上部的整体重量, 这就对其承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一旦地基承载力不足, 则会导致结构或是边坡失稳现象发生, 有应用作用下导致剪切破坏, 所以在地基施工过程中, 需要确保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剪性。

1.2压缩特性。由于建筑物具有较大的沉降和差异沉降, 地基具有高压缩性, 这就需要所采用的地基施工技术要具有较好的压缩特性, 从而有效的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1.3透水特性地基基础出现渗漏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特别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会有流沙和管涌产生, 所以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来控制地基土的透水性, 有效的降低水压力给地基带来的影响。

2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2.1地基基础的勘察技术

2.1.1需要对房屋建筑的总平面图进行分析, 根据房屋建筑的结构、基础形式及性质来对房屋建筑的荷载力进行判断, 并根据判断的结果来对地基的基础埋深及允许变形的范围进行确定。2.1.2在地质勘察过程中, 需要对地基所处区域内的地质类型、特性进行查明, 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对不良地质类型、成因及分布范围进行判断, 依据所得出来的数据来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2.1.3在高层建筑物勘察过程中,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地基均匀性的要求, 则需要进行勘探点的设置, 单栋高层建筑物则设置4个以上的勘探点, 即便密集的高层建筑勘察点每栋也不能少于1个。2.1.4在勘察过程中, 需要详细计算勘探的深度, 确保将勘探深度控制在主要受力层上, 在对地下室或是裙房的抗浮桩和锚杆进行设置时, 需要确保其勘探孔深度要达到抗拔承载力的要求。2.1.5在取样和测试时则需要根据地层结构和地基土的性质来对勘探点的数量进行确定, 一旦地质性质不均匀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原位测试的方法。

2.2支护设计和土方开挖

2.2.1清除挖方区域的障碍物, 搬迁区域内的地下排水管道和电缆等, 同时绘制出现场地的平面图, 以确定开挖的路线、边坡坡度、排水渠道和集水井位置等。同时设置测量控制网, 把握控制的基线、轴线和水准点, 经过反复审核后, 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施工控制的依据, 同时还要保证场地内不会积水。2.2.2施工工艺方面, 采用反铲挖掘机挖掘较硬的土质, 并用岩石粉碎机处理岩石。反铲挖掘机分层挖掘较深区域, 运土的汽车放置于反铲的一侧, 减少回转的角度, 开挖面积较大的基坑, 反铲机应该呈“之”字型移动, 而自卸汽车数量应该结合挖掘机的大小进行确定, 并按照生产效率和工期的要求, 保证挖掘工作的连续进行。2.2.3在土方开挖完成后, 基坑形成后, 需要做好适当的保护工作。特别是需要做好测量控制桩的保护工作, 同时还要避免基坑受到挖掘机的撞击破坏。利用设置排水渠道和集水井来避免基坑周边存有积水, 同时在场地还要保持一定的坡度, 避免基坑和场地受到积水的浸泡。对于夜间施工时, 则需要确保照明设施的完好性, 避免出现超挖现象。

2.3地下水的控制

2.3.1承压的含水层渗透系数。从上至下呈现逐渐加大变化, 如果降幅相同, 则降水井越深, 单井的出水量就越大, 而井深超标, 则会削弱出水量对水位降幅的正面影响。管井的井深要比基坑挖深深6m左右。2.3.2含水层的土质。通常为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交互层, 这些土质的渗透性差, 不利于出水, 井深可打至基岩底部, 利用底部的砂层、卵石层, 提高渗透系数, 形成完整井。2.3.3对于面积较大的基坑, 可以采用在坑内进行布井,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管井的数量, 而且还能够保护基坑周边的环境。对于基坑面积较小的情况, 则需要在基坑内外分别进行布井, 并在布井控制过程中有效的降低对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2.3.4基坑开挖的深度已经接近交互层, 可以深入到下部的粉细砂层进行深井降水, 将交互层底部的含水层承压水头, 降到基坑的底部以下。如果开挖的深度无法揭穿相对的隔水层, 并且隔水层的厚度无法抵抗承压水头的压力, 则要减压降水。

2.4基坑监测技术

2.4.1基坑边坡变形观测, 了解基坑支护的变化状态, 以监测数据为依据, 结合开挖的地质情况, 对支护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如果发现基坑支护存在异常情况, 则应该采用支撑或者回填等方法, 提高基坑边坡的安全系数。2.4.2监测的内容除了量测基层位移情况和观察地表开裂的位置和列宽, 还要对基坑的渗水情况和漏水情况变化进行观察。2.4.3布置监测点, 选择在基坑支护变化最大的地段, 或者局部地质绿色人居条件不利的地段。2.4.4在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测技术, 需要对基坑的位移进行测量, 定期由质检人员对地表开裂、基坑渗漏及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在支护施工过程中, 需要每天都要监测一次密度, 在基坑开挖和变形稳定后才能减少监测的次数。当施工处于雨季时, 则还需要对水害来源进行监测, 对渗水的原因进行查明, 采取切实可行的排水措施。在开挖过程中, 还需要随时观察基坑顶部侧面位移和开挖深度的比值, 采取科学有效的支护方法和加固措施, 确保施工的安全。

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的带动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 人们对房屋建筑的施工要求不断提高, 这就需要在当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强化施工的质量, 特别是要控制好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 采取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 确保地基施工的质量, 从而有效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艳峰.浅谈建筑物地基处理中的注浆加固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 .

[2]孙健, 吴迪.浅谈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 2011 (9) .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应用 篇8

1.1 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 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如:淤泥质土、杂填土、冻土、季节性冻土、湿陷性黄土等。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溶岩地质。同时, 中国又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方案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 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实例时有发生, 所造成工程建设中的巨额浪费十分惊人。

1.2 严重性

地基基础设计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由它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损失, 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要投入的成本大得多。

1.3 潜在性

从工程结构的施工流程来看, 因后一道工序绝大多数都会覆盖前一道工序, 故工程质量具有隐蔽性, 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部分工程的检查验收, 存放完整的验收资料的原因所在。

1.4 困难性

与其他部位的工程事故相比, 基础工程因其施工的部位的特殊性, 导致其处理难度大。①基础工程属于一种地下工程, 位于地下, 一旦出了事故, 处理起来特别麻烦;②一旦上部荷载加到基础上, 那么事故的处理必定影响到上部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有的至今尚未解决。

2 确保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

2.1 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工程勘察报告是用来全面反映建筑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 为以后的施工设计做必要的指导工作, 并预测可能发生的基础工程事故并加以避免。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对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点对勘察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 在勘查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如果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 不符合设计上对压缩厚度的需要, 那就不可能正确计算出地基的沉降以及桩的承载力, 也就达不到基础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 钻孔深度必须符合基础的承载力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要求。因此钻孔深度由设计要求确定。如果勘探数量不足, 或分布不均匀合理, 再加上钻孔深度不够, 则不能表达出地质的全部特性, 导致施工不合理, 并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受力分布不均匀, 从而导致建筑物开裂或沉降等现象, 造成严重工程事故和巨大的经济、人员损失。

2.2 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场地的地质条件和结构形式, 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 在经济与适用的前提下, 要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缝或损坏, 以及局部不出现重大损坏。

基础结构设计人员要严格根据勘探报告给出的数据, 严格计算基础的实际土压力和出处最大承载能力。若对勘察报告有怀疑, 可以再到现场做荷载试验。大中型工程在天然地基上施工时施工员应再次审核承载能力特征值。一旦发现地基倾斜或者沉降较大, 必须立即停工, 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 采取必要措施, 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3 加强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下面以某地住宅工程为例, 浅谈如何做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该工程为框架结构7层, 下设架空层, 层高2.1 m, 上层层高均为3.0 m。场地内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填土、淤泥、粉质粘土、含泥中粗沙和砂质粘土等。

3.1 地基基础的选型

基础是地基和建筑物之间的连接体, 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足够, 基础的分布方式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 可采用独立基础;如果地基非常软弱, 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 则需要采用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有较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 与独立基础相比, 它的造价更高。如果基础土质较好, 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 则采用作支承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如果地基承载能力不足, 属于软土地基, 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在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以及分布、土质泥沙, 为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相应参数。在初步计算时最好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荷载, 以便选择正确的基础类型和施工工艺。

3.2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当地基土为淤泥, 上层土层又较薄时, 应采取避免施工中对淤泥土和淤泥扰动的措施。如果是建筑物垃圾废料、冲填土, 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 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 未经过处理就不能作为持力层。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 应综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建筑物对地基要求, 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设计型式, 周围环境条件、施工条件、材料供应情况等因素, 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时,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局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 必须进行测试, 同时为施工质量的保证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 建筑地堑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 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并记录。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基层法、沙石桩法、强夯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灰土挤压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石灰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预压法和土挤密桩法等。

对房屋基础的处理, 要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形式与功能要求、荷载分布和大小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相邻建筑基础情况和抗震裂度等之后确定施工方案, 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

近年来, 复合地基在现代房屋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 这种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层承载力, 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 能够很好地解决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问题。

4 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

4.1 强夯法

在采用强夯法时, 首先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定位。在操作上, 应由施工单位试夯, 确定夯点布置图, 并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在进行强夯前, 事先要用推土机预压2遍, 才能保证场地平整, 再对场地高程进行测量, 夯点布置测量放线控制确定点。如果遇到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 则使用降低地下水水位的策略。或在表面铺设0.5~2.0 m厚的砂石垫层或中粗砂, 从而有效防止施工设备以及基础下陷和减小夯实带来的超孔隙水压力。

此外, 要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 坚持以一边夯向另一边或以边缘夯向中央的顺序。在处理地基时先夯实一遍, 用推土机整平场地, 并进行放线定位后即可接着进行下一次夯击。一般来说, 强夯法的加固是顺序是:先深后浅, 也就是先加固深层土, 然后加固中层土, 再加固表层土。在夯完一遍后, 通常要以低能量再满夯一遍, 假如条件允许, 用小型夯锤击为最佳。另外, 在夯击时必须要按照试验确定的实验数据, 落锤应保持平衡, 保证夯位准确, 但是如果夯击坑内有积水的现象, 必须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如果夯击地段含水量过大, 先要铺一层砂石, 然后再进行夯击。每一遍夯击完成之后, 都要用周围的土或新土将夯击坑填平, 再开始下一遍夯击。

4.2 注浆法

当采用注浆法进行施工时, 是硅化加固了的土层, 通常要保留厚度约为1 m的不加固土层, 以防止浆液上冒, 必要时还要打灰土层或夯填素土。在一般情况下, 灌注时浆液的压力应控制在0.2~0.4 MPa (始) 和0.8~1.0 MPa (终) 的范围内。对于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 但是如果越往下土的渗透系数越大, 则应改为自下而上。此外, 还要经常抽查浆液里的配比和性能指标、孔径、注浆孔位、孔深注浆的压力值要求等,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审核。除此之外, 还要及时在编好号的孔位平面图上对已注浆孔标记并且注明钻孔日期。在施工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漏孔的情况, 如果出现问题, 必须立即停止注浆并查找原因, 调整注浆参数。

5 结语

施工技术的措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成本。在实际施工中应该结合工程的气候条件、工程结构状况、工期紧迫程度等因素, 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对策, 才能有效地应对施工问题, 保证工程的进度及工程质量。如果不提前做好应急对策, 以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 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

摘要:地基基础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起决定作用, 地基和基础稳固是保证房屋建筑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地基基础是保证建筑物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的关键之一。因此, 基础的设计以及施工将对建筑物的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建华.干振碎石桩施工技术应用浅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5) .

[2]邬毛志.利用钢管桩实施基础托换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浅谈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篇9

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必要性分析

无论是何种建筑物, 建筑荷载力会转移至地基, 若地基强度较低, 上部建筑强度加高, 会形成一定高低差异, 进而增加地基荷载应力, 引起建筑变形。因此, 为确保建筑物使用性能, 提高建筑物安全度, 必须加固处理建筑地基。但部分建筑物, 需选择两种处理方法, 方可达到加固效果, 实现预期目的。所以, 按照建筑类型, 合理选择处理方法、施工技术十分关键。针对建筑工程, 强化地基工程处理, 是建筑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地基施工技术先进与否, 对整个工程质量、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

2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要点分析

首先, 施工准备。在建筑工程开工前, 需开展现场调研, 采集地质资料, 合理安排施工流程, 选择最佳安全措施, 确定安全技术指标。对于现场隐患, 需指定预警处理计划。按照现场环境检查状况, 掌握周边区域建筑物分布、地下管线分布状况。按照施工现场便利状况, 合理配置工程量计划, 选择机械设备数量、型号, 严格施工材料选购, 加强材料进场控制, 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地基处理。

其次, 施工阶段。在土方开挖过程中, 严格测量标高, 防止出现超挖现象。针对C10砼垫层, 在浇捣过程中, 必须留置表样、同条件试块, 在做试块时, 需加强监理监督, 实施实验室养护。根据施工图, 准确计算下料单, 按照钢材定尺长度, 统一下料。在绑扎之前, 将模板内杂物清除干净, 控制合理砌墙砂浆灰比, 在模板上, 设置水平标高线。待绑扎结束之后, 保证钢筋清洁度。针对模板接缝, 防止出现漏浆问题。针对模板支撑系统, 选择韧性较好、质量较强、抗变形强度好、抗潮湿腐朽性能强的木材。在浇筑过程中, 减少转载次数, 以最短时间, 由搅拌点运输至浇筑点。选择振捣器时, 做好插捣有序, 防止漏振, 控制振捣延续时间, 确保砼表面不沉落, 出现浮浆。

第三, 质量检查与验收阶段。针对地基施工阶段, 选择材料物资需具备出厂合格证, 材料强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桩身垂直与接桩偏差在合理误差范围内。根据相关规定, 给予桩基静载试验。如有必要, 待沉桩施工15d之后, 若土强度恢复, 即可开展程序试验, 严格控制预制桩桩头, 确保基坑内预留锚固长度。提高接桩焊缝牢固度, 防止出现漏焊问题。在压入土中铁件时, 实施防腐处理。提高操作进尺均匀度, 仔细记录施工状况。同时, 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 提高振捣准确性、强度与密实度, 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3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首先, 绘制施工图纸。针对设计图纸而言, 是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的交流介质, 通过施工图纸, 可准确反映设计者设计理念, 为建筑工程施工减少不少麻烦。因此, 在建筑工程中, 绘制施工图纸, 是设计工作的关键性内容。采取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在设计时, 利用图形设备、计算机技术, 协助设计人员开展设计工作, 在立面与平面绘制时, 通过简单绘图命令, 完成各项工程纹样设计与尺寸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 绘制工程立面图与工程平面图, 准确反映设计者意图, 按照图纸定义颜色, 建立三维模型, 进而弥补施工漏洞与设计缺陷。同时, 计算机辅助软件也存在一定缺陷, 在施工设计中, 需选择最佳、适用的辅助软件绘制图纸。

其次, 预压法。在构造建筑物前, 在建筑场地拟加一定荷载, 促使基坑土体能够排出孔隙水, 提高土体模式度, 减小孔隙体积, 进而提升地基承载力、稳定性。在地基处理技术中, 预压法十分有效, 在冲填土、淤泥土等饱和粘性地基中较为适用。根据预压方法, 可分为堆载预压、真空预压两种方法。针对一定深度地基, 通常选择真空嘴呀, 预压深度可大15m。然而, 在真空预压施工时, 需将排水竖井设置于地基内。同时, 堆载预压可分为砂井地基、天然地基两种, 按照软土层厚度, 确定选择而何种预压方法, 若软土层厚度超过4m, 可选择砂井竖向排水进行预压。若小于4m, 可选择天然地基进行堆载预压。总体而言, 针对地基稳定性、沉降问题, 可选择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

第三, 智能优化处理。针对工程质量而依然, 技术处理、施工技术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处理地基工程时, 施工人员需掌握地质勘查资料, 在施工时, 比较分析地质状况, 若发现地址报告与地基施工技术不相符, 需及时向甲方单位汇报, 实施施工技术优化。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建筑施工, 施工技术日趋复杂, 在组织施工过程中, 邀请专家评审方案, 避免工程出现不必要事故, 最小化施工风险。在地基施工前, 施工人员采取智能化手段, 动态分析施工环境、设计图纸, 构建施工模型, 确保施工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根据设计方案, 管理现场施工, 确保各项技术指标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禁止随意更改。

4 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城市建设建筑, 主要是卫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 而质量决定了建筑寿命与人们安全, 在建筑施工中, 地基工程十分关键, 地基工程质量高低, 取决于施工技术要求, 只有做好充足准备工作, 采取科学技术方法, 方可防止地基质量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掌握每道工序特点, 针对各种常见质量问题, 需给予针对性解决处理, 确保每道工序的有机衔接, 进而提高建筑地基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篇10

【关键词】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在房屋建筑中,地基是指主要承受建筑物载荷的部分地层,基础则是指把建筑物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下部分的结构。对地基和基础的要求是要能够防止建筑物强度破坏以及失稳,如果地基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就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地基基础工程的隐蔽性,使得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尤为重要。一旦工程竣工,基础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很难被发现,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再进行处理,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危害,也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害。因此,针对多样化的建筑特点,采用科学、适宜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隐患和事故,是当前房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我国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现状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对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家修改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强调了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性。下面对我国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现状进行总结,以找到提高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和技术的有效途径:

1、施工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为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房屋建筑设计水平日益提高,不同的设计方案对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施工技术的多样性,只有采用适宜的施工技术,才能确保地基基础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我国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一些特殊的、不良的地质、地貌分布广泛,如冻土、溶岩、湿陷性黄土、淤泥质土等均不利于工程的建设。对于地震频发的地带,还要对地基基础工程加设抗震防裂的加固处理措施,这就增加了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在实施时应综合考虑。

2、施工技术确保地基基础工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研究已有了显著发展。1984年,GBJ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发布,到89版国家标准体系已全面引入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明显提高了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3、强化施工过程的技术监测

由于地基基础工程的隐蔽性,使得施工质量尤显重要,一旦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就需要强化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工作,及早发现事故隐患,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提高基础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建筑物整体质量。我国地基基础工程中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监测原件及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反分析技术、远程监控技术和自动报警系统等。

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1、地基基础的分类及选择

基础类型主要分为天然地基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其中,天然地基浅基础是指基础直接坐落在天然的未经加固的土层之上,又可细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和筏板基础等类型,其施工特点是埋层较浅,一般在3米以内,多层建筑中常在1.5米左右。桩基础的分类较为复杂,按承台位置的高低可分为高承台桩基础和低承台桩基础;按承载性质不同可分为端承桩、摩擦桩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桩基础;按桩身的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木桩;按桩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竖向抗压桩、竖向抗拔桩、水平荷载桩和复合受力桩;按桩的直径大小可分为小直径桩(≤250mm)、中等直径桩(250-600mm)、大直径桩(≥600mm);按成孔方法可分为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挤土桩;按制作工艺可分为预制桩、灌注桩;按截面形状可分为方形截面桩和圆形空心桩。

2、地基基础的加固

当所处地基基础为软弱土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房屋的不均匀沉降。地基加固的方法有很多,工程建设中常采用的方法是采取措施使土中孔隙减少,土颗粒之间紧密,密度加大,土的承载力提高;另一类方法是在地基中加入各种物料,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把土颗粒胶结在一起,使地基承载力加大,刚度提高,变形减少。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

①强夯法

该方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起吊到6-30mm高度后,自由落下,给地基土以强大的冲击力,迫使土层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在夯击点周围产生缝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使孔隙水和气体溢出,土料得以重新排列,提高密实程度,加大地基承载力。强夯法是我国目前最为常用和最经济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强夯法对处理砂土、碎石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有较好效果。

②预压法

该方法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地基沉降问题,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对处理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有明显效果。预压法又可分为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两种类型,前者适用于小于4m的软土层厚度,后者则适用于大于4m的软土层厚度。

③水泥土搅拌法

该方法适用于处理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素填土、粘性土及松散砂土等地基,又可分为湿法和干法。

④高压喷射注浆法

该方法是以高压旋转的喷嘴将水泥浆喷入土层与土體混合,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加固体。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

高压喷射注浆桩法地基加固处理

三、提高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途径

1、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应详细了解工程选址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做好工程前期勘察工作,为下一步的建筑设计提供详实的地质勘察报告,并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一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筑设计应以适宜的地形条件为前提,适宜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合适的建筑场址都是建筑设计时首先应考虑的建设条件,这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和技术

施工方案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应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工程前期的勘察报告,拟定科学适宜的施工方案,规范整个施工流程和技术,对提高施工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上一篇:防爆性能研究下一篇:沼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