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2024-04-24

人大制度建立历程(通用8篇)

篇1: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据人民日报: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全面系统地建立起来。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同年7月,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三十三次会议,决定改期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从此,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各级人大工作全面恢复,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也再次走上正轨。

从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开始,全国人大代表提案分为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标志着人大代表议案与代表建议制度正式建立。

1987年6月,在总结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同代表联系的几点意见》,正式确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共同联系全国人大代表。

1992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五次会议通过代表法,标志着中国各级人大代表工作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1993年9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2003年首次邀请港澳代表参加执法检查。

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提出《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以中发【2005】9号文件批转下发执行。

2006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代表法的决定。2011年1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3年8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通过《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篇2: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1.法律文本赋予地方人大重要地位和职能,但实践中人大职能地位实现程度受制于极其复杂的因素。要从“文本—现实”坐标定位地方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30年来,地方法制建设在不断推进,地方人大也在不

断创新。但是,无论做出多大的努力,文本上的制度设计和现实中的制度运行总是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应该担负宪法法律规定的诸多重要职权,但如果仅从理论逻辑或法律条文出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过于理想化的,而现实中人大职能的行使却又很不理想。如何恰切地认识和把握地方人大的职能作用?从30年乃至50年制度建设的实践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置于文本与现实两个维度构成的坐标系中,既从理论层面思考,又从实践层面观察,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地方人大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方位[1]。

国家政权机关的地位和职权必然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法律上赋予地方人大诸多重要职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也表达了人民民主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但是,实践中地方人大地位和作用的实现程度,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某一职权的行使程度、行使方式、行使的绩效,受制于体制的、机制的、观念的,甚至经济的和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党政关系法治化的程度、特定时期党的政策主张等,对其影响更直接;有的时候与权威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以至作风、威望等也有很大关系。突发的社会和政治**,也会强烈地影响到对局势的主流判断,从而影响到人大制度的建设发展。如果对政治发展进程和制度变革的节奏难以自如把控,可能引起某种既定平衡以至政治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使行动者(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不会单纯追求抽象的理念或强调落实法律文本之规定,而更倾向于采取规避风险的策略。由是观之,地方人大的某些文本权能,在当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现实中依然受到很大制约[2]。

从这样的角度审视地方人大的历史和现实方位,就是不仅要坚定地方人大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也要理解人大制度前进的渐进性和阶段性。人大制度建设既得符合人民民主发展的方向,也得考虑其现实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清晰认识人大工作和人大制度建设中哪些是可以做而且能够做得更好的,哪些是需要继续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的,哪些是超越现实许可暂时无法做到的,从而使地方人大的探索创新更有成效,更能发挥出它的价值[3]。

2.地方人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和效果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有很大区别,很大程度上缘于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地方人大建设有待进一步稳定化和法制化。

正因为人大职能实现程度受制于复杂的因素,所以地方人大各项职能的行使在实践中并不平衡,有的职能如立法权行使得相对充分,有的职能如对财政预算的监督事实上存在很大的伸缩性,有的职能如监督权的许多规定能否落实取决于各种环境因素而非人大自身原因,甚至有的职能被长期搁置在文本中或仅限于形式上行使。很大程度上,地方人大制度创新能否产生理想绩效,与经济社会条件成熟度相关。如果不能产生预想的绩效,可能意味着不甚符合政治社会现实,或者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尚未成熟;如果地方人大进行的创新产生了预想的绩效,必定是某一方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已相对成熟。

回顾上世纪80~90年代地方人大创造出的那些监督方法,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那些制度“创新”大都回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而主要运用宪法和法律以外的方式,回避“刚性”的监督手段而采用相对柔和的手段。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方式,如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和预算多限于形式上的“行使”,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和罢免等基本被“搁置”不用。这曾经被戏称为“走小路不走大路”。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现实中地方人大在地方国家政权中的定位并不如宪法法律文本中那样“清晰”,现实中党政关系也不比“理论上”那样容易理顺,不仅仅是法律对地方人大监督职权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最关键的是地方人大行使宪法法律规定的“刚性”的监督手段的社会、政治条件尚不具备,把法律上的东西落实在现实中尚有很大的障碍。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加强监督,根治腐败,建立廉洁、透明、高效政府,保证司法公平公正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为此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在现行体制和现行法律状况下也能运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法律监督,保证法律的遵守和执行的形式,这就有了监督制度“创新”。而地方人大“创造”的这些监督方式,灵活性较大,可软可硬,一般也不涉及处置,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想出手时就出手”,这就给地方人大很大的操作弹性。正因为这样,这些“新”的监督方式一时间向全国各地方推开。

篇3:建立学习档案 展示成长历程

一、运用各类“激励卡”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想法, 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 而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 科学地进行评价, 尽可能创造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产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动机, 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卡”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应用, 主要通过写纸条, 记载各种激励语, 用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 来传达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激励。

比如, 对于学生的进步或退步, 教师改变在全班同学面前或当面交流的方式, 在纸条上写几句鼓励或语重心长的话, 交给学生。如“很高兴看到你进步了”“最近你是否有心事?可别影响学习了”等等。针对学生的表现, 让学生把教师写的纸条传达给家长, 主要是写一些最近较好的事情, 如“你的孩子最近字写得特别好, 希望继续努力!”“你的孩子现在上课非常认真, 也非常爱动脑筋, 希望保持下去!”学生肯定要看, 而且一定会给父母, 谁不想得到父母的夸奖呢?一张小小的纸条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期望和关注, 学生觉得老师关注他、在意他, 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有几个同学会把老师的小纸条一条一条地存着, 有时会偷偷地拿出来看, 这种交流具有无形的力量, 将会一直激励着学生。

二、积累各种“优点单”

“优点单”记录了学生在各方面的优点和突出表现, 这些优点可以是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习惯上的等各个方面的。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激励。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 然后教师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 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学生看到“优点单”上写着的优点, 一定会很惊喜,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想到自己的闪光点, 增强自信心。教师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展示积累的各种“优点单”, 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建立课堂表现记录表

课堂表现记录主要是对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予以评价记录, 这种记录相对比较及时, 内容具体, 简洁明了,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记录课堂观察检查表、记录精彩的提问、记录有创意的想法、记录各单元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等方式来记录课堂表现情况。

(一) 填写课堂观察检查表

(二) 记录精彩的提问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 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记录学生的精彩提问, 并作适当的评价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学生经常提出一些精彩的问题, 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记录下来, 然后放入他们的学习档案袋中, 供以后回忆反思。

(三) 记录有创意的想法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限的, 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记下当时的思想火花。例如,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 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有位同学就提出:利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把圆平分成16块, 每4块拼成一个三角形, 可拼成4个这样的三角形, 再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 再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对于这两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评价与鼓励, 并要求他们及时地记录与保存。

(四) 记录各单元学习内容掌握情况

“☆”表现好, “△”表现较好, “○”表现较差。此项评价内容, 一单元一小评, 一个月一大评, 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 (4人一组) 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 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建立家庭作业反馈表

学生除了在学校要完成课堂作业外, 相当一部分作业是在家里完成的, 这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往往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掌握, 只能凭学生已做好的作业进行评价, 但只能看到作业的结果, 不能看到作业思考的过程。建立家庭作业反馈表, 不但可以使教师更细致地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一) 记录开放式家庭作业的解决方案

对于教师在布置作业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 如果学生认为解决方案是最佳的话, 也可以放入学习档案袋中。如三年级学生既应侧重数学计算技能的提高, 更要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因此可以建立下面的表格:

表格说明与评价方法:

“计算”要求学生每天自编相应的5道计算题, 并要求全对;“应用题”要求根据近阶段掌握的类型自己编3道, 列式解答并说明思考的过程, 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附加作业”则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而设计的内容。家长和学生就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按等级打分。“☆”表明“主动完成”;“△”表明“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表明“没有完成”。教师就学生一个单元的作业记录反馈情况进行统计, 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则找其谈心或找其家长沟通, 并记入学习档案中。

(二) 记录精彩的数学日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应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同时让学生把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事件记录下来, 放入学习档案袋中, 将更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例如, 有一位学生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 通过调查利率, 对比计算“同样的钱, 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 并把得出的结论写成一篇《怎样使自己的钱增值》的数学日记。教师指导学生把此类有意义的心得体会也放入学习档案中。

五、建立其他问卷调查表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学生的学习档案除了记录学生课堂及作业方面的情况外, 还应该包括家长的评价和学生自己的评价, 因此, 教师还要设计其他一些问卷调查表。

(一) 家长观察记录表

(二) 自我评价表

(三) 小组成员互评

以上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要确保每月调查一次, 并把调查表收入学生档案中, 逐月比较并察看是否有变化。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 因此, 教师可以把对学生调查的反馈情况作为自评的一项内容, 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更好地完善教学。

学习档案袋中还可放入学生自己编制的题目, 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产生的草稿、修改稿及对作品回顾中的反思。同时对于一些特别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记录, 并把这些照片存入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中, 如有条件的话可制作成DV, 为学生记录难忘的学习活动片断, 这是极其有意义的, 也一定会让学生和家长喜爱。

这种学习档案的建立, 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 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给予鼓励,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很重要。但不能以“学习档案”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情况的唯一标准。因为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爱好特长等, 所以, 学习档案袋里的内容和成果肯定有多少之分, 详略之别。不能只凭这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内容丰富就认为这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好, 反之就不好。在最终评价上应以”分数+学习档案”为标准, 使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更客观、更丰富, 也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 同时也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4:建立学习档案 展示成长历程

一、运用各类“激励卡”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想法,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科学地进行评价,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动机,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卡”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应用,主要通过写纸条,记载各种激励语,用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来传达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激励。

比如,对于学生的进步或退步,教师改变在全班同学面前或当面交流的方式,在纸条上写几句鼓励或语重心长的话,交给学生。如“很高兴看到你进步了”“最近你是否有心事?可别影响学习了”等等。针对学生的表现,让学生把教师写的纸条传达给家长,主要是写一些最近较好的事情,如“你的孩子最近字写得特别好,希望继续努力!”“你的孩子现在上课非常认真,也非常爱动脑筋,希望保持下去!”学生肯定要看,而且一定会给父母,谁不想得到父母的夸奖呢?一张小小的纸条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期望和关注,学生觉得老师关注他、在意他,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有几个同学会把老师的小纸条一条一条地存着,有时会偷偷地拿出来看,这种交流具有无形的力量,将会一直激励着学生。

二、积累各种“优点单”

“优点单”记录了学生在各方面的优点和突出表现,这些优点可以是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习惯上的等各个方面的。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教师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学生看到“优点单”上写着的优点,一定会很惊喜,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想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教师要定期与不定期地展示积累的各种“优点单”,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建立课堂表现记录表

课堂表现记录主要是对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表现予以评价记录,这种记录相对比较及时,内容具体,简洁明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记录课堂观察检查表、记录精彩的提问、记录有创意的想法、记录各单元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等方式来记录课堂表现情况。

(一)填写课堂观察检查表

(二)记录精彩的提问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记录学生的精彩提问,并作适当的评价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学生经常提出一些精彩的问题,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记录下来,然后放入他们的学习档案袋中,供以后回忆反思。

(三)记录有创意的想法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限的,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记下当时的思想火花。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有位同学就提出:利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把圆平分成16块,每4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可拼成4个这样的三角形,再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再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对于这两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评价与鼓励,并要求他们及时地记录与保存。

(四)记录各单元学习内容掌握情况

“☆”表现好,“△”表现较好,“○”表现较差。此项评价内容,一单元一小评,一个月一大评,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4人一组)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建立家庭作业反馈表

学生除了在学校要完成课堂作业外,相当一部分作业是在家里完成的,这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往往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掌握,只能凭学生已做好的作业进行评价,但只能看到作业的结果,不能看到作业思考的过程。建立家庭作业反馈表,不但可以使教师更细致地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一)记录开放式家庭作业的解决方案

对于教师在布置作业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如果学生认为解决方案是最佳的话,也可以放入学习档案袋中。如三年级学生既应侧重数学计算技能的提高,更要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因此可以建立下面的表格:

表格说明与评价方法:

“计算”要求学生每天自编相应的5道计算题,并要求全对;“应用题”要求根据近阶段掌握的类型自己编3道,列式解答并说明思考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附加作业”则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而设计的内容。家长和学生就在家完成作业的情况按等级打分。“☆”表明“主动完成”;“△”表明“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表明“没有完成”。教师就学生一个单元的作业记录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则找其谈心或找其家长沟通,并记入学习档案中。

(二)记录精彩的数学日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应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同时让学生把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事件记录下来,放入学习档案袋中,将更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例如,有一位学生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通过调查利率,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并把得出的结论写成一篇《怎样使自己的钱增值》的数学日记。教师指导学生把此类有意义的心得体会也放入学习档案中。

五、建立其他问卷调查表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档案除了记录学生课堂及作业方面的情况外,还应该包括家长的评价和学生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还要设计其他一些问卷调查表。

(一)家长观察记录表

(二)自我评价表

(三)小组成员互评

以上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要确保每月调查一次,并把调查表收入学生档案中,逐月比较并察看是否有变化。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可以把对学生调查的反馈情况作为自评的一项内容,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完善教学。

学习档案袋中还可放入学生自己编制的题目,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产生的草稿、修改稿及对作品回顾中的反思。同时对于一些特别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记录,并把这些照片存入学生的学习档案袋中,如有条件的话可制作成DV,为学生记录难忘的学习活动片断,这是极其有意义的,也一定会让学生和家长喜爱。

这种学习档案的建立,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鼓励,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很重要。但不能以“学习档案”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情况的唯一标准。因为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爱好特长等,所以,学习档案袋里的内容和成果肯定有多少之分,详略之别。不能只凭这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内容丰富就认为这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好,反之就不好。在最终评价上应以”分数+学习档案”为标准,使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更客观、更丰富,也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同时也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学习档案”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运用“学习档案”便于和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发展自我评价技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之成为反思性学习者,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前后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连续性。但在探索中存在的“学习档案”的量化以及评价中的偏见和整合等问题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相信经过不断努力,学习档案袋的评价方式一定会不断地完善与提高。

篇5: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然而,由于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缺乏明确的机构来负责对行政、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从而使得行政、司法机关中官僚主义盛行,不作为、延迟作为、不当作为、甚至违法作为的事件不断发生,并由此滋生出了大量的“灰色腐败”问题,既侵害了公民权益,又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消除现存制度的严重官僚主义所滋生出的“灰色腐败”现象,近年来,不少学者和从事人大实际工作的同志一直呼吁和建议在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一个权威性的监督机构,并提出了不少方案,主要可以归为监督委员会模式和监督专员模式。笔者将对之作出比较分析,并重点就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建立的模式作一初探。

一、人大监督专员模式与监督委员会模式的比较

所谓监督委员会模式,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设置监督委员会,代表最高权力机关对所有同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并直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一种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模式。此种模式又包括以下方案:(1)增设人大监督委员会,专门履行其监督职能,负责对“一府两院”的监督。(2)人大设立监察委员会,负责工作监督,也负责人事监督和立法监督;将审计部分和检察院所属的反贪局划拨给人大直接领导,审计部门只负责审计监督,反贪污局只负责对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腐败行为实行专门监督。(3)“把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人民检察院合并,并融合政府的行政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部门的职能,设立一个直接隶属于人大的专门监督机关,主管监督事务。”

设立人大监督委员会虽然可以弥补权力机关缺乏专门监督机构的不足,但此模式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方面,增设单个监督委员会实际上是难以承担这种综合职能的。因为监督权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能之一,面对日益庞大的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其所需要监督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泛,试图依靠一个单一的监督委员会去承担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任务,是不可想象的,要克服此不足,就势必发展出以上第二、第三种方案,即把纪检、行政监察和司法机关中的反贪机构都划归人大。然而,这样一来,不仅会改变立法、行政和司法分工的宪政模式,出现越俎代庖,使代议制机关陷入具体事务,影响其权威地位和超脱地位,而且会混淆代议制监督与党的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性质和功能,造成执政党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空缺及顾此失彼。另一方面,监督委员会集体行使职权模式难以发挥人大的监督效率,面对众多的官僚主义和不法行为,设置监督委员会以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的目的难以实现。

所谓人大监督专员模式,就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出通晓法律知识的杰出、正直的人担任监督员,以人大特派员的身份专门负责对行政、司法人员违法的或不公正的行为实施监督的模式。有的学者提出以下方案,首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承担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职能,然后由该委员会提名产生监督专员,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投票通过并任命,监督专员直接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3].即在现有的各专门委员会承担部分监督工作的同时,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派监督专员,受理公民的举报与投诉,纠察“一府两院”及其主要工作人员的渎职与滥用职权行为。该模式既不会改变宪政框架,又符合巴黎公社的“议行合一”原则,符合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分工协作以及代议制机关不直接办案的原则,更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监督积极性,增强监督的动力和压力,达到提高监督效率的目的。

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有其现实可能性。一方面,建立监督专员制度有其历史文化因子。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君主们为了实现治官治民的目的,曾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御史监察制度,该制度的特点就在于注重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监察官员,赋予其很大的权力。御史监察的任务是监督百官,查处非法,对违法失职的官员提出弹劾。御史台属下的各级御史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可以直接向皇帝“独立弹劾”,实现了“以轻制重”的目的,提高了监察效率。御史监察制度虽然难以与

代议制下的议会监督专员制度相提并论,但它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积淀并成为了中国监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为百姓和官员接受的政治文化基础,能够为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推行提供启示和心理对接的因子。另一方面,国外议会有成功且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在国外,不少国家的议会也推行议会监督专员制度。该制度源于19世纪初期的瑞典,后传入北欧国家。二战结束后相继被西欧、英联邦各国、美国的若干州、甚至亚洲的日本等吸收仿效。如以瑞典和英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其议会内部设置了议会监察专员,监督对象主要是政府业务类官员和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包括政务类官员,如内阁部长、大法官、议会和地方议会的议员、中央银行的董事)。虽然建立该机构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监督法律执行,限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不合法、不公正的行为,但由于它分别受理一切控告国家机关包括军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案,并有权进行调查、视察、批评、建议直至提起公诉,所以,议会监察专员在控制官员腐败,制约公权滥用,救济和维护公民权益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根据国际律师工会的报告,到1975年为止,没有议会监督专员的国家有17个,正在完成立法程序的有26个,有类似监察专员名称的有25个[4].现在,各种类型的监督专员制度已经分布于世界各国,据统计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议会监督专员制度,仅国际监督专员协会就有50多个国家成员[5].二、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设立模式

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监督力度,在防止公权被滥用的同时对不良行政造成的损害加以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笔者以瑞典和英国为例,提出以下人大监督专员的设立模式:

(一)地位和构成。瑞典现有人口885万,其监察专员署现由4名专员组成,其中1名为首席监察专员,由议会选出来主持和协调监察工作[6].鉴于我国地广人多的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的人大监督专员署,可由地位相等的9名监督专员组成,他们是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承担行政监督职能的专门人员,人大监督专员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人大监督专员署由全国人大从本届副委员长中选出一人担任首席监督专员,负责主持和协调监督工作的开展。人大监督专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通晓法律知识、有10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人正直的人员中提出候选人,候选人的人数应超过应选人数的1/3,在每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由全体代表以得票数的多少选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并颁发聘书。监督专员以人大特派员的身份专门负责对行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或不公正的行为实施监督。

(二)任期与保障措施。瑞典法律规定,监察专员任期4年,可以连选连任。英国《议会监察条例》(Parliament Commissioner Act)规定,行政专员由英王任命,由非国会议员兼任,他可以自行组织一个小规模的办事机构,工作人员来自政府部门,每3年轮换一次。除自动辞职、国会予以免职和年满65岁强迫退休外,不得将其罢免或撤职。为此,我国的人大监督专员任期可为5年,可以连选连任,除非自行辞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予以免职和年满65岁强迫退休外,其他的任何机构和官员都不得将其罢免撤职。

为了保障人大监督专员高效地履行职务,监督专员署须为每名监督专员配备3~5名工作人员与助理,以组成一个小规模的办事机构。人大监督专员办公经费和设备由监督专员署统一配备。同时,全国人大可以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专员法》,为这项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该法应明确规定人大监督专员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权威性。独立性包括所有监督专员地位平等,并独自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专员署的首席监督专员无权干涉其职权的行使,在任期内非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同意,任何人不得撤销其职务。自主性包括监督专员对某一案件是否立案调查、调查的方式、时间、场合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对出巡视察的时间和地点无须事先向监督专员署报告,无须向被检查机关说明调查理由。权威性包括其权力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权力,是人民主权的象征和代表。

(三)职权与工作范围。英国行政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依法、合理地办事,防止其不当行为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并保证对受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其工作范围主要限于监察中央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涉及对司法、地方政府、军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调查和监督,地方的行政监察事务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议会行政监察专员负责,并由地方议会选举产

生。而瑞典议会监察专员则涉及对所有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甚至军事机关工作的监督与调查,并享有调阅政府档案或记录的权力,其权力和工作范围显然要大得多。对此,考虑到我国的宪政体制和各部门职权分工的原则,特别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大量的司法腐败行为,笔者认为,我国人大设立的监督专员制度应采用瑞典模式,即其工作范围既包括对中央一级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调查与监督,也涉及对地方的行政和司法机关的调查与监督。

人大监督专员根据首席监督专员所作的分工,在自己对口负责的区域或部门范围内,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受理人民的举报和人大代表的来信来访发现监督线索和对象,并着手进行调查监督;二是通过不定期的对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巡查,找出监督线索,进行督察。二者交叉使用,但以被动监督为主。同时,应通过立法对人大监督专员的产生、职权、行使职权的方式和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他们应当拥有下列权力:(1)列席被监督机关的会议;(2)审查有关的文件和材料;(3)询问和质询;(4)要求被监察机关限期纠正违法;(5)提请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罢免由人大选任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的职务或撤销有关法规;(6)移送有关机关追究法律责任;(7)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被监察者的违法事实和处理结果。

三、人大监督专员制度与行政监察、司法监督的关系

(一)人大监督专员制度不同于司法监督。司法的本质特征是当事人之间的权益之争终由居其之外的第三者来作出法律判定。换言之,司法是在既定的法律关系出现失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由中立的局外人来评判当事人双方的对与错,恢复正常、合法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过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与司法监督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监督形式不同。司法监督既包括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外部监督,也包括对法院审判工作、检察院检察工作的合法性进行内部监督。而人大监督专员制度主要是一种外部监督。二是监督的领域不同。即司法监督局限于“犯罪”的意义上,对一般的不当行为并不过问。而人大监督专员制度主要解决那些违背了公共利益,但又未构成向法院起诉的“轻罪”,即处在过失与犯罪之间的广泛领域的不当行为。三是实施的手段不同。即司法监督具有直接强制性,尤其是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通常是以判决作为最后的结果,而这种判决在各种监督方式中又往往是终局的监督,被监督方必须执行。

而人大监督专员的监督虽然代表着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权威性,但在处理方式上通常不直接纠正被监督对象的行政和司法行为,而只是督促和要求其自行纠正并对受害方进行补偿。

篇6: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每年一度的两会又要召开了,在这次谁的压力最大?当然是总理压力最大,各大门户网站都在征集向总理提问的问题,期待总理回答。就城市而言,首都北京的各种压力也是巨大的。一些地方因拆迁纠纷、司法不公或其他原因催生的上访民众,会利用两会来京,以期获得高层重视并得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也将造成治安与舆论方面的巨大压力。

去年,为化解基层矛盾,中央政府令各地政府领导、公安局领导进行大接访。由于主管领导在现场办公,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立即得以解决,另一些问题通过其他途径迟后获得答复或解决。行政部门积累的疑难问题让一线领导直接面对,对问题的解决固然立竿见影,但我们还应看到,迟后解决的问题最终多是回到原初处理问题的有关部门手中,处理思路与方式依然难以改变,当然结果也不会改变。

化解压力应该另找途径与方式,而各地人大与政协的作用可以利用与发挥。因为他们是法定的“代表人”,对各级政府有权进行监督与制约,而且因其身份的中立性,更易为访民接受并取得信任。所以,各地人大与政协应当建立代表(委员)接待制度。各地人大与政协办公机构里应常设代表与委员接待室,所有接待活动都公开进行,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结果通过人大与政协网站向社会公开。人大与政协还可以通过当地律师事务所对受访当事人进行法律调解与法律援助,以使最终结果获得公正解决。

目前,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发挥的作用,一是开会通过相关决议,二是向有关方面提交提案或议案,而进行考察与调研时,多是政府进行安排或陪同。这样,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成了政府机构的智囊或调研员,而不可能独立发挥制约与监督作用,离自己选区的选民也更为遥远。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人大代表与政协政协委员接待日,由政府领导来接待代表与委员,但却没有考虑到,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更应该随机到政府部门监督工作。

党的十七大以来,北京、浙江、河南等地都有县、区政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设立了社区接待日,甚至让代表与委员联合接待社会各界选民,通过近距离交流,让代表与委员们了解社情民意,或化解社会纠纷,效果明显,群众反响也强烈。比如,通过浙江省人大网站,我们看到,对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接待制度,相关人员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浙江省桐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孙羔民认为,“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联动定期接待群众,了解民意、反映民声,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信访的压力,这个做法是可取的”。

无论是代表与政协委员联合接待,还是设立专门办公室由各代表(委员)轮流接待,都是制度创新,是代表与委员贴近自己选民的最佳选择。

当然,网络时代还可用公开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信箱、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开设参政、议政博客等方式来贴近公众,使基层各种社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篇7:人大制度建立历程

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就是代表向选民或选举单位口头或书面汇报执行职务的情况,回答他们对代表工作和活动的询问,并由选民或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批评、意见,督促代表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还存在一些代表执行职务不够、发挥作用不明显的问题,与人民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人大意识还不够强,不善于用法律赋予的权力通过人大代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很多选民往往对代表在履行职责上的所作所为知之甚少,因此,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做好代表述职评议工作,是做好当前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环节和当务之急。

一、建立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是全体人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都要为人民谋利益。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顺利推进了政治文明建设。新时期,我们尝试加强对代表的监督,试行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创新代表工作,充分发扬民主的体现,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举措之一。

二、建立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行动

组织代表述职评议是一项实施法律的工作。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同时,选举法、代表法也对代表接受选民的监督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选举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代表法也有类似的条文,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第五条规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些规定是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并接受评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三、建立代表述职评议制度是提高人大及其常委会整体工作水平的需要

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和组成人员,是人民政权的基础,他们参政议政水平的高低,能否认真积极地履行职责,能否正确、充分地发挥好权力机关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大及其常委会整体工作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代表述职和对代表开展评议,填补了监督代表的真空,也能促使代表进一步努力学习,提高素质,自觉履行职责,从而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今年八月,我市在虞山镇进行试点,对该镇第三十五选区选举产生的一位镇人大代表开展了述职评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由此看来,对代表的述职和评议是深化人大工作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人大意识。人大代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选民汇报工作,接受选民的监督评议,是把选举代表和监督代表的权力有机统一,能够使选民认识到自己选出的代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参政议政,就是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日益增强,这就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代表工作的实效,密切代表与选民和选举单位的联系。代表向选民述职、把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执行职务的情况选民面前和盘托出,使选民进一步了解代表的权利、职责和义务,知晓代表工作的成绩与不足。这样,选民就有了监督的权力,广大群众从代表的述职评议中,体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在评议中,选民满意的代表就会得到拥护和支持,意见和建议同样会鞭策和激励代表继续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从而克服那种对代表“选谁都一样”和“一选了之”的观念。

三、有利于增强代表的法律意识、履职意识、学习意识、自律意识和民本意识。实践证明,代表述职评议的过程,也是代表接受法律教育,代表职责教育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增强代表使命意识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大功能日益强化,代表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果没有勤奋的工作,认真地履行职责,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就难以满足选民对代表的要求,辜负选民的希望和重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代表也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当好人民意志的表达者,人民权力的行使者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要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起到率先垂范作用;公道正派,光明磊落,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才能受到选民的拥护和爱戴。

建立和实行人大代表述职制度,是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有效形式。同时,它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选民和代表对代表述职工作的认识。人大常委会要把加强宣传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提上议事日程,使广大选民和代表对代表述职加深理性认识,增强参与对代表述职评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尽快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代表述职评议的操作规程和组织步骤,使代表述职评议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二要积极开展代表活动,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人大代表述职评议开展得好,关键要让代表“有职可述”,使选民“有事可评”。这就要求人大常委会组织好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要使代表活动级级有人管,层层专人抓。要根据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开展调查研究,或者根据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参加视察(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或执法检查,从而使代表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使代表个个成为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分子,起到应有的作用。

篇8:支付制度改革的福州历程

一、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历程

(一) 按项目付费阶段 (2001年1 月——2003年6月)

福州市在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之初, 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医疗机构对每个接收的病人, 认真记录其所享受的各项服务, 分别记费, 然后将这些明细账通过电脑实时传送给福州医保, 福州医保再对这些账目进行审查、报销或者拒付。这种支付方法, 病人一次就诊的费用等于每天接受的各项服务之和。这一时间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有:按月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 做到不拖不欠, 以利于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考核和医疗费用审核支付等制度和管理办法。如量化考核门诊处方违规情况、住院病历情况、服务态度投诉情况、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以及参保患者自费比例、费用增长情况等管理项目, 并与经济利益挂钩, 促进医疗机构自我管理。

这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为后来支付政策调整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 为深化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管理奠定了基础。主要的问题是:医疗费用增长较快, 次均费用年增长率超过10%。

(二) 按定额付费阶段 (2003年3 月——2009年4月)

这阶段, 医疗保险实行“按患者次均定额”支付方式, 并规定“节约留转、超支分担”, 即到年终支付时, 定点医疗机构如果定额指标有结余, 结余部分自动结转下年, 用以抵补下年的超定额支出。如果超支, 对超支部分只支付70%, 医疗机构负担30%。“定额标准”是以各定点单位前3年一定比例的处方或病历、病案中的费用清单为基础, 剔除不符合社会医疗保险支付项目后的金额进行计算制定的。“定额标准”有三项:门诊定额标准、普通住院定额标准和特定住院定额标准。之所以将住院的次均定额标准再区分为普通和特定, 是为了避免医疗机构推诿那些耗费金额大的重症患者。这种支付方法, 是用门诊或住院的次均费用数值来限制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过度服务, 从而把费用增量控制在合适的幅度之内。医疗机构要增加收入, 只能在控制平均费用的前提下增加服务量。

实行该办法为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一定程度上纠正和遏制了就医的混乱和浪费状况, 次均医疗费用年增长率降到5%以下。而且, 区分住院普通病种和特定病种的办法, 既保障了参保职工的利益, 也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但这一支付方式也存在问题, 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 针对“定额标准”采取了次数分解、诊断升级和变相转嫁费用负担等对应措施。

(三) 定额付费发展阶段 (2009年4月——2010年12月)

为解决上述问题, 福州市从2009年4月开始对定额结算政策进行如下补充深化:

1. 实行组合付费方式。

主要做法:一是将“人均”与“次均”相结合。“人均”以患者身份证号为统计基数, 医疗机构不能分解。“次均”以患者就诊流水号为统计基数, 医疗机构很容易分解。采取“次均医保定额”与“人均医保定额”相结合的付费方式, 对“次均”缺陷起到重要的修补作用。二是将“按定额付费”与“按项目付费”相结合, 将不宜实行定额管理的医疗机构或病种独立, 实行按项目付费。三是将“一般定额”与“专科专项定额”相结合, 把一些能够代表福州市医疗技术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列入特定病种付费范围。四是将“固定定额”与“浮动定额”相结合, 注重定额管理的实效。从管理角度看, 定额标准过高或过低, 对医疗费用控制都有反向作用。所以, 每年都要对下一年定额进行调整, 过高的予以下降, 过低的给予提高。

2. 以“指标体系”为导向, 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为了防止医疗机构降低住院门槛, 根据历年信息数据, 测算出各单位结算年度合理的门诊和住院比例。比例内的住院人次, 按住院定额标准支付, 比例外的住院人次则不予支付。为限制医疗机构对住院诊断升级, 还引入“特定住院病种人数/总住院人数”比例。在确定指标时, 参照各单位既往各月、各年费用记录并与同类、同期、同等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后得出。

3. 实行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并重控制管理。

定点医疗机构是医疗费用发生和控制的终端平台。医疗机构与患者、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医保机构第三方支付特性容易导致医疗消费的费用失控, 这既是人性弱点使然, 也是制度使然。医疗机构与自己的医生必然是利益共同体, 两者之间约束动力不足。由于医生就是医疗费用发生的直接经办人, 对医生的管理和控制十分重要, 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强。

4. 健全居民社区就诊优先制度。

近年来, 福州市在付费方式改革中还体现优惠政策向下倾斜的导向, 大力扶植社区医疗机构, 努力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也改造成像英国的全科医生一样, 成为医保机构的“看门人”。如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参保人数采用更高的支付比例, 或者由参保人用个人账户购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这样, 参保人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只需支付很少的自付费用, 只有当患者病重、社区医疗机构无法治疗时才可以转诊到指定的高等级医疗机构。

5. 增加医疗服务信息的供给。

由于信息不对称, 医疗服务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对于参保人来说, 无法进行“货比三家”来挑选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这也是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近年来, 福州医保定期向社会公布定点医疗机构的大量医疗信息, 如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态度、价格水平、就诊人次、技术水平、平均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等等。通过公示这些信息, 既引导人们理性地选择医疗机构, 又培养定点医疗机构的危机意识, 促使医疗机构展

以上调整政策对控制费用增长逐渐显现出正面效应。如图所示, 自2007年以来大部分经办机构人均统筹基金支出增幅普遍呈现下降趋势。

二、当前付费方式改革的探索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 当前福州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一) 按人头付费

在2011年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付费方式选择上, 对参保居民在社区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就诊采用了按人头付费方式, 即按照“40元/人/年”的标准, 根据参保居民人数核定普通门诊费用, “按季预拨, 年终结算”。

(二) 按病种付费

对心瓣膜置换术、安装心脏起搏器、老年白内障手术、阑尾切除术、痔疮切除手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甲状腺切除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疝修补手术、乳腺区段手术、急性心梗、急性心衰、肝硬化等试行单病种限价付费, 以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单病种限价付费, 涉及控制医药成本, 规范内部管理, 改善医疗服务,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诸多环节,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 我市正在对实行单病种付费方式后的影响进行评估。

(三) 总额预付

2011年, 福州医保全面推进定点医疗机构试行总额预付制付费方式改革。具体做法是:“存量+增量”。存量以2010年基金支出为基数, 增量是根据各试点医疗机构近4年的平均基金支出增长情况进行综合测算。“总额控制”虽能确保医保基金收支平衡, 但它严重影响医疗提供方的积极性, 并导致医疗机构降低服务质量、推诿病人以及拒诊重症病人。因此, 在总额预付费制度中辅以“弹性支付”的调节内容, 以弥补“总额控制”的不足。

三、推进付费方式改革的几点体会

付费方式改革不仅是理论问题, 也是实践问题。十多年来付费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历让我们深切体现到:

(一) 付费方式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特定地区特定的付费方式总是与该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迄今为止,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福州还是国内其他地区, 都不可能找到十全十美和一劳永逸的付费方式。这既是各方不断博弈的结果, 也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不断变化的结果。

(二) 混合支付方式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单一的支付方式总是利弊相随, 但不同支付方式的利弊因素不会总是呈现正向相关, 也不会总是逆向相关, 这就为福州医保综合利用各种支付方式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例如:对医疗服务提供者先支付总预算, 然后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明细项目, 按服务项目分配给各个费用发生单位。这实际上是将总额预算制控制费用的优势与按服务项目付费制的优势相结合, 既可控制医疗费用的总量, 又能发挥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积极性。又如:对患者实行起付线和按比例自付相结合, 规定起付线以下由病人支付, 起付线以上由保险机构和病人按比例共付, 这样既可以提高患者的节约意识, 又能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三) 预付制在未来的支付体系中日益凸显出更加重要的地位

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 后付制是造成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预付制可以改变医疗保险机构作为局外人和第三方的被动局面。预付制有各种形式, 如前所述的单病种付费、按日费用定额支付、按病人人数定额支付和总预算制等, 这些形式在实践中可以综合使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付标准来控制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总支出, 可以促使医疗服务提供方精打细算、合理使用医疗保险资源, 以达到控制费用的目的。

(四) 科学的费用支付体系还要有科学配套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上一篇:老公园下一篇:常压锅炉安全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