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讲稿

2024-05-03

明治维新讲稿(通用8篇)

篇1:明治维新讲稿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2014级会计四班 张湘悦

大家好!我是船山学院会计四班的张湘悦,很荣幸今天能在此和大家分享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研究成果。在下见识浅薄,多有不足,还望大家海涵。

首先,请大家看这两张幻照片。大家应该对照片中的这两位人物都有一定的了解:一位是满清的慈禧太后,另一位是日本的明治天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西太后穿着旗装,而明治天皇穿着西式军服。

天皇剪去发髻,换上西装是受了“明治维新三杰”中铁血宰相大久保利通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当时在日本震惊朝野,但正由于他俩的以身作则,近代西方生活方式才能在日本得以推广。

反观慈禧太后。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议减去辫子以适应工厂工作,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抵制,她认为辫子是不能废的祖宗之法。剪辫易服是民国才得以推广的。

在社会风俗方面,大概可以总结为:日本自上而下接受西方文化而图变;而满清却在某种程度上拒绝近代化。

在外交方面,两国的反应也较为不同。

英国设计师在东京设计了一座意式公馆,名为“鹿鸣馆”,日本外务卿井上馨主持了开馆仪式。鹿鸣馆名称出自诗经《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日本人取“鹿鸣,燕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命名,意即迎宾会客之所。并把一些和外国人交际的机构移到里面。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曾于此举办了盛大的化妆舞会,从而开启了所谓的“鹿鸣馆外交时代”。

而中国的情况却大为不同。

清朝的第一位驻外使节名叫郭嵩焘,湖南湘阴人。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驻英法大使,被英国人誉为“所见最有教养的东方人”。但他一系列被西方盛赞的寻常礼节却被副手和国人诬陷为对天朝的大不敬。几年后他因为国内舆论压力过大辞官回乡,回到湖南的路上还一路被乡人骂为“洋奴”等。李鸿章为他请求谥号却被皇帝驳回,光景甚为凄凉。

在外交方面,大概可总结为日本政府在积极主动的面对,而清廷在消极被动的应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创办了大量的企业。

幻灯片里展示的就是洋务派创办的一些企业。其中,航运业近代在中日两国都是紧接着军事工业而着手发展的部门。而棉纺织业是前期遭受外商挤压的生产典型的大众消费品的部门。这两个部门都是反映两国工业发展差距的较为典型的部门。于是我们就从航运业和棉纺织业来对比分析两国的近代工业。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国在航运业方面的不同应对方式,首先是洋务派。

1873年1月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所创的官督商办的近代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出现,立即引起一向行走江海各线的外国航业的嫉妒和反对。

每当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在江海行驶时,外国轮船公司便在同时的同一航线上将运费减去一半乃至2/3甚至更低,企图用跌价竞争的办法把招商局扼杀在摇篮里。

从1873年到1877年,在剧烈的竞争中,招商局依靠漕运专利,官款协济和国内商人的广泛支持,勉强维持下来。1877年轮船招商局拥有的固定资产超过了当时任何一家在华的外国轮船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以为从此可以打破外资轮船公司的垄断局面了,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在招商局情况日见好转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同外国轮船的竞争,1877年,李鸿章指使太古等人在国内主要航线上与良家大型外国轮船公司订立了“齐价合同”,以排挤其他轮船公司参与竞争。

从此,招商局“增减运价”,推行航线,悉受洋商操纵,我国商帮大受“运送迂缓,运送奇贵之苦”。这样,不仅招商局的事业受到限制,更为主要的是民族资本的活动因此项垄断合同而受到扼杀和阻止。

下面我们来看下日本明治政府在航运方面的应对。

日本在1873年11月成立内务省,日本的海运业就是在这以后发展起来的。

这时明治政府领导层认识到在关税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发展海运业不仅有助于收复商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代替保护关税的作用;而当时半官半民的邮便汽船会社经营不振。

因此,明治政府主张在殖产兴业期间大力扶植海运业,并根据大久保利通的建议,选了三菱商会作为扶植的重点。

1875年6月,日本半官半民邮便汽船会社宣告解散。政府用32万元购买该公司的18艘轮船并无偿地拨给了三菱商会。同年九月把委托其管理的13艘官方船只无偿交给三菱使用。并规定每年向三菱提供25万日元津贴。

三菱汽船会社也同样遇到了要和外国轮船公司抗争的问题。

它的第一个对手是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自恃资本雄厚,不断降低运费,以图打夸对方。三菱汽船会社在政府的支持下也以降价奉陪。经过几番激烈较量,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感到十分棘手。这时,日本政府贷款81万元资助三菱汽船会社,三菱汽船会社以78万元的代价收买了太平洋邮船公司往返上海航线的船只及陆上设备,并约定以后三十年内不再从事上海航线各港的航运业务。

这样,太平洋邮船公司终于自日本沿海的航运中撤走。

在与英国的大海运公司P、O公司的竞争中,也是以“P、O”公司无条件地撤走而告终。

这说明,日本在与外国资本争夺航权取得很大的成效。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为对抗初期沿海航线上的外国优势,设立了半官半民的航运业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要素,但在下述两点可以看出两国明显的差异。

第一,中国是与外国公司妥协,而且试图与外国公司共同维持沿海航线的垄断;日本则是扶植特权公司,把外国势力从沿海航线上彻底赶走。

第二,中国自始至终维持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日本则通过扶植三菱,培育了民间资本,也就是用最少的资金和最低的浪费做了最有效的事,这也为之后的出售官营企业培育资本主义积累了经验。

下面再看两国的棉纺织业的对比案例,首先是洋务派。

1878年开始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棉纺织厂,也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建厂过程中,织市局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取得了专利、免税的特权。“十年以内,只许华商附股搭办,不得另行设局”。可见,李鸿章的经营方针,除减轻税收外,即禁止其它同行业兴办。

上海织布局于1890年投入生产,1893年渐具规模。1890年因上海织布局于起了大火,华盛纺织总厂便于1894年在上海织布局的原址上建立,仍为官督商办,除总厂外,还在上海和宁波等地设立十个分厂。

与此同时,李鸿章、盛宣怀更进一步制定了垄断纺织业的计划,他们申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立案,明文规定“十年以内,不准续添”。也就是这十年内还是不许国人另设这种企业。

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第一个十年垄断到华盛纺织总厂的第二个十年,垄断对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压抑和阻碍。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明治政府在发展棉纺织业方面是如何做的。

在日本,外国棉制品也以开港为契机,侵入日本,国内市场被打开,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是共同的。但明治六年建立了大久保政权后,对纺纱给予特别奖励。

明治政府一方面通过官营模范工厂的示范作用,来推动民营纺纱厂的建立;另一方面,内务部于1879年用22万日元创业资金,从英国订购10套2千锭棉纱机器,然后以无息分10年偿还的条件,出售给有志于兴办棉纺业的私人资本家。此外,政府还采取垫付进口纺纱机价款的方法,扶植民间资本家。

在政府的扶持下,在民间有一个大机器纺纱厂异军突起,这就是1880年开始筹办,1883年7月正式营业的大阪纺织厂。

以大阪纺的设立和发展为先导,1886-1890年间,日本又先后建立了20余所私人的近代纺织企业。这些新企业的资本大多在25万日元以上,纱锭在1万到3万枚之间,从而大大增加了棉纱的产量。

据统计,1886-1889年近代机械棉纱产量从77万贯增长为337万贯(每贯等于3.759公斤)。日本到1890年产纱量便增大到513万贯,并超过了国外进口的棉纱量到1897年,日本棉纱的出口量已大大超过进口。

这些说明,日本近代棉纺织业经过了这样的短期发展,完全达到了自主的地步,甚至可以出口。

中日两国的棉纺织业起步时间相近,但中国洋务派官僚想以一两个纺织工厂来堵塞巨漏,抵制洋布倾销的狂潮,无异于杯水车薪,结果只是严重压抑和阻碍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发展。

而日本,在政府扶持下的机器纺纱厂,一方面排挤了外国棉纱,另一方面也压抑了自下的成长(机器纺纱厂的经营者大多为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同原有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无直接的联系),但它同中国的“官督商办”显然是不一样的,尽管在经营上受到保护,但始终是作为民间企业受到扶植的,因为有政府的保护而由早期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

在中国,尽管棉纺织业利润优厚,商情踊跃,由于有上海机器织布局“不准另行设局”的限制,致使1882-1891年十年间除织布局外都没有出现过一家私立的棉纺织厂。

只有象日本那样,奖励和支持民族资本自由发展纺织工业,才能有希望抵制洋纱洋布的倾销。

从以上航运业和棉纺织业对比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处处表明它受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因之新的生产力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从性质上来说,这些企业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已。

同中国清政府对企业的需索无穷和实行垄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对私人资本的大力扶植和奖励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其前期也是以官营工厂、半官半民工厂为主要形式推进的,它和中国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政策基本相同。

可是日本在后期殖产兴业中实行扶持民间资本,出售官营工厂和半官半民工厂的政策。

这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然而作为资本主义的起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中国却始终徘徊在官督商办死胡同里,分歧由此而起,终究完成不了资本主义转型。

这些不同在两国的一些文件和一些当事人的话里也能得到一些体现。

比如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约》: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广振皇基”。

木户孝允起草的这个文件有着西方的近代思想和卓越的远见,他们的后继者们,如伊藤博文等,在他们逝世后也能以此来秉着他们的志愿,带领着国民上下一心的图发展,从而使日本走向强大。

与之相对的是洋务派一些发起者的思想。

曾国藩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剿发捻,勤远略。”

“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勤远略”便是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它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两大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最终的目的乃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张之洞对洋务运动的总结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些治标不治本的目的和策略,完全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其实是狭隘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的自救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政治理想一对比,高下立分。故而

昔人已往,往事如烟。随逝去久矣,但仍旧震撼、警醒着我们。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过去,那么而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谢谢大家都聆听。

篇2:明治维新讲稿

李凤春

一、合作学习的原因:本课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近代日本强大的原因。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几近相同的历史条件下,却出现了迥异的历史发展轨迹,并成为近代中国最凶狠的敌人,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史实,探究日本的发展历程,必然给学生诸多启迪。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讨此课,互相交流、互通有无,更有利于发挥史鉴作用。

二、分组方式:全班同学共分五组。按历史成绩及学习能力,各组按比例分配成员,合作探究,保证学习效果。

三、每组的任务: 第一组:背景探究组。通过历史时期、相关图片文字及课外搜集内容,分析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

第二组:内容考察组。结合课本插图及文字,考查内容,剖析政治上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如何体现其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如何体现日本近代的欧化,又是如何在欧化的同时,保有名族传统的;对教育的重视,对今天的日本发展有何影响;封建军制改革对后来日本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皇军)。

第三组:成效分析组。从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家命运的转折,近代亚洲强国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对本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第四组:历史比较组。多角度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归纳成败原因,探寻历史规律。

第五组:史鉴组。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

四、组内分工。各层次学生按比例再组成两个组内小组,分别负责基本事实的总结和课外知识的搜寻,最终筛选最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归结,论从史出。

五、注意问题。(1)保证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各司其职,围绕中心议题开展工作;

(2)组内发言不可一言堂,要集思广益,民主集中;

(3)最终学习成果展示,要求条理清晰,表述清楚,有理有据;

(4)课堂秩序要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篇3: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加大的殖民扩张的力度, 亚洲诸国在当时依旧处在封建锁国的状态之下。1853年,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 (今东京湾) 岸的浦贺, 要求日本开国通商, 史称“黑船来航”。1854年1月, 日本与美国于神奈川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 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等等, 这是近代日本和西方列强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接踵而来, 1855年日俄签订了《下田条约》, 1858年日本又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史称《安政五国条约》。至此日本民族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民族矛盾凸显, 半殖民地化危机加深。这一危机促使日本国内的新兴阶级和开明知识分子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开始。几乎与此同时, 中国也出现了洋务运动, 而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 也展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什么亚洲诸国只有日本通过维新走上君主立宪、富国强民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与同时期的中国进行对比, 从多个方面对明治维新发生的独特性进行分析, 总结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一、政治体制

明治维新之前, 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幕蕃制。国家实际的军政大权控制在幕府将军的手中, 在最高统治者之下有260多个大名 (藩主) 。各藩大名虽然受到幕府将军的节制, 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自己的领地实际上是最高封建统治者。各藩可以拥有独立的税赋政策和独立的武士军队[1]。地方势力和中央集权既有相互依存关系, 又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之下, 维新势力在一个藩内利用地方与幕府的矛盾先取得维新的成功, 然后以此作为大本营, 号召全国倒幕维新, 从而逐个取得胜利, 直至取得全国的胜利。当时长州和萨摩两藩就是维新派先期夺取的势力较强的藩, 而后期维新派也正是借助了这两个藩强大的势力作为后盾向全国推行维新改革。有别于当时中国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所面对的守旧势力要比中国弱得多, 所受到的阻力也可以逐个分解从而各个击破。

二、改革时机

明治维新时期, 维新借以“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等恢复王权的口号推进维新改革, 而明治天皇其实也是借助的维新派的力量从幕府手中夺回了国家的控制权。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伴随着改朝换代进行的。幕府统治在日本延续了300多年, 天皇的权力被幕府架空, 天皇朝廷名存实亡, 但是“天皇神授”的意识形态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 即使幕府将军也不得不承认天皇的权威及其存在。明治天皇重新获得权力, 推翻的是被人民认为是祸国殃民、腐败无能的幕府政府。由此天皇的权威重新被建立起来, 可谓是人心所向, 人民都希望能够在天皇的带领下富国强民, 以抗外辱。此时天皇颁布的改革法条, 自然会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新政推行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反观当时的清王朝, 经过了200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 人民已经对这个政府失望, 并且不信任了。洋务运动在推行新政的时候, 遭到了诸多的质疑和抵抗,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政府改革的用心”, 认为政府是借改革之名来加大剥削, 所以各地都在抵制改革, 以至于改革难以推进。因此, 以一个崭新的有具有权威的政治领袖来推动社会改革是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又一决定因素。

三、官员选拔制度

日本的官吏的选拔及任免遵循门阀和世袭制。日本的武士按照门第高低划分成了20多个等级。幕府及各藩政府依据武士的等级身份分配职务, 可以世袭。政府的高级职位始终为大门阀世袭垄断, 中下级武士始终被排斥在权力机构之外。这种官吏选拔任免机制不同于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可以为封建政权机构吸收来自底层的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予下层人士跻身仕途的机会和希望。而在日本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由于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 “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并最终走上反对幕府统治的道路”。[1]尤其到了德川幕府的末期, 中下级武士对于门阀的厌恶心理使其成为了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将全国各个阶级的优秀知识分子牢牢地拴在科举的绳子上, 知识分子一直怀揣着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梦想, 从而放弃了通过变革谋取权利的机会。

四、主要力量

社会改革的力量直接推动着社会改革的进行, 是社会改革成功的关键。日本明治维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包括中下级武士、工人商人、富人工厂主等。维新的主要领袖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皆出身于中下级武士。资产阶级化的豪商豪农的支持成为维新的社会基础。维新派通过“藩政改革”首先控制了长州和摩萨等藩的藩政, 在此过程中不但积累了改革和政治斗争的经验, 也为明治维新的建立了强有力的“根据地”。“明治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中下级武士之手, 而背后的经济推动力则是三井、住友、鸿池、小野和安田之流的大商人的财力”。[5]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和豪商豪农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改革, 是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 也是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中国的维新派的骨干却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 大多饱读诗书, 并且和封建主义在利益上有一定的联系, 没有彻底地反对封建势力的勇气。维新派从未获得实质性的权力, 他们曾经想依靠的地方力量最终都站在维护封建利益的立场之上。

五、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当时世界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列强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形成。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最初通过武力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陷入了南北战争, 停止了对日本进一步的掠夺。而与此同时, 英、法、俄在亚洲的主要殖民地受到民族解放运动的牵制, 如当时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西方列强不仅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 还希望利用日本作为牵制俄国和侵略中国的工具, 反而开始扶植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 很快获得了列强的一致承认。有充分的历史资料表明, 明治政府的对内对外的各项政策始终得到了英国支持[2]。日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快速地展开了明治维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日本成为唯一一个通过维新走上强国之路的亚洲国家是由其独特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共同决定的。日本长达300多年的幕藩政体和世袭的官员任命制度激发了中下层武士改革的决心, 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支持下, 维新获得了全体人民的支持, 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在二十世纪成为亚洲唯一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的国家。

摘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比中日两国的维新运动的区别, 从政治体制、改革时机、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力量以及国际环境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日本去的维新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独特性,成功原因

参考文献

[1]米余庆.明治维新.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8.

[2]付大海.浅谈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不同结局的成因.科学大众, 2009, (12) .

[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商务印书局, 1959.

篇4:明治村:明治维新时代的历史见证

明治村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了日本明治时代的历史,用实物展现明治时代的风貌。走进明治村,时光仿佛在倒流,不仅可以了解明治时代的历史,还能给人以众多的启示。明治(公元1868~1911年),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激荡的年代,是日本现代化的发端。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拥戴朝廷的诸藩,成立了明治新政府。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这些改革被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另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现代国家。文化上,日本从欧美传人了新的学问艺术;带有未曾在日本出现过的个人主义小说开始出现。宗教上,改变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现象,出现了打压佛教等的运动。

现在的明治村位于爱知县犬山市的人鹿池畔,占地50万平方米,共有65个景点。它显示着明治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方面的风貌。明治村是1965年一位名叫谷口吉郎的建筑师,在名古屋铁路公司的支持下,把明治时代的建筑物移建之后,作为重点保存的一处历史性景点。它是一座使访问者和游客都能品味到明治时代文化与生活的野外博物馆,是一座内涵极为丰富的博物馆,也是明治时代建筑美学的欣赏地。共有57座建筑物,其中包括县厅郡合、学校教室、医院、监狱、银行、教堂、工厂、住宅等。

明治村东临人鹿池,西依尾张富士山,错落有致地蜿蜒在低山丘陵之中。入鹿池像是点缀在明治村中的一颗翡翠,尾张富士山仿佛是明治村的一道天然屏障,将明治村衬托得壮丽多姿。进入明治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明治风情。有属于仅次于日本文物“国宝级”的“重要文化遗产”三重县厅合、札幌电话交换局、品川灯塔、东山梨郡的设施和吴服座等;有许多位名人和作家的住宅,如西乡从道邸、森鸥外、夏目漱石住宅、幸田露伴住宅(蜗牛庵)、西园寺公望别邸(坐渔庄)和小泉八云避暑之家等;有国家专政机关皇宫警察署别馆、京都七条巡查派出所、金泽监狱中央看守所和牢房、东京驿警备巡查派出所、宫津裁判所法庭等。另外还有学校、商店、医院、教会、银行、住宅、工厂、浴池、邮局、照相馆、剧场、澡堂和旅店,几乎具备了明治时代作为一个城市所应有的全部设施。这些建筑的征集相当艰难,除了一部分依样重建外,很多是由原地拆移过来再建的。帝国旅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据说它的再建与原建一样,以现在的标准衡量,已是一座相当豪华的宾馆了。漫步明治村,恍如真的回到了明治维新时代。

特别能吸引游人,又极想参与的是:在明治时期神户港有名的。大井牛肉店里,品尝正宗的日本传统佳肴——“锄烧”。“锄烧”起源很早,因是将牛肉放在锄地用的铁锄上烧烤而得名;宇治山田邮电局里。游客正在购买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开始发行的4种双龙邮票,集邮爱好者们争先恐后地把一封封盖着“明治村博物馆”邮戳的明信片,寄往世界各地。

明治维新时代,也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开始大量接受西方的文化。明治村的一幢幢西式建筑,从外表上看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西方情调。然而,美国人设计建造的教堂内部,却是地道的日本式竹帘天棚;当时被称作国际城市的西洋人住宅,也是西洋式主楼与日本式配楼的巧妙结合。几乎所有的西洋式建筑里都有。和式居室,大多数西式建筑的屋顶,也都是日本的“合掌”型结构,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将外来文化融化在本地风俗中,也可以说是典型的日西文化的产物。明治时期在维持其政治准则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形成了日西交融的文化特色。这种特征表现在建筑上,一向偏重东方风格的日本建筑界开始适度接受西洋建筑技法,因此保留这一时代的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离不开教育,从明治时代开始,人们就目睹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在明治村的57座建筑中,其中学校建筑竟达7处,如三重县藏持小学校含、千里赤板小学礼堂、第四高等学校理化教室等。当时日本政府这种坚决普及教育的政策,成了日本在短期内成功地赶上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明治天皇使用过的专车以及日本最早的有轨电车、蒸汽车也在这里展出。这里还有一座机械馆,展示了明治初年的足踏缫丝机、津田式织机和蒸汽发动机等,这些展品代表着明治机械工业发展的历程。

明治村使人们看到了已经消逝百年的社会,了解了过去的日本怎样进行维新,有助于认识今天的日本是沿着怎样的一条道路发展过来的。

篇5: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执教人:曾朝芳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倒幕前日本;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①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②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日本明治维新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唯一的非欧美国家。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世界的起点,为日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改革并不彻底,这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带有较强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给亚洲国家尤其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重点分析: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日本与世界接轨的标志,也是意味着日本开始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它在日本的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亚洲国家和世界格局都产生较大影响。

难点分析: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究。这种探讨的问题难度较大对于初三学生有一定困难。.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日本明治维新

难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复习提问】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于日本古代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作“大名”.上国有26O多个,其领地叫“藩”。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提问:幕府统治为何成为了众矢之的?学生先阅读教材,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提示学生从当时的各个阶级的处境和与幕府的矛盾上思考)阶级、阶层:农民、资产阶级、大名、武士等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政府曾经明确指示,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船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人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内因和外回结合,造成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幕府的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二、倒幕运动

那时候,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上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新型地主倒幕派的主要政治代表。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待,获得讨幕密诏。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立即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辞去将军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上重来。1868年初;德州庆喜潜出京都,伺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一带,倒幕里与幕府军相遇,展开战斗。幕府军虽然拥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优势,但将领腐败.士气低落。倒幕军不过五千人,但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对幕府深恶痛绝,因而士气旺盛,作战勇猛。第二天,幕府军即开始败退。第五天,幕府军已被打得焦头烂额,再无反攻之力。将军见大势已去,便逃回江户。第七天,幕府军彻底清退。鸟羽、伏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础。倒幕军乘胜追击,五月,大军进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维新

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明治维新内容如下: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想的统治权,全国设三府七十二县(不久合并为43县),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方面,颁布“学制令”,努力发展教育等。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同时,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后面,致使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戮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可将班内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背景、准备和内容中找寻成功的因素。最后由教师总结:

从背景上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日本是幕藩制国家,幕府的中央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曾经是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主导力量。

从准备过程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从内容上看: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除此之外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所以这一切保证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小结:

篇6: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本人感觉只有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将历史以人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仅靠宣讲书中生硬的文字。如导入环节通过“服饰”体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教材是教的基础,但我们更要把握教材主旨,用教材是为了教出教材的核心。为此本人对教学内容做了一定的增补,增加了吉田松阴等历史人物。使初中学生看得见历史人物,感受的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此外,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有无穷的潜能,你给他适合的教育,他就会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个课本剧既展现了表演者多方面的才能,同时也调动了更多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一个复杂的结论在学生的表演中竟如此简洁、准确。但本节课也有许多问题,如知识量过多,有些问题难于深入;讲授的过重,学生接受起来有显单调。

篇7:历史教案-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倒幕前日本封建统治阶级 西方列强的入侵   倒幕运动   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内容、性质、评价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 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西方列强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

② 由于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

难点: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讨论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日本是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标志是什么?12世纪末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

2、导入新课:大化改新后,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此后,幕府统治日本长达600多年,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统治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进行了哪些改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3、讲授新课:

一、幕府的封建统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经济状况如何?

师生分析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什么幕府统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个什么的国家?(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哪些人(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却掌握在谁?(将军)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商人、高利贷者、新兴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改变现状。

3、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

二、武装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等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组成了倒幕派,积极开展武装推翻幕府的活动。

2、幕府统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以他的`名义对幕府宣战,1868年,倒幕军队在哪两次战役中取得胜利(伏见、鸟羽战役),一举推翻了幕府统治。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维新

提问:① 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性质是什么?

② 明治维新有哪些内容?

③ 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分析强调:

1、时间:1868年。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内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军事方面――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教育习俗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4、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这次改革不彻底,因为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必然与封建势力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为了赶超列强,日本实行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通过讨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讨论: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

学生讨论,并发表个人见解,提高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明治维新是倒幕派利用广大人民的力量,打败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实现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戊戌变法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不触动清朝反动统治的前提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来推行,因而失败了。

布置作业

填空:1、          、          、           、            构成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实权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国家是            。

3、          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                    性质的改革。

简答: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附:板书设计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幕府的封建统治

1、封建统治阶级:天皇、将军、大名、武士

2、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变现状

3、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

二、武装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统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见、鸟羽战役

三、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内容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教育习俗方面:

4、评价明治维新

A 积极性:走上了……  摆脱了……

篇8:明治维新时期舆论形成的文化因素

儒学的传播发展对舆论形成的影响

据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 公元405年, 《论语》和《千字文》传入日本, 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 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 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7世纪中期, 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在意识形态上需要理论支撑, 因此儒家思想被采用并得到广泛发展, 直到12世纪之前的这段时期, 儒学被视为一种先进的政治理念被统治阶级所应用, 并以法律等各种手段实施, 逐渐成为幕府统治的官方意识形态。

在江户时代, 儒学发挥了稳定幕藩体制和身份等级制的保守作用, 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更多的是发挥了有益的社会功能, 儒学对日本摆脱蒙昧和迷信, 提升文明水准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日本人合理主义思维的发展, 为日本接受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日本没有科举制度, 因此就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日本儒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满腹经纶,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步入仕途, 不能以学问经世致用。他们遍及全国, 形成了一个文人、信息、知识的网络。这个庞大的网络里不存在等级、阶级差别, 是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开放的小社会。在幕府舆论禁锢信息垄断的情况下, 相对来说超越阶层、出入自由的日本儒学者对于倒幕舆论的形成和维新思想的酝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 佩利登陆日本的事件冲击波迅速波及了日本各地的知识阶层, 并很快达成共识, 这与知识分子网络的舆论传播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情况下的儒学思想的传播实际上传播了包括学问在内的更多信息。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欧美文化的“洋学”被全面接受, 儒学受到了空前冲击, 维新启蒙思想家之一的福泽谕吉就对儒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但是儒学并未完全不起作用了, 儒学中的理性内容不仅成为明治时代思想家介绍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建立日本新文化的思想基础, (1) 而且在后来的日本现代化过程中, 被吸收改造, 起了积极的作用。

后期水户学与尊王攘夷 (倒幕———锁国) 舆论

19世纪,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 幕府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而这一时期欧美列强把侵略的目光投向日本。1804年俄国的烈扎诺夫 (Rezanov) 武力威胁幕府开国通商;1808年, 英国军舰费顿号 (Phaeton) 开进长崎, 自此以俄、英为首的列强骚扰不断, 幕府统治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产生了一个试图把握时局的学派水户学。1661年德川光圀继任水户藩藩主, 起用中国人、明末学者朱舜水治理朝政, 使朱子学在水户藩确立起主导地位, 并演变成了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水户学”和“水户学派”。他接受朱舜水的建议, 以儒家礼仪制定藩规;重实学, 实行奖农政策;兴教育, 搞宗教改革, 使水户藩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 民风淳厚, 在各藩中享有盛名。德川光圀与朱舜水倡导的水户学, 在日本文化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前期水户学是以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 而后期水户学则是由藤田幽谷及其门生形成的独特的政治实践性学术思想。

藤田幽谷的著作《正名论》认为:“先有天地, 后有君臣, 有君臣而后有上下。”“幕府应该尊敬皇室, 诸侯应该尊重幕府, 卿、大夫要尊重诸侯, 然后才能上下相保, 万邦和谐。”倡导尊王敬幕论。水户学的另一代表人物会泽正志斋写了《新论》一书, 书中认为日本是神州, 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因为作为天照大神之裔的天皇居住在日本, 日本是“大地之元首”, 只有日本能担当起执掌世界、皇化万国的任务。藤田幽谷的《正名论》和会泽正志斋的《新论》成为尊王攘夷的理论依据。

后期水户学重视民心民意, 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会泽正志斋认为欧美列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很会掌控人心, 他们深知民心的威力, 所以要下大力气教化民众, 具体办法是通过宗教来收揽民心。他还认为这其实类似于神武天皇以来日本国古代祭政一致 (政教一致) 的方法。所谓祭政一致是指宗教与政治的一体化, 在这种体制下政治领导者同时也是宗教领导者。而日本的现实是国家离政教一致的理想越来越远, 民心骚动, 国家缺乏统一民心的有效手段。这些让他感受到了沉重的危机感。尽管后期水户学中仍是崇尚自上而下的民主, 但当时能提出重视和关注民众民心已是很大的进步。

此后, 德川齐昭封水户藩藩主, 创立了藩校弘道馆, 辅佐德川齐昭改革的人是幽谷的儿子、会泽的学生藤田东湖, 他比理论家的父亲和老师更注重实践, 他在《弘道馆记述义》中阐释了后期水户学的宗旨是“尊王攘夷, 敬神崇儒, 忠孝无二, 文武不歧、学问和事业一致”, 把水户学的思想向藩内外传播。在后来的明治维新中, 维新志士接受了水户学的思想, 这成为“尊王攘夷”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原则, 形成了“倒幕锁国论”, 对统一舆论、进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了鸦片战争、黑船来航事件的冲击, 在被迫开国的过程中, 尊王攘夷思想提供了批判幕府外交姿态的思想基础, 急速脱离了后期水户学的本来目的———“维持幕藩体制”, 站在了幕府的对立面。

兰学的传播与反封建舆论 (倒幕开国论) 的形成

“兰学是指江户中期至幕府末开国以前 (1600年~1867年) ”关于西方学问、技术或西欧形势的知识及其研究。 (2) 幕府末期的闭关锁国使曾一度兴盛的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几乎停止, 只有与荷兰的贸易在严格限制下还在进行, 剩余的这一条狭窄的通道维护着和西方的联系。“正如日、唐绝交后的平安末期一样, 虽然出现了传统文化的鼎盛期, 但以僵滞的封建秩序束缚下的国民生活为基础的江户文化, 既然没有从外界注入新要素, 就势必带上了不自然的颓唐色彩, 这样, 一部分人便逐渐把憧憬的目光转向封闭、隔绝了的另一方, 依靠仅存的通向西方文化的一条窄路, 开始了摄取西方文化的能动的运动。所谓兰学 (后扩大为洋学) 的发达, 就是其具体体现。” (3)

幕府到1635年, 已形成了所谓的“锁国制”。尽管如此, 德川时代仍通过四个窗口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往:通过长崎与荷兰及中国商人进行贸易;通过对马藩与朝鲜进行外交与贸易;通过萨摩藩与琉球往来和商品贸易;通过松前藩与北海道的虾夷族进行交往。其中与荷兰的交往最为频繁。禁锢锁国并未使日本人丧失与外国交流的愿望, 这个善于学习的民族通过这些狭窄的通道, 开始系统地研究西方的以自然科学为首的学问体系, 被称为兰学。1771年, 前野良沢、杉田玄白等在千住小塚原的刑场观摩了一次解剖手术, 他们吃惊地发现, 这与荷兰文版的德国著作里的解剖学图谱完全一致, 于是决定翻译《解剖学图谱》。“在还不怎么了解荷兰语言的情况下历经四年的努力, 《解体新书》发行了。他们把自己的这种学问称为‘兰学’, 宣告创立了一个和既存的完全不同的新的学问体系。” (4)

幕府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封建统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时的幕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如引进西方文化、任用人才、奖励实学、发展生产。这无疑为兰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温床。如杉田玄白所说, “兰学犹如滴油入水而布满全池”。 (5) 这种兰学文化的勃兴, 冲击了日本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学术知识体系。兰学者经常聚集在一起, 交流学问, 针砭时弊, 形成一个以渡边华山为核心的研究兰学的团体———“蛮社”。兰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 尤其是司马江汉的“社会平等观”宣扬人人平等,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等级秩序, 触动了幕府统治的根基, 一度遭到幕府镇压。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震动了日本朝野, 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日本政府勿蹈中国之覆辙。1853年佩里入关, 幕府领教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被迫开国, 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知识分子阶层中强烈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增强自身实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国内农民暴动风起云涌, 幕府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 幕府也被迫全力扶植以西方近代军事科技为主的洋学, 兰学又一次兴起并逐步扩展到以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社会科学、政治思想为主的洋学阶段。

将洋学研究范围扩大到政治领域的人是横井小楠, 他肯定了欧美国家的政治体制并积极倡导在日本实施。横井小楠重视舆论, 认为国家大事要广开言路, 听取公众的言论, 在大家都能接受的条件下再做决定, 应从德川家的“私”政治向“共和政治”转换。此后的加藤弘之、福泽谕吉等人更进一步地研究了西方政治制度。

兰学的传播使人们特别是洋学者们意识到封建制度才是阻碍日本前进的最大障碍, 体会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先进科技和政治制度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就是维新派中持有倒幕开国论调的那一部分人的思想源泉。“兰学的传播还引起了革新思潮的发展, 西学传布迅速从自然科学扩大到社会科学, 先进知识分子与革新势力迅速结合, 形成了革新运动, 借助农民运动的力量, 发展为革命斗争, 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6)

儒学的传播使日本人摆脱蒙昧, 走向文明, 为明治维新时期舆论的形成提供了知识基础, 日本儒学者特有的自由的知识分子网络又为这些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后期水户学的思想成为维新变革中“尊王攘夷论”的理论依据;兰学的兴起和发展把舆论逐渐引导到“倒幕开国论”方向去, 成为倒幕开国论的思想源泉。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 维新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并最终取得了变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 载于会议论文集:《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第84页。

[2]王兵:《兰学的早期发展》, 《科教文汇》, 2007年2月下半月刊。

[3]靳丛林、陈泓、张福贵译:《外来文化摄取史论——近代西方文化摄取思想史的考察》,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年8月版, 第60页。

[4]佐藤弘夫:《概说日本思想史》, ミネルブア书房, 2005年版, 第195页。

[5]衫田玄白:《兰学事始》, 岩波书店, 1982年版, 第182页。

上一篇:扎染说课稿下一篇:受欢迎的温馨婚礼司仪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