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主题作文训练指导

2024-04-21

“逃离”主题作文训练指导(通用6篇)

篇1:“逃离”主题作文训练指导

“逃离”主题作文训练指导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新的开始,或许又是一次无奈的挣扎。那些想从日常生活中逃离的瞬间,无法预知;很多时候,逃离的念头很快被日常生活所淹没„„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立意解析】 关键词:逃离

就个人而言,其实材料中的这段话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现实,相比很多同学看到这句话都是深有感触,觉得自己有很多话想说。

可是如果你拿起笔,又可能瞬间一句话都想不出来。踟蹰再三,犹豫再三,从哪里开始写好呢?

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这个“逃离”。首先,你为什么要逃离?

答案很简单:梦想被现实所累,我现在过的,不是我自己想过的生活。逃离开这种现状,我也许会有新的开始。

其次,是否每一次逃离都能达到你想要的目标? 非也非也。可能你的逃离只是一次小小的“逃避”,对于现实的发展不会有任何影响,你只是困兽,无奈地垂死挣扎那么一小下。再次,我们通常是如何实践我们的逃离?

一次旅行,一次放纵,一次欢唱„„这样的念头或许时常会用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它不难时间,但是真的要迈出去,或许你又会迟疑。

最后,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逃得开? 未必。因为当你没有足够的资本,你根本不可能脱离现实成功躲到你认为的世界中去。逃离的念头,也许在你的一次犹疑中,就被接踵而来的事情淹没;即便你真的实践了一次“逃离”,也终究要回到现实的红尘中来,继续你未完成的事情。

分析完题目中的“逃离”二字,你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一定有过这样类似的念头和事情,你又是如何去实践自己的“逃离”的呢?

根据问题,引申立意——

1、我们之所以往往不能做到真正的“逃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身上有着与周围的人和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为自己而活,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很多时候,个人的言行并不能完全取决与自己的内心。

2、反之,既然逃离或许能够结束一场困顿,带来新的开始,那么即便只有50%的几率,你不去尝试,也永远不会知道结果如何。与其困坐愁城,不如就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努力的去搏一搏,追求一番新的天地。

3、对于导致我们有想要“逃离”的念头的事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不能遇事就习惯性的退缩逃避,而是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再来做出决定。人活一世,免不了觉得难熬,甚至有时厌世、怨烦,但是要知道只有直面这一切的困难,才是勇者的作为。

篇2:“逃离”主题作文训练指导

学生姓名:程美玲 指导老师:李晓卫

[摘要] 《逃离》是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品,并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是19实际现实主义文学中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两部作品虽然处于不同的年代,作品所描写主人公、故事情节也有所不同,但隐藏在故事情节之后,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描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逃离。《逃离》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描述了不同主人公的逃离经历,《简爱》则叙述了女主人公——简爱的逃离历程。笔者从此处出发,探析两部作品的逃离主题和隐藏在逃离之后的双声话语。[关键词] 逃离 简爱 比较 双声话语

逃离,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逃,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离,相距,隔开距离。逃离,是为了追寻或达到不同于目前的状态的一种行为。逃离主题,从古到今,一直在被记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嫦娥,逃离丈夫奔向广寒宫,民间传说白蛇追求凡间爱情选择逃离妖界,七仙女为与董卓结为夫妇,私自下凡,祝英台因为不能与梁山伯结为连理,选择变身一双彩蝶,也可谓是另一种形式的逃离。古代如此,现当代亦是如此,五四那场对既往历史实行颠覆的伟大变革,终于催生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相继书写出冯沅君式、萧红式、丁玲式等形式各异的逃离。在作品上,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在心理与现实之间游走,在欲望与理想之间挣扎,被逃离诱惑,在逃离中纠结的女性形象。杨沫在《青春之歌》里塑造了一位两次逃离的平凡女主人公林道静。不管是爱情家庭的吸引还是理想生活的指引,逃离一直或者始终存在于我们或这些女主人公的生命中。逃离这一主题也在世界文学中不断被塑造被记述,而说到外国文学中的逃离,简爱在《简爱》中的不断逃离在当时极大地刺激了当时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对以后的文学创作逃离主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代作家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中关于逃离这一主题的细腻刻画再一次对读者、世界文学产生了心灵的震撼。或许可以这样说,逃离,是存在女性生命中的,并且,在人生中是必然显现的。“逃离”这一主题不管在以前还是现在还是未来,永远存在。

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逃离》讲述了八个不同的故事,其中三个故事存在关联。叙述了几个平凡的小镇女子,各自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却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发生了共同的人生经历——逃离。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讲述了同名主人公,如何从一名孤儿成长为获得幸福的新女性,然而她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断逃离。本文着重通过女性的视角从逃离的对象、逃离心理和女性主义等方面来分析《逃离》和《简爱》中主人公的逃离主题。

一、逃离的对象——爱人、父母、生活现状 《逃离》第一个故事也是整本小说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女性身上,天真无知的少女卡拉怀着对未来、对自己家庭生活的憧憬,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与“吉普赛流浪汉”出逃,选择与一个马术学校的男老师结为夫妻。“她把她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①她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烦透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的后院他们的生活。留给父母的仅是一张宣告自己离开的纸条。然而,离开了父母,与丈夫克拉克建立了家庭之后,她发现,婚后的生活并无新意可言,婚后的丈夫并非那般迷人甚至粗暴、自大、蛮横不讲理,终于在无法忍受丈夫对自己的火爆脾气之后,选择第二次出逃,逃离与丈夫的生活,仅仅为了去一个不包括她丈夫的地方。

《机缘》、《匆匆》、《沉寂》三篇相互关联,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年纪轻轻就获得古典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对拉丁文有所成就的年轻女教师,然而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旅行识得一位乡间的陌生男子,并为了他放弃学术生涯,逃离父母,开始了一段混乱、不被认可却自得其乐的同居生活。同居之后,朱丽叶又认为她被嘲弄了,她的生活在别人面前就是笑柄,她难以忍受私生活依就混乱的男人。某天突然消失,仅仅是为了信仰的缺失就逃离了她。

《激情》,一个贫穷的女人,一场偶然的相识,一个潜意识的逃离,一张一千元的支票。主人公格雷斯在旅店打工的时候与未婚夫莫里相识,在顺理成章的情况下,她与未婚夫一家人保持着良好热情的关系。然而,她对爱情、对情欲的期望与未婚夫存在差距。她想象中爱情是这样的:遇见一个英俊热情的男子,一见钟情,紧接着便是肉体上的亲密接触了。她在孤独与幻想时所渴求的欢乐,在莫里那里得不到满足。就在此时,未婚夫莫里的哥哥,尼尔出现了,“他是一个有纯金品质的人”,英俊潇洒,还带点薄荷味的酒精,在她眼里稳重却不失浪漫,比起莫里的不解风情,尼尔简直就是她理想中的男人。说不清楚是由于什么原因,她与尼尔第一次的见面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出走,她选择逃离未婚夫而追随未婚夫的哥哥出走一整个下午,故事的经过是格雷斯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灵魂与肉体的相交融,故事的结局是尼尔车祸身亡,莫里选择原谅而格雷斯仅仅收下了支票放弃了莫里。

《拨弄》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身陷家庭的单身女孩,生活始终围绕着家庭、工作,忍受着讲究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充满着家庭的责任感。她唯一的娱乐是每年夏天独自一人坐火车到另一个城市看一出戏。在一次看戏的旅行中她丢失手包继而偶遇陌生的异域男子,与男子相处了一顿饭、一场散步的时间,与男子的一场约定,使她计划出一场巨大的逃离,一场脱离目前的生活状态,一切重新开始的逃离。由于命运的播弄,孪生兄弟产生的误会最终使这场逃离终止,而多年之后,真相得以显现,但是逃离早已跟随时间消散。卡拉选择了两次逃离,逃离的是父母、是她的丈夫、爱人,朱丽叶选择逃离父母,而她的女儿同样选择逃开她。格雷斯逃离未婚夫,她的爱人,若冰则逃离目前的生活。女主人公们逃离的不管是爱人,还是父母还是家庭,归根到底都是逃离目前的生活状态。目前的生活状态不管是让她们感到满意或者不满,她们都选择了逃离。

《简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简爱追求幸福的人生经历,她是一名孤儿,出生于一个穷苦牧师家庭。幼年时,寄住在舅母家里,在那里,她经历了痛苦、黑暗的童年。之后她被舅母送出,她到罗沃德孤儿院生活,孤儿院的生活同样令简爱备受摧残。简爱在孤儿院毕业之后,继续做了两年的教师。之后,简爱就来到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度过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遇见爱情的阶段。然而,简爱为了自尊在爱情到来的时候再次逃离,来到表哥家。最后,简爱再次逃离稳定的生活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也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简爱的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逃离的过程中度过的,简爱的逃离一共发生了四次逃离。

在简爱的童年阶段,简爱寄住在舅母家,舅母和舅母的一家人都对她百般欺负凌辱,她被舅母的女儿、儿子轻视、辱骂进而是殴打,她在舅母家——盖茨黑德府的生活是煎熬是折磨,甚至是低人一等的仆人都有资格指责她、嘲笑她。面对虐待,简爱选择逃离,她逃不出舅母那冰冷的房间,逃不出舅母儿女们紧追的魔爪,但是她尽最大的可能和最大的努力逃离他们的视线,逃离受虐的生活。她逃向了书本逃向知识的海洋,把实际生活中遭受的欺侮变成了徜徉在书海的快乐,把物质上的贫乏变成了精神上的满足。她远离世俗,逃向窗帘后面,在窗帘后面,在暗处观察舅母一家,观察有舅母一家这样的人生活着的世俗世界。同时暗暗下定决心,“我象任何一个反抗的努力一样,在绝望中下了决心,要反抗到底。”这是简爱的第一逃离,这也为以后的逃离埋下了精神的种子。

简爱被舅母当成坏孩子从舅母家赶走,被带到罗沃德寄宿学校。然而,孤儿院院长冷酷无情,是非不分,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伪君子,孤儿院所有的教育也都是对身心的极大摧残。在罗沃德学校唯一的温存便是坦普尔小姐,坦普尔小姐是那个冷酷至极的地方里唯一的温暖的港湾,坦普尔小姐给简爱带来了难得的爱,让简爱第一次领略了人间的真情。也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简爱在罗沃德学校生活了八年,她不断努力学习,并用自己所学在那里做教师,教授学生。当生活回到了一个正常的节奏,简爱理当继续以现有的方式生活下去。然而,在简爱的内心深处,她的目光不仅限于此,她所追求的是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有意义的生命。“我对八年的常规生活突然感到厌倦了,我憧憬自由,我渴望自由,我为自己祈祷,祈祷变化,祈祷刺激。”于是,发生了简爱的第二次逃离,她在报纸上登广告,应聘桑菲尔德府的家庭教师。

简爱的桑菲尔德府的生活是简爱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在那里她经历了人的一生最为珍贵的爱情的发生的阶段。桑菲尔德府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主人迟迟不露面,阁楼里经常传出恐怖的叫声,桑菲尔德的一切都是简爱感到好奇这也使简爱对桑菲尔德产生了更多的吸引。主人罗切斯特现身之后,简爱不断被神秘莫测又花样百出的主人吸引,简爱渐渐爱上了罗切斯特。在罗切斯特和简爱发生了一系列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后,罗切斯特也慢慢被这个不那么美丽优美的家庭教师吸引,进而慢慢爱上她。当幸福来临,简爱与罗切斯特陷入热恋,彼此尊重珍惜对方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超乎寻常的事情,阁楼上的疯女人居然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在幸福和与痛苦交替的矛盾心情中,面对罗切斯特诚恳的挽留,简爱放下了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毅然决然地选择再一次的逃离,逃离充满魅力的罗切斯特逃离罗切斯特的疯女人。这是简爱的第三次逃离。

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府之后遇到了圣•约翰牧师,她在牧师的帮助下谋得了一份教师的工作,生活平静也充满温情,不久后,牧师向她求婚,要简爱变成和他一样虔诚的信教徒。但是简爱面对自己的内心,她确定她念念不忘的依然是罗切斯特,她所追求的不是平淡的生活而是有爱情的人生,于是简爱放弃了平淡的生活再次逃离,毅然走向桑菲尔德庄园。这是简爱的第四次逃离,也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

在简爱一生的四次逃离中,简爱不断逃离是她的家人,她的朋友,甚至是她爱的人,她逃离的是当前的生活,痛苦或是安稳,复杂或是平淡,简爱都选择了逃离,使当前的变成旧的生活。

二、逃离心理的矛盾性

女主人公的逃离充满了矛盾。卡拉在做出第一次逃离的决定时,心情愉悦轻松,对未来充满信心,她为自己找的理由是她的父母当年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为她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她第二次出逃时,内心又充满了逃离父母的悔恨,认为在她的丈夫看来,“家庭根本就是一个人血液中德毒素”,认为之前只是性这方面的问题或者仅仅是性的问题。在决定离开丈夫克拉克时,她的内心也是充满矛盾的,她一方面无法忍受丈夫的火爆脾气毅然决然,一方面却还担心逃离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显得优柔寡断。她一面胆怯犹豫不能下定决心,一面又计划在一家汽车旅馆或这一类的地方待下来,上一个马术学校去找份工作,好像早有打算。她决心逃离,去开始一种没有克拉克的生活,却又怀念与克拉克生活的日子,恐惧独自一人的新生活,最终中断逃离。卡拉为进行逃离寻找理由,同时又为放弃逃离寻找余地,在整个逃离过程中,内心都充满矛盾。

朱丽叶放弃学术,远离父母时,似乎是被一种无法言说的引力诱惑。她是倾心于古典文学的,看似保守,却又在聚会中期望获得关注;她早已失贞却顶着处女的帽子招摇;她与火车上邂逅的陌生男子喝酒、畅谈,她渴望达到肉欲的刺激却脱口拒绝陌生男子;她表面拒绝男子的“进一步行动”心下却为他们的行动寻找空间。她选择逃离父母却又在逃离之后不满男人依旧混乱的生活,懊恼自己对父母的抱歉。作为一个单身的女子,她选择了逃离,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深知自己的失职,“正如太多的事情——一个人的事务、也许仅仅是为了性满足的恋爱——被看作是悲剧一样。她太缺乏母亲应有的节制、礼仪、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了”②,对自己当年的错误示范悔恨终生。朱丽叶充满着矛盾,她从一种状态逃离到另一种状态,看似毅然决然,却总是处在反复的后悔之中。

格雷斯,跟未婚夫的哥哥逃离的过程中内心存在着矛盾,当她坐上未婚夫哥哥尼尔的汽车时,脑子里充斥着“性”应该是怎么一回事的想法与幻觉,内心欲念涌动,尼尔在她手上的一吻更是撼动她,但是她也是矛盾的,当尼尔提出教堂是否安全时,她却犹豫了,只答了一句“教堂也不总是安全的”。她独自坐在车里的时候一方面脑子里想的是尼尔是否爱她,这次逃离是否能走运成功,另一方面又想到跟未婚夫结婚认为她现在的行为是对未婚夫的背叛。当她意识到逃离的目的没有达到,幻想破灭的时候,给这次逃离下了终结的定义但是当到最后与尼尔分别的时候她又犹豫自己的放弃是错误的。

若冰的矛盾性表现的比较普通而自然,她为了赴约,为了她制定的逃离计划赶到心爱的男人的城市,为了赴约无心看戏甚至没坚持到戏演完就离开,但是,见到心爱的男人却犹豫不决,不想走进去想让他出来为她开门。当她遭到孪生兄弟栽不了解情况下的拒绝之后感到莫大的羞辱,但是,多年之后真相大白她又把当年的错误归结于她错穿了那条绿裙子。

简爱在逃离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心理的矛盾。在罗沃德学校,简爱对院长的行为厌恶至极,她的内心叫她勇敢地反抗。简爱是反抗者,对于不正当不公平的对待她选择的是忍无可忍,认为忍耐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简爱最终的选择便是反抗,因此当她到了罗沃德学校看到海伦平白受侮辱而无动于衷而生气,更加不理解海伦所阐述的“忍受教条”,甚至想要替海伦争辩几分。当布罗克赫斯先生指控她是说谎者,简爱在教师的指导下澄清了谣言。简爱是执着的反抗者,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她并不是一味的忍受,而是勇敢选择反抗,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尽力维护自己坚持的公正,这也为后来简爱在爱情当中的公平心理相对应。但是,简爱又受他朋友海伦和她的老师坦普尔小姐的理论影响,内心也是充满矛盾,在忍受这个世界和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世界的矛盾中不断发生冲突。

在简爱的四次逃离中,矛盾心理表现的最为突出,同时也是让读者最为费解的是简爱的第三次逃离,逃离她的爱情、爱人。简爱是一个追求平等的人,也正是因为她的平等观,才使简爱爱上罗切斯特。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遇,并不是在桑菲尔德府双方以家庭教师和雇主的身份见面,而是以平等的地位以路人的身份在荒凉的野外相见。简爱对罗切斯特的关注由此而起,双方的爱恋也由此而生。简爱在爱情中看重平等,她追求的爱源于平等的基础之上,她认为自己与罗切斯特先生在人格上是同样的,因此当罗问简爱自己是否漂亮,简爱并没有顾虑身份地位的差异直言他并不漂亮。当罗切斯特试探简爱是否中意他时,简爱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认为她自己之所以不能与罗相配只是因为一贫如洗、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又强烈表达她与罗这样地位高贵的人具有同样的感情,有同样的权利追求爱情。然而,简爱的平等观同时也是简爱的心理矛盾冲突之处,她追求爱情追求平等,当受到欺骗,受到不平等对待时就与内心深处追求平等的理想相冲突,这时,简爱选择逃离。但是,当简爱逃离之后,她又无法控制自己留恋、想念她的爱人罗切斯特。怀着内心的信仰,她坚强的生活,可以把日子过的风生水起,同样得到别人的青睐,怀着对罗切斯特的爱和思念。简爱又是不安的,在她的生活中罗切斯特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简爱甚至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有罗切斯特的影子在身旁的日子,她每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极力避开有关桑菲尔德的字眼,这实际上更加表明,简爱的内心从未将桑菲尔德彻底抛弃。

简爱的第四次逃离同时也印证了简爱第三次逃离的矛盾心理。但是,我们不能说第四次的逃离就是第三次逃离的失败,简爱逃离罗切斯特是因为不与内心的信仰产生冲突,不与她不断地追求平等矛盾,因此,一旦爱情凌驾在平等之上,简爱便选择保卫自己的信仰。简爱逃离牧师,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是简爱选择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值得庆幸的是,简爱的这次选择也并没有否定她的信仰,改变她的信仰。党简爱再次回到桑菲尔德,罗切斯特的疯女人被火烧死了,罗切斯特为了救妻子,眼睛被烧毁还伤了一只手,使简爱感到不公的因素不存在了,简爱依然坚持对平等的追求,也依然可以继续追求爱情,可以继续选择爱她的爱人罗切斯特。使读者感到遗憾的是简爱对平等的苛求造成了她的爱人罗切斯特身体和内心的痛苦,但是到最后,我们了解到苛求平等带来的不仅仅是最终的欢乐,而且对于简爱,只有平等更能使她深爱,因此,当罗切斯特失明胳膊残疾,她并没有深深地陷入痛苦,而是为了她此时与罗的平等而满足。“我完全是丈夫的命,他也完全是我的命”这样完全的平等使她不离不弃。

三、逃离主题与女性主义

文学与性别的关系无疑是复杂的。③持女性立场的理论家常常偏重于考察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和文学史中女性作家的位置,审查父权文化制度如何通过文学塑造来规训女性,审查男性中心的文学史又是如何遮蔽女性作家的成就和压抑女性的声音。“由于女性形象在文学中仅是一种介质,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一个空洞的所指,所以她们总是被她们的男性创造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削足适履的扭曲变形。历史地看,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或者妖魔化女性或者神圣化女性,这是女性形象扭曲变形的两个极端。④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只是为了迎合男性文学的表达,是为既有的主题而创造的,不是作为单独独立的思想、主题贯穿。法国的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著《第二性》被人认为是关于女人的一本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甚至被最为西方父女的“圣经”。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成是形成的。”这就是说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成的,是传统的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的。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女人往往作为男性的陪衬体或者附属物出现,这限定了女性形象,同时也是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忽视。

女性文学的出现是对这一现状的反叛,是女性意识发展的结果,同时丰富了女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在当代文学理论中,关于女性文学的定义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写女人的文学,第二种是以同情、理解和赞美的态度写女人的文学;第三种是女人写的文学;第四种是用女性主义的立场写作的文学⑤。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艾丽丝门罗的《逃离》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无疑是女性文学中高扬的一只旗子,对于女性文学的研究有着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作者创作背景上看。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1931年出生于安大略省,被誉为“加拿大的契科夫”。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此后,《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石城远望》等十多部作品将总督奖、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莱南文学欧亨利奖以及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等一一收入囊中。由于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的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于死亡,结婚与离异。她作品的主人公多为乡村女性,叙述的多是她们的生活和思想,门罗对女性有敏锐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门罗唯一一部有自传意义的,由相关联的短篇小说故事组成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叙述了作者,在乡村生活中,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没有明确价值观的小女孩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成熟女人。作者的母亲和作者生活中遇到的女性对作者的影响是最大的,作者用细腻的心思和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关注她们。因此,门罗的作品所关注的是不同女性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平凡却深刻的思想瞬间。《逃离》与门罗的另一作品《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都是关注独身女人、老妇人等的生活及思想情感,试图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探索女性思想的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哈沃斯。她与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并称“勃朗特三姐妹”。然而,女性作家是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夏洛蒂20岁的时候曾写信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赛,却遭到训斥。骚赛在回信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不但没有浇熄夏洛蒂的热情,而是更加点燃她创作的火焰。夏洛蒂最开始是用男性姓名发表作品,但是现实的诸多困难并没有打败夏洛蒂,反而让她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夏洛蒂在夏洛蒂勃朗特一生共创作了4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莉》、和《维莱特》和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爱玛》,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追求爱丽丝门罗和夏洛蒂勃朗特两位作家都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书写的作家,她们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叙述这些女性独立的生活,不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不再充当为丰富男性人物而随意改变的工具。她们各自在生活中担任角色,有职业,有思想,作者在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大量地运用了心理描写,探寻她们的内心世界,关注她们的思想变化。她们不仅仅是围绕男性而生活,相反,男性只是作为女主人公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出现,她们面对生活的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念选择,不再单纯服从于父权。作者叙述她们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记叙她们独立的人生历程。

从逃离主题中的双声话语上看。在女性主义批评看来,人类的进步和男性的文明是建立在对于女性的压抑之上,父权制正是通过对女性的压抑并印尼这种压抑而得以维系,妇女的成长史则是在被压抑和反压抑中追寻自我意识和主体存在的历史。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往往可以通过精神粉饰的方式获得合理的解释。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说:“女艺术家急切地渴望女听众,又畏惧着男读者的敌意。她受制于文化,怯于自我表现,摄于艺术的男性家长的权威,对女子创作的不正当、不合体亦忧心忡忡。凡此种种卑贱低下的表现都有别于男性同行的奋斗。”⑥她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双声话语”既体现着主宰社会的声音,又体现着属于自己的声音,或者说在表面显性声音中隐含了异样的声音。

在《逃离》中,我们用第一个逃离故事探讨这种双声话语现象。女主人公卡拉,由于不满于自己的丈夫日益改变的态度,在受到一只有灵性的羊的启发和邻居的鼓励下选择逃离自己的丈夫,离开自己生活已久的家庭,选择不顾一切远走高飞。从这个层面上说,逃离,就是主人公自己的声音,是主人公深思熟虑的结果,并且主人公在逃离之前做好了对自己负责任的心理准备。主人公面对自己丈夫的改变,面对现有的越来越不如意的生活,选择了改变。而改变的方式就是抛弃自己的丈夫,追求自己独立的新生活。女主人公在面对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所考虑到的就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向往内心深处的自由,并没有幻想今后是否会遇见更好的男人做自己的丈夫,选择逃离的时候内心深处并没有掺杂有男性存在的意识。从另一个曾面来讲,卡拉坐上离开的公共汽车,实施逃离的行动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看到来来往往,有男有女的现实,在潜意识中回忆起往昔身边有丈夫的日子,家庭有男人的生活,突然选择中断逃离的行动。这就是不同于主人公自己的声音,是体现着主宰社会的男性权威的声音。这种声音表面上难以用行男女平等,着重表现了女性在追求幸福中所做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坚毅的决心。动来表明,却是隐匿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卡拉,警告卡拉。

《简爱》中,双声话语首先表现在简爱的格格不入上。简爱是一个相貌平平、身材弱小的家庭教师,却与自由出入在上流社会,游转于贵妇之间的绅士相爱,这与当时“拜伦似的盛气凌人”的男权社会中是格格不入的。简爱是个平民女子的形象,不会奉承不会只听命于人,蔑视社会习俗是一个觉醒的新型女性的形象。简爱独立的人格体现了自己的声音,简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则体现了社会的声音。

《简爱》中逃离的结局,表面上看,与传统的灰姑娘模式的故事极其相似。简爱作为灰姑娘,选择了高贵的王子,灰姑娘与王子最后幸福地在一起时合情合理的,从这一层面来说这就是社会的声音,是男性权势下的产物。但是,简爱和传统的灰姑娘并不是完全相同,简爱勇敢、坚毅,追求平等的爱情,她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勇敢逃离,即使内心挣扎痛苦依然坚持自己。直到罗切斯特没有了疯女人妻子,也失去了原来的高贵的传统的光环,与简爱站在平等的地位,简爱才选择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在这场爱情面前,简爱处于主导地位,从不向社会妥协。在这个层面上,这就是忠于主人公自己的声音。

逃离,看似是一时的冲动,一念之间的选择,实则是早已萌发的逃离念头在某一个瞬间爆发,逃离意识一旦出现,逃离之举便是必然。《逃离》和《简爱》中女主人公,逃离的结果,成功或者失败,并不重要,重点在于逃离是否发生。正如艾丽丝·门罗自己所说:“我想让读者感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逃离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逃离意识的产生和某一时间的付诸实践。逃离,在现实的生活中,总会在某个时间,对爱人、父母、目前的生活状态有所不满,或者,在她们的心底隐藏着欲望,于是逃离现在,改变现在,释放欲望等原因促使逃离意识的闪现。每个人的心理都埋藏着逃离的火花,时而显现,时而隐匿。未选择逃离之前,逃离的念头被深藏在潜意识里,一旦开始逃离,人生便得到了释放。正如人的不满、人的欲望一般永远不会消失一样,逃离永远存在。

注释:

艾丽丝·门罗.逃离 [M].李文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② 艾丽丝·门罗.逃离 [M].李文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③ 南帆,刘小新,练署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④ 南帆,刘小新,练署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⑤ 南帆,刘小新,练署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⑥ 《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271页 [参考文献] [1]艾丽丝·门罗. 逃离[M]. 李文俊译,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陈凤. 无法逃离的人生境遇———艾丽斯·门罗《逃离》中女性命运探析[J]. 文学界. 文学评论,2010.

[3]赵树勤.寻找家园的孤独之旅——论20世纪女性文学的逃离主题 [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一期.[4]南帆,刘小新,练署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

篇3:论《石头天使》中的逃离主题

关键词:《石头天使》,哈格,逃离,女性

引言

享有“加拿大文学之母”美誉的玛格丽特·劳伦斯 (Margaret Laurence 1926-1987) 是加拿大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一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小说、散文、游记等, 并两次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和无数其他荣誉。其中, 以虚拟西部城镇马纳瓦卡为背景的五部系列小说被视为她的最高成就, 《石头天使》就是是其中的第一部。在2007年, 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天使不流泪》使更多的读者和观众了解了该作品。马纳瓦卡小镇并非“世外桃源”, 而是一个处处呈现废墟, 死气沉沉的小镇。在这个小镇里, 劳伦斯的每位女主人公都饱经风霜, 但与此同时, 她们执着地追求内心自由, 在忍耐中成长。

《石头天使》中的女主人公哈格一生过着不守传统的生活: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独立和自由, 她不惜与父亲反目, 毅然离开丈夫和儿子。小说展现了她叛逆的青春岁月, 对自由的渴求, 对幸福的拒绝以及最终的觉醒。该小说双重情节交织:一个是小说开始前哈格生活中的故事;另一个是九十多岁高龄的哈格在弥留之际身体和精神上所面临的种种危机, 最后在哈格生命即将结束时两个情节合二为一。追忆和陈述就像电影中蒙太奇的拼贴画, 不时地跳跃与穿插, 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序的叙事结构 (史秀东, 2001:22) 。在《石头天使》中劳伦斯塑造了独立坚强的女性人物形象, 探讨了女性的牺牲、生存、成长和内心自由等问题。

逃离主题

逃离意识在20世纪小说中随处可见。逃离是20世纪中西文学的一个富于深蕴的鲜明态势。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苏童的虚拟的个人历史、卡夫卡式的“地洞”写作以及解构主义德里达的语言颠覆等都呈现出一种逃离的姿态。艾丽丝·门罗在其代表作《逃离》中写道:“逃离, 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一次次逃离的闪念, 就是这样无法预知, 无从招架, 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而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石头天使》中表现的一个首要主题就是“逃离”。在该故事中, 主人公哈格一生中共有三次逃离。

哈格的父亲杰森·卡利是加拿大第一代移民和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如果你们不比别人更努力工作, 你们在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出息……如果你们想出类拔萃, 就要坚忍不拔, 努力工作” (Lawrence, 11) 。他经常这样叮嘱自己的儿女。这些话深深烙在哈格的心灵深处。她从小就厌恶脆弱的人, 独立思想在心中生根。青少年的哈格被父亲送到东部接受了两年的大学教育, 其独立思想得到启蒙。两年后回到家, 一天她对父亲说她想要到南沃卡瓦学校教学, “你以为我送你去东部两年整就是为了让你接管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父亲大叫 (Lawrence, 38) 。最终, 哈格没有出去教学, 而是留在家里为父亲管理账目, 父亲无形的压迫使她迫切地想要逃离。

“一个人受到压迫的时候, 或者是无法把握不确定的现实的时候, 肯定会非常迫切地希望逃往他处” (段义孚, 2005:13) 。哈格期望自由择业, 却不得不留在家里管理账目, 于是, 她像《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一样, 匆匆结婚, 嫁给了被父亲骂作“宠物猪”、“平庸之辈”的布拉姆。这无异于富家女嫁给穷小子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 哈格是一名勇敢的“斗士”, 她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披荆斩棘。她对自主婚姻的追求, 对父权的反抗是她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

婚后, 哈格渐渐发现, 虽然布拉姆是“唯一把她视为哈格的人——而不是女儿、姐妹、母亲、甚至妻子的人” (Lawrence, 73) , 但他举止粗俗, 行为荒诞。“结婚后他在我身上留有痕迹多年, 然而我从没想过它是爱情” (Lawrence, 73) 。所有这些都不是她原本所期待的婚姻。

哈格自从嫁给布拉姆后, 家境穷困。为了从丈夫那儿“抠出点钱”, 她用了原本自己嗤之以鼻的农家女人常用的办法—-养鸡兜售鸡蛋。一月份的一个晚上, 天很冷。她在兜售鸡蛋时, 遇到了儿时的玩伴洛蒂, 而且被洛蒂的女儿称作“鸡蛋女人”。洛蒂儿时家贫, 婚后却过着丰足的生活。而哈格则相反。这使她感到很尴尬。回家的路上, 她走进了一个公厕, 找到了她要找的镜子。她在镜子前站了好久好久, 看着镜中穿着破旧的自己, 和那张饱经风霜的脸, 她不断地问自己:“一个人怎么会在瞬间发生这么大变化, 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Lawrence, 124) 寒风呼啸, 哈格的内心也汹涌澎湃, 她觉得镜中那个人一点也不像她, 唯有那双眼睛还是她的, 它们圆圆地瞪着, 仿佛要穿透那个说谎的镜子, 去找寻那久远的、更真实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从这刻起, 她幡然醒悟:丈夫给她的不是爱的港湾, 而只是一个破烂不堪的家。而自己却被无形地奴役在这个家庭20多年。

于是, 在儿子约翰12岁时, 她决定带着儿子离开马纳瓦卡去西海岸开始全新的生活。她决定再次逃离, 踏上了寻求真正自我的精神旅程, 去寻找独立自由的个体身份。应该说哈格的离家出走, 说明她敢于与传统婚姻模式决裂, 摆脱家庭的羁绊, 主动寻求自己想过的生活。哈格的第二次逃离, 既有物质的原因, 也有精神的诱因。在这个层面上, 逃离隐藏着特有的生存智慧。如果说主动逃离是种面对, 面对当下的生存境遇和本真的自我, 那么恰当逃离就是种智慧。

哈格最后一次逃离是在儿媳想要把她送往养老院的时候。“如果你强迫我去那个地方, 你就是签署了我的死亡证书, 我希望你清楚这一点。我并不是只能再活一个月或一周, 我告诉你--” (Lawrence, 69) 。从这里可以看出独立、自由对于哈格是何等的重要, 失去独立、自由之于她无异于死亡。“如果他们认为我会屈从, 不做任何反抗, 那么他们就大错特错了。过去我曾掌握过自己的命运, 如果需要我现在还会这么做的” (Lawrence, 130) 。已古稀之年的她最终孤身一人来到了“阴影点”——一座被废弃的旧罐头厂。我们脑中不禁出现一位在追求独立人生路上踽踽独行的“英雄”形象。哈格在拒绝中寻觅, 在反抗中建构自我身份。她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沉默的羔羊, 而是强有力地反抗男权压迫。在这里, 逃离是女性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逃离使妇女得到力量和自信并走进历史的乌托邦, 有其批判和颠覆菲勒斯中心的作用。

德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女人是什么?”。她写道:“要被人看成女人, 就必须具备大家公认的女性气质, 而这种气质作为现实是既神秘又令人信服的”。她认为, 女性气质被神秘化和极端化, 女性由男性定义, 被边缘化, 在被定格为单一平面形象时, 失去了个人身份, 而仅仅是女儿、妻子、母亲 (西蒙娜·德·波伏娃, 1998:8) 。符合传统标准的女性典范应该是美丽、优雅、高贵、且沉默的大家女子。传统规范要求女性完成社会赋予她们的角色, 做柔顺的女儿、贤德的妻子、温情的母亲。但需要明确的是, 这些规范都是男性中心社会制定的, 以禁锢女性的心灵, 囚禁女性的身体, 企图将女性永远闭锁于带墙壁的世界——家庭。

在《石头天使》中, 劳伦斯解构了公共记忆, 她成功地塑造了“石头天使”哈格, 与“家中天使”形成鲜明对照。总的来说, 哈格想要逃离的其实就是菲勒斯中心世界。她不再是男权统治意识下的附属品和牺牲品。她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自由和独立, 逃离父权、夫权和子权的藩篱。她是一个具有全新观念, 时刻在反思, 时刻在探索女性生存意义的全新女性, 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硬女子”。在那样的时代, 很少有人尤其女人能拥有教育机会。她接受了高等教育并追求自主婚姻。她一生不受别人摆布, 掌握自己的命运。哈格这一形象是对男权社会的传统形象和观念的大胆的颠覆。从这一层面来看, 毋庸置疑她是一位成功者。

结语

哈格的抗争不只是个人意义上反抗, 她的经历还具有普遍意义。学者在研究加拿大女作家作品时指出, 加拿大的国家历史和女性及其相似, 二者都处于边缘地位 (刘岩、马建军著, 2011:10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加拿大致力于寻求独立的身份, 激发了作家, 尤其是女性作家的文化自觉。她们在尝试建构独立的自我身份的同时, 也肩负起反映加拿大现代多元文化的任务。玛格丽特·劳伦斯在《石头天使》中以主人公在哈格近一世纪的人生经历为透视镜, 来展现加拿大那段特定历史。探讨了加拿大文化的多元性和身份的多元性。小说中哈格不仅代表了当时加拿大妇女的生存状况, 而且对于当今仍然处于无权地位的妇女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哈格这一形象本身体现了现代自我的多元性,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秀冬.论《石头安琪儿》的主题[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22-24.

[2]玛格丽特·劳伦斯著, 秦明利译.石头天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4.

[3]段义孚, 周尚意等译.逃避主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逃离主题公园?

然而,也是在这个夏天,作为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行业的领军者之一,常州中华恐龙园的掌门人沈波对外界抛出的“逃离主题公园”一番言论,却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番言论,在上海迪斯尼即将开园之际,再一次把中国本土主题公园产业转型发展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无疑是对主题公园纷纷上马的热潮,貌似泼了一盆冷水。

主题公园扎堆“长三角”

然而,沈波夏日泼的冷水却并非虚言。仅仅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作为国内主题公园竞争白热化的一个缩影——两家“中国风”主题公园同一天开业迎客。

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国内共有20余座主题公园开园,另有20座主题公园正在修建,其中包括上海迪斯尼乐园、韩国乐天世界、东方好莱坞、北京环球影城等多家超大规模的世界级主题公园。目前,全国已累计开发主题公园式旅游点2800多个,是美国近60年开发数量的70多倍。虽然数量多,却有70%的主题公园呈现亏损状态。

2014-2015年《旅游绿皮书》也披露,2015年是全球主题乐园巨头大举进入中国主题乐园行业的元年,未来世界主题乐园发展重心将会移到中国及东亚太地区。

统计显示:中国的长三角地区是国内主题公园尤为密集的地区。在距离上海200公里半径内的浙江、江苏,拥有大型主题公园不下十几家,其密度堪称中国之最:除了常州的三家大型主题乐园,还有芜湖的方特欢乐世界、苏州乐园、无锡三国城、水浒城、上海欢乐谷、杭州宋城,安吉的凯蒂猫乐园,加上即将开张的上海迪士尼、南京乐天大世界,这个区域未来将容纳十几家不同主题的乐园。

同时,专家指出,各地主题公园从众跟风的现象严重。今年8月,两家打着“中国风”卖点的主题公园同一天开业:一家是安徽芜湖方特旅游度假区的第四座主题公园——“方特东方神画”,主打中国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声光电的技术展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等;另一家叫作甘肃陇西古莱坞·华盛欢乐世界,是西北地区首个丝路文化主题公园。但园内基本元素都是水世界、摩天轮、海盗船和大型过山车,形式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

而随着迪斯尼乐园即将在上海开园,我国的主题乐园,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必将面临一轮洗牌。

“恐龙”先转型

被外界认为发展稳健的恐龙园股份,其实多年来一直走在转型的路上。2013年,恐龙园股份就明确提出了要从纯粹的主题公园的运营商,转型成为“投资、服务和整体方案解决运营商”。2014年,恐龙园股份成立了自己的景观设计公司和数字科技公司,分别开展主题景区的策划、规划、设计和文科融合类设施设备的制造、研发和服务。

目前,常州恐龙园股份有限公司在主题公园、主题酒店、温泉休闲、文化演艺、动漫影视等领域广伸触角,多有建树,并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服务规范》、《国家动漫服务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者、引领者。

十五年的发展,主打产品中华恐龙园也成长为中国一线的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环球恐龙城。

数据显示,2014年常州环球恐龙城共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在中国主题公园业界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但恐龙园股份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大胆提出要“逃离主题公园”,沈波更是提出恐龙园股份要向“模块娱乐”全面转型,并努力打造成为中国“模块娱乐”产业的领军企业,“野心”不可谓不大。

在主题公园业界摸爬滚打十多年的沈波认为,“中华恐龙园是业内最早发出逃离主题公园声音的,因为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国内主题公园发展格局的变化,我们将从纯粹的主题公园运营这单一业务衍生发展出五大业务板块。这其中既有文化旅游景区运营业务、文化旅游景区周边业务,也有社交娱乐业务、主题酒店业务、旅游电子商务等等。”

而资料也显示,在业内提出“轻资产转型”的并不止中华恐龙园一家。今年5月,海昌控股有限公司发布最新公告,称将向第三方提供技术咨询及管理输出服务。与此同时,宋城演艺集团、华侨城等旅游“大腕”也相继提出“轻资产转型”战略。

专访

逃离主题公园不是哗众取宠

——专访常州恐龙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波

提出逃离主题公园这个命题真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对自我,是对整个团队的警醒,也是对中国主题公园业界的一种现象的呐喊。

提出逃离主题公园这个命题真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对自我,是对整个团队的警醒,也是对中国主题公园业界的一种现象的呐喊。

《小康·财智》:作为文化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您如何看待中国主题公园十余年来的发展?在外有迪斯尼、环球影城等国外大佬抢滩中国,内有诸侯混战的背景下,您不久前提出一种观点叫逃离主题公园,引起了业界的思考热议,请您阐述下您的这种观点?

沈波:现在有一种现象:首先是政府的热情非常涌动,有些地方政府一方面利用土地优势,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可以说有些地方政府是主题公园最大的推动者;其二是房地产商大举转型主题公园开发;第三是原本商业模式十分清晰的企业集团大举进入文化领域,尤其是主题公园领域。那么有一个信号是非常明显的,主题公园的白热化竞争来了。现在还没有出现短兵相接。但这个事实指日可待。

篇5:作文训练及--成长主题

辅导名师:陈同友

主题猜想:

“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永恒主题。因为它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在回顾这个过程时,就会感到生命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命题要写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们在考前为自己的作文锦囊里准备好这类素材,在考场上随机应变地把它运用起来就够了,这也表现出自己的“成长”智慧。

命题之一:留下脚印一串串

我们走过的路,会留下一个个脚印,这些脚印有深有浅,有正有歪,但都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经历。

写法指导:

这个题目是一个比喻,暗示我们可以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几件事,而从提示语中可以发现所写的事情,可以取得的成功,也可以是经受的挫折和失败。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一份体验,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加坚实。

佳作示例:

作者:李迪之

初中生活是我们最美好的一段花季,回眸超过的路程。那里有我们留下的一串川脚印,记录着我们每个人的一段人生之路。

一只浅浅的脚印

才进初一,捧着还飘着墨香的课本,心里说不出的喜滋滋。突然,一位同学叫起来:“老师,我的语文课本掉页了。”班主任走过去看了看课本,里面的两页没有装订好。就说:“这样吧,你把书关送到教导处,让他们到新华书店调换一本。”“那我上课没有课本怎么办呢?”“是啊,调换课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上课没有课本怎么行呢?”我在庆幸自己的课本是好好的。但同时也在为她担忧着。突然间,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我站了起来,我对老师说:“我的课本是好的,可以与她调换一下。”老师和同学们都有点惊讶,那位同学也说:“不用换了,我自己用。”我还是走上前去,一边说:“没关系,我回家用浆糊粘一下就可以了。”一边从她手中换了过来。同学们和班主任突都拍起手来,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这是我进入初中留下的一只浅浅的脚印,它告诉我,关心他人就可以赢得掌声。

一只歪歪的脚印

进入初二,我迷上了玩手机。用手机发短信、听音乐、拍照片……特别是进入了宿舍,一边听着一边大声唱着那些流行歌曲。开始舍友们还觉得好玩,很开心地和我一起引吭高歌。可是渐渐地大家没有兴趣了,我却乐此不疲。大家给我提意见,我就来绝的,把它们在宿舍睡觉吃东西的丑态拍下来。这一下我就成了孤家寡人,大家纷纷找到班主任告状。班主任找我谈话,我表面上答应的好好的,可暗地里却恨恨地咬牙。到了宿舍依然我行我素,一直把大家折磨的苦不堪言。然而,我也付出了代价,期中考试,基本上是各科红灯高挂。这下慌神了,知道自己热麻烦了。家长和班主任一起找我谈心,分析了玩手机的危害,我乖乖地交出了我心爱的手机。哎,这算是我留下的一只歪歪的脚印。它告诉我:做人做事不可随心所欲。

一只深深的脚印

初三了,学校举办首届校园艺术节。大家争论不休。我主动请缨,来负责班级的文艺活动。于是,我和玉笔录会的同学一起做了策划,编排了最拿手的节目,准备在艺术节上亮相。为了排练,我们挤出业余时间悄悄进行,为了背诵台词,我们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被窝里一句一句记着……我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我闪班级拿到了演出一等奖。更重要的是,排练这些节目,不但没有影响学习,而且大家更懂得珍惜时间,更懂得团结协助,我们的班级被市教育局表彰为先进集体。这是我留下的一只深深的脚印,它告诉我,努力就会有收获,创造就能成功。

我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但我一定会记住这些属于我的一个个脚印,尽管他们有歪有直,有浅有深……

借鉴分析:

1.留下脚印一串串是指在一个相对时间和空间内的成长足迹,作者选取了初中阶段的三个年级范围,条理比较清楚,特别是小标题的运用让人觉得层次分明。

2.脚印有深有浅,有正有歪,作者选取了正浅、正深和歪三个事例,很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所选事例有代表性,最关键的是写完每件事后加上了一句自己明白的道理,这体现了无论什么事,都是作者成长的一笔宝贵财富。

3.作者写的事都是中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真实可信,贴近生活,便于选材,也便于书写和掌握篇幅。

命题之二:目标,正前方

我们的人生之所以感到无限快乐,就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一个追求,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在学习,在拼搏,在奋斗,这个目标或大或小,或近或远,但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才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请心目标正前方,写一篇章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法指导:

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要写出目标是什么,要把目标细化,还要写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怎样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佳作示例:

作者:余静娴

读初一时,看到《语文报》上那些同龄人的作文,我真是羡慕不已。想着自己的作文,每次都是挤牙膏似的,绞尽脑汁才能凑上三四百字,那时,我就确立了一个目标,让自己的作文也变成铅字。班级的新年联欢会上,老师让大家许一个愿,我的愿望就是能够在初中阶段发表一篇作文。(有目标,开篇点题)

有了这样一个目标,我上语文课的感觉不一样了:(1)一个个雅词美句开始走进我的摘抄本,课堂的活动能够积极参加了,无论是朗读还是讨论,都可以听到我的声音了。(2)老师也开始关注我了,说我的语文学习态度变了,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的。我的作文也悄悄地变得长起来,可以写到五百字了。(3)我偷偷地把自己的作文寄给语文报刊,然后就是一个个等待的日子。每天,我多么希望邮递员能给我送来一个惊喜。然而,那些稚嫩的投稿有如石沉大海……(为目标而努力并且具体到每一个过程和细节。)

我上课又开始伏桌子了,鲁迅、莫泊桑又开始和我陌生了。语文老师发现了我的变化,知道了我变化的缘由,便对我说:“写好作文要从基础做起,譬如,要多读书,要多观察生活,多写日记。”于是,我又开始大量地阅读课外书,中外名著,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还有《读者》,《青年文摘》等等。它们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每天晚上,除了读书,还要写上几百字的日记。我的作文开始在班上作为范文讲评了。我想,我可以再投稿试试了。寄上一篇作文,不久得到了编辑的来信,说我的作文比过去投稿有进步了,只是还需要努力。……

数学老师找上我了,接着物理老师也找上我了……哎,为了发表作文这个梦想,我的付出已经够多得了,可为什么还会顾此失彼呢?我要调整自己,我要做到全面发展。(实现目标的路上,会遭遇挫折,这样写一是真实,二是体现了文章的波澜起伏。)

进入初三阶段,学习更紧张了,可初一时许下的那个愿望,它成为了一个目标,在我的前方树立者,还无时无刻折磨着我,我不想它都不行。可巧了,市里组织作文竞赛,我有幸参加而且意外获奖。我把这篇获奖作文寄给编辑叔叔,然后是埋头苦读,准备着我的中考。就在我已经忘记了寄稿这件事的时候,语文老师忽然到班上宣布:班上有同学的作文发表了!大家都在面面相觑打探是谁的时候,老师对我说:“是你啊,你的梦想成真了!”(梦想终于成真,目标终于实现,好让人激动啊。)

这一刻,我流下了泪水。为了这个目标,我付出了多少努力,从一个语文成绩一般,其他各科成绩平平的人,成为各科成绩出众的人。为了这个目标,我完成了一次从丑小鸭到美天鹅的升华,我的生活变得充实美好。目标,正前方,瞄准后努力追赶,就一定能够到达。(结尾紧扣题目,并且完成了情感的升华。)

借鉴分析:

1.其实也是初中生活的一个概括,从初一到初三,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过程。

2.我忽然觉得我所有的目标改成理想或者梦想,此文也是完全一样的。

3.目标具体化,包括实现的过程和结果都写的非常清楚,这是文章的要点,并且过程写的波澜起伏,非常好。

命题之三:点亮这盏灯

成长的过程会给我们留下许多印,这些印记成为一盏盏照亮我们心路的灯。在这一盏盏灯上,标着一个个符号:“立志”“责任”“勤奋”“创造”“磨砺”“探究”……你的成长经历中,有那一盏灯最明亮?请以“点亮(如立志、坚韧)这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

写法指导:

围绕主题词去记叙或者议论,表达这个主题词对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佳作示例:

点亮责任这盏灯

作者:韩志勇

记得有一次在家里打开水龙头,没有水也就忘了关上,结果水来了,厨房里水漫金山一片狼藉。爸爸就说,孩子啊,你就是少心眼儿,缺的是责任心。从此以后,我就时时注意起自己的责任心来,点亮责任这盏灯,让它伴随我一路成长。

我是卫生班委,每天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班级卫生情况。如果有同学忘记值日,我会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提醒一下,如果有同学值日马虎,我会拿起扫帚重新打扫一下。因此,我们班级在学校的每次检查中都是卫生先进班级。学校召开运动会,比赛结束了。我们帮着收拾器材,看到操场果壳包装袋到处都是,一种本能让我召集起班级同学进行打扫。其他班级的同学看到后竟然笑了起来:“你真是个活雷锋!”这话有点讽刺,但我觉得是在肯定。我带领大家打扫了一个多小时,整个操场又变得干净整洁了,大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学校还专门进行了通报表扬,说我有大局意识,有负责精神。(工作---份内的事做好,份外的事也要做。)

我的化学课有点听不进去了,什么化合价都弄不清,那些方程式也配不平。怎么办?放弃吧。可一想到自己的责任,我是来学习的,就应该负起学习的责任。如果放弃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于是,我从头开始,拿起化学课本重新进行学习。每天晚上,爹妈催促我睡觉,我总是说,再等一会儿。学是这样,我做笔记,背诵公式定义。同时,向老师请教,向同学求救,硬是把化学课补起来了。现在,化学课也不再是我的一块短板了。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责任心。有了这份责任心,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学习方面也表现的特别有责任心。)

同学小姚不小心摔伤了,每天由父母送到班级。可课间上厕所需要有人背着他。他的身体肥胖,大家平时都叫他“大熊熊”。谁来背他呢?大家似乎都不太愿意。这时,我站了起来说:“我带头”。第一次背起他笨重的身体,压的我直喘气。幸好有同学帮助扶着,而我还是大汗淋漓。我想,一个人背确实吃力,如果两个人架着也许好些。我们又进行尝试,并且把愿意参加的同学编组。就这样,我们轮流背着,直到他的腿痊愈。我想,我这样做,就是出于对同学关爱的一份责任心。(生活方面也表现的这么有责任心。)

有了责任心,我们就会有爱心了。我想,责任这盏灯会一直照亮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借鉴分析:

1.五段式作文结构非常规范,前后照应,紧扣关键词语。中间的三段选取的三件事非常有特点,涵盖了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各个方面,非常有代表性,都体现了责任这个关键词。

2.从没责任到有责任,体现了责任这个关键词。

命题之四:第一次

我们经历过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演讲,第一次获奖,第一次旅游,第一次合作,每一次做住宿生,第一次上试验课,第一次挨批评,第一次受委屈,第一次给妈妈洗脚,第一次……这些第一次构成了我们成长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在这一个个“第一次”中不断长大成熟。

请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写法指导:

在叙事中加入议论,表现这个“第一次”带来的收获,所以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最关键,这样才能写真切,也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佳作示例:

第一次给奶奶洗脚

作者:夏雪倩

母亲节那天,我一回到家,就嚷着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为妈妈洗脚。我先烧好热水,然后搬出脚盆,拿出毛巾,一切准备停当,就拉着妈妈,要为她脱下鞋袜给她洗脚。可妈妈坐下后就是不肯让我给她脱下鞋袜。她说:我还没有七老八十,要你洗什么脚?你想尽份孝心,那去给奶奶洗脚吧。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听从了妈妈的话,去请来了奶奶。

奶奶听说我要为她洗脚,开始也是一百个不同意。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也便同意了。我慢慢地给她脱下鞋袜,这一刻,我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双脚啊?瘦骨嶙峋,脚后跟的老皮都裂开了。脚底是坑坑洼洼的,脚边还有一个枴子,很像是畸形的。(观察)

我把奶奶的脚慢慢地按在温水中,用手轻轻地按摩着,一点点地洗了起来。我撮起那脚后跟的老皮,奶奶没有什么反映,我的手倒是先疼起来。我听爸爸说过,奶奶年轻时是劳动的好手。那时,她还和男子汉一样犁地耕种,一样到水利工地挑土。现在的这双脚,莫非就是她当年劳动的印记?是她经历苦难磨砺的印记。奶奶真是不容易啊。那时,爷爷生病,为了养活全家老小,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洗着洗着,我不禁泪流下来了。我好不懂事啊,平时奶奶是那么关心我,可是刚才妈妈叫我给奶奶洗脚,我心里开始还有点不高兴。(联想)妈妈站在一旁,看着我流泪,默默地往脚盆里加热水。她也弯下腰来,和我一起给奶奶洗脚。我和妈妈,一左一右,都用双手轻轻地捧起奶奶的脚,慢慢地按摩着,用手巾反复地擦拭着。在我的眼中,这不是奶奶的一双脚。而是她的一段人生。现在,我也不是在为她洗脚,而是在阅读她的人生。(感悟)

就这样,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尽管奶奶一再催促不要洗了,可是我和妈妈还是一点一点的,为奶奶仔仔细细地洗着。然后,再用干毛巾擦干。我把它的脚搂在怀里,轻轻地帖在脸庞上。我仿佛听到了奶奶的心声,我们在用心灵对话。

我对奶奶说,以后我每天都给您洗脚。可奶奶说:你有这份孝心就够了。这怎么就够了呢?尽孝不能等。尽孝要有行动。这就是我第一次给奶奶洗脚的体会。

借鉴分析:

篇6:高考作文十大高频主题立意指导

一、家园

【上榜理由】

家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话题,也是近几年世界性热门话题。家园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温馨的,也有惨淡的;有让人欣慰的,也有让人无奈的„„关注物质家园引导考生思考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关注精神家园引导考生反思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环境。家园这个主题既关注了社会热点,又呼唤人文精神,对引导考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因为呵护家园,就是在呵护人类的明天。

【最佳立意方向】

此主题既具有时代性,又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放到时代大背景下立意,也可化大为小抓住一点写出深度。1.物质家园需要呵护。比如要敬畏自然、低碳生活、远离战争、捍卫和平等等。

2.精神家园需要呵护。比如要构建道德体系、加强法制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国民素养等等。

3.呵护家园需要全民的参与。比如要树立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加强人与人及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等等。4.采取层进式结构立意。由物质家园起笔升华到精神家园,也就是由实到虚,综合以上三点进而呼唤如何呵护我们的家园。

二、见证

【上榜理由】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历史见证了旧中国的积弱积贫,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历史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富起来”;历史见证了短缺经济的拮据,也见证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在“中国梦”指引下的中国人,将会有更多的奇迹见证于世界„„ 【最佳立意方向】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所以,本主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如神舟十号上天、“辽宁舰”入役等。

2.生活的变迁见证了人生的悲喜。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选取他人,也可写自己的经历,在文体的选择上宜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3.某些具体的事物见证了观念的变迁。如手机见证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的转变,门的变迁见证了城市人际关系的亲疏等等。

4.无论国家、社会、历史、个人层面,见证都需要每个人的实干精神。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可联系总书记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来行文立意,让文章更具有时代感。

三、中国梦

【上榜理由】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同时也是全民族的。它既是我们个人人生的具体理想,也同国家的未来相通,所以在这个大时代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尽最大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利益和价值的聚合„„ 【最佳立意方向】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总书记在2013年两会上谈得最多的一段话,所以价值这个主题考生可放到时代大背景下立意,也可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每个存在的生命都有价值,承认生命的价值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比如社会的发展需要栋梁,也需要砖瓦、沙土;需要庞大的机体,也需要小的螺丝钉;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需要通晓物理的科学家,也需要挥镰抡镐的农民;因为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需要各种不同材质的人共同来构建社会大厦。2.每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比如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是“学而优则仕”,近代的仁人志士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等老一代革命家的人生追求是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他们在为此目标的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解放后,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守卫边防的子弟兵,维护社会安定的公安干警,在各行各业无私奉献的千万大众,都在为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的精英们,大批商海的弄潮儿,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民族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3.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的价值来源于对自己的肯定,来源于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自信达观、个性飞扬、平凡真诚等等。

四、公平

【上榜理由】

“总量”与“平均”的尴尬反差,“共富”与“个富”的局部失衡昭示我们:托起“中国梦”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物质的丰沛,还有圆梦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十八大所强调的:“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唯此,才能拓展“中国梦”的幸福纵深。【最佳立意方向】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需要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衡、规则的透明。因为只有权利公平,梦想才能起飞;只有机会公平,奋斗才有动力;只有规则公平,社会才能进步。

1.公平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考生可采取并列结构进行阐释,比如一个社会只有公平才能和谐,公平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尺度,不公平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等。

2.实现公平需要政府与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实现公平需要公正和公开,实现公平需要法律的保障等;就个人而言,实现公平需要具有一颗宽容之心,需要一种舍小为大的气魄等。

3.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公平问题,不能把它绝对化。上天给谁的都不会太多,只有勇于接受生命的历练,不一味怨天尤人,也许你也会成为别人眼中“不公平”的对象。

五、真情

【上榜理由】

感情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有情感的地方就有温暖与感动,有情感的地方就有快乐与温馨。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经济大潮的冲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金钱至上的社会百态对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提出了严重地挑战。关注真情,呼唤真情,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高中生在人格上的必修课。【最佳立意方向】

真情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危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真情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真情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面对本主题考生可用化虚为实,点面结合的方法立意:

1.联系现实从社会层面解读,论述当今社会真情缺失的现状。比如道德滑坡、冷漠、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等等。

2.从小事入手,用生活细节打动阅卷老师。比如母亲蹒跚的脚步、老师窗前的灯光、风雪中交警的手势、路人给乞丐撑起的一把雨伞等等,抒发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3.采取层进式结构,由当前社会真情缺失的现象入笔,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六、情调

【上榜理由】

如今,国人很忙,忙着挣钱,再忙着消费,一项调查显示,70%的中国人日均休息时间少于3小时,还有8% 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和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新意不断,但忙碌过后常有空虚感袭来,原来我们“丢”的不是生活,而是“情调”„„ 【最佳立意方向】

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忽略自己的心灵,重拾生活的情调并非要人们闲置大把时光,放弃理想与责任,而恰恰是在提醒忙碌的现代人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不要丢了自己的“心”。

1.古今对比,论述古人在物质及其匮乏的情况下仍保留生活的情调,而现代人在过度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渐渐迷失了自我的社会现状。比如古人流觞曲水而今人只会住总统套房,古人尽享田园之乐而今人因土地污染严重多地出现癌症村等等。

2.留住生活情调需要有好的生活态度。比如恬淡、知足、学会珍惜、乐观开朗、放慢脚步、亲近自然等等。3.抓住一点,深度解读追求情调的方法。比如以“仁”为己任,曾参弘道自得其乐,“唯吾德馨”的陋室之乐,孔颜乐处等等,正所谓胸怀超淡之情调,人生何处不乐道。

4.留住生活情调需要外部的环境。比如社会是否公正、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建立等等。

七、反思

【上榜理由】

重提反思精神,是因为近几年我们在同样的坎上栽了太多的跟斗,我们喝了三聚氰胺,又大吃地沟油;我们偷工减料塌了楼,又急于求成垮了桥;我们植树节次次种树不见绿,我们的城市年年下雨回回涝„„所以,不仅个人的成长需要反思,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更需要反思,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只顾亢奋向前,而不懂得回首反思,那所谓的“前进”终不会长久。【最佳立意方向】

敢于反思、善于反思是人类的大智慧。反思昨天是为了明天;反思失败是为了成功。在奋进中反思,我们不会偏离目标;在安逸中反思,我们不会沉沦;在失败中反思,我们不会气馁;在成功后反思,我们不会停顿„„ 1.个人善于反思,让生命永葆活力。如静坐思过、见贤思齐、一日三省吾身等等。2.国家善于反思,让民族焕发生机。如以史为镜、广开言路、总结执政得失等等。

3.联系现实采取层进式结构行文立意,即为什么一个国家与民族需要反思,我们现在需要反思什么,反思过后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选当前的热门话题作为反思对象,比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社会公德、迷失的人文精神等等。

八、青春

【上榜理由】

青春,是人生的花季,是充满幻想的多梦的年龄。拥有青春的我们,走出了童稚但并不成熟,拥有了思想但并不深刻。以“青春”为主题的作文,取材范围广,又贴近考生生活,更能引导考生反思自我,抒发成长中的梦想、烦恼、追求、叛逆、亲情、友情„„ 【最佳立意方向】

青春,充满诗情画意;青春,充满无限生机;青春,充满美丽自信;青春,也充满迷惘、困惑和烦恼。考生可用化大为小的方法从以下角度立意:

1.写成记叙文,讲述自己在某个年龄段的某些经历和感受。比如梦想、坚强、叛逆、执着等等,以真情实感打动阅卷老师。

2.由他人的青春入手,抒发别人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启发。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选择一位名人做深度解读。比如莫言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苦难是一笔财富;韩寒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追求青春梦想中张扬„„在文体的选择上宜写成散文。3.倡导“我的青春我做主”,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九、拯救

【上榜理由】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腿中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酸„„转型期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遭受空前的冲击,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信仰危机、精神荒漠、道德沦丧正在从根本上颠覆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梦”,所以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遭受空前破坏的生态文明,更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社会文明。【最佳立意方向】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与社会的急剧变迁,对既往传统文明形成了重大冲击,作为现代文明重要内容的道德情操更是遭遇到空前的颠覆。当今中国的文明转型首先面临的任务是道德的拯救,因为唯有在坚实的社会道德基础之上,才能稳健地实现文明转型。

1.遭受空前破坏的生态文明需要拯救。比如泥石流、沙尘暴、雾霾天气等等。

2.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失落的人文精神需要拯救。比如道德、信仰、责任、善良、亲情、尊严、宽容等等。3.各种审美观及历史观需要拯救。比如恶搞文化、穿越剧、过度整容、日本人扭曲历史等等。

4.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失落的传统文化需要拯救。因为文化铭刻着民族的记忆,携带着民族的基因,传递着民族精神的火炬,涌动着民族的热血和豪情。

5.拯救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就个人而言,“拯救”的途径就是多读书,经常自省,加强道德修养等。就国家而言,“拯救”的途径可从制度的建立、社会文明氛围、历史传统观念等方面构思立意。

十、创新

【上榜理由】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乔布斯走了,苹果失去了一位天才,而世界失去了一位梦想家。人类的发展一次次证明,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书写新的历史,那就是创新。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较量,知识日新月异,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养。【最佳立意方向】 “创新”,作为名词,指“创造性”或“新意”;作为动词,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是社会永恒的主题,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将“创新”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创新”便具有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为什么需要创新。对个人而言,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对国家而言,创新能推动历史与社会的前进。

2.创新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的思维方式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理念需要创新、国家的发展模式需要创新等等。

3.怎样去创新。创新要有好奇心,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创新需要勇于否定权威等等。

4.反思中国为什么难出创新人才。比如教育理念陈旧落后、传统企业文化阻碍创新、民众普遍缺少独立特性的品质、缺少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环境等等。

上一篇:文帝四年中原文翻译下一篇:回忆里的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