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的一扇门作文500字

2024-04-27

我打开的一扇门作文500字(通用5篇)

篇1:我打开的一扇门作文500字

打开友谊的一扇门五年级作文

也许在别人眼里,我不善言辞,性格有些孤僻,我总感觉别人不喜欢我,所以,我的朋友寥寥无几,我也想多交些朋友,但又很无奈。

记得那是去年秋天,又到了学校组织的“皇家园林品金秋”的活动,妈妈带我去天坛公园品金秋。当时,我非常希望能遇上同学们,两三个人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上整整一个下午。

就在这时,我远远地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呀,那正是贾思程!“太好了!”我想,“我一来就遇上了同学,运气真好!”

我正想冲上去找她,但又停住了脚步。因为,我非常害羞,一点儿都不擅长与同学来往,更别提交朋友了。贾思程还曾经给我起过外号,我非常不高兴,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在那之后好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和她好好玩过。

正当我踌躇不前的时候,背后响起了一个响亮而开朗的声音:“嗨,何沐恩!”我回头一看,哦,原来贾思程已经跑到我跟前来了。我顾不上害羞,大声回答:“嗨,贾思程!”

在接下来的这一整个下午,我和贾思程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我们先后去了祈年殿、回音壁等好几处景点,还买了一些纪念品。我们互相开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我们在草地上采了许多花编成一个大花环。她还告诉我她的生日和她家的住址,我们互相留了电话,以便随时一起玩。

那一天,那一声清脆的呼唤,似乎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走进去,我又结交了更多的新朋友。那一声清脆的呼唤让我明白,不是同学不喜欢我,而是我心中的友谊之门总是关闭着的。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大胆地和别人交往,才会结交到越来越多真正的知心朋友。

篇2:我打开的一扇门作文500字

记得上中学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是赵丽宏老师写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后来找到有些旧的课本,看到自己当时幼稚的笔画认认真真地记的笔记,我想,不经意间,正是这篇文章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文学之门。

我看到自己在夹缝中很认真地写到:文学是浩瀚无边的。也许这就是那个时候我对文学的`理解吧,其实文学并非那么深奥,那么遥不可及,她总是轻轻走在我们的身边,静静地看着我们,冲我们招手微笑。

其实,读书正是我们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畅游古典文学的海洋,我们聆听古仁人的教诲,听贤人智者一语道破天机,一击中的。古汉语自有她的魅力,读起来那么温馨惬意,朗朗上口,别是一番享受。在“小桥流水人家”侧听“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愁,看那“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的山山水水,握拳发出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呐喊。穿梭于文字间,抛掉烦恼,失意,功利,得失,尽情用心揣摩一个又一个鲜活而又精彩的剪影,不必说“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因为读书让我们走近更多仁人之心,丰富自己的阅历,生命也愈发有了价值,打开这样一扇门,何乐而不为呢?

畅游现代小说的海洋,我们领略当代的新生活,听新时代讲述自己的故事,似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喜有悲有欢声有笑语,有的是人生百态,喜怒哀乐,更有的是我们年轻的影子,生活的写照。我们往往会喜于成功的主人公和自己那么相似,也会苦于一致于主人公的确实,屏息关注小说的走势,也在思索自己的生活。活灵活现的生命交给我们成功,失败,我们选择成功,抛弃失败,打开这样一扇门,何乐而不为呢?

畅游英语文学的海洋,我们发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用字母拼成的世界。用独特的思维,不一样的语言,讲述人类永恒的爱的故事,爱人,爱己,爱物,爱事。我们蹲下身,用低姿态学习我们不知道的精神史诗,打开这样一扇门,何乐而不为呢?

篇3:打开师生之间的一扇门

我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我就是一个十分讨厌,喜欢给老师“添枝加叶”的坏学生,这是我自认为的。但是,有一件事让我对老师的看法和对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曾因调皮捣蛋,被老师“推荐”给校长,让我回老家,回家后自己又特别地想上学,经过父母亲的努力我又回到了学校。重返校园,我发现自己确实在改,同学老师也都知道,但是,有些坏毛病仍没有改掉。在又一次犯错误后,老师再次将我“推荐”给校长,但就在我面临辍学的时候,我与班主任的一次沟通,将我人生新的一扇门打开了。

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对班主任老师说:“我们可以谈谈吗?”但是,班主任老师却出乎意料地爽快答应了。我们谈了大约有一刻钟,但很少谈到我自己,大部分内容关于班里情况。也不知道是什么话打动了班主任,班主任让我做他的左右手,升为班长。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不赶我走还要提拔我。

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班主任的举动为我们打开了师生之间的门。当你和你的老师谈话时,用真诚的心来交谈,把他当作朋友时,你可以发现一把“金钥匙”将出现,它将打开一扇门,一扇你关闭很久的“锈”门。

那时老师真诚地告诉我,其实我并不调皮,我懂得的道理很多,就是有时缺乏约束能力。从那一刻起,我多了一位“好朋友”,从那一刻老师变和蔼可亲,从那一刻我的行为改变了,从那一刻我的思想也改变了,从那一刻师生之间的一扇门将久久地开启。

亲爱的老师,谢谢您,谢谢您给我一条光明的道路。

篇4:亲子书信,打开习作一扇门论文

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里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要求其“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重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以说,课标中的习作,是快乐的。可我们的学生呢?绝大多数学生不“乐于书面表达”,“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就更无从提起。正如很多家长朋友发现的那样:孩子大了,也变了。以前,作业一做完就想让爸爸妈妈检查;现在想检查他还百般推诿。特别是习作,以前就是写了一句话也想让爸爸妈妈来看看,现在,就是想看看他的周记本,他都支支吾吾、不情不愿的。

其实,这些情况在中年级及更高年级的学生中的确存在,而且比较普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三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1.成绩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习作水平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之受到影响的是他们的表现欲望。特别习作水平相对较差的孩子,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低,表述不清还字迹潦草。很自然的,作文课上,他们最怕老师读自己的文章,总把头压得低低的,更不用说主动拿作文本给同学、老师或是家长看了。

2.不当评价。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作文后总会抱怨:你写得那是作文吗?有的家长甚至直接对孩子粗语相向。于是,那些孩子变得不愿意写作,更不愿意给爸爸妈妈看自己写的作文,孩子的头压得更低了。

3.亲子“代沟”。亲子,在这里是指父母与孩子。四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关系,心理上开始发生改变,大多由好动慢慢转变成了喜静。而且由于孩子们接触的各方面信息与家长的开始有所出入,便产生了“代沟”。虽说这时的孩子在与家长闹分歧后,仍多以服从家长为主。但是,当孩子认为无法与家长沟通,自然也就不愿意与之多多沟通。长此以往,不仅父母与子女之间会产生真正的代沟,而且会大大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其实,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及水平,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怎样去采用这样那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怎样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更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似乎遗忘了,我们还有家庭、社会这些强大的教学力量!那么,如何去利用家庭、社会,使教师、学生及家长互动,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更有效、更人性化、更低姿态地去指导学生写作呢?

四年级上册安排的第七组课文中,第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一篇以书信为内容的课文;在这一组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习写信也是其中一个教学内容。于是我就思考:借助书信的形式,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我的做法是──亲子书信,打开习作一扇门。

书信,是人类自古以来主要的沟通交流途径之一,它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亲子书信,就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书信往来。亲子书信的意义在于:

首先,学写信是我们四上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一个知识点,孩子们在学习了如何写信之后,需要一个经常实践的平台,学以致用,才能牢固掌握这种技能;

其次,亲子书信可以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孩子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也让父母知晓孩子内心的感受;

再次,对学生来说,给父母写信是个很新颖的方式,他们愿意尝试,并且,他们也愿意通过文字的方式,将平时“不愿意说”、“不好说”、“说不好”的事一一付诸笔端,如此,孩子们既有了写的兴趣,也有了写的内容和写的过程,多写、常写之后带给孩子的将是更甜的写作“果实”。

最后,亲子书信也可以让父母知道,其实孩子们要想写好一篇作文也并不是非常容易的,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体会孩子对于作文的感受,由此,更客观、更“柔情”地来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

为了更好地开展“亲子书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读书活动:亲子书信的缘起

这学期,我一如既往地在班里开展“同书共读”活动。开学初,我们班的孩子有幸认识了它──《亲爱的汉修先生》。《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的作者是贝芙莉·克莱瑞,美国作家,曾经做过小学教师,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该书以信的方式,纪录了发生在鲍雷伊身上的一些或开心或伤心,或幸福或痛苦的事情。有趣的是,鲍雷伊和我们的孩子们一样,一开始不会写作、也讨厌写作,甚至于在他给汉修先生的第一封信中只有一句话,不但书信格式错误,还出现错别字。与其说是封信,不如说是张便条。但是,正是这个和我们班作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的鲍雷伊,深深地鼓舞的孩子们,让他们相信:我可以和鲍雷伊一样,我也能写好作文。

1.喜欢“信”。

在最初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我故意用嘲弄的方式,将鲍雷伊的第一封信用大大的字打在屏幕上:

亲爱的汉修先生:

我们老师给我们读了您写的狗的故事,很有趣。我们都很喜欢这本书。

您的明友鲍雷伊(男孩)敬上

接着,我又在屏幕上出示鲍雷伊另一封信中的一段话:过了一会儿,太阳从云间露出脸来。这时,那些小树叶开始移动,缓缓地张开翅膀,变成数千只橙色或黑色的蝴蝶,在一棵树上颤动个不停。然后,它们开始在阳光下的.树叶间缓缓飘浮。满天的蝴蝶真是美极了,让我整个人觉得好舒服。我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它们直到雾气渐渐升起,所有的蝴蝶又回到树上变成棕色的小树叶。这让我想起妈妈讲的一个故事:灰姑娘在舞会结束后又变回了原样。 孩子们看到“信”后,如我所想,纷纷发出“啊?这也是信啊!”的感叹。

我告诉学生,这段话和刚才的那封信出自同一个男孩之手。同学们再次表示不敢相信。我继续我的介绍:鲍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他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保持联系。渐渐的,鲍雷伊开始喜欢上了写作,而他的习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这段话。

从学生的表情中,我看得出,他们非常羡慕这个名叫鲍雷伊的孩子,并且十分渴望认识他,最好还能和他一样,写写信就能让自己的习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于是,我便乘机向孩子们推荐了这本《亲爱的汉修先生》。事实证明,孩子们喜欢上了看这本书,也就喜欢上了“信”。

2.认识“信”。

在读书活动进行到一半,我开始结合课本,让孩子们掌握信件的格式。

在自由阅读了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我就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说说信件的书写格式。其实,在阅读了大量的信件之后,信件的格式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早已是成竹在胸了。当然,仍然有不少细节离不开教师的及时引导,如祝愿语的格式等。

3.学写“信”。

读一封信,我看重的是内容;让孩子们写信,我看重的是锻炼孩子们写作的能力。而《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书信格式教育蓝本,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方法的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俗易懂。

在《亲爱的汉修先生》的班级读书会上,我让孩子们从写作的角度,说说读后的感受?在孩子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后,我总结并再次质疑:鲍雷伊起初并不是个喜欢写作的孩子,像你们一样由刚开始写得不具体,甚至还有错别字,到后来能写得如此具体生动优美。从他学写作文的这个过程中看,你认为怎么才能写好作文?今后准备怎么做?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鲍雷伊按照汉修先生的建议做了,即多写、多听、多思考、写出自己的东西不要像别人、不能写虚构的东西。

结合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我有针对性地再就鲍雷伊的信,和孩子们讨论该如何多写、多听、多思考,并也要求孩子们应该写出自己的东西不要像别人,不能写虚构的东西。书信应该给人一种谈心、话家常的感觉,因为信就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像两个人面对面交流一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有弄虚作假的成分。我还告诉孩子们,写信就是用笔和对方交谈,不必板起面孔,端起架子,应该用自己的笔尽情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样,对方就会感觉到你的真诚,交流起来也会更加顺畅。

二、家校联系:亲子书信的舞台

既然是亲子书信,那么,它最为广阔的舞台,就在孩子、父母与教师之间。

1.以周记的形式布置“亲子书信”。

每周,我布置让孩子们给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并要求父母回信。孩子们从没想过老师会布置这么一份需要和爸爸妈妈合作完成的作业,他们更没有想到,爸爸妈妈对这封信投注的极大的热情,这一点,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

邬元山的爸爸在信中说:“山山小乖乖:收到你的信爸爸实在太意外了。爸爸愿意和交朋友。”

高佳盈的爸爸在信中说:“女儿:妈妈的过早离开对爸爸打击很大。爸爸也知道你心里一定很难过,但爸爸太忙,忙着工作养家,忙着照顾你们,忙这个忙那个,以至于忽略了你,对不起……”

毛巧娜妈妈说:“巧娜:谢谢你的来信,妈妈看了真是高兴。但是,妈妈文化水平低,没办法像你要求的那样,把信写得长长的,能原谅妈妈吗?”

而孩子们对于亲子书信的热情也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孩子都在信里希望能和爸爸妈妈成为朋友,还有的甚至还对爸爸妈妈的回信做了字数、内容等种种要求。这对家长而言,似乎难度更大了。但我觉得,却是越发的充满趣味、充满挑战了。

2.用“一周要闻”书写“亲子书信”。

关于书信的内容,我就鼓励学生用“一周要闻”来拟定话题,比如学校里举行的某个比赛或过关,班级里发生的某个突发事件。当然,也可以是和某个小朋友吵架了,成朋友了;甚至可以是某一个晚上做的梦,某一个偶得的奇思妙想……总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3.用《家校联系单》宣传“亲子书信”。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支持我这么做。其中就有一个孩子妈妈在第二次的亲子书信中对我提出,能不能一月一封,或者也可以让孩子与老师通信;也有位爸爸干脆就直接打电话说,这样的“亲子书信”变成了老师给家长布置的“作业”,不知老师这么做是否欠妥。面对这些,我并没有气馁,而是通过《家校联系单》宣传“亲子书信”。

首先,我将“亲子书信”这样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一一告知家长。然后,我也对个别家长向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了认真回复。并且我建议个别家长,可以采取家长口述、孩子执笔的方式来完成回信。

三、以心交心:“亲子书信”的高潮

当然,在开展这项活动时,我也会遇到阻力,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家长。但是,我想,我的真诚,我的用心,家长们能感受得到。以我认真教育孩子的真心,定能换取孩子家长全意支持我的真情。所以,在每次阅读“亲子书信”时,我都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来细细品味。尤其是在阅读父母的回信时,我总会在最后真诚地写上一句:谢谢XX爸爸(妈妈)。

同时,在“亲子书信”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我也在想着如何借助孩子们的力量来给家长的回信热情推波助澜。《表扬信》在这时发挥了它的作用。

我专门挑选了一节班队课,就一个月来我们班开展的“亲子书信”活动作总结,并且点名表扬了几位家长,陈述他们受到表扬的理由。最后,我还郑重其事地将《表扬信》发给孩子们,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表扬信》表扬的对象,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对于孩子来说,这又是一个惊喜,他们欣喜若狂地接过《表扬信》,紧紧地贴在胸口。最后,我还要求孩子们,回家后挑选一个全家人都在场的时候,举行一个简单而隆重的“颁奖仪式”。

结果可想而知,受到表扬的爸爸妈妈都在那次的“亲子书信”中,纷纷表示将“继续认真地回信”;而没有受到表扬的爸爸妈妈也并没灰心,而是表示愿意和孩子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赢得老师的“表扬”!

篇5:华西坝打开的一扇门

“过万里桥,左转,前行,即是当年全国校地之大,校园之美,无出其右者的著名的华西坝。”这是川籍史学家唐振常先生在离开华西坝几十年之后所做的表述。彼时,他正于因避战祸内迁至华西坝的燕京大学内求学。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医学院迁至成都,拉开了华西坝接纳内迁高等院校的历史。随后,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相继迁入华西坝。华西坝上共汇聚五所高校及部分其他院校的师生,时人称之为“五大学时期”。华西坝日后之所以成为诸多学者心中的一段传奇,正是与这一段联合办学时期息息相关。历史无法重塑一个华西坝,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岁月风云为这座学校勾勒了独特的幽怀,绽放在此后数十年的时光交替中,而它的起点却远在近百年前的上个世纪初。

洋人建的洋学堂

在四川话中,“坝”多指某处平坦开阔的地界,而华西坝这一词指的便是华西协和大学及其附近的一片区域。

1907年时,传教士们在成都市城南锦江河畔购置了一片荒地,准备建立一所高等学院。其时这是一片满是荒坟、田地与野草的土地,但在唐宋时期却是一大片梅林。诗人陆游曾游历其中,留下了“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的词句。

时至今日,从成都市区沿人民南路向南而行,至小天竺街口再有百余米,即可见位于纵横而过的人民南路两旁的两座大门,上书: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这便是当初陆游策马而过的梅香缭绕之地,也正是百年华西坝——当年传教士们所买下的百余亩荒地。

踏进今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独特的建筑风格引人瞩目。事实上,以钟楼为代表的华西坝老建筑群出自上个世纪初的外国建筑设计师之手。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就曾以华西坝上的老建筑作为外国建筑设计师以中国建筑样式应用于近代建筑的重要代表。

走访这几栋老建筑可以发现,歇山式屋顶上黑瓦轻附,而屋脊、飞檐上则饰之以神兽、龙凤、怪鸟等中式饰物。对称和平衡的中式建筑审美观融汇在建筑之中。尽管如此,华西坝的老建筑却并不是对传统中式建筑的简单复制,在塑造了中式的典型建筑外观后,建筑也被巧妙地附加了西式风格,如拱廊以及西化的浮雕装饰等。因此,在华西坝的老建筑中蕴含着一种奇妙的冲突而和谐、交融而对立的美感,正如这些建筑当年所属的华西协和大学一般,恰是中西文化在特定情境中碰撞交融的产物。

1905年,英、美、加三国基督教在川差会通过了创办“华西协和大学”的计划草案,各种筹办工作开始进行。1907年选定校址开始校舍的修建工作。为了缓解当时成都人民对与新式学堂尤其是教会学堂的抵触情绪,英国建筑师弗列特•荣杜易兼顾中西建筑风格的设计方案在公开招标中胜出。1912年,在大学理事部的邀请下,荣杜易先到北京考察中国传统古典建筑。1913年,荣杜易来成都对川西一带地方建筑和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基地进行测量和研究,最终设计出华西协和大学的整体建筑蓝图。在其后陆续的修建改建工作中,几位加拿大工程师数易其手,历经近半个世纪才最终将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完成。

华西协和大学在创办之初即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效仿对象,实行“学舍制”。由每一个参加华西协和大学创办的差会各自负责一个学舍,在该学舍区域内负责兴建并各自管理教学楼和宿舍楼供大学教学使用。学院分为文、理、医牙三个学院,其中以医牙学科最为著名,成为日后四川乃至中国整个口腔医学的起源地。

在课程设置上,文科有哲学、教育、英文、西洋史、综合文科五系;理科有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四系。课程包括了西文、宗教知识和基础科技知识,也安排了中文、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作为一所新式学堂,又教授学生以西式医学,这在当时的成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华西坝上有西洋音乐,有女学生入学,这在当时中国人看来都是无法想象之事,而尸体解剖就更是万恶之源了。

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鞭尸素来都是酷刑之一,更何况尸体解剖这样需要动刀的行为。坊间出于对尸体解剖和外科手术的不信任,也充斥着各种流言。称蓝眼睛的外国医生会挖人眼珠的传言曾一度颇为流行。尸体解剖的教学更是一度陷入困境。1914年时,有一具尸体不知为何被弃置在华西协和大学。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校方却深知这样的机会一旦错过,便难以再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学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公开解剖这具不明尸体。当时的政府官员纷纷亲临尸体解剖现场,加之一些社会名流也前来观看,尸体解剖才逐渐为公众所接受。第二具用于解剖的尸体便是由政府为学校提供的一具犯人的尸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市民逐渐开始对华西坝上的奶牛和绿草坪深感兴趣,华西坝成为一处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华西坝任教的外籍教授们也越来越为中国文化丰厚的底蕴所吸引。华西坝尚且不能称得上一座桥梁沟通中西方文化,它过于狭窄而曲折,但它却打开了一处窗口。从这里,成都人逃离了过往的闭塞,在一个内陆城市看到了更为深远的世界;也正是从这里,西方人也渐渐了解偏于内陆的城市。在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震荡变革时,华西协和大学内的学子正在练习足球,甚至出现了女子足球队,而他们的外籍教授们则沉浸于新发现的一切——葛维汉教授带领着华西协和大学的博物馆科学发掘队挖开了三星堆,而费尔朴教授则激动地向他的友人们介绍着峨眉山。这几乎是历史的一处伏笔,前路寂静而来路喧嚣。

五所大学,共赴国难

1937年,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爆发。为了躲避战火,继续教育职能,众多处于战区的高等学院和学术研究机构纷纷冒着炮火内迁,在中国后方教育中心便有“三坝”之说,指的是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和汉中鼓楼坝。其中,以华西坝环境最为适宜,被戏称为“天堂”。历史学家顾颉刚曾言:“在前方枪炮的声音惊天动地,到了重庆是上天下地,来到华西坝使人欢天喜地。”

作为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古都,成都逐渐成为一个较为现代的城市,而华西协和大学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也逐渐发展成一座拥有人文底蕴和学术成就的高等学府。1925年由于上海“五卅惨案”的发生,全国再一次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帝浪潮。华西协和大学的学生也组成退学团,要求收回华西协和大学的教育权。在随后的演进中,华西协和大学在校政管理上趋于中国化,也逐渐脱离宗教,更加强调办学的专业化。1936年时值日本侵略中国,在其办学宗旨中增加“创造将来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内容。这样一座与时俱进的学堂,又有着优美的校园环境,自然承担起接受高等学府内迁的重要职责,而名校名师的云集也使成都这座西南内陆城市生机勃勃。

同属教会学堂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华西协和大学五所大学在华西坝汇集后,在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将华西协和大学的校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华西坝上的师生骤然增至约5000名。各大学之间互通有无,共享师资力量,学生也可以跨校选课。虽然时处困难时期,师生们缺衣少粮物质生活极为困苦,但由于校园内众多文化名人齐聚,师生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钱穆、顾颉刚、吕叔湘、许寿裳、徐中舒、陈寅恪、蒙文通、刘承钊、周如松、张铨等等,这些学者在华西坝或任教或小住,参加坝上组织的各种学术讨论会,一时间华西坝上学术空前繁荣。

在成都的历史上乃至在四川的历史上,如此众多的名师大家齐聚是极为罕见,甚至于绝无仅有的。他们从战火中蹒跚而来,却再一次为华西坝带来了甘露。而华西坝素有的西方文化根底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迅速生长。1942年11月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发起成立了“东西方文化学社”,中国的学者纷纷参加,而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诸多学者也参与其中。爱因斯坦、罗素、普朗克等均是参与者。

成都,因为这样一座在抗战时期群英荟萃的学校, 再一次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文化重镇。1942年5月3日至24日,日后撰写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博士来蓉在华西坝做了“中国科学史与科学思想”等12次演说。在这一年的年底,1942年11月,英国议会代表团也来到华西坝,代表团成员曾就世界格局做出了精彩的演讲。甚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英国首相希思来访华西坝时,仍受荣杜易之孙嘱托前往参观华西坝的老建筑。华西坝不仅是国人心底的一处情结,也成为许多外国人为之魂牵之地。它的名字刻在了中西方学人的心上。

在这样的华西坝中成长起来的学子,历经了此后历史的起伏跌宕,以他们在华西坝上学来的治学和为人之道,影响了更为深远的历史。据称邓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时的20名随行人员中就有4名是成都燕大毕业的。1945年战争结束后,各大学纷纷回迁。华西坝也成为一段历史被收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华西协和大学,命名为“华西大学”。其后在全国性的院系调整中,华西农学院成为四川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并入成都科技大学,医学院成为华西医科大学。

寻常华西坝

2000年,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共三所大学合并为四川大学。曾经的华西坝便是今日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如今距离抗日战争已经是半个世纪了,而追溯至二十世纪初一位叫毕启的27岁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想要在四川地区筹建一所高等学府之时,更是百多年的时光。不管华西协合大学曾经被赋予多少历史使命,最终它依然是一片平静的校园。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华西坝内的荷花池依旧开了满池荷花,背后便是那座经历了时光的古老的钟楼。

上一篇:元宵节的烟花作文下一篇:广州市行政机关首问首办工作责任制试行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