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脆随笔

2024-04-16

琉璃脆随笔(共6篇)

篇1:琉璃脆随笔

心似琉璃随笔

喜欢琉璃

清澈美丽

不染尘埃

越来越觉得,无论

、友情还是爱情

都要纯粹

不夹杂任何条件

尘世间如此复杂

猜忌、嫉妒、虚荣,真想

简单、单纯、纯真

想到琉璃

干净到不染尘埃

纯粹至清澈美丽

尘世间的物欲和利欲在她面前

几乎没有作用,

所以

喜欢琉璃

今日,翻看佛经

忽然,看到一句话:

愿我来生得菩提时

心似琉璃慢慢的,盯住这句话

眼泪就流了下来

原来,佛祖是知道的

篇2:琉璃脆随笔

每天晚上习惯了打开空间看看好友的留言。心里感到非常的温暖。今晚和以往一样。打开以往写的日志。很多事情都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突然很想念她,想到曾经一起快乐的日子。也许在一起的时候,什么都忘记了。当有一天突然发现不在身边,很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日子。时间就像毒蛇,慢慢在吞食最后一点回忆。回忆很美,然而每一次的回忆,都是一次心里的伤痛换回的安慰。

当一切都成为过去的.时候,才发现失去的总是最好的。以前总是告诉别人这些道理。然而,当一切发生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忘了这些道理。

当心痛的时候,才想到左手与右手是分不开的。哪天左手痛的时候,才发现是缺少右手的疼爱。原来左手与右手搭配才是原配。

左手与右手的故事,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把故事上演到最后。舞台上缺少你的演出,似乎一切都是在为生活,为别人来演出。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篇3:彩云易散琉璃脆

关键词:亲情;坚韧;温和;智慧

《我们仨》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无论是包着八卦、看优质散文还是研究文学史的态度,你都可以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获得启发。苦难均一笔带过,欢喜细细描摹。

第一部分可以看作引子,第二部分用隐喻的手法记录了钱瑗与钱钟书先生缠绵病榻的最后两年时光,第三部分由欢欣的笔触开始,沉痛的笔触结束,记录了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二十多岁去剑桥留学开始,之后经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直到九十年代末钱瑗与钱钟书先生先后去世,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的回忆。初看时会有几层的疑惑,疑惑第一部分怎么那么短,疑惑第二部分在说什么。看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去看了看是不是图书版本错了;看第二部分时,又很惭愧地以为是在暗讽文革一类的政治运动。哪里是什么政治,最凶狠而不可拒绝的,无非是时光罢了。

第一部分:真的很短,寥寥几笔,仍然是动人的。老人的梦,对离散的恐惧。让人记起了曾经做过的许多着急的梦。这本书终究是讲离别的书。而这一点梦的预设,对第二部分的含义也有了些许的暗示罢。只可惜后续的梦里,再也无法醒来了。

第二部分:初看时,以为这一部分是真实的事情。看完第三部分,才意识到这里才是梦。催钱老上路的,不是神秘的政治力量,而是无情的时光。阿圆忙忙碌碌的时光,是在送自己的父亲前往医院。杨绛先生哀叹自己老了,不得照顾,也仍然一天一天地陪在前往忘川的丈夫的身边。阿圆中途的离开,是真的病了。杨绛先生飘到阿圆身边的梦,反而才是真实的事情。她在阿圆和钱老之间奔波,带来互相的消息。每日回归的客栈,反而是之前欢乐的小居。看着丈夫一天天精神不振,迎接了唯一女儿的死亡。忙碌与哀伤撕扯着现实与梦境,杨绛先生最终送走了最亲爱的两个人。“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第三部分:最长也是最温暖的部分。讲述了杨绛先生与钱老的一生,也是阿圆的一生。这一生也有许多的苦难,但读来仍然不觉得沉重。因为所有的痛苦都被回避了。那些快乐的时光却一片片地映入眼帘。“探险”与“石子”,平淡的生活也有了意趣。笔者个人十分喜欢在牛津的那一段夫妻二人,晚饭后出去散步闲聊,回家之后对坐静读,偶有交谈。真的是温柔而又欢喜的时光。所以杨绛先生感叹那是最快乐的日子了吧。但是在长长的故事之后,终究来了结局。从此居所成旅社。结尾的戛然而止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初读,被杨绛先生的浪漫手法打动了,第二部开始没太懂,以为真的是一场梦或者是一个故事,越发读到最后才意识到是她不敢面对的那部分事实。是的,沉痛得连我都觉得不像是真的,最亲最爱的女儿离开了她?一定是梦,等着梦醒或发觉梦都是反的。钟书的身体日渐沉重?一定也是梦,他只是留在了船上,还等着会开完回家,还会回到等在客栈里的自己身边。所以杨先生才会在最一开始说,“彻头彻尾完全是梦,醒来也是一样的”。梦到赶到西石槽,一遍遍的等和听家人的消息,又似乎见到已经遗失的亲人,是以往健康强壮的模样,终于可以让这个乖巧可爱的女儿放下肩头的重担,飞向极乐世界,但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为父母的心里流血,可泪腺干枯,并无法见泪。梦到钟书意外的离开,醒了总是在疑神疑鬼。“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思念到极致是什么感觉?其实就是这种明知要失去但还是努力挽救最后一点温暖的感觉吧。离合的悲欢,就是对极致最好的表达。

杨先生是一个整洁持家的性格,相对的,钱先生和圆圆则洒脱自在。“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此间省略若干)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一段节选,二人互补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师总是会有一些常人难以接受的脾气的,钱先生也不例外,这种不整洁的习性也遗传给了圆圆,二人经常在杨先生不在的时候住在狗窝,再在她回家之前“恢复原状”;见到他们“搞破坏”,杨先生也不恼,再按照自己的习惯整理好家,难怪她怀念自己的家:“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读到这一部分,很受感动和启发。是的,其实家人相处没有那么难,除非一些非黑即白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用互相承当来解决,这大概就是他们为什么这么幸福的缘由吧。 通篇书籍,大都是对家庭的回忆,当然作为钱先生的知名度,自然不会少了旁人推动情节的场景。但并不见杨先生指摘过哪个故人,即使是被诽谤,也只是在钱先生任了社科院副院长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当初诬陷他的人应该没想到,自己那么想做的副职被自己诬陷的人做了”。这大概应了她书里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有人解释为“待人宜宽,用人宜谨”,我想不如解释为反讽,毕竟用人依然是可以择其擅处善用的,所以自以为是的解读是:待人须宽,用人择长。

彩云易散,琉璃常脆。愿我们都珍惜天伦,毕竟人生苦短,值得爱的人亦不多,把握和他们的日子,和睦的爱着,才是对天伦最大的不负。

参考文献:

[1]《我们仨》 作者:杨绛

篇4:琉璃世界里的白雪红梅随笔

在这凡世里,他不再是那块石,她亦不是那株草,而和其他公子小姐一样,沉浸在一片遐想之中……

我认为,所有书中,属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最让人陶醉的。它以史、薛、贾、王四大家庭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勾勒出了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庭的兴衰。

《红楼梦》多么充满诗意的一个名字,曹公饱蘸深情,为我们写下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它还有另一个唯美的名字——《石头记》。最初我并不明白它的意思,直至看了第四遍之后,我才明白宝玉的前生想必是块石头吧,那黛玉,就是四百年前那株绛珠草了,黛玉在凡尘流了那么多泪,想必也是为了偿还上辈子他所给予的那些甘霖吧。

他们自小是青梅竹马,曹公以他独特的.文笔,孕育了一场千古流芳的爱情。它是那么纯洁,一尘不染,不同于世俗,连带读者的心也澄净起来。但生不逢时的爱情注定是痛苦的结局,黛玉骨子里的孤傲,使她那么格格不入,卓尔不群,似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荷花。而她的身世,又注定了她的孤苦无依,她又给自己取名“潇湘妃子”,才华横溢,在“海棠诗杜”艳压群芳。

但,这样柔弱的女子,终敌不过命运,在她临终的那一刻,那一句“宝玉,你好……”却让我断肠。这段千古流芳的情,就这样惨淡收尾了。

篇5:琉璃脆随笔

2、我最近经常作一个比喻——你究竟想成为瓷器还是弹簧?瓷器看上去很美,很坚硬,但遭受一点外力就会碎掉,我们管它叫玻璃心,瓷器心;而弹簧,就是你不断有向下施压的劲道,虽然看上去压得很深,一旦当它迸发,就会产生比以前更强大的弹力。

人人都想成为一个美丽的人,成就一段美好的人生,不愿意受到任何外力的伤害。但是无论自己如何塑造自己,总会到到外力的影响,使自己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接受好的力量影响,抗拒掉对自己的伤害和破坏呢?

想起一句话: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自我进化的能力。要么进化,要么去死;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恒的事情,它驱动着所有的一切。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

不提升不进化,就如同是不断在现在状态下巩固和加强自己为中心的成长,如同你选择了象一个琉璃艺术品,有着固定的形态和坚固的外壳。虽然很美丽,但是外表是坚硬的也有着一颗坚硬的玻璃的心,看上去纯净,不变,让人赏心悦目。我就是我,我有我的原则和底线,我有我的处事和方法,我现在的就是我的,我不需要改变,于是形成了一个很坚硬的外壳去包裹自己。

但是,玻璃碰到外力足够大的时候会裂、会碎。外力有多强,或是碰到的东西有多硬,不小心掉下的距离有多大,直接决定了你的形,你的心,会被伤的多重,多碎。就算是你把自己巩固的再厚实,也会受到伤害,只是因为你没有对外力的承接和抵抗的方法。

所以,人需要韧性,原则有很多,不同的事情,要用不同的原则来处理,你的原则是你的核心,而所有的行为的表现才是你的外面真正的美,美不是固态的。进化,就是不断调整和变化,去学更多东西为了适应更多的外在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心和向外承受力,不断找到更多方法,在自己的各种原则下,去弹性的面对外力的施压。让自己生存的更好。

做一个弹簧一样的人,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退一下,但是,当压到底限的时候,你的原则会产生反弹,弹出去,弹起来,或是自己弹向相反的方向。弹簧的强大,在于他的材料的韧性和弹力,在于可以调节和变化,也在于他最大的承受极限的设定。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原则来选择自己弯曲的程度和螺旋的大小。

当你选择轻松,圈径比较大,容错就会更多,那么能和你一起匹配的,就是不太重的外力,如果愿意你可以依附于它。你可以选择圈径比较小弹力会增大,这样可以更好的处理复杂的压力和面对重量级外力。而那些轻微的,碰到你时感觉到的只有坚硬推力,因为他们能带来的力量太小,不足以让你产生变化。

一个人的承受力取决于你心理的强大,更强大的原则性和多样的方法来武装自己,可以让你承压和施压的时候都更自如更轻松。

愿意做一只优质的弹簧,随着你的心意随型变化,不同时候,有不同原则,所以会有不一样的弹性,但是一定不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但不会把心给磕碎。

篇6:琉璃脆随笔

这句诗的最早出处也许是白居易的“简简吟”。全诗如下:“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玲珑云髻生菜样,飘摇风袖蔷薇香。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里面除了对美丽少女夭折的无限痛惜外,还含有“色即是空”的感触,以及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

不知从何人开始,白诗被改成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并且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流传。元人高明(高则诚)的杂剧《琵琶记》第四出中,就出现了这句诗。明清人写的小说中,这句诗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成了陈词滥调。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金瓶梅》第二十六回“来旺儿递解徐州,宋蕙莲含羞自缢”,潘金莲挑唆孙雪娥羞辱宋蕙莲,宋蕙莲含羞自缢后,作者感慨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对那个美丽而又不幸的灵魂充满了同情。

其实,这种“好景不长”的意思不仅中国古诗中有,外国现代诗歌中也有。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诗Nothing Gold Can Stay(这首诗的题目用“世间好物不坚牢”来翻译是最恰当不过了)很值得一提: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But only so an hour.

Then leaf subsides to leaf.

So Eden sank to grief,

So dawn goes down to day.

Nothing gold can stay.

上一篇:鼓动词语的常用同义词下一篇: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