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职工情况调查问卷

2024-04-25

困难职工情况调查问卷(精选6篇)

篇1:困难职工情况调查问卷

困难职工情况调查问卷

【说明】本次调查仅限2008年底录入“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的困难职工中,涉及到问卷第二、三、四部分所提到的任何一种情况的,都需填写问卷。未涉及问卷第二、三、四部分所提到的情况的困难职工,不属于此次调查范围,不用填写问卷。问卷中,需填写的项目请直接填写,需选择的项目请在所选项目上划“√”。

第一部分困难职工基本情况

(涉及到问卷第二、三、四部分提到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困难职工,都必须填写第一部分)

1.姓名

2.性别(1)男(2)女

3.年龄

4.身份证号码

5.所在单位系统(填区、县,局、总公司,直属基层单位)

6.单位所属行业

(1)制造业(2)建筑业(3)交通运输业(4)服务业

(5)教育(6)国防(7)金融(8)机关事业(9)其他

7.家庭人口

8.本人月收入元

9.家庭月人均收入元

10.困难类别

(1)享受低保(2)应保未保(3)低保线以上

11.婚姻状况

(1)未婚(2)已婚(3)离异(4)丧偶

12.是否单亲(如婚姻状况为“未婚”、“离异”、“丧偶”,则必须带着孩子才算单亲)

(1)是(2)否

13.家庭住址

14.联系电话

第二部分 待岗失业困难职工情况

(请待岗失业困难职工填写)

15.就业状况(1)待(下)岗(2)失业

16.就业困难原因(可多选)

(1)疾病

a)癌症 b)一般肿瘤 c)心脑血管病 d)肾病(含尿毒症)e)精神病 f)血液病g)肝病 h)糖尿病 i)腰颈椎病 j)高血压病 k)肺病l)其他疾病(请注明)

(2)残疾

a)视力b)听觉c)语言d)智力e)肢体f)综合(3)缺乏技能

(4)不愿就业

(5)供养直系亲属疾病或残疾

(6)其他(请注明)

17.是否接受安置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1)是(2)否

18.就业意向(可多选)

(1)家政服务员(2)餐饮服务员(3)烹饪(4)娱乐服务

(5)电器维修(6)汽车修理(7)司机(8)协管员、助理员(交通行业、工会或其他机构聘请的助理员)(9)环卫(10)安全

保卫(11)电梯工(12)电焊工(13)护工(14)美容美发(15)文秘(16)自主创业(17)其他(请注明)

第三部分困难职工子女就学情况

(请有子女正在上学的困难职工填写)

19.子女姓名

20.子女性别(1)男(2)女

21.子女年龄

22.子女身份证号码

23.当前就学情况

(1)小学

①一年级 ②二年级 ③三年级 ④四年级 ⑤五年级 ⑥六年级

(2)初中

①初一 ②初二 ③初三

(3)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

①高一 ②高二 ③高三

(4)大学专科(含高等职业教育)

①大一 ②大二 ③大三

(5)大学本科

①大一 ②大二 ③大三 ④大四

(6)研究生

①研一 ②研二

24.就读地点(1)在北京就读(2)在京外就读

25.就读学校:

26.所学专业(中专、技校、职高、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

27.学费元/年

28.享受助学帮扶情况

(1)政府教育救助

①享受政府教育救助种类

ⅰ义务教育杂费减免 ⅱ普通高中人民助学金

ⅲ大学特困生补助ⅳ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

②所得帮扶款元

(2)其他助学帮扶

①享受其他助学帮扶种类

ⅰ学校奖学金ⅱ学校助学金ⅲ工会开展的助学帮扶ⅳ困难职工所在单位(工会以外的其他部门)开展的助学帮扶 ⅴ其他社会力量帮扶(请注明)

②所得帮扶款元

(3)该学生每年通过各种途径,享受到的助学帮扶款

合计元(该项所填数据应为上述28-(1)-②与28-(2)-②所填数据之和)。

29.助学帮扶需求

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该学生除已享受到的各类助学帮扶款外,每年还需约元助学款,才能保证家庭的基本生活。

第四部分2008、2009年大学本专科毕业未就业子女情况(请有2008、2009年大学本专科毕业未就业子女的困难职工填写)

30.子女姓名

31.子女性别(1)男(2)女

32.子女年龄

33.子女身份证号码

34.毕业时间(1)2008年(2)2009年

35.学历(1)大学本科(2)大学专科(含高等职业教育)

36.毕业学校

37.所学专业

篇2:困难职工情况调查问卷

单位名称:-----------------所属区域(镇/街):昌平区回龙观镇

1.本企业性质是?

A.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B.集体企业 C.民营/私营/个体企业/与港澳台合资/合作中外合资 D.其他

2.目前单位职工总数是_________人。

3.其中平均月收入低于900元的职工有_________人。

4.平均月收入低于1100元的职工有___________人。

5.本单位(企业)建立工会了吗?

A.有 B.还没有(选择B的在备注中说明未建会的原因及存在的困难)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

6、单位(企业)是否为员工上了社会保险?

A.有,险种(可多选):

①养老; ②工伤; ③医疗; ④失业; ⑤生育

B.无,原因:

①企业不购买; ②员工不配合; ③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7.企业是否已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

A.否,主要原因是: ①企业不签; ②员工不签; ③其他原因_______________

B.是,①劳动合同的签订方式为:

(1)工会指导劳动者签订;(2)企业拟定并与劳动者协商签订;

(3)企业单方拟定,强制性签订

8.对于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是否有安全管理规范?A.有 B.没有;是否对从事此类工作的职工给予特殊补偿?A.是 B.否

9.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职工思想动态情况?

10.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那些?

篇3: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调查分析

1.1 困难职工基本情况概述

我公司现有职工20920人, 困难职工2158人, 占职工总数的10.32%。按不同标准分类, 困难职工中, 特困职工178人, 重困职工642人, 一般困难职工1338人;在岗困难职工959人, 其中工人563人, 占在岗困难职工的58.71%;45岁以上困难职工923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2.77%;大专以下学历的困难职工2038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94.44%。

1.2 导致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分析

(1) 致困首因——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患病。

最近几年, 我公司职工中患病特别是患重大疾病的人数有所增加。调查显示, 2158名困难职工中, 有40.08% (865人) 的职工或其家属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 需要长期支付医药费。这部分困难职工中75%的属于特别困难或重大困难者。虽然职工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后, 可以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 但由于重大疾病派生出的附加负担和相关费用特别大, 当职工家庭成员中有不幸罹患癌症、尿毒症、肝坏死等重大疾病时, 就可能倾尽家财或陷入重困, 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无能为力。疾病是导致我公司职工生活困难, 尤其是特别困难和重大困难的首要原因。

(2) 致困次因——家庭供养负担过重。

调查发现, 因收入低无法维持生活和因家庭人口多、供养负担过重而发生贫困的有867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0.18%。我公司是大型基建施工企业, 属劳动密集型企业, 年龄偏大的职工多数来自农村, 家庭成员中无业或务农者较多, 家庭总体收入偏低, 经济底子薄。一些从农村换工来到企业工作的青壮年职工, 学历较低、技能较单一, 目前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阶段, 且家属多无固定经济来源, 个人收入要供养一家多口人生活, 经济负担较大。另有部分年轻职工出生于困难、单亲、农村家庭, 参加工作以前家庭已欠下债务, 工作后较低的工资收入既要赡养父母, 又要用于还清债务等。

(3) 自然灾害也是致困原因之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我公司大多数职工家庭地处四川、重庆、贵州境内, 2007年川渝地区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 2008年震撼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 给许多职工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2007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 有98户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家庭遭受较为严重的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公司职工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受灾职工1305人。职工个人住房损毁严重, 倒塌271户, 危房462户, 其他损失672户, 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意外灾害造成一些职工家庭固定财产完全损失, 从而导致经济困难。

(4) 下待岗致困现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重新整合、现代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主业辅业的深度分离等, 下待岗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一些职工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 只能承担简单劳动。当遇到企业劳动力资源调整与施工工序、工期变化等情况, 便容易成为下待岗人员, 经济收入减少的几率也随之增大。由于这部分人员职业竞争能力偏低, 本来经济基础就较差, 一旦下待岗失业, 家庭经济的运转就出现困难。如果职工家庭成员中有长期生病或患大病的, 就可能成为新的特、重困职工。目前, 因下待岗失业导致困难的职工有259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2%。

2 困难职工群体帮扶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公司现有的职工帮扶体系主要是从医疗救助、困难补助、“金秋助学”等三个方面开展的, 除继续坚持抓好“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的干群“心连心”活动、困难职工临时补助等传统帮扶项目外, 从2006年起, 我们将把以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为载体的“互助机制”、以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为基本途径的“扶持机制”, 以“两节”送温暖为基本渠道的“帮困机制”归并到“三不让”承诺的“救助机制”, 在全集团范围内实施“三不让” (即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 承诺工作。

2.1 针对患病职工开展的医疗救助制度

我公司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始于1994年成立“互助补充保险基金会”, 主要对患重大疾病、伤残、死亡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开展互助救助工作。自该工作开展以来至2008年底, 已为10935名会员办理赔付589.62万元。作为职工大病医疗的补充, 我们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四川省总工会开展的女职工大病互助保险, 从2001年到2008年底累计参保6736份, 已为15名患病女职工办理赔付21万元。从2006的6月起, 我公司全面开展“三不让”承诺医疗救助工作, 救助对象是公司的在职职工。职工所在单位工会将对职工住院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 按50%的比例给予资助, 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还将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大额救助。至2008年底, 已对1421人支付医疗救助金177.9万元, 其中2008年度对858人支付医疗救助金84万元。

2.2 针对困难职工开展的困难补助制度

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是企业联系职工群众、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我公司“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以困难、退休、劳模、一线职工以及农民工等为对象, 每年在企业行政、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筹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活动资金, 2006 -2008年共筹集资金2198.23 万元, 保证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开展干群“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中, 每年对特困、重困职工进行一次清查, 根据情况变化, 按照每一个特困、重困职工家庭都必须安排领导干部联系的原则, 确定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会常委的联系对象。2008年, 集团公司17名局职领导和8名工会常委联系特困、重困职工38户, 各子 (分) 公司258名领导及工会常委联系292户困难户。2006年6月起开展“三不让”承诺困难救助工作, 在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的基础上, 对在册的特困、重困职工进行定期补助, 对有其他困难的职工进行一次性补助。至2008年底, 已对4155人次特困、重困职工发放困难救助金215.9万元, 以为他们分担生活负重, 减轻其经济压力。

2.3 针对困难职工子女开展的金秋助学制度

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困难职工家庭的希望, 我公司历来重视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 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金秋助学活动。2001 年——2005年, 对568名困难职工子女资助学费32.18万元。2006年起实施“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的“三不让”承诺助学工作以来, 更是扩大助学范围、加大助学力度, 着力建设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的“希望工程”, 为困难职工分忧解难。至2008年底, 已对676人次支付助学救助金68.74万元, 其中2008年共资助221名困难职工子女, 发放助学款31万元, 助学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大专以上等教育阶段。

2.4 针对受灾职工开展的临时救助制度

小到职工家庭失火、被盗, 大到水灾、旱灾、地震等, 我们坚持对临时受灾、受困职工开展救助。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公司居住在灾区的职工、离退职工家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部分人身伤亡。“5.12”地震后, 我们迅速开展职工受灾情况的调查与救助工作, 除对受灾职工进行经济救助外, 各单位工会还对房屋受损的职工进行妥善安置, 对1305名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家属进行经济救助近160万元, 妥善安置近300户, 发生安置费用100多万元。除此, 还对地震期间坚守在施工一线的268户职工家属进行了慰问, 发放慰问金16.8万元。

3 进一步深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3.1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保证帮扶资金来源

我们用于慰问、送温暖、“三不让”承诺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行政的专项拨付和按职工工资总额1%计提的福利费, 以及工会经费。占保障工作经费很大一部分的“三不让”资金, 是各独立纳税单位按有关财务规定自行筹集和使用。由此看出, 保障资金的筹集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正常开展, 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发展, 才能使职工福利经费的筹集得到保障。一方面,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工作的检查督促, 是企业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 支持企业改革发展, 维护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也是企业工会责无旁贷的义务。“两个维护”的工作职责, 决定了企业工会在关怀关注职工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同时, 必须以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为重。目前, 我公司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机制整体运转良好, 也是得益于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在保证现有资金来源的同时, 企业工会要多方探索资金筹措途径, 拓宽帮扶资金来源渠道, 寻求政策支持和政府部门、企业行政的支持, 多方为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筹备资金。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人有难全体帮扶”的文化氛围, 成立专门的基金会, 接受社会各界和企业内部爱心人士的专项捐赠, 严格进行管理与使用。对由于人祸、天灾和疾病等造成的极其困难职工, 更要动员全公司职工进行援助, 合众人之力解少数人、少数家庭之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单位人员福利费用计提额度有限, 一旦职工患重病、发生重大困难, 就会出现“三不让”资金包不住的情况, 对此, 在要求该类单位按职工全年工资总额计提费用, 拉长时间周期的同时, 要积极与财务管理部门沟通, 研究探索既符合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又方便企业工会筹措帮扶资金的解决方案。同时, 集团公司工会还应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补助困难企业帮扶资金的不足, 使身处困难企业的职工与全集团其他单位的职工享有同样的帮扶策略。

3.2 甄别不同困难程度, 拉开困难职工救助级差

要建立、健全和建实困难职工档案, 注意划分困难等级, 对不同困难层次的职工要“区别对待”, 不能“一视同仁”。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可以在给予一次性大额救助的同时, 提高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目前我们给予所有住院治疗职工的医疗资助都是自付医疗费用的50%, 对于患一般疾病的职工, 特别是家庭经济较好的职工, 生病住院并不会增加太大的生活负担, 但重大疾病因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 依然可能会成为多数职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不让”医疗救助虽然是一项全体职工的福利, 但其宗旨是“不让一名职工生不起病”, 从这个角度来说仍然是帮困性质的福利, 应该向因患重大疾病而导致重大困难的职工倾斜。因此, 对于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可以提高到60%到70%, 并提高补助上限。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公平、公正, 各单位在建立困难职工档案时要特别注意真实性, 要加大调研力度, 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切实做到有根有据, 保证我们的帮扶对象确实是亟需帮扶的特、重困职工,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此外, 对特困、重困职工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 以基层工会为单元指定专门的基层工会干部分户负责, 即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和思想动态, 以便各级工会和党政组织采取更为合理的帮扶策略, 及时给予帮扶。

3.3 加大培训帮扶力度, 提升困难职工职业竞争能力加大培训帮扶力度,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符

合职工实际的培训机制, 借助岗位培训、工地夜校、职工书屋等载体, 在施工空闲期和工序转换期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培训, 结合日常实践加强他们对技术的认知和熟练程度, 不断提升岗位晋升的资本。同时, 鼓励和支持困难职工参与各种技术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 让他们有能力取得更高的技术职称和工作职位;另一方面要调查困难职工职业培训意向, 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 向他们倾斜培训机会, 设立专门基金, 用于对青年困难职工的培训与自我提高, 为青年职工的自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 可以用无息借款等方式, 为困难职工开展提升技术技能的相关学习提供经济支持, 为他们创造自我改变困难境况的条件。在支持企业生产发展, 教育职工自觉维护企业和职工共同利益的前提下, 积极与行政相关管理部门探索保证职工工作岗位, 维护职工合法劳动权力的有效途径, 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职工个人原因造成的下待岗, 保证工者有其岗, 劳者有其酬。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动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4 协助政府社保工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 一个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 各级工会要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 协助政府和企业有关部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应保尽保, 着力营造一个全社会人人了解、关心、支持社保工作的良好氛围。调研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困难职工来自农村, 其家庭及其他成员基本没有加入当地的社保体系, 生病住院等费用都由职工一人承担, 这是导致职工经济和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 企业工会要在帮助指导职工加入社会保险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 要提高工会干部社会保险业务知识, 对各级工会干部进行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方面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熟悉掌握相关政策,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有能力动员、引导、帮助职工和其家属全面参加社会保险, 督促企业为职工购买法定的保险, 指导职工充分、高效、高质用好现有社会保险资源;其次, 针对部分职工和职工家属参保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问题, 要发挥好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 对职工群众进行系统的社保知识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宣传, 让广大职工群众了解、熟悉有关政策, 增强他们的保障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正确运用有关政策、法规和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 在企业职工保障工作中既要保证现有工作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又要大胆探索, 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途径。在具体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 重视机制建设, 坚持群众监督, 注重科学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以增强保障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群众性、实效性, 努力实现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运转高效化, 为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摘要:通过两级工会摸底调查与对重新建立的困难职工档案进行重点调研和统计分析, 在概述职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引出了导致公司一些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与四种不同类型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实施现状。最后, 提出了四种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篇4:教职工经济困难的情况可以公示吗

关键词:教职工经济困难情况;隐私权;公共利益;公示

某高校在对困难教职工进行补助前,将经济困难的教职工的单位、姓名、性别、具体困难情况、拟获得的补助金额进行了公示。此举引发争议。有的认为家庭困难的情况属于个人隐私,学校此举侵害个人隐私权。有的认为学校此举是校务公开的一部分,公示的目的是为了接受大家监督,实现公平公正。如何看待上述问题,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一、教职工经济困难的信息属于个人隐私

隐私,顾名思义就是隐蔽、不公开的私事,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而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1]只要未经公开,自然人不愿意公开、披露的信息都构成隐私的内容。隐私具有如下特征:私人性,非公开性,侧重于对私人秘密和私人安宁的保护,人格性。[2]隐私必须是个人秘密,包括单纯的个人秘密与他人共有的秘密,与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务关联不大;隐私是个人没有公开的信息、资料,是不愿意公开或不让他人知晓的个人秘密,如外人一旦知晓,就会对个人秘密的主体产生损害和不利。只要隐私主体愿意隐瞒或希望隐瞒,隐私客体即可成为隐私事实,即使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隐私仍然可以产生并继续存在。而且,是否公开、何时公开隐私内容,也由当事人自行处置。

经济困难反映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是属于私人生活领域的事务和信息,一般而言,与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无关。在当今社会,家庭经济困难并不是很体面的事,一般不愿公布和被他人知悉,更不是值得宣扬、炫耀的个人信息;家庭的经济状况虽直接表现为有关财产情况,但这一信息实则体现为人格利益,专属自然人享有的权利,彰显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自由,而非简单的财产利益。个人在银行有多少存款,有多少动产和不动产,以及在哪些地方拥有财产,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虽然有些个人信息要基于公共利益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个人房产信息要进行登记,存款要实行实名制,但个人办理产权登记,只是披露权属状况,未经当事人同意,个人所提交的登记资料不能随意向社会公开。任何人未经法律的授权和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查阅公民的储蓄存款;除非有法律的规定,公民的财产状况不受非法调查和公布。

根据以上分析,教职工拥有财产的数量、内容、地点等信息、家庭困难的信息应视为个人隐私,应当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教职工对自己的隐私享有支配权和处分权,有权决定是否公开以及在何时在多大范围内公开。

二、校务公开不能侵害教职工的隐私权

隐私权作为一项具体人格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3]隐私权的客体为不愿公开的个人信息与秘密。我国民法学界普遍认为隐私权主要包括:①个人生活安宁权;②个人通讯秘密权;③个人隐私利用权;④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生活情报包括所有的个人信息和资料,诸如个人健康状况、财产状况、婚姻状况、社会关系、心理特征等等。公民有权禁止他人非法公布、利用个人生活情报资料。

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具体人格权利。保护隐私权的意义主要是,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构建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进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其实这也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尽管在我国法律发展中对隐私权保护的历史并不长,但我国对此也表示认同并参加了保护隐私权的国际条约,而且在立法和司法中均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1988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頭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明确列举了隐私权,从而将隐私权作为《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这不仅从民事基本法的角度承认了隐私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而且将隐私权纳入到侵权法的保护范围。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泄露公民的个人信息或扩大公开范围、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同意公布其财产状况,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人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我国2007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4条第4款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高等学校虽不是行政机关,但赋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可以参照此条例执行。教育部201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10条明确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予公开。由此可见,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已经得到各层面的普遍认同并作出了制度规范。

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通过网络了解个人信息非常简便,个人信息被他人获取的可能性大大增强,隐私权更易于遭受侵犯。虽然实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但也要妥善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不妨碍公共利益实现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这是现代制度文明的内涵要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

三、科学处理校务公开与教职工隐私权保护的关系

国家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2002年即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校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至此以后,校务公开工作在全国各学校得到大力推行和普遍展开。但校务公开有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职工个人信息,关联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以致引起校务公开的推行与教职工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如何科学处理和协调二者的关系,以下三条原则必须把握。

nlc202309020030

第一,公益优先原则。校务公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而隐私权是私权,当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为了公共利益,一些个人权利是可以被限制或克减的。隐私权保护的是纯属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如涉及公共利益或出于公共管理的需要,隐私权的保护就不能不做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

第二,尊重人权原则。人格尊严是一项最基本的宪法保护的权利。校务公开是公权力,保护的是公众的知情权。在强大的行政公权力面前,尤其是电子网络传播十分迅速的情况下,隐私权显得非常脆弱和易于受到侵犯。学校实行校务公开不能滑向对公众知情权的片面保障,去追求校务公开最大化,而应以不侵犯隐私权、不诋毁人格尊严为前提,在教职工信息隐私和公共利益无关的情况下,应侧重于对教职工隐私权的保护。

第三,价值衡量原则。在化解两者冲突时,应对二者的利益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孰轻孰重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护价值更高的利益,即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当个人隐私权与较低层次的校方公共利益冲突时,尊重教职工隐私权的理由就更为正当,其隐私权的保护应该优先。当公共利益的价值比隐私利益更大,不公开对公共利益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即使隐私权人不同意公开,校方也应公开其所掌握的个人信息,但应采取对隐私权人权利损害最小的方式进行。

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具体到文首所涉及的案例,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和判断:

教职工的经济困难情况属于个人隐私,但是如果贫困教职工要接受学校资助,其困难情况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就不能不公布于众。因为学校对困难教职工的资助是有限的,一个人得到资助就意味着别人少得到或者得不到资助。因此,这就涉及“公共利益”。当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依公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调整。当学校所公示的信息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是出于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和实现公平公正的目时,原属个人隐私的信息也要向公众公开,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就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受资助的教职工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行使自己的隐私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4条第4款同时规定:“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10条也做出了类似规定:“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高校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开。”

不能不同时指出的是,学校披露教职工的隐私必须深入分析、仔细比较、审慎从事,对公示的程序、内容、限度、方式、时间等加以认真考量并作出合理安排,以求公共管理的需要与教职工隐私权的保护之间达至平衡与和谐。具体而言,对受资助对象进行公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资助的条件、程序应事先公布,特别要明确告知,受资助对象的相关信息将进行公示,让受资助对象事先知晓:要获得资助,就将不得不放弃隐私权的主张。

第二,在收集受资助对象的相关信息之前应当明确收集的目的和用途,就是用于分辨是否受资助和资助的额度,收集的内容应围绕此目的而展开。

第三,学校对教职工经济困难的信息的收集手段和收集程序应当公正合法,应当尽可能直接向被资助对象收集,或由受资助人主动申报并提供相关信息。

第四,公示的内容应限于受助教职工的单位、姓名、受助金额等简要信息,不宜公开受助人的具体家庭住址、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具体的困难程度、照片等信息资料。

第五,教职工经济困难的信息收集后,学校不能将这些信息随意公开、泄露,没有教职工本人同意,不得做目的范围以外的利用。受资助對象的家庭困难情况,应只限于向本校教职工公布。公示的方式可以运用网络公布,但必须采取如技术加密等措施,防止除本校教职工之外的他人随意接触和知悉。这样既实现校务公开也保护个人隐私。

第六,《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17条规定:“学校决策事项需要征求教师、学生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意见的,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根据此规定要求,并考虑到公示的教职工经济困难的信息涉及个人隐私这一情形,公示期宜为10个工作日,公示过期后应当撤销公示材料。如有人在公示期内对材料提出疑问,应该由学校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但不宜采取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对质或诘问。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6-18.

[2]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62-564.

[3]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1):116.

本文系湖南省工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中心课题“和谐劳动关系视域下的校务公开与教职工隐私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4sly017)成果。

篇5:困难职工情况调查问卷

**县困难职工现状及扶贫帮困情况调查

**县总

在市场经济中,老企业的改制和新企业管理用人机制的转变,在城市和一些企业中出现的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是各级政府、工会及全会社特别关注的问题。及时做好对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的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是一项极

其有益的工作。现将**县全县下岗职工和特困户情况及如何扶贫帮困的做法调查报告如下:

一、全县下岗职工和特困户及分布情况:

1、全县现有职工全总数39296人,其中下岗职工总数12873人,城镇职工23000人。应进入失业保险的45000人,已经参加失业保险的41000人。

2、应进入最低生活保障的591户,已进入低保享受补助的347户1077人。

3、全县特困家庭下岗人数497人,主要分布在县物资总公司32人,县多管局19人,县经贸局201人,商业总公司37人,县供销社48人,县农机局28人,县粮食工业公司109人,县粮食供销公司10人。

二、特困户的特征和特困原因:

1、困难特征:一是基本生活困难户,二是医疗困难户,三是子女上学困难户,四是家庭居住困难户,五是就业困难户。

2、特困户的困难原因:①病灾户,主要是生突发病和慢性重病,拿不起药费。②离异户,这一部在困难户中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影响却大,单身无岗无收入又带孩子,家庭生活难以维持。③缺技术、资金户,有劳动力、缺技术,有技术又缺资金,这是困难户的普遍原因之一。④年龄较大户,这方面困难户,既缺劳动能力又缺生产技术,困难程度较大。⑤特殊困难户,占比例较小,但需求的救助力度大。

三、对下岗职工和特困户的主要帮扶情况:

1、全县已经失业保险的6632人,全年发放失业金1023万元。

2、2003年全县已进入低保享受补助347户1077人,全年发放保障金52万元。

3、几年来共办理《特困证》2386户,发放困难补助金187万元,(其中1998年办理270户,发放17万元;1999年办理370户,发放24万元;2000年办理402户,发放46.8万元;2001年办理272户,发放35.3万元;2002年办理251户,发放30.84万元;2003年办理395户,发放18万元;2004年办理426户,发放16.4万元。)

4、2003年,为特困户办理医疗优惠卡1185人,减免医疗费用12万元。

5、低保家庭子女上学优惠2万元,资助特困生9人1.8万元。

6、献爱心捐助活动开展5次,捐资总额630万元,(其中1997年捐资156万元,2000年捐资179万元,2001年捐资114万元,2003年捐资85万元,2004年96万元),用于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138万元,用于企业解困288万元,用于走访慰问困难职工90万元。

7、近年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困难职工3890户,发放慰问金总额99万元。其中2003年395户,送慰问金12万元,慰问品折价6万元,2004年慰问426户,送慰问金16.4万元。

四、帮扶救助特困户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应用政府职能,建立有效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在城市出现下岗职工和特困户的情况,是一种长期现象。因而帮助下岗职工上岗,救助特困户,是各级政府应尽的长期职责。**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帮扶救困工作,早在1997年县政府印发了《**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出台了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建立了最低保障制度。去年,县政府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意见》,提出具体措施,强化目标责任制。最近,又出台了《**县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24个成员单位的救助特困户的职责。在此同时,今年初,县政府在确定新增5000个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又拨专款为下下岗职工购买400个就业岗位。

2、依托工会组织,建立援助中心。去年12月,**县总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县困难职工,就能通过援助中心享受全方位、多渠道、一站式、一条龙式的服务。援助中心是县总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援助机构,主要职责是信访接待、困难救助、就业帮助和法律援助。该县援助中心还明确规定了援助对象的条件;进入最低生活保障线职工;列入当年县总工会建档的特困职工,困难劳模(市级以上);家庭遭遇意外灾害,致使生活难以为继的职工;夫妻双下岗职工;需要提供法律服务,政策咨询的职工;有其它特殊困难的职工。凡有以上困难,出具身份证和单位证明,到县工会填写《困难职工援助申请表》,然后分类进行援助。

篇6:困难职工情况调查问卷

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延边、白山两市州工会和延边林管局工会、森工集团工会及所属基层林业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归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35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1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12.2万人,离退休人员9.2万人,困难职工3.7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508.2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困难人数清、困难程度清、致困原因清、家庭住址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内涵。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

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

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719.4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点)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每次入出院都重复收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切实解决林区交通不便、职工收入偏低、用水用电困难、娱乐文化缺乏、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以及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职工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使广大林区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特别要加大对林区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林区职工自主创业,壮大林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使林业职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力度。畅通林区困难职工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快捷和高效。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高林业职工的保障水平,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林区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林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林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林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林区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上一篇:江水炖江鱼散文下一篇:给矿工家属的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