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造句

2024-04-28

面红耳赤造句(精选8篇)

篇1:面红耳赤造句

1. 当全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时,李丽总是逐浪随波附合多数人的意见。

2. 在这次雅集中,这批仁人君子争得面红耳赤,喝得醉意淋漓。

3. 或是那之后,每回我必然面红耳赤地,拎着一包换洗的脏衣物,像羞耻的嫖客闪进隔壁的洗衣店。我不知道其他那些大学男生是否和我同样心机——只为了在那昏黄的灯光里,可以有一瞬间,恬不知耻地盯着那张美丽的脸,好好看个够。骆以军

4. 姐姐看到心爱的蛋糕被偷吃,脸色一沉,回过头来已发现她暴跳如雷、面红耳赤。

5. 急诊室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声,众护士纷纷面红耳赤,掩面捂眼,不敢再看。

6. 因为感到丢脸,小华面红耳赤地低着头,不发一语。

7. 那天晚上,她父亲来拜访我父亲,走的时候一副面红耳赤,义愤填膺的样子。

8. 楚月发觉杨梅的眼光很怪异,这才注意到自己和五哥妥实过于亲密了些,面红耳赤的赶忙退到一边,吱吱呜呜道:“额,这么说来是奶奶是另有深意么?”。

9. 初结婚时,我和婆婆关系不是很好,常常为了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看着表婶和她婆婆像亲母女一样生活了几十年,我很羡慕,向她取经。

10. 最后,我估计他是觉得我的面红耳赤和可怜巴巴的絮叨是如此可怕,于是反过来开始同情我。

篇2:面红耳赤造句

2、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通——或者只是宗介自己如此想到——但是这还是让他的妻子面红耳赤。

3、它可以是导致心跳加速、令人陶醉的体验,虽然结果是面红耳赤和耷拉眼睛有点奇怪,但是感觉无法抗拒地满意。

4、最后,我估计他是觉得我的面红耳赤和可怜巴巴的絮叨是如此可怕,于是反过来开始同情我。

5、你可以和老板讨论事情,甚至可以争得面红耳赤。

6、他赞美着尼基的美貌,使她羞得面红耳赤。

7、我们大家都不难想象奥巴马和希拉里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8、这不确定性还要看美国参议院的脸色,民主共和两党还在为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法案争得面红耳赤。

9、在其他地方,他说,仅是在自己的家里,针锋相对的观点和面红耳赤的争论早已经习以为常。

10、从泄漏的小说内容中来看,范德比尔特的文字对变态性行为那毫不含蓄的描写足以让人面红耳赤。

11、火终于扑灭,但妻子却成了面红耳赤的泪美人。

12、不过,就是用中文演讲,周奔驰还是被台下的学校老师们问了个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13、多少次我们僵持不下争得面红耳赤只因我们坚持自己才是对的。

14、面红耳赤的科莱特再也支吾不出什么了。

15、每个人都承认意识对身体有着种种的影响力,因为每个人都见过别人因恐惧而面色惨白、或者因愤怒而面红耳赤。

16、由此推论,师生间的“争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是“争”到面红耳赤的地步。

17、还经常看到两夫妇为了买什么款式的灯具而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

18、在人们的哄笑声中,小明禁不住面红耳赤,羞愧得似乎无地自容。

19、只见他急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拿起电话一阵乱拨,也不知是要拨给谁。

篇3:面红耳赤造句

一、激发想象, 让比喻句精彩起来

比喻句可以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生动起来, 因此, 课堂上, 我们常常让学生说比喻句, 以达到丰富学生语言之目的。但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 学生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月亮像香蕉”“太阳像个大火球”之类的句子。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想象, 让造句这一项重要训练, 为学生发展语言、培养表达能力起到真正的作用。

《小池塘》是一篇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六个比喻句写出池塘里水波、芦苇, 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的美, 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小朋友们, 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生:柳条。

师: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会像什么呢?

生: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像长长的头发。

师:很好!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长长的头发。

师: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像什么?

生:蜻蜓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架小飞机。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把黑色的剪刀。

师:黑色的剪刀美吗?

生:不美。

师:那还可以像什么?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只快乐的风筝。

师:真棒!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

……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还未从小池塘那美丽的倒影里走出来, 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继续想下去。因为在课文情境的引导下, 学生想象的大门打开了, 才能说出精彩的比喻句。再者, 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 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学生才会越说越好。为什么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说比喻句时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想象, 语言贫乏?殊不知有几个孩子天生就会想象, 就能语出惊人?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课堂上,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提高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 就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善于创设情境, 努力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 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二、确定目标, 让模仿式造句不仅仅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牙牙学语都是从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开始的。所谓“其来有自”, 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 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 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

《放小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姑妈送我一只小鸟, 绿色的羽毛, 黄色的嘴巴, 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 非常可爱。”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后, 让学生用“非常”模仿课文造句:

师:小朋友, 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你能用“非常”说一句话吗?

生:妹妹非常漂亮。

生:这朵花非常漂亮。

生: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

师:嗯, 小朋友们说得都非常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今天, 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乖。

学生被老师表扬, 都很得意。

师:还有谁能来说?

……

学生说得很多, 热热闹闹很是精彩, 但这些看似精彩的造句都局限于“什么非常怎样”这样简单的句式。如果仅是这样造句就算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那学生的语言岂不是只会模仿课文语言,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 很多词语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都具有不一样的作用, 句子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作为教师, 应该明确让学生用课文中词语来造句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从模仿开始, 而不仅仅是模仿的训练机会。这样, 学生的造句就不会只是依葫芦画瓢了。

用“非常”造句, 在这堂课中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如何让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之后, 真正学会运用语言?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课文语段的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用词说话是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教师却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小鸟的可爱在哪里?“非常”一词学生就体会不到它的意思, 自然不能深入人心, 说出来的句子干巴巴的。所以, 在让学生说话之前对文中写小鸟非常可爱的这句话要重点教学并指导朗读, 体会小鸟的可爱表现在哪里?或者说哪里让你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从而让学生注意到“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这些短语的作用, 就是因为小鸟有以上特征, 才让小作者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只有把这段话教透了, 一只活灵活现、可爱的小鸟才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 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 真正走进文本, 为接下来的说话训练埋下伏笔。

2. 设计造句训练的梯度

学生的说话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填空式的, 较为简单的水平, 那么课堂就迫切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了。所以, 教师应设计好造句训练的梯度, 给学生一个提升语言表达的台阶, 让他们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如当第一个孩子回答“妹妹非常漂亮”时, 教师就应该进一步追问:“妹妹非常漂亮, 是哪里让你觉得非常漂亮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一定会从妹妹的外貌特点来说, 将话说得更具体。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就不会只是简单地说“这朵花非常漂亮”“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了。

3. 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

课文中的句子“非常”一词在句尾, 学生造句时很容易受到影响, 也都把“非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 教学时教师还要不时引导学生说说把“非常”放在前面的句式。教学时可以这样指导:当学生说出“妹妹那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个高挺的鼻子和一张小小的嘴巴, 非常漂亮”时, 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这个句子还可以变换一下顺序来说吗?把‘非常漂亮’放在前面, ‘妹妹非常漂亮……’”从而让学生体会原来同样的句子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有突破性的提高。

篇4:沸腾年代的“三面红旗”

因为有悖客观发展规律,运动的弊端很快便显露无疑,这种暴风骤雨般的群众运动严重冲击了国家正常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使得我国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社会发展道路。1964年底以后,“三面红旗”便提得越来越少,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便没有提到它。作为“左”的思想发展的产物,“三面红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旗帜。

《人民日报》上最早出现“三面红旗”的提法是1959年12月,当时北京提出了“三面红旗万万岁”的口号,郭沫若还为此作了一首题为《三面红旗万万岁》的歌,在全国风行一时。然而,确切地说,更早则是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就正式通过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在这次会议后,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

作为曾经高高飘扬在华夏大地上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者相伴而生、紧密相连。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运动中,中国广大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总路线”概念的提出

“总路线”概念的提出是从批判“反冒进”开始的。1955年,党内出现的急躁情绪引起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警觉,为遏制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势头,实事求是地提出宁肯慢一点,稳当一点,1957年预算指标应适当收缩,压低一点。对于反冒进的意见,毛泽东当时虽未明确反对,但内心是不同意的。

1957年的经济建设,由于认真执行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在毛泽东看来,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已取得了伟大胜利,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完全有可能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高得多的速度来进行。

1957年9月到1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当听到有的地方领导人重提多快好省时,毛泽东很兴奋,再次对1956年 “反冒进”不提多快好省的口号进行了批评,并提议恢复这个口号,得到与会者的响应。

195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乘风破浪》的元旦社论。社论指出,过去一年中开展的全民性整风运动和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是继1955年和1956年基本完成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社论号召,必须彻底纠正那种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思想状态,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扫除消极、怀疑、保守的暮气。

接着,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号召全国人民“鼓起革命干劲,打破一切右倾保守思想,力争上游,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并多次讲话,号召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再次提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并将之与“多快好省”连在一起,称为“总路线”。

这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刘少奇正式宣布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其实,对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的。在反“反冒进”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把总路线的灵魂归结为高速度,这不是他出于一己的“好大喜功”,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深沉思考的结果。

他对经济发展要求这样急、这样快,是与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与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这个战略大局联系起来考虑的:一是国家太穷了。革命胜利了,政治面貌变了,但经济上依然一穷二白,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是毛泽东的迫切愿望。二是从国际上看,毛泽东深知,社会主义真正压倒资本主义,根本在经济实力。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是举足轻重的,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赛中,中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另外,鉴于苏联老大哥的沙文主义的态度,毛泽东也要争一口气。

毛泽东提出总路线及其一系列方针,是想在经济建设中大有作为的。对于毛的初衷,我们没有任何怀疑。但是,这条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了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必然会在实践中发生问题。

“大跃进”运动的拉开

在总路线指导下,“大跃进”的口号应运而生。

《人民日报》上最早出现“大跃进”一词,是在1957年6月29日。一个署名于践绘的人发表文章,提出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一年。

1957年9月到1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和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来了一个右倾,给右派以口实。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一次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以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根据这个精神,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发动全民 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新的高潮》的社论。社论批评有人“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社论批评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不了解合作化以后农民群众的伟大的创造性,把正确的“跃进”看成了“冒进”,号召批判保守思想,动员全国人民的热情,在生产战线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来一个大跃进。

这是“大跃进”口号的首次提出。毛泽东十分赞赏和重视这篇社论,他把这篇社论印发给有关负责人,并写了一个批语,说写这篇社论的同志,其功不在禹下,并建议把第一号博士头衔赠给发明“跃进”这个伟大口号的那一位(或者几位)科学家。

1957年11月,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当时,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中国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当年12月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给大会的致词中,向全国公开宣布了15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口号。

这年冬至次年春,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形式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同时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日夜奋战,掀起一个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

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发出了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号召。

这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在讨论和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同时,也正式肯定了“大跃进”的方针。会议说:“1958年的春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全面跃进的春天,无论工业、农业和其他事业,都有比以前更大更快的发展。”并且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

会议再次批判了1956年的反冒进,指责当时许多比较实事求是,对高指标、“大跃进”持观望态度的人是“观潮派”、“秋后算账派”,说他们举的不是红旗而是“白旗”,号召在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拔白旗、插红旗”。这些批评大大助长了浮夸不实之风,使急于求成的“左”的思想进一步膨胀起来。

较之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在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钢产量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粮产量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这样,第二个五年计划一开始就转上了“大跃进”的轨道。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在各条战线上开展起来。其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农业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五年、三年甚至一两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七年、五年以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目标。

在高指标的压力下,1958年夏收期间,各地兴起一阵虚报高产、竞放高产“卫星”的浪潮,《人民日报》等报刊不断发表粮食亩产放“卫星”的浮夸报道。据当年9月25日资料,小麦亩产量最高数字是青海柴达木盆地赛克什农场第一生产队的8586斤,稻谷亩产量最高数为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的13,0435斤。报刊舆论还用大字标题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并公开批判“粮食增产有限论”,批判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是所谓“条件论”。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没有作任何努力来纠正已经严重为害的浮夸和混乱现象,反而正式加以支持。高估产、浮夸风造成农业大增产的假象被当成制定计划的依据。中央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的领导人对“大跃进”兴高采烈,对超乎寻常的大幅度增产的假象深信不疑,致使会议竟然预计1958年粮食产量可达6000-7000亿斤(1957年为3700亿斤),要求1959年达到8000-10000亿斤。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1959年达到2700-3000万吨。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三个月前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指标又翻了一番。

会后,为了在余下的4个月时间里(前八个月只生产钢400万吨)完成追加的钢铁产量当年翻番达到1070万吨的任务,在全国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由各级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动员了约九千万人上山砍树挖煤,找矿炼铁,建起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钢炼铁。一些现代化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也打破各种规章制度,大搞群众运动。同时,以钢铁为中心,兴起了电力、交通、水利、文教等各行各业的“全民大办”,即所谓“以钢为纲,全面跃进”。以至科学研究、写诗画画、艺术创作都要大跃进、放“卫星”。

应该说,“大跃进”的发动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建国之初,毛泽东一直焦虑于中国“人口上、政治上是大国,经济上是小国”的现实,迅速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落后就会挨打的深刻危机感,是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良好初衷和直接动因。从国外来说,当时的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英赶美”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如火如荼,所以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在国际上也不是孤立的。

“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书面。但历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大跃进”运动持续了3年,这种完全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规模群众性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困难。其中的土法炼钢铁运动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不少地方的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荒废,森林被砍光,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到1960年底,“大跃进”运动逐渐终止。

人民公社的兴起

伴随生产建设上急于求成而来的是生产关系上的急于过渡。随着“大跃进”运动的不断升温,在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兴起的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中,许多地方开始突破现有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要求并社,试图通过并社以解决统一规划和集中劳力、物资、资金方面面临的问题。这些做法引起毛泽东很大兴趣,重新提出办大社的问题,并指示起草有关并大社问题的文件。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1958年4月,中央正式下达了文件,提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并为大型合作社是必要的。

在开始并社的时候,群众自发地采用“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社会主义大院”、“社会主义大家庭”等不同的名称。6月间,毛泽东和中央为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定名为“人民公社”,认为人民公社是“一个比较最能表现这一组织的内容和最能受到群众欢迎的名称。”

7月1日,陈伯达在北京大学庆祝党成立37周年大会上发表《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的演讲,他说:“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红旗》杂志发表了陈伯达《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文章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实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地方很快出现了小社并大社再转为大搞公社的热潮。

毛泽东对人民公社的兴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58年8月4日,他走出北京,视察了“共产主义的试点县”——河北省徐水县,称赞人民公社成立后达到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6日,又南下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毛泽东久久地凝视着“人民公社”的牌子,连连点头说:“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又去了山东,当省委书记谭启龙汇报历城县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8月13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毛泽东在山东的讲话。从此,人民公社好的口号,遍及全国城乡。

1958年8月17日,中央在北戴河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在农村普遍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从此,人民公社这面旗帜也就正式举起来了。

《决议》规定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公社目前还是采取集体所有制,不忙于改为全民所有制,但快则三四年、慢则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就可以实现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指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决议》乐观地宣布:“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全国农户99%都参加了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个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供给制,造成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农村原有的小商小贩、集市贸易以至家庭副业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这些做法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人民公社”在我国延续了20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被乡一级政权替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之际,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客观地说,“三面红旗”的年代是沸腾的年代,是狂热的年代,是失去理智的年代,因此,它必然是灾难的丰代。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在作报告时,不再提“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不再提“一大二公”的问题,甚至连《农业发展纲要》也不提了。大会还决定,要对中央的文件进行清理,将“大跃进”期间不合时宜的口号统统取消。

今天看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毛泽东在发动“大跃进”时曾说:“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主观上,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是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愿望。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场缺乏科学、缺乏求实精神的冲动,是一次以热情取代理智的冒进,违背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只能给生产带来破坏。

作者简介:

篇5:关于用成语面红耳赤造句

面红耳赤(miàn hóng ěr chì),汉语成语,意为脸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出自《朱子语类》:“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二、面红耳赤典故

清朝时期,一浪子决心痛改前非,给自己取别号“死里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汉子拿着一本小说要卖,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后不住面红耳赤,意往神驰,他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发表。

三、面红耳赤造句

1.当全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时,李丽总是逐浪随波附合多数人的意见。

2.他们俩为这件事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

3.他们两个人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4.为一个小问题,他俩却争得面红耳赤。

5.只见他急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拿起电话一阵乱拨,也不知是要拨给谁。

6.多少次我们僵持不下争得面红耳赤只因我们坚持自己才是对的。

7.他们两人只因一言不合就吵得面红耳赤,看得大家都傻了眼。

8.那天晚上,她父亲来拜访我父亲,走的时候一副面红耳赤,义愤填膺的样子。

9.我们大家都不难想象奥巴马和希拉里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10.火终于扑灭,但妻子却成了面红耳赤的泪美人。

11.你可以和老板讨论事情,甚至可以争得面红耳赤。

12.在人们的哄笑声中,小明禁不住面红耳赤,羞愧得似乎无地自容。

13.他真是紧张得不知怎办才好,面红耳赤的,嘴里吱吱唔唔,就是说不了完整的一句话。

14.他赞美着尼基的美貌,使她羞得面红耳赤。

15.还经常看到两夫妇为了买什么款式的灯具而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欢而散。

16.小王的脸皮太嫩,被人说两句就面红耳赤了,根本不敢回嘴。

17.面红耳赤的科莱特再也支吾不出什么了。

18.这个意志薄弱的小伙子,被她的称赞和恭维弄得面红耳赤,神魂颠倒,她才改变了话题。

19.你们两个人为了这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只是让人看笑话罢了。

20.他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就害羞得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21.因为感到丢脸,小华面红耳赤地低着头,不发一语。

22.最后,我估计他是觉得我的面红耳赤和可怜巴巴的絮叨是如此可怕,于是反过来开始同情我。

23.小李的个性内向,上台说没几句话就面红耳赤,只好草草结束。

24.在这次雅集中,这批仁人君子争得面红耳赤,喝得醉意淋漓.

25.诺兹德廖夫当时气得面红耳赤.

26.政客们常争得面红耳赤,互相揭短,为的也无非就是石油和天然气。

27.的确,中国的网游企业与其为了一个舶来品争得面红耳赤,不如争取得到目前的大蛋糕上更多的份额。

28.急诊室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声,众护士纷纷面红耳赤,掩面捂眼,不敢再看。

29.李梅函羞人答答说完,马上装着害羞的样子低眉垂眼,面红耳赤,拿着绣帕在不知如何是好。

30.由此推论,师生间的“争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是“争”到面红耳赤的地步。

31.这不确定性还要看美国参议院的脸色,民主共和两党还在为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法案争得面红耳赤。

32.不过,就是用中文演讲,周奔驰还是被台下的学校老师们问了个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33.这一大群人明明都是国中最上等的绅士淑女,但是他们用最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出话来,所用的字眼儿有许多都是让科芒契人听了都得面红耳赤的。

34.在其他地方,他说,仅是在自己的家里,针锋相对的观点和面红耳赤的争论早已经习以为常。

35.从泄漏的小说内容中来看,范德比尔特的文字对变态性行为那毫不含蓄的描写足以让人面红耳赤。

36.每个人都承认意识对身体有着种.种的影响力,因为每个人都见过别人因恐惧而面色惨白、或者因愤怒而面红耳赤。

37.他们参与其中,意兴阑珊,在教室和blogospere里争论着书中出现的各种事件,争得面红耳赤。

38.此时他们大部分都是坐在地上,不断的和一些其他矮人喝着酒,有的矮人在拼酒,两个矮人喝的面红耳赤,更是谁也不服输,吵的面红脖子粗。

39.慕容成在地球上对这男女之事的了解,顶多也就停留在看了几部毛片的基础之上,这些个女子一翻挑弄下来,慕容成早已是面红耳赤,羞涩不堪。

篇6:面红耳赤成语的意思解释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面红耳热 [ miàn hóng ěr rè ]

篇7:观察红耳龟作文500字

“啊!老师带乌龟啦!”我惊讶地说:“对了,老师啊,您带乌龟做什么呀?”老师说:“今天,我们就来观察观察这个红耳龟吧!”

红耳龟的颜色是深绿色的,形状是椭圆形的。红耳龟的壳像一元硬币那么大。

红耳龟的头部有嘴、眼睛、鼻子和耳朵。但是,乌龟的耳朵基本是看不见的。

它的嘴像头发丝,特别小;眼睛像小芝麻一样;它鼻子的两个鼻孔像被大头针扎了两个小小的洞一样。它壳里的图案像被某个画家画了好几个六边形一样,不 过,摸上去硬硬的,中间像一座小桥,真难看!它的腹部也是硬硬的,小鸡蛋形,线黄色,不过,摸上去非常光滑。它的腿又长又粗,像四把小扇子一样。老师说: “谁想摸摸它的`腿?”大家争先恐后,我看见那腿呀,全身发抖,实在太恶心了。看它尾巴,又尖又短,像大针头。(有序的介绍了乌龟的外形!)

我们都很想看红耳龟翻身。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它竟然翻了个四脚朝天。它好像在说:“别再看我啦!看得我都不好意思啦!再看,我就不翻了!”我们二话 不说(改为:一声不吭),就等它翻身。那只乌龟真耍赖,我们不说话了它还不翻。我心想:你这只乌龟真赖,还那么任性!我们给它喂食的时候,老师把它拿起来 时还张牙舞爪的,哼!到它吃东西的时候怎么没那么起劲啦?看它一动不动的样子就知道在装死,唉!可能是没胃口吧!它一定想吃好吃的。

这只红耳龟真有个性。我超想喊:这个有个性的红耳龟我支持你。嗯,它睡着了,那我就让它睡吧!(照应主题!)

篇8:红耳龟的一天二年级作文

Hello!I’am红耳龟,每天在河里呆得烦,今天想上岸去溜达溜达,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出门前,我得先打扮一下,显示出我的绅士风度,别让人以为我是一个土包子。先给我灰绿色的皮肤擦上防晒油,使我看起来更有光泽。再喷点香水。嗯,帅呆了。出发前我要吃点早餐,小鱼、小虾随便吃了些。Ok,出发!

为了安全起见,我先把脑袋探出水面,偶尔露出眼睛,慢慢划动四肢,有情况时,就赶紧缩回“铁屋子”里,没事时,再伸出长脖子四处张望。

听,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一值老狐狸正在寻找猎物!糟了,被他发现了!突然,它张开血盆大口向我扑来,我镇定地将全身缩进“铁屋子”里。它啃了半天,牙齿都磕掉了几颗,最后气急败坏地把我踢得远远的`,接着就听见它抱着脚大叫:“痛死我了!”哎呀,我还真幸运。

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我心想今天真是既开心又刺激,不过,以后还是少上岸为妙,因为那不是我的地盘。

上一篇:大班其他教案:有趣的杯子下一篇:关于企业共青团工作如何开创新局面的思考----青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