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课程设计试题

2024-05-10

张静课程设计试题(共2篇)

篇1:张静课程设计试题

张静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

(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意答题方式是简要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新课标卷)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第一问以材料为依托,关键是把握答题方式是概括指出;第二问除依据材料外,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多角度思考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答: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 答: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新课标卷)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

材料二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注意答题方式的字眼“指出”,答题内容是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新课标卷)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解析:此题体现19世纪中——20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考查在比较中得认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故选C。

(新课标卷)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时间限定语是1782年,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漫画体现英国要与“美利坚”是拥抱着的母女关系,英国愿与美利坚和解。故答案是D。

(四川卷)2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答案】:D 【解析】:准确理解题中所述“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

(四川卷)20.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答案】:B 【解析】:题中“灯光”是指欧洲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

(上海历史卷)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解析:A。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内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在1938年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体现了大国政治。

(上海历史卷)19.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A.克里米亚

B.凡尔登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解析:D。此题考察一战前的重要事件,记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上海历史卷)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D。此题考察第4分册第17课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鼓励工商,嘉奖贸易。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浙江卷)39.(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

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分)

【解析】考查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与运行,第一问联邦宪法的思想基础,第二问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的具体运作方式,第三问评价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结合材料二,不仅从正面评价,还要从反面谈其问题。【答案】(1)《论法的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2)立法权: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浙江卷)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

答案:B 首先判断此图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示意图,然后分析战争的影响.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第二次中东战争,消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英法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浙江卷)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C ①推翻清朝统治后的言论 ②是兴中会的革命纲领 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孙中山任铁道部部长的言论 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言论。

(重庆卷)23.“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日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兄弟般地平起平坐,共叙兄弟情谊。”这种诉求主要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A.种族歧视严重

B.阶级矛盾尖锐

C.贫富差距加大

D.社会暴力泛滥

解析:C “我有一个梦想”是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反对种族歧视。

(重庆卷)21.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设立100周年,第二国际左派领袖蔡特金做出了杰出贡献。与其同一派别的人物是

A.伯恩施坦

B.季米特洛夫

C.考茨基

D.罗沙•卢森堡 解析:D 第二国际左派的杰出女领导人罗沙•卢森堡。

(安徽卷)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析:D 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

(安徽卷)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C 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B,D不符合史实。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福建卷)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9分)【解析】逐条归纳,难度不大。

【答案】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魄;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解析】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多层次评价。

【答案】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址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朽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福建卷)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摘自粱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6分)(2)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答案】梁启超认为提高回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珥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答案】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福建卷)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2)(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解析】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

【答案】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评析】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答案】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山东卷)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图16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此题比较简单。第(1)问从美国1950~1980年军费开支变化图可以看出,在A阶段时间是在1950~1953年之间,这属于朝鲜战争时期。B阶段是出于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由于美国陷入经济滞涨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军费开支

下降;第(2)结合教材知识和图示提供的时间不难知道,A阶段中美关系呈现出的特点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美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里,中美处于对抗状态;B阶段中美关系走向缓和,逐步走向正常化。(山东卷)34.(10分)【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4分)答案:(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思想家:卢梭。(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亦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可知“君”由“民”选举产生;“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可以看出“民”同样可以废“君”;这实际上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第(2)问“主权在民”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体现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山东卷)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全国卷1)22.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看出是中途岛海战,故选D(江苏卷)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O分)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探寻,不仅可以认识历史风貌,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材料一 明孝陵……新创了方城、明楼和享殿等建筑,改方坟为圆丘,称“宝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钟山之阳,从御河桥起至宝城顶,包括文武方门、中门、孝陵殿、石桥、方城、明楼等,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神权的思想要求。——徐吉军《中国丧葬史》

材料二 昆剧原称昆腔,又称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革新后,以苏州为大本营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滇昆、川昆、晋昆和京昆等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形态,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吴新雷《为“百戏之祖”立典》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孝陵的布局特色。并分析明孝陵在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突出地位。(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3分)

(3)从上述材料中遗产的文化特征看,指出它们所属遗产的类别。结合江苏两处文化遗产,谈谈保护文化遗产有何社会价值?(4分)

D答案要点:(10分)(1)前朝后寝;地面建筑严格安置于中轴线。地位:规范明清两朝的帝陵风格。(2)价值:昆曲再现古典戏曲原貌,百戏源于昆曲。原因: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际;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3)类别:明孝陵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属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文化遗产是创新文明、吸取借鉴的宝贵资源;还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江苏卷)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5分)(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2分)(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3分)C答案要点:(10分)(1)困境: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条件: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实物相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2)特点: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3)定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争论: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江苏卷)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B答案要点:(10分)(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江苏卷)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

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分)

25.A答案要点:(10分)(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篇2:张静课程设计试题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顷之,烟炎张天。《三国志》②真州逐之城门外。《<指南录>后序》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又试之鸡。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我欲因之梦吴越。⑧吾欲之南海,何如?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夫子欲之。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滕王阁序》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B.③⑤C.③⑧D.④⑦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⑥则或咎其欲出者。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B.①②C.④⑤D.⑥⑦

4.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君将哀而生之乎。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⑦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⑧会其怒,不敢献。A.①⑥⑦⑧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⑧D.③⑤⑦⑧

5.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

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6.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楚之南有冥灵者。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7.与例句的“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暮春者,春服既成。8.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③吾翁即若翁。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⑤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⑥若入前为寿。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A.①②⑥B.②③⑦C.④⑤D.⑦⑧

9.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都相同B.③和④意义、用法都不同C.⑤和⑦意义、用法都相同D.⑥和⑧意义同,用法不同10.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⑨履至尊而制六合⑩而母立于兹A.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B.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C.①⑩/②④⑧/⑥⑨/③⑤/⑦D.①⑩/②④/⑥/⑧⑨/③⑤⑦

11.下列句子中“若、乃、而”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今欲发之,乃能从我乎/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B.若水之归下也/家祭无忘告乃翁/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人而无知,与木何异1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②宋人执而问其以③以刀劈狼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⑦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⑧属予作文以记之⑨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A.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13.下列对“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宋人执而问其以。

③孙膑以此名显天下。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⑥(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①和④意思相同,词性却不同B.②和③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C.③和④意思不同,词性却相同D.⑤和⑥意思不同,词性也不同

14.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战于长勺。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⑥于是田忌进孙膑于威王。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⑧盘庚迁于殷。A.②④/⑤⑦/①⑧/④/⑥B.①③/⑤⑦/②⑥/④/⑧C.①③/⑤⑦/②⑧/④/⑥D.①④/⑤⑦/②⑥/④/⑧

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④烈于猛火。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A.②③B.①④C.④⑤D.③⑥

16.下列句中“因”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A.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

C.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D.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②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B、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②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C、①敛资财以送其行。.②秦军解,因.大破之D、①以吾观之,必不久矣。.②然后践华为城,因. 河为池。18.下列对“为”的意义或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⑥此可为知者道,难为外人言也。⑦秦为知之,必不救也。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9.与例句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例句:地震者何?动地也。

A.景公谓子贡曰:“先生何师?”对曰:“师仲尼。”B.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C.曰:“夫子何哂由也?”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20.下列句子“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童子何知?躬逢盛饯(宴会)。《滕王阁序》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日:“客无好也。”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⑤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 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A.②④⑥B.①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⑦ 21.下列句子中“且”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是岁,南郡秦丰聚众且万人。B、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②不者,皆且为所虏。

C、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D、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女悲泣且谢。22.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④抚军不忘所自。《促织》⑤父去里所,复还。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⑧今庆已死十年所。(庆,阳庆,人名)A.①②③B.①②④C.⑤⑦⑧D.③⑥⑦ 2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近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成功也。D.偷本非礼,所以..不拜。24.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③岂人主(人君)之子孙则必不善(好)哉?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⑤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⑦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A.②和⑤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B.④和⑥意义相同,用法也相同。C.④和⑦词性相同,用法也相同。D.①和③词性相同,用法却不同。25.下列句中“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②欲速则不达。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④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⑤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⑥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A.②③B.③④C.⑤⑥D.①⑥

26.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②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B、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②且焉置土石?

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D、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7.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狐日:“子无敢食我也!”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④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⑤缚者曷为者也?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①④B.②③C.③④D.⑤⑥ 28.下列各句中兼有解释原因的一组是: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②麟者,仁兽也。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A.②③B.①④C.③④D.⑤⑥

29.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A.蹇叔之子与师。B.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D.曰:“是鲁孔丘之徒与?”30、下列句中“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⑤

31、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A.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C.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D.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32.对“乎”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④美哉乎,山河之固!⑤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②④/①③/⑤⑥⑦B.①③⑥/②④⑤/⑦C.①②⑦/③⑤⑥/④D.②④/③⑥/①⑤⑦ 3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1)柔情似①水,佳期如②梦。(2)为③其老,强忍,下取履。(3)为...(5)不拘于⑦时,学于⑧余。.④君翻作《琵琶行》。(4)两情若⑤是久长时,又岂⑥在朝朝暮暮!

..A.①和②词义词性都相同。B.③和④词义词性都不同。C.⑤和⑥词义词性都不同。D.⑦和⑧词义词性都相同。34.对句中加点词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3)且焉⑥置土石.?(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⑤。A.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B.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D.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

35、下列加点词与“杂然相许”的“然”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困困焉。④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⑤夫子莞尔而笑。.. ⑦战战兢兢,如.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临深渊,如履薄冰。

A.①②B.③⑤C.④⑦D.⑤⑥

参考答案

1、B(1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2在真州被赶出城外,差点儿(由于)走投无路而急死)

2、C(1季氏欲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人都不欲伐。3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之:到...去 南:南行,往南去;也有剪掉头发或闭门不出,又或装疯而不知逃到何处的,之,动词活用名词;4之,指示代词,这。二虫,指蜩与学鸠。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7之,我。)

3、A(1他们2它3其中4代我5其中的6那,那些,远指7表反问语气助词)

4、D(注意,它也属于第三人称代词)

5、C(例句,唉!难道这是真的吗?是做梦呢?还是传送消息不确实呢?其,表选择关系的疑问语气词。A成语,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B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比喻一发不可收拾。其,表反问语气助词。D如果这件事情成功的话,那就是您的在天之灵保佑我;如果这件事情不成功的话,我就用死来答谢您的恩情。其,如果,表假设。)

6、D(A 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ABC解释成“„的东西”,D表判断,不翻译。)

7、B(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8、C(3、6解释成“你”,表对称。解释成定语“你的”。8解释成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9、D10、A(1、10你,你母亲站在那。

2、4表并列,6表修饰,8、9表承接,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履,名词作动词,登上的意思。六合,指代天下。

3、5表假设,7表转折)

11、A(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刘邦俘虏。现在想讨伐他,你们能跟从我吗?(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成语结草衔环。B你们知道你们的心和左右手、后背吗?C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影响,流风余韵。)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淑”,通“叔”,取,获益。)”)

12、B(1认为。2宋国人把他捉住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以,原因。3用,4用,5在,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67因为,8用来,表目的。9用)

13、D,都是介词。(1任用,2原因,3凭借,4用,5按照,古代君子按照礼仪任用人,也按照礼仪辞退人。6在)

14、C(13介词,在;57对,介词;28到,介词,作后补短语;4介词,向,介宾短语倒装;6给,介词,介宾短语是后补短语,没有倒装。)

15、B,解释为介词。“比”。(2和,同;3从,介词5介词,被6介词,由于)

16、D(A由,经由。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B因为C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以为,“以之为”。焉,句末助词,无义。D根据,介词。)

17、A,因为(B1凭2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C1来,连词,表目的。2于是,连词D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

18、C(1动词,成,成为;2替,介词;3介词,因为。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4介词,为了。5介词,被6,介词,被7如果,表假设。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8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9、B(例句,什么。A谁B什么C为什么D多么,副词)

20、C(135代词,什么。2哪里,表反问。4谁6为什么7多么)

21、A,近,将近。(B1暂且,2将要;C1又,2况且;D1并且,而且,表递进关系。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象浮云一样。2表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22、B,124“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充当定语。(3“为„所”结构,表被动58左右6„的原因,7用来„的方法)

23、B用来„的(A„的原因C„的原因D所以)

24、C,7如果

25、D(136假设关系,如果„就„2转折,反而)4如果,现在如果项羽他们来的话,恐怕你就不能留在关中了。5是,表判断)

26、A(A是两个代词,都在动词后;C、①焉得并州快剪刀,焉,从哪里,兼词; 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焉,同是,复制宾语,倒装标志。我周朝向东迁移,依靠强大的晋和郑。)

27、A(表判断的句子是145)

28、B(4道存在的地点,就是从师的好风尚存在的地点。之,取消前后分句的独立性,结构助词)

29、B(例句用法是介词,和;A参与,动词;B和,介词;C给,替,介词;D句末语气词,通“欤”,解释“吗”。)

30、A(14连词,和;2固定结构,为„与,与,吗;3介词,和;5动词,帮助。)

31、D(例句,介词在,介宾结构作补语,不倒装。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A比B引介终点成分,介词,到,到达四面边境;C介词,在,介宾结构倒装,珠玉的光彩如果不在外面被看到,那么天子、诸侯就不会把它们看做珍宝;D 介词,在,“受”是接受的意思,楚人出生在楚地,成长在楚地,说楚地的话,楚人不知道(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小接受了所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

32、B(136介词,1对,3比,6于,在;245疑问语气助词,7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3、D,介词,意思不同。(12动词,像;34介词,因为,介词,为;56如果,连词,哪里,副词表反问;78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34、B(12动词,是;3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45代词,这,这样;6兼词,在哪里;7兼词,“于之”在那里)

上一篇:2018国考申论热点:农村环境保护与政治下一篇:旅游管理实习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