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夜为题的散文

2024-04-10

以黑夜为题的散文(共14篇)

篇1:以黑夜为题的散文

以黑夜为题的散文

凋零的花瓣四散在夜幕,

腐朽的石碑篆刻了铭文,

黑羽的乌鸦高声地嚎叫,

黑袍的死神轻轻地踱步。

少女在污秽崎岖的窄道间惊恐地前行,

地上是四散的蔷薇,

纵使颜色各异,

却都无一例外沾染了朱红,

她手中握着微微卷起的羊皮卷,

华丽的花纹,委婉的言辞,犹如深夜母亲的呢喃。

无人知晓,那竟是一封没有署名的邀请函。

规整的格式,却如根根银针刺痛手指;

暧昧的敬语,却如恶魔的呼告;婉转的文笔,却如乌鸦的.羽翼。

这是来自另一方的邀请:

美丽的女孩,请收敛你的恐惧,

人世的欲望与诱惑多么的枯燥,

拥有再多的玫瑰,不如在蔷薇中沉睡。

今夜,请放松那颗绷紧的年轻的心,

静静地注视着我。聆听我的呢喃。

今夜我将与你共同漫步在吾之庭院里,

你不需要支付任何酬劳,

只要静静的微笑,

做个天真的天使吧。

你说你不知道我的名字?

不要担心,待黑夜中的蔷薇盛开时,你自会来到我的庭院——

失乐园,

一个吾所建立的无忧的死后世界。

篇2:以黑夜为题的散文

抬头仰望,皎洁的月亮挂在天边,冷冷清清,和温暖的太阳截然不同。繁星点点,装饰着夜晚的天空,那么美又那么深邃。云层偶尔遮拦着月儿,周边透漏着一点彩色的月光。黑压压一片,因为有了月亮和星星,才变得明亮。这样的黑夜,既让我喜欢,也让我害怕。

我本是一个喜欢美景的人,可是喜好又跟别人不同。别人喜的是暖景,我却喜欢凄美的画面。虽说也喜欢青山绿水,但却更喜欢秋风落叶般凄美的景色。

黑夜,重重地吸引了我。

冷清的月亮,总是散发着明亮而又阴寒的光,让人想靠近却又望而生畏。就如同孤傲的女王般坐落在夜空。而我,就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星。总是迷失在空中,找不到方向。唯有那明亮的月光指引着我前行,不至于我自暴自弃。漆黑的夜,散发着一种名为沉重的味道。黑色,代表沉重。就像我的心情,总是那么沉重,开心不起来。

喜欢黑夜,是因为那份漆黑般沉重的心情。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拥有一颗多情的心,时不时就露出悲伤或离愁或感叹的表情。所以她们都说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不承认也不否认。我是那种时而乐观时而悲观的人。偶尔大笑,偶尔正常,偶尔哭得撕心裂肺。

可是这如同我般沉重的黑夜,在我深爱的同时,也让我感到害怕。

曾经,有多少个夜晚,一个人偷偷地哭泣。夜,那么黑。让我孤独,让我害怕。滚烫的泪水侵蚀了心灵,无助的感觉,又有谁能懂?悲伤总是笼罩着我,我感觉不管做什么都是徒然。悲痛和沉重扯断了那根名为理智的神经。如果时间不够悠久,又怎能再支撑下去?

篇3:以黑夜为题的散文

1. 吕剧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 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 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 多根据鼓词, 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的辉煌时期, 名角荟萃, 新戏迭出, 《李二嫂改嫁》等享誉全国。

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2. 山东梆子

传统剧目有《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 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程咬金招亲》等。《泰山石敢当》属新编神话剧。

想。她的这些内心感受都体现在举手投足的动作和气质神韵上, 因此她的眼神应该是温柔却又坚定的, 她的动作仪态不会是小家碧玉般地忸怩作态, 举手投足之间是婉约地、大方地、得体地。

比如, 仆夫将婵娟带至关押屈原的东皇太一庙, 婵娟见到了先生, 急切地奔至先生怀中, 为了展现此刻人物的心理变化, 可借鉴戏曲的表演手法, 比如起范、趋步、跪步等许多步法, 同时还可以运动一些舞蹈化的程式动作表演, 将婵娟欣喜、激动地情绪逼真地表现出来。又如, 第五幕中, 在监牢里, 面对张仪、宋玉的威逼利诱, 她大声喝斥宋玉, 然后转身站在高高的石阶上, 动情地呼喊出跟随先生而去的心愿。为体现婵娟内心深处的向往与期盼, 深刻地表达她与先生共存亡的渴望, 演员表情要勇敢、坚毅, 眼神要坚定、执着。动作手势根据音乐语言的节奏可以稍稍夸张, 比如, 斥责宋玉时的用力甩袖、转身、刻画出婵娟对小人宋玉变节求荣的不耻。通过这种真实的艺术设计及动作表演, 能产生强烈地舞台效果, 使观众完全融入剧中, 激起他们对婵娟精神的肯定与强烈共鸣。

结语

一个歌唱演员在演唱作品之前, 通常先要做好扎实的案头工作, 如熟悉作品, 对作者的生活背景、作品内容、体裁形式以及语言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还应对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认真的学习了解。以此为基础, 运用各种声乐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诠释作品时, 才会有的放矢, 丝丝入扣。对于歌剧表演来说, 则要求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声乐技巧, 还要求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 表演动作粗犷, 架式夸张。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 山东二夹弦

山东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打狗劝夫》等50多种传统剧目, 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 乡土味很浓。

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 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

4. 柳子戏

代表性剧目有《白兔记》《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张飞闯辕门》等。

柳子戏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较大, 现存的200多个传统剧目中, 由俗曲联成的约占二分之一。俗曲曲调委婉曲折, 能够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 素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咳咳”之称。

二、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与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 而我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正是“和谐文化”的基石。齐鲁大地历史悠

具有以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真实动人的演技, 挖掘出人物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潜能去表现人物情感, 准确、自然的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音响资料:

歌剧《屈原》VCD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文工团合作演出

著作类: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年[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4]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游国恩:《屈原》, 中华书局, 1980年

[6]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论文类:

[1]龚琪:《施光南与歌剧<屈原>》, 载《人民音乐》, 2003年第6期[2]孙允文:《歌剧<屈原>启示录》, 载《人民音乐》, 1999年第4期, P22

[3]房长永:《歌剧舞台表演艺术我见》, 载《音乐生活》, 2006年第4期

[4]周进华.《谈歌剧表演与歌剧艺术》.载《艺术教育》.2001年第5期.

久, 山东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众多的地方戏就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山东地方戏的种类丰富, 优质资源众多。秧歌、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等已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柳琴戏、道情戏、皮影戏等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等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剧种的代表剧目内蕴丰厚, 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历史价值, 表现了山东人民对生活的高度热爱和对乡土的深沉眷恋。

但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些代表山东传统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地方戏各剧种普遍遇到了演职人员流失、资金严重缺乏、观众日渐稀少等问题, 只有少数剧种的个别剧团比较红火, 如吕剧、五音戏的个别剧团。有一些剧种已经名存实亡, 如柳腔、茂腔。原因主要包括:第一, 许多剧目缺乏新意和创意, “老戏老演, 老演老戏”, 具有现代气息、契合时代精神风貌的代表性剧目较少。时间已经进入二21世纪, 各地方剧种的多数剧目在形式上依然没有摆脱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特点。许多剧目信息量较小, 往往是“一人一线一故事”, 情节进展比较缓慢, 适应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口味的剧目很少。第二, 宣传意识不够, 市场化运作不成熟。许多剧团存在“吃老本”的思想和做法。目前, 有关部门对一些地方剧种大力扶植, 但一些剧团本身也产生了惰性, 不考虑创新剧目和发展市场, 造成了恶性循环。第三, 缺乏一批艺术水平高、领导能力强的“台柱子”和“领头羊”, 剧本创作人材也很欠缺。据统计, 目前我省专业的戏剧剧本创作者不超过10人。

而在市场的诱惑下,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正在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生产文化产品。因此, 应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挖掘和延伸山东地方戏中的文化张力, 打造山东新的文化品牌。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山东地方戏展开抢救、整理、传承工作, 这也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实践

戏曲与动漫的结合早有先例。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便大量吸收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长恨歌》以昆曲唱腔为基调, 人物造型、服饰仿古, 布景艳丽;《神笔》的造型设计将戏曲的脸谱演化为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猪八戒吃西瓜》《丝腰带》等均源于中国民族戏曲艺术;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也大量借鉴了传统戏曲元素, 从动画人物造型到人物角色、动态、配乐都有浓厚的戏曲元素的影子;著名动画片《大闹天宫》和《三个和尚》也融入了部分中国戏曲的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许多事业单位、公司已经涉足戏曲动画的策划与制作。青岛新旋律传媒公司制作的戏曲动漫《西厢记》, 15分钟成片已完成。这部工笔重彩的戏曲动画, 以戏曲《西厢记》为内容框架, 已经在市级电视台播出, 获得了2009年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最佳短片提名奖, 并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贵妃醉酒》5分钟成片已完成, 属工笔淡彩的戏曲动漫, 以戏曲《贵妃醉酒》为内容框架。该片已被推荐参评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该公司制作的京剧《三岔口》戏曲动漫15分钟样片也已完成。事实证明, 将戏曲做成动漫不仅可行, 而且已在业内取得共识。湖南京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已开始晋剧《凤台关》, 楚剧《站花墙》, 京剧《智取威虎山》, 《红娘》和花鼓戏小戏《补锅》《打铜锣》《打铁》等的动画剧本创作和动画片的试制。在2007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动画节“美猴奖”原创动画大赛上, 该公司选送的晋剧《凤台关》脱颖而出, 成为“五个奖项”的入围作品, 并最终获得“最佳FLASH入围奖”。

国家对于戏曲动漫的制作也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已于2009年底启动, 目前已筛选出首期制作100集的剧目, 既包括了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常见剧种, 更选取了耍孩儿、碗碗腔等珍稀剧种, 54个剧种中32个剧种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与宗旨、方法

1.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理论依据

戏曲与动画在艺术上有诸多相通之处, 这就为戏曲动画的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 性格的符号化。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概括在戏曲当中体现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而动画形象当中这种人物内在性格的符号化、外向化更加突出, 我们往往从外形也能判断出形象的性格特征。

(2) 外形的意象化。所谓意象化, 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戏曲演员本着超越自然的自由精神, 按照主观意念来处理自然时, 就会产生意象化。意象化的动画造型也很常见, 它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夸张变形, 也可以是设计师理念的表达, 甚至可以是人们臆想出来的某些形象。

(3) 造型的夸张与变形。夸张与变形不仅在戏曲艺术中很常见, 在动画造型中也是常用的手法。通过夸张和变形可以让我们平时所熟知的一些形体更加典型, 更易于传达感情和增加叙事效果。夸张有无穷的魅力, 其主要功能在于强化视觉效果, 制造幽默诙谐的气氛;而变形则是根据艺术家的独特理解与构思所赋予对象的装饰化变形, 使形体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前提下又有新的突破。

(4) 动作的精细化。动画是运动的艺术, 动画之所以吸引人, 靠的不仅仅是出色的人物形象和华丽的舞台背景, 更源自于对动画角色的精细动作刻画。这与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戏曲与动画结合的宗旨与方法

(1) 戏曲的元素、动画的手段和电影的语言相结合是戏曲动画的创作宗旨。

(2) 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中去, 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交叉累计, 而是以动画技术为间架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五、戏曲与动画结合的意义

1. 戏曲动画是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需要, 也是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结果

把山东地方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论是对弘扬传统艺术精粹, 还是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乃至于开发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都是一件具有独创意义的工作。近年来,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空前危机, 一些地方剧种更是销声匿迹, 中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 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减少上百种。与此同时, 国产动画作为近年兴起的一个朝阳产业, 尽管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但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的动画产品。国外动画占据中国文化经济市场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如何摆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危机以及国外动画的挤压和自身原创力不足等问题, 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及动画产业的当务之急。戏曲动画的出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道路。

2. 戏曲动画的产业拉动作用明显

戏曲动画是由动画片的生产、营销、播放及动画片衍生产品的研发组成的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这其中又会带动出版、广告、玩具、游戏、服装、礼品、纪念品等多个行业。

在日本, 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一体化的格局, 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动画产值已经超过了钢铁业。调研表明, 动画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2-50倍。正是动画产业投资的高回报率创造了迪斯尼神话。戏曲动画的起步, 必定会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与创新。当务之急是, 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动画制作的支持力度, 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摘要:山东地方戏主要剧种包括吕剧、山东梆子、山东二夹弦、柳子戏等, 特色各异。山东地方戏的现状不容乐观, 抢救、整理、传承山东地方戏的意义重大。将戏曲与动画相结合是挽救地方戏的新举措, 相关实践已为数不少, 而对两者相结合的特殊规律展开研究自然意义非凡。

篇4:以“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为题

他们将于3月29~30日的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参加由中国服装协会主办的2015中国服装论坛,共同探讨“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

将品牌价值物化为产品

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失去源动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就需要中国服装业通过特色化经营提质增效,实践出独有的商业价值。正如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所说,所谓的新常态,就是数量增长慢下来,质量增速提上去。

消费市场的变革,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着力点。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消费心理、购物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满足消费需求的升级,成为服装品牌的新任务。

新秩序正在酝酿,中国服装品牌急需贴近市场、适应产业规律、进行本位创新。即回到产品和服务本身,回到产业运行质量提升的根本轨道,大练基本功,提升品牌运营和消费服务的综合能力。于是,2015中国服装论坛主题定为:直面消费的品牌产品。

显然,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品牌产品”,即将品牌基因和内核价值物化。

这是核心价值的力量,行业的崛起必须伴之以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其决定着品牌走向,是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心灵力量,也是品牌运作的根本原点。只有在核心价值指引下,产品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呼应市场,让品牌思想和设计体系物化为产品。

将文化用服饰表达

中国进入了品牌的产品时代,我们要不断追问:我们到底为社会和消费者引导什么,这是品牌之魂。接下来的关键,在于产品的打造。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品牌运作的基本方法论。把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变成现代人的语言,用服装表达出来,从而和世界分享东方的生活方式,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之亟需。

在这次变革中,一批中国服装品牌已投身其中,践行品牌发展的新逻辑。例外、白领、依文、歌力思、播、汉帛??中国服装领军品牌们均把研发看作市场一线,努力提升把品牌独特风格、文化转化到产品中的能力,在向世界先进服装国家学习的同时,创建中国品牌的独立价值。

其实,这些品牌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服装论坛的参与者、支持者,甚至是主席团成员。而在接下来两天时间里,他们将在这里完成品牌的实验:探索国际化语境下的东方生活状态,将传统美学还原给真实的生活日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如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赴日演讲,给日本带来了巨大能量,山本耀司2012年中国服装论坛之旅也带来了一次智慧风暴,“设计师要始终贯穿自己的信念,做出中国服装。”的箴言仍在耳边,如今第二次中国服装论坛之行,在互联技术盛行的当下,他又会给中国同行哪些新的思考与见解?值得期待。

同时,法国高级定制时装品牌Alexis Mabille设计师Alexis Mabille及其品牌CEO Martin Mabille 、英国针织时装品牌 Artwork 缔造者Patrick Gottelie等著名设计师也将来到现场,和中国企业一起探讨消费、设计与时尚的未来。

无印良品的三驾马车:松井忠三、原研哉、深泽直人齐聚中国服装论坛,分享经济下行之时依然保持高增长的奥秘——始终站在消费立场来制作商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紧跟消费脚步,实践“良品美学”。

其实,寻找当代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服装论坛的密码,广邀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对品牌美学实验的完成,具有关键意义。

站在新的风口

“工业4.0”是德国政府2010年正式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其目的在于奠定德国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成为指引未来工业生产的一种全新概念。

2014年,“工业4.0”成为探讨的热点方向,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概念。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这就代表着我们已经站立于新的风口浪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着组织、生产、渠道以及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变革,还改变甚至颠覆着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产业形态。

如何用信息技术去洞悉消费动向,进行产品研发和上下游集成创新,已成为产业变革、提升效率的重要内容。为此,2015中国服装论坛特意设置了风口论坛,以探讨工业4.0时代的商业趋势与模式创新、将商业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等热点话题。

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都在探讨中。2015中国服装论坛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不仅对消费趋势和产业方向进行前瞻思考,还对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美学进行深度挖掘,以期和企业在这里完成一次年度品牌实验。

篇5:以七夕为题的散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织女和人间那个牛郎结婚了,不久就有了两个孩子,可是王母知道了这件事,就把织女捉了回来,于是牛郎用筐挑着孩子到天上找织女,却被银河挡住了去路。牛郎要舀干银河水和织女团聚,王母没办法,只好每年农历7月初7这天晚上,叫喜鹊在银河上搭起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

这天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男士应该送玫瑰花女士。我正和爸爸从理发店里出来,街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手里捧着好几束鲜花,在街上呼呼往家赶,看来是急着把花送到他心上人的手里。

这时我突然问:老爸,你怎么不送妈妈玫瑰花呀?老爸不耐烦的说:都这么大了,还送什么花呀!听老爸这么一说,我忽然对爸爸大为失望,爸爸怎么能这样就算是七十岁的老人在这一天也会送礼物给老婆的。可不管我怎么说老爸就是不买,除非免费发!这天晚上天阴沉沉的`,不多时就下起雨来。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时因为彼此都非常想念所以流泪,而这泪就是今晚的雨。在这一天喜鹊的毛会掉,是因为牛郎和织女踩在它们的身上把一部分毛踩掉了,所以会掉毛。

篇6:以春讯为题的散文

春色即将降临,大地是一片空白。寒冬在犹豫,寒气在徘徊。寒风亲吻着大地,被潮韵侵润,恋情依依。凄冷的子夜在隐隐作痛,犹似娩婴在腹中躁动!

夜很深,已是夤夜。

天特别的蓝,蓝中透缁,晶莹如墨玉。繁星似宝石般缀满天幕,参星端午于正南。夜静如锁绝,空气中透着润泽的潮气。仰视天穹夜景,情浓神迷,突然一阵犀利的响炮似爆豆般刺破静寂,直上九宵。这,是报春的信息。随即一片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浓重的硝烟弥漫在村落,把春气导入千户万户中,一派春色在小村播撒开来。这寒冷之夜顿时被消融,似乎失去往日的萧瑟之气;尽管在家乡还是隆冬时节,春色冲破襁褓在大年初一的黎明降临,大地一派灿烂!。

爆竹,这古历新年开局的第一响,该是春的降临之信息——春讯吧!

黎明徐徐荡开,清晨的光色异样的暄亮,似水洗一般,空气温润洁静,其丧失的是凌厉,而蕴藉着的是爽利、馥郁、欣欣之意!既是遇上纷纷扬扬的雪花,也同深冬的狂放不羁、呼啸野飙式的肆虐大异,因为这雪带着春讯来的,是报春的春雪!

大自然四时的变化,都在幽微中萌动,春的光临也是有它的先兆。潜含着春气的细风在幽微中缓缓冲破寒风的冷壳,把春色的讯息传递,在大地上默默地散开。它扑向野草,野草在残雪里露出期待的尖儿,眺望四方,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有点兴奋若狂!它扑向河边的干枯柳枝,柳枝上须臾显出一绺一绺的鹅黄色,染织着春色!它扑向庄田,冻疆了的肥土解冻了,黑黝黝的土地失去以往的坚硬,像发酵的面团,蓬松如蜂巢模样,溢散着春的气息!它扑向山地,那在抖峭中抖动着迎春花枝条上,挂上一串金光闪烁的`花,洋洋自得谄笑着,给大地抹上第一道庄重的黄色,早早地把春色带到人间!它扑向塘坝,群鸭浮游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清幽细浪,带着春的情韵,击破寒冬干枯的苦涩,把生命的机制打开,春气被唤醒!

春气在萌动,万物苏醒时。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而感知春的来临,最直接最深切的莫过于绯绯细雨了。

正月初六,正是寒凝大地时。冷气咄咄,阴霾密布天穹,霎时,悄无声中细雨纷纷,大地润泽起来,散发着春气!淡淡的轻轻的雾霭飘动在广袤的原野,万物沐浴着温润清冷的雨滴,一时间,那咄咄之气失去了刚劲,让柔细多情的春雨所代替!这时,恰好我走过一家桃园,看到那黝黑的桃枝上爬着晶莹细碎水珠,似乎在尽情的吸吮着这春的甘霖,一扫冬寒带给它的燥气。再细细审度桃枝,那蚕豆大黑黝黝的似美人痣般的芽芽爬满枝头。那颗颗“美人痣”无声无息地把春讯报告!

万物有生命,生命有四时,四时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未来!生命送走冬天,又伴随春气复苏。人们常赞美梅花是报春第一枝,我也曾写诗以梅先知春的特性赠友人:“梅凌冬雪先知春,报讯唯汝最超群。”其实梅的品性不在报春,而在一身正气,一身凌寒的骨鲠之气;她让春色染尽了自己,铸造自己火样生命的品性,凌寒怒放的品性!

篇7:以成熟为题的散文

说到成熟,我第一次意识到成熟,感受到成熟,是在自己抛下孩子,离家上班,走向工作的时候。因为对一切的不习惯,先是觉得被生活所累,再就是铺天盖地的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所谓的成熟,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它就这么来了,我也就这么真真实实的体会了一把。

成熟,自然是稳重而得体的现实描述,它像一壶陈年的`普洱,初看时水色混浊,细品却甘甜入心。一杯熟普洱,可以安心静气。茶本来也是青涩的叶片, 是时间用慢火将一个生的茶饼暖热,这样,饮一杯熟普洱,我们仿佛和一段旧光阴在对话,让我们的心情瞬间进入安静,觉得平淡也是欢喜!

时间的年轮它推动着成熟,让我们学会独立,懂得微笑;成熟意味着褪去虚伪,不再为证明自己而活得疲倦;成熟意味着已经拥有,所以不必和他人争抢利益;成熟意味着懂得放下,因为人生的行程有限,虽然不可能把全部的景点都走遍,但是心里却很了然!

成熟就是我现在体会了,以前所没有的体会过的体会,感悟以前所感悟不到的感悟!一切都那么的顺其自然,曾经我们年轻,曾经我们轻狂,曾经我们棱角分明,曾经我们肆无忌惮。而如今,我们在成长,我们在学习,我们在进步,我们在改变,我们在成熟,我们在。

篇8:黑夜的女王

将她漆黑的披风笼罩在田野上

田野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只有流水还在悄悄地流淌

虫蛙还在轻轻地歌唱

她的眼睛便是皎洁的月亮

铺设柔柔的亮光

她的珠华便是浩渺的星海

飘洒温馨的光芒

夜行人的心里哟满载星光

沉重的行李也能轻轻地扛

黝黑的土壤

把孕育着的种子轻藏

嫩绿的麦苗正奋力地破土成长

丰收的兆头已经在望

阿爹在唱

阿妈喜洋洋

天上的星星哟像花儿一样

正在绽放

田野上的归人哟像鸟儿一样

展翅遨翔

远方的灯光哟像灯塔一样

照亮心堂

黑夜的女王

正渐渐掀开她的衣裳

初出的太阳

已发射一丝希望的曙光

篇9:教育,以生命为题

教育关注了生命,便有了生命的教育。教育,与生命相约,结下了一路不了情;教育,与生命相伴,引领着教育的人性化回归;教育,与生命同行,演绎着教育的光荣与梦想;教育,与生命为舞,演奏着教育的精彩篇章。生命教育,蕴涵了教育的全部;生命教育,是用生命的音符谱写的教育华章,是没有缺钙的教育渴望。因为生命,教育才有了存在的理由:生命是脆弱的,于是教育就有了保护生命的责任;生命是向上的,于是教育就有了开发生命潜能的责任;生命是有价值的,于是教育就有了提升生命质量的责任;生命是成长的,于是教育就有了让心中梦想放飞、让隐形翅膀飞翔的担当。

从本源上讲,教育就是丰富人的知识、发展人的思维、强健人的体魄、完善人的人格的生命历程,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生命教育。教育必须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触及生命的灵魂,激发生命的意识;教育应该充满生命活力,拨动生命琴弦,让人体验生命历程,提高生命质量,并不断升华个体的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教育必须高举生命之旗而行走,让生命在读书中读出快乐,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交往中感悟真诚,在做人中懂得尊重,在做事中学会负责,在坚持中领略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幸福。

教育绝不是一堂又一堂黑色墨水换红色分数的鏖战,而是在孩子们生命中铭刻的记忆,因为那是他们郑重而庄严的成长。为了生命这份情,我们就多了一些分数背后的反思和追问;为了生命这份情,透视今天的教育现状,我们就多了一分“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情节;为了生命这份情,寻求一种永恒的力量,让生命共享教育的福祉,感受人生四季的美好;为了生命这份情,我们就会把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视为我们一生的责任;为了生命这份情,教育要呵护每个生命体的尊严,因为尊严是生命之根;为了生命这份情,教育就要激发生命的自信,因为自信是生命之本;为了生命这份情,教育就要培养生命的自主,因为自主是生命之基;为了生命这份情,教育就要用圣洁之水来浇灌生命的心田,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教育者用自己的生命阶梯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每一个在这座桥梁上经过的生命都被注入了人类文明的新鲜血液,又带着这种新鲜血液去创造人类历史新的文明,去孕育更有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个体,建构新的生命意义。所以,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支点。有了生命的支点,教育就会在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触及灵魂、涤荡污垢,就会在生命与生命的磨合中激发潜能、分享成功,就会在生命与生命的比较中完善历程、提升质量。以生命为支点,教育者就不会有挑剔的目光,就能顺应教育规律,理性看待生命的生长过程,静等朵朵花儿开放;以生命为支点,教育者就会永不停息地追求科学的人性教育、理智的人道教育、完善的人本教育、诗意的人文教育。

篇10:以生命为题的散文

夜晚每当我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放慢自己的脚步。秋天的季节,校园里没有秋天的样子,可是有这秋天的气息。虽然我是一个人,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独,天上的星星,还有那颗明亮的月亮陪着我呢!偶尔会看见一对情侣在那茂盛树木下情话呢,我就加快脚步前行。人啊,有的时候真的是太可爱了。

你知道吗?有思想的人一直都是很痛的!我记得曾经看过这句话“人啊想多了会害了自己” ,我觉得这说的对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何时思考过。真正的思考也许就是对你生命结束的总结。人啊,似乎都是喜欢在那归尘之年才有心思,才有时间,才有意识去思考。活着真好啊!

那些匆匆从我身边走过的人啊, 也许你没有看见我,可是我一直留意着关注着你。 我躺在我们同龄人一样的宿舍床板上,可是我却想着是大人的问题。

脚步,倘若你不曾前进过,我们又会得到什么!

失去什么!

生命,倘若你有来事和曾经,那又能改变什么!

回忆什么!

死亡只是生命曲折的低谷,思考的转折;那些生命的前进的悲哀,永远都在人们前进的脚下。 痛苦的是我们,而悲伤的是爱我们的人们。

我们不曾 来过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为何会存在呢!存在着痛苦. 当满地的田间野花再次开放时,你还会像小的时候一样来到花丛中,躺着,跑着。那种幸福现在已经是种痛苦了!

宿舍的阳台上,繁华的城市,已经安静下来了。那些生命也已经安静下来,可是他们不曾停息过!知道死亡,然后。然后带着悲哀与痛苦归于尘土,归于雨露!!

你知道吗?当我看见你老是喜欢和别人过不去的时候,我在想着你想得到的是什么。从头来你依然孤独。你相信那些纯粹的爱,那些真正的爱。然而这样的爱只有来自父母。家是什么?家是痛苦的归宿,回到家,你便有了短暂的安宁。

早晨你总喜欢一起来站在宿舍的阳台上,面对着阳光。让那温暖的阳光照在脸上,那是在这世上唯一一点仅剩的不要回报的温暖了。空气中湿润的味道夹杂着太阳的清香。

你不知道你怎么就长这么大了。而今你站在这人生的又一个重要的地方,你的知觉已经没有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一直一直都是一个人,即使旁边有人。

篇11:以“家”为题的散文

你的家在哪里?

你的家在乡村、在城市、在郊外、在繁华的都市、在冷清的`街角,但你知道只要在家乡那么每一天都快乐、每一天都幸福。或许你已经背井离乡,或许你早已离开家乡,或许你正在赶回家的路上,但你此时的心情一定是想家的吧?每到重阳节你都会望家乡的那个方向看吧?就是因为家乡里有疼你的父母、朝夕相处的伙伴,每每想起已经泪潸潸了吧?

如果你的家在乡村,那么一定是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乡村显得宁静干净。田间的小路上长满了青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从门前流过。

如果你的家在城市,那么一定是花红酒绿,繁花似锦,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喧嚣热闹。商场里陈列着各色价值不匪的世界名牌服装,各种品牌的豪华轿车飞驰在街头路边。

如果你的家在郊外,那么一定是站在峰顶的巨石上,极目眺望,美丽的景色陆续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绿莹莹的山峰若隐若现,时而雾气飘散,山峰清晰地浮在眼前。

不论你的家在哪里,你都非常爱你的家不是吗?

家是一只船,它带给人们温馨。

家是温暖的港湾,带给人们温暖,

篇12:以简单为题的散文

社会是个万花筒,有人喜好简单、平凡,有人喜欢离奇、热闹;有人热衷仕途,有人迷于经商……,千姿百态的人和形形色色的事构成了多彩的世界。

我喜欢简单的人、简单的事。

譬如交友,有的人喜欢觥筹交错,游走在复杂的关系网之间,没有不认识的人,没有办不成的事。三教九流的朋友多了,信息自然灵通,可能就多了一条生存发达的路子,无论对忠于仕途者来说,还是对经商者来说,这可能都是一种优势,因为“成功总是眷顾有所准备的人”吗。对于交友,我却始终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朋友不多,但都是挚友。对八面玲珑的人,只有敬仰之份儿,没有深交之意,因自知天生愚钝,胆怯掌控于他人。自己虽不敢称为君子,但也能悟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所以我和朋友之间只有简单的友谊,没有复杂的利益。性格使然,这就注定自己与“商业精英”的美称无缘,在单位也成不了什么“中流砥柱”。

对于文字的喜好,我也是偏爱简短或励志或优雅的随笔或散文。读短文带给人的.感觉,犹如饥饿的人享用了一顿快餐,快捷、垫饥。短文更像一剂良药,会对自己的人生指点迷津,能在瞬间使人眼前一亮,使人更清楚脚下的路该怎么走,以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于长篇,古典名著总是要读的,但在时间上,自己总认为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并且读完总会使人纠结在繁杂的情节里。尽管曹雪芹喟叹自己的作品为“满纸荒唐言”,他的“辛酸泪”也着实让人心酸,《红楼梦》我只看过一遍,尽管在人物的描写和诗词方面异常美妙,但繁杂悲切的情感着实让人压抑,所以不再去读,一遍足矣!对当代的长篇巨著,我只喜欢看简介,也是很少去欣赏细节描写的,即便看,也是匆匆而过,只恐枉费了作者的一片心机。

正如交友和读书喜好简单,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也喜欢简简单单。对于穿衣,不喜奢华,舒适、得体、干净便好;一日三餐,不求山珍海味,时令、新鲜、家常足以;对于居家陈设,力求环保、简单、明了;对于出行,不求虚荣,力求安全、方便、快捷。只因为用简单的性情去做人、看事,所以注定自己没有对世俗的埋怨,也没有情感的种种纠结,因此,到活的逍遥自在。

恰恰相反,现实中,有的人却喜欢情感的纠葛,为生活平添了些许爱恨情仇,亦或或凄或美的爱情故事;有的人喜欢仕途的争强好斗,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出了官场小说的经典素材;有的人喜欢商海的起起伏伏,整日游走于尔虞我诈、或忧或喜的岁月里,要么成功,要么如泥牛入海。无论你喜好什么,如果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规划发展,你的人生则是顺利的、潇洒的、成功的。然而,人在旅途,总有许多因素使你陷入“进亦忧,退亦忧”的艰难境地,让你深深的意识到事情的复杂性,或困顿、或悲哀、或急躁。然而,静心想一想,其实,世上复杂的不是事、不是情,而是你的眼、你的心,或收或放,或搏或击,能决定你如何往下走的不是上帝,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篇13:闪耀在黑夜中的一线光芒

关键词:自然主义,超验主义,英曼

《冷山》是美国当代短篇故事和旅行书籍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第一部小说。它于出版当年 (1997年) 获得美国国家小说奖。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它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超验主义特色的男主人公英曼, 并娓娓讲述了他与无情的外在世界斗争的过程。

1 英曼这个人物具有鲜明的超验主义特色

超验主义强调精神, 或者超灵的重要性, 认为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当中。超验主义还强调人的重要性, 人是世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超验主义创始人的爱默生“推崇人的至高无上…人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要自信、自尊、自助。[1]”超验主义者还认为自然是精神或上帝的象征, 对人的精神有恢复的作用。首先, 英曼具有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精神。在查尔斯·弗雷泽笔下, 英曼的勇敢、正直和善良令人印象深刻。然而, 在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中, 主人公英曼并不是一位战争英雄, 而是一名逃兵。因此, 这样英勇的人物为什么会成为逃兵就成为理解这个人物性格的关键。战争不仅给英曼的肉体造成了久治不愈的创伤, 也给英曼的精神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想要逃避现实, 回到过去平静的乡村生活, 回到爱人的身边。“此时他心里能想出的惟一值得战斗的东西, 是他在冷山上, 在鸽子河西岔谷地种, 靠近斯凯普凯河源头的某处地方平静生活的权利。[2]”由此可见, 英曼逃离战场就像他小时候头也不回地逃离课堂一样, 是一种追求自由, 试图掌握自己命运的意愿的表达。“他看起来就像古昔游方的僧侣, 一身黑色的僧帽僧袍, 躲开污浊的人世, 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浪迹天涯。[2]”

其次, 英曼强调人的重要性, 相信人性中的神性, 相信人可以自我完善。爱默生的那句“那种向我表明上帝就在我心中的宗教使我心灵上的力量顿时增长……”[2]反复在他的心头回响。在被述尼尔出卖, 死而复生之后, 英曼决心复仇。“躺在面前的这人 (述尼尔) 诚然非常可恶, 然而英曼却怕其实所有人的心都同样可憎, 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2]”可见, 英曼对人性的善良还是抱有信心的。而在小说的末尾, 英曼就是因为不愿意杀死一个少年才会死在对方的枪口下。在回家的旅途中, 作为一名逃兵, 英曼本想尽量不参与别人的纷争, 但是他还是情不自禁地屡次向弱者伸出援手。他救下了劳拉, 维西, 帮助丧夫的萨拉和一个不知姓名的女人埋葬她的女儿。虽然在战争的血腥洗礼下, 英曼对人性的信心曾一度动摇。但在帮助别人和获得帮助的过程中, 在与别人建立和谐而有意义的关系的过程中, 英曼重拾了对人性的信心, 找回了在战争中丢失的人生的意义。

再次, 在自然观上, 英曼认为自然是神的意志的代表, 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和沟通, 认为人可以在同自然的交流中获得精神力量和心灵的平静。“自然现象在英曼眼中似乎都是上帝旨意的传达, 画中的景物组合在一起, 似乎在揭示某种意义……[2]”“英曼清楚地知道, 自然界有时出现的异象, 是要引起人们注意, 并对之作出解释。[2]”当英曼需要心灵的慰藉时, 他总会翻开那本巴特兰姆的《旅行笔记》。“他告诉她 (艾达) 它如何支持他走完这段旅程……称这是一本关注这个世界的每个部分以及其中一切重要东西的书。他对她讲述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即它近乎神圣, 非常充实, 以至于人们只需随意翻看且只读一个句子, 就能从中获得启发和喜悦。[2]”在回家的漫长旅途中, 他在树林中自由地穿行, 在树洞中过夜, 吃着大自然的食物。他亲近自然, 融入自然, 试图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小说中, 随着英曼地理意义上的前进和发展, 和自然的接触越来越紧密, 他肉体和精神的创伤也开始渐渐愈合。

2 小说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特色

自然主义文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来分析人, 把人视为动物, 坚持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认为人的品性和命运只由两种自然力量, 即遗传和环境决定。自然主义小说家们认为, “在这个冷酷无情, 没有上帝的世界上, 人类不再享有自由, 他必须为了生存而孤独地进行着斗争, [1]”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也只能像风中的一片羽毛, 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首先, 这部小说的背景充满了自然主义色彩。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几乎影响了每一名美国人的生活。村庄被烧毁, 土地被荒废, 家庭破碎, 一些士兵由于承受不了战争的恐惧而精神失常。在这部小说中, 美国南北战争是操控着所有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的“铁手”。“在战争之前, 英曼从来不是一个好斗的人, 一旦入伍, 却很容易就适应了战争…你自己的意愿根本无关紧要, 决定一切的是神经的构造, …[2]”在这个血腥无情的战争背景下, 人的生命和尊严变得微不足道。“英曼见到了太多的死亡, 在他眼中, 死亡已经完全成了一种随机的事件, 毫无道理可言。他甚至无法计算近来有多少人在自己眼前死去, 但毫无疑问, 应该数以千计。[2]”毫无疑问, 在这样的环境下, 人要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呢?不仅在战场上, 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战场之外也是如此。在英曼从维西的手中救下劳拉之后, 他把劳拉送回家, “她是如此无助, 躺在那里, 甚至连抵御侵犯的知觉都没有, 暴露在所有危险之下, 能保护她的, 只有这个无常世界中罕见的一点善意。[2]”而在整部小说中, 渺小无助的不只是劳拉, 英曼、维西等人也是一样, 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小说中所构造的世界是一个无情、混乱的世界, 人在其中孤独无助。“他孤单一人, 面对那黑暗而可怕、似乎为要置他于死地而联合起来的整个世界。[2]”其次, 作者查尔斯·弗雷泽常把小说中的人物比作动物。在这部小说的扉页中他引用了《达尔文日记》中的一句话:“很难相信, 在静谧的树林和微笑的田野间, 生物正无声地进行着可怕的战争。”显而易见, 这里的“生物的战争”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的斗争, 不仅包含战场上残酷血腥的战争, 也包含英曼回家旅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 小说的一些重要章节的名字都是和动物有关的, 比如“乌鸦的影子”、“背井离乡, 像野兽般流浪”、“像斗鸡一样生活”、“乌鸦之魂在舞蹈”。另外, 把人比喻成动物的修辞手法也散落在小说各处。比如, 在第一章中, 作者把火车上挤满的伤兵比喻成“像装在笼子里的家禽”[2], “他 (英曼) 像只熊一样, 头向上仰起, 眨着眼睛, 鼻子不停地嗅着…”[2]等等。

3 英曼的超验主义信仰与适者生存的法则进行着不懈斗争

首先, 英曼的超验主义信仰帮助他找到了生命的真正能意义。在战场上, 人类进行着典型的“生物斗争”, “双手敏捷, 头脑镇定, …此外, 再加上一个在近身肉搏中杀敌制胜的强健体魄”[2]。如同动物的搏斗一样, 老弱病残就将被自然淘汰。而这些应当被淘汰的人正是英曼同情和救助的对象。同时, 英曼对人性的信心、对生命的尊重使他一次又一次不计后果地放弃扣动扳机。在小说的结尾, 我们可以看到英曼和一位少年民兵的对话:

——出来!英曼说道, 我不会再说一遍了。放下你的武器回家去吧。

——见鬼!英曼说道, 我在寻找不必杀死你的途径…

——即使我扔掉武器, 我们也不会这样的, 男孩说道, 你还是会朝我开枪的。

——我不是你们那帮人, 那不是我的行事方式。[2]

就在这段对话结束后不久, 这个少年面无表情地开枪打死了一再给他机会放下武器的英曼。这期间, 英曼完全有机会先下手杀死这个少年, 但他没有这样做, 或者说他摈弃了适者生存的战争法则。因此, 英曼的死是必然的, 是悲剧性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英曼的死反而是人性对动物性的胜利。

其次, 英曼的超验主义信仰帮助他治愈了心灵的创伤。在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 英曼克服了在战场上形成的对死亡的恐惧。有关血腥的死亡场面的噩梦总折磨着英曼。“不论他如何努力, 结果总是徒劳。那个战场之夜不但未曾远去, 反而化为梦境, 在他住院的那些天一次又一次反复来临。[2]”但在接近自然的过程中, 英曼终于明白死亡, 如同季节的变化, 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 它不完全是一个终结, 也是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英曼自己的死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做了一个灿烂的梦, 梦见了家乡…这一景象如此恬静祥和, 以至于这位目击者日后对此的描述将会使那些天性乐观的人断言:幸福的未来正等待着他们。[2]”正如歌中所唱:

“再也没有对坟墓的恐惧

我的死就是我的重生

灵魂在晶莹的河边欢笑

我的死就是我的重生…”[2]

小说的主人公英曼安详地死去, 在他身后留下是硝烟过后渐渐平静的乡村生活, 和一个新的生命循环——他和艾达爱的结晶——他的女儿。英曼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作为人的自由和理想, 捍卫了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 他谱写的不是悲剧, 而是一首人性的赞歌, 给读者们留下是闪耀在黑夜中的一线光

参考文献

[1]李宜燮, 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 (上册)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篇14:以黑夜为题的散文

关键词:灾难;自然现象;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24-03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术教育的使命。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刚好有《自然现象》这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回忆、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出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在一次小学美术教研活动中,笔者全程观摩了几位小学美术老师上的《自然现象》这一课,给我带来了一些启发与思考。

自然现象丰富多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正如课本所述:火山喷发或地震时,地球在发怒,电闪、雷鸣时,天空在咆哮。当大自然展示它的威力时,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当能欣赏和利用大自然的威力时,我们又感到很自豪……美术教育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处理好这些“现象”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件事。

一、现象不同,教育的意义也应不同

自然现象很多,其中日出、日落、彩虹、雾凇、飘雪、极光、流星雨、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产生很强的美感体验,以这些题材为教学内容,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达成审美教育。

另一类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龙卷风、海啸、地震等,主要为灾难性的自然现象。这类自然现象比前面的一种更有冲击力,用绘画去表现手法更丰富,画面更有张力。就是说这类题材更有绘画性。一般老师很喜欢指导学生去表现这类自然现象。但对于这类自然现象老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易把握,容易暴露出美术教育甚至教育本源性问题。

一位老师展示了一组以龙卷风为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欣赏,接着再展示以地震为题材的作品。学生看到的是:断裂的城市高架;压成半截的汽车:犹如跳水一样从空中跳下的孩子的剪影:挂在半空窗子上的人体……学生看了特别来劲,还特别高兴。接着老师展示了一张作品,作品画的是因地震而裂开的左右两半楼房,中间呈锯齿形。老师解说道:很有创意吧!孩子齐声说:是的。

另一位老师也讲了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他展示了一张地震前城市的建筑物。接着展示了老师自己根据同一地方发生地震后的影像创作的绘画作品。由于该老师有出色的绘画技能,画面丰富,线条奔放,作品表现得很有“美感”。学生看了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的手开始动起来,有了一种表现欲。我们单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该师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但此时,地震在孩子们的眼中变得是件“好玩”的事。学生对地震表现出了极端的兴趣,而对地震造成的灾难及对生命的毁灭却表现出极端的冷漠。至此,感觉课堂有一种异样,甚至怪诞。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看到有人要跳楼,下面的人就围观、起哄,甚至呼喊要其下跳。生活与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慢慢地学生就会漠视这些场面。我们带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时。很多学生没有丝毫的怜悯与悲痛,更不用说愤怒了。要是说日军侵华离孩子们太远了,学生很难有上一辈人的切肤之痛,但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眼前,近10万同胞遇难,仅学生遇难就达5000多位。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灾难的地震,还能像介绍其他自然现象一样令人激动、充满赞叹、富有美感吗?

当教育失去了对人性的关注,也就突破了美术教育的底线,同时突破了教育的底线。当教育突破了底线,也就突破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底线。当人类突破了基本的价值底线,人们也就失去了灵魂。

二、美术,表现在“术”里的“美”

我们关注到有老师在书写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着重观察感受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所特有的形式美感”,“体验地震给人带来的独特的美感”等。我们也看到美术教科书上刊印了一张学生作品《龙卷风》,画面表现的是威力巨大的龙卷风把人、汽车、大树、动物、书包等一起抛向天空。抛到半空中的人呈现出惊恐万分的样子。但教科书给它起的题目却十分浪漫,叫《乘着龙卷风去旅游》。没有亲身经历风暴的人不会知道风暴的无情及残忍,孩子更是这样。

当然,灾难“娱乐化”也不会是老师们的本意,只不过他们在“现象”与“审美”之间没有很好地把握推敲。老师把所有的“现象”都纳入了“审美”的范围。不加取舍地进行“审美”教育,或者老师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尚在启蒙时期。他们尚不能辨别所有的“现象”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考虑“术”,没有考虑“美”,或者考虑了表层的“美”,没有考虑到深层的“善”。

对于孩子,不是所有的“现象”都值得向他们展示。《报刊文摘》2011年第9期曾刊登这样一个实例:2009年1月30日,上海一旅行团在美国大峡谷突遭车祸,七死十伤,路边居民纷纷自动救援。其中两位老美在拉出中国男孩后,立即让男孩背朝车祸现场,迅速带离,为的是让孩子尽量少看到血腥场面,不让在男孩幼稚心灵上投射下过多阴影。在学校教育中,对于“现象”做必要的取舍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

本教材“自然现象”这一课本身没什么问题,课程资源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老师的问题出在“美”与“术”的分离,出在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

当我们面对教育问题产生困惑时,有必要再来思考美术教育的价值及使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教育同样肩负着工具性及人文性双重使命。一方面需要教授学生一定的艺术表现技法,以便让学生能用合适的方式来表现美、创造美;另一方面,通过美术活动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使得学生对生命不再尊重,面对自然现象造成的毁灭性灾难缺乏悲悯之心,反而产生某种“快感”,得到的不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而是对这些自然力量简单的“钦佩”;那么,人类的灾难就通过我们的美术教育被高度地“娱乐”化了,审美教育也因此被扭曲了,它远离了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所以,美术教育不能把“术”与“美”分离,不

能为了追求画面的“绘画性”和“冲击力”,为了追求单纯“形式美”,而忽略了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一宗旨。

三、“现象”背后的“真”。才是美术教育着力表现的主旨

灾难类自然现象,不是不能进入美术课堂,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选择,如何进行教育,特别是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能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能把握好课堂的走向。反而能起到其他审美教育所无法达到的目标。

美术教学主要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美术鉴赏,二是美术创作。对灾难性场面的赏析,会给人们带来恐惧,但“恐惧”不是目的。灾难场面也会给人们带来震撼,但“震撼”也不是最终目的。电影《2012》动用了1300多处特技,穷尽了各种灾难,把灾难性的场面做到了极致。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听听《2012》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是怎么说的。他说:“我喜欢描述城市遭受虚拟的劫难,那样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

电影《2012》制造的“震撼”场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地球,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是电影的本意,这也应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本意,是学校教育的本意。

美术创作可以表现灾难性的题材。任何艺术创作都应有一定的目的,艺术家总是以艺术作品来向人们传达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那么灾难类的艺术作品应该向人们传达怎样的审美观、价值观呢?

当《外滩画报》记者问到影片中把“中国纳入自己的电影版图之中,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个问题时,兰德·艾默里克说:“四川发生地震后。全世界都非常震撼,许多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目睹着这些处在灾难中的人如何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这场自然灾难。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我。”面对地震造成的灾难性的场面,艺术家看到的更多是对自己精神上的震撼,看到的是不屈的精神,这就是艺术美的真谛,也是审美的至高境界。

人类可以去表现灾难带来的惨烈的场面,如扭成麻花状的街区,人体倒挂在倾斜的窗台上,汽车只剩下半截……但表现这些,不是因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上的“盛宴”,也不是为了让人们惊叹于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技艺,而是为了让人们透过这灾难性的场面,来思考人类以往的所作所为,思考人类的未来及命运。通过这样的创作,让人们“居安思危”,对可能带来的灾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让我们对灾难发生后体现出来的人们的不屈的斗志和坚强的品质表示敬意。

当然儿童美术教育不要刻意去追求这些,拔高作品的思想,不然会出现“假大空”的倾向。让孩子能如实地表达出这些灾难性场面给他们带来的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最为关键的,让他们能画出自己的所见,画出自己的心情,画出自己的愿望。“现象”背后的“真”,才是美术教育着力表现的主旨。这里的“真”不仅指真实的场面,更是指真实的感受,人们真实的愿望。

上一篇:闲居,闲居陆游,闲居的意思,闲居赏析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讲述活动运动会真热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