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岛男人花为题的散文

2024-04-09

以海岛男人花为题的散文(精选4篇)

篇1:以海岛男人花为题的散文

以海岛男人花为题的散文

台风来袭之前的海岛,寂寞的象一只漂浮在海上的大船,夜里的渔火如睡梦里的故事,悄无声息悄无声息地闪烁着,一些想往过的、一些依恋过的、一些流逝的年华,带走一路破碎的浪花也带走的一路奔腾的嚎叫,是男人的本色依然还是生活本应当然?

天空忽的亮起来又忽的暗下去,月隐云走,一场风暴即将来临,此时却万籁寂静。忽然有了一点对影孤独的心境,不敢举杯邀月,月亮那边风暴正在聚集。低头看身边没有影子。本想学着古人的样子邀月痛饮的,却没了古人的意境。今夜,只有我,我既不对月、也不对影、更不对人,只面对自己的一颗心,在心里说干杯吧亲爱的自己。饮一杯月光到心里,幻化漂浮在夜里的流年的影子,似人影疏离、似树影婆娑,岁月飞转似一片片叶子飘落,轻轻地。一只只爬上心墙的壁虎的小脚,软软的踩住了滋生着的困惑,缠绕聚集成一束束的那是岁月留在心中的影子,滋味几多。

大风来临之前置身寂静的世界,一个人独处轻松自在天马行空,不受任何干扰,这样随意的心境,这样随心的活着,或许正是手掌一直愿意独自留在海岛的原因呢。

人可以独处享受空前的幽静或置身无法抗拒的风暴中任其摧残,无路可逃。

人有无限的欲望,哪里是陷阱哪里是诱惑?灵魂的欣慰是否会比物质享受来得更简洁更明快?生活貌似安逸是否就幸福美满?

自问一些无聊的问题回声空巷。空空的街道里平日喜欢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岛民们、唱着情歌的虫鸟们、蠢蠢欲动的精灵们今夜过早的打包心情回家了、销声匿迹了、化影随风了。

人可以逃避一时的天灾,却逃不出自己的心魔。

街灯挂在槟榔树般细细高高的枝干上,铁西瓜一般的灯体发出浑浊迷茫的光亮,院子里很暗,前日看到的哪些长在树干上的铁西瓜,不知道奇形怪状的她们正在孕育着怎样的成熟,是猩红甜脆还是白黄酸麻;是救死扶伤的良药、还是见血封喉的剧毒,他的味道是否有人品尝!?

脚掌教我识别植物,有一种花竟然被称作男人花,男人花黄白相间咋看很美,花瓣厚实像塑料花一样结实色泽柔和,男人花这花名让人好奇,感慨热带雨林竟然孕育出可以喻做男的人花,按常规花是女人的专利,花只能比做女人,花一般娇艳美丽的女人,是年轻的春光烂熳的女人,枯萎的花朵是女人的.秋天,花是植物的母性生殖器,将花比作男人有点牵强,男人花还会结果吗?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诱惑与神秘,发现那花竟然没有蕊!无蕊一定就无果吧?不好再问脚掌男人花的来由。无心花是男人花,由此推理男人便是无心,也难怪天下有那样多的负心汉。

本想揪上一片花叶辨别,却怕有毒,沾上不必要的麻烦。很早以前就听有人将男人同性之间的情感比作花,却没想到真有被叫做男人花的植物,植物世界竟这样快的与人类世界新生事物的接轨,信息年代人类世界瞬息万变,包括自然界表象被改观。以植物命名一些现象或事物也许更能说明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或必然性,同性情感:应对社会生活压力的一个宣泄口,另类与世俗之间的较量,有着太多的爱恨情仇的纠结,那花能躲过明天台风的袭击吗?大风过后满地的衰败与飘零中,也掺着一朵两朵男人花的无奈与脆弱吧。

无蕊的花开在鹿回头崖上一对纯情黎族男女雕像脚下,他的光泽柔和他的色泽也简单,但开在堆砌成像的爱情脚下,有点超越想象的挑战或讥讽的意味。雕像上的爱情会为之变色吗?雕像上的主人为之伤心吗?他们是否也想给后人一些警示或忠告之类的?花与人一样只是在竞争中改变了方向或是基因的异变吗?世界不只是黑与白对与错。纯色的东西也许更能修正人心。渐变的色彩更容感染人更容易被接受,发展和变革中产生的事物,在某个阶段往往有着更为顽强的生命力。

海岛人的热情如热带阳光一般活力四放无可阻挡,海南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被加大拉长,海陆空无限延伸着,这是个充满玄机与挑战的世界。如那岛上的物种,千奇百怪盘根交错,勾肩搭背,枝叶相叠,相互间间激烈竞争霸占了所有的土地,使之没有半寸闲置的,人说那是物种间和谐相处的典范,类似如今和谐社会的楷模。偶觉得那是植物们长期残酷斗争的结果,物竞天择,峥嵘暗藏这危机,谁知道千年铁树的生长,流过多艰辛的血与泪。谁知道过江龙曲奇的枝干,扼杀了多少小树幼苗,夜幕中不时飘过淡淡奇香,谁又知道那里暗藏了怎样的诱惑与生机。月影中旅人焦伸着大巴掌,却扇不出一丝凉爽一丝风儿。靠着路灯杆打开手机,希望找到一些还醒着的影子,将这一刻的心情,酿制成酒共品椰林芭蕉的风韵,感受大风来临前的暗流涌动——

夜,静静的_____

有点想家了,听说家那边下雪了,想我那复盖着白雪的大山原野,想我那四季温馨安逸的家。踏步夜色中的幽幽小径,安静的独享南国小岛的夜风,高远处裸露的天空,深的像井,天上的井深的不见底,那是一条通向未来或远古的时光隧道吧。现代人喜欢穿越——

穿越时光后仍然萦绕心头的是什么呢?

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

流传往日悲欢眷恋

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

容颜瞬间已成永远

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

身边两侧万水千山

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

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

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

一曲《倾国倾城》流出指尖。

篇2:以海岛男人花为题的散文

梅花在寒风冷雨中盛开绽放,虽芳香无比,却有些单调、冷清;荷花从平静碧绿的水中露出笑脸,虽亭亭玉立,然而却又遥不可及。只有四月的鲜花,才是热情似火,一个个急不可待要登上春天这个大舞台竞相开放,令人目不暇接……

四月,是春天的青春,是阳光的季节,是温暖的天堂,是一年之中最适合一切生命体生长的黄金期……植物的叶,嫩黄嫩黄的,花万紫千红;人们也纷纷走进自然,亲近万物。

放眼望去,紫白色的泡桐树花点缀在满山满绿之中。铜陵泡桐种植时间早,数量多且树枝发达。泡桐的花全开在枝头上,许多大花瓣聚积一起形成一个小圆柱形,酷似迎宾门头帽顶上的流苏。一根根长树枝顶端一簇圆柱花,犹如许多小孩手持竹竿在嬉戏……

山下道路两旁的广玉兰树花洁白、高雅,那大片大片的花瓣,仿佛是一颗颗小小的“大包菜”。特别是大街小巷的樟树花,一串一串的,花,米粒大,就像桂花的花。

桃园里,桃花插在爱俏的桃枝上,每根细枝上满是桃花,一朵又一朵全都粉红粉红的,恰是含情脉脉的.少女。杏花也不逊色,雪白的花瓣,略带桃红花柄,看上去像是画家画的“杏春图”。

公园里,满园的樱花惹人爱。樱花园内、小路两旁挤满了樱花。樱花的花瓣开得多,开得丰满,是花中的“富二代”。一阵暖风过后,白樱花如同雪花飞舞,纷纷落下,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粉红的樱花,又像是白里透红的少女的脸庞……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恋。还有迎春花、海棠花、山茶花……它们或红、或黄、或白均匀地撒落在绿叶丛中,完美极了。

园内杜鹃花随处可见,小灌木上的杜鹃有的还是花骨朵,像一粒粒剥去壳的花生米;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完全绽放,五片花瓣组成了一个个红五星,深红深红的,就像当年红军帽上的红色五角星。

牡丹雍容华贵,瞧,那牡丹园里人头攒动、游人络绎不绝。白牡丹一片白,红彤彤的红牡丹更可爱,有深红的、浅灰的、紫红的,再加上黄心绿叶,可谓万紫千红。微风吹来,一阵白浪,一阵红浪,此起彼落……四月的凤凰山是凤丹的天下,漫山遍野雪白雪白的,吸引着周边的游人纷至沓来。

田野里,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一望无际,像是在田里铺上一件巴西足球队的大球衣。还有那花圃里的郁金香、月季花、芍药花……它们也纷纷粉墨登场。

鸢尾花紫得可爱,薰衣草花奶香怡人,兰草花淡雅清恬,还有草丛中许多小野花,有绿叶小红花,有红叶小黄花……这些小花瓣,或像一只只小蝴蝶,或像一把把小伞,或像一个个小喇叭……真是五彩缤纷、形态各异。

篇3:以海岛男人花为题的散文

《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主要是写她与上海这一座城市的人生交会,上海的世俗生活、风土文化、地理沿革、文明古今、名人掌故,丝丝草草有灵有肉、有韵味,率意而为地呈现在王安忆的笔下不是干打垒,而是文学性的摇曳生姿,让人感觉到作品中上海的另一番存在。在作家的主观感受里,浮世绘首先属于她个人的心情与思绪的世界,又让人读得身临其境、有真情实感,不感觉虚假和矫情。她说“上海,所有的印象都是和我杂芜的个人生活掺和在一起,就这样,它就几乎带有隐私的意味。”(本书开篇幅之作《寻找上海》首段),这就是作者坦陈的非虚构。王安忆笔下的描写,好像客观叙事,然而是带着情感体验、抓住特征和内在进行艺术性的描写。她写身边街巷谋生的妇女,“她见过世面,但有偏见,涉足社会,又守着陈规,她最适合做的营生……小烟纸店,就是自家街面房子破出墙来开的张。这条街奇怪就奇在这里,豪华的商店间着民居,在商家的背后,就连着深长人口的弄堂。小烟纸店挤在繁华的街市里一点也不显得寒碜……这种情景带着一股忧伤。这条街,真的,真的有着一股忧伤。”她写景,“这样的静,绝不是寂静,而是带着午休的性质,做着些浅梦,半睡半睡中听见电车‘叮’的一声……到了下午就不同了,它本来就是有些突兀的,但午后的寂静就是氤氲的质地,它将事物的边缘洇染与柔和了,所以事物就有了铺垫,一旦来临,反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她写反常的季节,“人们还没从冬天里脱身,已经闻到了盛夏的味道,真是措手不及。”等,作者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是一种感受和心灵的关照,并不拘泥于“零度”写实;读者也可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相比于白描,自然更有触动读者的阅读情思和引动共鸣。《上海是一部喜剧》文中有叙述:“把这些单挑出来,放大、突出、拼接、搭起来”,又好像是借笔阐析了有关于非虚构散文的剪材方法。

感觉力,或者属于作家的一物之长,而表达感觉的语文能力,或者又是区分一个作家才情的标尺。王安忆超常的语文能力,则是善于从审美趣味、用文学的笔法去驱遣文字。《上海与北京》一文中,表达对两地风的差异化体验,例如北京天坛与地坛的风让人领略到辽阔,大的含义,“它传达‘大’的意境在以大见大,的手法,坦荡和直接,它就是圈下泱泱然一片空旷,是坦言相告,而不是暗示提醒,它的‘大’以正和直来表现,省略小零小碎和絮叨,所谓大道不动干戈。它是以大而自识其小,面对无涯自识其有限。它培养人们的崇高与敬仰情感,它培养人的自谦自卑,然后将人吞没,合二为一。上海的豫园却是供人欣赏精微,欣赏小的妙处,针眼里有洞天。山重水复,做障眼法……客观存它乱人眼睛,迷着人的心。它是炫耀机巧和聪敏的……叫人又喜又惊,还有点得意。它是世俗而非权威的,与人平等相待,不企图去征服谁的。它和人打成一片的,你是你,我是我,并不含糊的”。接下来写民居,切入点也是从不同地域建筑所富有的人文思想来写;写北京人与上海人的言行气质差别,还是人文的观照,写骨子里呈现的不同,最后总结出“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更具实用精神。”有意思的还在,作家的眼里的北京直接变成了一座文学化的城市,“天安门广场是文学的主题,转绕它展开城市的情节,宫殿、城楼、庙宇、湖泊,是情节的波澜,那些深街窗巷是细枝末节。但这文学也是帝王将相的文学,大道直言,富丽堂皇。上海这座城市是数学化的,以座标与数字编码组成,无论多少矮小破旧的房屋都有编码,是严丝密缝的。”“北京是智慧的,上海是公式计算的。北京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这种艺术感觉的描写,形象生动,很质感和哲理化,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与趣味。因此文学非虚构,与新闻性的真实比是截然不同的。

街景世面,流淌着都市的俚俗生活,在王安忆的笔下不单是白描,而是以真实的感觉流露:“街景是要用一些厚实的东西做的,要经得起锤打。别看那些破墙烂壁,却为后面那些娇嫩的生活挡着风雨。它其料是豁出去的决心,打开了脸面。但时间久了,也要磨出一层皮,或者叫茧子。所以,街景再怎么都是粗糙的。越是繁华的街景,越是粗糙,带着暴力……”她写旧式弄堂的邻里生活,“度着日复一日的柴米生计,流露出城市的涵养,任劳任怨世俗如何改换,它都是万变不离其踪……1958年厂房的分布和格局,可以看出目标里的悲壮决心,多少有一些鲁勇,然而散发出一股子天真的热情……1958年的工业文化,裹挟着一种单纯的快乐,可以说是共产主义乌托邦式的,亦可以说是初民的色彩。”客观只是存在于她的意念之中,正如她道白的:“现在,时尚的笔调将它重新抹了色彩,它以另一种面目呈现出来。这也好……无论命名怎么改变,它的轮廓形状还暗示出底下的考古层,记录有人类社会的活动状态。它安静地等待,等待有一天,突然被发现于另一个世代之中”。再欣赏王安忆笔下的上海郊区宁静之美:“有着一种沉底的动静,它类似和声中的根音,虽然不成曲调,却是音乐的根基,规定了旋律的调性。这是一种轰鸣,由于质地绵密,它便填平了听觉的每一道缝隙,所以失去了对比,听起来好像无声……于是,空廓就不再是一种虚空,而是一种结实、饱满的质地……在这辽阔的天空底下,再激烈的冲撞之声,都会变得轻柔,而且纯净,金属变成了有弹性的肉体,含着感性的成份。”作者笔下的非虚构显然不再拘泥于原型实相,而是通过感性审美升华的幻象。她把郊区与市区的浮光掠影、风华雪月作一番对比认识,认为“边缘地带是城市真正的核心和心声之内涵。”用文学笔调表达理性认识层面的真实,是心灵的镜像,更显文学的张力,引发读者的抽象联想与精神体会。

文学本身是具有诗性的,而来源于审美感觉。所以,我们去理解文学的非虚构,就不能回到新闻性写作的真实上去(因此笔者以为,本书第三辑中收集有一篇新闻作品《白茅岭纪事》,与整体风格非常不搭)。她写城市观景:“无论天空、日头、雾汽,在江面上都显得高渺,有种原始性,这近代城市因此而有了蛮荒地带。”“楼区间纵向的直街,其实通向具体琐细的生活,却被无形地阻隔,进入不了这里的宏大历史叙事。”“厚实隔上凿开窗洞,透出华丽的时尚,形成另一类意识形态。”言有形,意无尽。“上海这城市在一点上和小说特别相投,那就是世俗性。”“归还思想以人间烟火的面目,这其实就是小说的面目”(《上海和小说》),是一种超念描写,理性概括。她描绘现世生活,用文学的眼光把最具特征性的东西拎出来进行诗性表达,留给读者诗意的审美感觉。例如她回忆上海城隍庙的玩与吃,写上海的市井气:“陈旧与嘈杂里面,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是没落的,又是热辣辣的,就像隔宿气,是不那么洁净新鲜,却是饱满的人气。这大约就是市井气。”又说“在她中产阶级的外表之下,却有着粗粝坚硬的神经,这就是城隍庙的食客”。即便相对质朴的叙事,却因镜头的艺术截取与感光,画面便特征突出、形象生动,饶有趣味,富有深义。她写梅雨时节,“这不是湿,而是一种皮,湿还要更凛冽一些”,“气候多变的季节,城市里多少有些抑郁的症状,消极得很,街上多是些穿着与气温不相符的人,带着抱怨的神色,得过且过的样子。而春天就在这样的焦虑与颓废中度过了大半”。她写夏天,“蚊虫香的气味,西瓜的气味,小儿痱子粉的薄荷味,都是草本的气味,这是城市最质朴的气味,是它的体味。那时候的气味就有点昏然了,也得让它打上盹吧!热气从路面、墙面、瓦面涌出,连最背阴的,穿堂风的角落都洋溢着松爽的热气。空气里布满一种皮肤轻度烧伤的焦味,虽然是皮肉的气味,却也是干燥爽利的。”用体验去写实,呈现笔端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很有趣味和色彩。

王安忆的许多叙事,也直接进入理性感知层面写自己的认识、观点和思想。例如“上海人是一个抽象的世界里生活”“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好像生活在理论上,生活在逻辑上,人们就这样生活在符号中间,他们将劳动与生存联系,以抽象的形式去叙述”“人性的萎缩与堕落是世界所有城市的通病”等等,让感觉中的现象或事实成为理性解读或思维的触发点,并且用具有张力的哲理性语言,去启发着读者的深度心智与认知。本书的非虚构结集作品,本集收入了一些人文随笔,或者反映了作者对非虚构另一层意见——所谓的真实,又是作者主观思想的真实。比如《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一文,从人类学、历史学和人文学的多层进行男女差异的人性与行为的对比剖析;《女性的脸》评头论足,又别有一番自我观点与盎然意趣等等,体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真实心声与情感。她在《女作家的自我》中坦陈:“女人比男人更善体验自己的心情感受,也更重视自己的心情感受……因此也便更具有了情感流露的需要。文学的初衷,其实就是情感流露,于是,女人与文学,在其初衷是天然一致的,而女人比男人更具有个人性,这与文学的基础结成了同盟。”她认为女性创作“自我于她们是第一重要的,是创作的第一人物”,又说:“女人比男人更爱惜自己的形象,或者说男人比女人更多一份恬不知耻的勇敢。”“真实的自我,必需经过理性活动的步骤,否则就是不真实的了。”“要说女性对物质有欲望,那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生活的热情,而且,拥有更为感性的认识。”用思辩性语言直抒胸臆,不隐曲拐弯,是主观能动、理性层面的非虚构。

文集中有许多作者寻根上海城市文明的篇什,便触及有关历史文化名人如鲁迅、张爱玲与苏青等,边叙事边议论、抒情,体现出她对历史非虚构人物的独到体会与解读。她借鲁迅在上海的旧故忆事,探寻鲁迅对上海生活的感受与评价:“鲁迅当年‘笨重’的思想、对欢场人生的提醒之于肤浅、堕落、庸俗文化的意义,有击钟而鸣,唤醒世人的力量”,表达一种理性的认识。《世俗的张爱玲》一文中,作家从其遗存的著作文章里力图去结识她,写道:“在散文里,她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和曲折得多。”笔者自觉解读显得多余,因为作者以不经意之笔,已经多次阐明了她对“非虚构散文”的认识。王安忆在文章中鲜活地写到她看见张爱玲是站在窗口看上海的世俗生活。笔者阅读时也分明看见立于一隅静看上海风景的王安忆。她从张爱玲的散文中发现张爱玲“喜欢听市声”,而王安忆的这本集子的市声同样有声有色。她又在《苏青张爱玲对话记》一文中,通过文字与擦肩而过的同城上辈女性——张爱玲与苏青的心灵对话,让读者很能感觉到她与前辈女作家心灵、观点相沟通的面对面,真实得有类闺密谈心。这番内心的幽会,或许也会遗为今后文坛的佳话。她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作法说:“张爱玲的世俗气,在虚无的照耀下,变得艺术了”,笔者套用其语想说:王安忆的这些非虚构散文,在其主观观照的触及下,也变得艺术了,富有新的思想灵光了。

王安忆的散文寻找历史记忆、忠实于内心感受与认识性的叙事;其随笔因人因事而发,痛快淋漓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汇编成《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让笔者从中体会到她的非虚构文学文本摒斥虚造、虚伪和矫情,又注重利用文学的手法,以及思想与境界的升华,是作者心灵与精神世界的呈现。她似乎借这个集子也表明一种文学观点:“非虚构”并非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是一种宿有的因材衍义,寻找恰切的表达主观感受真实的叙事方式与思辩手法的写作实践。

篇4:以海岛男人花为题的散文

1 低碳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1 概念

“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树立“低碳”意识, 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1]。

1.2 产生背景

低碳旅游是由低碳经济催生出来的,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是人类为保护地球而提出的口号, 也是人类追求健康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近100多年来, 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2次波动, 总体为上升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200年前高出了40%。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 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马尔代夫的美丽海滩令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心驰神往, 但这一印度洋上的千岛之国, 正受困于严重的海水侵蚀, 并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威胁。马尔代夫全境拥有1 190个岛屿, 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岛屿相对于海平面高出2 m。根据很多科学家的预测, 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 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20~60 cm, 马尔代夫的很多岛屿将被完全淹没。

1.3 发展现状

国外的低碳旅游发展起步较早, 但也取得一定成果, 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商业和消费组织 (WWF-UK Business and Consumption Unit, 2002) 倡导一种假日碳足迹 (Holiday Footprinting) 工具, 先计算游客的个人碳足迹分数进而规范或教育游客行为, 它传达了与旅游相关的环境问题, 这是在“负责任旅游”的背景下, 提供一个更有益或更广泛的永续发展的工具和策略。在哥本哈根低碳旅游十分盛行, 酒店中的用品都是可再生性的, 旅游者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 并拥有自行车专用道和免费的停车场, 在哥本哈根市内, 所有交通灯的变化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 在这里无处不体现低碳的方式。

在我国, 低碳理念已在旅游的各个方面初见端倪, 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09年7月由10位上海市民组成的上海第一支自费北极低碳旅行团的成功出行。作为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示范区, 坪林地区采取封溪护鱼的方式, 让鱼群回流, 并建设登山步道作为户外活动乐园, 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马英九担任台湾低碳旅游的大使, 宣传低碳旅游并鼓励市民加入到低碳旅游行列中, 对低碳旅游在台湾地区的盛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携程网率先推出碳补偿计划, 鼓励出行者用自己的会员积分兑换树苗的方式补偿在乘坐飞机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是很多, 主要集中在对低碳旅游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让旅游者了解到如何进行低碳旅游, 并尽力鼓励旅游者采取这种旅游方式。陈世贤对游客个人碳足迹与低碳旅游行为意向进行研究, 预测游客在从事旅游活动的过程中,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行为, 进而在其行为之前进行预防与宣传[2]。黄文胜以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 提出创建低碳旅游景区, 并在文章中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3]。萧歌从多个角度对低碳旅游行为进行详细的介绍, 倡导旅游业采取积极对策, 转变发展方式, 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低碳经济、绿色产业, 从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4]。

2 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 拥有300万hm2余的管辖海域, 其中面积大于500 m2的海岛就有6 900多个 (不含海南岛本岛和台湾、香港、澳门所属海岛) 。众多的岛屿资源是我国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基础, 但在开发初期, 大多采取粗放的发展方式, 对海岛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辽宁省海岛消失了48个, 河北省海岛消失了60个, 福建省海岛消失了83个, 海南省海岛消失了51个[5]。海岛作为特殊的地理单元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理念, 通过开展低碳旅游实现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主要基于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两个角度。

2.1 旅游主体

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明,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挥霍倾向, 这也导致了对海岛地区资源的过度地消耗。旅游者缺乏道德约束的行为对海岛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节假日过后游客在海滩上随意丢弃的垃圾、石壁上刻下的字迹给海岛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有些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影响[6,7]。以大连长兴岛为例, 该岛作为全国第五大岛, 拥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其开展旅游活动的时间也较早, 但在开发初期, 单纯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给海岛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毁坏, 沙滩上、海水里到处是丢弃的垃圾, 严重地影响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导致游客数量迅速下降。像长兴岛这样的岛屿在大连不占少数, 影响了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削弱地区竞争力。

2.2 旅游客体

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 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 资源和空间有限, 环境承载力差, 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8]。海岛资源一旦被无序、无度、无偿的开发, 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就很难恢复。海岛本身土地贫瘠, 所需物质一般都要从外运输,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造成更大的赤字。以大连长山群岛为例, 其2004年生态足迹为1.682 5 hm2/人, 生态赤字为0.933 8 hm2/人, 同时还输出高达25.460 8 hm2/人的生态足迹, 淡水足迹为0.315 0 hm2/人, 为整个大连地区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赤字惊人[9]。作为开放的经济系统, 长山群岛不仅通过本地消耗造成大量的陆地生态赤字, 更通过向区外输出大量水产品, 贡献了巨大的海洋生态足迹,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海岛地区的生态赤字进一步增大, 这使得长山群岛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旅游开发对海岛区域水体、海岸线、地表水文特征和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加勒比海、地中海等开发较早的海岛旅游区, 水体污染已经非常明显。海岛淡水资源匮乏, 旅游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因为旅游的开展更使当地的水资源变得紧张, 在东南亚等海岛地区, 地下水过度抽取已引起海水入侵, 严重威胁地表植物的生长, 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饮用水需要通过船运才能解决[10,11,12]。

3 大连市发展海岛旅游的背景与现状

3.1 海岛资源赋存状况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部, 地势北高南低, 自中轴向北方向的渤海和东南方向的黄海倾斜。大连三面临海, 大陆海岸线长约1 288 km, 有岛礁226个, 其中东部和南部海区岛屿集中, 约占70%, 西部海区约占30%。长海县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边境县, 由近112个岛礁组成。位于旅顺西北方向渤海的蛇岛, 以盛产蝮蛇闻名中外, 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长兴岛为全国第五大岛, 面积为240 km2。大连市海岛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大连岛屿地貌多种多样, 按其成因可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冲积岛和陆连岛。各种不同类型的海岛, 都是在特殊的环境和时间下形成的, 景观差异显著, 富有特色, 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多种地貌风情塑造了许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且品位高, 具有观赏、科考价值, 是极具吸引力的资源。如海蚀柱、海蚀穴、洞、门、拱桥和海蚀崖等海蚀地貌。大连岛屿地区拥有历史上留下的各种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 如长山群岛海军根据地石碑、隋代五铢钱、老铁山隋唐水师衙门遗址等, 中日甲午海战、解放战争等遗迹, 还有现代的“海上大寨”“三八号渔船”以及三元宫等宗教建筑。丰富多彩的海岛资源为大连地区发展海岛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2 已开发旅游的海岛状况

现阶段, 大连市的较大型岛屿都进行了旅游开发, 发展较好的岛屿主要集中在长海县、大连市以及旅顺地区, 发展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休闲观光等方面, 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

续表

4 大连市发展海岛低碳旅游的思考

大连市作为岛屿资源丰富的地区, 拥有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基础, 在开展海岛低碳旅游的过程中, 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者的行为, 确保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4.1 旅游活动的细节约束

大连市作为海岛旅游目的地, 应加强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 让旅游者了解到海岛生态系统的特性, 通过向旅游者宣传低碳旅游, 让他们意识到全球变暖形势下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性以及每个公民对此应负的责任, 并用这种理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旅游过程中时刻要求自己, 维护海岛的环境, 用实际行动作一个低碳旅游的拥护者。旅游地要鼓励旅游者采取节俭的方式, 不铺张浪费, 自带洗漱用品, 不使用酒店提供的塑料制品;倡导游客购买当地的土产、制品、服务, 惠及当地经济形成一种“反哺”。在加强宣传的同时, 尤其是要让旅游者意识到相对于其他旅游活动, 低碳旅游对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对此, 可以借鉴台湾坪林地区, 给每个海岛设置一个“碳减量计数器”作为活动的精神堡垒, 在游客每一次低碳之旅活动结束时, 导游员就引导游客前去按下活动减碳计数按钮, 计算游客所从事的活动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较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并由工作人员颁发减碳证书, 通过这些来鼓励旅游者加入到低碳旅游的行列中, 增加他们的荣誉感。

4.2 聘请优质的导游员

海岛旅游地可以派遣优质的导游员来引导旅游者的活动, 规范旅游者的行为, 向旅游者讲解如何开展低碳旅游活动。同时可以考虑聘请当地的居民作为导游员, 他们对所生活的地区比较熟悉, 也更加充满感情, 他们会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的环境, 避免旅游活动的开展造成各种负面影响, 把低碳旅游贯穿到整个旅游活动中。大连海岛地区居民一般靠渔业为生, 随着近海资源的逐渐衰退, 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生计问题, 聘请当地居民作为导游的另一优势在于保证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 避免经济漏损, 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从而激励他们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支持度和关注度。

4.3 开展碳补偿活动

低碳旅游的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开展补偿活动, 旅游中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 这需要海岛旅游地在引导旅游者实行低碳旅游的同时, 加强对碳排放的补偿活动。从旅游地来讲, 海岛应根据上岛游客的数量, 主动补偿旅游者活动对海岛的“伤害”, 从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做补偿性活动。从旅游者角度来讲, 旅游地可以通过让旅游者计算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来开展补偿活动, 可以考虑栽种纪念树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的行为, 当然旅游地也要为旅游者的行为提供便利性, 确保补偿活动的顺利进行。

4.4 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大连虽然拥有众多的岛屿资源, 但小岛和无人岛居多, 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 应由政府出面, 加大岛上环保设施的建设。以大连的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不适合在岛屿上建设豪华酒店, 越豪华的酒店其碳的排放量越高, 大连海岛地区应以舒适便捷型酒店为主, 最好建农家乐等接待设施, 将岛上居民的住房进行改装, 既环保、又有利于旅游者体验当地的民俗, 一举两得。其次还要加强对旅游运输工具的改善, 目前大连长海县拟建机场, 其他交通工具还主要是以船、快艇等水上交通为主, 应该改良交通工具, 使用低污染设备, 避免对水体资源造成污染, 在岛上的交通工具选择上, 要以自行车为主, 既环保又有利于旅游者体验岛上的生活。

虽然低碳旅游在现阶段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旅游理念, 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成为旅游活动开展的引领者, 尤其是对于像海岛这样地理环境复杂, 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 只有开展低碳旅游才能保证旅游地的长远发展。大连市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环境500佳”的城市、中国最美丽的花园式城市、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 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强大支撑, 对于发展海岛低碳旅游更是提供了坚固的保障。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大背景支持下, 才能保证低碳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 使海岛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衍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情况下, 其倡导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减少碳的排放量, 保护旅游环境。海岛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在发展中旅游者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注定其必须开展低碳旅游, 坚持低碳旅游理念, 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大连为例, 在对岛屿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大连海岛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包括采取碳补偿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海岛,低碳旅游,大连

参考文献

[1]郑琳琳, 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1) :40-43.

[2]陈世贤.游客碳足迹与低碳旅游行为意向之研究:以坪林乡为例[D].台湾:逢甲大学, 2009.

[3]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产业观察, 2009 (11) :100-102.

[4]萧歌.倡导“低碳化”旅游方式[N].中国旅游报, 2008-01-11 (4) .

[5]孟德华, 郑琳琳, 林喜庆.我国海岛重开发不重保护[N].海南日报, 2009-06-29 (3) .

[6]伍鹏.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J].理论研究, 2007 (2) :10-17.

[7]乐忠奎.舟山海岛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东海海洋, 2000, 18 (2) :58-63.

[8]郑向敏, 饶品样.中国沿海岛屿旅游发展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 (3) :257-261.

[9]韩增林, 郭建科, 刘锴.海岛地区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长山群岛为例[J].绿色经济, 2008 (2) :63-67.

[10]WONG P P.Coastal tourism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relevance and lesson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J].Ocean&Coastal Management, 1998, 38 (1) :89-109.

[11]HALL C M.Trends in ocean and coastal tourism:the end of the last frontier[J].Ocean&Coastal Management, 2001, 44 (4) :601-618.

上一篇:茶韵人生美文欣赏下一篇:商家入驻的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