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2024-05-10

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精选8篇)

篇1: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幼儿观察记录与评价幼儿的方法

为了使观察记录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真正帮助教师走进童心世界,我们尝试从规范观察记录的格式人手,借鉴国外成熟的幼儿观察记录范本,确定适合国内教师操作的幼儿观察记录的基本项目及其要求,修订出贴近幼儿教师工作情况和业务水平的观察记录格式,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基本信息

目前,教师所写的观察记录都有基本信息一栏,但哪些基本项目该写、写到何种精确程度,很多教师并不确定,往往写得比较随意。而我们认为,基本信息一栏应有以下项目。

1.观察日期及起止时间

观察记录首先需要记下对幼儿实施观察的时间,一般需要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中的某一环节,如早餐、下午区域游戏。但为了掌握儿童活动持续的时间,还要记下观察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时间数据是了解儿童的必要依据,所以建议此项目应明确为“观察日期及起止时间”。

2.观察环境

一般,教师大都会写出观察地点,只是详细程度不同而已。但幼儿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显然,环境要比地点的范围要大。周围有什么材料、有哪些成人和同伴、是幼儿自由活动还是教师有组织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观察一定是要“置于背景之中”,才能保证对幼儿的分析客观准确。而单纯记录“观察地点”就比较局限,不能支持教师理解环境与幼儿行为的关系。所以,观察记录应包括对场景的简单描述,涉及地点、周围环境及事件背景。

3.幼儿基本情况

分析幼儿往往要依据普适性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但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原有经验、学习方式、发展水平和速度、爱好优势等都不相同,所以分析幼儿还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性。为了更深刻地体会尊重个体差异,更好地分析幼儿,教师有必要记录幼儿的基本情况。

4.儿童姓名

我们的教师在日常观察记录中,一般都写出幼儿的真实姓名,或者使用幼儿的小名,如文文、小亮等。但在西方国家,出于对幼儿隐私权的保护,观察记录中从来不出现幼儿的真实姓名,而是运用能够识别的字母或符号来指代幼儿。中国教师要注意的是,一旦要将观察记录运用到公开场合,比如上交论文、交流经验、发表杂志时,一定要使用简称或代号,避免出现幼儿的真实姓名,保护幼儿及家长的隐私。

5.观察者署名

幼儿园进行观察记录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教师面向全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相关观察记录都由一位教师完成,观察者的身份非常明确,大部分国内幼儿园都采取这种方式。第二种情况,不同教师针对一位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每一份观察记录就需要由观察者署名,体现对观察行为的负责,不同观察者观察记录的材料最终都被放入幼儿自己的成长档案中,西方国家的托幼机构大部分采取这种观察方式。

我们的教师可以视自身情况而定。当然,任何一份观察记录在进行交流、分享、发表的时候,观察者署名都是必须的。

6.幼儿性别、年龄

目前,许多老师会记录幼儿的年龄或者出生年份。但幼儿的发展速度很快,观察评价以月为单位更为适宜,记录的幼儿年龄也应涉及月份。另外,很多老师由于是对熟悉的本班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所以常常忽略性别,在记录中并无体现。其实,为了在教研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与同伴共同研究,为了今后更好地总结经验和问题,教师应该将幼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填写完整、准确。观察目的及由来、观察项目

“观察目的”是指通过观察想要达到什么,而“观察项目”是指具体观察什么。如果没有具体的观察项目,观察目的很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幼儿对搭建立交桥非常感兴趣,为了丰富幼儿经验,支持幼儿搭建,教师在建构区的墙上贴了一些立交桥的图片,同时想通过观察了解效果。这样,观察的项目是“幼儿对墙饰的关注度和互动的过程”,而观察的目的是“了解目前的墙饰对幼儿的学习是否能够起到支持作用”以及“应怎样调整”。

另外,如果能将“观察目的”扩展为“观察目的及由来”,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观察策略

由于师生比例居高不下,相关的观察训练不充分,教师的观察能力准备不足,尤其是观察方法单一,教师往往不能围绕观察目的和观察项目,选用适宜的观察方法。为了突出有准备的观察,建议将“观察方法”项目表述为“观察策略”,包括观察方法的选择,还有活动、环境、互动等观察策略的设计等,从而提高教师有准备观察的意识,提高观察的有效性。观察实录

“观察实录”一项可以说是观察记录的主要部分,要填写幼儿真实客观的行为。为了避免教师主观、概括地记录,我将比较通用的“观察过程”调整为“观察实录”,突出真实、翔实的记录。

篇2: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构建区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组装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篇3: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一、观察记录法的含义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的观察记录不仅能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且能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观察记录法的含义

本文中的观察记录法主要是指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在自然情境中所产生的行为发生过程并加以解读的一种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尊重幼儿间的差异,与特定情境相结合,能捕捉行为细节提供完整的记录,这与加德纳提出的在活动中评价幼儿的观点相近,但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需要教师掌握观察的技能技巧才能提高观察的时效性。

(二)观察记录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对幼儿进行多元智能的测评中,由于教师对观察记录法的认识偏差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观察记录法运用的实效性不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观察缺乏计划性

在了解幼儿智能的过程发展中,每个教师都有固定的观察对象,可以进行个别观察,也可以进行集体观察;可以观察一次活动中的某一项智能表现,也可以观察一次活动中多项智能的交叉表现。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教师的观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观察对象和观察形式随机性较强,观察的指向性不明确。

2. 观察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

目前,教师采用的观察记录写作方式主要以“三段式”为主,即原始记录—分析—措施。从原始记录来看,存在记录不准确和不具体的问题,如记流水账,不能把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事件或重要细节记录下来。例如,某位幼儿教师所做的一份观察记录:子宣在阅读区翻了大约10分钟的图画书,又去建构区看了看其他小朋友玩乐高,最后去了自然角看小兔子睡觉。

3. 观察记录分析不深入

分析是在对原始事件准确记录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教师对观察记录的分析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贴标签式的分析,有的教师经常会仅凭一次或几次观察就对幼儿下智能诊断结论。如“从中可以看出某某不善交际”“某某语言智能发展落后于同龄孩子”等。二是分析与观察实录脱节,教师常把自己原有和固有的认识凌驾于幼儿的真实表现上,不少教师期望通过几次观察就能全面了解幼儿某方面智能的水平,往往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

4. 观察记录与教学脱节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的目的就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智能发展倾向,以便正确地评价幼儿,而评价幼儿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幼儿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应该考虑怎么做,采取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措施。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观察记录的作用认识不清,仅仅限于看到什么记什么,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作出正确判断,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二、观察记录法的应用

(一)观察目的要明确

为了解幼儿各智能发展水平,无论是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教师的每一次观察都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在真实、自然的情景中观察幼儿的言语、动作、表情等行为表现。首先,需要了解被观察对象所处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学习特征;其次,结合具体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确定观察目的;再次,需要结合幼儿八大智能分布与次级智能及其表现确定观察目的。如语言———言语智能的次级智能主要包括听、说、读等方面,了解大班幼儿阅读的发展水平,可以在阅读区投放适合的阅读材料,以了解幼儿阅读积极性、阅读方式和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二)观察角度要适中

在观察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观察者应找准观察角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谁,二是观察什么。观察谁是解决观察对象的问题,教师需要了解幼儿智能发展状况与学习水平,常采用个别观察或定人观察。因此,教师需要对单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做基本记录,通过循环观察对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做全面了解,当观察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后再转向其他的幼儿。另外,由于涉及的智能领域多样,而且每种智能又有诸多次级智能,延伸到外在行为上更具有多样性,同时幼儿园活动多样,因此需要教师有明确的观察意识,从大量复杂的行为中寻找典型、有价值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不是面面俱到。如在语言为主的活动中,重点观察幼儿在故事创编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要灵活运用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方法多样,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本文所论述的主要以叙述性观察法为主,主要包括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和轶事记录法。其中日记描述法的使用由于要与观察对象长期共同相处,对大多数教师不适用。因此,在多元智能评价中,教师需要灵活选用各种观察方法,以达到最优的观察效果。

1. 将轶事记录与实况详录相结合

轶事记录法操作简单,教师在观察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幼儿典型的、异常的个性行为事件记录下来即可,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个性特征、各项智能发展水平,探讨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等。实况详录法的操作相对复杂,记录较难,教师需要在特定情景下详细记录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行为线索以及智能倾向。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目的和观察场景等选择观察方法。

2. 现场记录和事后补记有效结合

叙述性观察法记录的特性需要用文字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等,尤其是幼儿的语言、行为甚至非言语动作等。现场记录和事后补记可以相互弥补,为了减少记录的偏差,一是教师需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包括幼儿姓名、年龄、地点、观察情景、观察目的、观察实录、观察分析、教育措施等;二是需要把握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尤其是观察实录中需要把事件发生的主要细节表述清楚,记录语言流畅准确、具体朴实。事后补记要及时有效,为配合记录的完整性,必要时可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等记录方法。

3. 记录幼儿的作品

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蕴含的信息丰富,反映幼儿对某方面活动的倾向性和水平,教师需要用文字把所观察幼儿的各类作品的内容记录下来,如绘画作品、口述语言作品、手工制品等。记录方式不限定,教师可直接在作品旁做文字记录,对于幼儿泥塑、建构等作品,教师也可拍成照片并记录孩子的有关口述。

(四)观察记录分析客观、措施要得当

观察记录分析是对幼儿特定情景下产生的行为进行解释,对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的思维活动。好的观察分析是教师理性自觉的表现,往往在分析中同时伴随着对幼儿智能发展的评价。因此,观察记录分析必须紧密联系幼儿行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带着固有认识评价幼儿;二是不能凭借几次观察对幼儿作绝对性的评价;三是从多个角度剖析幼儿行为的成因。

(五)观察记录要与幼儿成长档案袋结合

多元智能评价非常注重为每个儿童建立光盘档案,即有意识地收集儿童在各领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料,其中包括观察表、家长访谈记录、学生作品及照片、录像或光盘等。这不仅能反映每个儿童的一般发展状况,还能体现儿童的优势智能领域。幼儿园中的幼儿成长档案袋是对幼儿成长的追踪过程,是幼儿、教师、家长共建的产物,教师把观察记录法的应用和幼儿成长档案袋有机结合,可以提高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能从八大智能诸方面进行深入总结,并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优势智能的迁移。

多元智能的测评与培养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幼儿多元智能测评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鉴于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观察记录法是幼儿多元智能测评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重视这种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

篇4: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课堂观察的焦点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然而,学生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知道要观察和分析什么样的学生行为,就会被庞杂的行为信息所干扰,沦为单纯的记录和分析,很难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诊断与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一套能够提供使用和分析的概念系统与观察技术的支持。轶事记录就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将学生行为清晰呈现并细致分析的观察技术,并且因其操作简单、条块分明,易于被一线老师掌握和使用。

一、轶事记录的涵义

“轶事”就是有意义的、典型的行为事件,“轶事记录”就是对有意义的、典型的学生行为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也称逸闻趣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

轶事记录属于定性观察的范畴,定性观察是与定量观察截然不同的一种观察范式。定量观察沿袭了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化和数量化是定量观察的基本特点。定量观察致力于运用结构化的观察工具,对复杂的观察对象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观测,并强调以实证的数据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强调实证的定量观察固然可以通过数据呈现一定的规律,但它远不能展示学生行为的复杂性,支离破碎的分类遮蔽了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

与定量观察不同,描述和解释是定性观察的基本特点。因此,基于定性观察的轶事记录反对运用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将自己的前提假设强加于观察对象之上,而强调在真实的活动场域中对观察对象作全方位观察,试图真实自然地揭示学生行为的方式、意义、价值和动机等。轶事记录所提供的绝不是学生行为出现的次数、频率等表层数据,而更多的是行为背后意义的深层次阐释。因此,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学生行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这些在轶事记录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实现。

轶事记录具有自身的独特优点。轶事记录重视对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结果的考察,将学生行为置于整个生活脉络中加以理解,保留事件的自然顺序,有利于理解学生行为的来龙去脉,能对个案进行深层次的考察。相比定量观察截取学生行为的某一过程和某一时间段进行数据分析而言,轶事记录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更加细致深入。此外,轶事记录不受观察工具的严格限制,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解释的过程交互渗透,研究的灵活性很大,可以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观察目标以及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就涵义与特点来说,轶事记录能帮助教师了解某一行为的基本轮廓,提供关于学生行为的模式及其解释,因此轶事记录更适合对某一行为的观察和研究。

二、轶事记录的要求

轶事记录作为一种定性观察,不像定量观察那样需要在观察前设计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不需要在观察过程中高度关注次数、频率、潜伏期以及行为强度等量化信息,也不强调对观察结果进行严密的数据统计和规律分析。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轶事记录绝对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发现,它必然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具有特定的内在要求和操作要素。具体而言,轶事记录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求:

1.客观

虽然说轶事记录是一种定性观察,观察者在观察现场被什么信息所吸引、决定采集何种信息以及对观察资料如何进行价值判断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观察者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但就一种科学观察而言,轶事记录也要求尽量减少或避免观察者对观察事实的主观影响。基于这一考虑,教师在做轶事记录时,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以提高轶事记录的客观性。比如“在事情发生后马上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避免因时间流逝而造成遗忘;“记下学生的原话”而不要对学生发言进行主观判断后进行描述;“不要解释”并不是说不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解释,而是说在记录现场不要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判断、解释混淆,最好的办法是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观察者的解释”分栏目记录,这样既可以记录学生行为的原始面貌,也可以及时记下观察者对学生行为的现场判断。

2.关联

“行为场”包含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情境和行为结果四要素,其中先行事件一般被认为是发生在行为之前的特定事件或线索,行为情境则指学生行为存在于环境中的更广义的影响因素,行为结果指的是在某一环境下,学生行为发生后的事件或变化。行为、先行事件、结果和行为情境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行为场。教师只有将学生行为放在整个行为场中进行研究,超越割裂或隐匿的事实,才能发现事实之间的时空联系,全面地理解学生行为。诸如,“记录确切的地点、时间和基本活动”“对在场其他人的回应或反应也要记录下来”“保持情节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等都是对学生行为关联性的关照。

轶事记录对观察量表的设计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模板,观察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观察任务设计观察要素。一般来说,一份简单的轶事记录只要记录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三个要素就可以了,因为凭此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并且可以据此进行初步的行为分析。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也被称为轶事记录的三个基本要素。

表1就是一份结构简单的轶事记录,是笔者针对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违纪行为所做的轶事记录和分析。

对于表1的轶事记录,笔者和任课老师一起做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考察记录的先行事件,我们发现这些先行事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教师给予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教师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该生极易出现违纪行为。其次,通过考察行为结果,我们发现:每当该生违纪后,教师总是倾向于采取高强度的制止指令;而当该生表现出参与课堂学习的愿望时,教师反而不予理睬。

就分析结果而言,我们最后达成了这样两点认识:

1.当教师给予班级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要加强对该生的纪律约束。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个性化的任务或者其他引起注意的方式对该生进行行为约束。

2.教师需要尝试运用不同强度的制止指令对该生违纪行为加以管理。建议教师学会从柔性管理向刚性管理过渡,灵活运用各种不同强度的管理策略,包括扫视、提醒纪律、改变座位安排、同伴表扬甚至警告、取消活动等等。

三、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

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很多,如比较、综合、归纳、矛盾分析、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其中情境分析是轶事记录的基本分析方法。“情境分析”是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情境分析基于过程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具体的事件和过程组成的,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因此资料必须还原到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中,寻找处于特定情境中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行为进行情境分析的第一步是围绕学生行为追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结果等,认真地通读资料,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行为的面貌。教师在通读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记下自己即兴的想法,将关键性的、相互联系密切的、频繁出现的内容做上标记。第二步是致力于寻找资料中的行为背景,比如什么是先行事件?什么是次要事件?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结果怎样?对学生行为又产生什么影响?为解释学生行为准备依据。第三步是在整个行为场中对学生行为做出解释。

尽管轶事记录是一种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行为的手段,但是也有运用的局限性。例如,轶事记录通常只能针对小样本,研究的结论不具备广泛推论的普遍性。轶事记录通常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工作比较繁琐、耗时。另外,轶事记录容易受个人经历、教学经验以及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最后,教师个人的速记能力、描述能力和相关的理论水平也会对教师的轶事记录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篇5: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老师,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和交流的技巧,而非拿着笔和纸预备明天的课程。

让敏感孩子感觉自我天天入园已经将近一年了,在幼儿园总是心情愉快,爸爸妈妈来接他时还常闹着不回家,总说:“再玩一会儿嘛。”可是,天天每天入园时还是经常哭闹着不让爸爸走。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他不喜欢幼儿园?可是据我的观察,天天是一个很重感情,感情很细腻的孩子,平时,每当有小朋友不开心的时候,他都会去安慰。有一次然然摔倒了,别的小朋友都继续往前走,天天却特意从前边走回来,眼睛中流露出关心和同情的表情说:“然然,你没事吧?”有时候对提前下班的老师,他也会依依不舍,追到门口,甚至拉着老师的手闹着:“老师,我不让你走!”

因此,我断定天天并不是不愿意来幼儿园,而只是依恋爸爸。我想试试用转移他的注意力、转换他的情绪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天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而且近来特别愿意当大哥哥,所以我在一天早上天天入园时对天天爸爸说:“天天昨天睡觉特别好,老师表扬天天长大了。您看,天天肯定能站得像小松树一样,跟爸爸说再见。”爸爸说:“是吗?”我又对天天说:“让爸爸看看,天天真的长大了。”天天听了,松开爸爸的脖子,哧溜一声溜下地,站得笔直,一脸的庄重和矜持,跟爸爸摆手说再见。就这样事情解决啦。

分析:对敏感的孩子,我们尤其要注意他们内心的心灵感受,不要因为某件事、某句话而伤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我们应当让他充分的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力量,让他们自己帮助自己克服困难。也许老师和家长的一句话,就能给予孩子很大的自信和勇气,让他坦然、勇敢地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

理解孩子的感受

一天洗手的时候,3岁的小至突然大哭起来,边哭边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我知道小至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太多的意思,所以容易用喊叫、哭的办法来表达,替他准确地表达出他的意思往往是可以取得他的信任。而且小至不太喜欢别人的身体接触,所以我只是走到他的身边,蹲了下来。我发现他一直看着挂毛巾的柱子,而柱子上是空的,我试着说:“小至的毛巾没有了,老师知道了。”小至立刻停止了大哭,抽噎着说:“毛巾没有了。”并且信赖地把手放在我的膝盖上,我顺势把他抱起来,一边重复:“毛巾没有了,老师知道了。”他很信赖的伏在我的肩上,渐渐平复下来,我猜想他的毛巾可能是早上入园的时候忘了挂了,于是又带他去拿了一条。他带着满意的神情擦了手,去吃水果了。

吃饭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吃饭了,还不到3岁的小圆却一直远远坐着,我说:“小圆,今天有你特别爱吃的饺子,快来吃啦。”小圆摇摇头,说:“不行。”我又问别的小朋友:“饺子香不香?”小朋友们说:“可香了。”我说:“小圆来闻闻。”小圆还是摇摇头,说:“不行。”我觉得有点奇怪,就走过去,发现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纸折的小船和四个亮闪闪的幸运星,于是我想先转换一下她的情绪,就把她抱起来转了个圈,小圆开心的笑了,我带她到她的小桶前,试着说:“这是小圆的桶,放到桶里吧。”小圆很乐意地把小船放到了桶里,这使我确认了开始的猜测:小圆舍不得放下这些东西,又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我又示意她的另一只手,小圆又摇摇头,说:“不行。”看来,她不放心这四颗星星,于是我说:“那让老师帮你拿着吧,小圆吃完饭,老师就还给你。”小圆想了想,欣然同意了,去洗手吃饭了。

分析:孩子随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感受和心事。对于不同特点的孩子,取得他们的信任有不同的方式,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平日多观察孩子的习惯行为,多了解他们的心灵接受方式和程度。这样在孩子有心事的时候,让他能感觉到你能理解他,能明白他的意思,并可以帮他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取得孩子的信任。

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午睡的时候,新来的男孩留留、申申都比较难入睡,根据前几天午睡时的观察,我们发现老师在留留附近时,留留总想逗一逗老师,觉得很有意思;老师离他远一点,他反而容易沉静下来。而哄申申睡觉则相对困难一些,轻轻拍、安静地陪在旁边、正面地鼓励等等全都试了,申申始终不是坐起来,就是说话,甚至到地上去。有两次我想让他不午睡自由游戏,可是看看他的眼睛,又明显是很困的样子。后来我猜想申申来的时间不长,可能是状态还不是很放松,午睡的时候总是静不下心,老师和小朋友的细微举动都会使他警觉。因此,我尝试着把申申的床放在屋角,并请一位老师专门躺在旁边睡觉,既可以挡住申申的视线,又可以给他一个很沉静的小环境,还可以轻轻抚摸他的胸腹来帮助他平静下来。果然,申申很快就入睡了。

分析:孩子刚入院时,总是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作为老师,我们所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如何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关怀和照顾。这有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精力。但只要是为了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

参与集体是关键

来到幼儿园,能够参与集体的活动才达到目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刚踏出家门,对集体的很多事情都不适应,甚至“不敢”与他人接触。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定的引导,首先,就是不要着急,循序渐进。

以前,天天总是自己在一旁玩玩具,不参与大家的英语游戏,渐渐地他开始在一边观望,有时候装作不在意地走近一点,又一下走远。3天前,在英语游戏时间,天天终于走近大伙儿,从头到尾都挺专注的听老师讲,跟着老师的引导做游戏。

不过,刚入园的小海和留留还是远远坐在一边,不过“眺望”得很认真,很专注,小海有两次都凑了过去,我欣喜地想,他快要能参与集体活动了。

篇6: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它不仅要停留在一些活动中,还要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在逐渐长大,自己的身体、外表、生活、学习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培养幼儿喜欢自己的感情,希望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对这种教育的要求,小班:让孩子从观察自己外表的特征开始,理解自己和大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中班:通过观察自己从小到大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特征,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初步的自尊心。

大班:让幼儿知道自己不仅长大了,能力也越学越多,有和别人不同的特长、兴趣,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出来,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充实感,确立自信。

(二)设计活动。

1、通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准备,收集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在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中感觉自己长大了,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中班“我会长大”的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和父母的老师一起收集不同时期的衣服、用品、照片、录像、出生时的婴儿卡……这些反映了幼儿的成长状况,在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我从婴儿成长到现在,从只吃奶到现在可以自己吃饭的大人抱着到现在跑步、拍球的小时候到处照顾大人,到现在为止自己穿衣服,从这些具体的感觉中,幼儿成长2、在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中,教师要抓住有利的契机,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

在大班活动中,幼儿继续讨论自己在逐渐长大,身体、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除了外观与他人不同,自己还有很多与他人不同的优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幼儿一起发现他们的优点,给幼儿一个表现的机会,孩子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比别人快、好,通过表演和展示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绘画好,表演朗诵比别人强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长,在上述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对自己的积极体验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3、运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活动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方法,有助于带孩子去自觉的探索场景。

在中班活动中,我们利用形象的电教媒体录像再现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拍摄幼儿在园学习能力的场面。老师利用形象的电气教育媒体,让他们看到自己各个时期的身体外观、形态和有趣的动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成长,然后成长,产生骄傲、满足感。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将幼儿的多幅绘画作品串联展示给大家,通过视频拍摄孩子们是如何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玩角色游戏的,让幼儿看到后感到真正的亲切。通过幼儿当场表演童话剧的片段,感受到自己的特长,能够表现自己特长的小画兴奋地贴在照片展览会旁边。大家通过讨论展会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让他们学到别人的优点,让幼儿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感情。

(三)具体的教育活动。

1、活动名称:我会长大(中班)

2.活动目标:

⑴通过看图片、视频让幼儿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

⑶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和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⑶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爱自己的感情。

3、活动准备:

⑶婴儿时代的照片(人手一张)

⑶婴儿时代使用的衣服、物品、婴儿卡。

⑶幼儿时期与照片对应的视频、摄像头、电视、视频。

4.活动过程:

⑶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感觉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什么,是谁的?“你们来试试,穿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试穿小时候的衣服等,让幼儿发现现现在和小时候的变化)“这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穿,不能用呢?

总结: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现在,我们长大了,穿不上,用不上了。

⑶认识婴儿卡,比较小脚的变化。“请和小时候的小脚相比,发现我们的小脚变大了,变胖了。我们小时候的东西也不能用了。因为我们长大了。

⑶比较视频和照片,谈谈自己的变化。

1)身体的变化。

①测量身高、体重,在现场测量身高,称为体重,现在比小时候高,变重了。

②就餐,通过看小时候母亲哺乳的照片,看现在自己吃饭的录像就知道自己长大了。

③牙齿、头发,通过看宝宝期间没有牙齿、头部发光的照片,现在的孩子们用牙齿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头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教师总结:你们小时候很轻,没有头发和牙齿,每天吃牛奶和稀饭。现在你们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长牙了,自己吃很多有营养的饭菜。

2)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①穿衣,通过看小时候妈妈抱着穿衣的照片,感觉现在我们会自己穿。(通过看视频)

②走路、跪下、拍球,幼儿看视频中的自己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觉自己长大了。

③搭建积木、绘画,通过看录像,知道自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绘画。总结:我们小时候什么都要父母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积木,画画,玩泥,学习很多能力。⑶让幼儿知道自己还会长大,学习更多能力。你们的本事跟谁学?你在哪里学的?“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后会怎样?(认识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能力……)

1、活动名称:我长大了(大班)

2.活动目标:

⑶结合幼儿的经验,通过展览讲述,幼儿知道自己在成长,引起幼儿对自己发展变化的兴趣。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⑶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3、活动准备:

⑴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身体的成长发育有什么主要变化。

⑶资料:人手一张婴儿时的照片和表现自己主要优点的录像和照片。

⑶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主要能力发展情况。

4、活动过程:⑶通过照片展览、比较说明,让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

①带幼儿去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②请幼儿说:“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

例如身高、体重等。你可以从自己学到的能力中学到。

例如,读儿歌、画画等)总结: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学习各种各样的能力,学习画画,倒数等,你认为哪种能力最好?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1)教师和幼儿共同寻找教师的优点,将与优点对应的照片贴在照片旁边,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优点,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

①请幼儿读寓言故事“狐狸和鹤”。

②请幼儿做拼图。(因为拼图的时间很长,所以可以安排在前面,减少等待时间。中所述情节,对概念设计中的量体体积进行分析

③展示幼儿的绘画作用(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用绳子串起来展示在教室里)。

④童话剧表演,平日排练的童话剧,请在幼儿节选择片段现场表演。(排在绘画展览等比较安静的活动后,动作交替,活动进入小高潮,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⑤表演孩子的英语,请幼儿说短语。

⑥请幼儿弹动听的曲子,让幼儿感受到美丽的音乐。

⑦录制幼儿平时关心的集体行为,给幼儿看,引起幼儿对行为的赞扬。

⑧进行叠被子、系鞋带比赛,以比赛形式看别人的优点。

⑨诗歌朗诵,表情朗诵。

⑩关心同行,以视频形式表达。

11、现场表演操作,看别人的认真。

12、扔沙袋,参加体育活动,扔得高,准确。

13、现场表演折纸,折叠整齐,难易度。

14.鼓励幼儿清洁卫生。(平日能力弱的幼儿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做)。

15、人物角色游戏玩。(视频展示)

16、计算学好,表演倒数(20以内)。

总结:每个孩子都说自己的优点,有的…有的…有的,可以勇敢地集体展示自己的优点。

⑶寻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以后努力。

①请幼儿在关心集体、参加体育活动、画画等方面向哪个孩子学习?

②鼓励幼儿今后继续努力,取得不断进步。

课题:如何培养自私行为。

一、设计构想。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孩子受到长辈们的喜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总是得到监护人的认可,现在的孩子培养了自私、孤独、霸道、不合群等不良行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孩子的相处能力都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工作。以本班幼儿为例。有些孩子很内向,整天一个人坐着,当然没有朋友的孩子很霸道,总是打孩子,也没有孩子和他一起玩。没有朋友,孩子的童年就会失去光辉,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设计了这次教育活动,让幼儿享受故事,了解一个人的寂寞,了解大家一起玩的喜悦。在游戏中尝试和同伴一起玩,享受同伴,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活动的目标是3点:1、可以安静地听故事,知道和大家一起玩很开心。2、学会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很开心。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玩具小狗、人偶、猴子。2.配置婴儿独自在家的情况。请中班幼儿扮演“婴儿”的角色。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篇7:幼儿园观察记录的方法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是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的建构观能力呢?幼儿认识事物特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搭建的形象作细致的了解,如:它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等。了解他们的组合特征,从而幼儿对物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案例:“东方明珠电视塔”

一次区角活动中,小杰发现外面走廊里贴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兴奋地招呼小朋友来看。张闰喆说:“这是东方明珠,我去过的。”其他小朋友也应声道:“我也去过的。”“我搭过东方明珠的,但是倒在地上了。”根据这一兴趣,我抓住这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整个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有三根柱子支撑着的,从大到小的球体共有三个,而球与球之间是由圆柱形连接起来的。幼儿在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出来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倒塌了。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要先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既先观察物体的整体,后观察物体的局部。幼儿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往往许多事物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观察有很大的片面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例如:幼儿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部位。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去观察时,首先是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部,腿部等部位,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去观察。

案例:“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开始,我们就让幼儿与小木偶一起跳舞,摆一摆各种姿势,如: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幼儿按要求有目的地观察。从整体的看“这个人在干什么?”,到局部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在拍球、跳绳、洗澡、做操……”(观察不同部位的动作)。搭建完之后,一个人的样子都出来了,但有的幼儿的作品能站起来,有的却不能站起来。原因是有的幼儿观察的只是一个整体,而有的幼儿却观察到了局部的特征——脚,我们的脚不仅向前突出,而且穿了鞋子之后,脚板变厚了,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的站立。

我们在引导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还让幼儿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幼儿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观察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规律。例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便于幼儿进行搭建。

最后,对建构作品的展示与讲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成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幼儿在向同伴介绍作品的同时,其他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丰富了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篇8:“观察记录”助幼儿教师成长

一、观察记录的意义目的

观察记录的意义目的是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因人施教。这样有助于与家长沟通创设和调控教育环境,设计和调整教育活动计划,支持儿童的学习,促使儿童实现发展的目标。

有些教师认为:“天天在看,还有什么好看的?看到的就这些事,那有什么用?班上孩子那么多,我怎么观察得过来?我对孩子是很熟悉的,观察不观察还有什么不同吗?”幼教体系一直都忽视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长期使用购买的课程,导致教师忽视观察, 大量的时间付出也让一些教师选择无视观察。实际上,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观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指导的前提,更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依据。观察能力需要培养,更需要实践锻炼,观察需要教师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因此, 是否坚持观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观察不是随便看,也不只是技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备,在教育场景里很可能无法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视线和反应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据。

二、观察记录的方法

《纲要》指出 : 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收集幼儿发展的资料是教师每天都必须做的。老师要具备观察记录的意识,不同老师对观察记录的理解是相同的。可见在进行记录前,首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有目的地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

1.随机记录。即将自然情感中幼儿有代表性的行为记录下来。每个幼儿的性格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哪怕针对同一件事情,幼儿做出的反应都会大不一样。秋游活动开始了,我们互相检查整理每位孩子的服装和背包,发现魏成峰小朋友没有准备秋游食品。魏成峰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表达。我询问时,他低着头说:“奶奶没有帮我准备。”看到这里,我想到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时,自己是与被观察者有互动关系的人。此刻我想他的心里一定非常难过,一定希望自己有一份秋游食品。于是我决定把消息告诉小朋友:“有谁愿意主动分享背包食物。”有小朋友出于不舍心理,有小朋友举手并从包里拿出饼干、饮料赠送给魏成峰小朋友。他哭着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之后又笑着吃香喷喷的饼干,开心极了。我立即把这些都记了下来,每次想到这件事心灵深有感触,弱小的心灵需要受保护,需要更多人关爱与支持。

2.随时记录 。为即时记录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 ,并同时与家长达成共识,我园自行设计的《成长手册》就是一本集全面、快速、有效、沟通于一体的成长档案册。在《成长手册》中,我们分为三个年龄段,针对不同的年龄进行不同的教育观察侧重点。如在小班年龄段以打钩记录生活方面 (如进餐、午睡、礼貌、情绪等)为主,有需要时则加入简短的文字记录;而中大班则从与同伴相处的合作性方面、解决困难的独立性方面、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着手进行文字记录。 同时我园的《成长手册》包括孩子们每学期身体发展方面的各项测查记录,这样家长不仅可通过记录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当天的在园情况, 还可系统性看到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

3.记录孩子 的作品。主要是记录幼儿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及数学课上的分类记录练习等, 促使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蒙台梭利提出:每位老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般切的需要。可以不受线路限制,但要从作品中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趋势。

三、观察记录的交流与体会

教师凭借详细的观察记录, 得以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最终准确、科学地分析、评价幼儿,找到适宜的教育对策。

1.与幼儿的交流 : 起先 , 孩子们对于记录工作很好奇 , 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整天拿支笔在记录,为什么拿相机拍他们?每当我们冲他们对准镜头时,敏感的孩子会躲开镜头,大方的孩子却摆个Pose,让我们啼笑皆非。渐渐地,聪明的孩子们感觉到我们的记录是与他们有关的,就会上前来问:“老师,你在写什么呀? ”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消除他们的疑虑与不安,我们把记录的读给孩子们听, 把拍下的照片夹进他的档案袋给他看,师生交流就自然和谐地开展着。孩子们自从知晓老师是在记录他们进步的地方,就更积极地投入活动,尽量把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现给老师看。我们读记录的方式也受到幼儿的欢迎,每当宣读记录时,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下来,他们会为自己的出色而感到骄傲, 也会为别人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快乐,自信心在老师对他的关注下悄然树立。

2.与同班老师的交流 :班上的两位老师 ,平时都各自记录各自发现的点滴,到周末了,就会坐下来进行交流,根据记录进行各案分析,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商讨对策,联系家长,共同教育,最关键的是反思再教育。

上一篇:有趣的算式教学课件下一篇:风险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