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复习

2024-05-11

中医心理学复习(通用6篇)

篇1:中医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 绪论

1、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 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整体性、边缘性、实践性

2、什么是祝由疗法?

“祝由”的本意是祝说病之缘由,即分析病因。实质上可以视为我国古代一种精神疗法。即通过分析疾病的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或行为诱导,来解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包含许多心理治疗学方法,标志着中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祝由并不是一种迷信

3、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心理学雏形的标志?

(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人格体质论、阴阳睡眠论等。

(2)“九气”、“五志”理论为七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南宋陈无择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理论依据。

(3)对心理过程、睡梦等心理现象、个体心身发展的特点、阴阳人格体质的形成等基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实践方面的内容,如对四诊心法、心理病机、心理治疗、心理养生都做了较系统的阐述

4、历代著名医家的主要中医心理学思想及贡献。

扁鹊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信巫不信医。

华佗与心理治疗: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他曾明确提出医心的重要,指出:“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华佗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故其所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科学价值。也说明心治是一种病因疗法。张仲景与身心调理: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大医学家,首创六经辨证,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治之。张仲景首先提出“脏躁”病名,描写其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指出患脏躁症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不能自控,似有“神灵 附体”一般。

孙思邈与调气法: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他在《千金方》中具体介绍 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 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陈无择:南宋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其中内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 “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 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

刘完素与五志化热: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 的著名理论,即“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因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这当然也包括心神疾病的治疗。”

张从正: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他的心理治疗医案流传至今,而且有治有论,理论及实践均有创见。

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脾胃受损的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及情志因素,其中情志因素常为先导,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在治疗上他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出了三方面的养生方法:首先,要节制房事,节欲保精,提倡晚婚;其次要注意调理情绪;第三要节制思虑,若劳心太过,谋虑勤动,则可暗耗真阴。在临床实践中亦善于运用心理疗法,但指明心理疗法 一般只作为辅助疗法,若有外邪侵扰还是需要运用药物治疗。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 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 “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 舒愿遂,多难取效”。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 这个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两极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疗法、移精变气疗法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指出脑与各感官之间的联系及脑髓生长与智能发展的关系,结合临床论述了脑的生理、病 理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5、你认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应采取怎样的发展途径?

中医心理学是极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作用更显重要,也必将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心理学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治疗一些心身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以后要逐步建立和发展一批中医心理学研究机构,常见中医心理学实验室,设立专科门诊、病房,创办专科医院,简历比较完整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临床、科研与教育体系,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的中医与心理学理论及临床基础的学术队伍,促进中医心理学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6、研究和学习中医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有助于全面把握与发扬中医的人本主义精神(2)有助于认识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点(3)有助于防止医学领域伪科学的泛滥(4)有助于减少药源性疾病(5)有利于临床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

方法:(1)文献的挖掘及整理(2)理论研究(3)临床实践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

1、形神合一论的主要内容。(形神的概念和形神的关系)

神的含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基本范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过程。形的含义:

(1)存在于自然界中 的一切有形实体(2)人的形体,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脏腑经络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以及循行于脏腑之内的精微物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

二者关系:(1)形为神之质

神本于形而生、神依附形而存(2)神为形之主(3)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2、心主神明论的主要内容。

心主神明论是中医学用藏象学说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律的学说。所谓神明者,“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合成申明。心主神明的“神”与“神为形之主”的“神”是一致的。次“神”藏于心,又称“心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统一在“心神”之下的。

(1)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2)心神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活动(3)心神统领魂魄、兼赅志意(4)“心神说”与“脑神说”

3、心神感知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感知活动是在心神主导下进行的。《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任物功能指心能符合、反映客观事物,担任与外界事物接触,并从外界获得信息的功能。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类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藏象之心才能成为感知客观事物的处所。目、耳、鼻、舌、身等五官,是五种重要的感觉器官,据此可以把感觉分为视、听、嗅、触、味、机体觉五种,目、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作用并经由心神的统合作用进而产生知觉。

4、五脏神志论的主要内容。

神志,在中医学中又称申明、精神,亦属于神的范畴。五脏神志论主要是从神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来论述的,包括五神与五脏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志与五脏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神志活动过程中心的主导作用:心神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心神主导意识思维活动。

5、“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分别具有怎样的心理特征?

阴阳五态人:(1)太阴之人:贪而不仁,表明谦虚,假装正经,内心险恶,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2)少阴之人:喜贪小利,暗藏贼心,幸灾乐祸,好搞破坏来伤害人,见到他人有了荣誉反而感到气愤,心怀妒忌,对人毫无恩情。(3)太阳之人:生活中处处表现自己,而扬扬自得,好说大话但并没有能力,言过其实,好高骛远,作风草率,不顾是非,常常意气用事,过于自信,虽然遭到失败,也不知悔改。(4)少阳之人:做事精审,很有自尊心,稍有小小的政治地位,就过高地自我宣传,善于对外交际,不愿意默默无闻、埋头苦干。(5)阴阳和平之人:生活安静自处,不介意个人名利,心境安定而无所畏惧,寡欲而无过分的喜悦,顺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与世无争,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地位虽高却很谦虚,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压服的方法来制裁别人,具有极好的治理才能。

阴阳二十五人:(1)木形之人:雍容柔美,是最主要特征。在此类型中,又有4种特殊表现形式:大角之人,逶迤而美长;左角之人,随和而顺从;钛角之人,努力而进取;判角之人,刚直不阿。(2)火形之人:讲求实效,对事物认识非常深刻是最主要特征,质徵之人,光明正大而明白事理;少徵之人,多疑;右徵之人,勇猛而不甘落后;质判之人,乐观而无忧。(3)土形之人:诚恳而忠厚是最主要特征,大宫之人,平和而柔顺;加宫之人,神情喜悦快活;少官之人,做事圆滑灵活;左宫之人,非常有主见。(4)金形之人:峭薄寡恩是主要特征,钛商之人,廉明自重;右商之人,英俊潇洒;大商之人,善于明察是非;少商之人,威严而庄重。(5)水形之人:人格卑下是主要特征。大羽之人,神情洋洋自得;少羽之人,心情经常郁闷不舒畅;中羽之人,性情文静;桎羽之人,行为举止安定。

6、什么是气机?异常情志刺激分别对人体气机产生怎样的影响?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表现形式为升降出入。气机是脏腑红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即脏腑功能活动表现的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7、中医心理学认为影响睡眠的因素有那些?

年龄、体质、脏腑气血盛衰,生活习惯

8、中医心理学认为影响发梦的因素有那些?

(1)中医心理学认为人体的阴阳盛衰变化影响到梦。梦的多少与睡眠的深浅有关,而睡眠的深浅又受到卫气运行的影响。卫气行于厥阴时,睡眠比较浅,形成的梦境机会比较多;卫气行于太阴时,睡眠比较深,形成梦的机会比较少。(2)脏腑因素。梦与心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心肝的阴血亏损而神魂异常,就会形成梦。化源不足,心肝血虚而梦自生,这又牵涉得到脾胃。(3)正邪因素。五脏气虚,气血逆乱,使人出现力气、迷乱的梦境。五脏失常而收到邪气干扰,邪气影响五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梦境。邪气侵袭其他的部位,也会出现不同的梦境。

9、如何理解“心主神明”论和“脑主神明”论?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

1、中医心理疾病的主要病因。

中医心理疾病是指情志刺激或躯体病变等因素导致人体形与神失调,又以神智失常为主的一类疾病。病因有:体质因素,人格因素,内伤七情,社会因素及其他致病因素

2、何谓内伤七情?七情致病的主要特点。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由于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有关脏腑的气机、阴阳气血而发病,病自内生,故称为“内伤七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转归

3、中医心理疾病的主要病机。

气机紊乱(核心病机),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瘀,神志失常

4、中医的“”对于现代心理临床工作有哪些启示?

(1)坚持“四诊合参”才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类型等做出大致正确的评估(2)在运用心理诊法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心理反应,既有利于医生能更好的掌握施用诊法,也有利对患者产生积极有益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诊治效果(3)医生诊疾时,首先要关心体贴病者,和蔼慈祥,让患者获得寄托依靠与希望,从而有助于患者形成有益诊治的心理。

5、中医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1)心理疾病治疗的共同原则:调谐阴阳,调节气血,心身同治,疏导情志(2)三因制宜,人为中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3)标本相得,精神志意进治

第四章 中医心身疾病的常用疗法

1、何为“意疗”?“意疗”包括哪些中医心理治疗方法?

意料,也就是中医的心理疗法,又称心疗或非针药疗法。是指不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有形的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促进或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

“意疗”方法:顺情从欲法,开导解惑法、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志意以绳

2、情志相胜疗法、开导解惑疗法、顺情从欲疗法、移精变气疗法、暗示诱导疗法的概念、原理、实施及注意事项。

(1)情志相胜法是指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方法:假定致病的消极情绪为A,根据“五行生克关系”选择“相胜”的积极情绪为B,那么如何引发B,其方法并无定则,可依据具体情况来设计。注意事项:在采用具体方式时,不能不择手段,不能违背伦理守则

(2)开导解惑疗法:也称语言疏导法,是医生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与患者交谈,使之明了与疾病有关的道理,以及自己所能做的努力,主动消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疗法。原理是说离开到、同情安慰,改变患者的病态心理环境。方法:擒——“告之以其败”,纵——“语之以其善”,切入——“导之以其所便”,突破——“开之以其苦”。注意事项:首先,语言态度要体现平等相待的原则,以理服人,多鼓励少批评;其次,语言的内容要符合逻辑,用于要恰当,表达要力求清楚、中听入耳、扣人心弦,以达到共鸣的效果;最后,语言表达要讲究技巧,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强调针对性,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顺情从欲疗法:也称顺意疗法或顺志疗法,指顺从患者的意念、轻语,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以释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治疗方法。原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人的基本欲望是生而具有的。方法:心理反佐法,顺法、倾听法、支持法。注意事项:医生要有分析的对待人们心理上的欲望,判断它的合理可行性,合理可行的,可以顺从,其他的则应当采用说服、引导、教育等方法进行处理。

(4)移精变气疗法: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患者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即通过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原理是在“形神合一”的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治神以动其形”产生积极的心理治疗效应。方法:精神转移,精神引导法。

(5)暗示诱导疗法: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心理疗法。原理:暗示是通过人的意识发生作用的。方法:语言暗示,借物暗示。注意事项:应用借物暗示时必须认清病情,谨慎从事,不能让患者看出任何破绽。

3、你对《灵枢·师传》中“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段论述是怎样理解的?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告诉患者什么情况下病情会恶化,怎样与医生合作使病情好转,引导患者掌握对治病有利的做法,开导患者解除心中苦闷。也就是说,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配合医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4、请结合你所学的中医学和心理学知识,阐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该句话说的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患者为本,医生为标,若患者和医生二者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可以收到桴鼓相应,事半功倍的效果。告诫我们,医生在使用言语开导法之前,必须细细斟酌,三思而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患者要对医生有足够的信任,方能听其言,遵其言而行之。其实,治疗疾病,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配合。

5、何谓“习以平惊”?有哪两种解释?

习以平惊法就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有害的刺激因素,提高其生硬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

习以平惊法类似于西方心理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诱导患者慢慢的暴露在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6、音乐的五行归类及音乐处方的组成规律。

(1)土乐:以宫调为基本,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宫音入脾(2)金乐:以商调为基本,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商音入脾(3)木月:以角调为基本,风格悠扬,生机勃勃,亲切爽朗,舒畅条达,角音入肝(4)火乐:以徵调为基本,旋律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徵音入心(5)水乐:以羽调为基本,风格青春,凄切哀怨,苍凉柔润,羽音入心。

组成规律:中和之道,情绪调节,其他

7、简述实施音乐疗法的注意事项。

1、音乐治疗应个体化。

2、每次治疗的时间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婴儿不超过10分钟。

3、治疗过程中将音响控制在4~6分贝之间。临床要根据具体情况,以患者最易接受为度。

4、临床应用除了要遵循中医阴阳五行、八纲等辨证施治原则外,尤应注意临床应用实际效果,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使用。

篇2:中医心理学复习

1、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张仲景。

2、最早记载伤口冲洗和消毒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4、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5、中医护理学诊断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护。

6、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7、哪些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9、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10、整体观念:即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十分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有机联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14、辨证施护: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15、同病异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或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几种不同的证候,证候不同,疾病的本质特点就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16、异病同护:不同的疾病在某一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相同的证候,证候相同则疾病的本质特点也基本类似,因而可以采用相似的护理方法。

17、为什么说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情况下,人体通过内部的调节机能,以适应外界的变化,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就会发生疾病。由于人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因时、因地、因人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原则。

18、简述辨证与施护的关系。辨证就是辨别疾病的证候,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实施护理措施。因此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护理疾病的过程。辨证和施护是诊断和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

19、中医护理如何理解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护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将全身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有机整体性还表现在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诊治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就是根据这些有机的联系来指导疾病的防治及护理,即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从官窍、形体、色脉、神情等外在表现,来了解内脏病变。同样是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进行护理评估,从而提出护理诊断/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采用护理措施,有利于疾病痊愈,身心健康。

第一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能够说明阴阳之间协调平衡关系的是:阴平阳秘。

2、能用阴阳的相互依存来解释的是:阴损及阳。

3、在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中,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4、可用阴阳的对立关系解释的是:寒者热之。

5、按照阴阳学说理论,描述属阳的是无形的。

6、按照阴阳学说理论,描述中属阴的是减退的。

7、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不准确的是:背为阴,腹为阳。

8、关于“阴阳转化”,说法不准确的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9、“阳胜则阴病”是指:阳偏胜的病变,必伤阴液。

10、“阴胜则阳病”是指:阴盛的病变,必须损伤人体的阳气。

11、按五行配属关系,肝胃属于木。

1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13、根据五行的理论,“肝脾不和”属于木乘土。

14、“子盗母气”是指:子脏不足,导致母脏亦虚。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理传变是:木乘土。

16、肝病及肺属于相侮。

17、属相侮关系的是:脾病及肝。

18、引火发元不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19、古代医学家采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不属于金的是:五色之黑。20、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错误的是:火克木。

21、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2、阴阳偏盛的治法包括: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3、对中医学影响最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24、属“母子关系”的是:木和火、水和木、水和金。

25、根据五行归类,哪些征象可作为心病的辨证依据:面见赤色,舌尖红赤。

26、根据五行归类,哪些征象可作为肾病的辨证依据:耳鸣耳聋、牙龄枯槁。

27、应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28、能用阴阳转化的理论来解释的变化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

29、用五行的乘侮规律来说明病理影响的是:脾病及肝、肾病及心、肝病及肺。30、五行相侮关系中描述正确的有:金不中则木侮之;水不足则火侮之。

31、属阴的特性有:抑制;减退;晦暗。

32、属阳的特性有:温热、兴奋、推动。

33、阴阳: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4、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象。

35、阴损及阳: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

36、阴盛则寒:阴盛,多指阴邪致病,或阴邪滞留体内导致功能障碍,表现出一派寒象,故日“阴盛则寒”。

37、阳盛则热:阳盛,多指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亢奋,表现出一一派热象,故日“阳盛则热”。

38、阴虚则热:阴虚则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可出现虚热征象。

39、阳虚则寒:阳虚则寒是由于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液,可出现虚寒征象。

40、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41、相生: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

42、相克: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制止、约束、削弱等作用。

43、相乘: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44、相侮:相侮指反克而为病。

45、阴和阳的特征是什么? 阴和阳的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46、简述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的相关性,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相关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阴阳的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阴阳的可分性,指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47、简述五行生克的规律和次序。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8、五行的相克与相乘有何异同? 相克和相乘的共同点:两者都是相克关系。其不同点: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即相克太过。中医学用前者说明生理现象而后者讲的是病理关系。

49、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阴阳的相互对立;②阴

阳的相互依存;③阴阳的相互消长;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50、举例说明五行学说中的生克规律。按五行生克规律:如肝(木)之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度克制脾(土),而使脾(土)之气偏衰,土衰不能抑制肾(水)则水气偏胜而加剧克制心(火),火气受制而减弱克制肺(金)之力,于是金气旺盛起来,把太过的肝(木)之气克制下去,使其恢复正常。反之,若木气不足,则将受到金的过度克制,同时又因木衰不能制土而引起土气偏亢,土气偏亢则加强抑水而水气偏衰,水衰无以制火而火偏亢,火偏亢则导致金偏衰而不能制木,从而使不及的木气复归于平,以维持其正常调节状态。

第二章 藏象

1、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于脉外,是由脾脏所主。

2、各脏腑中,胆是奇恒之腑。

3、各脏腑中,三焦不是奇恒之腑。

4、心在液为汗。

5、肺在液为涕。

6、脾在液为涎。

7、藏血为肝所主。

8、脾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喜燥恶湿。

9、元气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10、与发育、生殖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11、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12、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机制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13、调节呼吸的脏腑为:肺肾。

14、肺在体为皮毛。

15、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腑是:肺。

16、脑为髓海。

17、血之余为发。

18、骨之余为齿。

19、脾脏其华在唇。

20、血液的运行与肾脏关系不密切。

21、人体水液代谢与胆脏腑无关。

22、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

23、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作用的脏腑是:三焦。

24、为全身阳气之本的是肾阳。

25、肾脏“开窍于耳”。

26、能主二便有脏腑是肾。

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胆。

28、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主要指的是胃。

29、小儿因门迟闭、骨软无力,主要与肾脏有关。30、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肺、脾、肾。

31、“气不足便是寒”是气的温煦作用失常。

32、与宗气运行最密切的脏是心、肺、脾、肝。

33、对津液输布起主宰作用的脏是肾。

34、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来源相同。

35、“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本是气能行津。

36、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为滋润和濡养作用。

37、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脾。

38、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脾。

39、“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津血同源。40、三焦通利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41、营气通过何途径循行于全身十四经脉。

42、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

43、呕吐物不属于津液正常排泄途径。

44、肺脏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

45、汗液、唾液、肠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46、水湿不属于津范畴。

47、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48、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

49、与血液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腑是肾。50、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心气。

51、与气的生成关系不密切的脏是心。

52、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现象,是气的推动作用功能失常。

53、“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54、水谷精气与清气相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55、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56、营气的生理功能为:构成血液。

57、具有司腠理开合等功能的气是卫气。

58、元气依赖于肾精物质而化生。

59、宗气的生成与肺、脾脏有关。60、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6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是:元气。62、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指:宗气。

63、能使血不溢出脉外而在脉中流动的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64、易患外感生疾病,是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所致。65、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为:脾、肾、肺。

66、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为:气、血、精、津液、髓。

67、肝主疏池的生理作用是: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

68、属于五志范围:喜、怒、恐、忧。

69、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脏腑的哪种功能有关:胃之通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

70、六腑主传化物,主要对食物起何种作用:消化、吸收、输送、排泄。71、五脏主要储藏:气血、津液、精气。

72、血液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是:血液充盈、脉道滑利、心阳气充沛。73、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主脉、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74、肺主人一身之气主要体现在:参与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75、肺主行不,是通过何种功能来实现的:肺气宣发、肺主肃降。

76、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呼出浊气、输布津液精微、宣发卫气。77、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吸入清气、输布津液精微、清肃洁净呼吸道。

78、肺气失于宣发,可出现的症状有:呼吸不利、咳嗽、胸闷、鼻塞。79、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的症状有:呼吸短促、喘促、咳痰。

80、关于心的正确叙述是:开挖于舌;在液为汗;心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81、与尿液排泄障碍有关的脏腑有:肾、膀胱。

82、心与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血液生成。83、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可见:尿少、水肿、尿频、小便失禁。84、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的固摄、肾的气化。

85、脾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水谷的吸收水谷精微、转输精微、化生气血。86、脾主运化水液,主要是指脾对不液的:吸收、布散、转输、调节。

87、肝主疏泄在消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协调脾之运化、协调胃之受纳、分泌胆汁。

88、血液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是:营养、滋润。89、肝肾之间生理上的关系又称为:精血同源、肝肾同源。90、哪项不是心的功能所主:神志活动、血液运行、舌的味觉、面部色泽。91、哪项是肺的功能所主:呼吸运动、宗气的生成、皮毛的润泽、鼻的嗅觉。92、脏腑互为表里,正确的是:肾与膀胱、肝与胆。93、心的生理功能有:主血脉、主神志。

94、宗气来源于:肺吸入清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95、脾主升清的功能包括:上升和输布精微物质;维持内脏位置恒定。

96、通过肺主肃除的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的有:清气、津液、水谷精微。97、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98、肺肾关系又称之为:金水相生、肺肾相生。

99、肺肾之间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

100、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与本的关系,其肺为标、肾为本。101、肝与脾的关系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消化、血液循行。

102、肝与肾的藏泄互用关系主要表现在:月经生理、男子排精功能。

103、肝疏泄功能失常,在情绪方面可表现为:心情抑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104、肺与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不足、水液代谢失常。

105、在重理状态下,心与肾之间的动态平衡也称为: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106、心与肝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心肝血虚、心肝火旺。107、六腑总的生理特点是:通、降。

108、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哪些脏腑关系不密切:心、肾。

109、脾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燥湿不济。

110、胆的重理功能有:储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111、有关五脏外华,错误的是:肺在华之皮、肝之华在筋。112、胃的生理功能有:主受纳、腐熟水谷。

113、骨的心理功能有:储藏骨髓、支持形体、主管运动。

114、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115、大肠的生理功能有:传化糟粕;排泄糟粕。116、小肠的生理功能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117、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储存尿液、排泄尿液。

118、髓的心理功能有: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119、奇恒之腑包括:脑、脉、胆。

120、下面关于奇恒之腑的说法,错误的是:均无表里配合和五行配属关系;内藏糟粕。

121、三焦的生理功能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谷。122、参与知液形成的脏主要有:心、肺、脾、肾。

123、临床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大用补气之品,其道理是:气能摄血、气能生血。124、构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津液、营气。

125、营气分布全身,主要通过的途径为:十二正经、任督二脉。126、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推动作用。

127、气的含义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128、气的生成来源有: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气、先天之精气。129、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肾、脾、肺。

130、气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促进津液的生成;推动水液代谢;促进血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脏腑的功能活动。131、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固摄汗液;固摄血液;固摄尿液;固摄精液;固摄唾液。

132、气的分类依据是:分布部位、功能特点、组成成分。

133、宗气的盛衰关系到:津液的布散、血液的运行、呼吸的强弱。134、参与血液运行的脏腑组织有:心、脾、肺、脉、肝。135、与血液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肝、肾、脾、胃。

136、各项属于津液功能的为: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化生血液;滋润和濡养作用。

137、津液的输布主要由何脏腑来完成:三焦、肝、脾、肾、肺。138、参与津液生成的脏腑是:大肠、小肠、胃、脾。139、生成血液的物质主要有:营气、津液、精。140、津液包括:唾液、肠液、胃液、泪液。

141、脏象:脏象又作藏象。藏指隐于体内的脏腑。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一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因此可将其概念定为:是人体内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

142、脏腑:脏腑是人体人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4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

144、精: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储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145、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146、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生化并灌溉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147、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148、元气:元气指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根源于肾,是机体活动的原动力。149、卫气:具有保卫机体作用的气。其行于脉外,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150、宗气: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气称为宗气。

151、脏腑之气:脏腑之气是构成脏腑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52、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化生,故称津血同源。153、血为气之母:说明血对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血能养气和载气。

154、气为血之帅:说明气对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行血及摄血。155、津液: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156、气化: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157、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58、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指脾胃,因脾胃产生水谷精微,进而化生气血,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159、简述心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②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160、简述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是:①肺主气,既主呼吸之气,亦主一身之气;②肺朝百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③肺主行水,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④肺主治节,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⑤肺主宣肃,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向外布散和清肃、下降的功能,为肺气机升降出人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161、简述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有:①脾主运化,使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②脾主生血统血;③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162、简述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如: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节性与生殖等。②肝藏血,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163、简述肾的生理功能。答:肾的生理功能是:①肾藏精,具有储存和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②肾主水液,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③肾主纳气,摄纳吸人之气而调节呼吸;④肾主人体一身之阴阳。164、何谓气机?气的运动方式如何?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方式为升、降、出、人。

165、简述气和津液的关系。①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②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③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④津液是气的载体,津液又可化为气而布散于脏腑。166、何谓津液?简述其生理功能如何。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如胃液、肠液、泪、涕等。其功能有:①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②具有滋润和濡养全身的作用;③可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④有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

167、何谓元气?其生成、分布与功能如何? 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肾精化生,并得脾胃之资助,通过三焦布达周身;具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激发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168、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有哪些?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其二,主宰生命活动。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正常的生命活动。169、“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聚于胸中,称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肺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主一身之气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反之则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出气虚之候。170、怎样理解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①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饮食人胃,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其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而布散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②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通过心肺而运送至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主运化水湿和运化水谷的作用是紧密相联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171、为何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血的物质基础;而饮食水谷的吸收和运化由脾所主,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脾失健运,则气血亏乏。故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72、为何说“肾主生殖”? 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肾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促进胚胎的形成,并维系着胚胎的正常发育。人出生后,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相互滋养,肾的精气逐渐充盛,至青年时期,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

殖功能成熟的物质即天癸,此时男子能产生精液,女子则月经来潮,具备了生殖能力。以后随年龄从中年进入老年,肾精也由充盛而逐渐趋向亏虚,天癸的生成亦随之减少,甚至耗竭,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这充分说明肾精对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生殖繁衍之本,因此说:肾主生殖。

173、为何说“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反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还有脾、肺、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参与,但这些脏腑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只有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这些脏腑才能各自发挥其生理作用,其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由于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故日:肾主水。174、肾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肾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在人整个生命过程中,由于肾精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死的不同生理状态;肾精又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能促进生殖功能的成熟,对人生殖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故有肾主生殖之说。②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通过肾中精气所含的肾阴和肾阳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代谢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③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血,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转化的关系。

175、试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两者来源不同,但却同归于。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补充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两者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所藏的精气。176、如何理解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其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食物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资吸收,把食物残渣糟粕下输大肠的过程。177、为何说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决定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因此人体肌肉壮实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萎废不用。

178、试述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与血的关系。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血脉,肺主气。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在病理上,肺的宣降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证候等。

179、试述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①血液方面: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储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脏腑。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运行。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才能发挥其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而肝所藏的阴血,具有濡养肝体、制约肝阳作用。肝血充足,肝体得养,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疏通,血液不致瘀滞,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进行。②精神神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然主要由心主宰,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愉快。在病理上,主要反映在阴血不足和神志不安两个方面,表现为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之证候。

180、试述肺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①呼吸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人体的呼吸运动,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均匀。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②水液代谢方面: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有气化调节水液的功能,又主开合,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肺肾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呼吸异常、水液代谢失调和阴液亏损等方面,出现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等肺肾两虚之证候。

181、试述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①消化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帮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才能得以发挥正常的作用。②血液方面: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肝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主要表现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182、试述肝与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方面。①精血互生:肝藏血,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②阴液互养:肾阴能滋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在肝阴与肾阴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与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③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之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主要体现在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183、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哪些脏器有关?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关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是脾、胃、小肠、大肠、肝、胆等脏腑功能相互配合而进行的,其中与脾、小肠、胃的关系尤为密切。脾主运化,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肠以分清别浊。浊的部分再传大肠转变为废物排出体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运送全身,发挥营养作用。

184、脾与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有何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中,脾胃产生水谷精微进而生成人体之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若脾胃失健,则水谷不充,气生无源。另脾胃居于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皿富含营养,全身各处,无处不在。血以脾胃为化源,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同时脾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维持正常血行。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与脾关系亦很密切。津液是脾、胃、小肠、大肠等综合作用而生成,其中脾起主导作用。生成后,又经脾的输送,或上至肺而贯于全身,或直接向四周布散全身。

185、试述气和血的生理关系及病理影响。①气能生血: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指营气。所以,临床上气虚生血无能,可致血虚。②气能行血:一是气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二是气有促进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进而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推动血行。总之气行则血行,若气虚、气滞推动障碍或无力,可致血疲;气逆可致出血。③气能摄血:气可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若气不摄血,可见出血之象。④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提供水谷精微。因此,血少可致气虚。⑤血能载气:血为气之载体,血载气以行。所以,临床上大出血病人可见气脱之候。

186、气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如何? ①推动作用:指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二是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等活动;三是推动血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当此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或障碍,皿及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等。②温煦作用:指阳气温煦机体的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二二是温养脏腑等;三是温通血脉和温运血及津液。此功能异常,有余便生火热,不足则为虚寒,并可致脏腑等功能低下及血行瘀滞,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等。③防御作用:指气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邪入侵;二是驱邪外出。此功能异常,可出现易于感邪或患病难愈等。④同摄作用:指气有固护人体液态物质,使其不无故丢失的作用。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固摄血液;二是固摄汗、尿、唾液等;三是固摄精液。此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自汗、多尿、流涎及遗精等。⑤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其功能异常,可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汗、尿等的排泄。187、试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详述血液的运行与哪些脏相关?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运行于周身的作用,是血行的最重要动力,其中心环节为心气。若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致瘀血。肺朝百脉,指肺有助心行血,促进和调节血液运行的作用。若肺气不足,助心无力,可使血行迟缓。脾主统血,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固摄无力,则会出血。肝主疏泄,气机阻滞,可致疲血。肝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若肝不藏血,可见出血。总之,心、肺及肝的疏泄作用体现为推动机制,脾及肝的藏血功能体现为固摄机制。推动与固摄力量协调平衡,维持正常血行。

第三章 经络

1、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是:十二正经。

2、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手足、阴阳、脏腑。

3、十三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头面部。

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5、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是:阴跷与阳跷脉。

6、手厥阴经联系的脏腑是:心包。

7、手太阳经联系的脏是小肠。

8、十四正经是指十二经脉加:任脉、督脉。

9、足少阳经联系的腑腑是:胆。

10、阳气最旺盛的经脉是:太阳。

11、与手太阴经相表里的是:手阳明。

12、与手太阳经相表里的是:手厥阴。

13、与足少阴经相表里的是:足太阳。

14、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足厥阴。

15、“阴脉之海”指的是:任脉。

16、“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冲脉。

17、经络系统的组成是: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18、手三阴经的走向为:胸走手。

19、足三阳经的走向为:头走足。20、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为:手走头。

21、经络系统的构成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别络、经筋、皮部。

22、经脉包括: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24、经脉的组成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25、奇经与正经的区别有:没有与脏腑络属关系;彼此无交往、流注关系;没有表里配合;奇经无手足之分。

26、与女子的经、孕功能关系密切的是:任脉、冲脉、带脉。

27、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8、十五别络:从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路,共十五条,称十五别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29、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些:经络循行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具有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肢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30、试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31、试述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阐释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中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指导临床各科的基础理论之一。(1)阐释病理变化: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功能。其一,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达里,或由里达表;其二,脏腑所生的病证可沿着经络的通路反应到体表。五官九窍与内脏的关系以经络为媒介,一旦经络受病,则该经络所过或所主的器官也必然会发生病变。四肢筋骨皮肉皆必须依靠经气为养,所以经络受病的结果,其所过的四肢部位的筋、骨、皮、肉也必然出现病变。(2)指导病症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可用于疾病的诊断。(3)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还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激发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4)指导预防保健:可以用调整经络的方法来预防疾病,如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治病之术,古今把足三里作为防病治病的保健强壮穴等。

第四章 病因病机

1、六淫中最易伤人阳气的是:寒湿。

2、瘀血疼痛和特点:刺痛。

3、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邪正盛衰。

4、具有“善行”特点的病邪是:风。

5、燥邪最易伤肺。

6、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为:气陷。

7、哪种病邪致病易引起病程长或反复发作:湿。

8、导致“疏泄功能失常,胆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情是怒。

9、符合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是:刺痛。

10、阴盛格阳表现为:假热。

11、病因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病因阴阳失调。

12、你认为痰与饮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哪一川:浓度较大较黏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正气不足,邪易侵犯人体。

14、先阴虚内热继而畏寒肢冷便溏属于:阴损及阳。

15、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6、风邪的特点:其性开泄。

17、寒气收引是指: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18、久卧和劳力过度都会损伤:气。

19、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生风动血。

20、症见发热,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者为何邪致病:暑湿之邪。

21、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影响脾。

22、外感何种病邪,可引起干咳少痰,或痰液难咯,或痰中带血:燥邪。

23、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湿邪。

24、劳神过度主要损伤:心脾。

25、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26、“实”的病机概念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27、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易耗伤津液。

28、哪项属于火毒为患:水火烫伤。

29、气滞病机,主要是指: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经络功能障碍。30、“邪气盛则实”中的“实”是指:邪气亢盛而致的实证。

31、“精气夺则虚”中的“虚”是指:指正气不足而出现的虚证。

32、哪项不属于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

33、阴阳失调的概念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

34、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制为:阴盛格阳。

35、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36、病人因生气后,觉胸胁痞满,恶心呕吐,暖气不舒,其证属:肝气犯胃。

37、眩晕,面色白,唇白不华,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劳累即发,舌质淡,脉细弱,辨证为:气血不足。

38、气闭病机,主要是指:气出入异常,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9、心血瘀阻所致心悸的临床表现是:心悸不安,阵发心痛,唇甲青紫。40、关于形成血虚的原因,不确切的是劳倦内伤。

41、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指:咳嗽,气喘。

42、狂症的原因是:痰火。

43、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心悸。

44、热极生风的病理表现,主要是:痉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等。

45、邪正盛衰何种情况,致使病势迅速恶化:邪盛正虚。

46、气血虚的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崩漏,舌淡脉细弱。

47、发热、胸痛、咳喘,痰稠而黄,鼻煽气促,病机是: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48、胁胀痛,善太息易怒,是由于肝郁。

49、症见恶寒、头身疼痛,肢体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多由于感受寒邪。50、有关饮食所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过食辛燥可损伤脾胃阳气。

51、湿性凝滞主要表现在:症状黏滞;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52、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有哪些:阴阳偏胜;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53、气机升降失调包括哪几种:气逆、气滞、气闭、气脱。

54、暑湿夹杂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烦渴。

55、易损伤脾胃的主要致病因素有:过饱、寒邪、湿邪。

56、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多暑病;冬多寒病;长夏多湿病。

57、七情对气机的影响正确的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

58、形成瘀血的原则有:气滞致瘀;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59、燥邪耗伤津液可致:口鼻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60、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肺;脾;肾。61、饮溢肌肤可见:肌肤水肿;多汗;身痛而重。

62、引起疾病的常见病因是:六淫;七情;饮食劳倦。63、以下属外感病历的是:六淫;疠气。

64、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65、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发为情志病;病情变化与情志有关。

66、过度安逸可致:化生气血减少;气血运行不畅;血液运行缓慢。67、哪种不属情志变化:志;意;自愿。

68、六淫致病有哪些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69、寒邪的致病性质和特点:寒凉、凝滞、收引的基本特性;易伤阳气;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70、瘀血的病证特点:肿块;发绀;出血;脉涩或结代。71、痰饮和瘀血属于:病理性产物;致病因素。

72、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疫气不同,发病各异;有一定的发生与流行条件。

73、水湿痰饮致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是:咳吐痰涎;水肿胀满;肠鸣矢气。74、既属于病理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的是:水湿痰饮;瘀血。75、与痹证有关的外邪是:风邪;寒邪;湿邪。

76、阴阳格拒: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极盛,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阴的病理变化。77、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冲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78、亡阴:是指机体内阴液突然大量地丧失,从而导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79、气机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可以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五个方面。

80、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

81、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82、简述痰饮的形成,致病特点。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多种因素导致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痰饮的致病特点:(1)与湿邪类似,易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停留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见症。(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神明:可见心悸、神昏、癫狂等。(5)多见滑腻舌苔。

83、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长者,首领的意思,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首要致病因素,其余五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致病,即风常为外感致病的先导。84、何为病机?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有哪些?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临床上疾病种类繁多,表现错综复杂,虽各自有其病理机制,但整体来说,离不开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和气机失常等基本规律。

85、何谓疠气?其致病特点如何?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传染性的病邪,其致病特点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剧,病情危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86、简述七情与五脏的关系。肝主怒,过怒则伤肝;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主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恐主惊,过惊过恐则伤肾。87、如何理解“怒则气上”? 气上指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大怒伤肝,则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出现胸胁胀满,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甚则肝血失藏,血随气升而出现昏厥、呕血等症。

88、何谓亡阴、亡阳?试述其病机主症和治法。亡阴、亡阳的概念:是指机体内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丧失,从而导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1)亡阴症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身热肢暖、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舌质红干,脉急数无力,系阴液将竭所致,治以救阴固脱。(2)亡阳症见:大汗淋漓、冷而清稀、身凉、畏寒、四肢厥冷、神疲倦卧、口淡不渴、舌质淡润、脉微欲绝,系阳气欲脱所致,治以回阳救逆。89、七情内伤对脏腑气机有何影响?请具体阐述。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上常见头痛头胀,面红耳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2)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平静、舒畅。但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3)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消耗,意志消沉抑郁,从而出现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委靡不振等症。(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上出现二便失禁,甚至昏厥、遗精等症状。(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吓,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临床出现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从而出现脘腹胀满,纳呆、大便溏泻等症状。90、案例分析。某病人,女,30岁,于2天前因夏日贪凉引起感冒。现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黏,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恶心欲呕,饮食不振,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中医诊断为感冒,暑湿证。试从病因病机对该病人的证候进行分析。本病起因为外感暑湿。因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挟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暑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暑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暑湿中阻,则见恶心欲呕吐、食欲不振;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挟湿之证。

第五章 四诊

1、气味不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

2、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不包括:皮肤。

3、痿软舌的成因多为:气血惧败。

4、面色青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寒凝。

5、热极生风能导致舌体颤动。

6、小儿指纹紫红多见于里热证。

7、舌质淡白震颤多见于:血虚生风。

8、肝气郁结不会出现裂纹舌。

9、舌边红赤多见:肝胆热盛。

10、苔质的润燥反映的是:津液之存亡。

11、舌淡胖嫩,苔滑多为:阳虚寒湿。

12、滑脉有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13、肝郁化火多见:弦数脉。

14、两颧潮红者多属于:阴虚火旺。

15、营分热盛可见:舌红绛。

16、心火上炎多见:舌尖红赤。

17、淡白舌主病多为:虚证寒证。

18、舌苔光剥,舌面光滑如镜属于镜面舌。

19、舌苔厚腻而黄者,多主湿热内蕴。20、寒湿内停不属于燥苔的主病。

21、黄苔主病多为里证热证。

22、与脉象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心:

23、小儿头形过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肾精不足。

24、痿软属于观察舌态的内容。

25、阴虚便秘的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26、实脉可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27、腻苔的特征是: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

28、吐舌的特征为舌伸出,久不回缩。

29、舌苔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病情好转。

30、患者咳嗽日久,气短而喘,动则更甚,痰多稀白,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脉细弱,证属肺脾气虚。

31、脾胃在舌上分属部位是:舌中。

32、咳嗽阵发,连声不绝,咳嗽终止时有一声深吸气声,如鹭鸶叫,这是百日咳。

33、病人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应诊为:风热犯肺。

34、少气懒言不是神乱的临床表现。

35、肝胆病、痛证、痰饮证常见的脉象是:弦脉。

36、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颜色青紫。

37、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38、望舌不属于望五官的范畴。

39、芒刺不属病理舌态。

40、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为盗汗。

41、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为:促脉。

42、神气衰败之象:失神。

43、灰苔主里热甚,里寒甚。

44、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为郑声。

45、迟脉主寒证。

46、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为:滑脉。

47、望动态的要点应除外头颈外形。

48、肾的病变部们理:舌根。

49、舌面卷缩不是望舌的注意事项。

50、舌色淡红、舌体柔软、舌苔薄白均可见于正常人。

51、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52、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53、突见片状脱发多见于:血虚生风、痰瘀阻滞;气血不荣。

54、腐苔常见于食滞、痰浊。

55、黑苔主:里热极;里寒极。

56、不在经行期间,不规则阴道流血,无痛无块常见于:中气下陷、冲任虚损、脾不统血。

57、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损伤。

58、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

59、小儿指纹色青的主病有:疼痛;惊风。

60、病理苔色有哪几种:白苔;黄苔;灰苔;黑苔。

61、小儿指纹观察主要包括:浮沉、色泽、部位、淡滞。

62、青紫舌的形成原因多为:阴寒内盛,阳气不宣;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63、淡白舌的主病: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阳虚寒证。64、形成红绛舌的主要因素有:邪热亢盛,气血沸涌;热入营血,耗伤营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65、腻苔的主病为:痰饮、湿浊内蕴、湿温。

66、可使舌苔染成黄色、黑色的因素多是:橄榄、乌梅、黄连、枇杷。

67、失神的表现有: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座倒神昏,手撒遗尿;言语不清,瞳神呆滞。

68、少神的临床表现有:动作迟缓;精神倦怠。

69、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者,多属:胃有积热;胃腑血癖;肝火犯胃。70、咯血多见于:肺阴亏虚;热毒蕴肺;肝火犯肺。

71、郑声: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脱之证。7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73、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74、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博在60次以下):主寒证。75、诊法: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76、促、结、代脉有何异同:促、结、代脉都是属于节律不整而有歇止的脉象,这是三者的共同之处。但结脉、促脉都是不规则的问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则是有规律的间歇,歇止时间较长,这是促、结脉与代脉的不同之处。结脉与促脉虽然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迟而歇止,促脉则数而歇止,这又是结、促脉的异同点。

77、试述斑与疹的区别?有何临床意义? 斑疹多系血分受邪而致的皮肤改变。斑与疹不同,“斑“形如锦纹,点大成片,散见于皮肤下,色红或暗紫;“疹”形小如粟粒,高出皮肤,抚之碍手,色红或淡红。斑疹可见于温热病和内伤杂病。温热病见之,系因邪热郁于肺胃不得外泄,内迫营血,外发肌肤所致,内伤发斑,或为脏腑蕴热,迫血妄行,或因气虚不摄,血溢肌肤。一般而言,斑较疹为重,若斑疹同见,则系邪盛病重之征。

78、何谓望小儿示(食)指脉络?有何临床意义?(1)望小儿示(食)指络脉:是通过观察小儿示指内侧络脉的形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古称“望小儿指纹”,此法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2)小儿正常示指络脉,隐隐显露,色淡红略紫。病变时应根据其出现部位、颜色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察知病邪的性质和深浅,判断气血阴阳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吉凶等。79、简述正常舌象的特征。正常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

80、简述淡白舌的特征及意义。淡白舌为舌色红少白多,色泽浅淡,多为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使血不盈舌,舌失所养而致。

81、红舌、绛舌各有何特点? 红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多由热邪炽盛,迫动血行,舌之血脉充盈所致;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主瘀。82、形成脉象的原理及诊脉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脉象与心脏活动密切相关,因心主血脉,心脏将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搏。而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统血,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故脉象的形成与各脏腑有密切关系。所以,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83、试述五色丰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①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所致;②黄色:主虚证、湿证,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脾虚湿蕴有关;③赤色:主热证,为血液充盈于脉络所致;④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⑤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和寒证,是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或水饮停留所致。

84、病案分析。某病人,女,2l岁。因突发腹痛1小时就诊。为搜集病史资料,应如何对该病人进行问诊? 1.采集现病史要询问。(1)发病的诱因,有无饮食不慎,有无寒热不调等情况。(2)腹痛的性质,如冷痛、灼痛、胀痛、刺痛、隐痛,疼痛喜按或拒按,是否有放射痛,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有无规律,疼痛加重或缓解的情况。(3)是否有恶寒身蜷、手足不温、烦渴引饮、便结尿赤、神疲气短、形寒肢冷、嗳腐吞酸、厌食、痛窜两胁、痛引少腹、尿血有块等伴随症状。(4)有无呕吐、腹泻、排便改变等情况。

2、采集相关病史要询问。(1)月经情况,是否能排除妇科疾病。(2)有无阑尾炎、尿路结石等外科疾病史。(3)有无排赤白脓血便、上吐下泻、腹部包块等情况。(4)既往有无类似病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史,有无腹部手术史。是否到医院做过腹部B超、肠镜、钡餐等检查?结果如何?用过什么止痛药物治疗?使用方法如何?是否有效?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第六章 辨证与护理

1、脉服不属于少阳病的症状。

2、亡阴病人出汗,多为热汗。

3、辨证总纲是指:八纲辨证。

4、患者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红目赤,赤躁易怒,脉弦数,证属:肝阳上亢证。

5、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唇舌口鼻咽干燥,证属:燥邪犯肺。

6、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脉缓弱,证属脾气虚。

7、眩晕欲仆,头痛而摇,项强肢麻,肢体震颤,其证属:肝阳化风。

8、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眼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辨证为:肾阴虚。

9、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阳痿,辨证为:肾阳虚。

10、胸痛,潮热,咳痰带血,盗汗者,属:肺阴亏虚。

11、手足震颤,肌肉润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证属:血虚生风。

12、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口鼻咽干燥,或身热恶寒头痛或胸痛咯血,舌红少苔,脉服数或细数,其辨证属于:燥邪犯肺。

13、口舌生疮不是痰迷心窍证的表现。

14、心气虚和心阳虚的共有症状是:心悸气短,活动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

15、汗出耐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证属:亡阴证。

16、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

17、胸中烦热,频频呕吐,腹痛喜暖喜按,大便衡溏为:寒热错杂。

18、腹痛,泄泻秽浊,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其辨证应属大肠湿热。

19、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均可见到的症状是:脘腹痞闷。

20、胁肋胀闷疼痛,善太息,精志抑郁,食欲不佳,可见于何证:肝脾不和。

2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区别是:有汗与无汗。

22、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阵发,喜温喜按,口不渴,证属:太阴病。

23、病人纳少,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弱,证属:脾气虚证。

24、属于阳气虚的辨证要点是:形寒肢冷。

25、心悸气短,动则尤甚,或有自汗面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证属:心气虚证。

26、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

27、大汗淋淳,面色苍白,精神淡漠,手足厥冷,舌淡,脉微欲绝,证属亡阳证。

28、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证属心血瘀阻。

29、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舌淡,脉虚弱,证属:肺气虚。30、风热犯肺与痰热壅肺共同的症状是:咳痰黄稠。

31、哪些叙述是正确的:辨证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诊断疾病的过程;辨病必须与辨证相结合。

32、哪些描述是正确的: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

33、哪些描述准确: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里证可由邪气直接侵入脏腑所致;里证以脏腑证候为主;表证常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

34、关于热证辨证要点的正确说法是:身热、烦躁;口渴、咽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面红目赤。

35、虚证形成的常见原因是:疾病耗损;后天失调;先天不足;精气不足。

36、哪些描述符合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热;口喝喜冷饮;便秘或泄泻热臭。

37、哪项是心血瘀阻证的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脉细涩或结代;舌质紫;面唇紫暗。

38、肺阴虚、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诸证临床共同表现是:阴虚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39、哪几项属于少阴寒化证:畏寒蜷卧;脉沉微;四肢厥冷。40、耳鸣耳聋可见于:肾阳虚;肾阴虚;肾气不固;肾精不足。

41、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42、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43、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44、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45、亡阳: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46、什么是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

47、什么是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人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48、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黏,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49、阳虚证的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50、脾气虚证与脾不统血证、脾气下陷证如何区别? 三者在临床上均有脾气虚证的表现,即脾失健运及气虚证的表现,如食少腹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气不摄血导致的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崩漏下血、月经量多等。脾虚气陷证是因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减弱,脾气不升反降所致,因此除脾气虚证的表现外,还应有脘腹重坠作胀,肛门重坠,甚或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下垂的表现。

51、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1 4岁。5天前不慎受凉后起病,感咽部疼痛,伴恶寒、发热、口干,自服“氨苄青霉素”“维C银翘片”后发热渐退,咽痛减轻。2天前晨起出现眼睑浮肿,水肿来势迅速,1天前逐渐双下肢也出现浮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恢复较易,腰部酸胀疼痛,咽痛,食欲不佳,小便量也减少,大便尚调,发热,微恶寒,遂来就诊。查: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浮滑数。结合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诊断为水肿。

52、请结合病史为该病人辨证分型。阳水——风水相搏证。

53、简述护理要点。(1)观察水肿消长情况,有无胸腔、腹腔、心包积液的表现;有无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有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神志不清、抽搐等高血压脑病的表现。出现上述异常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监测尿量的变化,如经治疗尿量没有恢复正常,反而进一步减少,甚至出现无尿,提示严重的肾实质损害。同时密切监测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浆蛋白、血清电解质等变化。(2)避免着紧身的衣服,卧床休息时宜抬高下肢,增加静脉回流,以减轻水肿。嘱病人经常变换体位,用软垫支撑受压部位,并适当予以按摩。协助病人做好全身皮肤黏膜的清洁,嘱患者注意保护好水肿的皮肤,如清洗时勿过分甩力,避免损伤皮肤,避免撞伤、跌伤等。严重水肿时应避免肌内注射,可采用静脉途径保证药物准确及时的输入。(3)病室宜偏温,保暖防寒,预防外邪侵袭而加重水肿。急性期卧床休息。不要用物理降温,以免寒性收引,闭塞毛孔,使外邪不能从腠理而出。(4)应严格限制水、钠的摄人。饮食宜清淡,外感症状未改善时给予半流质。(5)中药汤剂不宜久煎,宜热服,药后可给热饮料,或盖被安卧,以助汗出解表。长期使用利尿药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氯血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6)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倾听其对疾病的态度,向病人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转归、预后等情况,使其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7)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亲属出现水肿的原因,如何观察水肿的变化,以及如何保护水肿部位的皮肤等,解释限制水钠对水肿消退的重要性,与病人一起讨论制订符合病人治疗要求、而又能为病人接受的饮食计划。

第七章 防治与护理原则

1、脾虚不适合用下法。

2、汗法又称为解表法。

3、治病求本是指: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4、邪实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适用于:单纯祛邪。

5、外感病中的往来热之少阳证适用于和法。

6、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的病证的治法是:汗法。

7、通因通用属于反治法。

8、外感热病,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用于清法。

9、未病先防的准确准义是:在发病前做好预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0、同病异治法不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11、误食毒物病人适用于吐法。

12、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是:补法。

13、和法不属于祛邪。

14、扶正的正确含义不包括: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15、临床运用标本治则时须遵循的原则不包括补益法。

16、和法不适应于邪已入里而阴阳热盛者。

17、虚证出现虚象的治法是:补法。

18、真热假寒证的治疗药物是:寒性药。

19、因病不属于三因制宜。

20、润下不属于清热法治疗作用。

21、三因制宜是指:因地、因时、因人。

22、损其偏盛的方法是:寒因寒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23、哪些证适合用温法:中诊断虚寒;阳衰阴盛;寒凝经脉;亡阳欲脱。

24、属于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5、属于逆治法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6、运用标本治则应遵循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

27、清热法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脏腑热。

28、治护原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

29、未病先防必须从哪些方面入手:增加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30、吐法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尚在胃中;宿食停留胃腕不化;痰涎壅盛,阻塞气道。

31、正治:是指在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逆治法”。

32、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

33、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解表发汗的方药开泄腠理,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4、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5、下法:又称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通过泻下通便,以攻逐实邪,排除积滞而治疗里实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36、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中八法是哪八法?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

37、中医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中医的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相因制宜等。

38、怎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必须通过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人手。

39、试述正治和反治的区别和联系。正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逆治法”。常用的正治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治,是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不一致,表现出一些假象时,采用顺从其假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又称“从治法”。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法是正治法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化,实质仍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方法,因此正治和反治均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40、案例分析题。病人甲,男,35岁。病人于2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左腹疼痛,以左下腹为主。近1月来腹痛绵绵,肠鸣活跃,便溏有黏液,无脓血便,饮冷受凉后明显,无泛酸,无呕吐,神疲乏力,纳差,喜热饮,寐欠安。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病人乙,男,32岁。病人于1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进行手术治疗,近1年来常感腹部刺痛,以夜间为甚,痛处固定。以右下腹为主。曾服多种止痛药无效。痛苦面容,腹部轻压痛,肠鸣音稍弱。查: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涩。两位病人的中医诊断均为:腹痛。请问在护理上述两位病人时,措施相同吗?为什么?并简述护理要点。不同。因为两位病人的证型不同。病人甲为中脏虚寒证,而病人乙为气滞血瘀证。病人甲护理要点为:(1)病室温度应偏高,避免风寒。(2)饮食宜温热、易消化、营养丰富,应少量多餐。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龙眼肉、大枣等。忌生冷、寒凉及肥腻之品。(3)中药汤剂宜温热服,药后宜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4)遵医嘱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病人乙的护理要点为:(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有无出血等。若出现急腹症的临床表现,应立即联系医生,积极救护。并随时注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的变化,做好详细的记录。(2)疼痛严重时应卧床休息,予以腹部热敷,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3)遵医嘱针刺阳陵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以泻法为主。

第八章 方药基础知识

1、四气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2、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寒、凉。

3、五味是指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4、五味的阴阳属性,属于阳的一组是:辛、甘、淡。

5、辛味药物的药用是:行气、活血。

6、甘味药的作用:缓急止痛。

7、与涩味药物作用相似的药物是:酸味。

8、苦味药的作用:通泄、降泄。

9、性味苦寒的药物大多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

10、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11、作用趋向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酸、苦、寒。

12、归经的依据是:脏腑、经络理论。

13、某种药物有安神功效,能治神昏、心悸等病症,该药:归心经。

14、中药配伍七情中,临床用药时宜充分利用的是:相须、相使。

15、中药配伍七情中,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时必须考虑选用的是:相畏、相杀。

16、大黄与芒硝的配伍关系是:相须。

17、配伍关系属相恶的药物是:人参与莱菔子。

18、配伍中属于“十九畏”的药物是:人参与五灵脂。

19、配伍中属于“十八反”的是:芜花与甘草。20、反乌头的药物是:白蔹。

21、中药用量,5岁以上的儿童,一般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

22、呕吐病人服药的方法应是:小量频服。

23、辛湿解表药最主要的功效是:发散风寒。

24、桂枝的功效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经通阳。

25、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理气安胎的药物是:紫苏。

26、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药物是:生姜。

27、既有疏散风寒之功,炒炭又有止血之效的药物是:荆芥。

28、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防风。

29、治疗热毒泻痢,宜选用:白头翁。

30、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共同点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1、功能为疏肝解郁的药物是:紫胡。

32、功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挖的药是:牛黄。

33、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的药物是:威灵仙。

34、活血均是厚朴的功效。

35、茯苓、薏苡仁的功效共同点是:利水渗湿,健脾。

36、功能为温脾止泻的药物是:砂仁。

37、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附子

38、善治尿血的药是:小蓟。

39、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的药物是:牛膝。40、跌打损伤均是化痰药的主治病证。

41、北京参与麦冬都具有的功效是:养肺胃之阴。

42、功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药物是:白茅根。

43、醋制能增强止痛作用的药物是:延胡索。

44、善治湿痰的药是:半夏。

45、治疗心肝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宜首选:酸枣仁。

46、入汤剂宜烊化冲服的药物是:阿胶。

47、治疗脘腹或四脚挛急疼痛,常选用:白芍。

48、益母草尤其善治:妇科瘀血证。

49、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药组是:桑白皮、葶苈子。50、磁石具有的功效是:镇惊安神。

51、杜仲、续断都具有的功效是:补肝肾,安胎。

52、白术与苍术的功效共同点是:燥湿健脾。

53、桑叶具有而菊花不具有的功效是:润肺。

54、紫胡与升麻共同的功效是:升阳举陷。

55、既能祛风止痉,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56、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清肺润燥的药物是:天花粉。

57、牲丹皮和赤芍的共同功效是:清热凉血。

58、具有软坚泻下作用的药物是:芒硝。

59、长于治疗下半身风湿痹痛的药物是:独活。60、治疗鱼骨梗喉,可选用:威灵仙。

61、治疗湿阻中焦,呕吐腹泻宜选用:木瓜。

62、佩兰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下列哪味药物相似藿香。63、止痛不是白豆蔻的功效。64、治疗黄疸应首选菌陈。

65、在补气血的方药中,常加入何药,能鼓舞气血、增强补益肉桂。66、香附的功效是:疏肝理气,调经止痛。67、具有纳气平喘作用的药物是:藿香。

68、妇女断乳时伤食,胸胁脘腹胀痛,用麦芽是因为它能:消食回乳。69、传统认为不能与白及同用的是:乌头。70、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宜首选:地榆。71、治疗外伤出血、癌肿疼痛,宜首选三七。72、虚寒崩漏下血,月经不调,宜道选:艾叶。73、具有消肿生肌作用的药物是:乳香、没药。74、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安神药是:柏子仁。

75、治疗急慢惊风均适宜的平肝熄风药是:羚羊角。76、只入丸散,不入煎剂的药物是:牛黄。77、既能固表止汗,又能安胎的药物是:黄芪。78、既能补肾阳,又能祛风湿的药物是续断。

79、既能杀虫止痒,又能益火助阳的药物是:硫黄。80、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君药。

81、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属于臣药的含义。8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臣药。83、君臣佐使变化不属于方剂的组成变化。

84、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是属于:卧药的含义。

85、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功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

86、散剂的特点是:节省药材。87、便于随证加减不是丸剂。

88、丸剂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病证。

89、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即散剂。90、汤剂的特点不包括不受消化系统影响。

9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消除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纯净药材;便于服务;便于储藏。

92、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93、临床应当避免的七情配伍关系是:相畏;相反。

94、生姜具有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止咳、温肺止哎。95、治疗热痢,可选用:黄苓、黄连、黄柏、金银花、白头翁。96、具有清肝热功效的药物是:夏枯草;龙胆草。97、橘皮主治:脾胃气滞;湿痰咳嗽。

98、莱菔子具有的功效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99、炒炭能止血的药物有:栀子、大黄、荆芥、黄芩。100、甘味药具有的作用是:缓急、补益、和中。

101、葛根的功效是:发表解肮、透发麻疹、生津止渴。102、生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3、苍术的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湿。104、附子可治:亡阳证;寒湿痹痛。

105、功能为化瘀止血的药物有:三

七、蒲黄。

106、功能清泻肺热的药物是:黄芩、地骨皮、石膏。

107、具有润肠通例功效的药物有:火麻仁;苦杏仁;郁李仁;桃仁。108、既可平肝阳,又可息肝风的药物是:羚羊角;天麻;钩藤。

109、中药配伍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减轻毒性;扩大治疗范围;适合复杂病情。

110、七情配伍中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是:相杀、相畏。111、麻黄可用治:风寒表实证;肺气不宣的咳喘;水肿兼有表证。112、栀子具有功效是: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心除烦。113、独活主治:风寒湿痹;外感风寒。

114、茯苓具有的功效是:健脾;安神;利水。

115、鸡内金功能:固精止遗、化坚消石、消食化积。116、川芎具有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17、属于佐药含义的有: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消除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118、属于药味加减的变化是:臣药的加减;佐使病的加减。

119、臣药的含义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

120、关于方剂组方原则的正确叙述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引经药是使药。

121、关于君药的正确叙述有: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用;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中之首;是一个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122、关于佐药的正确叙述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作用小于君、臣药。123、关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有:药味增减变化不包括君药的增减;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药物的配伍变化。

124、既可外用又可内服的剂型有:汤剂;散剂;膏剂;酒剂。

125、四气五味:四气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126、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把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

127、解表药:凡能发散表邪,以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28、清热解毒药:凡能清热解毒,以治疗热毒诸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129、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130、剂型: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需要与药物特点制成一定形态,称为剂型。131、四气有何临床意义? 四气是中药主要性能之一,掌握了药物的四气,就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用于临床。如性温热的药物,多具有温阳、祛寒等作用,一般用于阴证、寒证;寒凉性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一般用于阳证、热证。132、清热药根据其主要性能可分几类?各写出两味代表药物。根据清热药的主要性能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退虚热药五类。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退虚热药如:银柴胡、地骨皮。133、简答理气药的临床应用范围。理气药适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等症。气滞者常见闷、胀、痛等症;气逆者常见呕恶,呃逆或喘息等症。此外,又可用于肝气乘脾,肝脾或肝胃不和,以及脾肺气滞,咳喘纳少等症。

134、止血药分几类?有何适应证?每类各举两味药物。止血药共分四类:(1)凉血止血药,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小蓟、地榆;(2)收敛止血药,用于多种出血证而无外邪及血瘀表现者,如仙鹤草、白及;(3)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于血瘀出血,如三

七、蒲黄;(4)温经止血药,用于虚寒性出血,如艾叶、伏龙肝。135、简答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应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时需注意下列情况,①咳嗽兼咯血者,不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促进出血;②麻疹初期的咳嗽,一般以清宣肺气为主,不宜止咳,尤不宜用温性或带有收敛性质的化痰止咳药,以免助热或影响麻疹的透发。

136、试简答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有何异同。重镇安神药是指金石类药、介壳类质重而具有镇静、安定神志,治疗心火肝阳偏亢之心神不宁的药物。养心安神药是指植物类药为主,具有滋养心肝安神之功,治疗心肝阴血不足,心悸、失眠等的药物。两者皆能安定神志,不同的是,重镇安神药多为治标之品,多用于实证;养心安神药则多兼有补养作用,多用于虚证。

137、夕卜用药使用时其具体的用药形式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外用药具体的用药方法主要有敷贴、涂、熏洗、吹喉、滴鼻、点眼等。

138、什么是君药?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药或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139、佐药的含义有几种,各是什么?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一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140、汤剂的优缺点有哪些? 汤剂优点:吸收快,能迅连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病人。缺点: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于大量生产,亦不便于携带。141、在使用止血药时熟悉药物归经有哪些好处?举例说明。使用止血药应熟悉药物归经,以便针对病位,选择恰当的药物。若肺经损伤咯血、咳血者,则应选用人肺经的止血药,如白及、藕节、白茅根、侧柏叶等;若胃经胃络损伤之吐血、呕血,则应选人胃经的止血药,如三

七、白茅根、血余炭等;若由心、膀胱经疾患引起的尿血,则应选归心、膀胱经的止血药,如白茅根、小蓟、蒲黄等;若大肠经损伤之便血,则应选用归大肠经的止血药,如槐花、地榆、灶心土等;若肝火犯肺的咳血或咯血,则选用归肝经的凉血止血药,如茜草、大蓟、小蓟、槐花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才能事半功倍。

142、开窍药适用于神志昏迷之证,此话对吗?试述其理。开窍药适用于神志昏迷之证之说是不完善的,因此不对。因为神昏有虚、实之分别。实证即闭证,多见口噤,握拳,脉来有力。闭证又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多见面青,肢凉,苔白,脉迟;热闭多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虚证即脱证,多见冷汗、肢凉、脉微欲绝。因而在治疗中,脱证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不宜用开窍药;闭证则可用开窍之品,寒闭者当温开,热闭者当凉开。此外,尚须根据病证的不同,予以适当配伍。如凉开者,宜配伍清热解毒之品;温开者,宜配伍祛寒行气之药。143、案例分析题。某病人,女,45岁。因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前来就诊。中医诊断为头痛,肝阳头痛。治法为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请写出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并分析该方中各药的作用。天麻钩藤饮的组成是: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益母草。其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性味咸平,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功;牛膝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1、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忧伤肺,应采用:以喜胜之。

2、薰洗疗法时药液的温度宜为:40℃-50℃。

3、煎者砂仁时,应后下。

4、秋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

5、脾病患者应忌食:酸味食物。

6、进补的最好时机是:冬至。

7、健脾益胃药宜何时服用:餐前。

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恐伤肾,应采用:以思胜之。

9、夏季起居方面应遵循:晚卧早起。

10、“天人相应”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

1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现的护理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

12、祛风湿药宜用什么送服:黄酒。

13、病室适宜的温度是:18℃-20℃。

14、使住院病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指:怡情快志。

15、具有发散,行气,通经脉,健胃等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

16、蜂蜜,饴糖,山药,大寒属于:甘味食物。

17、某病人泄痢反复发作当采用:酸味食物。

18、鲫鱼属于:甘味食物。

19、沉香宜冲服。

20、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

21、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

22、饮食宜疏利,消导,一般不宜施补的是:实证。

23、因时施食时春季饮食宜清润平淡。

24、冬季气候严寒进食宜:温补。

25、热病后期,患者口苦咽干,慎用禁用的是:温补类食物。

26、病人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当用:温热助阳类食物。

27、适用于各类病症,尤其是恢复期的食物是:平补类食物。

28、能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食物是:虾。

29、春季适宜进食的食物是:百合。

30、病人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咽痛,宜食:芦根。

31、适用于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病证的方法是:汗法。

32、病人脘腹胀满,暖腐吞酸当采用:消食法。

33、指用温热食物振奋阳气,祛除里寒的方法是:温法。

34、病人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当采用:清法。

35、鸭肉食物属于清补的。

36、石膏在煎煮时应先煎。

37、蜂蜜的煎煮时应烊化。

38、琥珀粉在服用时需:冲服。

39、病人突然四肢厥冷,小腹剧痛,服药时间需多次频服。40、消食导滞药宜:餐后服。

4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42、哪种环境比较适宜居住:空气新鲜、通风整洁、居室光线充足、居室安静。

43、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精神内守;情绪平和;豁达乐观。

44、情志的自我调护包括:清净养神;养性修身;怡情快志;平和七情。

45、食物按性质可分为: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

46、常用的饮食调护方法有:消食法、汗法、清法。

47、属于热性食物是:白酒、葱、辣椒、羊肉。

48、冬季适宜的食物是:羊肉;狗肉;胡桃;龙眼肉。

49、平素口苦咽干,易发溃疡,大便秘结,宜进食:苦瓜;莴笋;茶叶;绿豆。50、属于凉性食物是:李子、芒果、柠檬、梨。

51、术后创口久溃不愈不宜进食:猪头、鸡头、蘑菇、芫荽。

52、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是: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53、痔疮患者禁忌的事物是:白酒、葱、大蒜、花椒、烧烤类食物。

54、因人施食中肥胖之人宜食:清淡之食、化痰之物。

55、平和七情包括:思虑有度,以静制动,以宣解郁,慎避惊恐。

56、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方面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57、顺应自然: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和养生方法。

58、慎避外邪:指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和生活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59、情志:是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60、运动养生:是指用传统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国传统的运动锻炼强调练形、练气和练意的协调统一,是具有“形神合一”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61、气功:是我国特有的养生健身术和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疲劳、疾病、衰老进行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保健方法。

62、顺应四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1)气候:外感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气候变化对病人的影响。(2)季节:季节的交替变换也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随之变化,所以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3)昼夜:对于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也必须与之适应。

63、简要回答环境适宜包括哪些方面。(1)自然环境:气候适宜,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2)居室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噪音;通风整洁,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度。

64、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关心体贴;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65、什么是移情易性? 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它处,在护理工作中,主要使指将病人精神的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消除或改变病人的某些不良情绪、习惯或错误意识,使其能恢复正常心态或习惯,以有利于疾病的康复。66、简述饮食调护的定义及意义。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意义:合理的饮食调护,十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对正常人而言,正确和科学的饮食是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67、简述饮食宜忌的原则。①辨证施食;②辨药施食;③因人施食;④因时施食;⑤特殊忌口。68、什么是补法? 补法,即补益法,是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以补气养血,滋阴助阳,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亦称为食补,分为温补(主要适用于阳虚证),清补(主要适用于阴虚证),平补(主要适用于气虚证、血虚证,也通用于其他各类虚证以及正常人养生保健进补)。

69、简述气功的作用原理。气功能起到培养正气,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活跃气机的作用,是一种以改善人体整体功能为目的的自我身心锻炼法。通过调身,调息,调神等方法使机体的“精,气,神”达到和谐统一。

70、什么是形神共养? 人身有“形"有“神”。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养形,主要是指对人们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应以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供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等来实现;所谓养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调养,应以各种方式调节人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以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从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的维持。人不仅应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应重视精神的呵护,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形神共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形体强健、精神充沛、形神兼备的境地。

71、请比较安神类药与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的区别。答:(1)补益类药:应于餐前空腹服用,以利于药物的吸收;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以消导药;外感期间不宜食用此类药;服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品。(2)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病人的病室应保持安静;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做好精神护理,保持平常心态;饮食宜清淡平和,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还应注意服药时,晚饭不宜过饱。

72、案例分析题。病人,女,32岁。因呕吐、胃脘部胀满不适2天就诊。自诉于2天前因赴宴饮食过量,之后感觉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呕吐,呕出物为酸腐食物,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溏薄,酸腐秽臭。舌苔厚腻,脉滑实。诊断为呕吐。(1)请结合病史为该病人辨证分型。饮食停滞证。(2)如何从饮食方面对该病人进行辨证施护:呕吐时不宜止吐,应鼓励病人尽量将胃中积滞之食吐出。吐后不宜立即进食,待胃中感觉舒适,可让其先进流质,食后不吐,再逐渐改进半流质、软食。忌硬固、不易消化之食物。即使病人食欲好也应限制食量,食物以偏温热为宜。可给消导之品,如山植、卜等,以达到消食化滞的目的。

第十章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1、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2、现有经穴数目是:361个。

3、经穴是指:归属于十四经上的穴位。

4、奇穴是指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属于十四经系统。

5、“以痛为穴”指的是:阿是穴。

6、手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胸部疾病。

7、手三阳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疾病。

8、足三阴经上的腧穴主治相同的是:前阴病。

9、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穴,属于:固定标志定位法。

10、横指同身寸法中,以病人何指何处横纹为标准,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中指中节。

11、在骨度分寸法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12、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的腧穴是:太渊。

13、四神聪属于:经外奇穴。

14、胸骨上窝正中的穴位是:天突。

15、取头、面、胸、腹部、上下肢部分腧穴宜采取:仰卧位。

16、取头项、指、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有腧穴应选择的体位是:俯卧位。

17、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平刺的角度应为:15度左右。

18、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痉挛性疾病。

19、关于行针辅助手法正确的一组是:震颤法、弹针法、刮柄法。20、行针的基本手法是:刮柄法;弹针法;摇针法。

21、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毫针进针方法是:提捏进针法。

22、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

23、温和灸属于艾条灸。

24、有关灸法的注意事项,叙述不正确的是:先灸胸腹部,后灸背腰部。

25、不宜用灸疗的病证是:阴虚发热。

26、毫针刺法的针前准备包括:选择针具;选择合适体应;消毒;针前教育。

27、针刺体位选择的原则是:病人舒适、便于医者操作。

28、造成断针的原因有:针身锈蚀;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用力过猛;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

29、晕针的主要原因有:病人虚弱;精神紧张;大汗;大出血;施术手法过重。30、灸法的作用正确的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回阳固脱;保健康复。

31、能用艾灸法治疗的有:寒哮;胃痛;脱肛;遗尿。

32、关于艾灸顺序的陈述正确的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躯干;壮数是先少后多。

33、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有:风寒湿痹;外感头痛;胃痛;毒蛇咬伤。

34、拔罐疗法的禁忌证有:皮肤过敏者;严重心脏病者;孕妇腹痛;长有毛发部位;大血管走行位置。

35、推拿时常用的介质有:红花油;滑石粉;麻油;葱姜水;冬青膏。

36、推拿法操作后护理评价主要有:所选的部位及手法与病证是否对应;体位选择是否合理;按摩皮肤情况;病人的感受。

37、可做日常刮痧工具的有:瓷汤勺;硬币;铜钱;小贝壳。

38、辞痧的正确方向是:由上至下;由内至外。

3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40、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41、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4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撑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两指之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4、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示两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5、平刺:即横刺,也称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进针。

46、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针刺人腧穴得气留针后,将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捏于针尾上点燃后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适宜于艾灸的病证。

47、腧穴的主治作用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疗互为表里的两经病,邻近经穴配合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其主要表现:①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指能够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器官的病症,如眼区各穴均能主治眼科疾病,耳周疾病可以选用耳旁各穴;②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一切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③特殊作用,指针刺某些腧穴时,由于机体的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节作用。此外,有些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48、什么是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为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印堂穴治疗惊风,四缝穴治疗小儿绪疾,所以称为奇穴。又因为这些腧穴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被人发现的,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所以又称为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一般都有明确的位置和固定的名称。

49、试述肺俞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气喘,咳嗽,痰

多,骨蒸,胃脘痛,吐泻,荨麻疹,腰背痛。操作:斜刺0.5寸,可灸。

50、试述外关穴的定位、主治与操作。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疼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O.5~1寸。

51、为什么大椎穴可以退热? 大椎穴属于督脉,而督脉主要行于头项背部,从阴阳的角度看,背属阳,所以督脉属阳主表,大椎穴又为全身诸阳经之会,故督脉能统帅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说。外感热病,其病均在阳经,针刺大椎穴可以激发诸阳经气,通阳解表而退热。

52、合谷穴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合谷穴对头面部的疾病比较擅长?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从手走头。其中有一分支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加上大肠经的络脉和经筋的分布,其联系范围更广。故合谷穴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很擅长。

53、风池穴的定位与主治病证是什么? 定位:位于项后,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治疗病证有:①发热、头痛、鼻塞、颈项强痛等外感表证;②中风、眩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等肝火上亢证;③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故可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疟疾;④瘿气。

54、为什么少泽穴能通乳?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之经脉、经别及络脉皆入于心,手少阴经“伏乳里”,心主血,乳为血化,心血不足或气血郁滞,则可引起乳汁不通。少泽为小肠经之井穴,可通达气血而通乳汁。

55、水沟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于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主治:昏迷,口眼歪斜,小儿惊风,腰脊强痛,癫狂痛。操作:向上斜刺O.3~O.5寸,可灸。

56、命门穴的定位、主治证及操作如何? 定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阳疾,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7、针灸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针灸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二是病人体位的选择,病人在针刺时体位否得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应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三是消毒,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以防感染,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术者手指的消毒。

58、如何选择针刺时病人的体位? 针刺时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及病重者,均应采取卧位。其中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上肢、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59、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哪些?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60、在针刺时,我们根据什么来掌握进针的深度? 针刺时,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一腧穴针刺的深浅度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61、常用的行针手法都有哪些? 有提插法、捻转法、刮柄法、震颤法。

62、灸法包括哪些内容? 灸法的内容有:①艾柱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②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③温针灸。

63、什么是晕针?说明晕针的原因、处置。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其发生常因病人体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或施术手法过重等所致。其处置是:应立即停止施术,使病人平卧休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关元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若病情急重,也可考虑配合现代急救措施。

篇3:中医心理学复习

1中医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特点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理以及精神、情志的生理性描述。如《灵枢·本神》曰: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存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但与西方心理学比较, 中医心理学肯定了心脑功能活动的决定性作用, 如《素问·本病论》曰: “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神失守位, 即神游上丹田 ( 大脑) , 神既失守, 神光不聚。”《素问·脉要精微论》: “头者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还特殊强调了脏腑之间生理功能对心理功能的影响, 如《灵枢·本神》中: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脾藏营, 营舍意。心藏脉, 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肺藏气, 气舍魄。肾藏精, 精舍志,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另外, 《黄帝内经》中把“身”与“心”的关系概括为“形” 与“神”的关系。“形”和“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这对范畴来源于先秦道家的思想体系, 庄子在《知北游》中最先明确提出了“形”与“神”, 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 有伦生于无形, 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 而万物以形相生”[2]。 《淮南子·原道训》提出“夫形者, 生之舍也; 气者, 生之充也; 神者, 生之制也; 一失位, 则三者伤矣”[3]。这些理论强调了宇宙万物是由精气所生, 因此, 形具有第一性, 当人的形体具备了, 精神才能随之产生, 故《灵枢·天年》指出: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为人。”张介宾将此归纳为: “虽神由精气而生, 然后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者, 则又在吾心之神。”[4]即躯体功能与精神心理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当形神合二为一, 才能构成完整健康的生命体。由此可见, 中医理论对人体精神、情志、心理的注重程度。

2脏腑气血变化和心理情志致心身疾病论

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者和医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情志乃“人之常性”, 是人的一种本能冲动或行为, 又是一种社会体验与反映的特定复合状态和感受。当人的情志不舒时, 可以诱发心理情志的异常, 甚至导致患疾, 如《左传·庄公二十年》云: “哀乐失时, 殃咎必至。”[5]《管子·内业》: “忧郁生疾, 疾困乃死。”[6]《吕氏春秋·尽数》更是有记载过度喜怒忧恐哀致疾的病例[7]。《黄帝内经》中把五志 ( 怒、喜、思、 悲、恐) 与五脏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提出“五脏五志说”, 即心理、情志与五脏六腑的气血和功能变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心理情志的失调可导致气血津液的运行紊乱, 进而导致脏腑伤而疾病至,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 “喜怒不节则伤脏, 脏伤则病起于阴。”《素问·生气通天论》: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反之, 外淫贼邪侵扰气血脏腑, 亦可导致相关的心理情志疾患, 出现行为异常, 如 《素问·调经论》: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 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

另外, 各种社会因素, 如社会地位的变迁, 也会引起气血津精液的异常, 进而对人的心身造成消极的影响, 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 精神内伤, 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 虽不伤邪, 皮焦筋屈”“凡未诊病者, 必问尝贵后贱, 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 名曰失精”, 其症“身体曰减, 气虚无精, 病深无气, 洒洒然时惊”。

3心身兼顾的中医诊疗技术

中医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具有鲜明的心理学特色, 如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 “凡诊者, 必知终始, 有知余绪, 切脉问名, 当合男女, 离绝菀结, 忧恐喜怒, 五脏空虚, 血气离守, 工不能知, 何术之语。”强调诊病要全面了解发病的过程、病人婚姻、情感的状况,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五脏失衡、 气血失调。还要通过人形的生理变化推断其心理状况, 如 《灵枢·五变》云: “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 长冲直扬, 其心刚, 刚则多想, 怒则气上逆, 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俞昌在《医门法律·望色论》中亦有: “色者, 神之旗也。 神旺而色旺, 神衰则色衰, 神藏则色藏, 神露则色露。……察色之妙, 全在察神。”[8]说明察神的要义重在人的目光、面部表情和气色。而患者的声音变化亦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其某些心理情志的状态, 吴谦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记录: “喜心所感, 忻散之声; 怒心所感, 正肃之声; 爱心所感, 温和之声。”[9]以上描述的是正常状况, 但情志过激酿病, 这些也是辨病异常的依据。另外, 切脉是辨别心身疾患最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之一,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言: “人恐怖者, 其脉何状? 师曰: 脉形如循丝累累然; 其面白脱色也, ……人愧者, 其脉何类? 师曰: 脉浮而面色乍赤, 恐怖则气随神乱, 脉形如丝而细小无力。”[10]因此, 病家情志心理的变化可通过诊脉而辨别出, 临床不可不察也。

在心身综合治疗方面, 《黄帝内经》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总原则: “人之情, 莫不恶死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无道之人, 恶有不听者乎?”说明“语言开导疗法”是心理治疗的核心。所以, 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基本的素质要求是: 口舌伶俐, 随机应变, 充分领悟人“恶死乐生”的普遍心态, 调动抗病的积极潜能, 达到心身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告之: “性好己者危言见非, 意多忧者慰字云伪, 言信忠者忠告难行, 善疑者深言则意, 此为恶之不同也。高者多任性而禁言勿遵, 贵者多自尊而骄姿悖理, 此交际之不同也。”[11]说明心身疾病涉及到患者个体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影响因素, 而协调好这些方面需要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论及: “病 ( 患者) 为本, 工 ( 医生) 为标, 标本不得, 邪气不服。”吴瑭在《医医病书》中亦言: “详告以病之所由来, 使患者知之, 而不放再犯, 又必细体变风变雅, 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 婉言以开导之, 重言以振惊之, 危言以惊惧之, 必使之心悦诚服, 而后可以奏效如神。”[12]强调了医者应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病因, 告诉患者真实的疾病情况, 同时给予其合理的治疗性意见, 并启发病人的自我心理剖析能力, 改变其消极的心理状态, 逐渐达到治愈心身疾病的目的。而因情志意愿未遂所引发的心身疾病, 应该合理采用“顺从情欲疗法”, 如李渔在《闲情偶寄》写道: “一曰本性酷好之物, 可以当药。二曰其人急需之物, 可以当药。三曰一心钟爱之人, 可以当药。四曰一生未见之物, 可以当药。五曰平时契慕之人, 可以当药。六曰素常乐为之事, 可以当药。七曰生平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 忽而去之, 亦可当药。”[13]这种通过顺从病者的情志、意念和欲望, 适当的满足其相应的心理需求的方法, 魏之琇在《续名医方案》概括为: “投其所好以移之”[14], 即通过投患者当下所好之事物, 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其精神注意力或间接满足其未顺遂之欲望, 令病者脏腑气血阴阳紊乱的状况得以改善, 进而促进其心身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故《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有“移易精神, 变化脏气”之说。此外, 从医者的治疗手段不能拘泥于固有传统理论框架, 应该在不断汲取前人的治疗经验的基础上, 积累广博的知识, 创制富于变化的诊疗方法并总结规律, 用诸于本民族人群心身疾病的临症治疗。

4结语

篇4:中医的心理疗法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他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文挚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这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不过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终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羞耻疗法

篇5:中医妇科复习总结

阴户(四边/产户):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玉门:阴道口及处女膜。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功能: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合阴阳的出入口;娩出胎儿的关口。阴道(子肠)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功能:1.抵御外邪”自洁”作用2.排出月经通道3.阴阳交媾的器官4.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5.反映阴液的盛衰及阴道炎的病位.子门(子户)是子宫颈口的位置,即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有排除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奇恒之府”.女性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冲脉,任脉”起于胞中”,“脉络者,系于肾”。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天癸生理作用:是促进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径,胎孕正常的物质。月经生理定义:月经是指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经色:暗红;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5岁(45-55岁)。正常的经血: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也无特殊气味。经期一般无不适感觉,仅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等。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月经产生机制: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调作用;气血充盛与和调是重要条件。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带下: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专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黏腻液体而言。带下生理现象: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的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称为生理性带下。作用: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带下产生机制:带下的产生是在肾气天葵作用,脾气健运下,受任脉所司,督脉温化,带脉约束,布露于胞宫,润泽阴窍的生理现象。妊娠:受孕的机制和条件:在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脉、胞络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就可以构成胎孕。时机:排卵期。条件:男精壮,女经调。妊娠临床现象: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产育生理: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临产生理现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产褥期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

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特点:血性-浆性-白色。哺乳:产妇分娩后30分钟可开始哺乳,哺乳期限一般为12-18个月,即称哺乳期。

病因:1.淫邪因素:寒热湿2.情志因素:怒思恐3.生活因素:主要指早婚多产,房事不节,饮食失调,劳逸过度,跌扑损伤,调摄适宜等4.体质因素(包括先天因素)是指人的体质强弱而言,及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的盛衰。淫邪情志生活因素都是治病的条件。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病机: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月经常脉:脉多滑利。妊娠脉:六脉多平和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临产脉:又称离经脉,是六脉浮大而滑,即产时则尺脉转急。外治法: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多种外治法的记载,“狼牙汤洗之”,还记载了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月经期前,后3个月不宜施用外治法,妊娠期,新产后宜少采用外治法,特殊需要者除外。孕期禁用剧毒,破气,破血,通利之类的药品。产褥期卫生:寒温适宜,劳逸适度,调节饮食,调和情志,保持清洁。哺乳期卫生:清洁乳房,正确哺乳,保持乳量。

月经病: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如《景岳全书》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在月经的论治过程中,首辩经病,他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如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1-2周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主要机理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月经提前而至。鉴别: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持续数小时或2-7天自行停止。血热证之阳盛实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丹熟地芍熟蒿柏苓)。血热证之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血热证之阴虚血热: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生地玄参地骨麦门阿胶芍)。脾气虚: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芪参术陈皮升柴归甘草)。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菟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五味)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1周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连续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病机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鉴别:早孕:首先排除妊娠可能。证治:血寒证之实寒: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参芎归肉桂芍甘莪丹皮牛)虚寒: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归熟地黄枸,杞子炙甘仲牛肉桂)。肾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血虚:补血填精,益气调经--人参养营汤。气滞: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周期提前7-10天或错后7-14天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病机是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意失常。症型以月经周期或长或短,但经期正常为诊断要点。肾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固阴煎。脾虚: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月经过多:(月水过多)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血量多。鉴别:崩漏:在大量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不能自止。证治:气虚: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术芪生龙骨牡生地芍海螵蛸茜草根续断)。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生地熟地芩柏芍山药续甘草);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加蒲黄、三

七、茜草。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经期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主要机制是精亏血少,冲任气血不足,或寒凝瘀阻,冲任气血不畅,血海满溢不多。病史:注意询问有无失血性疾病和经期,产后感染史,发病前有无使用过避孕药及有无人流;有无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宫腔内冷冻,电凝术史。鉴别:激经:部分妇女在早期妊娠期间仍每月按时少量行经,称为激经。可见于月经规律者,可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有助鉴别。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加紫河车,丹参。血虚:健脾益气,补血调经-滋血汤。血瘀:理气活血,化瘀调经-通瘀煎。血寒: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了7天以上,甚或2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经事延长”。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以经期延长而月经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固冲调经为大法。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艾叶乌贼骨(参芪术炙甘升麻)。虚热: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闭经:女子年满16周岁,但月经从未来潮,或正常月经发生后又闭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原发性闭经:年满16岁,月经从未来潮者。继发性闭经:正常月经发生后出现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生理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进入更年期后,少女初潮后1-2年内,偶尔停闭不行,无其它不适者。隐经:玉门闭锁(处女膜闭锁)或阴道横隔以致经血潴留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气血失调,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由于冲任亏败,源断其流;实者因邪气阻隔冲任,经血不通。证治:肾气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肾阴虚: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肾阳虚: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加归牛。血虚: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加鸡内,鸡血藤。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痰湿阻滞:豁痰除湿,活血通经--丹溪治湿痰方

崩漏: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崩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漏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崩漏之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伴经期延长的鉴别:同: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似崩,经期延长似漏。异:是否有周期性,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应在2周内自然停止,周期缩短一般在7天以上2周以内,崩漏出血无定时,待续出血不能自然停止,周期长短不一。治则: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证治: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去川牛膝。加旱莲草,炒地榆。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脾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术芪煅龙骨山茱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味)。血瘀证:活血祛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期间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呕吐、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者。特点:以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为其临床特征。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相关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治则: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湿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湿热蕴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苡仁败酱草。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归党参。肾气亏损: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绝经期前后诸症”,又称“经断前后诸症”。病机特点:1.肾虚是主要病机—表现为肾阴阳失调2.肾虚导致多脏病理改变3.以肾阴虚居多治则:平调肾中阴阳。肾阴虚:滋肾养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经断复来:妇女自然绝经2年以上,又出现阴道流血者。本病须经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其良性或恶性病变,以指导治疗。气虚型:补气养血,固冲止血--安老汤。阴虚型:滋阴凉血,固冲止血--清血养阴汤。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当归丸。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始见于《内经》:“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病乃湿邪为患。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治则:除湿为主。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术山药芍苍术甘陈皮荆柴车前)。肾阳虚:温肾助阳,涩精止带--内补丸。阴虚夹湿:滋阴养肾,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加苓薏苡。妊娠病:定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也称胎前病。发病机理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易致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等;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帆升降失润,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可致妊娠心烦、妊娠肿胀、胎水肿满等;其三,胞脉系于肾,肾主藏精而关乎生殖,因此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易致胎动不安、滑胎等;其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胎赖血养,若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等。辨证要点:需要了解妊娠月份,胎儿情况,孕妇的全身症状及舌苔,脉象等,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诊断。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通过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确定妊娠为第一要务,同时根据其他证候及检查所见,确定妊娠部位。其次,辨明母病胎病的不同,如因母病而制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疗母病,母病去则胎自安。再次,选方用药须知刻刻顾护胎元。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病而致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病者,应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具体治疗大法有三:补肾,目的在于固胎之本,用药以补肾益阴为主;健脾,目的在于益血之源,用药以健脾养血为主;疏肝,目的在于通调气机,用药以理气清热为主。若胎元异常,胎殒难留,或胎死不下者,则安之无益,宜从速下胎以益母。妊娠期间,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降气药物,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惟须严格掌握剂量,并“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妊娠期用药特点—治病而无损于胎元;慎重选择药物—禁用影响胎元发育之品,慎用可能影响妊娠之药;严格掌握剂量、疗程。妊娠期慎用与禁用药:峻下类—大黄、芒硝、巴豆;逐水类—芫花、甘遂、大戟、商陆、黑白丑;通利类—麝香、牛膝、皂角、王不留行、苡仁、茅根、冬葵子;破瘀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泽兰、益母草、当归尾,干漆、虻虫、蛴螬、水蛭、土鳖虫;有毒类—生附子、生乌头、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蜈蚣、两面针、雄黄;催吐类—常山、藜芦;其他—鸦胆子、九里香、漏芦。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人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辨呕吐物性状:口淡、呕吐清涎—脾胃虚弱;口中淡腻、呕吐痰涎—脾虚痰湿中阻;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肝胃不和;干呕或呕吐血性物—气阴两伤。治疗大法:调气和中,降逆止呕。胃虚:健胃和中,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肺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痰滞: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上述三型都可图呕吐不止,不能进食,而导致阴液亏损,精气耗散,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双目无神,四肢无力,严重者,出现呕吐带血样物,发热口渴,尿少便秘,唇舌干燥,舌红,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等气阴两亏的严重证候(查尿酮体常呈强阳性反应)。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若经治疗无好转,或体温增高达38度以上.心率超过120次/分,或出现黄疸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症,称为“妊娠腹痛”,亦称“胞阻”。病机主要是胞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为实,不荣而痛为虚。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党参。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阿胶艾叶归芎芍干地甘)。气郁舒肝:解郁,止痛安脐--逍遥散加苏梗、陈皮 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腹疼痛、下坠感。主要机理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胎漏、胎动不安的辩证,着眼于4大症:停经后少量阴道出血、下腹痛、腰痛、下坠感。胎漏仅见阴道出血,胎动不安可见二三症并存。诊断:病史:停经史;症状:阴道少量出血,或腰痛、小腹痛,下坠感;妇检:子宫口闭,子宫增大与孕周相符;实验室检查:血、尿 HCG 测定(定性、定量);辅助检查:B超—宫内见孕囊,可有胎心搏动。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去当归;气虚型: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诊断:病史:停经史,可有早孕反应;症状:腰酸,下腹疼痛,小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等;检查:妇检: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合;实验室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进行必要的激素测定;B超:提示宫内妊娠,或孕囊完整,或活胎。安胎以补肾固冲为主。肾虚型: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参术仲续益智阿胶艾菟补骨狗脊);气虚型: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血虚型: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川断、桑寄生;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外伤型: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瘕瘕伤胎型:祛瘀消瘕,固冲安胎--祛瘀消瘕,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

滑胎: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特点:屡孕屡堕。主要机理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或胚胎缺陷,不能成形,故而屡孕屡堕。原则:虚则补之,孕前治疗。再次妊娠应距上次陨堕1年左右,以利恢复健康。一旦妊娠或怀疑有孕,应立即保胎治疗。治疗期应超过以往陨堕的最大时限,且无胎漏,胎动不安征象时,方可停药观察之。肾气亏损型: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气血两虚型: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磐石散

堕胎: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亦称“半产”。特点:胎不成活,自然殒堕。<12周称堕胎,12~28周称小产。>28周而<37周称早产。病机: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终致殒堕离胞而下。可由胎漏胎动不安发展而来,亦可直接发生。诊断:病史:停经史,早孕反应,或胎漏、胎动不安病史,或妊娠期热病史、外伤史。临床表现:阴道流血和腹痛。检查:重点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大开,属胎殒难留,难免流产;子宫小于停经月份,胎堕小产不全,不全流产;子宫接近正常大小,胎堕小产完全,完全流产; B超、血分析、HCG等辅助。治疗原则:下胎益母,必要时配合清宫术或钳刮术尽快排出子宫内容物,以减少出血。胎殒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胎堕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

胎死不下:胎死胞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胎死不下”,亦称“胎死不能出”。死胎稽留宫腔过久,容易发生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危及孕妇生命。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瘀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但两者含义稍有不同,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如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异位妊娠指孕卵位于正常着床部位之外的妊娠,还可包括宫颈妊娠、间质部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因此异位妊娠的名称含义更广。异位妊娠中以输卵管妊娠为最常见。诊断要点1.病史:停经史及早孕反应,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2.临床表现:未破损前可无明显症状。破损者多有停经、下腹痛、不规则,阴道流血三大症状(甚至晕厥)。3.检查:全身/下腹。妇检:未破损前/已破损后。辅查:血-HCG(重要方法)、血分析、B超、诊刮+病理、后穹隆穿刺术、腹腔镜检查术等。未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典型表现:停经后一侧下腹痛,伴阴道流血。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Ⅰ 号方。破损期:腹痛拒按,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Ⅱ号方。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Ⅲ号方。异位妊娠主要是少腹血瘀实证,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非手术治疗的关键:1.及早诊断;2.杀胚。可参考HCG、B超等动态观察疗效。胎水肿满:妊娠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或喘不得卧者,称为“胎水肿满”,亦称“子满”。

妊娠肿胀: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辨证要点:辨水病和气病:病在有形之水,若皮薄,色白光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病在无形之气,皮厚而色不变,随按随起。辨病在脏腑:在脾:四肢面目浮肿,皮薄光亮,伴脾虚证;在肾:面浮肢肿,下肢尤甚,伴肾虚证。症型:脾虚型:健脾除湿,行水消肿。肾虚型: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气滞型:理气行滞,化湿消肿--天仙藤散

妊娠眩晕: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或伴面浮肢肿,甚者昏眩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亦称“子眩”、“子晕”。始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肾阴虚型: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加龟板、牡蛎、石决明。气郁痰滞型:健脾理气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八珍汤。妊娠眩晕往往是妊娠痫证的先兆,要引起重视,一定要量血压。妊娠痫证: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亦称“子痛”。诊断:病史:妊娠中晚期有高血压,水肿或蛋白尿史;症状: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突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须臾醒,醒复发,甚或昏迷不醒;检查:子痫发作前血压可明显升高≥160/110mmHg,蛋白尿≥5g/24h。肝风内动型:养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痰火上扰型: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也称“子晕”。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发病机理: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产褥期:指产妇分娩后,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也称“产褥期”,一般约需6周。临产六字诀:睡,忍痛,慢临盆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病因病机:虚者:阴血暴亡,心神失守实者:瘀血攻心,扰乱心神。血虚气脱: 益气固脱--清魂散。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加当归、川芎

产后血崩: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称为“产后血崩”。本病特点是产后阴道大量出血,特别是新产后2h内出血量达400ml,可引起休克。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崩--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血瘀型:活血祛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产伤型: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 产后腹痛: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者,称为“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病机包括不容则痛,不通则痛。血虚型:养血益气--肠宁汤。血瘀型:温经活血,祛瘀止痛--生化汤(归芎桃仁炮姜炙甘)。热结型: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皮汤。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辨证论治:热型、腹痛、恶露。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银花、黄芩(翘葛柴枳壳归生地红桃甘)。外感证: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加苏叶。血虚证: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血瘀证: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病因病机:冲任失固气血运行失常。气虚型: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乌贼骨。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生地熟地芩柏芍山药续甘草)加煅牡蛎、炒地榆。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归芎桃仁炮姜炙甘)加牡蛎、茜草、三七。

缺乳:哺乳期间,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亦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始见于《诸病源候论》。病机:气血虚弱而致乳汁生化不足;肝郁气滞、痰浊阻滞而致乳络不畅。辨证要点:依据乳汁和乳房的情况辨虚实。虚—乳房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实—乳房胀满而痛,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治疗法则:虚则补之,实则疏之,具体治法:调理气血,通络下乳。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肝郁气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

不孕症: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症”。古称前者为“全不产”,后者为“断绪”。“五不女”,即螺(又作骡)、纹、鼓、角、脉五种。病机:男女奴方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的条件下,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两性相合,便可媾成胎孕,可见不孕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治疗原则:温养肾气,调理气血,辅以心里疏导。不孕症的辨证,主要依据月经的变化、带下病的轻重程度,其次依据全身症状及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以指导治疗。治疗重点是温养肾气,调理气血,使经调病除,则胎孕可成。此外,还须情志舒畅,房事有节,择纲组的候而合阴阳,以利于成孕。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参术苓芍芎炙甘归熟地菟丝鹿角仲川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巴戟天补骨菟丝肉桂附仲术山药芡实参)。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大熟地归芍山萸肉)。肝郁型: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归芍术苓花粉丹香附)。痰湿型: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经验方)。血瘀型: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妇人腹痛: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诊断:病史:生育年龄妇女,曾有生产,流产,宫腔内手术史,或放置宫内节育器;症状:下腹部疼痛,或伴发热,经前或经期加重,体倦易疲劳;阴道肛门坠痛;经前乳房胀痛,经前期有排便痛;腹痛每在劳累,久站或性交后加重;月经频发或经量过多;带下量多,色黄,有臭气;严重者高热寒战;妇检:阴道可见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或肥大,紫蓝,或穹窿触痛明显,或宫颈举痛;子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受限,或黏连固定;宫旁及附件区压痛明显,或扪及片状增厚,或有条索状物,或触及包块等。实验室检查:盆腔炎性疾病者,宫颈或阴道脓性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中见到大量白细胞,或可见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升高,或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其它:B超,盆腔静脉造影术,磁共振。主要机理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肾阳虚衰型: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血虚失荣型: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湿热瘀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寒湿凝滞型: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加金银花,黄芩

症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症,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瘕,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瘤瘕并称。瘕首见于《素问》:“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癥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实验室检查:宫颈活组织检查,阴道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红细胞沉降率,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CA-125等测定,病理检查。病机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症,血结为瘕,以气滞、血瘀、痰湿及毒热为多见。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轻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气滞血瘀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瘙--散聚汤。毒热型:解毒除湿,破瘀消证--银花蕺菜饮。血瘀型:活血破瘀,散结消证--桂枝茯苓丸(桂苓丹桃仁赤芍各等分)。子宫肌瘤(石瘕)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多见于30~50岁妇女。子宫增大超过10—12周妊娠子宫,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或子宫出血不能控制。

子宫脱垂:子宫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又称为“阴脱”、“阴癫”、“阴菌”、“阴挺”、“子宫脱出”等。主要机理是冲任不固,提摄无力。常见的分型有气虚:肾虚。

篇6:中医综合——中药复习材料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腐蚀赘疣

熊胆: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2.5清虚热药

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泻下药

3.1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芒硝:软坚泻下、清热芦荟:泻下、清肝、杀虫

番茄叶:泻下导滞

3.2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3.3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下遂饮、消肿散结

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杀虫疗疮

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蚀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商陆: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四、祛风湿药

4.1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咽

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伸筋草:祛风湿、舒筋活络

4.2 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胆退黄桑枝:祛风通络、利关节

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4.3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五、芳香化湿药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六、利水渗湿药

6.1 利水消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利水渗湿

6.2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清热收涩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通草:清热利水、通气下乳

海金沙:利水通淋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

萆藓:利湿浊、祛风湿

6.3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

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虎杖: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七、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高良姜:温中止痛

八、理气药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痰

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

柿蒂:降气止呃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九、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神曲:消食和胃、解表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十、驱虫药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使君子:杀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癣

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雷丸:杀虫(本品含有蛋白酶,加热60℃左右易于破坏而失效,故不入煎剂)

榧子:杀虫、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十一、止血药

11.1 凉血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散瘀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散瘀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火

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1.2 化瘀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蒲黄:化瘀止血、利尿

11.3 收敛止血药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补虚、消积

紫珠: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棕榈炭:收敛止血

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藕节:收敛止血 11.4 温经止血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灶心土: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十二、活血化瘀药 12.1 活血止痛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12.2 活血调经药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安神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泽兰:活血祛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12.3 活血疗伤药

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骨碎补:活血疗伤、补肾强骨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血竭:活血疗伤、止血生肌

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

12.4 破血消癥药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虻虫:破血逐瘀消癥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斑蝥:破血逐瘀消癥、攻毒散结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3.1化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外用)

皂荚: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散结消肿(外用)

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止痛(外用)

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活血通络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白前:祛痰、降气止咳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尿

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黄药子:消痰软坚、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海浮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瓦楞子:消痰软坚、化瘀散结

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13.2止咳平喘药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降气化痰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止血清肝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菀:润肺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和胃降逆止呕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缩尿

十四、安神药

14.1 重镇安神药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琥珀: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14.2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十五、平肝息风药

15.1平抑肝阳药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

15.2 息风止痉药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清肺热止咳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十六、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止痛、催产

石菖蒲:开窍辟秽、宁神聪耳、化湿和胃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樟脑:开窍辟秽(内服)、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外用)

十七、补虚药

17.1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甘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久服较大剂量生甘草可引起浮肿)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山药: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蜂蜜:补中缓急、润燥、解毒、滑肠通便

17.2补阳药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淫羊藿:温肾壮阳、祛风湿、强筋骨

仙茅:温肾壮阳、祛风湿、强筋骨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疗伤续折、止血安胎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冬虫夏草:益肾助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海狗脊:暖肾壮阳、益精补髓

骨碎补:补肾、活血、止血、续伤

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

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17.3补血药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润肠通便、解毒截疟

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龙眼肉:补益心脾、益血安神

17.4 补阴药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血

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天门冬:清火生津、滋阴润燥

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补肾养肝明目、强筋骨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

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墨旱莲:补肝肾阴、凉血止血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乌须

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十八、收涩药

18.1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敛肺止汗

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18.2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敛肺滋肾、涩精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

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收敛止血、消疮毒(外用)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解毒消肿(外用)、收湿敛疮(外用)

罂粟壳:涩肠止泻、敛肺平喘、止痛

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外)18.3 固精缩尿止带药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止带

芡实:健脾止泻、除湿止带、益肾固精

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经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

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十九、涌吐药

常山:涌吐痰涎、截疟

瓜蒂:涌吐痰食、祛湿退黄

二十、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解毒、杀虫

硫黄:(外)杀虫止痒、(内)壮阳通便

明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蛇床子:燥湿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祛风散寒

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大蒜: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药叛藜芦

甘草: 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 川乌。草乌。附子。

乌头: 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参: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藜芦: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 丁香莫与郁金见朴硝一见便相争 牙硝难合京三棱水银莫与砒霜见 川乌草乌不顺犀狼毒最怕密佗僧 人参最怕五灵脂巴豆性烈最为上 官桂善能调冷气偏与牵牛不顺情 若逢石脂便相欺

上一篇:国际谈判论文下一篇:Silverlight图形:路径标记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