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成功

2024-04-14

复制成功(精选8篇)

篇1:复制成功

复制成功学习优秀

--《实施精品专项工程 打造核心竞争力》读后感

《实施精品专项工程 打造核心竞争力》这篇文章,起初是在公司E网通页面上浏览过的,页面上只是内容概要,表现为兄弟公司的一则新闻稿,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一种了解与观摩,此次有幸拜读了原稿,联系工作实际,感触颇多,反复研读几遍,每读一次的感觉都不一样,思路也逐渐的从模糊到清晰、明朗,随感而发,在此3000字读后感。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千锤百炼是精钢。优秀的机构,必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优秀的员工,必然经历了丰富积累与职场历练。面对这样的优秀机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我的认识是:复制成功,学习优秀。

复制成功的方法

“为什么说成功可以复制?那是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转,大到宇宙,小至一花一果,其实都遵循若干非常简明的规则。只要掌握这些规则,就可以不断加以复制,就像我们儿时玩过的万花筒,创造出缤纷多彩的人生内容。”(摘自唐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关键是复制取得成功的方法。对于河南分公

司来说,“KPI三个零八个百”的运营精品专项工程无疑是成功的,而且成功的非常的完美、彻底,那么河南分公司成功的方法是什么,值得我们探究。

运营“KPI三个零八个百”在系统中其实不是只有河南分公司可

以做到,能做到的公司并不少见,但都没有河南分公司打造的完美与

彻底,河南分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整个工程系统性、完整性的管理。

项目工作的管理是包括策划、组织、激励、追踪、总结。河南分

公司把“KPI三个零八个百”的运营精品专项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在于把项目管理的五个环节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深挖潜力、挑战极限、力求完美、追求卓越”这十六个字,是策划方案的核心,每月对全省各中心支公司运营关键指标进行评比是组织的落实,一次

次“挖潜力、创佳绩、争先进”的竞赛、机构总亲临运营柜台颁奖、部门经理电话指导过程,每周听取汇报,追踪激励着所有参与人员,最后演绎的是对整个工作通过各个途径、渠道进行报道、宣传的文章,同时也把“KPI三个零八个百”的运营精品专项工程推上了成功。整

个工程的管理环环相扣,步步到位。

山西运营是能实现“KPI三个零八个百”工程最早的公司,结果

山西没有河南操作、管理的好,客观的讲,其原因就是我们对整个项

目的认识不足,操作不强、管理不到位。

联系、分析工作实际,对项目工作的管理、对指标的追踪、对机

构的管理这些都是综合管理室的工作职责,可以说目前山西运营综合管理室的工作职能履行不到位。

究其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综合管理室人员工作职责不清晰、定位不完善、技能不成熟、工作经验不足;

2、领导重视不足;

3、科室之间工作职责与定位不清晰。

客观的讲,以上问题都是目前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随

着业务的不断增长,时间的积累,部门在壮大,发展,而在发展中必

定是有许多的问题存在。

我们要正视、面对这种问题,逐步地走向成熟,这是不可逃避、能跳越的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复制成功的方法来缩短

其经历的时间,河南成功操作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复制的。

成功的复制,不是具体措施的复制,是方式、方法、态度的复制,更是思想理念的更新,人总会有疲倦的时候,成功的人会很快调整好,而失败的人则会一直感觉狠疲倦。拳击台上,当你要不行的时候,也

是对手要不行的时候,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是胜利者。

所以也有人说:成功是不断坚持后回头的一瞬间。

学习优秀的方式

成功不是必然的,但也绝对不是偶然的。如果说河南的成功在于

项目管理的好,那么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大家忽视的,就是河南分公

司有一批经过历练的优秀的员工。

那么什么是优秀?我认为是:

积极的工作态度,因为态度决定高度;

对细节的深入把握,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是对工作的执着与坚持;

是经受住工作的历炼、时间的考验;

是一种对工作的从容与自信。

学习优秀的方式,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

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使我们的优

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目前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提升、学习的地方很多,学习优

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综合分析,目前需

要的需要学习掌握以下能力:

(1)角色定位能力——认清自我价值,清晰职业定位;

(2)目标管理能力——把握处世原则,明确奋斗目标;

(3)时间管理能力——学会管理时间,做到关键掌控;

(4)高效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实现左右逢源;

(5)情商管理能力——提升情绪智商,和谐人际关系;

(6)生涯管理能力——理清职业路径,强化生涯管理;

(7)人脉经营能力——经营人脉资源,达到贵人多助;

(8)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健康和谐,保持旺盛精力;

(9)学习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创新,持续发展进步。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这些职业能力呢?

1、向身边优秀的上级、同事、朋友学习。平时工作的时候,需

要时刻在观察领导在做什么,碰到问题的时候,领导是如何思考的,他为什么要这么思考,是如何分配部门内人员的工作的,是如何配合公司的经营设立部门目标的,是如何与总经理、其他部门沟通的,是

如何推进项目工作的。部门内还有其他优秀的同事,我会去观察他是

如何开展工作的,他是如何与领导沟通的,他是如何和同事相处的。

向某一位优秀同事学习他的某一项优点,在这一点上你可能永远也无

法超越他,但是,将身边所有优秀的人的优势通过学习都集中到你一

个人身上,你就超越了身边所有优秀的人。

2、通过协助其他同事工作来熟悉部门、科室各个模块的工作。

工作要求,自己虽然不可能在部门内的各个岗位上进行轮岗,但必须

了解部门内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专业工作之余,通过积极协助其

他同事工作、做部门内别人不喜欢做的工作等方式,逐渐熟悉了部门

工作,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3、利用公司内外资源,提升基础管理能力。通过公司内外的管

理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案能力、发表能

力、课题设定能力、部下指导能力等。

4、提升专业知识,加强学习,善于总结。综合管理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要具备深度、广度和时间度,所需学习、涉历、掌握的知识

要不仅数量要多,而且范围广,而且要深刻、理解透彻。所以不仅要

加强学习,而且要善于总结,不断得从工作实践中吸取经验。

5、构建自己的关系网。在公司内部,与各部门核心人员进行交

流和沟通,通过工作让他们认识、了解和认可自己。这个世界上,除

了知识、技术以外,还有政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所以当你

因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很好但却得不到重用而郁郁寡欢时,先问自己,你具备掌控办公室政治的能力吗?

6、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习惯、情商等软件。如勇于承担责任、工作细致认真、考虑问题全面周到、做事能分清轻重缓急、工作能充

满激情、具备宽广的胸怀、具备改善意识等等。对于知识、能力等冰

山上面的素质,你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对于冰山下面的素质,就只能寻找方法花时间进行修炼了。

复制成功的方法、学习优秀的方式,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需

要我们用尽全力去追求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1年10月30日

篇2:复制成功

——读《高效课堂八讲》有感

无论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安石中学、新时代学校,还是现在就职的明珠学校,对“洋思经验”都是推崇备至,以前的两所学校,尤其新时代学校花了较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学习并强制推行,可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个中原因很多,我作为践行者中的一员,更加明白了成功不可复制。

以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为源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经验让洋思中学连续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优秀率为泰兴市之首。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德育先进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1999年,江苏省教委、泰州市委先后发文号召学习洋思,2002年被评为“中国名校”。更有《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多次刊文介绍洋思经验,无意中形成一大推手,全国各地掀起了学洋思热潮,洋思中学一跃成为全国高效课堂改革的一面大旗,人们张口不离洋思经验,大有当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开口即为“毛主席教导我们„„”之势。

冰心说:“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大家在蜂拥学习的时候若能记起冰心的这句至理名言则不至于盲从的忘了自我,理当明白成功可供借鉴,但不能复制。

刘金玉老师在《高效课堂八讲》第五讲“角色归位:高效课堂的前提”中形象地从教师要学当“毛泽东”、“张艺谋”、“袁伟民”三个角度指导我们老师要把课堂主动归还给学生,以达到叶圣陶老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教育对象的区域性差异、年龄差异、个体素质差异、性格差异以及他们的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下面仅以课堂举手发言差异为例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加以说明。小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常常是全班同学都举手,有的学生还把胳臂伸直,甚至站起来,一定要让老师知道“这道题我会”;到了初中,同学们“腼腆”了许多,上课能有一半同学举手就相当不错,再也看不到小学生那种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场面了;进了高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简直是寥若晨星,大家比赛着——“看谁沉的住气”,通常是老师反复问,班里没人响应,老师只能自问自答。洋思中学的教育对象是初中生,洋思中学规定,学生在课堂上要发言必须举手。在全体洋思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努力探讨、实践下他们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高中生要他举手比登天还难,试问高中老师怎样去当“张艺谋”?又怎样去效仿洋思经验的“以兵教兵”?虽然班级、年级、学校相应制定出台了许多评比机制、激励机制,细到要求班主任从学生座位编排入手,可是学校受办学成本等因素掣肘对高成班率及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却视而不见。此外,个别老师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导致教学中表面放手,实际上处处不放手。课堂仍然是教师“精彩表演”的秀场。他们对所谓的优生倾其所有,完全一副“我的眼里只有你”的姿态,对后进生则“目中无人”,对洋思中学在践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中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论则嗤之以鼻。

篇3:成功连锁的商业化复制

品牌复制 至关重要

连锁的本质就是复制。特别是特许经营, 就是品牌、专有技术、产品、服务、经营模式等不断复制的一个过程。而众多的复制当中, 品牌复制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那品牌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品牌理解成为一个完美无缺而又与众不同的动听故事。完美无缺意味着点点滴滴的细节, 与众不同意味着品牌的差异化, 动听意味着吸引, 具备上述要素的故事才能拨动人的心弦。

品牌是连锁经营的基础和灵魂。像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这样的优秀品牌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能够使其在最大范围内整合社会的生产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客户资源和人力资源, 这是国际著名连锁企业得以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

优秀连锁品牌意味着最终顾客的强大吸引力, 加盟商的品位、实力以及稳定的生意。因此, 作为盟主, 要掌握整个连锁系统的主导权, 要以我为主, 着力塑造品牌形象。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越高, 连锁体系成员的向心力就越大, 归属控制就越容易。

那么, 如何做才能正确地管理和运作品牌, 使之成为我们能够被顾客认可的可复制的优秀品牌呢?

首先, 成功的品牌不仅基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而在产品或服务上能为顾客带来超越满足感的价值。

其次, 这种能让顾客感受到的价值很多时候不能单靠产品及服务所决定, 也不能单凭整合市场沟通活动所传达, 而是通过企业价值链内各环节的活动, 相互协作才能提供给顾客。

这就是以价值为导向的品牌管理, 让顾客及公众人士每听见此品牌, 便联想到有关的价值, 顾客可以轻易地将此品牌与其他品牌区分开来。例如, 每当谈及IBM, 我们即想起可靠性;谈及微软, 即联想起创新及对用户友善的界面操作;谈及哈佛商学院, 即不自觉地将其与成就、身份及回报等价值画上等号。

价值导向的品牌管理亦要求有关品牌的信息, 不能只照顾外部顾客, 必须同时考虑企业内部顾客, 包括员工及参与价值链各环节活动的有关人等, 例如连锁店、运输公司等。

最后,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 品牌是竞争优势之一, 可以使企业持久维持优势。若要达到此效果, 企业不仅要让品牌具有某种价值, 更要让顾客因为此种价值而愿意与品牌建立紧密而长久的关系。换言之, 顾客不但因为获得此一种价值而购买此品牌, 还愿意重复购买, 对品牌具有忠诚度。

标准复制 运营保障

流程的标准化是连锁企业快速复制的运营保障。连锁要进行规模化经营, 实现规模效益, 就必须要协调一致, 统一行动。比如: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理念、统一价格、统一物流配送等等。

要实现统一就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因此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就成为每个连锁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那么连锁企业都包括哪些重要的标准化流程, 如何进行流程管理?

公司所从事的几乎所有活动都包括一个流程。流程是单个或一组活动, 先获取输入, 再向内部或外部用户提供输出。不管公司规模的大小, 它每天都利用成千上万的流程创造产品和服务。

一、业务流程

在连锁企业中, 标准化流程是保障企业进行低成本营运的基本原则, 是配送中心和采购职能部门大规模高效运作的前提, 这与战略目标的惟一化和明确化紧密相关。流程一旦确定下来, 就不宜频繁变化, 多变的流程会导致职责不清和管理混乱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时间等浪费。标准化流程需要具备单一、简单、固定的特征, 它的前提是店铺标准化。

流程的标准化必然需要有标准化的环节, 销售与库存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两个部分。销售标准化是对商品陈列、商品售价、折扣促销等都予以标准化, 通过设立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岗位人员进行集中管理, 而将门店的职能从决策加执行模式转变为单纯的销售执行, 这也是高效率低成本经营的基本要求。库存管理标准化的目的是简化库存管理的程序, 提高门店的运营效率。前提就是将销售管理与库存管理予以分离, 也就是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的进销分离。因为, 对于连锁企业来说, 不可能通过单一门店的库存变化来进行市场的预测, 真正意义上的库存管理必须由“进”方也就是采购中心负责, 以便及时掌握商品的销售状况和趋势, 不断调整商品结构, 应对市场的变化。而门店主要的职能就是销售, 在库存方面的责任仅是实物的临时保管和提供补货信息, 在门店流程标准化程度足够高的时候, 应该逐步推行自动补货模式, 实现流动库存或者零库存, 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管理的成本。

标准化的销售与库存要求实施标准化的品类管理, 品类管理是商品结构管理的最优化方式, 商品结构包括库存成本结构和毛利结构, 大多数情况下的企业赢利模式并非单纯地追求低进价, 而是让顾客感到物有所值, 提高综合竞争优势。综合竞争优势的营造需要对商品结构进行分析, 在目标顾客与商品结构之间寻找最佳的对应点, 通过真正为目标顾客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来获得赢利, 相当多的目标顾客是“因为需要才购买”, 而不仅仅是“因为便宜才购买”, 这样既可以将主要的经营资源 (包括采购资金、物流配送资源和货架空间) 转移到真正能创造销售额和毛利额方面来, 又可以留住目标顾客, 形成持续赢利能力。

品类管理的标准化可以通过建立品类分析、品类评估、商品淘汰和引进的标准化流程使门店的销售管理得到进一步的简化, 从成本结构和毛利结构两方面分析商品在企业中的经营价值, 为采购中心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方向, 确定最佳的单品经营数量和每个品类中单品的分布结构, 将依赖于人的采购转变为以绩效为标准的采购。

仅仅在业务上实现了标准化是不够的, 需要有标准化的结算体系相匹配。结算标准化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专业分工的需要, 结算事实上是采购决策之后的一项执行性的事务工作, 无需特殊的专业技术, 将结算工作从采购中分离出来, 便于发挥采购人员对商品市场的敏捷反应和采购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把采购与结算分开的标准化结算也避免了采购过程中出现不利于企业的暗箱操作, 减少企业的不必要损失。进一步加快运转效率, 改善供应商关系, 实现良性循环。结算与采购分开首先就要实现标准化, 必须形成一种固定的流程, 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否则, 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顾客服务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看上去好像不太需要标准化, 其实不然, 多样化与标准化之间并不矛盾。不规范或劣质的服务甚至比没有服务还要差, 因而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来规范门店的服务执行者。服务标准化就是通过流程和内容的标准化来实现对服务水平的量化考核, 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

现代商业给顾客提供的应当是一种全面细致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商品, 尤其是便利店就更加明显, 因为社区便利性的本质就是“生活助手”, 便利店最大的特点是方便而并非价格, 而且目标顾客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和稳定性, 忠诚顾客群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因而顾客服务必须以此为准则, 通过会员管理模式将顾客服务标准化, 不断提高对顾客的“黏性”, 营造忠诚顾客群, 并且通过会员分析手段掌握消费形态的变化, 提供必要的决策指导。会员管理的方法不只是简单地给会员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更是一种全面的服务渗透。现在很多的便利店都不断增加洗衣、家电维修、照片冲印、报刊服务等非零售类项目, 就是要在服务上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二、管理流程

公司的管理流程也很多, 包括销售、采购、研发、制造、服务、人力资源和财务等各种流程。如何改进这些流程, 使得这些流程更有效率,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流程改进分为五个主要步骤:

第一个是定义核心业务流程。

首先要定义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并且要使之标准化。粗放型管理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家人治的公司, 公司的运作过度地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因此, 企业必须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定义, 形成标准化的文件。如果没有形成文件, 一个过程只能停留在某个人的记忆水平上, 经验教训没有积累和分享, 公司很有可能一遍又一遍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第二个是衡量阶段。

流程改进的第二个阶段是衡量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 将核心流程定义清楚, 形成了标准化的文件。但是流程的好坏和运作情况需要通过测量的结果来检验, 要用量化的方法去测量流程的状况。

第三个是分析。

得出流程运行情况的测量结果后, 应对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 找到影响流程的根本原因, 从而确定流程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第四个是实施改进。

改进的目的是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的利益。改进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 又要满足顾客的利益。改进的结果必须使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改进的性质是创造性的, 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或措施, 使流程获得有益的改变。

只有流程经过定义、测量、分析后, 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改进。许多企业试图在前三个步骤没有完成的状况下就贸然地实施改进, 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成绩, 但过后势必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第五个是控制。

控制就是按照事先规定的控制计划和依据既定的标准对流程进行连续监控, 随时发现和评价偏差, 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 消除偶发性缺陷, 使流程恢复到正常状态。

细节复制 执行宝典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的复制除了建立优秀的品牌和完善的标准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执行力, 特别是关于细节的执行力。

连锁企业的各种操作手册, 既是企业必须遵循的管理制度, 同时也是具体细节的记录和体现, 更是执行力的指导文件。要想把一个复杂的工作执行到位就必须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 把简单化的东西量化, 把量化的因素流程化, 最后把流程化的因素框架化。框架化的目的就是把公司的执行流程进行制度化, 形成书面性的材料, 连锁手册就是把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都用书面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要求对应的人员都来学习, 都来遵守。操作时, 按照流程即可, 这样既可以避免许多浪费, 又可提高员工的效率。以后如果执行类似的任务, 还是按照既定的流程来操作。

连锁手册的精髓就是细节, 例如某些连锁企业规定了擦桌子的方法, 横着擦几下, 竖着擦几下, 要用两块抹布擦, 一块是干的, 一块是湿的, 一天擦几遍。又如某些连锁企业站姿站位的规定, 如何微笑的规定等等无不体现了细节问题。只有这些注重细节的手册推行, 才能使所有员工都能各司其职、各有章法、依照手册规定操作。而即使是新手, 亦能借此手册得以迅速解决操作问题。

文化复制 精神领袖

品牌、标准、执行构建了连锁经营的物质基础, 成功的连锁必须要有企业文化作为精神领袖。各连锁的企业 (店) 之间首先应该将盟主的企业文化全部吸收过去, 然后再按各店所在区域特点进行必要的本土化 (比如肯德基卖中国饭、全聚德推出品牌菜等) , 而不能只取其中的视觉 (VI) 和制度或行为 (BI) 层面部分却丢弃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部分 (MI) 。

因此, 企业必须做到既要“形连”, 更要“神连”。“形连”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连锁, 比较容易学习和复制;而“神连”则是本质上的深层次的连锁, 需要连锁企业认真、刻苦地学习与体会。只有“形连+神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锁。

篇4:复制成功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企业生产及销售产品获得收入的方法。农耕时代,货币媒介尚未出现,以物易物是最早的商业模式。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可以说正是由新的商业模式所推动。企业的生存,有着一些必然的要素:资本、人力、产品、市场、商业模式、技术、贸易等,但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当首推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成功,造就了许多伟大的企业。20世纪最为经典的商业模式,应首推沃尔玛与微软,其所创造的商业模式成就了两个伟大的企业,把人类在创造商业模式方面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让商业社会对人类自身所创造的东西感到恐慌,感到无奈。因此,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认识和研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中国在经历了30年市场经济的短暂繁荣之后。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是一个忽略商业模式的国度。历数许多企业,成功缘于偶然,失败归于模式者比比皆是。

在过去几年里,“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一词被滥用,也被误解了。商业模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我们听到的商业模式有B2B模式、B2C模式、电子市场模式、拍卖模式、反向拍卖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会员费模式、佣金模式、社区模式等,不一而足。在《科学投资》看来,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当人们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在讲3件不同的事情: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比方说收入模式(包括广告收入、注册费、服务费等),向客户提供的价值(在价格上竞争、在质量上竞争),组织架构(自成体系的业务单元、整合的网络能力),交易流程(拍卖、反向拍卖)等,都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联系顾客的方式、定价方式和对交易过程的体验,人们的眼光都集中在企业所能向顾客提供的新价值、新渠道组合和新收入模式等方面。很多人误将这些商业模式的“零部件”,叫作商业模式了。

篇5:成功不可以复制论文

其实,这个题目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人生并不能用“成功”或者“失败”来界定,而且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呢,有什么标准吗?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多数人认为的成功,或者社会多成功和失败的定义无非是金钱和地位的多寡和高低。但真正的内心需求,多少人又静下来想过;在奔跑中、喧嚣中,谁都难以平静下来细细思考。

世俗的社会,大多数人都不能免俗,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凡夫俗子,但为了便于问题的分析,姑且还是用“成功”和“失败”来叙述。

“双11”之后,特别是在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之后,看到大家都在微信朋友圈转发马云的各种言论,包括他的语录、演讲,仿佛他就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救世主”,作为淘宝屌丝创业的“教主”和“偶像”,马云已经成了一种互联网和电商的象征。当然,这些所谓的马云言论是否都是马云说的也不一定,也许,人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借马云之名虚张声势之辈大有人在。这两天又有一个90后“霸道总裁”出现在央视秀自己的成功,想必大家的微信朋友圈已被其刷爆,简直不忍直视,太任性了。

我一直以来对“成功学”不太感冒,一个人的取得的成就不是每天发几条励志的哲理文字或者大打鸡血就可以达成的。但凡一点成绩和成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甚至卧薪尝胆,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所成就。如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三位获奖者,都是潜心20多年在发光二极管领域进行研究,才有如此的成就。这跟几篇心灵鸡汤、激励自己成为超人关系不大。

成功学的本质

成功学有用吗?既然存在,当然会有一定的道理和它自身的价值。成功学和励志有那么一点关系,就是说,你觉得快坚持不下去了,看一本有激励作用的书,听一个正能量的故事,继续艰难的走下去,但不能持久,如此而已。成功学告诉你,只要你坚持就一定最后能成功;而且成功是可以学来的,可见,励志和成功学是有很大差别的。成功学就是告诉你两点:第一,坚持就能成功;第二,成功可以学习到、可以复制的。

成功可以借鉴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小米,因为确实是太成功了,3年多时间,今年预计销售额可以达到600多亿,市值预估已经几百亿美元之巨,放到任何一家传统的企业都是很难想像的事情。小米的成功,在理念层面是雷军总结的是互联网思维7字决:专注、极致、口碑、快。其核心是口碑,实现的途径是参与感;具体为战略和战术层面的三三法则(具体参见《参与感》)。

很多人想学小米,如前文提到小米的三个战略:做粉丝、做爆款产品、做自媒体。可惜他们只知道表面,而实际上,行业、产品的差异,决定了基本难以学到,更难以模仿。为什么难以模仿呢?第一,小米遇到了这个风口,雷军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这个风口就是互联网兴起、智能手机突飞猛进的时刻;第二,从产品上看,只能手机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第一屏,超越了电视、电影,智能手机已经成了需求特别巨大,消费者一个绝对刚性的需求;第三,好玩,有大量的玩家进来互动,形成了miui用户几何级数量的增长,也奠定了其饥饿营销的粉丝基础。

是不是成功的案例我们没有办法汲取一点有用的东西呢,当然也不是。实际上,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到,怎么打造极致产品,怎么提炼产品的卖点,做好产品的设计,利用互联网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和传播。

成功无法复制

成功为什么无法复制,大概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企业、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者特长(天赋)。别人的成功,可能是环境、天赋和个人努力共同的作用,没有这样的环境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当然很难成功。

其次,因为各种资源和背景。有些人成功了,但这些人可能有着各种你不知道的资源和背景,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石、马化腾等等,这些资源对一个人的成功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再次,动态的社会中,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之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可能已经变了,方法也变了。成功学的“坚持”就能成功,也需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打法在实效,以前一个产品的推出先进行新闻发布、招商会、产品上市、铺货、广告、促销••••••现在,变成了:线上市场炒作、线下配合预热、预定、销售、线下活动,然后招商。大广告、大传播的时代已经过去,进入到精准的粉丝营销、圈子营销。

成功是可以借鉴的,但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营销人、创业者需要自我激励,偶尔也需要打打“鸡血”,但长远来看,更加需要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一颗可以持续的平和与平常的事业之心。

如果听几次演讲,看几本励志的书就可以复制他们所谓的成功;如果大家听了90后总裁的“励志”故事就去创业,复制他说的那些“成功”,结果会怎样,这个世界上都是老板,谁来打工呢。最坏的影响是:起到很坏的示范作用,对上是挠痒痒,挠那些70后和80的痒,甚至痛;对下是很坏的榜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90后而言,脚踏实地,做好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创业。

篇6:励志文章:成功可以复制

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懒惰的、容易放弃的、坚持不下去的,没有毅力的。所有人都这样,你不必自卑,因为我们从基因上就是被设计成这样的。你不用为此感到难过,我们都是受这个控制的。

我相信你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年轻的时候,可能听过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人生励志讲座,听完了之后睡不着觉,连夜决定背单词。掏出一本朗文词典或者韦氏词典,连夜就开始背,眼睛发亮,瞪得像铜铃一样。同宿舍的朋友叫你打麻将,你就用鄙视的眼神看他们一下说:“庸俗。”继续背单词。晚上只睡3个小时,第二天特别亢奋,虎虎有生气得那种,这种美好的、进步的状态,能维持多久呢?一般就是两三天。到了第三天,你一看这个词典,心里就呻吟一声,心想怎么又是你!有一句话叫三分钟热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实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想获得持续的人生进步,保持这种美好的、亢奋的状态,最好是每3天听一场热血沸腾的人生励志讲座。但是你想想,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呢?因此,退而求其次,可能实现类似效果的就是看一些所谓的励志的、成功学书籍。

我小的时候,这类图书还是非常多的。我很瞧不上成功学的书,就是什么卡耐基啊,谁动了我的奶酪啊,什么高效能人士的几个臭毛病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类的,就是这些书,我从小就不怎么看这些东西,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是没有思想、没有内容、没有营养的。全世界的成功学书籍,出了几亿种,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我平时虽然不看这些书的,但你要明白一点,当你定下一个艰巨的、阶段性计划的时候,有这么几本书放在床边,绝对是最好的精神鸦片。你什么时候坚持不下去了,随手拿起来一翻,就像给你打了一针兴奋剂,又能坚持3天。我当时去海淀图书城的旧书籍,买最便宜得那种破书。在中国书店里,有两种旧书:一种是两毛钱一本收进来,3毛钱一本卖给你,还有一种是论斤卖的。我在那里精心挑选,一共去了3次,买了一堆回来,堆在门口,作为战备粮,然后就开始了艰苦的复习工作。

跟我想的差不多,就第一次表现得还可以,坚持了4天。再往后全都是3天一放弃。第一次坚持4天的原因只不过是天气不好,天天下雨,于是我就关起门来学习,反正下雨也不想出去,就在家背背单词做做题挺好的。到了第5天早上,天放晴了,蓝天白云。我那个房子在6楼,附近的房子都很低,我往城里的方向一看,远远地感觉红尘滚滚。耳边出现幻听,好像有个邪恶的声音说:“年轻人,快进来玩吧,滚滚红尘啊,在郊区干吗呢?大好青春,是吧。”我一想,是啊,于是掏出手机给城里的狐朋狗友打电话,然后他们说,赶紧出来吧,啥也别说了。说好了晚上先去哪吃饭,然后唱歌、捏脚,说得很热闹。

收拾了一下准备出门,走到门口,就看到那些书上落满了灰,买回来5天了,一次也没有碰过,于是想应该给它们一次机会。然后随便拿起一本书,翻了不到3页,就有一句话像雷电一样击中我,就是李敖年轻时候讲过的一句话: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当时看到那句话,心想说得多好啊。你想,我当时就是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一事无成,现在刚制订了一个阶段性的人生计划,挺了不到几天又准备放弃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有个远在台湾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怎么就阴差阳错被我看到了呢?这种神奇的感觉,就有点像失恋的时候,在马路上听到任何一首情歌,都觉得那歌词是唱给你的。我当时羞愧不已、嚎啕大哭,跪在地上又撞墙又打滚、抽搐,什么眼泪、冷汗,全出来了,最后冲进浴室冲了一个冷水澡。然后抽了自己十几个耳光,回到电脑边,冷静下来,先背单词,然后做题,做题做恶心了背单词,背单词背恶心了做题。这样轻轻松松又挺了一天,到第二天、第三天,很犹豫,但还是停下来了。

到了第四天,一模一样,又想放弃了,就觉得我这是干吗呢,大好的青春在这儿耗着,于是又想放弃。走到门口看到那些书,心想应该再给它们一次机会,于是又拿起一本。注意!这时候有个技术性的问题,如果你再拿上次那一本,翻到那句话,“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管不管用?肯定不管用。没准你一看心里就直骂娘,心说就是上了你这句话的当,老子才多受了3天罪!要不然老子早就滚滚红尘去了!所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绝对不能再碰那本书。我当时为什么要买一堆呢?就是因为这个,不然一本不就够了嘛。拿起另外一本,随便一翻,翻了不到3页,又一句警示之言,说: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我心想,哇,说得多好啊!然后号啕大哭、满地打滚,又不行了,冲到卫生间洗个冷水澡。这次很极端的是甚至把光鲜一点的衣服都剪掉了,就只剩些秋衣秋裤,不能出去见人了。

篇7:《小复制,大成功》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述的是微商第一人南一号的成功史,也有他帮助别人成功案例,他说:凡事贵在坚持,微商也是如此。开始做微商的时候,会面临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各个方面来的压力,有些人在压力面前选择放弃,有些人则越挫越勇,顶着巨大的压力咬紧牙根选择坚持。

我感受到了,在做微商的道路中有多少需要自己去承担,在做这一行就要收起自己玻璃心,也许每天都会有人不断的去咨询你的`产品,但是无法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的原因是贵,但我想说的是一分钱一分货,我会笑着对她说没有质量和品质的保证我是不会做得,因为我要对顾客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这些产品我不止要卖,我也要自己使用。

一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要如何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如何去介绍自己的产品,而南一号的这本书《小复制,大成功》正是微商小白的引导者,上面介绍了其他人是如何做的,怎样去打造自己的圈子,不是去复制别人,不是去发广告,而是原创,在原创的基础上会有自己使用心得,感受,包括产品的特点,味道……

更重要的是在坚持,坚持着自己创业,如今我的微商之路刚刚打开,是这本书的启发,而我也可以相信有这本书做引导,自己可以走的越来越远,也许会成功,也许会一事无成。但里面的成功案例也在激励着我自己,不需要太成功,可以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不去依赖任何人,能够做到这些就已经足够。

篇8:论《爸爸去哪儿》的复制成功之道

中国自古凡事讲求“天时”、“地利”与“人和”, 此三者顺, 乃成。置于当下, 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大体也离不开这三个重要因素, 即时间性、地缘性和团队性。

一、时间性———节目推出时间正宜

(一) 受众疲于同质化的娱乐节目

注:该表格中数据均来自《南都周刊》, 2013.11.11, p46

从时间的维度来讲, 中国的受众长时间被裹挟在娱乐化的节目当中, 不是“唱歌PK”就是“比武招亲”。诚然, 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娱乐节目来释放压力, 但很明显, 电视观众已渐渐疲于类型甚至内容雷同化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出现在适宜的时间点, 它打破了受众长期形成的娱乐收视模式, 新的节目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涟漪。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一档节目, 也是中国首档明星亲子互动类的真人秀, 在韩国的原版节目叫做《爸爸, 我们去哪儿》。韩国把这种纪录片性质的综艺节目称作“观察综艺”, 泛指那些让人放松, 并在一个空间中, 来观察参与人如何应对各种日常生活事务的综艺节目。这种形式要求制作团队尽可能地少介入, 除固定的摄像机和全职的VJ外, 完全信任出镜者, 充满突发、即兴和各种意外, 真实和不可知是抓人的点。[1]

每周五晚十点播出的《爸爸去哪儿》, 是一道口味独特的周末菜肴。明星们的生活状态将在镜头前一览无余, 甚至连他们的卧室布局、起床时糟糕的发型以及惺忪的睡眼, 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参与节目的明星们已经卸下闪耀的光环, 做着普通百姓都会做的事情, 在《爸爸去哪儿》的镜头前, 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爸爸。再加上他们各自的孩子乖萌可爱, 更是吸牢了大票粉丝。这既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 又勾起了观众对于明星是如何带孩子的好奇心。

该节目安排五对明星父子 (女) 一起外出旅行, 目前已全部播出完毕的第一季中总共有六次旅行, 每次均为三天两夜, 并且采取多机位二十四小时无缝拍摄。旅行地点大多数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 这与明星们平时生活的城市环境有很多不同。一开始明星爸爸们独自带着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囧态百出, 不是不会给孩子梳头发, 就是拿到食材不会做饭, 逐渐才开始熟悉带孩子的流程。

每周五的晚上看到这样新鲜、生活化的节目,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个很好的放松和消遣方式。

(二) 媒介融合的时代推力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时代,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成为了常态, 也是相互促进、成长的一种有效、有力的方式。《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离不开“爸爸去哪儿V”官方微博的功劳。

2013年9月6日, “爸爸去哪儿V”官方微博在新浪开通, 截至2013年12月31日, 该微博拥有3827240个粉丝, 发布微博数1590条, 截至第二季播出后2014年7月31日该微博拥有5254952个粉丝, 发布微博数3226条。自节目开播之后, 基本每条微博信息都获得粉丝至少上千次的评论和转载。此外, 节目中出现的几位明星爸爸的微博也是出现爆破式的增长。目前, 第一季中五位爸爸的新浪微博粉丝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梦想家林志颖V”的粉丝已经突破4973万, “张亮Sean V”的微博粉丝数目更是从十几万上升至2016万, “田亮V”、“郭涛V”和“王岳伦V”粉丝数目分别为1388万、1058万和808万。第二季中“曹格V”和“陆毅V”的粉丝数量分别为371万和1680万, “杨威YYY V”, “黄磊微博V”和“吴镇宇工作室1221 V”的粉丝数量分别是244万、1278万和34万。他们每次发出的关于节目的信息更是引起粉丝疯狂转载和评论, 由此可以看出该节目强劲的影响力。

此外, 该节目第一季播出后一直稳居微博热搜榜前几名, 第二季播出时常成为热门话题。从前期宣传, 到幕后揭秘, 再到下期预告, “爸爸去哪儿V”官方微博全方位同步成为《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支撑。在微博和电视节目的良好互动和共同推动下, 该节目掀起了收视狂潮:首先, 湖南卫视每周五晚的播出让受众心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其次, 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以及明星父亲的粉丝效应, 对节目内容和相关幕后故事进行二次传播, 通过微博的裂变式和快速的传播进而扩散到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使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紧接着这种网络上的口碑效应又导致了收看每期节目的观众越来越多, 收视率也越来越高。正是这种传统电视媒体和微博的有效互动, 形成了以节目为中心的有效舆论场, 由此导致了节目收视率越来越高, 观众对每期节目的期待心理也有越来越强的连锁反应。

二、地缘性———节目亮相地点正巧

从空间的维度来讲, 《爸爸去哪儿》是由湖南卫视引进的, 可以说它在中国的出生地是湖南。自2005年《超级女声》红透荧屏以来, 湖南卫视不断摇晃“电视湘军”的大旗, 以快乐、青春的特色在电视观众的心中站稳了一席之地, 特别是得到了大批年轻观众的认可。在“快乐中国”的氛围中, 湖南卫视有着自己稳定的收视群体, 加之有先前《百变大咖秀》、《我是歌手》等节目的走红, 该电视台吸引了众多的受众。

有了如此地缘优势, 再加上明星爸爸的明星效应以及全方位的宣传, 最重要的是该节目本身的吸引力,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基础可谓夯实。

三、团队性———节目创作队伍正好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如此看来, 人和在此三者因素当中分量极重。《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也不能缺少“人和”的功劳, 其创作团队中有经验丰富的导演和才华横溢的各部分工作人员。

(一) 导演经验丰富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然有一位出类拔萃的领导者, 《爸爸去哪儿》的总导演谢涤葵曾经执导《变形记》、《想唱就唱》、《乡村发现》等节目的拍摄, 对于真人秀节目有自己的理解和丰富的拍摄经验。

真人秀的英文名称为Reality TV或Reality Show, 1998年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的上映, “真人秀”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而电视真人秀节目则起源于1999年, 当时荷兰人约翰·德·摩尔发明的一档名为《老大哥》的真人秀节目。节目组将9个自愿者关在一间屋内三个月, 在此期间用摄像机拍下他们的生活情况, 然后作24小时直播。这个偷窥节目使得电视台收视率暴涨, 高峰时竟有1200万人同时观看, 由此掀起了一场电视真人秀的全球性浪潮。

时下的中国荧屏有以《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为代表的歌唱类真人秀, 有以《中国达人秀》、《笑傲江湖》等为代表的选秀类真人秀, 也有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为代表的交友类真人秀。但湖南卫视全新推出的《爸爸去哪儿》则是中国首档定位为明星亲子互动类的真人秀, 开辟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另一片天地。

(二) 团队成员年轻有活力

在《爸爸去哪儿》的团队中, 从编导到摄像再到后期, 整体呈现年轻化状态。年轻人的激情、活力和创造力很好地融入到了节目中。

特别是年轻的字幕组, 将幽默、搞笑、轻松的字幕嵌入节目当中, 为本来就好玩的节目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比如“森碟”、“黑米”、“我要做一个慈祥的爸爸, 慈祥的爸爸, 慈祥的爸爸……”、“美少女发型”等, 几乎在每一期节目中都有“神字幕”的出现。而这些新鲜、好玩的字幕在之前别的节目中是很少甚至从未见到过的。

(三) 团队创作方向切中受众神经

目前中国青少年成长环境进入了一个严重缺失父爱的时代, 单亲家庭的增多 (离婚后孩子往往由母亲抚养) , 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 (父亲在外打工) , 白领阶层的父亲忙于事业和生计, 公务员忙于应酬, 军人、商人与驻外人员 (国际交流的增多) 长期在外, 隔代抚养中多由奶奶或姥姥照顾孩子, 核心家庭极大地取代大家庭, 这一切, 造成孩子不能实质性、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2]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 父亲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父亲与孩子的沟通往往是严厉、刻板和权威的, 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共处、沟通。《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五位父亲, 在节目之初, 大多是手忙脚乱、摸不着头脑。但六次的旅行下来, 五位爸爸都比最初进步了不少, 至少比以前知道该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他们正确、合适的引导, 也更明白了自己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什么。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在于刷新了收视率, 更在于它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引发了社会对于家庭教育、回归亲情的思考。大家观看节目的同时, 会反观自己的生活, 拿节目中别人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对。不仅仅是明星的家庭, 即使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家庭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度也远远高于父亲。但这种成长中父亲参与的缺失, 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营养的失衡。

该节目引发的思考, 正是我们当下社会存在的现象, 也引发了很多观众的情感共鸣。年轻的父母认真思考该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年长一些的父母反思自己曾经的得失, 孩子们更爱自己的父母, 还没结婚生子的青年人从别人和自己身上汲取经验。

四、成长不易, 且行且努力

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 《爸爸去哪儿》两季的播出均掀起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狂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无疑是成功的。虽是从韩国引进的完整节目形态, 但也适应了中国的“水土”。第一季成功收官, 第二热播。然而在成功的同时, 电视人更需要的是成长。时下, 国内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节目的同质化必然导致收视分摊, 在同类节目中怎样才能做得出众, 如何才能保持生机, 不断突破自我, 这些对电视工作者来说才是巨大的挑战。电视节目的核心基础从来都是观众, 而观众是很容易疲惫的, 作为“弄潮儿”的电视人在“冲浪板”上的动作也应该不断变化, 不然僵直了自己同时也会疲乏了观众, 观众期待的总是更新更好的节目。

摘要:去年入秋以来, 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火透荧屏, 今夏的爸爸热再度来袭。湖南卫视将其从韩国引进, 可以说是将其复制来的, 但在中国吹出了一股炫彩之风。熊爸萌娃的亲子互动真实、生动、有趣, 新鲜的节目类型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掀起了收视狂潮。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儿》为荧屏涂抹的亮色, 以及它给受众带来的对于第二季的期待, 无疑体现着它的成功。然而该节目的成功蕴含着其复制之道。天时、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复制,时间性,地缘性,团队性

注释

1[1]于丽丽.“爸爸去哪儿”的中韩双面[J].南都周刊, 2013 (1) :46.

上一篇:近德固乡2007年武装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巡查保安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