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剧的感受英语作文

2024-04-19

对京剧的感受英语作文(共6篇)

篇1:对京剧的感受英语作文

京剧初二英语作文

Now let me say something about Beijing Opera. Beijing Opera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s.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in the Qing dynasty, Qianlong had a interest in the local opera. In 1790, to celebrate his eightieth birthday, he summoned opera troupes from different places to perform for him in Beijing. Four famous troupes from Anhui province remained in Beijing after the celebration. In 1828, A Hubei troupe came to Beijing and often performed together with the Anhui troupes. The two types of singing mixed together and gradually a new type came into being known as Beijing Opera. Now is the performance.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现在让我说关于京剧。京剧在中国很受欢迎。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对地方剧有兴趣。1790,为了庆祝他的八十岁生日,他从不同的.地方戏曲剧团召唤到北京为他表演。来自安徽省的四个剧团表演完后留在了北京。1828年,一个湖北剧团来到北京,经常与安徽剧团一起演出。两种唱法混合在一起,逐渐成了一种新的类型被称为京剧。现在京剧就要开始了。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篇2:对京剧的感受英语作文

作为一名从教15年的小学英语教师,我在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带着诸多的困惑一路走过来,通过各种渠道的坚持学习,请教和反复实践,问题也终于逐渐地得到了解决。回顾过去,总结经验,让我对小学英语这个学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一些对它的初步认识。总的来说,整个过程让我感到收获颇丰,同时,我也很想把我一些拙见整理出来,希望可以给像我当年一样有困惑并且渴望学习和上进的老师们一点儿帮助。

目前,由于学习成绩仍然是英语教学评估中的重要指标,是学生未来升学择校的一道重要门槛。我们的家长,仍然很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这种量化评比的压力之下,看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并且,由于传统教学法在语言输入、语法、词汇等方面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优势,很多的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和快乐学习本身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正因此,在高喊英语教学改革的现今,仍然有很多的老师难以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二者并非是割裂的。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考核和检验,而快乐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体验和感受,如何将过程与结果努力地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让它们共同发展,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轻松乐学,享受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收获满意的结果,这对教育本身,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也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快乐轻松乐学与良好的学习成绩之间并非对立的,它们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的两个方面,认识到这一点是首要的也是关键的。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上下的教学和管理中充分地实现学生学习成绩和快乐学习的协调呢?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备课一定要确定好这一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目标达成的策略和重难点突破的手段,使用的教具,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的老师备课还是习惯单纯的只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生,我们备课还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设计好铺垫和知识的衔接。尤其是新教师,要从一开始地只背教材逐步发展到背教法进而背学生,关注到学生学情和特点地去进行备课处理,进行通盘考虑,进而再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再调整。如此这样,只有老师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有效的课堂效果。

如何在课堂中既让学生享受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将课堂活动指向检测结果,更需要老师们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巧妙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二、在课堂中

1.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检测和活跃的课堂学习结合在一起 目前有关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有不少,老师们应该根据自己课程文本,课程特点和课堂以及学情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生搬硬套。

(1)交际教学法:是根据意念项目和交际功能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系统教法。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言语进行沟通交流,其首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考虑到进行相应的情境和需要,使用所学语言,达到沟通的目的。在小学英语检测试题中,这部分内容常以情景选择试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培养学生以沟通为目的的学习语言,使学生在日常课堂的交际沟通中熟练掌握语言运用,本能地使用语言去交流,是达到课堂效果和考试成绩综合发展的重要保证。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2 My Week时,学习了Monday, Tuesday, Wednesday,Thursday, Friday, Saturday和Sunday一周七天的表达以及---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Tuesdays...?(周一/二/......你有什么课)---I have....(我有......)以及---Do you have...on Mondays/Tuesdays...?(周一/二/......你有......课吗?)---Yes,I do./No, I don’t.(是的,我有。/不,我没有。)这个话题和情景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考察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我就运用了交际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实际上课情况,两人一组进行情景对话,学生很感兴趣,在课堂中锻炼了自己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并且,在考试中,这样的情景测试内容学生也会很容易应付,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2)游戏教学法:用游戏形式复习单词、句型,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3)情景教学法: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

(4)全身反应法: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全身各个部位的不同动作达到记忆的目的。尤其是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用具体形象的手势、动作来辅助英语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活动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6)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参加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动,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2.课堂中的小技巧(1)利用好遗忘定律。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我们的老师要在学生遗忘的边缘及时复习,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让学生轻松记忆。

(2)课堂上关注学情,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并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奖励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是会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被足够的关注,而逐渐的落下,每一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认可,作为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让他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被认可的喜悦。

三、在课堂之后

及时总结,做好课后反思,在这一节课中成功的案例和改进不足的方法,随时记录,既是对当堂课的课后经验进行了概括,也是对下一堂课的课前进行了准备。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做到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不断地丰富、提升自,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不断积累好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同时案例的积累也可以为我们以后论文的撰写提供很好的素材。

篇3:对京剧的感受英语作文

一、剧目:以新戏推新人

不同于戏曲演员年龄大、地位高的传统, 在近几年的新戏排演中, 朱世慧大多起用了院内的年轻演员。在演员的甄选上, 以良好的传承京剧传统、遵循京剧的表演行当、充分挖掘演员的表演个性等为理念, 朱世慧起用了院内两名80 后青年演员:张派青衣万晓慧和叶派小生王铭扮演《建安轶事》的主角蔡文姬和董祀。针对于他们较为幼稚的表演和唱功, 朱世慧邀请了江苏省昆剧院的昆曲名家胡锦芳和张派艺术传人薛亚平加入其中, 分别负责演员的身段和唱腔设计。两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对年轻演员进行了三个多月的魔鬼式训练, 帮助他们设计身段、发掘情感节点、理顺唱腔, 使得京剧演出的最基本要素——演员身段和唱功得以保证。为了更精准地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加强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和戏曲的整一性风格, 朱世慧特邀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曹其敬担任导演, 为这出戏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编排。曹其敬导演给演员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演员的每一次彩排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投入, 每一处细节都需要反复琢磨……两位青年演员首演《建安轶事》时不过30 岁, 剧中配戏的武生唐恺, 老生李奕平、李衍茂等, 也都是湖北省京剧院的青年演员。这样年轻的演出阵容以及二位主演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观众。此剧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中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主演万晓慧还凭借此剧获得了梅花表演奖。《建安轶事》也被认为是湖北省京剧院“一代京剧新人的集体亮相”, 是这一代新人成长的重要标志。

为保证《建安轶事》的演出质量, 作为出品人的朱世慧请来了资历雄厚的制作团队。除导演曹其敬和为演员设计声腔、身段的胡锦芳、薛亚平外, 朱世慧还力邀了国内戏曲界各方面的艺术创作者:如服装设计的彭丁煌, 他运用民族服饰元素巧妙点缀历史背景, 加之靓丽而不失典雅的雪白、靛蓝、鹅黄、正红等添色, 使得演员的每次出场亮相, 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 该剧的作曲是戏曲音乐家、中国戏曲音乐协会副会长朱绍玉, 该剧的舞美设计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元声……集合如此“大牌”的制作团队捧红一群年轻的京剧新生代演员, 在当今的戏曲舞台实属罕见。

因此, 起用年轻演员、拓宽戏曲人才不失为戏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湖北省京剧院不乏技艺成熟的演员, 而用新戏推新人, 意在于为年轻演员提供大量的舞台实践机会, 利用高水准的戏曲舞台标准包装新人。相反, 院内艺术造诣很高的表演艺术家逐渐退到幕后充当配角, 提携后辈, 以更加豁达的心态为戏曲艺术的生产提供保证。我们需要年轻演员撑起京剧的场子, 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打磨必不可少, 但针对京剧市场的需求, 应让年轻演员尽早找到自己的定位, 早日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同时, 年轻演员的表演风格尚未定型, 可塑性强, 对于戏曲的整体创新更能适应和配合。

二、招生:打造梯形人才结构

戏曲源于民间, 戏曲的舞台语言与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 戏曲演员往往凭借方言优势呈现出浓厚的区域性 (比如不少越剧剧团和戏班独爱嵊州演员, 因为嵊州方言更能俘获到地道的越剧唱腔与道白) 。旧时科班里的小演员大多向舞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拜师学艺, 技艺娴熟后也可另行搭班。如今, 在诸多民间戏班和少数剧团里仍然承袭这一方式, 以上门寻访或熟人介绍寻找到合适的年轻演员, 再由戏班或剧团培养技艺。而多数剧团通过省内的戏曲学校定期招生, 经过6-7 年戏校的系统学习, 再招收底子更加过硬的戏曲学生加以培养。

为了保证京剧艺术的长远发展, 组建于1970 年的湖北省京剧院现已储备了四个梯队的人才队伍。建院初期, 湖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66 届毕业生构成了湖北省京剧院的主体演职人员, 显示了省京和戏曲学校的渊源关系。1988 年, 省京委托中国戏曲学院招收了一批定向生, 拟向院内输送一批优质人才。然而, 随着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浪潮以及影视、网络等行业的兴起, 待遇本就不高的京剧演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 给这批还未毕业的演员造成了极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 培养7年的学生基本改行、转行了。这一批学生的流失让省京遭遇了始料不及的人才断档, 也使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如此现象在当时远非个例, 但经过这一场人才“劫”难, 省京的领导们也从多方面吸取了教训, 重新调整制定了京剧院的教学培养方式和人才保留方法。1996 年, 省京拟定与湖北省戏曲学校在省内联合招生办学, 在全省招收了近40 名6 年学制的京剧学生。教学过程中由剧院派人专门负责管理, 安排院团的退休老演员和骨干演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并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省京为学生实践提供演出场地和演出服装。经过6年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基本功学习和文化课学习, 取得了相应的等级文凭。再通过毕业公演和考试, 进入剧院, 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目前, 这批学生构成了湖北省京剧院青年演员的主体力量, 涌现出像万晓慧、谈元、吕蒙这样的京剧人才。2003 年, 省京又以同样的方式, 委托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新一批的京剧后备人才。

由于1988 届学生的集体缺失, 培养1996 届的年轻京剧演员又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为了弥补剧院行当、流派的空缺, 此一时期朱世慧和省京的同仁们也积极向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汉剧院团吸收贤才。比如他们从河北京剧院引进了著名奚派老生、一级演员王小蝉和二级演员吴爱民、时景艳, 从山东京剧院引进了优秀青年小生演员王铭和青年老生演员李衍茂, 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招聘了潘欣、高静静、陆艺君等10 余位青年演职人员。这一批从全国各地汇聚一起的演员来之不易, 也使得省京更加珍惜地对待每一位演员。这批演员来汉后, 都陆续得到了排演新戏的机会, 逐渐成长为院内的骨干演员, 得到湖北戏迷的接受和喜爱。除此之外, 为了让“外来”演员感受到“家乡”的亲切, 朱世慧也不辞辛苦地奔忙于上级有关部门, 为演员们解决人事、户籍等问题,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事业和生活上关心他们, 让省京的每一位演员能够尽快安心地在湖北落户扎根, 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京剧的表演事业中。

培养学生之漫长, 引进人才之不易, 人才队伍的充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劳力、资金, 凸显了剧院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视和决心。籍此, 湖北省京剧院储备的人才队伍, 行当齐全, 阵容整齐, 形成了均衡、良好的人才结构, “湖北省京剧院20 年内不愁人才!”也保证了京剧的传承不会中断。

三、名师:口传心授培养新人

艺术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不断提升其水准,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京剧的剧目丰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京剧逐渐舍弃了生活原型的特殊性, 形成了带有艺术夸张和一般性的“程式” (表演手段) 。程式化是京剧“乐” (演唱) 本位的必然结果, 京剧的动作、语言、化装和唱腔都是程式化的, 具有极强的技艺性和表现性。以名师带徒、言传身教来掌握京剧表演的技艺已成为京剧传承的主要方式。

朱世慧认为, 尽管湖北省京剧院以现代戏享誉剧坛, 但传统戏的底子不能丢。京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舞, 手眼身法步, 都需要演员不断模仿和反复琢磨。2006 年朱世慧第一次公开收青年演员谈元为徒。建立起师徒关系的朱世慧对谈元的表演要求十分严厉, 也更加细心。即使在酷热的武汉夏天, 在闷热的排练室, 朱世慧依旧顶着酷暑给他说戏抠戏、精益求精。这让谈元非常感动, 也更加激发了他苦练丑行的决心。由于传统戏中以丑角为主的京剧剧目很少, 朱世慧便亲自指导谈元排演自己的成名作《徐九经升官记》。外出巡演师徒二人时常分饰出演徐九经, 也让观众逐渐接受了一个更加可爱、有魅力的徐九经。在一个观众“看角”、“认角”的时代, 朱世慧也多次在观众和访谈节目中力荐谈元, 可见师徒情深。

在京剧业内, 名师乐于为年轻人亲授自己的保留剧目, 鼓励年轻演员学习揣摩各家行当要义, 融会贯通。为此, 朱世慧制定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教学路子。一方面, 他多次鼓励院内年轻演员根据自身条件和艺术特长拜师学艺, 多方位学习京剧各大名家的表演技巧, 丰富京剧的表演流派。2012 年省京花旦演员袁婷拜“荀派”传承人孙毓敏为师, 老生演员尹章旭拜“马派”传人张学津为师, 小生演员王铭、吴长福拜“叶派”传人叶少兰为师。2014 年演员郑雪莲拜著名“程派”青衣张曼玲为师。迄今为止, 在省京已举办过多次拜师仪式, 已有13 个京剧流派在省京得以传承。另一方面, 朱世慧也通过个人的人脉关系, 相继从北京, 上海, 天津等地邀请到一百多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到院辅导年轻演员排演传统戏, 为演员们亲授自己的保留剧目。在排练《艳阳楼》的过程中, 他邀请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来院指导。邀请叶少兰指导青年演员王铭排练亲授《吕布与貂蝉》。邀请周龙指导年轻演员唐恺排练《四平山》等等。这些京剧名家不辞劳苦, 以身试教, 让演员能够掌握一出戏的表演精髓, 把地地道道的剧目呈献给观众。除此之外, 朱世慧也利用政府组织举办的青研班培训等, 推荐年轻演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 使他们的表演技能、艺术理论、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京剧表演艺术家毫无保留地提携和点拨, 使得省京的年轻演员在耳濡目染中体悟京剧表演的要义, 迅速成长。他们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人生阅历也有益于年轻人少走弯路, 继承前辈的良好传统和优异品格。整理和编排这些老艺术家的保留剧目, 让一批传统戏通过年轻演员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四、竞演:打造青年演员品牌

京剧竞演是京剧演员“成名”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国时期京剧界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就是从竞演中脱颖而出的。在我国目前举办的京剧竞赛中, 青京赛是一项专门为青年演员提供展示平台, 为京剧界提供发掘青年京剧才俊的演出赛事。从1987 年第一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走出来的李海燕、张火丁, 如今已经是蜚声剧坛的戏剧梅花奖得主。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如于魁智、李胜素、邓沐玮、孟广禄……都曾接受过青京赛的洗礼。在湖北省京剧院内, 朱世慧, 张慧芳也都曾在青京赛中拿过大奖。

青京赛以分行当表演的形式评分, 所以每一位参赛者面对的都是同“行”且与自己年轻相仿的演员。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获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竞赛者往往通过完成行当内难度较大的剧目, 并力图在个性化表现上突显个体优势。从5 月初到9 月底的整个比赛期间, 省京的每一位参赛演员都得到了3 位以上的名师指导, 每一出戏都通过老师的重新设计和精心加工, 为年轻演员量身打造。比如在武生唐恺演出《战冀州》之前, 朱世慧特邀出身京剧世家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武生“头牌”张世麟之子、天津京剧院的张幼麟, 专门为他指导。《战冀州》是一出传统的武生戏, 集唱念做打于一身, 表演难度非常大, 不到20 分钟的戏, 需要反复练习, 老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示范, 使他能够从容挑战京剧武生的最高难度动作。为了烘托气氛, 张幼麟还重新设计了武打。同样, 朱世慧还特邀叶少兰、王志怡、李鸣岩、薛亚萍等京剧名家来汉, 为演员的表演“挑刺”, 让表演更加完美。

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 每一个环节的选拔都需要演员悉心准备、格外重视, 才有可能成功晋级到下一阶段。这不仅需要参赛者高强度的训练, 而且依赖于整个演出队伍的付出。为了保证比赛各环节的质量, 湖北省京剧院上上下下全程通力合作。每一次的彩排过程中, 所有演员全部带妆, 帮助主演完全投入到表演的氛围中。每一场比赛都是自带配演和龙套演员, 自带满堂服装道具。参赛演员以及配戏演员不辞辛苦, 多次往返北京和武汉。朱世慧亲自到现场观看每场演出, 为年轻演员加油鼓劲。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2008 年第六届青京赛中, 省京演员谈元获得丑行组金奖, 郑雪莲获得青衣组表演优秀奖;在2014 年第七届青京赛中, 唐恺、王铭、万晓慧、陈晓霞、潘欣五位年轻演员取得了“三金二银”的好成绩。这一殊荣离不开每一位演员的辛苦努力和湖北省京剧院每一位成员的通力配合。正是全院上下团结一心, 才收获了好成绩。

青京赛本身具有的良好口碑, 为京剧青年演员的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媒介, 迅速提高了青年演员的知名度, 为青年演员打造良好品牌。然而, 这样一条成功的捷径也容易造成部分演员误以为参赛就是为了“出名”, 以为仅仅通过比赛拿奖就能获得较高的荣誉和体面的“身份”, 故秀技艺和趣味, 为个人蒙上一层浮躁气, 同时, 部分院团也急功近利地用“大师制造”包装演员。青京赛举办的初衷, 是为了推出更多优秀和作品和发掘有潜力的京剧新人, 以公平公正的比赛让演员得到真正的锻炼和交流。作为艺术的传承人, 我们也需要京剧演员砥砺浮躁气, 沉潜地学习和钻研, 以平和的心态和扎实的功力面对青京赛。

五、高校:培养年轻的京剧“粉丝”

“京剧进校园”是湖北省京剧院的一项特色活动, 它着力于京剧的文化传播。湖北省京剧院每年举办的“弘扬国粹, 大学之旅”和“弘扬国粹, 相约剧场”活动, 将京剧演出与高校知识界联合达到传统文化的推广。自2006 年以来, 省京陆续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校。由于大多年轻学生对传统京剧的陌生和疏离, 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演员的唱腔、行当、程式, 而京剧讲求写意、抽象、留白, 无疑增加了这门艺术的理解难度。结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经典名著的理解程度, 易于他们理解, 朱世慧在演出剧目上作了精心挑选:既包括《徐九经升官记》《建安轶事》等大奖剧目, 也涵盖了《徐策跑城》《访鼠测字》《贵妃醉酒》《泗州城》《赤桑镇》《拾玉镯》等传统折子戏。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很多第一次接触到京剧的大学生就被京剧的魅力吸引。朱世慧力求传播京剧的审美资源, 为使更多的高校学生走进剧场, 他将这些演出的票价设置的很低甚至是纯公益性的演出。而这种运作方式的反响也是巨大的, 湖北省京剧院到各大高校演出时都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京剧院内的年轻演员如唐恺、王铭等凭借其帅气的扮相和扎实的技巧受到了一大批大学生的追捧, 为他们积攒了不少的年轻“粉丝”。在湖北省京剧院的京韵小剧场, 每周六、周日的日常演出, 都可以看到大学生观众的身影。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先后成立了以大学生京剧爱好者为主体的梨园剧社、京剧昆曲研习社和清音京剧社, 与湖北省京剧院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平台。由湖北省京剧院与各大高校举办的“弘扬国粹, 相约剧场”活动中, 让省京的中青年演员尹章旭、江峰、易艳、谈元等和各大高校学生联袂演出。年轻演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 便于沟通, 形成强大的聚合力。

京剧进校园, 相约剧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扇打开京剧艺术的大门。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修养, 学习和接受能力强, 也是京剧最合适的观赏者。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也能通过自身影响为京剧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六、市场:京剧人的忧思

相比于1930—1940 年代武汉乐园各大戏班繁华热闹地演出, 如今冷落的戏曲演出市场已很难还原昔日盛况。被纳入国有体制的京剧团体, 于日常演出之外, 往往还承担了更多文化宣传的任务和职责。然而, 京剧作为一项艺术而并非工具的本质性在于它无法剥离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事实上, 我国的京剧振兴早已成为政府、院团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博弈。如何在政府和广泛观众之间找到合适的接洽点, 仍旧是各大京剧院团突围困境的难题。

每逢周六、周日, 在省京的大小剧场都有固定演出, 表演通常以一台大戏或三台折子戏为主, 持续90 分钟。演出票价基本上定在人均20 元。稳定的演出场地和相对低廉的票价为演出凝聚了一批固定的京剧票友。京剧票友以老年人居多, 其中多数资历深厚的票友对京剧演员可称得上“如数家珍”, 当然对于年轻演员也十分挑剔:对于唱得好的演员通常连连鼓掌, 努力称赞;听见唱的不好的也会啧啧评论。令人可喜的是, 在省京的市场推广过程中, 我们可以在剧场稀稀疏疏看到大学生的身影, 也不失为省京长期培养潜在观众的可喜成绩。

除了周末的折子戏演出, 朱世慧也会带队到全国各地巡演交流。巡演是国内京剧兄弟院团交流的必要方式, 但朱世慧认为, 巡演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传统的“请戏”“受邀”方式虽然使剧团直接享用受邀的方便, 但也不利于剧团考虑演出的市场效益, 失去了市场考量的危机意识。受邀交流的周期短, 基本上演出两三场, 演完就走, 也就造成剧团并不在意京剧在当地的演出前景, 也失去了京剧交流的本质意义。因此, 朱世慧力图与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让演员们每年都到这些剧院巡演, 以形成影响力。今年省京还与国家京剧院举行了“结对共建”, 向国家京剧院和其它优秀剧团取经。为了节约演出成本, 朱世慧将“走马换将”的方式广泛运用于巡演中, 这也是将京剧脚色制的优势与京剧运营结合提出的方法。

湖北京剧院的海外演出也致力于京剧的舆论影响。近几年, 在政府的支持下, 湖北省京剧院走访了美国, 奥地利, 德国, 日本, 俄罗斯等地。2014 年2 月25 日至27 日, 朱世慧带领院内江峰、陆艺君等年轻演员, 分别在格林卡音乐博物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和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连续演出三场, 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前, 还安排演员邀请俄罗斯观众体验京剧化妆, 京剧服装。此次演出受到了俄罗斯当地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 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独立电视台、俄罗斯文化频道、莫斯科24 小时电视台等媒体几乎悉数到场, 对演出盛况进行了深入报道。俄罗斯文化频道专门为省京录制了一期专访。这些信息回馈到国内, 都是对湖北省京剧院和演员们的进一步宣传。2015 年6 月13 日—30 日, 朱世慧带队, 湖北省京剧院一行48 人携传统京剧《真假美猴王》于赴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演出16 场, 气氛热烈, 这是湖北省京剧院第六次赴日演出, 之前在日本已经有一定的观众基础, 不少戏迷对多名演员耳熟能详。

除上述固定演出, 国内、外巡演等方式外, 省京每年还应在政府的引导下, 将作品带到民间基层。因而, 京剧时常以政府文化宣传扮演者的身份向市场延伸。从历史来看, 自从1950 年代的“戏改”后, 政府的办文化、管文化使京剧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很高的社会地位, 但这种管理对京剧并非全是福音。在京剧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被完全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彻底改造后, 普通观众通过市场反映他们的审美需求以影响剧团生产的能力变得微弱。当剧团生产从面向观众转向面向政府的时候, 也造成了京剧演员和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让京剧人的市场意识突围市场困境, 势必需要走过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

综上, 是朱世慧和湖北省京剧院在年轻演员培养上的一个侧影。个中总结的各方面经验得益于省京对年轻演员的重视和投入, 而总结的市场运营的不足, 仍是省京今后发展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市场方面, 我们亟待通过政府, 院团和企业的合力, 在文化市场中找到京剧艺术与当代文化的接洽点, 满足文化消费者的需求, 才能增强一代代京剧接班人的信心, 真正将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傅瑾.京剧学前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2]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朱世慧.湖北省京剧院着力振兴京剧艺术[N].中国文化报, 2012-4-18.

[4]吕学炎.出人出戏走正路, 继承革新创辉煌[J].中国京剧, 2000.

[5]吕学炎.培育优秀人才是剧院建设的关键[J].中国京剧, 2003.

[6]张云宽.这辈子只做一件事:传承京剧——对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J].中国京剧, 2008.

篇4:对京剧的感受英语作文

我对孩子学习攀登英语后的体会和感受

孙彤在幼儿园一直都在学英语,是北师大的教材以玩为主,一直也没把它太重视,自从上学以后学校不光让学教材里有的英语,还开始教攀登英语,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孙彤和我都觉得很新颖,通过这段时间不间断的学习,我发现孙彤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很多单词和短语,教材里的好些歌曲她都能跟着唱下来,就连我这个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也颇有收获,他所提倡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你对学习英语的恐惧给淡化了,使学习英语变成一门很轻松的课程,只要在固定的时间段里把英语磁带打开,孙彤不管是在做什么,都会很快进入状态随着磁带一起又唱又说,这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

篇5:对建构京剧教学新课堂的若干思考

自从京剧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清朝乾隆五十年, 时逢乾隆帝八十大寿, 为了庆祝寿辰, 当时朝廷下令召集了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的戏班子进京献艺。加上北京本地的戏班可谓是群英齐聚北京城, 形成了“花”“雅”众戏争奇斗艳的壮丽景观。当时, 因为地域的关系戏曲种类繁多, 不便于管理。清朝廷便将戏曲分为“花部”和“雅部”。“花部”指的是各地的新兴剧种, “雅部”主要指的是昆曲。在贺寿的戏班中最为出色的四个戏班为四喜班、三庆班、和春班和春台班。戏班的演员们用他们独到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艺征服了京城观众。乾隆帝寿辰结束后, 这些戏班并没有返回到家乡, 而是继续留在北京演出。在这期间, 他们与来京的汗班和秦腔相互融合, 互补长短逐渐创立了一个以唱西皮和二簧为主的新戏种皮簧戏。后来在上海演出时称为“京调”, 民间后称为京剧。京剧出现以后很快就传遍祖国各地, 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取代了昆曲逐步成为了新国戏。因此, 戏曲界把乾隆五十年即1790年定为京剧诞生年。

二、京剧艺术的特点

京剧艺术的特点可以用夸张性、综合性和虚拟性来进行概括。首先, 我们来研究一下京剧的综合性。京剧经过历史的变迁和不断的演变, 吸取了众多艺术的长处, 形成了一套完全属于京剧的唱念做打的舞台表现方式。在舞台美术、服装等方面也有独具的特色。先说唱, 京剧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其实, 京剧与西方歌剧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西方歌剧只唱不说, 所有的表达都是用唱的形式来完成, 演唱形式多为喧叙调与咏叹调两种形式。前者用于寒暄和叙事, 后者则用于抒情。而京剧多用程式化的手法, 将说、唱、舞结合起来。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的韵律, 或者是七言或者是十言, 合辙压韵, 文理对仗。我们再说念, 在京剧中的念即道白, 但与话剧中的道白又略有不同。话剧中的道白讲究的是灵活性和真实性。演员可根据角色的性格和剧情的需要自由处理台词的语调和节奏, 使其表演更加真实和生活化。而京剧中对道白的要求是用非常严格和程式化的语调和语速来完成道白。每一句道白都讲得抑扬顿挫、平仄分明、朗朗上口, 同时讲究中州韵的规范和湖广音的四声, 采用较夸张的手法来诠释角色的特征。京剧中的做、打、舞则都是用动作, 用肢体语言来诠释人物和剧情的发展。充分地将三者融为一体, 以特定的形式来表达人物的身份、感情以及思想。什么样的人物、情绪配什么样的锣鼓经, 走什么样的步法都按照一定程式来做。在京剧中“生旦净末丑”等行当, 都有自己独特的步法。比如说老生要走四方步, 也称为八字步, 讲究的是抬腿亮鞋底、腰为中轴、四肢进行配合。京剧中中年要快抬慢落, 老年则要慢抬快落, 既有日常生活中的依据, 又有独特的节奏感。京剧中旦角有碎步、花梆子步;丑角有小四方步和矮子步以及跑圆场的压步等。京剧演员在表演中往往采用载歌载舞的表现方式, 将唱、念、做、舞结合在一起, 其中“手、眼、身、法、步”的结合尤为重要, 使表演者的表演更加生动富于较高的观赏性。武打也是京剧艺术中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将中国的武术融入到了戏曲当中, 大开大阖如《挑滑车》或快速迅猛如《三岔口》, 运用细腻的编排和精准的表演令人震惊。

京剧主要以昆曲和民间曲牌为基础, 再加上程式化的锣鼓相结合, 可分为唱腔、舞蹈配乐以及幕间音乐三个部分。唱腔作为京剧的音乐主体, 在京剧中最为重要。京剧中曲作者根据不同行当、不同人物, 同时结合剧本的剧情, 按照一定的模式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唱腔。时至今日, 有很多好的戏牌经久不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舞蹈配乐和幕间音乐在京剧中使用了大段的曲牌音乐。而现代京剧都是通过曲作家按照特殊剧情的需要创造出相应的配乐。经过时间的不断变迁, 现代的京剧曲作家吸取了国外音乐长处, 运用交响乐队的编制, 使我们的京剧配乐更加丰富多彩, 表现力更加饱满。我们从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段就可以充分体会到, 现代京剧中的锣鼓经与现代交响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三、京剧教学的新课堂的思考

要让小学生喜欢京剧, 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走进京剧的良好课堂。教师应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让两者融会贯通, 在现代新课程音乐教育理念引领下, 建构京剧教学的新课堂。

(一) 讲剧情, 讲故事

大多数京剧剧目都是根据历史事件, 或者古代名著改编而来。每一个精彩的唱段后面都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动人故事。故事里都有令人感动的主人公或英雄。而这些故事里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现今的学生和中国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抓住小学生爱听的故事的特点, 我在每一节京剧课的课堂上都安排了“听故事”这一环节, 将每一段剧情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给他们, 孩子们非常乐于接受。例如在教唱《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 我就先给孩子们讲了小铁梅的故事, 讲她如何细心观察每天来往的叔叔, 如何发现其中的奥秘以及她决心向叔叔们学习的革命精神……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孩子们从最初的距离感、陌生感很快就过渡到愿意学唱的阶段, 甚至有的孩子就是为了听故事而期盼上京剧课。

(二) 有乐趣, 有兴趣

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记得在教一年级孩子《灯官报灯名》时, 我给孩子们看了这段视频, 当孩子们看到丑角的形象时, 个个哈哈大笑起来, 感到很有意思, 然后我给其中一个孩子在鼻梁上贴了个“豆腐块”, 让同组的同学为他伴奏, 这个孩子随着节奏模仿起“矮子步”, 那可爱滑稽的表演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肯定。这个孩子的表演同时也勾起了其他同学的表演欲, 孩子们学起这段唱词时个个兴趣盎然, 热情高涨。在五年级欣赏《急急风》时, 我请同学们听赏并感受这段音乐, 思考这段音乐一般是用在什么场景的。很多孩子都能说出是有重要演员出场和打戏的场面, 我特别邀请了几位同学上台学习走台步, 感受一下大腕出场的感觉, 学生们也非常感兴趣, 个个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很是热烈。

(三) 创氛围, 创意境

京剧所创造的舞台形象美学要求很高, 其表演形式更加趋于虚实结合的方式。在舞台空间和时间上做出最大的突破, 以此来达到“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有一次我在执教京剧公开课时, 选用了《北京欢迎您》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虽然是一首现代歌曲, 但曲中有一段戏曲的元素孩子们能很清楚地感受到, 并都不自觉地跟着哼了起来, 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而在另一节课中, 我选用了一首李玉刚的MV《新贵妃醉酒》, 他甜美的歌声、婀娜的舞姿、俊俏的扮相让学生们对这个“当红男旦”赞叹不已:现代与古典的交融真是令人着迷。看似不经意的一段音乐, 其实是我有心为孩子们营造的氛围, 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京剧, 喜爱京剧。

京剧艺术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 它集合了诗、乐、舞以及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我们必须确立继承是基础, 创新是手段, 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创新, 唯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蕴涵新意, 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 教学设计有创意

京剧课不同于其他课, 要想吸引学生, 调动他们的兴趣, 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富有新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唱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 我别出心裁地采用英语对话导入, 并出示了一组英语单词sing、dance、piano请学生翻译, 学生们个个都想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 纷纷举手抢答。接着我又出示了beijing opera这个单词, 并且不直接公布答案, 而是让学生欣赏《说唱脸谱》中的开头一句, 自己寻求答案。最终孩子们知道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是“京剧”, 这样做既让学生开动了脑筋, 又培养了他们静心欣赏的意识。

(五) 伴奏乐器有新意

京剧是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 它的动听不但体现在台前演员的唱腔上, 还体现在身后的民族伴奏乐器上, 如果只用钢琴或手风琴伴奏, 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并表现传统戏曲的民族气息。记得我曾在一次京剧课上邀请了戏曲票友, 现场为孩子们表演并用京胡、二胡等乐器为孩子们现场伴奏, 给全班学生上了一节原汁原味的京剧课, 让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京剧的无穷魅力。

京剧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名角。这些名角一直是京剧舞台上的主角。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本领赢得了万千戏迷的追捧。无形中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京剧爱好者。从古至今, 从深宫内院到普通民间老百姓都有喜爱京剧的票友存在。京剧中“角”是创造这一历史的重要因素, 在京剧中“角”使其魅力所在。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京剧表演是和观众相融合的艺术, 这也是京剧艺术的魅力之一。在以往的京剧戏台是开放式的, 特别是一些老戏院戏台一般都在观众席中间的位置。观众和京剧演员的距离非常近。台上的演员唱戏台下的观众叫好鼓掌, 不管你是多大的戏院都给你变得热热闹闹。台上演员演戏, 丝毫不影响台下观众彼此交谈。戏院中飞来飞去的“手巾板”小商贩的叫卖声, 戏院中的烟雾夹杂着杂乱的喝彩声, 无形地营造出一种快乐和谐的气氛。很多京剧爱好者被这种无形的魅力吸引而来, 同时也推动了京剧的蓬勃发展。

摘要:京剧, 作为国剧、国粹, 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她以自己鲜明的特点、独特的魅力吸引、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观众。新时期, 要让小学生喜欢京剧, 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走进京剧的良好课堂。教师应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让两者融会贯通, 在现代新课程音乐教育理念引领下, 建构京剧教学的新课堂。

关键词:京剧教学,课堂小学生

参考文献

[1]曹爱娥, 胡建国.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2]胡星亮.中西文化交汇中的澳门话剧[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

[3]陈平原.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4]周阅.噪听花的中国戏曲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 2010 (03) .

篇6:对京剧的感受英语作文

Step One: Lead-in and warm-up

1.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things.Say some words about Chinese food, Chinese holidaysand Chinese zodiac.

2. Watch a video about Beijing opera.

播放一段京剧视频, 包含“唱、念、做、打”各个片段, 让学生感知京剧的音律和形态。

3. Beijing opera is the topic of this class. Saysomething about Beijing opera in Chinese as they know.

设计说明:课前对话, 从中国的传统食物、传统节日、十二生肖等耳熟能详的内容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探究之心。接下来引入本节课的中心话题——京剧这个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教师播放一段色彩艳丽、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唱、念、做、打”短小视频联播, 让学生感受课堂氛围, 接受教师授课。然后教师选择让学生先说一说对京剧的了解, 为接下来的对话学习和实践表达奠定基础。

Step Two: Presentation

1.Show the students two photos——Shally and JiaXinyi. Tell them the beginning of the dialogue: Shallyvisited Jia Xinyi’s school. Jia Xinyi is an actor ofBeijing opera. She gives a show——Drunken Beauty toShally. After the show, they talk about Beijing opera.

2.Show them the question: What do they talkabout Beijing opera?

Task 1: Skim and find

(1) The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find thekey words about Beijing opera.

(2) Group work: Choose one part, find thesentences and write down on the color paper.

设计说明:教师安排校园生活中的两个真实人物作为语篇材料的主人, 一个是美国来访者, 另一个是京剧艺术班的小演员, 创编一段他们的对话, 一问一答间融入一些家喻户晓的京剧文化知识。

Task 2: Learn to say

The students give the reports in groups one byone and learn the knowledge of Beijing opera. Afterthe report, paste the paper on the blackboard.

(1) Roles

1Read and choose

The role with painted-face is ________.

The female role is________.

The male role is_________.

The comedic role is __________.

A: Sheng B: Tan C: Jing D: Chou

Teach the new words: role, female, male, comedic.

2Design the roles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design the correctroles for them.

(2) Costume

Watch the video about the different costumes.

Learn the new words: dragon robe, kao, yi.

(3) Painted-face

1 Match and talk

A: Look at the ______face. Who’s he ?

B: He’s_____. He’s________.

(4) Music

The boys try to sing‘xiao sang’, and the girlssing‘da sang’.

(5) Master piece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hotos of famousmasterpieces.

设计说明:在这里, 文本只是读本, 其间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以及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地运用, 要靠教师潜心开发。本环节集中呈现了京剧的角色、演唱、脸谱、服饰、名段等, 以最浅显的京剧知识为基础, 不仅传授知识, 更培养学生怎样表达、传播文化的能力。通过猜测人物、角色设计、服饰欣赏、脸谱观察、名段赏析等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课堂气氛活跃, 还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Task 3: Try to introduce

(1) Look at the color paper on the blackboard. Theteacher gives them resources for success. Try to saysomething about Beijing opera. Discuss in groups first.

(2) Show what they learn in class: IntroduceBeijing opera.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学生信息输出的环节, 之前所学的, 都可以在此运用起来。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的词语、句子多, 难度也大, 如果立即放手去做, 并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 教师提供给每个合作小组单词和句型的资源包, 上有中文注解和音标辅助学生表达, 他们就能很顺利地说出自己心中的京剧文化。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在案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贯彻“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文化传播、坚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坚持“自信、合作、创新”的指导思想。最终, 该课在非京剧特色学校也取得了成功。下面就案例的设计意图——“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展开分析。

一、对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依托。在外语教学中, 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等, 无不属于文化的范畴。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 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 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但是, 从另一方面讲, 我们更需要加深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培养跨国交流的精神。随着英语学习的逐步深入, 教师可以逐步扩大文化的容量和范围,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生不应只局限于异国文化的汲取, 更应该拓宽本国文化的了解, 从而成为文化的交流者和传播者。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目标定位

本文案例的建构源于我校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儿童英语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让孩子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 快乐地学好英语。其目标定位如下:

(1) 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的创造力和传播能力,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弘扬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实践中, 笔者多方面寻找、开发资源, 整合中国的节日、食物、风俗、艺术等文化元素, 形成“外语学习与中华文化——英语校本课程系列”, 其中包括多个板块内容。例如, 节日板块涵盖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典故知识;食品板块开发出近百种民间传统食物的名词;风俗板块包含了数十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艺术板块凸显了京剧方方面面的知识, 涉及内容丰富, 呈现形式多样。各板块由浅入深, 作为学科课程的拓展, 渗透到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教学中, 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 拓宽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 从一个单纯的学习者成为一个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三、课程开发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

资源的选择、取舍、提炼水平直接决定着呈现出来的文本的质量高低, 所以前期的教师培训尤为重要。好的文本有利于学生锻炼语言技能, 有利于学生了解文化的精华, 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的鉴别能力。比如:在节日文化开发中, 重在美德和典故的呈现;传统食品开发中, 重在与民俗相联系;在艺术文化开发中, 重在对传统艺术的接受与理解。

2.科学性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规定: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传统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据于此, 而非一味地拓展知识点, 加深学习难度, 增加学生负担。比如:本案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介绍京剧文化。教师提供资源包, 作为学习的“拐杖”, 同时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表达, 目的是不让校本课程增加学生的负担, 成为学科外的累赘。

3.趣味性原则

上一篇:县模范申报材料下一篇:食品安全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