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群文阅读的感受

2022-08-28

第一篇:我对群文阅读的感受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理念: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交流吟诵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写作特点。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谈话:

同学们,诗歌一路走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浩瀚的诗海里,有无数的珍宝熠熠生辉。出示《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就到这诗歌的海洋里去捡拾那颗颗闪闪发光的贝壳吧!

主题回顾

前几节课中,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百花园中徜徉,采撷了一路馨香。学习了书中的四首古诗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艰苦思乡

《春夜喜雨》及时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恬静热爱

《天净沙.秋》游子思乡

阅读概览

(一)初读诗歌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合作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合作解决,读通顺诗句。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3.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

(二)学生汇报

1.这四首古诗词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先读一读,再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诗歌特点:

a、凝练的语言

b、和谐的音韵

c、鲜明的节奏

d、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板书)

2.结合学生汇报引出主题。

《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晚晴》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时》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名句分享与精彩赏析

通过提前诵读,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有了很多收获,在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中定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词句,通过他们你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看到诗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吗?

要求:先吟诵诗词句,再说感悟。

主题拓展

通过刚才的吟诵,我们进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诗词,走进诗人内心去再现当时的场景。诗词,用凝练的语言,传递了无限的情感,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吟诵着这些音韵和谐的句子,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同学们,泛舟诗歌的海洋,你还有那些体会呢?生自由交流。

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与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你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诗海拾贝

凝练的语言

和谐的音韵

鲜明的节奏

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晚晴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四时 【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第二篇:群文阅读的意义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周进一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让学生在探索群文时,发展学生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归结起来,群文阅读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的探索性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关于群文阅读

关于群文阅读有多种解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指阅读者通过传统媒介以及各种新媒介,通过多种途径与载体,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此概念来自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的群书阅读,他在其《课程评论—— 走向公共性的重建》、《 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等著作中提出“群书阅读”观念,倡导学习共同体;其后,台湾香港的教育家将此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称为多文本阅读或群文阅读。狭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教学形态,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活动的创新其理念是语文教师遵循阅读教学原则,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在特定的课间和环境中,将一组相关文本(文章)萃集在一起,提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阅读能力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通过群文阅读,力求构建以一定主题为依托的,以略读初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合作学习为乐趣,以探究发现为追求,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台湾教授赵镜中和吴敏而认为这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在语文教育领域,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群文阅读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也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

二、小学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在目标过程和意义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质,着力打造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群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核心目标。因此,精心构建的群文阅读应具有以下优势:

(一)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量中学会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小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部分,群文阅读要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就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的阅读量都远远达不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

一、

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但同时,关于阅读仅仅依靠量来取胜是远远不够的,在大量的阅读中,只有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信息的提取、整合、消化之后,真正的与阅读文本交流、对话,不断总结阅读心得与体会,才会在大量的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培养兴趣

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到枯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很快读完,内容基本理解,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便于学生转换角色,带着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主动的去学习语文。

(三)群文阅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有了阅读兴趣之后,重要的一点在阅读习惯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这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就学习习惯而言,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大力提倡群文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阅读行动的需要,它使阅读者遵循一定的阅读方式去行成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阅读本身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阅读实践,自己去积极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群文阅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感受,建立一种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小学群文阅读的策略

1.重组教材,纵向比较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不仅文质兼美,字字珠玑,而且各个篇章之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深入研究每一篇课文,又要整体把控每一本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一方面可以考虑单元内的重组,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单元间的重组。通过对教材课文的重新组合,充分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提高阅读技能。

2.内外结合,横向链接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数优秀编者精挑细选而来,既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但是,一本教材的容量有限,收录的文章在篇幅上也是固定的几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效引入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拓展了学生见闻。教师在引入课外读物时,要考虑:引入文本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不同时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引入文本主人公相似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加深了解,提高理解能力。就整本教材的精彩片段进行整合性的群文阅读,激发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基础上,在大量的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生成和提高。群文阅读是教学创新,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和优化;同时在师生的平等互动下,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大量的阅读,群文阅读,不仅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课堂阅读容量,而且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篇: 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清华小学校 何利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革除陈弊,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为他们创设语文实践的资源、环境和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

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本学期,我执教了群文阅读课:语言的艺术这一主题,通过对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学习,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丰富孩子阅读,学习阅读方法,让孩子的阅读有收获,对群文阅读也有了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只有当教师正确地认识群文阅读的本质,准确定位群文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群文阅读真正发挥其优势,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内容。

1.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时,不设硬性的指标要求,亦不追求面面俱到。我在学生大致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用较快的速度归纳文章的大意,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赢得了时间。学生的阅读、汇报,更多地体现原生态的阅读教学,教师只当主持,干预极少,学生在大致概括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各有重点、各有感悟,完成了“初读”的任务。

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语言的艺术”群文共有4篇文章,分别是《钟氏之子》《一次精彩的科普演讲》《周恩来妙语趣答》《信》,一堂课4篇文章,而且《钟氏之子》还是一篇文言文,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但是,我并没有为了完成“教”的任务,而使阅读“流于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前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有最开始的初读、中间的思考提炼品读、最后的归纳对比读。每一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

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二、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本质后,我们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阶段的学生,科学地采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

1.寻找关联,巧选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的自主权。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

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用教材教”、教师主动权缺失的弊病,但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

文章的选择应根据师生实际,从预设的教学中心目标(知识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价值观中心)、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

在执教“语言的艺术”群文前,我将教学中心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单元学习迁移,引导学生从课本到课外的广泛阅读;二是方法中心,通过几篇文章不同的表现语言艺术的手法,使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效果。于是,我选择了《钟氏之子》《一次精彩的科普演讲》《周恩来妙语趣答》《信》,这几篇文章在承接单元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又有心得突破点,巩固孩子对这类文章的序列化认识,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

2.整合目标,生活阅读。

“群文阅读”阅读量的增加,决定了不能再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做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传统单篇文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

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问题设置都较概括,学生与教师抛开了传统课堂的目标、问题压力,沉浸在文本中,学生阅读效果反而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光点频现。

3.“求同”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等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地认识阅读教学的主题的局限。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主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在“语言的艺术”群文的教学中,我抓住本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在学生初读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样的语言有什么样的效果?”为再次阅读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真正走进文本的时间,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4.求异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具有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才使得文学创作具有难能可贵的独创性。进行群文阅读时,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的发展和有效补充,是阅读教学的新命题。如何有效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也需要所有教育同行不断探索。近年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和研究,让我在群文阅读教学的道路上,验证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也深化了一些认识。群文教学,应该准确定位、大胆设计,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生态、开放的阅读环境,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我想,把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绽放精彩,应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核心理念。

2015.6

第四篇: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四川省剑阁县开封小学校 梁成金

过去,语文教材的使用限制了老师的教学,也限制了学生的阅读。 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我们以“编者”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但是群文到底如何组合,群文阅读如何实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围绕“童年”这一专题将群文阅读的数量定在五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

希望能通过本组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因此在本课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这一组文章的阅读,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在学生阅读文本后,站在一个整体角度,观察这五篇文章,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梳理出童年的美好、难忘。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美好的认识是有收获的,并且还能归纳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通过一系列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我对群文阅读这一课型有了更多的认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群文阅读不是阅读群文:

从字面上看,似乎群文阅读就是一组文章加以阅读,其实不然。将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是件容易的事。但却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我们根据一个主题,从课外拉进几篇文章,进行组合式阅读,这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也是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有效阅读。这就需要我们将一组课文,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群文阅读要重视策略、方法: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老师不可能很深很细很透地去讲析文章,不可能在这有限时间里面面俱到,要学会有所放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重点阅读、比较阅读、勾连统整等阅读策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跳读、浏览、略读等阅读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前细读,课上略读,重点精读,其余浏览的方式,让学生在文中勾画、批注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在表格的填写与分析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群文阅读要关注核心目标:

当数量较多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化与浮躁化。如果老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在核心目标上驻足停留、深入探究,则会让学生疲于浏览文章故事情节,忽略核心目标的达成,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不到重点,读不出文章的独特之处 。因此,在课中让学生领悟写作的主旨,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说说这些语段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伴着成长阅读的,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好阅读课,给学生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爱上阅读课,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让孩子掌握更高效的阅读方法,让阅读伴我们快乐一生。

第五篇: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策略

方东流

[摘 要]群文阅读,亦即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核心要素有三,议题、文本和共建。议题生成讲方法,文本组织讲原则,师生共建讲策略。文本组织上承议题,下承文本解读以及阅读策略的制定,以刚性原则为主,以塑性原则为辅。在议题的统摄和牵引之下,一组文本被组织起来,进而成为教学文本。

[关键词]群文阅读;文本;文本组织;刚性原则;塑性原则

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教学需要、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将群文阅读纳入班上的常态阅读教学,在确定了议题这一前提之下,就需要依照议题组织文本。 ■什么是文本

在组织文本之前,组织者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文本?什么是群文阅读课堂上师生用于阅读的教学文本?它和一般的阅读文本有何不同?

从词源上讲,文本表示编织的东西。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是指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结构主义代表雅克・德里达(J.Jacques Derrida)在《论文字学》里明确提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认为构成“文本”的符号不是用来再现自然或外部世界,它不过是对已经存在的符号的再次符号化,在单一的文本之外不存在“真实世界”。德里达首先将万事万物当成符号,文本无非是对符号

1 的再次符号。另外,文化研究批评家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人,吸取结构主义理论的某些理念和方法,认为摄影、电影、服装、时尚、音乐、建筑、环境等非语言的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研究的不同“文本”。类似的见解,清朝的张潮早在其《幽梦影》中如是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这里文本第一次被广义化了,摆脱了文字以及文学性。

在此基础之上,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将文本明确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种,连续性文本包括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指示、文件、记录等,非连续性文本包含图表、表格、地图、广告、凭证单、使用说明书以及统计图等。因此,群文阅读课上,可供师生阅读的文本不止文学性的文章(连续性文本),还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这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要求是一致的。 鉴于以上论述,凡是能够被阅读的一切信息载体,都可以视为文本。如一幅图画、一个眼神、一种心思、一个念头、一段视频、一张照片、一张表格、一份说明、一段录音、一个手势、一副表情、一片风景、一种味道、一篇文章、一本漫画……文本可大可小,同样可长可短,短则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长则一篇文章或整本图书。

■什么是文本组织

2 文本组织是指:依据教学需要,在一个议题的牵引之下组织一组师生用于课堂上阅读的文本。这里有必要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厘清。

1.议题牵引

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整个文本组织过程中必须时刻接受议题的牵引,同时接受教学的检视和筛滤。议题生成环节依据教学生成独立型议题,文本组织环节将由独立型议题牵引出文本,也就是说每一个文本都必须具有这一议题的特征,即文本因为议题而聚集到一起来。 2.一个议题

文本组织所围绕的议题,必须是议题生成环节依据教学需要而生成的独立型议题。对于聚合型议题,必须先将其切分成独立型议题,然后再围绕一个个独立型议题组织文本。这在群文阅读的定义中也有明确体现: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3.一组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的区别,从形式上表现为一堂课不再是读一篇文章,而是读一组文本。从本质上表现为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一味灌输,而是让学于生,师生平等,集体共建,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的阅读。那么,多少个文本才能叫一组文本?一般而言,三个(包含三个)文本以上就可以了。 ■文本组织的理论依据

3 1.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将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从而进入多重对话层面——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 2.能指/所指

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谈论语言符号的性质时提出来的一对概念:“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一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所指与能指的联系是任意性的,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自然的联系。例如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中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树”的意思。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所指也不依附于一种特定的能指。一个孤立的能指可以具有多种含义,反之一个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 3.理念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把世界分为“感觉世界”(可见世界)和“理念世界(可知世界)。前者是人所能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物质的世界。后者则是超乎感性世界之上的,只有理智才能把握的理念世界。柏拉图说:“当我们给许多个别事物加上一个共同的名称时,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例如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桌子,我们把它们统称“桌子”,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桌子的共性,正因此才

4 使之区别于床、椅子等所有别的物件。而“桌子”这个概念所表现的东西,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文本组织的基础

明确了什么是文本,什么是文本组织,还需找准文本组织的基点,做相应的准备,即掌握文本组织的基础。 1.分析议题

文本组织首要任务是分析议题,通过对议题的全面分析、解读和消化,对议题所涵盖的信息进行梳理,清楚议题为文本划定的选择范围(哪些文本可能符合要求),尽可能全面掌握该议题可能存在的维度(共同指向同一议题的文本之间的差异化体现),进而彻底地吃透议题,为文本组织奠定基础。如果说文本组织有诀窍,诀窍就在于分析议题,然后从议题的不同维度去遴选文本。 2.明确目标

分析议题的目的,除了吃透议题,更重要的是选定教学文本,从而确立教学内容。因此分析议题的同时,得明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指向(情感认知、思维培养、知能训练或生活运用)、教学靶标(口语表达、中考复习、作文写作、知识积累)、目标定位(全班学生或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决定目标大小这一度的拿捏)以及兼顾掌握学情(阅读现状、阅读水平、阅读能力、水平差异),明确教学所需的维度(一般要求不低于三个维度,至于从多个维度中具体选择哪三个维度,依据教学目标而定),进而组织最合适的文本。 3.考虑条件

5 文本组织同样需要考虑教学条件,文本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如视频、录音等纳入课堂阅读教学,师生阅读的时候,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呈现,因此没有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学校,就不适合组织这样的文本。这种条件的学校,组织文本的时候就需要做取舍,更多地考虑连续性文本。 ■文本组织的原则

以上阐述为文本组织奠定了基础,明确了组织方向,但在具体组织过程当中,或者说对组织到的文本进行遴选并且最终确定教学文本,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指向议题

在同一个议题下组织文本,首先得保证组织的每一个文本都必须指向该议题,或者说必须在该议题所统辖的话题范围之内去组织文本,切忌因为个人趣味和价值取向,或者对某个作者、某个文本因为难以割舍,硬生生将其纳入,导致所选文本在本质上和议题的某个维度产生偏差,亦即回归文本本身。如有老师在就议题“如烟乡愁——以具体物象承载情感”组织文本之时,因为个人喜好将谢云的《背在背上的井》一文选入就明显不太合适,因为该文中的“井”仅仅只是作者叙写和抒情的对象,并非作为作者思乡的承载物来写,换句话说该文中的井是一个文化符号,而非承载乡愁的物象。 2.文本异质

6 多个文本共同体现同一议题的多个维度,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共建的时候,师生都能在个人理解(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获得立体、多元的理解。

一堂群文阅读课上,多维度下的异质性文本,亦可表现为同向性异质文本和反向性异质文本。

一般来说,文本组织的常规思维体现为同向性异质文本的组织,比如围绕议题“文学作品中的美人”组织文本教学,如果全部选择同向性异质文本,一般会选取有关描写貂蝉、王昭君、杨玉环、林黛玉和西施等美女的文本,而如果考虑纳入反向性异质文本,就可以加入有关描写钟离春、嫫母、孟光和阮氏等丑女的文本。有关美和丑的文本对比呈现,文本之间的异质性更强,师生建构时的思考空间和议论空间也会更大。

当然,也有一类议题本身就决定了只能选择反向性异质文本,例如“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与懦夫形象”、“恶人,要不要拯救”、“美丑对比”等二元对立的议题。一般来说,建构中求同较适合组织同向性异质文本,求异较适合组织反向性异质文本。因此,一组文本可以是同向性异质的,也可以是反向性异质的,但都必须体现在议题的多个维度上。

值得注意的是,内容截然不同并不等于文本就一定异质,例如凯特•肖班《一个小时的故事》和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内容毫无干系,但在“小说当中的情节反转模式”这一议题之下,都属于连续性 7 反转,因此属于同质性文本。而在其他议题之下,则既可能指向同一议题又可能异质,比如“心理描写”,二者明显不同。 3.文本自足

自足一词,语出《列子·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即自给自足的意思。尽管任何文本都具有自主性(autonomy)和自足性(self-sufficiency),但是群文阅读的文本需要的是体现具体某个议题的自足性。自足性就是要满足文本的系统和整体上的要求,以便达到平衡。瑞士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提出:“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结构,而且这些结构的使用,表明结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换句话说,在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能够建立一个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实际找出来的要能形式化,作为公式而作演绎法的应用。皮亚杰对结构的这些提法,同样适用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 简而言之,组织的文本要能最大化地彰显议题。 4.难易适度

一组文本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同一个议题下的文本之间,难易程度还应体现一定的梯度性,但是最难的文本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范畴,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最易的文本也不能太过幼稚,毫无阅读价值。文本难易程度把控,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老师

8 的教学进度、学生阅读水平、地方学情等。打个比方,这些文本既要保证优生吃得饱,又要保证差生吃得好。 5.文质兼美

刘勰《文心雕龙•征圣第二》:“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翻译过来就是:“由此可见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这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此写作法则,同样可作为判断一个文本优劣的标准。群文阅读的单个文本必须具有可读性,文字、内容、思想、主题、情感以及价值导向,都必须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句子明显有语病、内容不健康、涉及敏感话题、思想陈旧僵化,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在当下看来已属文化糟粕,情感浮泛、虚假、消极,价值导向不明,或者将读者引向歧途,这样的文本首先需要排除在外。 6.体式多元

体式不同于体裁,体裁是就文体而言的,体式是就文本形式而言的。体式是指信息载体呈现出来的外显形式,因此体式包含体裁。不同体式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能够增强文本的丰富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而且同一个议题下,不同体式的文本互为补充,又能一目了然地发现文本之间的差异,这为课堂上师生集体共建提供了便捷。当然体式多元也应有度,不能一味多元。

以上六大原则,前面三个属于刚性原则,后面三个属于塑性原则。如果能够以刚性原则为经、塑性原则为纬组织文本(如下图示),相信一定能够组织合适的文本。

9

■文本组织的特例

任何一堂群文阅读课,其文本组织必起始于议题,哪怕这个议题一开始是受某个文本的触动,从中发现阅读教学点,并依此萌发打造一堂群文阅读课。但文本组织仍是在议题生成之后才正式启动的,因此上面文本组织原则同样适用。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得从该文本分析提炼并生成一个明确的独立型议题,再围绕这一议题组织文本。 以上原则针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之下的议题自由组织文本而创设。但议题生成渠道和所属系统的不同,决定文本组织方式的不同。例如,议题直接来源于教材,可以直接对教材进行整组;议题和文本已经具备,只需二次开发便可使用。但无论是对教材进行整组还是对现成文本进行二次开发,仍需严格参照以上六大原则。 ■小结

综上所述,文本组织可简化为“1+3+3”模式,“1”即组织的基础,第一个“3”即三大刚性原则,第二个“3”即三大塑性原则。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规划课题“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HB110014)、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中学语文课程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40701006)、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重大课题《中小学语文课程群文阅读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4-ZD-001)研究成果]

10

[参考文献]

[1]范司永.西方文本研究的范式演进从自足到开放[J]. 外国语文(双月刊),2012年8月第28卷第四期.

[2][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

[3]陈日亮.如实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4][日]丸山高司.伽达默尔:视野融合[M].刁榴,孙彬,赵玉婷,刘文柱,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梁]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王运熙,周锋,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6.

[6][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上一篇:我的家乡变了样作文下一篇:我对美术鉴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