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服饰图案的研究与传承

2022-09-12

京剧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从演员到服、化、道都有它特定的程式规则。在京剧装扮上;京剧老艺人有这样一句话“宁穿破, 不穿错”的说法, 京剧服装样式及图案都代表着特定人物的身份及性格。京剧在服饰的装扮上有着它非常严格系统规范的艺术程式, 让世人折服, 具有着这样的艺术规范令人赏心悦目, 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京剧服装纹样

京剧服装纹样在舞台演出中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塑造人物形象另一个就是美化舞台。这两种作用都不能只靠戏装的样式来完成的, 而是必须把样式、纹样、色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完成京剧服装所赋予的使命。

京剧服装虽然分成了“花”“素”两种, 但素的只有褶子、素帔、茶衣、毡帽等有限的几种, 而占主要位置的那些刺绣上的各种图案大小不同的纹样的行头, 以及装饰着各种主体纹样、盔头等。

1) 京剧服饰上的纹样有一类来自于历代官服上的纹样, 如龙、补子等。这一类纹样古人用于官服时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京剧服饰虽然没有完全继承那套制度, 但也仿效了一些约束。例如:戏装上的补子并不依据品级刺绣不同的鸟兽, 这是它不遵守归正的地方。但它效仿了它的外形綉成长方形, 决不能綉成圆形或其它形状。它效仿的数量是两块绝不能是一块或者三块等, 一块绣于前胸另一块绣于后背决不能绣于其他部位, 这些还都保留着原始的规矩。戏曲服饰这样的目的不是为了忠于历史真实, 而是为了塑造人物的形象。如果补子绣错了形和位置, 那观众就不承认它是补子。这样的图案就失去了塑造角色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于戏曲服饰程式化的两项规则选取关键加以装饰美化。至于长方形内图案鸟、兽还是海水江崖、日出等那不是关键, 可以充分美化只要不绣上飞机、大炮古代没有的就行了。2) 另一类戏装采用了民间传统的吉祥纹样。这一类的纹样复杂, 有些含有封建糟泊有些只是一般祝颂的。从造型角度来看这类纹样受民间年画、剪纸的影响很大, 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吉祥纹样与颂词之间的联系主要采取了这样几种方式:一是以物示意, 如松树则代表了健康长寿。二是谐音转化也是借颂词中的同音字的物象来祝颂的。如:“幅”和“福”的谐音构成了幅字的物象“福”自天降。三是借图案典故构成了的纹样, 如借用萧史弄玉的典故来祝颂婚姻美满龙凤呈祥, 这种纹样的特点它概括了一个故事, 如果不知其中典故只从形象本身是看不出它的含义的。3) 再有一类戏装上的纹样是象形纹样, 它主要是表现某种物形。如虎头、麒麟、狗形、鹿形、象形的披挂, 盔甲等。表现古代器物的博古纹样应属于此类。还有一类纹样是直接文字或者是几何图案构成的。如杨七郎脸谱上一笔“虎”字、“兵”、“勇”、“佛”、“寿”等是文字纹样。几何图案纹样如“雷纹”、“云纹”等4) 还有一种纹样来自于各种官权的有的来自于佛权, 这类纹样主要用来标示剧中人物的身份即剧中人物的宗教信仰, 如水田纹、压字流水、太极八卦等图案都是。5) 戏装上还常用写生折枝花卉作装饰, 这类纹样造型和古代的花鸟画、民间舞蹈、刺绣均有直接关系。戏装上的诸多纹样丰富多彩, 还具有丰厚的传统民族的艺术风格, 在纹样在人物造型上有严格的程式规范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等特点, 这些特点, 首先在京剧的装扮艺术上得到了充分、具体的表现。

二、京剧服装纹样在形式上的的一些特点:

京剧服装纹样大体上可分为图案纹样和写生纹样两大类, 这两大类纹样也都经过了程式化的艺术加工, 在处理形象时都离不开由写生到变形, 离不开“去繁”或“求全”等基本法则。

京剧服装上的写生纹样主要是折枝花卉, 常用的有牡丹、菊花、杏花、梨花、荷花、梅花等。这一类纹样表面看起来很具有写实的味道, 但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变形的产物。以牡丹为例:牡丹花瓣很多, 外形丰满。但在戏装上的写生牡丹纹样加上绿叶和枝干的衬托显得非常的丰富生动。其实这种牡丹写生也是经过了艺术变形的, 主要是在花瓣上、枝干上、叶子上的形象应用都是采用了“去繁”法则绘以简化。既然加以变形, 怎么又叫写生呢?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对写生这一概念有咱们自己的理解。在中国画中“写生”写生这一概念的核心是“神似”而“形似”则居于第二位。西方的写生当然也注重“神似”的, 但是他把“形似”摆在比中国画写生重要多的位置上。它更加注重外形的真实性。基于中国画对写生这一概念的传统认识, 所以我们把折枝花卉纹样称作是写生纹样。

京剧服装上更常见的是图案纹样。图案纹样比写生纹样对物象的变化更大, 它几乎完全不重视形似, 而是把图案纳入方形、圆形等构图的规范之中, 如团花牡丹、带状牡丹、连续牡丹、花边等图案纹样。

京剧服装上的纹样除了对物象上进行“去繁”的艺术加工外, 还往往采取“求全”的表现手法。例如:荷花分为三个部分荷、莲、藕是植物的三个部分上部花称为荷花、果实称为莲藕、藏在水里污泥下的是藕, 生活中荷花的藕我们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在戏曲服装上却常常把荷、藕、并列组织在一个图案中这就叫做“求全”的基本法则。无论是“去繁”是“求全”在形象设计上就充分发挥了图案对戏曲服装的美化装饰作用。

京剧服装纹样的构成法则是统一在中国戏曲美学总的法则之中。只有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才能把戏曲服装纹样这个具体问题和整个戏曲艺术创作联系起来。

三、京剧服装的色彩

戏曲服装的样式、纹样、色彩是相互联系的三大要素。

戏曲服装在色彩问题上, 大体分为两个基本方面考虑, 一个是考虑色彩和舞台美化的需要即对比调和等问题。另一个就是要考虑色彩和角色形象的关系, 既要考虑生活中用色的习惯规律又要服从于造型角色形象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就是戏曲服装色彩的装饰性和标示性。

传统戏曲服装非常重视色彩的装饰效果。传统戏曲舞台上鲜明、绚丽的色彩效果主要是依靠服装来造戏的。它对色彩的要求第一条就是鲜明悦目。传统戏装的色彩正五色和副五色还有杂色三大类, 但常用的也不过是十几种色彩。正五色分为黄、红、绿、白、黑。副五色分为粉、湖、兰、紫、绛为主, 杂色分为灰、金、银、古铜、秋色、等, 以上就构成了传统戏曲服装的调色板。当然仅仅注意服装上的色彩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注意同台角色戏装色彩间的调和对比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给观众鲜明的印象。例如《女起解》中的服装色彩的搭配就是很成功的例子。苏三的服装以红为主副有兰白色, 配以白色的罪裙。崇公道以黑色为基调服装在色彩上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在表演, 但观众感觉舞台不空档和单调, 就是因为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演员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色彩如果运用的得当还可以引起观众很多方面的联想。例如:妇女穿了白裙罩上深色上衣, 利用色彩色的对比关系就能使观众觉得演员的步伐更加轻盈飘逸。再如金色和银色在戏装上的运用, 这两种色彩具有其它色彩所不能比拟的的金属光泽, 适当地运用在戏装上显得富丽堂皇。这就是色彩搭配在戏曲舞台上的作用。

戏装上的色彩除了美化舞台的作用外, 还需要一定的程度上遵守民族的色彩运用习惯规例。这些规例大多由其历史的渊源, 在这些规例中有很多表示了我国人民的民族习惯。例如吉事用红色, 丧事用白色, 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至今沿用的色彩规例。如果我们在设计戏装色彩时不遵守这些规例, 观众肯定不会认可。所以色彩的习惯规例对戏装的设计有一定的约束。但是在遵守规例的同时为了不破坏舞台的效果, 在某些情况下在色彩习惯规例可采用点到为止的手法。例如丧服用白色但不一定全身都用白色, 可用一条白丝绸配合素净的黑色衣衫也可以达到效果。所以色彩规例也要遵循以美化舞台为主。

四、京剧服饰图案的发扬与传承

戏曲服装的样式、纹样、色彩是相互联系的三大要素, 再加上配质料戏装就是用它们来塑造角色形象美化舞台。戏装在设计表现上是服务于舞台美学和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年龄等于人物背景相关的方面, 使服饰有了鲜明的美学特征, 是京剧服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京剧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国粹”是因为它不但, 有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独特的表演程式、鲜明的艺术语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同时京剧服饰图案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 无论从服装纹理上、色彩运用上、脸谱上、头饰装扮上、道具上、艺术思维、美术风格、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使世界各国专家为之瞠目, 并给以高度评价、充分的肯定。

总结和归纳了部分京剧服饰图案的纹样的特点, 无论是在造型上、色彩上、寓意上你都不难看出我们的京剧服饰图案艺术具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所以它是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特色的典范, 对于内涵如此丰富的中国京剧服饰元素来说,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非常值得我们后人用各种方式去传承和发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摘要: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 具有着高深的艺术学问, 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 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用歌舞演绎故事,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集我国戏曲之大成, 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是中国的国粹。

关键词:“宁穿破, 不穿错”“去繁、求全”,装饰美化,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犁.程甘霖.京剧服装中戏曲符号的呈现及美学特征[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5

[2] 杨鑫.京剧角色服饰语境化与民间艺术典型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

上一篇: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控制下一篇: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重要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