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自查报告

2024-04-11

舞弊自查报告(通用6篇)

篇1:舞弊自查报告

反舞弊自查报告

根据集团“阳光做人、规范做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活动的要求,为落实做好生产管理部廉洁自律精神,生产管理部组织部门全员,结合个人与部门的工作情况,通过对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疑惑,并及时予以规范、弥补和改正,对照廉洁准则进行自我检查与自我监督,进一步为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明确了方向。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部门自查情况回顾

2016年6月20日,生产管理部按照公司审计法务部邮件要求,特组织部门全员会议对相关文件进行学习,并对照《廉洁自律行为自查表》开展自查工作,部门全员通过学习文件牢固树立了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明确了廉洁自律,避免只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头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一致。通过本次学习,生产管理部全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心把开展廉洁自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切实上心入脑、认真自查,从而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学习心得

1、遵守纪律,廉洁自律。

通过学习,生产管理部全员进一步增强了纪律观念,增强了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各项相关规定,坚决地做到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公司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工作高效热情,不推搪、不拖拉、不马虎;办事清正廉洁,不刁难、不吃请、不谋私。有效地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地要求自己进一步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2、敬业自律,求真务实。

认真贯彻落实集团“阳光公约”方针政策,依法办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公司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自律建设。积极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不正之风。做到科学求实,勤奋敬业。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理论学习不够细致、不够深入、不够系统,思考认识还不够到位。有时忙于工作事务,忽视学习。在时间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学习有所放松。学习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部门全员仍需继续努力,加强学习,总结不足。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紧密,实践不够全面彻底。由于平时工作规律性不够,没有准确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工作水平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坚持理论与实践保持高度的一致。

四、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1、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自律规定,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从思想上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技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坚持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公司监督。从思想源头上下功夫,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业务优良,做到清正廉洁、自重、自省,以身作则。

生产管理部全员通过自查工作,提高了部门整体的思想认识,但是仍还有差距和不足之处,生产管理全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严格遵守纪律,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努力克服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集团要求为准绳,更加廉洁自律,更加坚定地和各种不正之风、各种不良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自觉接受公司的监督。

生产管理部

2016年6月20日

篇2:舞弊自查报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日益猖獗。为遏制这种行为,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建议采取四道防线:高层管理理念、业务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也较为严重,为此,新的《会计法》特别制定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针对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不论是美国的四道防线还是我国的三位一体,从理论上说还是较完善的,逻辑也比较严谨。但是,在实践中受到诸多的阻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角度来研究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源、动机,使财务监督能有的放矢。

一、经济利益矛盾是产生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源

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不仅存在统一,也存在矛盾。从物质上分析,这种矛盾是社会资本运动中经济利益分配的矛盾。国家和企业所追求的发展都具有迫切性,但是,发展的目标是主观的设计,往往与客观实际存在差异。国家总是凭借权力得到发展的物质基础――税收;企业总是想获得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利润。税收和利润都来自社会的资本运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当有限的剩余价值不能满足两者主观目标需求时,国家和企业开始了不断举债。税收、利润、举债贯穿于资本运动过程之中,高额举债的压力又促使双方加剧了对剩余价值的享有和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占用。因此,资本运动的过程也就成为国家与企业产生利益分配矛盾的过程。同时,这种矛盾随着资本构成的多元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资本运动的加速而变得越来越剧烈,这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社会债务资本的数量与企业财务报告舞弊数额隐隐约约勾画出一条正比例线,虽然暂时不能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但从我国企业债务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这条线的痕迹:全国企业之间的三角债,1991年3523亿元;9269亿元;1亿元。银行收息率60%。这些数字不仅是社会信用状况的写照,它也与企业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增加不谋而和。

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和规定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要求企业真实、完整、公允地提供有关会计资料,从而监督资本运动安全循环。不论国家颁布的法律、制度、规定是否公平、合理,企业都要执行。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它们尽量寻找法律、制度及规定之间的缝隙缺陷来处理会计资料。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故意的轻率的虚报或漏列会计资料”,以达到隐瞒和变更资本运动的真实过程。其目的:一是占有不该属于自己的经济利益;二是对国家经济利益分配制度不公平性的一种抵触。因此,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成为企业与国家经济利益矛盾的焦点。

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客观的,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矛盾还带有普遍性,存在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不是个别企业而是所有的企业。另外,即使有的企业历史上没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也不能否认其现在和将来就没有舞弊的可能,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是随着企业的需要而在不同会计期间上的任意选择。因此,为遏制这种行为,国家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不断调整法律、制度、规定、税率,增强经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减少与企业的矛盾;另一方面不断自我控制发展的迫切性,降低社会债务资本总量,适时调整利率、汇率,减轻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利息转嫁给企业的负担。国家与企业经济利益矛盾的淡化,是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前提。“淡化矛盾”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让步,而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最佳选择。

二、市场政治是产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添加剂

财务报告舞弊产生于经济领域但却深深地打着市场政治的烙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作为资本的代言人,金钱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从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揭露出来的经费筹集交易,德国总理竞争中披露的受贿内幕,以及在台湾地区选举中的金圆

篇3: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及审计对策

一、审计中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方法

(一) 分析性复核法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对企业重要的财务比率 (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 或趋势进行分析, 重点对一些变动异常的指标进行相关信息差异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简易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和趋势分析等, 通过分析性复核, 可以发现财务报告中异常的波动、进而识别财务报告的粉饰问题。

(二) 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值。其分析要点有: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 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告粉饰, 是否以公允价值进行交换。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合理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分析关联方交易未结算金额分别占关联方交易总额和未结算总金额的比例是否正常。

(三) 异常利润剔除法

将来源不稳定、不可能经常发生的非经常损益从企业利益总额中剔除, 以分析和评价异常利润是否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过大, 客观地判断和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 关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大小及其变化。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 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项目体现出来, 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财务报告粉饰特别有效。

(四) 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总体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 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 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 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 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 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财务报告的现象。

二、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审计对策

(一) 分析经营风险

一般情况下, 经营风险越高, 客户管理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客户经营风险的分析包括行业分析、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绩效分析。如对竞争者分析形成同业分析预期, 对前期数据分析形成纵向预期, 对非财务数据分析形成财务预期, 对一组财务数据分析形成另一组财务数据的预期。

(二) 分析舞弊环境

首先, 要评价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导致管理当局权力膨胀、监督失控、缺乏透明度, 给管理当局舞弊创造客观条件。审计人员在评价公司治理结构时, 应重点关注客户是否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执行董事与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其次, 要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时, 一方面要考虑客户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适当, 是否能防止、发现和纠正舞弊行为;另一方面, 审计人员应采取一定的控制测试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三) 评价管理当局

对管理当局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分析管理当局的压力或动机。审计人员应密切关注管理当局是否遭受异常压力, 如盈利目标过度夸张并在这些目标基础上设计管理当局薪酬奖励制度、市场占有率突然下降、公司市场形象不佳、管理当局正面临提升的关键时刻等。第二, 对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进行评价。如管理人员曾经有不诚实的记录, 公司以前年度曾经有过舞弊发生, 不及时改正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管理人员过去不配合审计工作或曾经欺骗过审计人员, 主管会计和财务人员离职率高, 经常更换法律顾问等。

(四) 确定舞弊风险

首先, 考虑风险因素。审计人员根据经营风险的分析结果、舞弊环境和对管理当局的评价结果等, 进行风险评估。其次, 考虑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情况。所谓异常是指审计人员的合理预期与财务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 审计人员可利用分析性复核, 寻找和发现异常, 当发现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情况, 说明存在较大的舞弊风险。

(五) 编制审计计划

根据舞弊风险的评价结果编制审计计划, 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 确定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时间和日程安排、审计重点和范围, 在高舞弊风险领域配备充分的审计资源。

(六) 揭露舞弊后的附加程序

若舞弊行为被揭露, 审计人员要继续采用相关的附加审计调查程序, 甚至要请求法律部门协助对舞弊事项予以切实调查。包括: (1) 审计人员已发现所有舞弊的处理。审计人员应以适当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告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所有舞弊行为, 并将告知的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对涉及的人员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向负责的更高管理人员报告。 (2) 提供管理建议书。将舞弊者揭发出来后, 审计人员还需要在后续审计中分析舞弊行为的原因, 深入探讨舞弊的根源, 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以及客户管理方面的弱点, 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建议, 杜绝同类舞弊再次发生。

三、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关注审计成本

在舞弊审计中, 不能过分考虑审计成本, 更不能将分析经营风险增加的成本用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来弥补。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公众利益, 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 把握保密分寸

我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审计人员考虑对“客户的资料保密”, 从而使客户的利益得到根本的保证。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审计人员对客户的经营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分析, 涉及到客户商业秘密, 如客户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审计人员要注意遵守职业道德, 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但舞弊审计中, 有些揭露出来的舞弊行为触犯到国家的法律、法规, 如贪污、盗窃、挪用资产, 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因此,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审计人员不能以“保守客户秘密”为借口, 拒绝披露相关舞弊信息。

(三) 注意发现舞弊的迹象

舞弊行为的最基本表现, 有为了组织获利而进行的舞弊行为和为了损害组织的利益而实施的舞弊两种主要形式。具体表现:行贿、出售或转让不真实的或虚报的资产、故意做出不正当的转让价格等, 是为了使本组织获利而进行的舞弊;把一项可能盈利的交易转移给一个雇员或外人, 贪污、有意地隐瞒或虚报事项或数据等, 属于使本组织利益受损而进行的舞弊。但不管是哪种形式, 舞弊者的直接目的都是期望个人从中获利。审计人员在实施常规审计时, 需注意发现发生上述行为的可疑迹象, 及时反馈给主要的职能部门。一旦判断有舞弊迹象, 审计人员需要进行评价, 以便做出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定。

(四) 保持职业的警惕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时刻保持职业的警惕性, 及时将舞弊迹象通知组织内的有关部门。为了避免超越审计权限而导致的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在明确了舞弊迹象并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时, 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组织内的有关部门, 如纪检部门、安全部门等。这是实施舞弊审计必要的程序, 如果不这样做, 就有可能跨越审计范围, 使审计工作凌驾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之上, 从而导致“审计越权”的风险。就内部审计程序来说, 即使是以应有的职业谨慎的方式来进行, 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检查出舞弊行为。

(五) 保持审计的有效性

在进行舞弊行为调查时, 审计人员应广泛搜集审计证据, 评价组织内部涉及舞弊的可能层次和舞弊人员的范围。与此同时, 审计人员应注意与管理人员、法律顾问和其他专家协作, 同时应考虑到调查范围内犯罪人员的权利及该组织本身的信誉。一旦通过调查过程得出初步结论, 审计人员必须对舞弊行为进行评价。分析舞弊产生的原因, 确定审计方法, 以便帮助减少未来的类似舞弊问题的发生, 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提高审计的层次, 明确是否应对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 拟定新的审计对策, 从而更好地体现审计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篇4: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透析

财务舞弊是指采用财务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取得利益而导致他人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可大致分为侵吞资产舞弊及财务报告舞弊两类。侵吞资产舞弊的舞弊者为雇员,受害者为组织。如,雇员为谋取自身利益,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财务手段侵占国家和公司资产而形成贪污;财务报告舞弊的舞弊者为公司管理当局,受害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如,公司管理当局故意错报或漏报报告期收益而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二者相比较而言,财务报告舞弊的隐蔽性更强,危害面更广。尤其是上司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近些年来,财务报告舞弊大案要案不断出现,且有新的动向。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生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内、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压力主要源自证券市场,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管理者的经济利益与其工作业绩密切相关。因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一是筹资与再筹资动机;二是避免被停牌和摘牌动机;三是市场动机;四是报酬契约动机;五是避税及谋私动机等。

(一)争取上市、争取配股

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可获得大量的资金,一些上市公司把股票融资视作无需支付资本成本却可大肆圈钱的最佳方式。然而因《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规定:企业必须三年赢利,且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审批。为达到这些规定,本不具备条件的公司就会为获取上市资格而进行财务包装,“创造”条件上市。由于上市公司再筹资时,配股是上市公司解决长期大额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而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近三年中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同时每年不低于6%”,因此,10%的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上市公司增资配股的门槛。有资料表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刚达到10%的现象。“黎明股份”和“郑百文”等都是虚构前三年利润包装上市的,这足以证明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获得配股资格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首要动机。

(二)避免戴帽、避免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又一个动机就是避免戴上“ST”的帽子。所谓“ST”帽子,就是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经审计,发现其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实行日涨跌幅度限制为5%),在股票名前加“ST”,表示警示有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如果三年连续亏损就要退市。公司退市不仅对股东来说是莫大的损失,而且公司将长期失去向社会募集资金的资格,严重威胁到公司的生存。为避免出现连续亏损的状况,保住紧缺的“壳资源”,上市公司需要扭亏为盈。但扭亏为盈又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轻易做到的,所以一些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地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或粉饰报表,通过非经营损益、关联交易等手法来盈利,以避免退市,保住上市资格。

(三)牟取二级市场暴利

其动机是:1.改善二级市场形象。在证券市场上,潜在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的,现任大股东和管理层最清楚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发展前景,他们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释放业绩良好的信号,以求改善二级市场形象。2.便于二级市场炒作。中国股市仍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沟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使股价同步炒高。或者,为使股价达到预期的波动,先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后再高价出售牟取暴利,利用财务报告舞弊达到目的。“银广厦”舞弊案就是此项典型。3.为并购增加筹码。由于上市资格不易取得,众多非上市公司试图通过购并来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购并谈判中最关键的是购并价格,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无疑可以卖个好价钱,故上市公司有可能为购并增加筹码而粉饰财务报表。

(四)满足业绩考核的需要

我国的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其管理层报酬与其业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有关,能否创造良好的业绩直接决定着公司领导人的经济利益(如年薪、奖金等)和仕途发展。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年年增长,经理人员要确保自己任期内的各项指标达标、超标,就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呈现良好业绩,满足考核需要。

(五)减少纳税、分配股利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有些上市公司以舞弊手段虚减利润,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同时,有些上市公司侵占股东权益,把本应支付给股东的股利,转作生产经营资金,让“钱生钱”或者用于给企业管理者多发奖金,但这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和公司章程,也会以舞弊手段虚减利润来调整报表业绩,达到不向股东分配股利或少分配股利的目的。

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决定了会计报表粉饰的类型:基于以上(一)至(四)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和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以上第(五)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小化的形式出现。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直接表现为会计报表粉饰(本文作同义语通用)。所谓会计报表粉饰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舞弊手段,使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达到“预期”状态的故意行为。它是财务舞弊的集中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已成为证券市场的“痼疾”,丑闻频频爆出。随着我国经济、法制环境及证券市场的变化,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报表粉饰手段也不断增多、升级,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以下分别予以阐述。

(一)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

1.虚构客户,虚拟销售。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定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日前(如年末)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如次年)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2.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有些上市公司在销售的相关手续尚待完备时,甚至在销售完成前、货物起运前所售产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商业折扣有争议、销售款不确定的情况下就确认收入;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订货或推迟购货的时候就确认收入,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二)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

主要表现为推迟费用入账。1.有些上市公司将一些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项目入账,而这些项目不是企业真实的资产,只是一种虚拟的资产,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个费用和损失的“蓄水池”,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摊销、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来虚增当期利润。2.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混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界限,将应费用化的利息却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当期利润。

(三)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1.有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报告年度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2.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在实施新准则前,原准则和制度规定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有五种方法可供选择,在存货价格波动期采用不同方法计价会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同影响。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少转营业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多转营业成本,减少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相反。即: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多转营业成本,减少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少转营业成本,增加利润。值得庆幸的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手段有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即便上市公司仍在会计政策允许使用的三种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变更,其调节利润的空间较以前已狭窄许多。

(四)玩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典型案例有四川长虹(2003年、2004年)。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按需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1.那些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即使在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高”的情况下,仍以低比率进行坏账估计和存货跌价估计。2.那些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上市公司,则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用以平滑各年间利润。3.那些亏损、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平时该提不提或极少计提,“需要”时就一次提个够,采用“休克疗法”和“亏出盈利的空间”,通常是在第一年亏损后,第二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第二年巨亏,第三年又以各种理由转回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造成财务报表在第三年扭亏为盈的假象,以避免退市;或者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在其后的几年中再缓缓冲回,以此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告。值得庆幸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作了严格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事后即使价值出现回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已大大缩小。新准则此规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原八项减值准备中的除上述项目外的其他项目未做规定,且对资产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作不间断的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为标准,仍留给了某些上市公司按需确认减值损失的空间,仍需引起密切关注。

(五)利用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典型案例有湘酒鬼(2003年、2004年)。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已被一些上市公司用于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

(六)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典型案例有济南轻骑(2003年)和重庆实业(2004年)。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1.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经营业务;2.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3.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4.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5.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

(七)滥用差错更正制造盈利

如首创股份(2004年)、TCL通讯(2003年)等上市公司。它将补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使会计差错更正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制造盈利,躲避亏损,逃脱ST的命运,保住再融资资格。它是将会计舞弊诠释为会计差错,是借会计差错更正之名行会计舞弊之实——需要的时候先“明知故犯”,再“知错不改”,最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痛改前非”,不断“变脸”对外报告;或大题小做、大事化小,把大错误以不引人注目的小公告(或补充公告)形式公布,以蒙混了事。

(八)少计营业收入,偷逃税款

也有一些利润充盈的绩优公司为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少计收入,藏匿收益。有些在应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如采用直接收款交货方式销售产品,已收到货款并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全部交给对方,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延期反映收入;有些以收入直接冲减成本,即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账户对应,不反映销售业务;有些虚构销售退回,以偷梁换柱的假退货方式(通过把款项支付给其他下属服务公司,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截留收入少交税金;有些对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

还需说明的是,在现实中,这些会计报表粉饰的若干手段 ,常被多家上市公司分别运用或组合运用,也同时或相继出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在曝光之前,往往有一些征兆(或称预警信号)出现,即很可能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有如下特征和征兆:一是已两年连续亏损,第三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面临暂停或退市威胁,或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的经营亏损使企业面临破产或被敌意收购的威胁;二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年为负值,或虽然账面盈利但没有带来充裕的现金流入,入不敷出,现金匮乏;三是存在重大的、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或极度复杂的交易;四是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或当年公司行业不景气;五是公司的董事或管理层的个人财富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六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管理层频繁变动;经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鉴于这些特征和征兆,故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识别并预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

(一)甄别经营业绩的真假

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公司的主要生产设备是否严重闲置、生产车间是否停产、存货数量是否大量增加等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存在,报告期经营业绩却没有相应下降,则有业绩作假的可能性。应通过检查可疑的账簿记录、记账凭证、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来查明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具发票并发货;关注资产负债日后有无大额或连续的退货,并查明这些退货是否为年末集中“销售”部分,从而识别公司是否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

(二)分析利润构成比重

分析上市公司盈利时,要着重分析主营业务占利润的比重,即看利润是否主要依靠主业的业绩,而不是主要来源于非经常损益项目;要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构成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从而判断公司利润的来源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是依靠粉饰其他利润项目来增加业绩的。

(三)慎析资产减值准备

分析报表时,尤应慎析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一般而言,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而处于盈亏临界和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有时会巨额计提。因此,对这类业绩指标脆弱的上市公司,首先宜将其计提政策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进行横向对比,判断是否有异常;再分析其财务报告中是否对估计基础和依据进行详细披露,从而识别上市公司是否在玩弄减值准备计提游戏。

(四)关注虚拟资产项目

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虚拟资产项目值得密切关注,若虚拟资产与正常资产相比比例较大,或虚拟资产增长速度(或相对变化速度)波动较大,则可能存在通过虚拟资产虚增利润。其特点是虚拟资产多记少摊。应重点检查各类虚拟资产项目的明细账,注意会计报表附注中虚拟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要特别注意本年度增加较大和未予正常摊销的项目。

(五)透视关联交易事项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基本上都体现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等具体项目中。其识别方法为:1.计算各项目中关联交易产生的盈利分别占项目总额的百分比和这些项目占企业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对关联方企业的依赖程度;2.分析这些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公正性。比如,交易价格是否以市场的公平交易为基础,交易的市场价格是否存在非公允的方面,控制方对被控制方强制的内部销售价格等。同时,还应向公司的主管工商部门了解上市公司包括验资报告、股权转让备案登记资料等在内的相关材料,并应特别查询控股股东的工商登记资料,了解公司控制权的归属,以有效识别利用隐性关联交易粉饰报表的行为。

(六)借助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通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的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意味着与高于现金净流量的净利润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公司很可能存在报表粉饰情况。

此外,还应辨识差错更正,谨防鱼目混珠。相关部门应当对故意混淆会计舞弊和会计差错的行径,对频繁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行为加强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不受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的侵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应从多方面识别、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粉饰行为,并需通过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不断完善压缩各种粉饰伎俩的空间。要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的规定,建立一个包括货币指标和实物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公平、公正、公开地确认其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令世人瞩目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该准则的应用指南,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是由于会计标准的变化而产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过程中,也有上市公司利用这一过程操纵利润。因此,应实施三大措施,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一是严格执行非经常性损益标准;二是财务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披露其会计原因;三是上市公司应充分说明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合理性。

还需说明的是,正如本文第二大点中提及的,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降低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但又必须同时看到,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有关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却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一些公司仍然可能在新准则下继续或更新手段来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故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和预防仍然是任重道远,需要人们继续去关注、分析和遏制。

篇5:舞弊自查报告

浅谈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它甚至会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财务报告是承载会计信息的载体,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和附注。对于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者及财税部门,财务报告无疑是他们关注的焦点。鉴于财务报告的重要作用,一些公司采用舞弊手段掩盖财务报表的事件屡屡发生。我在这篇文章中就浅谈些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关键字:财务报告 舞弊 动机 手段

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舞弊是人为达到不良目的,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从舞弊的主体方面可把舞弊行为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组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是指员工私自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

一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

(一)管理层期望获取高薪酬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的薪酬有以下三种方式来决定:由董事会自主决定,并与业绩挂钩;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由控股公司给高级人员发工资。但是不论薪酬由谁发放,业绩是决定薪酬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报表中反映经营业绩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财务报表与管理者的薪酬间接地挂钩。为了获取更多的薪酬,上市公司管理层就可能会贬值虚假的财务报表。

(二)为了获取上市发行股票的资格

上市发行股票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这不仅对公司,对公司的高管都会有好处。一方面公司可以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参与一些利润比较大的项目的开发,另一方面,高管的薪酬也会有所提高,每年的年终分红是非常客观的。这种巨大的市场诱惑驱使不少拟发实行股票的公司未达到上市的目的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三)降低纳税额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分离程度比较小,有些税法的规定本身就是会 1

浅谈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

计准则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缴税会导致公司的现金流出,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公司的现金流量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为了呈现出现金流健康的情况健康,就会产生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动机,以降低缴税额。

(四)上市公司避免被停牌或是摘牌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经营业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对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的消息,上市公司可能会面临停牌,甚至是摘牌的危险,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因此,公司可能会利用一些手段虚假提升经营业绩,将亏损变为盈利来避免被停牌或是摘牌。

(五)市场动机

1.在二级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进行投资决策的,他们当然会选择业绩好的公司进行投资。因此,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眼球,通过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对一些科目加以装饰,向市场释放业绩良好的信号,以求达到树立二级市场良好形象的目的。

2.为并购谈个好价钱

众所周知,公司的上市资格不容易取得,期间要包括很多环节的审核。就是因为上市的难度不小,许多非上市公司就试图通过并购,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并购谈判中最关键的就是并购价格,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权可以卖个好价钱,因此上市公司有可能为了并购谈个好价钱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六)为了获取银行贷款

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二是向银行贷款。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资金的目的,一些公司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银行贷款方面,一般来说,银行在向公司发放贷款前,会对受贷单位的资信情况进行审查,要求比较严的。因此,那些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是很好的公司为了获取银行贷款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二 粉饰虚假财务报表的基本方法

(一)对虚拟资产挂账

所谓虚拟资产,是指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将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暂时挂列为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项目。一些上市公司将已经发生的费用作为待摊费用等列入资产科目,目的在于降低费用、2

浅谈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

虚增资产,从而调节利润,这种虚拟资产的存在,为企业从总利润提供了一个费用和损失的“蓄水池”。企业可以通过递延摊销、少销售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分费用或损失从而增加利润,即通过增加不良资产来虚增利润。

(二)对营业外收入或补贴收入进行调解

这主要是ST公司通常用的手法。这里解释一下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它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它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所以,营业外收入常常成为对利润进行调节的工具。补贴收入,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包括退还增值税的补贴收入,以及按销量或工作量等和国家规定的补助金额计算并按期给与的定额补贴。有些企业将营业收入作为补贴收入入账,并且它还能够提供相关的免税证明文件及资料,从而降低所得税缴纳额,增加了利润。

(三)通过调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编制虚假报表。

有些公司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前者隐瞒潜亏进行一定的处埋,后者隐瞒利润。年报不实的上市公司在应收款或其他应收款方面做文章,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一些上市公司往往把一些难以收回的应收款挂在账上,以虚增资产。此外,其他的一些公司夸大其他应付款,从而达到避税或降低税收的目的。

(四)变更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应当是保持一致的,有些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通过改变折旧方法、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等手段随意调节利润,例如有的企业采用定额资料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注意这种方法只有在月末时通过实际资料与定额资料的比对、分析,才能得到反映,而不能在费用发生的当时反映出来。有些公司将产品的定额成本差异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却不分摊,以降低本期销售成本。而有的公司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损毁,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

(五)通过调节存货价值来进行利润操纵。

存货计价采用的方法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以及经营成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润调整空间。具体来说,如果期末存货估价过高,则会虚增公司的资产,同时会虚减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间接虚增利润;反之,则会虚减公司的资产,虚增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虚减公司利润。由于现代会计已经普遍地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工作量已不再是制约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范围可以缩小到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

浅谈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

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发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如果根据客观情况及利益权衡的变化频繁地在两种方法之间不断的转换,势必与一贯性原则的要求相冲突,会让人觉得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太真实,也难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与其他企业进行业绩的比较。

此外,有的企业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将产品定额成本差异在产品与库存产品之间的分摊,本期销售产品却不分摊,以降低本期销售成本,增加当期利润。更有甚者,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损毁,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

(六)利用计提手段来调节利润。

计提采用的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是企业自行根据情况而定的,这就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计提手段来天界利润提供了可能性。上市公司可以“少提”来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来减少利润,为未来的利润增长埋下伏笔。

(七)对费用进行调整,以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对当期费用进行调整,可以实现虚增利润的目的。在实际处理中,一些公司经常利用“长期待摊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进行调账,在以后逐渐进行分摊,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八)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1.虚构经营业务,并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他关联企业,人为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2.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和进行股权置换。

3.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

4.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用,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九)利用税收返还调节利润

对我国来说,所得税的减免权除税法统一规定外,地方政府无权减免。但为了扶持上市公司,许多地方政府给上市公司以税收返还政策。一般的做法是:经过财政部么审核后认可的上所缴的企业所得税中可返还部分实际到账后才能算做本年的补贴收入,计入本年利润,但有的上市公司当年所缴的所得税还没有完全结算完毕,就先以“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的形式出现在账上,并据此先计入利润,这是不合理的。因此,税收返还成为公司改善经营业绩、避免上市公司年报出现亏损的“救命药”。

浅谈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

三 财务报表的舞弊手段

(一)资产负债表的舞弊手段

货币资金的常见舞弊手段。有关现金的舞弊手段:通过空白发票虚增费用;虚列凭证、虚构内容;截留企业的各类罚没收入。对于银行存款的舞弊手段:制造余额差额;修改转账支票存根日期;转账套现;有意签发空头支票。其他货币资金的舞弊手段:外埠存款方面主要有非法设立外埠存款账户和外部存款的非法支出两种舞弊手段;银行汇票存款方面则主要有对银行汇票的使用不按要求和非法转让或贪污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方面的舞弊手段主要表现在银行本票与采购金额不一致上;在途货币资金方面舞弊手段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收到存款或收到在途货币资金后,不做转账处理,挪作调整用或者贪污;还有的企业通过虚增在途货币资金,目的就是为了虚增销售收入,以此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应收账款的常见舞弊手段。主要有:根据不同的应收账款的账龄计提坏账准备;设置账户模糊不清,已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入账金额的核算方法不按规则走;上下年结转时采用“空中飞”手段;会计核算不按要求做;处理坏账损失时换质移位。

存货的常见舞弊手段。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虚构存货;操纵存货盘点;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不恰当的会计资本化;违规分摊采购成本;对毁损的情况不加以报告,表面上盈利实际亏损;对材料的盘盈亏损不做转账处理;利用存货舞弊获取个人利益;办理材料出库手续以虚列成本费用;计划成本过度偏离实际成本;调整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改变低值易耗品核算方法,调节产品成本;发货后分散收回货款,不按实际比例结转销售成本。

固定资产的常见舞弊手段。主要有;购入时在付款环节中的舞弊;虚构租赁固定资产;租入固定资产时多列租金;市价购入内部产品及劳务以虚增固定资产;利用其他支出虚增固定资产;接受贿赂,虚计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借款利息资本化违规;通过人为调节安装成本来调节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固定资产出租收入虚挂往来账;清理固定资产净收益,不按营业外收入机长;对固定资产盘盈盘亏不做账务处理;对新增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存入小金库;变卖固定资产,仍然计提折旧;未使用固定资产却不计提折旧;转移工程借款利息,调节当年损益;随意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率,调节成本利润;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多提折旧;随意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调节折旧计提数额;在建工程试运转收入不冲减在建工程成本;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融资租赁的财务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当月不计提折旧的当月计提折旧。

(二)利润表的舞弊手段

浅谈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

利润表的舞弊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对利润表的编制依据进行舞弊。有的单位不是按照“四步式”依次分步计算收益,而是故意按“单步式”将所有收入汇总合计,将所有费用支出汇总合计,然后将两者相减计算得出本期利润,造成不便于分析收益的构成等情况。二是对利润表的编制进行舞弊。具体形式为:舞弊利润表的格式,采用非法定格式的报表编制利润表;舞弊利润表的“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故意使“本期”表内各项目的“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与“上期”表中的“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各项目数据不协调;舞弊利润表的重点项目;舞弊利润表的内容,使利润表各项目的数据不真实。三是对利润表的勾稽关系进行舞弊。由于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营情况,它所反映的内容不仅在本表内有不少项目存在勾稽关系,而且与其他会计报表的项目和相关账户也存在勾稽关系。因此,有的单位人为地对利润表的内部联系、与其他会计报表和相关账户的勾稽关系进行舞弊。

通过对一些常见舞弊手段的分析,发现财务报表舞弊现象比较严重,但是不能把这种舞弊的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责任都让注册会计师来承担,应该从滋生舞弊的企业本身着手予以控制。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l)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组织会计人员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素质。(2)加强监督,加大对财务舞弊的惩罚力度,增加造假成本,减小企业的造假机会。(3)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切实减少舞弊。发财啊

参考文献

[1]杨利红.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商场现代化,2009.2

[2]陈国忠.会计舞弊的形成机理与综合治理.经济论坛,2007.1.[3] 高铭.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当代审计,2007.3

篇6: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舞弊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自身和集团利益,采用伪造、编造、掩饰等手法歪曲反映 企业 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虚假 会计 信息的行为。尽管我国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之风愈演愈烈。为了能有的放矢地预防与治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确保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 发展 ,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及预防与治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舞弊;预防;治理

上一篇:出纳学校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优雅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