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得!培育一个怎样的孩子

2024-05-14

家长心得!培育一个怎样的孩子(精选6篇)

篇1:家长心得!培育一个怎样的孩子

家长心得!培育一个怎样的孩子.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虫虫刚出生时,就有同事与我商量,以后孩子都打算上什么学习班,大家可以轮流接送。当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不过现在想想,也可以理解。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寄寓很大的希望,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想让孩子成为天才、成为明星等等。

可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能让孩子一生幸福的关键是什么?我对虫的期望就是快乐、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出生一个月后,虫虫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户外度过,无论数九寒冬还是40度的酷暑,因而虫虫体质很好。)

1、接受挫折和失败。

每个孩子小时候可能都有一个不能接受挫折的阶段。因为婴儿期父母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虫有一段特别烦躁,因为她发现很多她不会的事情。一岁时发现自己不会自如地吃饭,等3岁时又发现只有勺子用得好,筷子又不行了;衣服怎么穿似乎都不对,扣子不听手指的指挥;幼儿园今天跳舞,她没学会;想搭高楼却中途倒了„„她沮丧极了,有时是极度生气。每在这时,我从来不责怪她,只是告诉她没有人天生会,都是慢慢学会的。“妈妈小时候也不会自己吃饭,是外婆教妈妈的。你看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学的。和妈妈一起来吧。”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与人分享,可有时虫很大方地把玩具和吃的给了别的小朋友,而别的小朋友却不这样,虫很迷惑。我就说:“哦,小朋友还没学会这个道理呢,也许他的妈妈忘了教他了。以后他会学会的。”有时,虫有太多的为什么,我也无法回答,我就告诉她:“这个问题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先问问爸爸,如果爸爸也不会,就等我先找些书看看,学会了再告诉你。”“为什么妈妈也不会呢?”“是啊,因为要学的东西很多,妈妈还没有学到这个问题呢,所以你看妈妈现在还去北京学习呀。”于是她坦然接受了挫折和失败,不再急噪和沮丧。能够接受挫折和失败是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表现,也是快乐人生的基础。

2、感受亲情,有爱心。

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自私、太冷漠。其实责任不全在孩子,而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怎样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不尊敬长辈、在路上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看到别人有困难袖手旁观,你的孩子也会这样。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我从来不对虫说:“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的话。孩子很敏感,因为她是弱小的,她需要安全和爱护。我总告诉她“爸爸爱她,妈妈爱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爱她。有时候爸爸打你了,是因为你做错事了,爸爸想让你改正。但要记住我们永远是爱你的。”带她出去给她买东西时,告诉她也需要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等家里的其他人买东西,因为大家都要买需要的东西。同时告诉她爸爸妈妈赚的钱都有什么安排,并不是都能买玩具的。孩子会明白的。有一次,我走路把脚扭了,虫问我:“妈妈,是不是很疼啊?”以后见到那双鞋子,她就会提醒我:“妈妈,上次就是这双鞋把你脚扭了的,不穿它吧,免得又把脚扭了。”

3、独立但也依恋家人。

独立是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具有的性格。从蹒跚学步起,虫摔倒了我都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但也并不是一概责备她自己没走好。我会跟她一起找原因。是跑太快还是路上有障碍?路上的障碍是她自己扔的东西还是别人扔的还是本来就有的?如果只是跑太快,告诉她下次慢点就不会摔,如果是她自己扔的垃圾之类绊倒自己,就乘机教育她别再乱扔垃圾。如果是别人扔的首先问她扔得对不对?如果是本身就存在的,比如草坪上路灯的灯柱,那就问她走路是不是应该小心?会走路后,我一般都让她自己走,很少抱她。我明确告诉她,小时候抱她是因为她不会走路,现在应该自己走。而且她已经长大了,妈妈抱不动了。如果是真的累了,我们可以休息一会,并且记住下次骑车出来。

独立不是让孩子不再依恋家人,独立是性格,依恋是情感。并不矛盾。不依恋家人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冷漠孤僻的人。我鼓励孩子说:“妈妈,我想你。”“妈妈,你来陪我吧。”鼓励她把不愉快说出来,帮她一起解决。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孤独无助的。否则孩子长大了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4、博学。

许多父母热衷于让孩子从小上各种培训班,现在虫4岁,她的同学很多都在上课外的英语班、舞蹈班、音乐班、美术班等等。虫什么班也没上,因为每天在幼儿园呆一天,我都已经很可怜她了,回家后基本都让她玩,尤其是户外玩。我认为玩不一定就没有学到知识,上培训班就一定能成为博学家。虫没有背过英语单词、没有背过唐诗、没有学识字、没有学算术、没有学绘画、没有学舞蹈。但她知道蚕宝宝是怎样从蚕籽里孵出来,怎样吃桑叶长大、怎样变成白白的胖胖的,怎样吐丝结茧又怎样变成蛹,产卵,又变成蚕的所有过程。她知道知了是怎样脱壳的,秋蝉和夏蝉有什么不同,知了在土里是什么样的,知了是怎么吃东西的,是雄知了会叫还是雌知了会叫。她知道怎样能徒手抓蝴蝶和蜻蜓。她知道怎样抓蚱蜢和螃蟹就不会被夹疼。她知道怎样区分螃蟹是公还是母。她知道蚂蚁有几条腿。她知道蝴蝶的幼虫是毛毛虫。她知道花为什么是红的、白的、黄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她知道哪些野草可以吃哪些有毒。她知道哪些动物危险不能碰,哪些可以玩。她知道我们校园里的树叫什么、花叫什么、草叫什么。她知道春夏秋冬为什么如此更替。她可以在一个下午学会“ONE、TWO、„„TEN”,然后在另外一个下午问你“11用英语怎么说”“12呢”“20呢”“21?”我教了她11-19,然后是20,30,„„90,告诉她规律,她自己会用英语数1-1000。我给她买了小篮筐投篮玩,边投边记分“一个2分,2个4分”,然后让她自己记“3 个多少分”“6”,“4个呢”“8”,第一次她只能到12,然后说不会了。我就接着帮她数。那时她3岁3个月。然后她忘了她的篮筐,2个月后找出来再玩,开始我数,再让她自己数,她数到20后没有出声。过了一会,她突然明白2上怎样累加的了,于是她自己就可以无限继续下去。我接着让她站远点投3分球,同样累加,虫很快弄清楚怎么回事。所以,我没有教过她掰手指头数数,用草棍或别的学1加1的算术。她已经会心算,不需要一个一个数。她知道数字的抽象性。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和记忆方式,而且远远超出了父母的想象。

我从不认为虫是天才,也不想把她培养成为天才,我所做的,是让她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我告诉她故事是别人写的,现实中很多是不存在的。但是小青蛙会说小青蛙的语言,我们听不懂,但它们自己懂,它们也确实有它们的故事,和我们一样,会哭,会笑,离开爸爸妈妈会伤心。

5、尽量做好,如果自己可以。

我不强求她做她不会、不喜欢的事情。但我要求她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因为她能够做好,而且应该做好。去年,虫因为眼睛斜视去协和医院做手术,打了3天抗生素,眼科的护士不会给小孩打点滴,总要扎好几针才行,所以三天下来,虫的两只手、脚全是乌青,我心疼之极,但无奈。我就此告诉她为什么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的原因和做不好的后果。

也许虫长大后,不会弹钢琴,不会跳舞,但她能倾听风的声音、鸟的鸣叫、小草的舞蹈„„,会做好她喜欢的每件事,会选择一份她喜欢的工作,坦然承受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简单但快乐着。

我想,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不就是这些吗?

篇2:家长心得!培育一个怎样的孩子

janetx6085

虫虫刚出生时,就有同事与我商量,以后孩子都打算上什么学习班,大家可以轮流接送。当时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不过现在想想,也可以理解。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寄寓很大的希望,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想让孩子成为天才、成为明星等等。

可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能让孩子一生幸福的关键是什么?我对虫的期望就是快乐、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出生一个月后,虫虫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户外度过,无论数九寒冬还是40度的酷暑,因而虫虫体质很好。)

1、接受挫折和失败。

每个孩子小时候可能都有一个不能接受挫折的阶段。因为婴儿期父母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虫有一段特别烦躁,因为她发现很多她不会的事情。一岁时发现自己不会自如地吃饭,等3岁时又发现只有勺子用得好,筷子又不行了;衣服怎么穿似乎都不对,扣子不听手指的指挥;幼儿园今天跳舞,她没学会;想搭高楼却中途倒了……她沮丧极了,有时是极度生气。每在这时,我从来不责怪她,只是告诉她没有人天生会,都是慢慢学会的。“妈妈小时候也不会自己吃饭,是外婆教妈妈的。你看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学的。和妈妈一起来吧。”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与人分享,可有时虫很大方地把玩具和吃的给了别的小朋友,而别的小朋友却不这样,虫很迷惑。我就说:“哦,小朋友还没学会这个道理呢,也许他的妈妈忘了教他了。以后他会学会的。”有时,虫有太多的为什么,我也无法回答,我就告诉她:“这个问题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先问问爸爸,如果爸爸也不会,就等我先找些书看看,学会了再告诉你。”“为什么妈妈也不会呢?”“是啊,因为要学的东西很多,妈妈还没有学到这个问题呢,所以你看妈妈现在还去北京学习呀。”于是她坦然接受了挫折和失败,不再急噪和沮丧。能够接受挫折和失败是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表现,也是快乐人生的基础。

2、感受亲情,有爱心。

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自私、太冷漠。其实责任不全在孩子,而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怎样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不尊敬长辈、在路上不主动与人打招呼、看到别人有困难袖手旁观,你的孩子也会这样。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我从来不对虫说:“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的话。孩子很敏感,因为她是弱小的,她需要安全和爱护。我总告诉她“爸爸爱她,妈妈爱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爱她。有时候爸爸打你了,是因为你做错事了,爸爸想让你改正。但要记住我们永远是爱你的。”带她出去给她买东西时,告诉她也需要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等家里的其他人买东西,因为大家都要买需要的东西。同时告诉她爸爸妈妈赚的钱都有什么安排,并不是都能买玩具的。孩子会明白的。有一次,我走路把脚扭了,虫问我:“妈妈,是不是很疼啊?”以后见到那双鞋子,她就会提醒我:“妈妈,上次就是这双鞋把你脚扭了的,不穿它吧,免得又把脚扭了。”

3、独立但也依恋家人。

独立是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具有的性格。从蹒跚学步起,虫摔倒了我都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但也并不是一概责备她自己没走好。我会跟她一起找原因。是跑太快还是路上有障碍?路上的障碍是她自己扔的东西还是别人扔的`还是本来就有的?如果只是跑太快,告诉她下次慢点就不会摔,如果是她自己扔的垃圾之类绊倒自己,就乘机教育她别再乱扔垃圾。如果是别人扔的首先问她扔得对不对?如果是本身就存在的,比如草坪上路灯的灯柱,那就问她走路是不是应该小心?会走路后,我一般都让她自己走,很少抱她。我明确告诉她,小时候抱她是因为她不会走路,现在应该自己走。而且她已经长大了,妈妈抱不动了。如果是真的累了, 我们可以休息一会,并且记住下次骑车出来。

独立不是让孩子不再依恋家人,独立是性格,依恋是情感。并不矛盾。不依恋家人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冷漠孤僻的人。我鼓励孩子说:“妈妈,我想你。”“妈妈,你来陪我吧。”鼓励她把不愉快说出来,帮她一起解决。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孤独无助的。否则孩子长大了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4、博学。

许多父母热衷于让孩子从小上各种培训班,现在虫4岁,她的同学很多都在上课外的英语班、舞蹈班、音乐班、美术班等等。虫什么班也没上,因为每天在幼儿园呆一天,我都已经很可怜她了,回家后基本都让她玩,尤其是户外玩。我认为玩不一定就没有学到知识,上培训班就一定能成为博学家。虫没有背过英语单词、没有背过唐诗、没有学识字、没有学算术、没有学绘画、没有学舞蹈。但她知道蚕宝宝是怎样从蚕籽里孵出来,怎样吃桑叶长大、怎样变成白白的胖胖的,怎样吐丝结茧又怎样变成蛹,产卵,又变成蚕的所有过程。她知道知了是怎样脱壳的,秋蝉和夏蝉有什么不同,知了在土里是什么样的,知了是怎么吃东西的,是雄知了会叫还是雌知了会叫。她知道怎样能徒手抓蝴蝶和蜻蜓。她知道怎样抓蚱蜢和螃蟹就不会被夹疼。她知道怎样区分螃蟹是公还是母。她知道蚂蚁有几条腿。她知道蝴蝶的幼虫是毛毛虫。她知道花为什么是红的、白的、黄的,树叶为什么是绿的。她知道哪些野草可以吃哪些有毒。她知道哪些动物危险不能碰,哪些可以玩。她知道我们校园里的树叫什么、花叫什么、草叫什么。她知道春夏秋冬为什么如此更替。她可以在一个下午学会“ONE、TWO、……TEN”,然后在另外一个下午问你“11用英语怎么说”“12呢”“20呢”“21?”我教了她11-19,然后是20,30,……90,告诉她规律,她自己会用英语数1-1000。我给她买了小篮筐投篮玩,边投边记分“一个2分,2个4分”,然后让她自己记“3 个多少分”“6”,“4个呢”“8”,第一次她只能到12,然后说不会了。我就接着帮她数。那时她3岁3个月。然后她忘了她的篮筐,2个月后找出来再玩,开始我数,再让她自己数,她数到20后没有出声。过了一会,她突然明白2上怎样累加的了,于是她自己就可以无限继续下去。我接着让她站远点投3分球,同样累加,虫很快弄清楚怎么回事。所以,我没有教过她掰手指头数数,用草棍或别的学1加1的算术。她已经会心算,不需要一个一个数。她知道数字的抽象性。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和记忆方式,而且远远超出了父母的想象。

我从不认为虫是天才,也不想把她培养成为天才,我所做的,是让她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我告诉她故事是别人写的,现实中很多是不存在的。但是小青蛙会说小青蛙的语言,我们听不懂,但它们自己懂,它们也确实有它们的故事,和我们一样,会哭,会笑,离开爸爸妈妈会伤心。

5、尽量做好,如果自己可以。

我不强求她做她不会、不喜欢的事情。但我要求她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因为她能够做好,而且应该做好。去年,虫因为眼睛斜视去协和医院做手术,打了3天抗生素,眼科的护士不会给小孩打点滴,总要扎好几针才行,所以三天下来,虫的两只手、脚全是乌青,我心疼之极,但无奈。我就此告诉她为什么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的原因和做不好的后果。

也许虫长大后,不会弹钢琴,不会跳舞,但她能倾听风的声音、鸟的鸣叫、小草的舞蹈……,会做好她喜欢的每件事,会选择一份她喜欢的工作,坦然承受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简单但快乐着。

篇3:应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课堂?

一、简单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课堂灵魂的自由, 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的发展。在新课程视野中, 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依据新课标理念, 语文课教学设计就必须删繁就简, 变繁琐的硬设计为简单弹性的活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演绎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堂。以我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为例来讲, 我以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而实践起来却很难?”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在书中划出有关语句, 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接着, 全班围绕这一问题汇报交流。整堂课环节简单, 一条主线串起了师生的活动, 简单而又大气, 令人叹服!

二、扎实的基本训练

当前,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 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 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 该解释的词不解释, 该辨析的词不辨析, 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 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 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是扎实的, 就像上次的周末大课改活动我校卢老师执教《欢乐的泼水节》一课, 教学中教师的训练非常扎实, 不论是写字、读书还是关键词的品析, 教师都从学生的发展考虑, 扎扎实实求发展。举个例子, 卢老师对“泼”的理解,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理解了“泼”的意思, 然后出示“瓢”, 告诉学生用瓢泼, 并做出泼的动作, 最后让学生互相泼, 让每个学生都对“泼”这个词有了非常深入的理解。

三、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

教学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 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 而简单是孕育深刻。关注细节, 就是关注教学生行为的改善, 就是重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 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

仍以我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为例, 在精读感悟中, 我潇洒地演绎了自己驾驭教材、创新课程的强烈意识, 通过行云流水般的阅读点拨, 如诗画般的情景构建, 细致入微的语言感悟, 将看似需要挖掘的富含深意的说教化为无形。把课堂装点得充满诗情化意, 在对感受最深的句子的体会, 朗读品评中, 提升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有诗意般的人文教育。

细节, 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 就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如果说没有主线的课堂是散乱、失序、芜杂的课堂, 而没有细节的课堂则更是平庸、肤浅、粗糙的课堂。

四、有效的对话、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衡量语文课堂是否充满生命活力, 最主要的标志便是看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展开多元、多向的互动对话。因此, 语文课堂尤其要关注对话的开展。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课堂教学中, 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读与思考的时间, 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能融入亲历读文和深入思考的过程之中。能让学生深入地体悟文本, 与作者、作品的内容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 体察它们的境遇, 感受他们的心情。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 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语文课堂, 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在执教《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 在学生汇报到霍金的那句话时, 我适时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体会霍金的性格特点。经过用心阅读、感悟, 汇报时非常精彩, 一个学生说:“我从这段话里读出了霍金的乐观。”另一个学生说:“我从‘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中读出了霍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第三个学生说:“从刚才的那句话里还可以读出霍金很乐观, 他认为自己很幸福。”甚至让我没有想到的是, 有一个学生竟然说:“我从霍金的话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是幸福?只要有自己追求的目标,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这就是幸福!”我不禁叹服:好有哲理的话!好深刻的感受!真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教师应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生生对话过程中, 教师应耐心倾听,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当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时, 教师更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进行巧妙地点拨、引领。

五、灵动的课堂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 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 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 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 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 形成高效互动, 才能生成课堂, 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标》指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同一个问题, 同一句话,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我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 学生对“不须归”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说不须归是因为景色美;有的说不须归是因为鳜鱼肥;有的说不须归是因为和风细雨;还有的说不须归是因为作者逃避尘世纷扰, 寄情山水……面对学生的观点, 我没有一语定论, 而是都给予肯定, 因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

篇4:怎样培育孩子的创造力

人们在讨论儿童智力问题时,常谈到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而对创造力这一人类智力潜能中最重要的部分却不甚了然。创造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力因素。儿童时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人的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常有所表现,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未来的国家栋梁将是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历史上有不少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如牛顿、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有对时代的贡献。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些杰出的发明家才具备戗造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创造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造力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是个人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看法,或者制作出一些全新产品的思维过程。创造力可能是一种想象活动,也可以是思考的综合,因此绝非是无中生有的、不着边际的幻想,它是基于己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而进行有目的幻想,并且往往可借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手段表现出来。在儿童期,则可在游戏玩耍中显露出来。可见,这种能力并非只有那些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才具备,而是一种人人都可能具备的能力。

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遇事多变,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等等。当然,创造力必须以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之前先得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的贮备,而且需要经过一番整理、组合,使之成为纵向、横向、多维的结构知识,才能产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而令人赞叹的“产品”。一般智力高的孩子具有创造力较高的倾向,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充分发育和发展。应当说,只要大脑发育正常,每个孩子都具备程度不等的创造力。这种天赋要靠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发现、引导和栽培。

现在公认智力是先天遗传特性与后天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创造力也不例外。但事实上,后天环境对创造力往往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爱因斯坦童年时被认为是愚不可教的学生,这并不是他的智力不如其他孩子、而是教育者不善于发现人才,也缺乏适合于他个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据记载,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原因之一是后来他的教育环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叔父每天晚上同他作数学游戏,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并发展了他运用数学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常常有创造的表现,同时创造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使他们在精神、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所以我们应当让他们玩一些具有启发创造性思维和可能导致创造性结果的游戏,譬如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游戏,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好的想象力训练。还由于在这些游戏中孩子给所有东西赋予生命,因而使孩子的同情心得到发展和完善。

此外,堆积木、堆雪人、搭帐蓬、猜儿童谜语、绘画,甚至玩泥沙、粘土、捏人儿、动物或建筑物,都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儿童对环境、社会的适应力的建立,而这种适应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迸一步发挥。

如果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那么玩具就是游戏的工具。孩子是离不开玩具的。从培养创造力着眼,选择玩具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孩子在游戏时所介入的程度,这对诱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一般,组合式而非成品的玩具(如积木),多用途的玩具,更能促使儿童发挥创造力。

我们还注意到,儿童成就感的形成和获得,还需要有一起玩耍的伙伴。他需要同伴一起分享他的成就,否则成就就无从谈起。可能许多人已经注意到,如果孩子独自玩耍,兴趣不能持久,还易产生无聊感和烦躁情绪。所以父母不论多忙,都应当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耍,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应想到这一点。幼儿园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而且对孩子的社会适应力也很有帮助。但幼儿园代替不了父母的作用。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还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最能辨明是非善恶,父母的肯定和赞许更能激励孩子尝试和进取的心理。

这里还有一个不容易掌握的问题。年幼的孩子游戏时假想玩伴,有时有明显的幻想、夸大,甚至说大话、吹牛皮,但只要不是有意的欺骗,应当说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那是真的,而且诉说非常认真、生动、逼真。有些父母或老师错误地认为孩子是在说谎话,往往严加责备,甚至处罚。这样会使儿童产生罪恶感,以为幻想本身是一种过错,于是从此压抑自已的想象力,变得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其实,创造离不开想象,这是一对孪生子。孩子靠想象力开启幻想世界,不限制在某一个实体上,也不受任何常规或框框的束缚。只有在这种自由幻想世界里,创造性思维才会萌生。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得培养他的想象力。例如让他们自编故事,表现幽默,谈论理想和抱负,建立理想的自我概念等,在它们自发地表现出来时,应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认识过多、过分夸大的表现是不适当的,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思路去想象,使他们的抱负或想象与其实际能力接近,与实际生活相符。但是切忌对孩子的天真幻想或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甚至是荒唐的“作品”,采取不屑一顾或嘲笑的态度。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孩子自己的创造更能使他喜悦和满足,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批评他们的创作更能伤害他们。

国外的有关研究指出,创造力的发展在生命历程中有几个关键时期。一般来说,5~6岁的孩子,应当避免过于权威的管理,8~10岁的孩子,应避免严厉的条条框框和模式化的限制,13~15岁的少年应接受避免取悦异性或追求老师、同学赞许的教育,17~19岁青少年则不要为寻求别人接受自己和为了接受职业训练而死板地遵守一切特殊条令和规则。否则,孩子们的创造力发育和发展都会受到阻碍。独立、自由、主见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在培养孩子智力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显然,家庭和学校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家庭气氛应当是民主的,有利于孩子发挥其创造力,但又不允许任性,为所欲为。学校则应当对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因才施教。一个好思考,变化多,能触类旁通,不愿受过多约束,自信、好奇、喜欢幻想、有探险精神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老师、同学的责备和排斥,孩子会变得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他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但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佳环境,目前没有现成的答案。不过,我们至少应当给孩子有独处的权利、时间和环境,并尽可能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机会。

(编辑 遐飞)

篇5:家长心得!培育一个怎样的孩子

7月21日是大连中小学放暑假的日子。家长们如何安排孩子暑假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呢?怎样才能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又充实的暑假呢?以下暑期规划建议,对家长会有所启发哦!

一、合理安排假期时间。

在假期里有不少孩子都会被家长“禁闭”在家中,由于生活无规律无条理,变得懒散、贪吃又贪睡等。要想避免此类现象,让孩子的暑假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家长就应该同孩子一起商讨拟定一份假期生活计划表,对每日的作息时间、每周的学习生活目标、休闲娱乐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时间等,都做出明确而又合理的安排,这既便于家长督促和管理孩子,又能够使孩子的暑假生活过得有规律有条理。

二、多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

为了充实孩子的暑假生活,家长应给予孩子一片自由空间,鼓励并支持孩子大胆参与生活实践,比如让孩子当家理财、买菜做饭以及参加各种社区服务,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送孩子去参加夏令营,丰富孩子的知识,磨炼孩子的意志;带孩子外出旅游,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增长孩子的见识,陶冶孩子的情操等。

三、多读有益书籍。

暑假可以引导孩子们多读一些名著经典,如四大名著、外国名著等。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

四、适当补习功课。

暑假是学生查缺补漏、提高成绩的绝佳时机,特别是初高中生,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需要充分利用宝贵时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成绩较弱的孩子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暑假来提升,查缺补漏,把过去落下的知识补起来;成绩不错的孩子则要未雨绸缪,预习新的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衔接。

不是所有的暑期补习都是有效地,家长要根据孩子情况,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辅导方式。

暑假补习取胜的三大要素。

有很多家长误认为通过两三天,孩子的成绩就会有质的飞跃,其实这是种错误心态。有些学科可以通过假期的补习使成绩得到改善,例如数学、物理、化学。但是有些科目却不然,如语文、英语,这些科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上去的,它重在平时的积累。

专家讲,在假期阶段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来源于:辅导班的选择、学习心态和学习方式,把握好这三个因素才能使暑假补习达到预期效果。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家长平时工作都很忙,与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补习计划时,应以观察者的角度引导孩子在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孩子真正做到放松。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家长好的控制,家长应该了解在暑假这段时间能够为孩子做什么。

二:把握学习重点。

学生参加辅导后应及时消化课上知识,不要就题论题,要学会灵活运用老师所讲知识尤其是对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课外辅导课后应遵循“复习为主,少做精练”的原则。暑假期间,学生不能忽视旧课复习,应充分利用暑假将上半学期旧课知识的疑点、难点、重点进行有效地查漏补缺,才能在开学后的新知识学习中取得理想的结果!

三:正确选择辅导机构。

暑假补习一定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根据自身水平找到适合的补习机构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好的课外辅导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传授科学的学习方 法,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思维习惯为出发点。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做一下拔高辅导,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科目做基础知识辅导。

篇6: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我曾经为此买了很多的书,买了很多的光盘,请教了许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也渐趋稳定,可是我心里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人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六一”儿童节、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类的有趣的或者有益的书籍。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实,就是我感觉自己内心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整体价值体系来教育孩子,这一段时间在断断续续对传统启蒙经典的接触过程中,一边反省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一边省思孩子成长的种种表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线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儿子看电视的时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地走到了电视机前,我就纠正他,他马上就指斥说:“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眼睛也要看坏的。”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只上一会儿网了,你也应该改正吧!”这时,孩子会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课余时间,给他报名参加了书法班。到现在学了几年了,他很有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就给他提供材料,给他尽可能多的帮助。有时候,看他煞有介事地做成一个虽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给我们看,神情中充满了自豪。看到孩子敢于动手去做并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从“修身”走向“齐家”,才可能向着教育的目标迈进。我今年为此专门购置了MP3和一套音响功放,把网上的经典讲解和诵读下载到MP3中,然后通过功放播放,让家中每一个人都接触到这些信息,同步学习。同时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的成长。同时,借助MP3随身听的功能,也会加速我对古文的学习进程。我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时间一长,我和孩子的文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

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我把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她的目标。她希望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能带给他一份惊喜,也让他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心。

文字和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好几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容易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字则克服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毁掉,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觉都在重温一遍,印象自然比较深刻。这与暴风骤雨式的训骂与呵斥相比,不仅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坚持下去说不定可以逼着你同孩子一起进步。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纸条的内容将不再是单一的表扬啊、批评之类,逐渐会扩展到推荐一本书啊,介绍一篇好文章啊,留下一个需要动动脑筋才能回答的小问题啊,甚至包括对某个观点的探讨等等,内容开始五花八门,这对于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帮助。如此来来往往,家庭教育同样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说不好,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东西又要应孩子的个性、特点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

“加油”!“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我为你感到高兴!”......我们经常会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我们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孩子需要鼓励,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回来后听他讲一讲参加活动时发生的事情,还进一步问他一些问题:今天搞的什么活动?跟谁在一起?有没有兴趣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参加这项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为什么?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解决。所以说我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他进步的催化剂。在学习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都给了孩子很多的鼓励和赞赏,所以,孩子是自信的,让他有这样的积极的思想我认为是很可贵的。

虽然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时候他考试的分数少了,他会觉得不开心,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去严厉的批评他,有时候帮他找找原因,有时候提醒他应该怎样去做。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分数少不敢告诉家长。

教育专家徐国静老师说,如果家庭教育仅限于如何培养儿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质,那么 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上一篇:在欢迎六年级全体同学来学校参观时的讲话下一篇:经贸英语专业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