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2024-05-05

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通用15篇)

篇1: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为加强乡镇和县直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管理,促进全县干部队伍有序、合理流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有关事宜规定如下:

一、从严控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1、本规定所指的机关单位借调人员,是指跨乡镇、部门、行业借用到县内或县外有关单位或部门工作的人员。

2、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必须

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的意识,从严控制编外工作人员,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借调工作人员。严格控制借调逆流工作人员,坚决禁止公务员岗位借调非公务员人员。

3、凡未经批准,擅自借调工作人员的,将严肃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严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审批程序

1、需借调工作人员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先向编委办写出核编请示,说明单位现有编制、在职人数和借调工作人员的理由(说明岗位需求和借调人员素质要求)、人数和借调时间等。

2、编委办核编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审核和审批。乡镇和县直党群部门要报请县委组织部进行审核并经组织部长批准。政府各部门要报请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审核并经主管人事的副县长批准。其中向教育系统借调教师的,必须征求主管县长的意见。

3、借调部门填写《借调工作人员审批表》

4、县外单位借调本县内机关工作人员的,由借调干部所在单位填写审批表,报县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5、借调干部的借调期限不超过一年,确实需要的重新办理续借手续或办理正式调动手续,不再需要的仍回原单位工作。

三、加强对借调人员的管理

1、借调人员在借调期间的工资及正常福利待遇原则上由借出单位按在岗人员发放。情况特殊的,可由双方协商解决,但必须征得借调人员本人认可,并保证借调人员正常待遇的落实。

2、双方单位负责对借调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确保借调人员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借调人员的考核以借出单位为主,由借调部门对借调人员提出鉴定意见,作为借调人员考核的参考依据。

3、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各单位借调工作人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严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纪律

1、从发文之日起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借调工作人员。

2、凡违反本通知借调工作人员的,一经发现,责令清退,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

3、借调人员借调期满,一律回原所在单位工作,借调单位和借调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提出其它安置要求。

4、对因借调影响到干部经济待遇或其他待遇问题的,由双方单位及干部本人负责。

篇2: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行为,维护正常工作秩序,本着控制数量、严格审批、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借调,是指因工作需要暂时将人员从原单位脱产借用(含抽调或跟班学习)到其他单位执行指定工作的行为,借调人员在借调期间与原单位人事关系保持不变。

第三条

全县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借调人员适用本办法(借调副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除外)。

第四条 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借调工作人员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㈠借入单位在一段时间必须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或上级部门所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任务,本部门(单位)人员不足的;

㈡借入单位工作任务较重,本部门(单位)人员不足,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

㈢借入单位为县委政府批准新设立的专项工作机构或单位新增加专项工作任务,暂时无法解决人员编制需要抽调的;

㈣借入单位关键岗位、涉密岗位原则上不得使用借调人员; ㈤借出单位总借出人数未超过在编人数5%比例的; ㈥单位关键岗位、涉密岗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借出; ㈦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不得借调到非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2单位进行考核并提出等次评定意见,向借出单位反馈考核结果。

㈥借调期间,如遇借出单位竞争上岗、岗位调整等情况,借出单位应将借调人员与在岗人员同等对待,做好借调人员定员、定岗、定级工作,保证公开、公平对待借调人员。

㈦借调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行业行为规范和借入部门(单位)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服从借入部门(单位)的管理和领导,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㈧借调人员借调期间,借入部门(单位)领导负责借调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应定期进行谈话,掌握借调人员的思想工作状态。借调期满后,由借入部门(单位)对其借调期间的思想工作表现做出书面鉴定,报县人社局备案,并向借出单位反馈。

第九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借入部门(单位)应及时解除借调关系,并立即向县人社局和借出单位反馈情况:

㈠借调期满,未办理续借手续的;

㈡借调期未满,工作任务有变动或提前完成,不再需要继续借调的;

㈢因借出单位工作需要,借调人员无法继续从事借入部门(单位)工作的;

㈣借调人员因个人原因申请结束借调关系,并得到借入部门(单位)同意的;

㈤借调人员违反借入部门(单位)工作纪律,玩忽职守、贻误工作、不服从安排以致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退回,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㈥借调人员因其他原因不适合继续借调的。第十条 借调工作纪律。

㈠各部门(单位)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切实加强借调人员管理。对因随意滥借,造成工作人员人浮于事,或者因疏忽管理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应立即清退借调人员,并根据情节追究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的相应责任。

㈡有关部门(单位)接到借调通知后,应及时通知借调人员按规定时间报到,不得以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妨碍借调工作的正常进行。

㈢借调期满后,借调人员必须立即回借出单位报到上班。借出单位应将借调期满的人员即时纳入平时管理考核范围,对借调期满但未按时返岗上班的人员,必须按旷工处理。对连续旷工5个工作日及以上,又未达到辞退(解聘)条件的,取消年终奖金,考核应当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对连续旷工15个工作日的,按规定程序予以辞退或解聘,退出编制管理。

因借入单位未及时将借调人员返岗信息告知借出单位或借出单位未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导致借调人员逾期不归且又未对其进行日常考勤登记的,一并追究借出单位相关领导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借调期满后,借调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向借入和借出单位提出不合理要求。

篇3: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关键词】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事业单位中,离退休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将面临着失业,他们的收入来源大幅度减少,而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一旦他们面临着较重的经济负担,将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越来越重视,离退休人员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地做好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解决他们的社会问题。

一、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的意义

离退休是事业单位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离退休人员从脱离事业单位的那一刻起,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离退休人员与事业单位的劳动合同也将终止。对于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而言,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当他们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之后,他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同时,就我国现阶段国情来看,人口老龄化加快,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然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事业单位那些离退休人员来讲,在他们贡献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后,如果他们离退休的生活、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就是在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变为社会人之后,其生老病死将有所在地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来提供帮助,使其享有社会同等待遇。重视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用人单位在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不宜再承担管理社会保险对象的日常工作,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必然选择;其次,是进一步保障离退休人员万年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做好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退休人员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组织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

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模式的思考

1.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离退休人员的利益以及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故此,在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員社会管理工作中,作为政府,必须积极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与实际相符的政策体系,为离退休人员在办理离职手续时提供保障。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从当地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和总结,对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相关政策进行集中梳理,尤其是那些关系到离退休人员切身利益方面的政策,如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要确保这些政策有效的落实下去。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要强化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部署和安排,将相关职责和责任落实下去,进而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提供社会化管理服务。

2.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故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建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模式相匹配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其次,要构建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之后,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将直接有社会管理机构负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为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提供社会服务。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职能的管理,根据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从设施、经费、机构、人员和场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

3.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给相关部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在处理离退休人员工作中习惯性的采用以单位为纽带的管理方式,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相关部门在进行社会管理工作中很难全面的为离退休人员提供社会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工作,政府就必须积极的传遍传荣的管理模式,要加大投入,利用信息技术,对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纳入到信息系统中,实现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信息化。另外,相关部门必须强化内部运作,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为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提供保障。

4.加强社区与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里,社区作为一个群居点,它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解决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问题,作为离退休人员贡献了大半生的事业单位,要主动联系社区,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离退休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单位要配合社区的事务工作,使离退休落实到实处,使彼此不会推诿工作,切实让退休人员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离退休人员将自己的前半生贡献给了事业单位,贡献给了社会,如果事业单位只是做好了社区交接工作就不闻不问,势必就会寒了他们的心,让他们感觉像是被抛弃了一样,事业单位只有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在事后多与这些离退休人员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切实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可以向这些离退休人员取经,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5.完善退休干部服务

退休干部是事业单位的重要力量,他们有着领导才能,是推动各项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退休干部服务工作。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主动的制定和落实退休干部相关服务工作,如生活服务、工作服务、学习服务等。同时,事业单位要长期与这些退休干部取得联系,定期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动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难题,满足他们一切正常需求。要定期组织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退休干部的各项政策规定得到全面落实。另外,要积极的做好退休干部的生活、学习服务工作,激发他们的干劲,奉献他们的余热。退休干部党组织是退休干部党员与组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能够起到带领老干部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贡献力量的作用。要从退休干部队伍的实际出发,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去设置党支部,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们退休离职后,他们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实现社会管理可以进一步保障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组织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余热,致力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促进我国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伟贤. 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模式思考[J]. 人民论坛,2015,21:236-238.

[2]杨楠芝. 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养老金支付的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廖艺雅. 机关单位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社区化承接研究[D].暨南大学,2015.

[4]高灵芝. 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J].东岳论丛,2004,03:100-104.

作者简介:

篇4:关于借调人员的报告

区政府:

目前,随着大建设、大发展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商、贸及物流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原市辖危化企业逐步下划我区,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停产、半停产老工业企业改制进程加速,市建投、城投公司在我区收储企业向个体经营户出租厂房、场地数量越来越多,产生经营情况越来越复杂;大量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欠账严重,基础薄弱,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我局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低于省、市要求的5人最低配置标准。随着国家、社会对生产安全要求的提高,国家安监总局24号令的颁布实施,对市、县(区)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计划、执法计划执行情况的执法监督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严。另外,我区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鉴于我局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综合监督任务越来越重,而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现实,为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迅速扭转我区安全生产工作面临严峻局势,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八条第二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之规定,现特此报告区政府,请予以调配2名人员充实我局安全监管力量。

篇5:关于借调工作人员的请示

区编制委员会:

临港都市产业园是区委直属的副县级单位,公务员及事业编制共20名,现有工作人员16名。根据上级工作安排,一名

人员赴

学习

一年,加之近期一名

领导培训,在我单位事务繁忙的同时人员缺口尤为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解决园区人员不足的问题,经过考察和

会议集体研究,区发改局

同志(男)具备工程建设专业知识,有一定项目工作经验,符合条件,拟借调入我单位,充实项目管理力量,以利圆满完成2016年园区项目建设任务。恳请区编委会能充分考虑我单位实际困难,同意借调上述人员,以解园区燃眉之急。

妥否,请批示!

附:

篇6:人员借调管理制度

公司从2013年8月1日起,各生产车间一线员工基本实现了“计件工资制度”,为更一步完善计件工资的管理工作,特对生产中心内部人员借调活动作出如下规定:

1.各生产车间依据PMC制定的生产计划安排人员生产,如有人员需求,用工部门需向生产经理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人员借调登记表》交给PMC,借调人员名单由PMC与各生产车间协商确定。

2.PMC将《人员借调登记表》交给生产经理,生产经理依据实际生产情况审批《人员借调登记表》,签字后复印2份至PMC和行政部,便于PMC对生产车间的相关工作进行跟进以及行政部门对用工部门员工纪律、考勤方面的统计工作。

3.借出部门主管将借调人员交于用工部门后,用工部门负责人员的工作安排和管理。

4.用工部门在借调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后,将《人员借调登记表》中的借调时间一栏填写完整。为避免借调人员工作的重复统计,用工部门将第一联交给财务人员用于结算工资,并第二联交给借出部门主管留存,借出部门不必再上报借调人员的工作。

5.借调人员的工资:借调人员一律采用计时工资,工资标准为()

6.用工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将借调人员的工时、产量单独统计一份,特别是计时产量要和本部门计件员工的产量区分开来,并在生产日报表上体现出来,以便PMC的数据统计工作。

7.在借调期间借调人员计时的产量严禁加进计件人员的产量里去,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一旦查出,公司将取消肇事员工当月所有计件工资金额,并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8.借调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诚恳踏实、工作认真负责、具备拟借调岗位的技能。

9.本制度由总经理批准后公布实施。

总经理签字

篇7: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我是一家民办幼儿园的园长助理,工作职责是协助园长管理幼儿园日常事务。一个月前,园长得知我怀孕的消息后,认为我会因为身体原因而耽误工作,同时为规避园方承担我今后带薪休产假的义务,园长故意找借口贬损我,甚至在未与我协商的情况下,强行将我换至清洁工岗位,负责打扫卫生、冲洗厕所等,其实就是想逼我自行辞职,园方好逃避法律责任。请问:幼儿园的行为合法吗?

读者:李晓露

李晓露读者:

幼儿园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首先,幼儿园侵犯了你的生育权。生育权是任何一个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之一。任何单位、个人均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加以侵犯,其中包括以解除劳动合同相要挟。因为《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指出:“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其次,幼儿园无权强行随意调岗。工作内容、工作岗位是《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所确定的必备条款,其中第三十五条指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即用人单位要想对劳动者调岗,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双方协商一致,采取书面形式。据此可知,幼儿园的调岗安排对你没有约束力。再次,你可以通过对应方式维权。因为《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第七十八条指出:“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如果幼儿园固执己见,你则有权索要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江西 颜东岳

篇8:公司借调人员管理方案

借调工作人员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XX借调人员工作,严肃人事调配纪律,加强借调人员管理,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范围界定

本办法所称借调人员,是指X机关各部门因阶段性工作任务需要,暂时从各直属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到XX执行指定工作,借调时间超过一个月及以上的人员。

第二条基本原则

XX各部门从基层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应遵循工作需要、从严控制、归口管理、严格审批的原则。

第三条借调期限

(一)借调期限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但原则上一次不得超过6个月,最长不得超过1年。部门不得因同一事由,多次从基层单位借调工作人员。

(二)借调期满后,原则上不得继续借调。确因工作需要继续借调的,应重新按照借调审批程序办理手续,但借调时间累计不得超过1年。

(三)借调期满,借调人员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立即返回原单位工作,否则视为旷工。

第四条借调程序

一、XX借调人员,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有借调需求的部门需要向XX人事部门提出借调申请,填写《借调人员申请表》(见附件1),说明借调事由、工作事由、借调时间等情况,报XX分管领导审批。

(二)XX(公司)分管领导在《申请表》签字同意后,借调部门将《申请表》送人事部门审核存档。

(三)被借调人员按照要求填写《审批表》(见附件2),写明借调事由、借调岗位、借调时间等情况,送人事部门审批存档。

(四)借调人员借调期限满后,由人事部门行文确认借调人员返回原单位工作。

二、XXXXX机关向其他县局(机关)借调人员,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有借调需求的单位需要向XX(公司)人事部门提出借调申请,填写《申请表》,说明借调事由、工作事由、借调时间等情况,报XX(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二)XX(公司)分管领导在《申请表》签字同意后,借调部门将《申请表》送人事部门审核存档。

(三)被借调人员按照要求填写《审批表》,写明借调事由、借调岗位、借调时间等情况,送人事部门审批存档。

(四)借调人员借调期限满后,由人事部门行文确认借调人员返回原单位工作。

三、其他,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有借调需求的部门需要向XXXXX人事劳资股提出借调申请,填写《申请表》,说明借调事由、工作事由、借调时间等情况,报XXXXX分管领导审批,获得批准后,XXXXX人事劳资股报XX(公司)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送XX(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二)XX(公司)分管领导在《申请表》签字同意后,借调部门将《申请表》送人事部门审核存档。

(三)被借调人员按照要求填写《审批表》,写明借调事由、借调岗位、借调时间等情况,送人事部门审批存档。

(四)借调人员借调期限满后,由人事部门行文确认借调人员返回原单位工作。

第五条日常管理

(一)借调人员借调期间的工作、组织关系不变,原职务(或职级)不变,工资、奖金及福利等仍保留在原单位,标准不变。

(二)借调人员在借调期内的考勤及日常管理,由借调(公

司)部门负责。各部门要加强借调人员的组织管理,关心和解决借调人员的实际困难,为借调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借调人员的季度绩效考核,原则上由新单位(部门)按其新岗位进行考核。其考核周期、细则确定、考核方法及结果运用以借调后的岗位考核为准。但在新部门当季工作日不满一半的,则由原部门进行考核。

(四)借调人员的绩效考核,由原工作单位负责。借调时间超过6个月的,借调部门应对借调人员借调期间的工作情况做出书面考核鉴定,送借调人员原单位参考存档。

(五)借调人员可以在借调期间参加原单位的竞聘,也可以在获得XX领导批准后参加现借调单位的竞聘。

(六)借调人员在借调期间如需报考职称,以原单位原岗位工作年限计算从事相关工作时间。原单位需要按照规定做好职称晋升等员工管理工作。

(七)借调人员要珍惜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临时思想,潜心做事,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学习,不断丰富阅历,增加积累,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第六条纪律要求

(一)各部门应遵守“适用、精简”的原则,科学调配本部

门人力资源,努力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得随意从基层借调人员,严把人员借调关,尽量减少借调人员的数量,压缩借调时间,降低借调频率,减少基层的负担。

(二)借调工作坚持归口管理,所有借调手续统一由人事部门办理。任何部门不得擅自从基层借调人员,各基层单位不能凭口头协商或相关部门文件,就派人到XX工作。

(三)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借调期限管理规定,不得以工作需要为名,长期借用被借调人员,影响借调人员的成长。

第七条临时抽调人员参与专项工作,原则上1次不得超过1周,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一个月。抽调手续由抽调部门报经XX领导同意后自行办理。被抽调人员工作期间按出差进行管理。

第八条 实行委派管理的部门,可以随时集中人员开展工作,不执行本办法规定。

第九条 本办法由XX(公司)人事部门负责解释。

篇9: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自查报告

县清理整治办公室:

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防止单位和个人套取财政资金,切实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和借调人员问题,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清理整治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和借调人员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发[2012]***号)文件精神,我乡成立了清理整治机关事业单位 “吃空饷”和借调人员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乡清理整治工作。采取定向核查的形式,对全乡各部门进行了核查,现将核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编办核定我乡行政编制**人,事业编制**人,机关工人**人,现有在职在岗人员**人,其中行政编制在编在岗**人,事业编制在编在岗**人。经过认真自查,有1名干部(***,***站长)借调“双联办”工作,其他干部不存在长期在编不在岗、伪造人员编制及长期在册不在岗骗取财政资金、退休和死亡不注销及其他形式的“吃空饷”问题。

二、主要做法

篇10: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借调(借用)工作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委局机关借调(借用)工作人员行为,防止人员借调(借用)的随意性,本着控制数量、严格审批、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结合委局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借调(借用)是指因工作需要暂时将其他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借到委局机关帮助有关室完成指定工作任务的行为,借调(借用)人员与原单位人事关系保持不变。其中,三个月以下的为借用,超过三个月的为借调。

第三条 一般情况下,委局机关各室不得借调或临时借用人员。确因工作任务较重,需要借调或临时借用人员的,需经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同意,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第四条 借调(借用)人员的条件:

借调(借用)人员除符合《关于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资格准入制度的意见》(盘纪发[2010]15号)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在编在岗人员。

(二)思想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公道正派、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身体健康。

第五条 借调人员审批程序:

(一)有关室根据工作需要,经请示分管副书记同意后提出借调意见和拟借调人选,报干部管理室审核。借调意见须注明被借调人员的基本情况、借调理由及借调期限等,并附《借调干部简要情况登记表》。

(二)经干部管理室请示常务副书记和书记同意后,由干部管理室和借调室有关人员组成考察组对拟借调人选进行考察。

(三)干部管理室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拟借调人员的意见,提交市纪委常委会审议。

(四)市纪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干部管理室会同借调室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条 借用人员审批程序:

(一)有关室根据工作需要,经请示分管副书记同意后提出借用意见及拟借用人选,报干部管理室审核。借用意见须注明被借用人员的基本情况、借用理由及借用期限等。

(二)经干部管理室请示常务副书记和书记同意后,由借用室对拟借用人选进行考察。

(三)经考察无误后,借用室办理有关手续,并报干部管理室备案。

第七条 借用人员主要是为了帮助完成临时性工作或技术性较强的专项工作,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借调人员主要是为了帮助完成长期性工作,一般为三个月至一年,原

则上不得超过一年。如因工作需要,确需延长借调工作时间的,应提前一个月向干部管理室提出书面申请,重新办理借调手续。关键岗位、涉密岗位不得使用借调(借用)人员。借调(借用)人员期满后返回原单位,由原单位妥善安排工作。

第八条 借调(借用)人员的日常管理:

(一)借调(借用)人员在委局机关工作期间,借调(借用)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定期进行谈话,掌握借调(借用)人员的思想工作状态,切实加强纪律教育和保密教育。

(二)借调(借用)人员与原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变,不再承担原单位工作任务。原单位应按规定做好借调(借用)人员的工资调整、职称晋升等管理工作。

(三)借调(借用)人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节假日和产、休假等待遇。借调人员参加委局机关的集体活动(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四)借调(借用)期满后,有关室负责对借调(借用)人员的思想、工作表现做出书面鉴定,报干部管理室审核备案,并向原单位反馈。

(五)借调(借用)人员回原单位前,借调(借用)室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并做好相关工作的交接。

第九条 借调(借用)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和委局机关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服从借调(借用)室的管理和领导,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凡违反有关规定、玩忽职守、贻误工作、不服从领导以致造成不良影响的,随时予以退回,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第十条 借调(借用)室不得干预借调(借用)人员的职务调整事宜,不得对借调(借用)人员调入事宜作出任何承诺。借调(借用)期间,一律不办理人员调动事项。

第十一条 已借调(借用)到委局机关但没有办理正式借调(借用)手续的人员,现确因工作需要继续借调(借用)的,按本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办理借调手续。否则,一律予以清退。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干部管理室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11: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五)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先行解决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突出矛盾,再结合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坚持精算平衡,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二、改革的范围。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三、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工作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四、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

本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指导实施。

本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执行。

本决定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仍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离休费,并调整相关待遇。

五、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

六、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先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基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依法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七、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九、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十、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十一、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各地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适当充实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同时集中受托管理其职业年金基金。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京外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关系转移、待遇核定和支付等工作。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由省级统一集中管理数据资源,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准确解读改革的目标和政策,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此项改革顺利进行。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贯彻本决定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本决定的贯彻实施。

本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本决定不一致的,按照本决定执行。

篇12: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机构编制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的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一切法定社会组织内部的职能配臵、机构设臵、组织形式及工作人员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管理。狭义上的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臵、机构设臵、人员数额及人员结构的管理。

一、加强对借调人员管理的背景

根据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39号)、中央编办《关于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1‟52号)精神,目前,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已全部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并全面完成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基本实现机构编制的动态管理,对机构编制进行实名制不仅可对编制总量进行有效控制,还可实现编制、人员的全程管理,有效的解决超编进人、无编进人、汇编混岗的问题,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有效杜绝“吃空饷”情况的发生;为监督、检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经过此次核查,也发现部分单位存在随意借调工作人员的现象。借调人员的产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超编、混编行为,是对机构编制管理法规的肆意践踏,是对机构编制部门权威性的严重挑

2与领导的特殊关系变成了借调、被借调两家单位都不管的“边缘人”,实质上是在“吃空饷”。

(二)借调人员会造成人员冗肿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超编进人,应坚持按缺位补进、符合结构的原则调整和补充人员。但对借调这一现象存在因借调人员关系未动,借调人员编制不变,而对借调行为管理无法到位。特别是借调单位本该裁减冗员,却仍有借调人员的现象产生,造成工作效率更低,机关作风更差。

四、编制部门应加强对借调人员的管理

编制部门负责对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负责人员的结构管理工作,对于各种形式(直接或变相)的超编、混编行为具有最为权威的管理权因此对“借调”行为管理起来得心应手。

(一)明确各机关、事业单位原则上一律不得借调人员 如用人部门编制空余,且确因阶段性、突发性工作需要,可临时借调工作人员帮助从事专项工作,并应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对未经批准或违反规定,擅自借调人员的及时进行清理处臵。

(二)组织协调,严格借用程序

需要临时借调人员的单位,必须向机构编制部门上报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借调借用的理由、起止时间、人数、单位编制数及实有人数、被借调单位的意见和借调、借用对象的具体情况,经编制部门审核通过后,下发借调通知,并由借调单位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或人事部门备案,形成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的协调机制。

(三)明确借用条件和时限

篇13: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闽人发[2006]10 号

各设区市人事局、省直各单位、中央在闽单位:

现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第 6 号令)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按照执行。

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招聘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精心组织,规范程序,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和我省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公开招聘补充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具体办法另行印发)。

二、下列人员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属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的人员;事业单位引进符合我省“人才引进指导目录”要求的人才及其家属;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担任副处级以上职务的人员;党政机关分流人员;同类型经费渠道的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的人员;从财政核拨事业单位流动到财政拨补事业单位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财政拨补事业单位流动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人员。各有关事业单位要根据本单位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结合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工作,积极从省外、海外引进紧缺急需的人才。

三、为了充分体现对退役运动员、退役士兵所做贡献的肯定和激励,各部门和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对退役运动员和退役士兵予以适当照顾:

(一)对有突出贡献(指获得奥运会前六名、世锦赛世界杯前三名、亚洲体育三大比赛冠军、全运会冠军)的运动员和荣立一等功的退役士兵,事业单位可采取考核方式予以接收聘用。

(二)事业单位根据岗位人员空缺情况,需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方式从退役运动员和退役士兵中补充工作人员的,可提出招聘方案,报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同意,采取面向退役运动员和退役士兵的有限竞争招聘考试方式进行。

(三)退役运动员、退役士兵参加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享有笔试成绩加分待遇,加分不受笔试满分限制,具体加分标准如下:

1、曾获得世界体育三大比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第 2—6 名、亚洲体育三大比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和全运会第2、3 名、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冠军的运动员加9 分;获得省运动会冠军、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第2、3 名、亚洲体育三大比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第 4 至 6 名、全国最高级别比赛冠军的运动员加7 分。

2、服役满13 年以上的转业、复员士官加 8 分;服役满9 年至12 年的转业、复员士官加6 分;服役满6 年至8 年的复员士官加4 分;服役满3 年至5 年的复员士官加 2 分;荣立二等功以上转业士官、退役士兵另加 3 分;荣立三等功退役士兵另加 2 分;获得优秀士官和优秀士兵荣誉称号的退役士兵另加 1 分;伤残士兵另加 3 分;对长期在边防、高原、海岛等艰苦地区以及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退役士兵除享受以上加分外,可再加 3 分;入伍前是全日制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国家统招)的退役士兵,退役后除享受以上加分外,可再加5 分。以上各项加分可以累计,但最高不得超过10 分。

四、从2006 年1 月开始,事业单位以考核方式补充工作人员统一填报《福建省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登记表》一式三份,并凭省人事行政部门签章的《福建省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登记表》办理有关人事关系接转手续。

五、委托我厅进行人事管理的中央在闽单位,应按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第 6 号令)补充工作人员。附:

1、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2、福建省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登记表

二○○六年一月十七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令 第6 号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已经人事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 年1 月1 日起执行。

人事 部 部 长 张柏林

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适用本规定。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和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除外。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第三条 公开招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四条 公开招聘要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第五条 公开招聘由用人单位根据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考试、考核的方法进行。

第六条 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政府所属事业单位进行公开招聘工作的主管机关。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 事业单位可以成立由本单位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职工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的招聘工作组织,负责招聘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 招聘范围、条件及程序

第八条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均可报名应聘。

第九条 应聘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五)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六)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第十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要求。

第十一条 公开招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招聘计划;

(二)发布招聘信息;

(三)受理应聘人员的申请,对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四)考试、考核;

(五)身体检查;

(六)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七)公示招聘结果;

(八)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第三章 招聘计划、信息发布与资格审查

第十二条 招聘计划由用人单位负责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招聘的岗位及条件、招聘的时间、招聘人员的数量、采用的招聘方式等。

第十三条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人事部备案;国务院各部委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并报人事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省(区、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地(市)、县(市)人民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公开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信息应当载明用人单位情况简介、招聘的岗位、招聘人员数量及待遇;应聘人员条件;招聘办法;考试、考核的时间(时限)、内容、范围;报名方法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或组织招聘的部门应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

第四章 考试与考核 第十六条 考试内容应为招聘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第十七条 考试科目与方式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

第十八条 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等多种方式。对于应聘工勤岗位的人员,可根据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

第十九条 考试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以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考试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可受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委托,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提供服务。

第二十条 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

第二十一条 对通过考试的应聘人员,用人单位应组织对其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

第五章 聘 用

第二十二条 经用人单位负责人员集体研究,按照考试和考核结果择优确定拟聘人员。

第二十三条 对拟聘人员应在适当范围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 至15 日。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前,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规定报批或备案。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第六章 纪律与监督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回避制度。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也应当回避。

第二十八条 招聘工作要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对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违反干部人事纪律及本规定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和纠正,保证招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十条 严格公开招聘纪律。对有下列违反本规定情形的,必须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应聘人员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的;

(二)应聘人员在考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的;

(三)招聘工作人员指使、纵容他人作弊,或在考试考核过程中参与作弊的;

(四)招聘工作人员故意泄露考试题目的;

(五)事业单位负责人员违反规定私自聘用人员的;

(六)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影响招聘公平、公正进行的;

(七)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应聘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对违反本规定招聘的受聘人员,一经查实,应当解除聘用合同,予以清退。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调离招聘工作岗位或给予处分;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其他相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国国籍人员的,须报省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聘。

第三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本地区的公开招聘办法。

篇14:人员借调协议

第一条 借调期限: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到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为期_________年。

第二条 借调期内各方责任:

1.甲方:负责对被借调人员的工作安排和管理;向乙方支付丙方工资单中的各项费用_________元/月,支付借调费_________元/年,两项费用均按年度计算,合计_________元/年。缴纳时间在每年度的第_________个月缴纳。

2.乙方:负责保留丙方的全民编制。为方便管理,确保丙方利益,按学校在岗人员的待遇,每月发给丙方工资单中各项费用,如遇国家调整工资或正常晋级,丙方是否调整或晋级需按甲方的考核结果,乙方再给予办理。

3.丙方:应遵守国家法令法规,服从借调单位的管理并努力完成所交给的任务。

第三条 在借调期内,若发生工伤事故,医疗费由借调单位负责;若发生法律纠纷或经济纠纷,乙方不负任何责任。

第四条 若甲方不能按规定向乙方支付上述费用,经催讨后仍未支付的,协议自动终止。协议终止后,丙方应立即回乙方单位工作,否则按旷工处理。

第五条 若甲方、丙方愿意延长借调时间,甲方、丙方应需提前_________个月向乙方提出,由三方协商签订续借协议。若达不成续借协议,丙方须按时返回中心报到。

第六条 借调结束后,丙方应按时回乙方处报到。其借调前待岗时间与借调后待岗时间合并计算,工资待遇按_________大学人员流动中心章程的规定办理。若丙方无故不来报到的,根据_________大学人员流动中心章程规定按旷工处理。

第七条 本协议一式_________份,甲乙丙三方各执_________份。

甲方因工作需要,须借用乙方的员工_________(丙方)。三方就此借调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借用丙方的期限为______年,自_____年_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_月____日止。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借用期间甲方可根据需要安排丙方的工作岗位和任务,并按月向丙方支付税前工资_______元,每月_____日为发薪日。甲方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人。

(二)借用期间甲方应承担丙方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_______元/月,每___季度或年向乙方支付一次,同时按________元/月的标准向乙方支付管理费。

(三)借用期间甲方可要求丙方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的管理和教育。可根据工作需求及丙方的表现,决定将丙方退回乙方,但应提前15日通知乙方和丙方,并承担违约金。若丙方严重违规违纪,甲方可随时将其退回乙方,且不属违约行为。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借用期间乙方应负责对丙方进行管理、教育和违纪处理,并为丙方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等。

(二)乙方可按约定向甲方收取社会保险费和管理费、并向丙方收取个人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

(三)乙方可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将丙方撤回,但应提前15日通知甲方和丙方,并承担违约金。若甲方违约致使乙方撤回丙方,不须提前通知,也不属违约行为。

四、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借调期间丙方继续享有乙方员工的各项保险、福利待遇,且不向乙方提出辞职请求。

(二)借调期间丙方应自觉服从甲方的各种安排,遵守其各项规章制度,保守其商业秘密。

(三)借调期间丙方因特殊情况需提出辞职请求,应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向乙方提出,并承担劳动合同所约定的违约责任。乙方可按本协议第3条第3项约定将丙方撤回,同时为甲方推荐替补人员,或者承担违约金。

五、本协议期满即行终止,期满前15日内甲、乙任何一方无提出终止要求,本协议自行延长一个周期。

六、甲、乙任何一方的违约行为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________元;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还应按实际损失额予以赔偿。若发生争议,任何一方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或盖章)乙方(签字或盖章)丙方(签字)

篇15:事业单位关于借调人员管理规定

一、关于参保单位和人员范围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包括:

(一)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已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明确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对于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其编制内工作人员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自转企改制基准日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对目前尚未确定分类类别的事业单位,已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分类类别确定并改革到位后,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中2014年9月30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原编制内退休人员,随本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应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并经机构编制部门确认后再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工作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关于缴费工资基数的核定

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按自然年度执行,实行一年一定,

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生奖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绩效工资。

三、关于参保登记

参保人员参保登记由所在单位负责办理。

2014年10月1日至用人单位办理参保登记期间,经组织批准调动工作且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工作人员,由最初负责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代扣代存的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并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调到企业工作的,或以其他方式灵活就业的,由原单位办理其参保手续,并按规定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后,按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

四、关于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

参保人员按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2014年9月30日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

原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参保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的实际缴费年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计算。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前按规定视同缴费的年限,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视同缴费的年限合并计算。

五、关于基本养老金的计发

(一)关于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

参保人员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以本人退休时职务职级(岗位薪级)所对应的全区统一规定的视同缴费指数予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表另行下发)。

(二)关于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办法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全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其中,缴费工资指数的具体计算办法是: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x视同缴费月数+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实际缴费月数);全部缴费月数

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历年各月缴费工资指数的总和;实际缴费月数

月缴费工资指数:当月缴费工资基数;当月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关于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核定

1.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在编在职人员,随所在单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的标准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由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仍从原渠道列支。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规定计算的基本退休费及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2)生活性补贴;

(3)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列入统筹项目的其他项目。

2.2014年9月30日前已退休且不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而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月起,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由退休人员所在单位自主确定。属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对应的计发比例计算的基本退休费;

(2)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六、关于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处理

已参加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从2014年10月1日起按其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参加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在职人员,试行期间个人缴费本息,可以一次性划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可采取实账方式划人,也可采取记账方式划人,但要在工作人员退休前记实,也可由各地一次性清退给其本人;已退休或死亡的人员,一次性清退给本人或法定继承人。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个人缴费本息可并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七、关于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一)参保人员在全区范围内跨统筹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应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同时以其本人参保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基数总和的12%转移社会统筹基金,并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与转移后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进行管理。

(二)已参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之后离开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灵活就业未选择参加其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应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社会统筹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入居住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待其明确参加企业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再按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

(三)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其养老保险关系按国家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八、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核定

参保人员符合法定退休条件时,已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向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组织确定其退休的次月起发放。

九、关于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管理

(一)每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由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上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结合当年参保人员人数变化、缴费工资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等情况编制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同级财政部门对基金预算草案复核后,由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同时报上一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的基金预算草案与一般公共预算同步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上一篇:《建设工程经济》考试大纲(一级建造师)一下一篇:塔里木西南缘新太古代变质辉长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