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缺单位和姓名)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

2024-04-18

41.(缺单位和姓名)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共8篇)

篇1:41.(缺单位和姓名)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体局

柯城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尤其是从2004年申报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来,柯城的社区教育以“五城联创”与和谐社区创建为抓手,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主题,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区”创建验收。全区现有国家级青年文明社区1个,全国文化先进社区1个,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1个,省级文明社区7个,省级示范社区10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文明社区13个。现将我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区教育实验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柯城区社区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最后进入制度层面阶段,我们根据“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教育特征,凭借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依靠日臻完善的教育结构体系,着眼于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需要,从优化教育资源着手,构建包括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大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铺垫了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通道,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教育实验网络趋于完善

经过四年的努力,柯城区社区教育逐步形成实验区域网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居委会、村镇等社区在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进程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坚持统、联、实三个字的原则,“统”就是把全区社区教育统一到教育局领导之下,按制定的实验方案分步组织实施,形成一体化管理;“联”就是由政府统筹协调,实行农(经)、科、教的联结,普、职、成三块教育的联结,教、科、文的联结,以及校企、党群条线、政府部门与教育实体的联结施教,造就出区域大教育的新格局;“实”就是围绕三个文明建设,开展实质性教育活动,教育形式注重实际,教育内容注重实用,教学效果注重实效,建成社区教育多层面工作平台,提高社区教育的教育水准,使社区成员学以致用,得到实惠。

社区教育坚持以丰富社区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文体活动设施,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睦邻融洽。一是社区文化“四百”工程深受欢迎。选派了100名社区文化指导员进社区,提高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档次和水平,提升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文化内涵;组建起100支社区业余文体队伍并发展和培育精品队伍,引导他们为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献策出力;建立了100处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实现城区“十五分钟文体活动圈”目标;每年组织100场文艺演出进社区,做到了城区“周周有演出”。城区常年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骨干人员达5000多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城区人口总数的43.9%。二是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积极推进。以建设品牌社区为目标,加大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力度,结合“两子”文化,广泛开展围棋比赛、周末激情文化广场、楼道纳凉晚会、“邻里节”、“书画节”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品位,逐步形成了一批极富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2007年,新增市级特色文化社区1个,区级特色文化社区7个。三是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充分利用“全民学习日”、“全民爱国卫生日”等活动契机,依托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社区党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开展“八荣八耻”、《衢州市市民“六不”行为规范》等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宣教活动,把“治城”和“育人”结合在一起,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全区25个社区都建立了关工委和少工委组织,各社区共有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基地31个,家长学校79所。全区共建有健身队、社区合唱团、腰鼓队等社区文体表演团队117支,建立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0个、图书馆(室)25个、健身路径91条,常年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骨干人员达6000多人。

2、社区成员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

根据社区教育实验方案实施步骤,我们进行了社区教育需求抽样调查,从调查情况汇总中反映出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培训有着迫切的需求,有91.3%的人渴望有继续参加学习的机会,其中16.2%的人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不太满意,他们要通过培训,学习新知识、新

1技术,达到转岗、换岗的目的。为此,我们强化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对社区内教育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对社区内所有学校教育、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社会教育等由社区教育中心统筹协调,形成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覆盖本区域范围内各领域,以满足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需求,如村镇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建立“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训基地,组织“三保一技”专项培训;社区居委会根据市民的不同需求,建立“区文化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市民学校”等教育基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初步形成横向联结、纵向沟通、资源共享的覆盖全区各层次、各类人员培训的社区教育网络,基本满足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

3、社区成员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我区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全方位推进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展,全区幼儿入园率达91.89%,九年制义务教育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46%,普职高招生比为1∶1。全区314名区管干部、608名公务员、2936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三学一提高”(学理论、学知识、学业务,全面提高素质)培训;以“一、二、三读书工程”为基础的家庭读书活动,从城市社区向农村社区辐射;全区5万多青少年学生参加艺术、舞蹈、科技创作、英语口语等各类培训;依托社区学院(大学)、社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等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吸纳全区15000余人次参加书画、艺术、卫生、保健、社会文化生活等知识培训,社区内弱势群体,下岗职工都得到相应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每年在农村有9560万人的纯农户和双下岗职工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输出6452人。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促使社区成员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有效地推动了柯城区三个文明建设。

二、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主要措施

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最终目标是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此,我们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龙头,创建学习型企业为重点,创建学习型社区为核心,创建学习型家庭为基础,全面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学习化社区,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由区委、政府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社区教育协调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专职管理机构,负责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统筹协调,督促全区社区教育实验进度,执行政府推进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组织检查评比,总结表彰。社区教育实验区均组建创建学习化社区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并将社区教育纳入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教育规划中,把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列入考核各级组织的主要内容之一。

2、政府牵头,统筹协调,建立正常运行机制

(1)在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协调下,由区社区教育协调管理办公室牵头联合教育、体育、民政、文化、人事、劳动和社保、财政、人口与计生、司法、公安、卫生、农林、科技、工商、税务、科协、总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建立社区教育分类指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根据各条线业务开展社区教育指导活动。

(2)各社区教育实验区以成教中心为主体建立社区教育中心,从中小学、职业学校或成教中心抽调精干人员107人组成社区教育工作联络员队伍,负责社区教育中心与各街道、社区、行政村及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和个人之间的联络指导工作。

3、强化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

社区教育的范围涉及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教育层次,并与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相关,几年来,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正逐步向社区开放,形成社区教育现代化培训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真正实现社区成员“学者有其校”的目标。

(1)在区政府统筹下,开拓创新,强化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全区初步形成市社区教育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片社区教育分院(区成职教中心)——镇社区教育中心(镇成教中心)——基层社区学校(市文明学校、市民学校、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组成的四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教育资源。首先是学校教育资源对社区成员的开放,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学校制订对社区开放的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做

到制度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其次是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

(3)创建网站,为社区成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我区从1998年开始成立“农技110服务站”,经过几年的试验,进一步建成“数字柯城”、“农技110”、“柯城教育网”三网合一的网站,充分利用社区成员家庭中的计算机等各种设备,通过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社区成员接受远程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途径的学习渠道,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充分的终身学习的条件。

(4)、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我区积极启动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抓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体,学习型小区,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围绕“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率先在机关单位掀起“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的热潮,集中开展了四大活动:一是举办理论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作报告;二是围绕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撰写调研文章;三是开展细读精读一本好书活动;四是开展学外语、学电脑、学科学知识的“新三学”活动。

4、健全社区教育制度建设

近年来,我区开始致力于社区教育制度层面上的建设,在区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制订了《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意见》、《衢州市柯城区科学技术协会“科教进社区”活动方案》、《衢州市柯城区“文体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法律进社区”示范点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努力促使社区教育有章可循,并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社区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5、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在学习化社区,学习化社区的基础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我们结合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在重点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上,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生、发展的动因及规律,及其与整个社区教育的内在关系。通过实践提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螺旋式过程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面向绝大多数社区成员,渗透到农村每个人,为推进学习化社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三、下阶段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重点

推进社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借鉴的经验的不多,特别在农村,又有其独特的地域限制,因此,许多工作要用创新的理念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柯城区社区建设工作,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柯城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对我区社区教育下阶段实验工作重点设想如下:

1、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保障制度,结合实情制订有效运行的政策、法规和工作制度,措施到位,政策到位,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社区教育督导评价机制,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加强对社区教育督导,把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督导评价激励机制,定期开展督评工作,通过督评发现先进,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推动社区教育实验的整体发展。

3、强化社区教育理论研究,通过培训、研讨等多种途径,提高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者理论水平;通过结合社区教育实践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做到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逐步实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篇2:41.(缺单位和姓名)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

周学义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本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构建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单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机制,打造团结协作团队,塑造和谐文化,发挥单位中“人”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单位工作在和谐有序中不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活力单位和谐单位

作者周学义,中共镇原县委党校,讲师(7452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本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重要组织形式的单位,在内部普遍引入竞争机制,激发职工活力,从而促进了单位的健康发展。然而,有的单位事业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疏离了,单位的凝聚力也下降了,从而影响了单位活力的进一步激发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少专家指出,我国对于人的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其水平都相对落后。在一些单位,领导干部与下属职工缺乏交流,职工与领导缺乏沟通。在各种管理的过程中,不讲投入,只讲产出,不讲感情,只讲效益。有的单位对职工实行铁的纪律,铁腕管理,以罚代管;有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管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致使职工对上级政策了解不透,主人翁意识弱化等;有的单位职业病高发,职工过劳死、因工作压力大而轻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尊重单位中“人”的地位,加强单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已迫在眉睫。

一、充满活力与和谐的机关单位的具体特征

(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结构。一个单位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单位的发展目标既要与国家和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也要与单位自身的现实条件相适应。同时,还要围绕单位的组织目标,进行合理的内部分工,并由此形成比较优化的组织机构,使单位运行协调、充满活力、工作高效。

(二)要有不断变革创新的激励机制。活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力。一个单位的创造力离不开人的创造力,而人的创造力需要一种机制的激发与保障。因此,一个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单位,必须具有不断变革创新的激励机制,它通过动力、压力和制度保障,使整个单位变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持续不断。

(三)要有既竞争又合作的有序管理。竞争是活力的源泉和条件。一个单位内部如果没有竞争压力,就不可能具有活力。但是,排斥合作、相互拆台的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又会破坏内部关系和谐,最终使单位的管理和运行陷入混乱。所以,一个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单位,应该是一种既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压力,同时又相互合作、追求共赢的管理有序的局面。

(四)要有充满凝聚力的和谐文化。这是单位或组织发展到一种较高境界的表现。即单位的发展目标、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干群关系、人际关系等,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赞誉,员工对单位充满自豪感,单位对员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和谐文化不仅通过组织内部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表现出来,而且其鲜明的特色也通过组织的对外交往,为外部公众所识别和理解。

二、构建和谐单位的几点要求

构建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单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同步推进。

(一)建设充满活力与和谐的领导班子。构建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是决策机构,决定着一个单位的前途和命运。如果班子不和谐,矛盾重重,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充满活力与和谐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一支充满活力与和谐的队伍。因此,在构建充满活力与和谐单位的过程中,班子成员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其次决策要科学、稳健和准确。在把握单位发展方向及进行重大事项和问题的决策上,要目光高远、头脑清醒,科学、稳健、准确地决策。再次处事用人要客观公正。要树立“用错人是失误,埋没人才也是失误”的观念。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如工作、荣誉、评价、晋职、分配等问题的处理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这是保证单位内部干群关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

(二)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有序管理机制。第一、鼓励良性竞争。一方面通过适度和合理的竞争保持团队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想干事的人有机遇,会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作为,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谋事、干事、把事干好,才是硬道理,才是构建充满活力与和谐单位的根本所在。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创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有挫折和失败,不要因为干事的人有失误、有缺点,就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全盘否定,以至束缚干事人的思想和手脚,要对失误和缺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找差距,最终走向成功之路,使广大职

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积极倡导并营造合作共赢的和谐环境氛围。单位的每个成员能够和谐相处、合作奋斗,是实现共同目标、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构建和谐单位,在管理理念上要变过去的权力、命令、强制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应更加注重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大力倡导成员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人际关系,积极营造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们不仅要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在可能和必要时也要乐于帮助别人。

(三)打造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执行团队。第一,明确目标。作为单位的领导者、决策者,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单位的奋斗目标,从而使职工共同努力,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第二,积极参与。职工作为团队的组成人员,应该清楚地了解团队对自己的期望,积极负责地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失时机地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齐心协力推动单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制度规范。一是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使每个职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权利义务等,在单位真正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单位的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使职工的工作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估。如对创造性活动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制定公平竞争规则等,激励更多的人努力工作、开拓创新。第四,协调沟通。领导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反映职工的正确意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善于沟通,精于疏导,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实施人文关怀、建设和谐单位对领导班子的特殊要求。要建立健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处置协调机制。重点是完善各种信息交流渠道,尤其是疏通建议、意见反映渠道,积极寻求协调和解决内部矛盾的新方法,让所有职工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得到充分尊重和落实,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养成善于倾听、善于沟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民主风气。

(四)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单位和谐发展。第一,政治关怀。一是通过不同形式,让职工参与单位的管理、决策。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形式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管理,极大地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实现对职工的最大尊重、关怀,促进单位和谐。二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促使职工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在思想上向党靠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开展树优评先活动,对职工们做出的优异成绩,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对党员干部警钟常鸣,使他们勤勤恳恳干事,堂堂正正做人。确保干部安全,家庭幸福。五是政务公开,把公

平、公正贯串于整个工作之中,还干部以清白,给职工以明白。使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到实处。第二,经济扶助。要主动关心职工,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及时了解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有病主动看望;家庭生活困难或遇有突发事件的职工,要及时建议组织给予适当经济救助;要主动关心在艰苦岗位上工作的一线职工,遇有重大节日或职工生日应及时看望,献上组织的一点关爱。只有通过日常的、点滴的、细微的工作,以情感人,以诚相待,才能让职工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集体的关爱,从而激发起职工热爱集体、敬业爱岗、真正和单位融为一体的感情来,这是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措施。第三,人才培养。人才在各项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生可提高劳动生产率43%,初中毕业生可提高108%,大学毕业生可提高300%。由此可见,人力并不等于人才,人多未必力量大。过去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三个臭皮匠,难顶一个诸葛亮”。对职工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加强人才培养,这是以人为本所要求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一要以行业精神的灌输以增强职工集体主义意识。二要为职工打造学习知识、展现才华的平台。通过自学、业务培训、脱产学习使一部分职工满足求知欲望。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奖励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引进人才、鼓励竞争等方式方法培养造就人才,发动职工大搞技术创新,使大批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四,环境建设。要注重改善职工的居住、生活环境,用舒适的外部环境促进职工的心理和谐。其实,让职工在脏乱不堪的环境里和优美洁净的场所里做同样的工作,所产生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恶劣的环境使人烦燥,优美的环境令人平静而易产生灵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环境建设是建设和谐单位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五)精心构建具有单位特色的和谐文化。单位文化渗透于单位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单位的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构建有单位特色的和谐文化,是建设充满活力与和谐单位的精神动力。首先,树立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广大职工中树立通过开拓创新实现自身价值,为单位和社会多作贡献的人生价值取向,使单位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营造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单位通过设立公告栏、宣传长廊、内部刊物等,全方位地让职工了解单位。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书画、体育、音乐、舞蹈、摄影等文化娱乐活动,使职工经常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有助于职工形成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的精神。最后,培养集体意识和遵守标准意识。不同单位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不一样,因此要形成一套符合本单位工作要求的标准化行为规范(单位规程),并内化为每个

职工的自觉行为。在这方面,领导要率先垂范,在日常管理中反复向职工灌输。在耳濡目染、逐步养成的基础上,教育引导职工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遵纪守法、按章办事、忠于职守的意识,从而在单位形成以遵守标准为荣的良好风气。

篇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一 转变教育理念, 重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个人的自由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被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天性被尊崇, 由此因势利导, 促使其自由健康发展。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 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思想, 都把对学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则。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 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一直沿袭着传统教育的思想和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 构建了一个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煞了受教育者的个性, 从而也抹煞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转变教育理念, 重视“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主阵地, 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 又统一于高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学校各种“教”的活动, 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 如激活学生的各种潜能,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能动精神和积极态度等。教师要从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计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 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 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2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是有时代特征的概念, 人才的素质特征包括三方面:一是道德品质特征。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是他们道德品质的首要特征。二是思维方式。主要有思维的独立性, 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未知, 提出自己的主见。三是个性特征。比如, 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就是善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这些素质特征。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学才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师生携手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3 尊重受教育者。这是教育理念的最初体现。包括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人格、受教育的权利等。对于鼓励创新和和谐发展的教育而言, 只有承认个性, 尊重个性, 才能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型人才。尊重受教育者必须考虑让受教育者投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它只有不断适应、服务和带动社会的发展才有生命力。具体到每位老师而言, 在教育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这些规律, 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另搞一套。

4 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学校内部分工而言, 大致也可分为三个功能群, 即引导、保障群, 由决策领导、管理执行者和服务保障人员组成。他们的功能是保证“能量”即办学经费和师生的生活必需, 如同心脏和血液;第二个是传导、开发群。由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实验技术和图书馆员构成。他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流, 进行传道和授业, 加强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第三就是继承、开拓功能群。主要指学生。其功能是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转化、编辑、积累、储存和再造。这个功能链条很清楚, 引导保障群是保证, 传导开发群是关键, 继承开拓群是中心。所以, 要实现系统的功能,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 都必须尊重老师, 这种尊重不是简单的礼仪和身份的尊重, 而是对其有益劳动付出的尊重。

二 尊重学生个性, 加强和谐校园内涵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 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要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在学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转变传统的学生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 坚持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 关注学生的需要, 积极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双向互动。要在学校工作中坚持和树立为了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的宗旨, 对学生充满感情。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 要维护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改变传统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观念, 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 着眼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心关注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特别是要关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习后进学生等特殊群体, 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和扶持, 为所有学生健康、和谐、全面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要做到以校园为载体, 整体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与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要对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 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2 师生交流的和谐。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的文化思想交流, 其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 教师也将在教学互动中不断进步。教学互动, 通过角色转换与认同, 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

3 服务中的和谐。服务质量体现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人文水平。优质的服务能够陶冶人、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使学生在服务保障的氛围和感染中受到感化、教育和熏陶。

4 管理因素的和谐。管理者要在情感、事业、待遇等方面给被管理者以足够的人文关怀, 调动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积极性, 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服务一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局面。

5 人与环境的和谐。校园是师生们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 是师生心灵归属的港湾,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启迪人的思想、智慧, 塑造人的心灵, 愉悦人的身心。打造人文品味与现代化设施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 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主题。

三 紧密结合实际, 建立和谐教育长效机制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高校作为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高校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实际, 深入研究, 加强学校自身建设, 做社会和谐教育的典范。具体要做到:

1 坚持以和谐的教育事业为基础成就和谐校园。和谐的教育事业,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所在。学校事业发展兴旺, 师生团结一致, 正气蔚然成风, 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学校教育事业的和谐反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学校基本功能的和谐发展上。和谐的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 和谐的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 和谐的社会服务是学校发展之基。

学校的教育事业集中体现在人才的培养即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学生的培养上。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吸引、用好人才, 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 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学生培养上, 学校要确立人本意识, 沟通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 发挥社会参与育人管理的作用,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科学研究上, 高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 努力打造和谐的科研组织模式, 鼓励创新性科学研究。

在社会服务上, 高校要紧密联系实际, 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2 坚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纽带编织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要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 理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绪, 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专心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校园内部积极营造理解与尊重、支持与合作的和谐氛围, 使所有人都能在信任和关爱中, 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 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学艺术来取信于学生, 做学生的表率, 帮助学生解放思想、解放个性空间, 才能使学生自由地发展, 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乐教乐学的生动和谐局面。从大学校园走出的学生不仅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 而且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健康的思想品格以及健全的身心素质。

3 坚持以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氛围营造和谐校园。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要通过不断创新, 努力打造个人秉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自然环境, 建设具有新时期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完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高校要发扬过去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以教师的师德教育、学生的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 构建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具有高尚的文明风气和浓郁的学习风气的校园文化格局, 不断完善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治学理念以及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等诸要素在内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形成健康向上、丰富多彩, 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各学校特色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篇4: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医院

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是一家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现为荆门市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掇刀区合作医疗定点单位、掇刀区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掇刀区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掇刀区文明单位。掇刀人民医院以“百姓放心、患者满意”为服务宗旨,倡导“专业、精准、人文”的服务理念,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低廉的收费,竭诚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一、务实为民,优化服务措施

今年以来,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群众健康”为总载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学习教育不放松,做到明确主题集中学、形式多样广泛学、选树典型深入学,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宗旨意识;二是坚持聚焦“四风”不散光,做到深入基层听意见、正视问题查根源、研究分析重聚焦,进一步找准查实了突出问题;三是坚持开展批评不遮掩,做到谈心谈话不走形式、剖析检查不走过场、开展批评不虚张声势,进一步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四是坚持从严整改不松劲,狠抓专项整治、建章立制、即知即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掇刀人民医院常年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护质量为核心,结合医院实际,从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以人为本,换位思考,通过狠抓领导责任、强化廉洁从政、职业道德教育,狠抓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力,以专项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为重点,在医院职责范围内,努力改善医疗环境、增强医疗卫生服务意识,提高技术质量,降低群众医药费用,把意识形态的反腐倡廉工作和行风建设转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来做好做扎实,使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在卫生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好务、做好事,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必须解答的课题。作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遵循发展规律,确立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重心,脚踏实地推动卫生医疗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立足发展,创新卫生机制

如何建立健全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全的保障作用,使人民群众享有费用比较合理、服务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这是掇刀人民医院在新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掇刀人民医院深刻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沿着这一目标,深化改革,更新机制,推动医院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明确责任,推进医疗改革。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息息相关,有较强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制定了《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卫生改革政策,明确了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把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掇刀人民医院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职责,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创新发展理念,建立起合理的醫疗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

优质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掇刀人民医院以“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相结合、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相结合、与医院管理年活动相结合、与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相结合,做到学习、评议、整改、效果“四实”。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出台医院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是调整新一轮医改的工作思路,全院上下齐心,围绕医院发展“创新与实效”的主题,力求出成果、出亮点、出特色。

篇5: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

一、服务教师,构建优美环境

教师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需要有充实的教学资料,需要有工作学习时间的保证。要给教师的工作提供各种方便,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学校投入几十万元绿化美化校园,布置宣传栏,布置办公室,完善图书阅览室、校园广播网,提高文化品位。学校的布局、墙壁悬挂的伟人像、名人名言,洁净的环境和美丽的校园能熏陶人。

二、以身作则,推进制度建设

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要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领导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

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师德师风“五条禁令、十个不准”等;调动性的如“学校十佳教师评选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等。学校制定规章制度,一般注重约束性,而忽略调动性。要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性规章制度相互配套。

三、民主管理,创设和谐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心情舒畅, 和睦共处,自我约束又自我完善。

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学校管理不是校长或少数人的专利,教师在学校的发展及日常工作的决策上要拥有发言权。要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等,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方面享有主人翁地位。

要保障教职员工的权利,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教职员工参与管理学校、监督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一个重大事情的决策前,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加学校决策及各项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地位商讨学校的重大问题,可使教师感到领导的信任,从而使其感到自己的利益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学校领导与教师商讨问题时,为双方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们一种成就感。多数人会因能够参加商议与自己有关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决策之后,要在集中统一领导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实现既定决策。正确地参加管理既对教师产生激励,又为学校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四、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颗心就是一个博大丰富的世界。学校领导要“读懂”教师,洞悉他们的心灵世界,就必须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教师自尊心强,珍惜友谊,学校领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教师群体,教师关闭的心灵门扉就会向你开启。一所学校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常听说,有的教师因为气量狭窄与同事过不去,人际关系僵化; 有的教师因为某次工作上的挫折,对自己的职业开始厌倦起来,提出改行请求……这些现象和事实,也提醒学校领导:要与教师沟通思想。

学校领导要认真研究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平时要注意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造就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领导要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不怕得罪一些人,对个别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应该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必要的处理,不能姑息迁就,要教育在先,处理在后;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

学校领导要努力引导下属养成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和开放的眼界。教师工作上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作为学校领导者,更应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克服各种缺点。对教师要有呵护备至的爱心、“金石为开”的诚心、不厌其烦的耐心。对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忌公开批评教师。一位青年教师一次因评优与学校领导发生争执,态度蛮横,口出秽语。而学校领导并不计较,相反,主动接近和关心他。这样一来,使那位教师坐立不安。他主动找上门来,为自己的过激言行而道歉。对那些常以发牢骚的方式表达批评意见的人,学校领导也要采取积极、宽容的态度。学校领导应充分肯定这些教师积极的参与意识和主人公精神,赏识他们提出的改进学校工作的意见及措施,一旦建议被采纳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更不要忘了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及时表扬他们。对那些默默做工作的教师,学校领导要时常亲临他们的工作场所进行抚慰,在教职工大会等公开场合予以赏识,在学期和年终报告中,肯定他们对学校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学校领导要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这样能给教师以极大的鼓励。

五、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校长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 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将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要倡导终身学习。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应最终归结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靠终身学习,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模范。终身学习,不是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的一种学习形式,终身学习也不是限定于某种内容的学习,它就是人的一种需要,一种终身的需要。教师要适应未来的挑战,就要学习新知,学习渊博的知识。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首先,要创设一种支持教师成长的环境。学校要合理安排使用教师,做到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鼓励每一个学科组及年级备课组,从本校师生实际出发,研究新课程教学中的真问题,达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学校必须给教师创造各种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机会,更新教师知识,挖掘和提高教师的潜力,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后,对教师的成长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学校领导要深入实际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指出问题,坦诚交换看法,为其出谋划策,切实解决困难,促其自主成长。

六、重视激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满足教师的成就感、贡献感、创造感等层次的需要。当教师这些需要满足时,所产生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稳定持久的推动性。对教师的激励,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重在精神激励。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灵活地运用下列精神激励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者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教师的付出给予承认,这是对教师人格的一种尊重。可以通过光荣榜来奖励最有进步或任何有出色表现的教师;可以用证书、奖状、纪念章和奖章认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在学校内部或本地报纸上报道教师的事迹,让教师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在集体宴会上颁授荣誉或奖励;可以给有成就的教师一个舒适的办公室;可以在陈列室收藏成就较高的教师的姓名与照片等。

同时也要注重物质激励。人们进行社会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物质利益,在管理中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促使人们去关心自己的工作,以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一位西方管理大师说过:“你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你就得让别人得到别人想得到的;只有别人得到了别人想得到的,你才能够得到你想得到的”。对个人来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钱就在哪里;对管理者来说:你的钱在哪里,教师的心就在哪里。要改善教师的经济地位,提高教师的待遇。要继续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还要关心教师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篇6: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教师为主体,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是学校领导从事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心理时空。

1.学会换位思考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考虑学校领导意图多,注重教学任务分配多,重视教学活动多,却很少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和快乐等。如果我们在布置任务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避免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使教师乐意接受任务,并愉快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学会尊重与信任

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3.满足成就需要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发现、被认可、被赞扬、被重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显露伸手的空间。当然,学校管理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必须以一定的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和谐化。

二、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环境

1.“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健全人格,提高素质

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步伐也就加快了。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实社会的竞争压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积极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遵纪守法的意识、诚实守信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健全高尚的人格。要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使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的道德准则,促进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内外环境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自律与管理的和谐;使学生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无私奉献,互助互爱,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美化环境,注重熏陶

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消极面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形势下更是如此。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努力营造更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学校软件建设,要从传播先进文化的要求出发,积极融入文化理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优美的学校环境,使学生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发展,达到“无声之教”、“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以家长为主体,努力创建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外部环境

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和谐关系是促进学校教育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教育是双向的,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和谐沟通,和谐配合相互促进。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群默默认同支持的家长群体;一个优秀的家长定会得到学校各方面的谅解与及时的沟通。学校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同时,学校要指导家庭和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联系卡,家长接待日,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学校──家庭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并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使二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外部基石。

篇7: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饭店

宁波中山饭店是宁波市政府所属的一家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 国有企业在少政府补助, 少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化管理下运作, 使得大部分的管理层在困惑中、矛盾中、碰撞中摸爬滚打, 寻找生存之道。作为一个三星的市府招待所, 在服务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中, 中山饭店如何在夹缝中, 依靠自身的智慧、员工的努力生存下来, 更好的完成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探索的重点。

一、加强经营创收, 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保持饭店经济平稳发展

1.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2009年, 全球金融危机对饭店业的冲击比较大, 机关、商务客人都有一定程度减少, 面对困境, 中山饭店积极应对,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由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等客上门的传统模式着手, 由被动变主动, 主动出击, 饭店组织营销团队以宁波商圈为圆心, 向江浙沪等华东地区辐射, 突破传统营销模式, 大胆开展网络营销, 拓展网络客户, 建立起跟长三角18个城市合作的网上营销方式, 并与60余家网络建立合作关系, 使网络客源成为饭店客源的有力补充。同时对调研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建立档案, 为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 中山饭店还开展“全员营销”的模式, 要求员工完成订房指标, 适当降低房价, 一方面增加订房率, 另一方面也让员工有主人翁意识, 使其工作更加热情。

为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 中山饭店还积极响应宁波市旅游局、市饭店业协会联合发起的“畅游阿拉宁波”大型促销活动, 面向本市和长三角部分省、市共计发放餐饮消费券6000份, 房费抵扣券10000份。借助“宁波旅游”平台, 利用媒体和其他传播载体,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的作用。同时中山饭店还精确定位, 依托社会团体, 加强与旅行社的交流合作。饭店锁定以上海为重点, 以江浙两省为依托, 以其他省市为补充的战略目标, 邀请了38家上海旅行社对饭店进行实地参观, 提升中山饭店在上海市场的知名度, 通过交流考察, 增进了彼此了解, 为饭店开拓上海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积极开展节能节支工作, 推进节约型饭店的建设。

随着科技进步, 各种节能设备不断推出, 饭店工程部积极与相关节能协会、饭店同行联系, 加强技改投入, 减少能耗支出。针对饭店实际, 自行研制, 引进节能型设备。近年来饭店先后投入50万元, 用于节能设备改造,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饭店在管理局节能办的指导下, 扩展了节能灯具的使用范围, 以T5灯管替代传统日光灯, 进一步达到节能效果;饭店还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 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合作, 由对方出资6万元, 对中央空调的循环水泵进行技术改造, 节电率达到30%, 每年节约电费近3万元;饭店还组织技术力量, 工程部自行设计制作了中央空调、热交换器的冷凝水回收系统, 每天可回收水温达70℃左右的热水30余吨, 供锅炉循环使用, 既节水, 又节约燃料, 此项技术改造项目走在了饭店同行的前列。这些举措有力的缓解了金融风暴给饭店带来的危机, 也是践行低碳经济, 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举措。

其次, 中山饭店还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全员的节约意识, 把节约意识灌输给每一位员工。饭店经常性利用中层早会、部门例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开展节约型社会创建活动的文件精神, 广泛宣传节能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员工参加节约型饭店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并制作了《节约型饭店100条举措》小册子, 分发到员工手中, 使员工明确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节能内容与要求, 从而真正加以落实。

另外, 饭店还针对每一位来饭店消费的客人, 通过宣传教育以及“绿色创意书”, 使饭店的创绿活动得到全体员工和客人的支持。

二、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饭店

1. 立足当前, 充分认识构建和谐饭店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饭店作为社会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又是社会的一个窗口, 集中体现着人们交往的礼仪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构建和谐饭店不仅有助于夯实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更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和谐氛围,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饭店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实体, 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饭店作为企业, 也在追求着经济效益, 但同时, 饭店作为折射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场所, 也要重视社会效益。作为政府类饭店, 更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实践证明, 只有两个效益同步发展, 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任务落实到饭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饭店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2. 坚持以人为本, 扎实推进和谐饭店的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 要求提倡诚信友爱, 团结互助的和谐局面, 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加强生态保护,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年来, 中山饭店从关心员工生活入手, 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扎实推进和谐饭店的构建。 (1) 坚持员工主人翁地位, 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就是要将员工放在企业的主体地位, 要处处想着员工, 心里装着员工, 善于听取员工意见, 尊重员工的劳动, 把员工的人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 尊重员工个性发展, 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饭店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 一线员工多以外来的年轻人居多, 她们精力充沛, 思想活跃。如何在8小时以外为员工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成为饭店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 饭店发挥共青团、工会组织这一载体的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陶冶员工的情操。近年来, 饭店利用淡季, 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 分批安排员工到桃花岛、天台、仙居、缙云二日游;组织女员工到诸暨五泄、海宁皮革城一日游;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樟村烈士陵园扫墓, 到革命圣地延安, 古都西安过组织生活;组织一线临时员工到北仑凤凰山主题公园游玩, 江北洪塘集体农庄野外烧烤活动。通过外出活动, 释放工作压力, 放松心情。回到岗位, 员工工作情绪高涨, 心情舒畅, 主动加班加点, 自行消化员工外出的工作量。对一些有文、体特长的员工, 饭店还设法把他们组织起来, 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发挥他们的特长, 给员工以展示才华的机会。饭店先后派员工参加机关党工委组织的乒乓球比赛、钓鱼比赛、游泳比赛等, 并分别获得一、二、三名。饭店部分青工还参加海曙区文化馆组织的“微笑天使”宾馆、饭店专场广场文艺汇演, 一展中山员工的风采, 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同时, 饭店每年还组织春节联欢活动, 平时在一线辛苦工作的员工在春晚也能闪亮登场, 施展才艺, 丰富的抽奖活动也使得员工除了在精神上享受愉悦、轻松, 物质上也有充分满足感。

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 饭店员工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员工的价值也得到体现,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 通过这些载体也宣传了饭店的美誉度。

(3)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中山饭店“脱胎”于招待所, 员工文化底子薄, 业务基础差, 为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饭店一方面积极从社会上引进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和优秀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 加强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培训。饭店积极与各级培训机构联系, 及时提供各类培训信息, 努力为员工提供职业晋升机会, 鼓励员工参加高级工技术鉴定培训, 加强饭店高技能人才的储备。 (4) 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人性化管理。在经营管理中, 饭店始终着力于抓组织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对外来人员实行合同化管理, 为他们缴付各类社会保险金, 使他们安心饭店工作。饭店党支部、工会还专门建立困难职工联系册, 给予他们特殊照顾, 千方百计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对困难的职工实行结对帮扶, 必要的时候捐款帮助。这种企业氛围的建立不仅为企业营造了团结互助和谐的企业氛围, 也培养了员工的爱心、孝心和慈善心。

三、协调各方关系, 为饭店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宁波饭店作为市政府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正确处理服务领导, 服务机关, 服务社会的三者关系是工作的重点。多年来, 饭店克服种种困难, 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能, 多次受到市领导的好评, 同时也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另外, 饭店十分注重同街道、社区的睦邻友好关系, 积极支持所属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 先后参加鼓楼街道综合治理委员会、街道生产委员会、中山社区、宁波饭店协会、宁波公关协会等行业组织, 在日常工作中, 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为饭店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和周边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构建和谐饭店,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中山饭店通过积极实践, 取得了初步成果。2009年饭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饭店完成利润折旧151.6万元, 比去年增长17%, 客房出房率、客房营业收入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星级宾馆中, 分别排名第20、第25位, 员工收入比上年月均增长300元, 一线普通员工月均收入达到近2000元, 在全市同行中名列前茅。

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理念, 不但是饭店服务的基础, 更是科学管理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这种内外结合的管理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是饭店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相信经过全员的努力, 宁波中山饭店一定能在经济大流中站稳做强。

摘要:文章以宁波中山饭店为个案, 论述了建设和谐饭店的重要意义, 具体经验和做法。

篇8: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05—01

构建和谐学校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构建和谐学校,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是要尊重教师,激发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参与意识。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意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价值。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学校成为一个团结而富有活力的集体。

二是要关心教师,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领导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成长提供方便,为他们的成功创设条件,努力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主动关心教师生活,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用真诚、亲善的情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是要信任教师,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学校管理者要给教师以充分的信任,相信其能力,放开手脚,给教师一个宽松和谐的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从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激励教师,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的潜能。学校要不断完善评价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评价教师,激励引导每个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一是要创建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建设即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校园的美化、绿化,大到校舍布局、风格,小到字画、标牌,都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要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设施都富含人文因素,体现育人功能,使师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是要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即制度文化建设,这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它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不断修订、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常规管理;要努力提高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是要构建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教育、引导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之间要互相理解、团结协作,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是要培育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的总和,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师生恪守的办学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学校管理者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凝炼、升华这种精神,使一种潜在的、无意识的、代表着学校价值取向的隐性文化,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崇尚的精神,并善于运用学校精神凝聚人心,引领教职工不断奋发向上,引导教职工用学校精神塑造自我,用学校精神影响、熏陶学生,从而促进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充分张扬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强化非权力因素的影响,淡化权力因素的影响,通过高尚完美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和统率广大师生。

一是要深入开展学习。既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又要突出重点、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坚持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做一名素质优良、业务精良的学校管理行家。

二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所有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加强思想修养,努力做到道德高尚、胸襟开阔、表里如一、爱憎分明,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人格力量。

三是要坚持廉洁公正。学校管理者要切实做到作风正派、对人公平、处事公正;要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对教职工关心的学校建设、用人分配、评优树模、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上一篇:人大建议答复下一篇:对篮球课的意见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