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的语音特点

2024-05-13

姓名的语音特点(精选三篇)

姓名的语音特点 篇1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身世不同, 他们的名字也有很多。唐僧的名字有:唐玄奘、唐僧、唐三藏。孙悟空的名字有:孙悟空、孙行者、齐天大圣、美猴王。猪八戒的名字有:猪八戒、猪刚鬣、猪悟能、天蓬元帅。沙悟净的名字有:沙和尚、沙僧、沙悟净。

在以上师徒的名字中, 有些在日常言说和行文时作为常用的名字, 有些名字仅仅作为一种知识被人了解。本文将采用“百度”搜索中的搜索结果数量作为其名字流行程度的参照。“百度”是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 以2013年上半年为例, 其搜索市场占有率为67.55%[来自国内权威流量统计机构CNZZ在6月份发布的数据]。在网络时代, 网页中的关键词出现的数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词语的流行程度和接受程度, 所以以其作为参考标准具有可信度。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得知, 师徒四人最流行名字分别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其中“唐僧”是因为他是唐朝的和尚, 故名唐僧。“孙悟空”中的“悟空”是他的法号。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 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 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 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沙僧”名字来源于他原来盘踞的地方叫流沙河, 取沙字, 因为是和尚, 故名“沙僧”。由此可见, 其最流行的名字既有法号, 外号, 也有根据身世起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名字的流行取决的因素不是其名字的意义, 本文认为, 对于小说中的名字来说, 语音上是否和谐优美是影响其传播和接受的主要原因其取决因素在于其语音的特点。

二、西游记主要人物姓名的语音特点

汉语的音节由声韵调三方面配合而成, 一般来说, 在人名中对两个音节的人名 (由单姓和一个字的名组成, 称为单名) 要求不高, 且由于现代汉语在发展过程中, 渐渐发展成以双音节词为主的词语形式, 单名是双音节的, 符合中国人的语音习惯。而对三个音节的人名 (单姓加两个字的名, 称为双名) 要求较高。需要分成1+2的形式进行朗读, 即姓+名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对语音的平仄要求更高, 如果三个音节的人名出现了三个平声 (阴平, 阳平) , 如“张通升”就不如有不同声调的名字“张同胜”听起来悦耳, 叫起来顺口。如果名字中同调又同韵时, 就会更加拗口, 如“江湘苍”。

“唐僧”是两个音节的单名, 汉语拼音是 (tang35seng55) 。这个名字的声调虽然是双平声, 但是由于普通话对双音节词的偏爱, 这个词相对于三个音节的唐三藏或者唐玄奘来说, 更加流行。我们还可以看到称呼唐僧为“三藏”或者“玄奘”的, 这更说明了汉语对双音节词的偏爱。“沙僧”的语音类似, 虽然“沙和尚”这个名字很形象, 和“沙僧”意义相同, 但是其为三个音节的词, 所以流行程度不如沙僧。如果简称成“和尚”, 又不能反映出他本人的特征, 于是“沙僧”成为代表其最流行的名字。

孙悟空的名字全部为三音节或者四音节, 名字的就搜索结果数排名分别为孙悟空>齐天大圣>美猴王>孙行者。在三音节的名字中, ”孙悟空“这个名字的平仄关系为为平仄平, 呈现出一种跌宕的美感, 除去姓来说, “悟空”也是仄声加平声。“美猴王”是一个词组, 由两个词:美和猴王组成, 虽然“美”是仄声, 但是“猴王”是两个平声, 相对于“悟空”来说没有那么好听。“孙行者”的“孙”和“行”都是平声, 55和35的调值比较接近, 最后一个“者”虽然是第三声, 但是第三声 (214的调值) 在末尾极易脱落, 214的调值脱落成21, 使得整个名字变成“孙行者”, 变成一个三平调的名字。齐天大圣是平平仄仄的形式, 仄声中, 去声放在名字的末尾读起来铿锵有力, 但是由于它是四个音节的名字, 难记, 念起来也复杂。所以“齐天大圣”这个名字的搜索结果数量排名第二。综合语音角度的分析, 孙悟空成为最流行常用的名字也有其道理。

猪八戒的名字也全部为三音节或者四音节。其搜索结果数量排名为猪八戒>天蓬元帅>猪悟能>猪刚鬣, 且“猪八戒”这个名字的优势非常明显。“猪八戒”这个名字中, “八戒”是平仄的形式, 且“戒”是去声, 放在名字的末尾非常易读, 流畅。“猪刚鬣”虽然也是这种形式, 但是由于“鬣”过于生僻而不流行。“猪悟能”这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阳平, 没有其他三个名字的去声那么好念, 语音美感没那么强。

《西游记》作为家喻户晓的名著, 在现代社会极为流行, 从语音的角度分析其主要人物的不同名字的流行程度, 是一次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季森岭:汉族人名的语音特点[J], 山西大学学报, 1989年第四期

[2]于思湘:普通话语音美试说[J], 淄博师专学报, 1995年第三期

[3]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篇2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 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 艺术 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 自然 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 影响 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 分析 ,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 中国 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 研究 和 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 问题 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 规律 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1.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1.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â)东北方言读闷热(yâ)、肥肉(ròu)东北方言读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ã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1.3.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â)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â)、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1.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āo)东北方言读同胞(pā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ā);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â)东北方言读机械(jiâ);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ě)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â)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ě)。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2.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ü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2.1.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ò)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â)、抚摩(mó)东北方言读抚摩(mē)、乐山大佛(fó)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ã)。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2.2.以iɑo代ü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ü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 教育 我们要“好好 学习(xuã)”,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ü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â)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üâ)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üâ)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ü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姓名的语音特点 篇3

一、姓氏统计

广义的人名符号, 由姓 (姓氏) 与名 (名字) 两部分组成;狭义的人名, 只指名 (名字) 。中国人广义的人名符号组成形式是:姓在前, 名在后, 与西方社会正好相反。姓表血缘、祖根、家族、群体, 是一个“共名”;名表生命个体, 是一个“专名”。姓前名后, 姓上名下, 姓大名小, 姓重名轻, 这是中国人名文化的重要特色, 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崇尚共性、注重群体, 以个人对大众社会、民族贡献为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在1220名学生中, 共有197个姓氏, 除一例为双姓 (欧阳) , 其余皆为单姓。人数最多的姓氏是张, 79人;其次为王, 76人;再次为陈, 64人;超过20人的还有吴44人、周44人、刘39人、朱35人、李33人、蒋28人、杨28人, 这些都是汉族大姓。此外有54个姓氏在这千人中间为单人独姓, 其中既有较为常见的匡、严、魏、解、褚、谷、侯、盛、戚、柳、刁、瞿等, 也有较为生僻的母、相、皋、滑、过等姓氏。其中瞿姓、恽姓虽然在全国来说人数较少, 但大多聚集在常州无锡一带。瞿家、恽家, 自古以来一直为常州的豪门望族, 人才辈出。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恽代英就是常州人。

二、审美观念

如果说姓氏代表着家族传承, 那么名字则更多地承载了祖辈父辈的美好寄托, 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在这些90后的学生名字中, 已经很少能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名中明显的时代印迹, 如“建国”“建军”“援朝”“卫红”“跃进”“反修”等;即便是期望后代光宗耀祖的名字如“继祖”“耀宗”“敬先”“绍祖”也很少见到;至于以贱物贬词取名则更是几乎绝迹, “石头”“砖头”“春狗”“狗剩”, 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以委婉的方式来给孩子取名, 希望孩子长命百岁的做法早已被家长舍弃, 而转向高雅洒脱的寓意。“真”“善”“美”“良”“明”“刚”“强”“坚”“毅”“伟”“杰”“志”“达”等名字, 寄寓着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之情, 希望儿女的人品和前途像这些字的意义那样。“阳”“虹”“霓”“霞”“星”“峰”“海波”“海涛”等名字则用崇山峻岭、江河海洋、日月星辰、雷电长虹等气势恢弘或永恒不灭的自然现象, 来喻示着孩子未来具有的博大胸怀、无穷浩气和万古不朽的精神。此外, “莲”“竹”“梅”“松”“兰”“荔”等名字, 以某种树木花草来比喻人的高洁、耿直、清廉、坚韧、珍贵等高贵的品质和值得赞誉的性格。这些命名, 无不显现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与祝福。

三、性别差异

在人名中, 传统的男名阳刚、女名阴柔。人们在给孩子命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汉民族对男女性别在气质、品德、举止、性格等方面不同的规范和要求。人们对男人性格要求是坚毅豪爽、豁达大度、光明磊落、正直廉洁, 男名与之相应的有:“刚”“毅”“浩”“礼”“义”“磊”等字。才能方面, 人们强调男子的文韬武略, 有聪明才智, 能出人头地, 当官发财, 男名常见:“才”“智”“伟”“跃”“政”“杰”等。女子温婉, 要有娇艳的体态、清婉的声音、迷人的芳香, 常见的名字有:“婷”“丽”“珊”“妍”“艳”“娇”“馨”等字。在封建社会, 强调女子要“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 人名中有“贞”“淑”“娴”“洁”等字, 并无才能要求的名字。如今, 随着时代的进步, 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改变, 女子的名字中既可以展现传统女性的柔美风范, 也可以凸显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豪气。至于才能方面的要求与男子也是不相上下。比如“健”“勇征”“海进”等名字可以用在女性身上;而“佳”“霓”“梦”“瑶”亦可用作男名。如果说用女名称谓男孩可见父母心中怜爱娇宠之意, 而男名女用, 同样反映了父母对这个女孩的无上期望与深远的用意。总之, 男名与女名正从分别走向融合, 男名女用、女名男用亦无不妥。而姓名的中性化使得人们不能轻率地从名字上判定性区别, 这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注意的。

四、推陈出新

大众化的命名日益减少, 而新颖、独创的名字日益增多。有关资料显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上万个姓氏至今仅存3000个左右, 在占全国人口98%的汉族中只发现1066个, 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120个常用姓氏占我国人口的90%以上, 在这120个姓氏中, 李、王、张等19个大姓占汉族人口55.6%, 这意味着全国约有一半以上人口仅使用19个姓氏。这说明对于90%的中国人来说, 虽然姓氏显示区别性, 但取名用字过于平常却无法显示区别性。传统命名法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和混乱。因此, 人们命名时, 喜欢另辟蹊径, 用冷僻字或运用丰富的联想, 采用独特的字或谐音字来命名。如, 名“贝斌”意义是“美好”, 而名字本身包含“文”“武”“贝”, 可见父母希望子女文武双全又有钱财。名“炎炎” (yì) , 一个相当冷僻的字, 意思为火燃烧的样子。另有周自横 (“野渡无人舟自横”) , 巧用谐音, 化用古诗。卢纯青 (炉火纯青) 、李挽澜 (力挽狂澜) , 这样的名与姓结合, 妙用成语, 内容丰富。这种命名方式不正反映了人们追求独立, 要求个性解放, 逐渐由注重整体转向个体的心理倾向吗?

传统的汉民族姓名结构是父姓+名, 一般二字或三字、四字, 不超过五字。近年来, 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孩子的姓名体现了父母共同的心理, 表现为:父姓+母姓 (+名) , 如父姓高, 母姓腾, 孩子叫高腾。父姓殷, 母姓黎, 孩子叫殷黎。有的是父姓+母姓+名字, 如蒋刘国、葛余国、钱肖利、余孟依怡等。还有一个名王琰琛珲, 也是独出机杼。

此外, 叠音名字在女孩中有渐多趋势, 如“婷婷”“丹丹”“倩倩”“晶晶”“欢欢”“园园”“巧巧”“贝贝”“香香”“敏敏”“姗姗”“莹莹”“菁菁”“晨晨”“娇娇”“露露”“磊磊”“琴琴”“田田”“衡衡”等, 646名女生中这种叠音名字多达33人。甚至男生中也出现了叠音名字, 笔者就统计了6例:“汤康康”“周可可”“康朋朋”“梁向向”“蒋淼淼”“潘赛赛”。这些或亲昵或娇柔或活泼或稚气的叠音名字, 形象地画出了父母对孩子那种如珠如宝的珍爱, 真是捧在手心怕冻着, 含在嘴里怕化了。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一种语言的历史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分不开……人名能反映人们的意识形态, 其中包括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宗教信仰。”可见, 人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传递着各种信息。而人名的简单化、个性化、自由化正成为趋势, 尊重生命个体、崇尚自由个性正成为风尚。这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人名, 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2]王建华.文化的镜像——人名[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上一篇:教学设计要求下一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