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一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二者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寻求优化衔接教学的一些策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法以促使学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

第一篇:初一语文教学论文

初一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

一个人性格、品格的定型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所以中学阶段重视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是中学的起步阶段,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充满着朝气,但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所以在初一的教学中加强德育非常重要。而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以古鉴今,其德育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对人生的德育功效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历史是道德教育最理想、最有效的载体。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我在初一尝试着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就我在初一如何实施德育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从校本教育开始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它树木葱翠、古朴、安静、美丽。百余年间,历经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社会精英。刚刚进来的初一学生稚气未脱,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我决定历史德育的第一课就从我们的学校开始,采取多种形式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历史,热爱自己的学校,激发他们学习前辈、奋发向上,为学校的未来增光添彩的热情。正好学校在开学之初也开展了对新生教育的系列活动,我抓住这一机会,配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室,观看所展出的学校各个时期的图片,聆听校长的教诲,了解学校曲折的发展历史,让学生知道学校能有今天,凝聚了多少辛勤园丁的心血,凝聚了多少先辈的期望。我们学校还有许多已经毕业的现在分布在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校园里有他们的铜像,有他们的笔迹,有他们的音乐作品等,我也带领学生去参观,介绍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将来也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后来我还配合班主任把写有学校的校训、校风、培养目标等内容的小册子发给他们,专门组织他们学习。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根据自己这几天来对学校的了解写一篇感想,形式不限,并利用课上的时间相互交流。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后来我看到有的班级的黑板报上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版面,刊登学生们写的心得,非常精彩。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初一历史学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应该说每一课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德育穿插在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认真研读《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一历史的德育要求,切实领会新课标的精神。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德育内容:(1)把握爱国主义思想,“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容,以及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族人民为促进统一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史实,培养学生民族平等与共同繁荣的观念,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在把握好大的德育主题后,每节课再根据教学的实际确立德育的内容。比如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时,除了要求学生了解东汉科学家张衡及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外,我还特意让他们阅读小字部分内容并结合课外掌握的知识思考问题:这些人物还有哪些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创新精神、不计名利、不贪图享受、一心为民等。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伟大人物在历史长河里有许许多多,正是这些人物身上闪现的高尚的品德感染、教育着学生,教师要把每一节课都作为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主阵地。

三、开发德育教育的多种途径

历史学科的德育途径很多,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有社会活动、课外活动、乡土史教育等,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辅助来进行。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个故事说日本有位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去一所重点幼儿园面试,结果这个孩子因没有团结协作精神而落选。在现实生活中,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个单位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而良好的协作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拔河比赛、唱军歌比赛、列队作军操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也有意识多组织这方面的活动。比如在历史课上解答一些问题时我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集体的力量寻求答案,认识团结协作的意义,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乐于与他人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并通过讨论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教师开展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的老方法,就要引导学生多动脑筋、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敢于提出新思路、新突破,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言传身教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要有德,否则我们怎么去进行德育教育呢?当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时候,我们对传授的德育内容,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有强烈的感受,有坚定地信仰,这样才能言之有“悟”,才能激情洋溢地言传。如果我们自己首先没被感染,只是毫无感情色彩地、完成任务式地在上面说教,那我们怎么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中国古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多,每当讲到这些人物时,我都会在课前精心地准备,在课上充满激情地去讲述他们的事迹,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被老师那洋溢的爱国激情所感染呢?同时,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较大的榜样作用。我除了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外,平时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非常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牢记自己是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锻炼,以身作则,遵循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要求,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因为真正的德育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而不应是强制和说教的。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替。历史同样也是德育的重要素材,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挖掘德育的内容,把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发挥得最好。让我们永远记住哲学家亚斯贝尔思说过的一句话:“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侯丽华

第二篇:初一语文衔接教学的思考

【摘要】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二者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寻求优化衔接教学的一些策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法以促使学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衔接教学 差异 策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让学生自然平稳地由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兴趣的衔接与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要融洽师生关系。新生对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琢磨的态度,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关爱每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语文的重要意义和语文的魅力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语文。

3.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语文学科活动,诸如抢答竞赛,读书报告会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教法的衔接与创新

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语文时,要舍得放手,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同时,应适当的补充一些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初一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注意层次,降低难度,时常回顾联系旧知以学习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这样,看起来似乎慢了一点,滞后了一步,但这的确对今后的快和进都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他们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还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1.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预习、复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2.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但进入中学学习后,这种学习方式已不适应语文学科内容多、密度大、难度高的特点,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策略越发显示出重要性。合作研讨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共同解决语文问题的学习策略,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智慧,起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而且可以反映出语文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和研讨以及集体的探索与创新。

另外,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使每一个新知识,特别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难点都有旧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已学知识的扩大与延伸。这样学习起来既感到有新意又不感到陌生与困难,学生也容易接受。

总之,正确认识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转化特点,树立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盘棋”的思想,紧紧把握小学和初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并做好以上几个衔接工作,将有利于改善初一新生对中学的适应状况,实现小升初后成功过渡。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编辑/杨帆

作者:石晓灵

第三篇:初一语文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素养

初一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衔接的教学阶段,是整个初中学习语文的开始。初一的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

一、丰富课堂内容,扩大课堂容量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要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引入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成长有利的教育内容。如讲“孟母三迁”、“乐羊子妻”、“管宁割席”的故事。有时引进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介绍新闻、科研动态,甚至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电影、电视剧……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们一定会乐于接受,乐于参加活动。这一做法又正好和时下提倡的“大语文”教学的要求一致。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枝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结合授课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春》时可以放录音,让他们跟读,进行朗读比赛;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他们分角色表演,编课本剧演出,当然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板书时,也可以将手写与幻灯投影相结合。以上种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关联的。一些语文学习落伍的学生,并不是从来就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是因为他们屡考屡败。只有失败的痛苦,没有成功的欢乐,致使他们兴趣之火熄灭,与语文为仇,不愿听语文课,不愿看语文书,不愿做语文作业。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经常给学生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一次课堂回答问题的表扬、一次难度不大的测验、一次针对他们特长的小竞赛……都能极大的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例如,初一上学期,我班的张倩同学在期中考试中成绩排在第十五名。她自尊心强,拿着卷子愁眉苦脸,不高兴地长叹了一口气。这时,我看到她的表情,便走到她跟前鼓励她说:“张倩同学,你考试成绩大有进步。知识掌握得较牢固,应该为你的进步而喝彩!”说着,她身边几个同学为她的进步而鼓掌,张倩也露出笑容说:“我是进步了,可还想争取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四、开展课内外竞赛活动

在竞赛状态时思维的效率要比平时高得多。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展竞赛活动,像记忆力竞赛——背诵诗词、散文,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准;口头作文竞赛,看谁文采好,有条理;朗诵竞赛,看谁读有感情,发音清楚准确;书写竞赛,看淮写得快,写得好;讲成语故事竞赛,看谁讲得细致、讲得生动……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自控,从而保证智力活动的进行并受益终生。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尽快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非常关键的。

1.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依赖的倾向,把自己看成学习主体,养成主动探求新知识、独立思考的习惯。如,预习的习惯。上新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课文知识点,不懂的再问老师。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培养学生课内默读、朗读课文的习惯,课外阅读散文、诗歌、小说等课外书的习惯,同时包括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查资料、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写作格式,注意素材的积累,细心审题,勤于练笔等。如,我在教完课文之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作文选,结合写作实际出题让学生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让学生养成听说方面的习惯,包括积极主动发言进行说话实践,注意收听收看节目,储备语言信息等。

5.让学生养成自练、自测、自结的习惯。如,我上完每一课或每一单元后,就让学生参考资料出自测题自做,提高学习成绩;有时让学生出题互测,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1.优化学习环节。让学生掌握常规性学习方法。如: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遵循学习规律与原则,适应新的环境与条件等。

2.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基础性学习方法。

如教完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内化等。

3.介绍先进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迁移法、网络法、标记法、程序法、笔记法、逆向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指导中,一定要遵循讲求实效、循序渐进、注重交流的原则,要求他们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有效方法来提高自己的

语文学习素养。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学生学会知识”上升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层面上来。只有如此,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才会广泛而扎实,他们以后的学习才能如顺水行舟取得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尹淑春.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J].黑河教育,1998.5

[2]陈宝贵.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度”[J].中学语文,2005.1

(责任编辑 韦 雄)

作者:周作云

上一篇:内部控制审计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教研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