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范文

2024-05-22

关于留守儿童的范文(通用8篇)

篇1:关于留守儿童的范文

顾庄小学关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自查报告

2011年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在教育局、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活动室面积达50平米,窗明几净;验收分值3分,自查得分3分。

2配有留守儿童之家标识牌,规范醒目;验收分值3分,自查得分3分。

3留守儿童之家室内陈设布置温馨,课桌凳数量符合要求;验收分值4分,自查得4分。

4留守儿童之家配有图书2000册以上,借阅登记规范及时;验收分值8分,自查得分8分。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的文体器材符合要求,有使用管理制度;验收分值6分,自查得分6分。

6留守儿童之家通电,通电话,通网络,验收分值8分;自查得分6分。

7留守儿童之家配有电话一部,电脑一台,VCD播放器一台;验收分值10分,自查得分8分。

8留守儿童之家资产登记有制度,有台帐,账物相符;验收分值3分,自查得分3分。

9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领导机构,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制度合理并张贴上墙;验收分值3分,自查得分3分。

10有留守儿童组织网络图,安全工作有制度,责任到人;验收

分值2分,自查得分2分。

11建立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 验收分值4分,自查得分4分。12建立留守儿童活动签到制度,定期开张活动;验收分值5分,自查得分3分。有固定的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有稳定的教师关爱队伍;验收分值3分,自查得分3分。

14留守儿童活动开展有计划,有记录,内容丰富真实;验收分值8分,自查得分6分。

15建立留守儿童亲情通话记录簿,有固定的通话时间;验收分值4分,自查得分3分。

16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定期与教师、儿童,教师与儿童、家长定期访谈,有访谈记录;验收分值5分,自查得分3分。

17留守儿童活动之家有资料专柜,建立留守儿童活动档案;验收分值6分,自查得分4分。

18留守儿童之家做到信息上报及时;验收分值10分,自查得分7分。

19每学期能制定留守儿童活动之家计划、总结,及时上报;验收分值5分,自查得分5分。

20验收总分值100分,自查得分84分。

我校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建立并已经对留守儿童开放,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已正常有序的开展进来,但是我校“留守儿童之家”是新建的,如何发挥好“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作用,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

都健康成长,还有待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社会各方面的援助,专家的悉心指导,更有待于自我加压、自我探索。我们将按照上级各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继续发挥组织牵头作用,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起来,将关爱行动落实到每个留守儿童身上。

固镇县顾庄小学

2012年2月

篇2:关于留守儿童的范文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摘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使社会上存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多数远离父母,于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而且他们与父母在思想等方面缺乏交流沟通,养成叛逆等心里。通过社会调查进行了解,找出问题根源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二、关键字:留守儿童、叛逆、调查

三、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的:为了能够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及时纠正他们的叛逆行为,找到问题根源进行此次调查活动,希望能够真正帮助那些留守儿童。

(二)调查背景:该地理位置较偏僻,距县城较远,无法选择就地务工。为了生计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和老一辈一起生活。老一辈的溺爱和娇惯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很多恶习,在心里上和他们缺乏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把不快都憋在心里,渐渐的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些压力他们往往选择上网,打架等方式来发泄,甚至犯罪。

(三)调查时间:2011年8月

调查地点: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潘庄

调查对象:该村6----14岁的留守儿童

调查人员: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10级二班潘从金

调查方式: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了解,向当地村民了解,上网搜查资料

四、调查过程及结果

该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致富、增加收入的根本来源。但是由于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多在家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

进行心理交流。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教育缺失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使得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地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都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措施来挽救这种问题的发生。因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导致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学校和家庭的监管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与父母缺乏交流沟通,有被遗弃的感觉,感到自己被忽视,因而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或者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犯罪率较高。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被拐卖等现象多发生在留守儿童中。

五、意见和建议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产生,解决好这类问题关系到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派专门的计时人员到该村进行调研,寻求该村更好的致富之路。或者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该村进行投资建厂,使该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挣钱,这样能够使父母和孩子长时间在一起,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长。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防止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在课余时间加强管理,禁止未成年儿童进入网路,在虚拟世界寻找存在,进而模仿引发犯罪。

第三、家庭父母都应该给儿童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到社会温暖和家庭温暖,避免其有孤独的情绪。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到父母在乎他。

六、结束语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调查研究留守儿童有助于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让家庭、学校、社会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篇3:关于留守儿童的范文

我国政府已经为改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做出了努力。2006年3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08年, 中央1号文件强调, 农民工输入地要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 收费与当地学生采用同一标准。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行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的两个方面, 他们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本文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儿童。“流动儿童”是指离开户口所在地, 跟随父母一起流入到其父母务工经商的所在地的18周岁以下儿童。

虽然关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研究的成果很丰富, 但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 对此进行改进有利于政府和学者更好地认识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

一、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规模及增长趋势

1.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 增速快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估算, 2000年, 我国17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的规模达到1983万人, 到2005年, 这一数字达到了2533万人, 五年间增长了27.3%。而留守儿童的增长速度更快。2000年, 全国0—17周岁留守儿童数量为2443万人;而到2005年, 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 据此推算, 2005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达到7326万人。短短五年间, 留守儿童数量增长了2倍。由此可知,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庞大, 而且增长迅速。

2. 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是否会继续增长?这取决于流动人口的规模是否会继续增长。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动趋势看, 我国流动人口自大规模出现以来, 一直处于单方向快速增长的进程之中。我们认为, 它将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 有进一步大幅度增长的可能。原因如下。

首先, 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口将向城镇聚集, 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我国耕地资源少, 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 目前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 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而且,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

其次, 区域之间的差距保持不变。我国的人口流动不仅是一个农转非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 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十分显著, 这是我国人口跨区域流动十分活跃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占有量、工资水平等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但在短期内不会缩小, 反而可能不断加大。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人类恒久的梦想, 区域差距的存在使得人口流动的动力始终存在着, 因此,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会仍然保持增长的趋势。

人口从农村到城市大规模流动的趋势无疑将得以延续, 所以在现行户籍制度下, 流动人口还会大幅度增长。据预测, 在目前户籍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 到2020年, 流动人口规模将达2.3亿左右;到2050年, 流动人口规模将达到3.4亿左右。

同时, 我国流动人口有家庭化的趋势, 流动人口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流动人口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 以短距离流动为主, 大多数流动人口单身外出, 农忙季节依然回家, 没有脱离家庭生活;第二阶段, 随着流动范围扩大, 跨省跨区域流动成为主体, 流动人口基本脱离农业生产, 不少家庭中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经商, 子女留给家里的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第三阶段, 流动人口在外地站稳脚跟后, 并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安排子女随迁, 在流入地生活、就学;第四阶段, 核心家庭在流入地稳定下来之后, 青壮年流动人口进一步将父母列入随迁的考虑范围。

在流动人口规模和流动方式的发展趋势下, 我们可以判断出,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

3. 规模增长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

当前, 我国人口流动正处于第二阶段末期并向第三阶段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 不仅流动人口总规模会继续增大, 更重要的是, 青少年流动人口将开始加速增加。作为流入地城市, 需要及早为这些孩子的到来做好必要的准备。

目前, 流动儿童的数量还远不如留守儿童的规模增长快, 这和我国当前的人口福利制度和流动人口自身在城市的处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儿童是一个社会福利依赖性很强的群体, 他们需要接受教育、享受基本医疗、有娱乐场所和家庭照料, 这些是他们成长不可缺少的, 城市如不能提供这些, 便使得流动人口在城市抚养子女的成本极大升高;另一方面, 流动人口自身的处境还很艰难, 工资水平低, 劳动时间长, 这也不利于他们在城市抚养子女。

但现代化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前提, 稳定的、健康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应该能使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业转移,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人民安居乐业, 儿童健康成长。若只是让流动人口在城市做贡献, 而不相应地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的子女还需在农村长大, 流动人口还需回乡养老, 那么, 现代化的成果不过是GDP数字的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社会发展水平没有改变。

全国及各主要区域应把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大规模存在及进一步增长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出发点。

二、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 要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区域

1. 关注大龄流动儿童

过去, 我们总是在关心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 忽略了大龄流动儿童的问题。从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可知, 在全部流动儿童中, 0—5周岁的流动儿童占27.97%, 6—14周岁义务教育适龄流动儿童占44.43%, 15-17周岁的流动儿童占27.59%, 据此估算, 大龄流动儿童的规模已经达到699万人。这已经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

大龄流动儿童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义务教育后教育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 儿童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高考, 而各地的教材和考题均存在差异, 这意味着流动儿童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继续高中学习。许多流动儿童从小在流入地的城市长大, 他们已经无法适应回到家乡的生活。但如果留在城市, 则无法继续升学。一部分流动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后便不再继续升学, 开始走入社会谋生。这时候他们就面临就业问题。如果无法找到正当的职业, 他们很可能受骗上当, 甚至可能走上歧途。公安部门的数据表明, 这些大龄流动儿童已成为犯罪高发人群。

2. 关注留守女童的安全问题、权益保护问题

留守女童是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在应对安全威胁时, 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女孩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群体。我国的留守女童规模已经高达3419万人, 留守女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对她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特别表现在安全问题、权益保护问题方面。

首先, 家庭照料缺乏。超过半数的留守女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 她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 但这些照料人往往还承担着其他的家庭责任, 甚至还有沉重的劳动负担, 他们无暇照顾留守儿童, 也因此留守儿童成为安全事故的高发人群, 溺水、跌落、交通事故等层出不穷。

其次, 安全存在隐患, 青春期教育缺乏。父母外出导致对孩子的监管弱化, 青春期教育缺乏, 致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女童的安全存在隐患, 小学阶段留守女童以及独自留守和由其他未成年人照料的留守女童面临侵害、成为刑事犯罪被害人的风险更大。青春期教育的缺乏、特别是性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缺乏, 还使一些留守女童成为性侵犯对象。女孩在12~13岁左右就进入生理发育期了, 母亲的叮嘱和教育对于她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隔辈的奶奶往往比较保守, 女孩也不愿意向她们请教, 而且老人的卫生观念通常达不到现代社会的标准。这使得不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女童在青春期碰到了困扰和疑惑, 却无处诉说和请教, 对女童的身心健康都很不利。

3. 关注独自留守儿童问题

从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结构可以知道, 全部留守儿童中, 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28.25%, 父母一方外出流动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46.44%, 和其他人一起留守的占14.21%, 独自留守的占11.10%。据此估算, 独自留守儿童高达800万人。

独自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中生活和受教育问题最突出的群体。这类儿童除了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外, 有些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生活、学习均没有保障, 身心健康状况堪忧。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孩子的实际困难, 在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帮助独自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

4. 关注学龄前留守儿童问题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可知, 在全部留守儿童中, 学龄前0-5周岁的留守儿童占27.07%, 6—14周岁义务教育适龄留守儿童占55.37%, 15—17周岁的留守儿童占17.56%, 据此估算, 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达到1983万人。这已经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学龄前留守儿童由于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 面临更多的问题。

首先, 科学喂养和卫生保健存在问题, 影响生长发育。调查发现, 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而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 而劣质代乳品在农村市场中的非法销售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留守幼儿的健康风险。作为幼儿的主要监护照料人的祖父母往往缺乏营养和卫生健康常识, 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幼儿不能获得及时全程的计划免疫接种。因为缺乏科学喂养, 饮食结构不合理, 一些留守幼儿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 家庭早期教育质量偏差, 影响认知发展。家庭早期教育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 但作为农村留守幼儿监护主体的祖父母和母亲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 既不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加之劳动负担繁重, 无暇顾及幼儿的早期教育, 亲子互动缺乏, 有的甚至仅限于哄孩子, 导致留守幼儿认知发展受到限制。

最后, 父母对幼儿的亲情需求缺乏重视, 影响留守幼儿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大部分幼儿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父母在幼儿最需要父母关爱和教育的时期外出, 将抚养和教育幼儿的任务转嫁给祖父母, 留守幼儿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受到限制。

5. 关注跨省流动儿童问题

跨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4.87%, 规模达到883万人。由于我国儿童公共服务存在地区分割, 因此, 跨省流动儿童教育、卫生保健等问题的解决存在更多难度, 他们容易成为政策的盲点。所以, 跨省流动儿童尤其应该成为国家层面关注的重点。

各地流动儿童类别构成差异巨大。北京、天津、上海、新疆、浙江等地的流动儿童以跨省流动儿童为主体;而安徽、江西等地则以省内流动儿童为主体。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力量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过程中的积极性, 各级政府应分别着重解决不同类别流动儿童的有关问题。我们建议, 中央政府更多地承担起解决跨省流动儿童的教育等问题的职责;省级政府更主要地承担起解决省内跨县流动儿童相关问题的职责;县级政府承担起解决县内流动儿童相关问题的职责。各级政府在分配相关资源时, 也要以实际的流动儿童分布数据为依据。

6. 关注若干主要城市的流动儿童问题

一提到流动儿童, 我们就会想起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因为流动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 除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 还集中这些地区的大城市。因此, 这些城市拥有规模巨大的流动儿童, 面临严重的流动儿童问题, 需要给予较大关注。

流动儿童集中分布在大城市中, 流动儿童最多的几个城市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东莞、泉州、苏州、温州, 在这些城市的流动儿童占全国流动儿童总量的23%。其中深圳、上海、北京、广州、东莞的流动儿童分别高达99.80万人、80.85万人、60.11万人、58.65万人。流动儿童最多的前20个城市的流动儿童数量占全国流动儿童总量的33%。

流动儿童在这些城市的“能见度”非常高, 在深圳, 有69.42%的儿童为流动儿童, 62.43%的东莞儿童为流动儿童, 这两个城市中, 每三个儿童中有两个是流动儿童。另外, 在珠海、上海、宁波、厦门等城市, 流动儿童在当地常住儿童中的比例也超过20%。

7.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分布高度不均

流动儿童分布于全国各省, 但又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 占全部流动儿童的15%;其次是浙江、江苏、福建、四川、山东, 流动儿童最多的6个省份的流动儿童的数量占全部流动儿童总量的比例超过40%。流动儿童最少的省份是西藏, 其他较少的省份有青海、宁夏等西部省份。

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 呈“中部崛起”态势, 以中部为中心并扩展到东部、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近年来, 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沿海地区流动, 从而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上述6个省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60%。广东省是流动儿童比较多的地区, 也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得天时、地利之先, 经济迅速发展。极具活力的经济发展使广东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与此同时, 由于省内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广东省在吸收全国各地流动人口的同时, 其省内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也十分活跃, 从而导致了作为发达地区的广东也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

我国留守儿童的分布明显呈“中部崛起”的态势, 在部分省份, 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的比例相当高, 在重庆、四川、安徽等省市, 差不多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区域也是以我国中部为中心扩展到西部的部分地区。

流动儿童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而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部欠发达省份, 进而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和艰巨。因此, 这些地区要强化政府领导, 要在认真地贯彻和执行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需求的对策, 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

8. 内部差异, 区别对待, 寻求重点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都不是“同质”的, 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 需要针对不同群体解决不同问题。不同的家庭背景、年龄阶段、性别都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内部差异的区别因素。如:留守儿童总体受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当地其他儿童, 但独自留守儿童和与父亲一起留守的儿童均差于平均水平;流动儿童小学就学情况较好, 初中就学情况则较差。一方面, 我们不应该把流动儿童或留守儿童中的特定群体的问题当成他们这个整体的问题;另一方面, 我们又要重视和重点对待特殊群体面临的问题。

9. 不要把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

已经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在儿童身体发育、学业成绩与学习兴趣、儿童人格发展与心理特质等方面,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本质差异。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 要尽量避免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更不能偏激地把他们理解为旷课、逃学、辍学、偷盗、吸毒、抢劫等的代名词。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带来福音, 还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对他们的看法,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关于研究工作

1. 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不同的研究所指的留守儿童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很不统一的, 特别是在“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孩子的年龄”等确定留守儿童概念的基本要素上还存在较大差异。流动儿童的概念界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 研究应该进一步明确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

2. 整合研究力量

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 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此前, 由于没有全国性调查为支撑, 各地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不得不各自为政, 进行小作坊式的调查研究, 导致调查研究的效率不高。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 各地的调查常常规范性不够,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 建议权威机构整合研究力量。

3. 规范研究方法

篇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

摘要: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社会人员广泛流动.使农村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和教育问题方法措施

0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至今,在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被大力推进,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之相伴的是大部分外出农民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不容忽视。调查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1.1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和反社会的隐患问题。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

1.2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儿童被拐卖问题以及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

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留守与流动是相互变化的,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群体。根据妇联的调查表明,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最高。

1.3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导致的辍学、失学问题。

在部分学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在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2.1有效缓解现有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最后,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2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

2.2.1建立长期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办法,形成长期工作制度,真正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一是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充实监测人员,形成一定的监测工作力量;二是要合理配置工作资源,形成留守儿童情况监测、留守儿童管理协同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留守儿童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要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递、随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2.2.2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就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2.2.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2.4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傳,增强了社会的关注程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也提到政府桌面上,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2.2.5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效力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的道德宣言,法律约束力还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在法律修改的进程中,应该将此法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法律,以切实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篇5:留守儿童范文

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加,农民工留在家乡的子女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4000多万人。父母的离家,在当下的中国无法避免并将长期存在。问题虽然无法解决,但至少可以改善。

近年来,留守儿童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不断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机制,努力推动留守儿童的教育、健康这一关乎儿童和农民工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一本《空巢》揭开了乡村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痕迹,从而提出了乡村学校德育的新课题。作为一个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工作经历谈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在我们班级里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其父母因生计外出打工,而把正在上学的孩子放在家中,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督,这些孩子很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养成不良习惯。作为班主任应把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当成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来抓。

首先要摸清班级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例如是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还是父母双方都在外面打工,孩子与谁在一起,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联系方式等。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及时处理班级中出现的问题。

还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动态把握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会使他们自由散漫。班主任只有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才能够及时处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轻轻的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胜似亲情的温暖。班主任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如果不能迅速觉察这些潜在的情绪,工作没有做细致,会使孩子的情绪和无处倾诉和排解。为此,我在班级设立一个“悄悄话”信箱,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有趣事、烦恼事、小建议等投到信箱里。这样一种方式让有些孩子把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敞开心扉的倾诉,让许多问题在萌芽中就能得到解决。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利用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好,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记远离父母的孤单,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篇6: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在自己的家乡实地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里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协同作用。

留守儿童是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比较突出的一类社会群体。这类群体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只有外出打工,而把子女交给婆婆、爷爷、外婆、外爷、以及亲戚朋友照看。

据04年底的统计四川省外出务工人员有1540多万人。05年5月底,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上透露,当前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流动于城市务工经商,有近2000万不超过14岁的学生留守家中。但随着国家的提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部分在外父母都回到了家中,不过社会上留守儿童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

我利用暑假在我的家乡四川省达州市达县九岭乡独鹰村进行了留守儿童调查,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的婆婆爷爷在带,然而父母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要求,而占决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现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 问题整理如下: A:大多数留守儿童渴望得到亲情。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回家与孩子相聚少,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少,这样导致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容易让孩子们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从而产生叛逆的情绪。有的父母不与孩子见面,甚至孩子都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亲情了啊!调查中一名叫刘某的初二女生说道:“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每次回来我都感觉他们很陌生。他们只是给家里寄钱,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其实我真正想要的是他们的爱。”当时我听到这里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蛮幸福的。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亲情,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爱的,而不是冷落和冷淡。留守儿童并不是需要父母能给他们挣多少钱,他们只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亲情。

B: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差。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担心他们的学习成绩。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更好的环境学习。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留守学生学习由于缺少有效的督促和辅导,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普遍居于中等及以下水平,能够进入优等生行列的少之又少。应该是父母外出打工,婆婆爷爷等一般都是没什么文化的,在教育留守儿童来说存在很大的盲区。在调查中我能够清晰的看出在我所住的村里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只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好些。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位叫吴某的男生,他说:“在家里学习缺乏监督和约束,自己都不怎么去看书做作业。在学校稍好些,但还是不想去学习,整天就想其他的事”。这样留守儿童那有心思在学习上啊!又何谈学习成绩优异.C:行为道德失范。

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主体缺位,而绝大多数代理监管人又无力、不肯、不愿或不便对孩子履行到位的家庭监护和管教责任,致使许多留守学生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并由此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组织纪性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卫生习惯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等等。其中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留守学生身上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调查我家附近的留守儿童中,知道了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不去上课而去网吧上网打游戏,还有一些老是在学校外面打架。回到家里根本不听监护人的话,甚至还对他们讲一些不堪入耳的话。真的让人觉得心寒,婆婆爷爷等在家里为这些留守儿童付出那么多,可又得到了什么,是孩子们辱骂和责怪。

D: 心理性格畸形发展。

留守学生所受到的更深的伤害还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呈现出了一些病态和畸形的趋向。普遍表现如下: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如一些留守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从不告诉监护人和老师。有个叫王某的小学生,原来是个很听话,花钱也很节约的孩子,但有段时间,同校的几个高年级学生强逼王某索要“保护费”,王某只好一次次硬着头皮向爷爷要,直到爷爷生了疑心,跟踪他去了学校,这才发现了他要钱的目的。像这样的事在留守儿童中经常发生。二是自卑感强,总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一位叫谭某的初三男生,他说:“在学校经常欺负自己惹得起的同学,而那些惹不起的就只能被欺负了啊”。有些留守儿童不关心其他同学,不爱护班集体。

E:监护人缺乏保护导致的意外伤害比较大。

留守儿童在家里大都是有婆婆爷爷在带,加上家里农活比较多,很多时候都不能很好的照顾。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根本没法照看孩子。这次暑假回家听大人们说就在我们乡有2个孩子被火烧死了。是因为那天晚上停电,吃完饭2个孩子就去睡觉,而婆婆爷爷喝了些酒也就不省人事,然而到了半夜电来了把罩子给点燃了,2个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活活被烧死。当2个老人得知这个事之后是放声大哭,还说:怎么对得起在外打工的儿子啊。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留守儿童中很容易发生,据报道每年因父母不在家而死亡的留守儿童很多。不禁是这样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在外面老是被一些不良青年打,像这样的伤害也有很多。

F:监护人综合素质偏低。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婆婆爷爷等老一辈,文化知识很少或者说是没有,在教育孩子方面根本就不行。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对孩子来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有些孩子会变得坚强,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去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和用心。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A:家庭方面。

1:我认为父母应该三思是否出去打工,多为自己的孩子考虑,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去挣钱,而忽视对孩子的爱。

2:在外父母应该多与自己的子女联系,不要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产生陌生和距离感。

B:学校方面。

1: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方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和照顾。

2: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同学一起动起来,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还可以加强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

3: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4:加强与留守学生监护人的联系沟通,传授基本的家教方法,指导监护人对留守学生进行校外学业辅导、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C:社会方面。

1: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方便留守儿童一起学习和交流。2: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外出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三农”工作之中。一方面要重视流入城市的民工子女的教育,使他(她)们享受城市未成年人一样的受教育待遇,另一方面又要特别关注外出务工农民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3: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资金投入,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条件。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呐喊。

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议要向全社会宣传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引起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这次留守儿童调查,让我明白了还有这样的集体更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让我们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让我们用行动去帮助留守儿童;让我们用语言去提倡关心留守儿童。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社会吧!

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0级5班

学号:1010050517

篇7:二班留守儿童帮扶计划(范文)

夏云小学二(2)班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班主任胡夏莲

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帮助,结合我班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特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三、主要措施

1、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3、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4、建立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篇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1 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需求强烈, 甚至对有些儿童来说, 存在

严重的“亲情饥渴”缺失父母, 情感孤寂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

调查显示, 有55﹪的留守儿童很少和父母联系, 常和父母电话联系的仅占30%, 父母亲外出打工年限在两年以上的为62%, 交流中还知道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0年!65.3%的孩子没去过父母亲工作的地方, 在他们眼中一个幸福的家就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75%。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 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 希望“一个出去, 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渴望亲情, 渴望父母的呵护。尽管如此, 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 沟通困难, 据调查, 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 “憋在心里不说, 写日记”的占55.2%, “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 打电话跟父母说的仅占10.3%, 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 很多的孩子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生活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 滋生不良倾向。调查还发现, 有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1.2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堪忧

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 在农村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 素质不高, 很难辅导督促子女功课。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 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 15.5%由亲戚代管, 在交流中也了解到大多数的监护人表示“只照看生活, 别的不管”, 这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 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 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 “思想道德”排在最后, 仅占4.5%。在留守儿童中, 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 甚至对他们而言, 理想、目标是风牛马不相及的, 他们自制力较弱, 逃学玩等现象十分普遍。留守儿童是时代的孤儿, 属于他们的爱的天空亟需撑起。

2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身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不够健全, 行为习惯差。通过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放任的状态下, 道德缺失, 表现为没有礼貌, 缺乏教养, 有些孩子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 在行为上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留守儿童大多内心封闭, 孤独, 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 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 易出现过激行为等。二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 给他们尽可能的是物质上的满足, 零花钱较多, 而监护人对他们一般疏于管教, 在消费理念上缺乏必要的引导, 使其在消费习惯上不够合理甚至过于随意, 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留守儿童对零食有很大的偏好, 这给成长中的他们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孩子的营养缺乏科学的安排, 获取营养不够全面。总之, 没有父母悉心照顾, 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完整的家庭教育, 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 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2.2 监护人方面

一是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 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导监督作用。二是监护人几乎让孩子生活在放任的状态下, 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孩子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和社会交往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认知, 与此相关也带来一些烦恼和矛盾, 这时, 他们渴望倾诉, 渴望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但是父母在外, 加上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不够, 缺乏起码的交流机会, 使得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正确的引导。

3 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 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3.1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农

民工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 农民工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扩大, 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使得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二元的城乡户籍制度, 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农民进了城, 制度中的农民没有进城”的无奈局面, 以及这种户籍制度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制度的不公平的结合。例如, 有的地方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 有些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学, 但额外要加收一定费用, 且费用很高, 使得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即使入了学, 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或高考, 而各地教材的选用又大不相同, 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另外, 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原因, 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守在原籍地农村。由此, 农民工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3.2 从家庭角度来说, 父母在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

一方面, 为了改善生活,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到城市里务工, 他们希望给子女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物质的满足, 而这时往往忽略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心里问题, 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忙于打工, 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使得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 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 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 就是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他们身心受到难以抚平的伤害。

3.3 从监护角度来说, 监护人管理不力

由于父母外出, 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就落在了监护人的身上。一方面由于血缘、亲缘关系, 监护者多采用放任溺爱的方式, 倾向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纵, 而较少有精神上的塑造、道德上的约束和引导;另一方面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由于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仅仅是能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已, 对孩子思想学习培养不大关注, 对儿童的心理需求了解不够, 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和帮助, 难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

4 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4.1 从父母角度出发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权衡好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 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一方面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 另一方面对城市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一个大前提是不能以耽误孩子的教育为代价,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如果富裕了经济, 腐朽了孩子, 是得不偿失的。教育是发展的关键,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 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建议:一是一个家庭中夫妻最好不要同时外出, 一方外出打工, 一方照料孩子, 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二是把孩子留在家的外出父母, 要经常与孩子联系, 勤于与孩子沟通, 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随时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情感的变化, 尽力帮孩子解决问题, 多鼓励他们。让孩子心情舒畅, 快乐成长。三是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取得联系和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 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发展变化, 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 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

4.2 从学校角度出发

学校要加强管理, 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内容, 常抓不懈。学校各班级应以走访了解情况, 事实求是的态度, 关爱留守儿童为目的的基础上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并进行统一部署管理。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多交流, 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生活上, 要无微不至,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学习上, 要多给予督促指导;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耐心沟通, 诚心引导;在安全上, 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 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 融入班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再次, 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自身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并定期进行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4.3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4.3.1 加强舆论宣传, 强化社会关爱。

加大有关法律的宣传力度, 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也让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同时,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 有效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 帮助留守儿童, 引导他们成长。共青团、少先队也要积极组织起来, 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 给他们以关爱, 让他们的心理不再孤寂, 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4.3.2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 改革户籍制度, 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 破除政策壁垒,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只有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才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3.3 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 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农民工大多是从中西部前往东南, 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不足, 而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经济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前提, 而经济问题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 所以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因此, 需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鼓励务工返乡农民工在本乡本土创业,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让农民就近务工,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摘要:基于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 在当地干部的积极配合下, 对家乡米粮镇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调查, 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对他们成长状况的了解, 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试探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上一篇: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作文下一篇:关于礼物的说课稿